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4 01: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作者:邓祖龙 刘文峰 周献华 刘凡

[摘 要]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江西农民收入增速加快,收入可支配能力不断增强,城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这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农民工务工环境,连续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植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但在农民增收亮点纷呈的同时,也存在增收动力、潜力和后劲不足以及稳定性不够等阻碍因素,需要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农资价格调控机制,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民增收;难点;对策

[作者简介]邓祖龙(1956—),男,江西吉安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国民经济调查与统计研究。刘文峰(1965—),男,江西新余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副总队长,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农村经济、抽样调查。周献华(1964—),男,江西南昌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农村住户调查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刘凡(1968—),男,江西萍乡人,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综合处处长,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分析、微观经济。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显现,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深入贯彻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始终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

一、新阶段农民增收特点

“十一五”期间,江西农民收入总体呈现增长速度加快、增收额扩大、在全国和中部地区排位稳定靠前的向好走势。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的阶段,农民增收呈现“多轮驱动”的良好格局。据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对江西省2450户农村住户调查,2011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92元,比上年增加1103元,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2%,历史上首次年增收超千元。[1]

(一)收入增速加快,绝对水平提高。2011年江西农民收入水平、增幅双双居中部六省第二位,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增幅仅仅比中部六省第一的河南低0.5个百分点,收入水平则仅比中部六省第一的湖北少6元,增速比上年加快5个百分点。[2]

(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衡量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由2010年的0.31下降为2011年的0.3,比全国的0.39低0.09个点。收入最高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14899元,收入最低的20%家庭人均纯收入2723元,两组收入之比为5.47∶1,比上年的5.55∶1进一步缩小。2011年江西省农民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支配收入增幅6.1个百分点,这是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年农民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收入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值,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由2009年的2.76∶1,降到2010年的2.67∶1,2011年继续缩小到2.54∶1(见图1),低于全国的3.13∶1。

(三)货币收入比重增加,收入可支配能力增强。2011年,农民人均获得的现金收入7893.24元,占农民人均总收入的87.4%,与上年相比,所占比重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现金收入比重逐步增加,表明农民收入货币化程度提高,可支配能力稳步增强,将进一步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四)增收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第三产业增速加快。2011年全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21.4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7.2%,对增收的贡献率为45.5%。农民人均从第一产业得到收入为2752.9元,同比增加411.5元,增长17.6%,增幅比去年高9.5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农业收入2184.7元,增长14.4%;人均林业收入138元,增长10.4%;人均牧业收入382.5元,增长48.4%;人均渔业收入47.8元,下降1.6%。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为668.5元,同比增加90.5元,增长15.7%。其中第二产业收入244.6元,同比增加3.7元,增长1.5%;第三产业收入423.9元,同比增加86.8元,增长25.7%。增速比2010年快一倍。第三产业收入在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也比2010年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

(五)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有力支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成为重要补充。2011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934.5元,比上年增加539.9元,增长22.6%,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8.9%,是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095.7元,增加367.5元,增长50.5%;人均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1642.8元,增加187.6元,增长12.9%。

全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111.5元,同比增加11.3元,增长11.3%;转移性收入人均424.2元,同比增加50.1元,增长13.4%。转移性收入中,农民人均获得的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的惠农补贴达到261.8元,增长39%,占转移性收入六成以上,对农民纯收入增加的贡献率为6.7%,成为了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的重要补充。

二、新阶段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优化农民工务工环境,连续出台增加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鼓励和扶植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和热情回升,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一)农业经济持续向好,粮食丰收,畜禽增产。一是农业经济总量稳定增长。据全面报表统计,2011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07.27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391.07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全年农业现价增加值同比增长5.9%、林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9%;二是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据粮食实割实测调查显示,2011年江西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实现了大灾之后的恢复性快速增产,粮食总产、亩产双双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三是畜禽产品供应充足。据对全省99个县(市、区)近2万户各类养殖户的监测调查,年末生猪存栏1827.5万头,增长4.0%;生猪出栏3000.1万头,增长3.5%。全年肉类总产量320.1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全年水产品产量222.8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12.7万吨,增长3.5%。禽蛋产量53.5万吨,增长4.5%。

(二)省内外务工环境不断改善,就业形势好,工资水平提高。随着经济回暖和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为农民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江西省农民工监测调查,2011年江西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780.2万人,比上年增长8.6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821.65元,增长15.76%。在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和工资持续上涨的推动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从务工地域看,农民在本地区务工的趋势增强,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随着江西工业经济、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动了新农村建设,2011年,江西省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在省内就业有211.3万人,占外出从业劳动力人数的27.08%,比上年提高6.48个百分点。外出从业劳动力省内就业月工资人均1675.9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6.02元,增长15.59%。农民在省内务工,离家近环境熟,相对省外务工,不仅有一定的务工收入,还能兼顾农业,在人脉资源和交通环境上还有很多创业优势。

(三)猪、粮等主要农产品产销两旺,价格持续回升。2011年,江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400亿斤,比上年增产19.62亿斤,增长5.0%;水果突破350万吨,生猪出栏突破3000万头,水产品总产保持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价格也在持续上涨。据全省农产品价格监测调查,与2010年相比,2011年江西省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14,其中稻谷价格指数为115,生猪为130,蔬菜为107。据调查测算,稻谷产量和水果产量增加促使农民人均增收170元,增收贡献率达16%;粮、猪和蔬菜价格上涨因素,促进江西省农民人均增收240元,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22%。这些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因素对农民纯收入整体增收的贡献率达38%。

(四)支农惠农政策兑现,直接促进增收作用明显。2011年,江西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力度,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省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金额达134亿元;社会保障制度进—步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13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缓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农户造成的生活影响;筹集15.4亿元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使更多家电进入农家。2011年,国家提高并提前公布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早稻102元/百斤,中晚稻107元/百斤;提高了农资综合补贴标准,每亩提高7元,达到53.2元;提高了早稻良种补贴标准,每亩增加5元,达到15元;继续对百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达16元。各地加快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的拨付进度,将各类粮食补贴资金在2011年4月30日前,通过“一卡通”全部发放到农户。据有关部门统计,2011年江西省用于粮食生产的项目资金达12亿元,农民得到种粮补贴43亿元,用于粮食生产的农机补贴5亿多元,加上其他部门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总投入达100亿元。调查显示,农民人均得到各项补贴收入261.8元,同比增加73.5元,增长39%,占转移性收入的62%,对农民纯收入增收的贡献率达6.7个百分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直接帮助农户增收。

三、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阻碍因素

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民增收形势看,农民增收还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制约农民增收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增收动力不足。一是对农业科技投入不够,以及技术人才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农业科技转化和应用,导致农业生产的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据农户调查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投入有“三盼”,一盼科学指导产销。农户对大规模推广种植心有顾虑,希望农业技术多投入在产销衔接上;二盼多下乡辅导种养技术。各地发展现代农业,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养殖集中投入,具备规模种养技能的新型农村人才缺乏;三盼农业服务工作到位。随着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者增多,农业科技项目需求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直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产出。二是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步伐不够快,小型水利工程维护保养问题频发,影响了农业生产。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田水利建设仅靠国家财政投入,地方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争取到的水利工程资金也多用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是依靠农民集资,县、乡少量补助的方式进行。另外,由于利益驱使加上管理缺位,防汛抗旱与水面养殖矛盾凸显。

(二)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跟不上,增收潜力不足。文化素质作为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资源,同样也会因其禀赋差异而影响收入,一是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和创业能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劳动力转移出现新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方式难以得到快速转变。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不够,服务滞后,劳动力结构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将会逐渐显现,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速度可能趋缓,从而使农民增收面临很大压力。

(三)城镇化进程尚存差距,增收后劲不足。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西城镇人口1963.66万人,[3] 城镇人口比重达44.1%,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增加了817.46万人,[4] 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也比十年前缩小近3个百分点,但仍有5.62个百分点的差距。2011年,江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到45.7%(见表1),和全国的差距缩小到5.6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山西,比湖南、安徽略高。江西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5.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无疑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表1 2011年全国与中部六省城镇化率比较

(四)抗风险能力跟不上,增收稳定性不足。现阶段,农民还是属于单个小生产者,大都是一家一户面对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市场,虽然目前公司加农户生产模式有所发展,但是,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各地还不够成熟和发达。从农业本身来看,主要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空间很小。如农户掌握的土地资源规模大都偏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拥有的可以用来交换商品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二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收益的稳定程度不高;三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农户对耕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带来其他利润,如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

(四)抗风险能力跟不上,增收稳定性不足。现阶段,农民还是属于单个小生产者,大都是一家一户面对充满不确定性风险的市场,虽然目前公司加农户生产模式有所发展,但是,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各地还不够成熟和发达。从农业本身来看,主要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空间很小。如农户掌握的土地资源规模大都偏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拥有的可以用来交换商品的农产品数量不多;二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收益的稳定程度不高;三是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农户对耕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带来其他利润,如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

四、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2012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近日,农业部又发布了《2012年国家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我们抓好各项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指出了明确方向。

(一)加强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拓展“一产”增长空间。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省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切实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一要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基层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二要培养和造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扩大培训规模,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三要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把科技推广着力点放在示范传递上,注重实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技术到位率。通过农技推广促进增产的同时,积极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经验,建立和完善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政府与农民,变“小规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经营为“规模化、产业化”的大家庭经营,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鼓励创业增收。要抓住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改善创业环境,扩大创业领域,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实现创业的生动局面,有效带动农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和务工工资水平的迅速增长。一要提高发展非农产业的认识,鼓励支持农村个私经济特别是微、小型企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放宽农民创业准入条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二要落实扶持政策,针对农民个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经营基础薄弱等问题,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减免相关税费等扶持;三要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强创业培训,规范培训渠道,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创业培训补助政策;四要积极提供农民创业服务,为有创业意愿和条件的农民提供创业登记、培训、项目推荐、指导等服务,为农民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稳定农资价格。从产业链上看,农业的产前环节属于工业,产后环节属于商业,农民对农业产业利益的占有不完整,影响着农民的增收。保持农产品价格适度上涨对农民增收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要让农产品价格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利益。要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农产品的市场调控,确保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强化市场价格运行监测和信息服务,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四)拓宽收入渠道,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增收。从江西看,农民收入中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重仍然偏低,与全国的差距还比较大,2011年,江西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7%,转移性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3%。进一步促进农民非经营性收入增长,一要继续加大加强惠农力度,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推进各项民生工程的实施;二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力度,提高标准和覆盖面;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摸底调查,扩大农村低收入保障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调整补偿标准和报销范围;三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水域、林地使用权的流转,进一步明晰产权,让更多农民从土地、股权等资产增值中获得收益。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人口结构上促进增收。江西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乡村人口存量庞大。在“十二五”期间,要充分发挥城镇化在集聚人口和经济、扩大内需、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大幅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比。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在城镇有业可就、有居可安。

(六)加强政策引导,增强农民自我发展动力。2011年,江西农民纯收入构成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比重依次为49.6∶42.6∶6.2∶1.6,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还是自主经营和外出务工所得,农民收入的高低,主要还有赖于农民有没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建立和完善造血机制和增收长效机制,想方设法提高农民自我发展的积极性,特别是自主创业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加快增收。当前,要继续抓好农民工技能培训,抓好就业信息发布,做好法律救助服务,创造条件扶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做好苏区建设规划,争取特殊政策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进一步促进低收入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促进高收入地区农民快速增收。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江西日报,2012-03-2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3]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1-04-28,http://.[4]国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00-05-15,http://.

第二篇:农民增收的难点?

农民增收的难点?

我来自于南方民族地区,我就结合我们当地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农民增收难有以下几个原因:1 每个农户的土地有限,种植的水稻大部分供自己的需○

求,少部分拿到集市上卖。○2农民思想上并未得到解放,一直是田里种水稻地上种玉米的传统模式,不敢创新性地引进其它药材花卉或其它农作物。○3 我们当地属于南方丘陵,加之近几年极端气候频繁出现,导致经常发生水稻缺水的情况,甚至旱地上的作物也因干旱而大幅度减产。○4 在养殖生猪方面,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确,经常出现猪肉价格低时大量养殖生猪,到出栏时猪肉价格却无限下降,致使农民赔本。

二对于上述问题我想出的对策是:我觉得我们政府与农民的交流不够密切,甚至说不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1在实地的考察我们当地的水文土质后,向广大农民宣传我们当地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2 在改善我们当地基础设的同时,也要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实的水源。○3 及时向农民宣传农作物或生猪的市场价格和市场形势。而农民自身应该做到解放传统思想,合理引进新作物,科学多层次利用土地,主动与政府科技部门交流等。

第三篇: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对策, 农民, 因素

相关词条:对策, 农民, 因素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当前,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已经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在“三农”问题中,农民是主体、利益是根本、收入是核心。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增长乏力,导致农户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和措施,对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公共财政严重缺位。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方面的缺位。农村税费改革之前,是9亿多农民通过缴纳各种税费支撑了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为了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不少地方只能通过集资、借款等方式建农村校舍。结果,不仅农户而且不少村级组织都因此背上了数额巨大的债务。二是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获取农业丰收的最基本的保证。但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面有很多欠账,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生产。三是农村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方面投资的缺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贡献率大约在30%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20%至30%,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四是农村社会保障及公益建设方面投资的缺位。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人口已经享受到了较好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以及生活最低保障等方面公共财政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对于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公共财政的阳光还远远没有照到他们身上。

2.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一是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村,农业生产一般仍是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大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较少。这种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导致农民增收的渠道十分狭窄。二是农产品的供需结构不合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农产品需求的层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追求优质化、高档化、多样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而我国农产品中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更少,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步,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四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目前农村地区平均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面积只有0.5公顷左右,大致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即使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仅大致相当于其1/3。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产品价格低。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如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免除农业税、发放种粮补贴等措施来刺激粮食生产,但伴随着继之而来的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使得政府给农民的“好处”很快就会被迅速上涨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抵消”了,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仍然十分低下。若再扣除农民种田的劳动力成本,几乎很难再有过多的剩余。而且,由于农产品生产上的供需脱节,农产品旺季上市时又常常出现“卖难”现象,甚至有可能导致农民血本无归。

4.城市化进程滞后。中国的城市化不单纯是城市建设问题,更主要的是,它还涉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城镇化的滞后,直接限制了农业剩余劳

动力转移的途径,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延缓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主要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曾经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自1995年以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持续减弱,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年减少。这也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

5.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一是地域限制。现行户籍制度将农民束缚在农村,即使外出打工也被冠以二等公民的印记。二是就业限制。政府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时,往往只考虑城市居民,而没有将农民的就业纳入政策范围。三是社会保障方面的限制。目前除了部分地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小范围的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几乎是一片空白。城乡“二元化”割据体制中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迁徙自由,不公平的就业制度使得农民面临着不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农民的未来充满不稳定性。这种不平等的体制使农民增收受到了多方面的限制。

6.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低。一是发展不平衡。除为数不多的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比较好外,大多数地区还缺乏龙头带动。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知名品牌,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化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不稳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坑农害农现象。四是农业产业化支撑体系建设缓慢,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不配套,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滞后。

7.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一是农业科技推广专业技术队伍人才匮乏,乡村两级政府和组织基本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农技推广队伍。二是农业科技缺乏创新机制,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缺少既可以大幅度增产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新品种和新技术。三是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对象。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愈来愈多的农村青壮年强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留守乡土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及儿童,缺乏有文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传承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这些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技术长期落后,农业生产效率很难有大的提高。

8.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据有关部门此前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5%、33.9%、46.2%、10.1%、1.3%。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占了88.6%。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增加了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难度,加大了他们通过利用新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特色经济的难度,也加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必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等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扩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较大幅度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要加强监管,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

2.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途径。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切忌避免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二是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下工夫在“优”、“特”、“高”上做文章。“优”就是要抓住良种这个要素;“特”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培育和发展无公害的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等绿色产品并形成优势产业;“高”就是要按照“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要求,加快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加快推广立体种养、耕地套种、反季节生产等生产模式。

3.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增收193元,而且增长潜力很大。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处于初级发展形态,加工水平和层次不高,没有形成“田间到餐桌”的完整链条,产品附加值水平低,最终导致农民增收能力不强。因此,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大力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4.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农民的数量,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在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等方面具有大中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搞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小城镇建设放到重要地位。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地发展县城和小城镇,促进人口、经济、建筑、文化、信息等要素在城镇高度集聚和整合,使小城镇成为二、三产业的集中地,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形成较强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政策,消除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

5.切实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正当权益。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是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为了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深化城市用工制度改革,解决城市农民工面临的各项问题。一是要加快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和增强农民就业务工的能力。二是要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切实解决他们在土地承包、工资支付以及工伤和职业病保险方面遇到的各种纠纷。三是要保障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逐步完善各种政策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接受并完成必要的义务教育。四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把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需求纳入城市整体制度规划中。总之,要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城市务工经商。

6.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当前,在这方面需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适当降低设立金融机构的门槛。要通过积极引导和规范,允许农户建立和发展一些互助性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以满足广大农户小额、频繁的生活和生产资金需求。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国家应出台相关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资金大量流出农村,支持资金向农村回流,使金融资金能够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服务。

7.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国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一是要针对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进一步加大教育投资,改变农村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二是在确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三是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农村教育体系,尤其是要尽快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搞好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8.搞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首先,要把充实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如,在招聘乡镇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村官”时,可以尽量多招聘农业专技大学生;在职业高中学校,要尽量多设置相关的农业专业技术课程;在各类农业院校,可以把农村生源学生列入国家学费减免和生活资助范围,吸引更多的青年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其次,在实际工作中,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如,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基地,把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和专业大户,分期分批组织到培训基地培训;以开展项目的方式实施

农业科技推广;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等等。

作者: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蔡红霞 来源:《理论前沿》2009年第17期

第四篇:我县农民增收的难点

农业、农村、农民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民收入、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地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县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县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长缓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加快推进“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解决我县“三农”问题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

1、农民收入构成情况。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35.0元,比上年增加254元,比上年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2%,实际增长速度为1991年以来最低(见表一)。从收入内部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1764.2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0.7%,与2000年相比,比重增加12.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2007.6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6.3%,与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670.44元,第二产业纯收入469.48元,第三产业纯收入867.73元,分别占全部纯收入的15.5%、10.8%和20.0%,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1和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421.4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9.7%,比2000年下降6.6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141.6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3.3%,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从纯收入总量上看,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3279.5元增加1055.5元,年均递增7.2%。

表一 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年增幅对照表 单位:元

2、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拉大。2004年,我县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相比(见表二),仍有较大,不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平阳、苍南、洞头等县,仅高于文成、泰顺两县,位列全市倒数第三;而增长速度方面也仅略高于苍南和文成,位列全市倒数第三。

3、农民收入地区差异继续扩大。虽然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由2003年18个增加到19个,但地区差距尤其是沿江乡镇和山区乡镇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7742元,而最低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仅为1652元,相差6090元,与2003年相差数5815元和5162元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

4、部分农民仍未脱贫,贫困面仍然较大。虽然这几年我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仍未脱贫,2004年末,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全县还有7.50万人,其中低于1000元以下的还有2.11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8.5%和2.4%;其中26个欠发达乡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还有6.32万人,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19.1%。

二、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①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我县由于人多地少,而且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绝大部分山地、山场承包到户,土地分散,加上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困难等客观上决定了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发展和逐步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上的承包大户,但从永嘉总体来说,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自然就偏高,农民种田一年亩产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说,农民种田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生产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了我县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现象突出。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初现成效,但农业区域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蔬菜、水果、茶叶以及部分林产品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县各地,产品品种散而杂,特色品牌和品牌数量少,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性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造成过度竞争,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2004年,全县早香柚获得大丰收,至今采摘下来已半年过去,但还是有很大部分即使低价出售还是未能及时销售出去,造成大面积的腐烂。2004年,全县早香柚种植面积约2万亩,产量5500吨,这几年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其生产和发展环境严峻。

2、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农产品出售

①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一方面,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完善,政府、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对农民收入增长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规避市场风险的机制,没有一套农业风险补偿制度等,遇到市场风险时,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收入增长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抓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些大宗农产品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批发中心,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委托代理等营销形式还未起步。

②农产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决定农业效益的高低和农民增收速度。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产品效益的实现,都与市场密切相关。近几年,由于资金投入和集散辐射的制约,我县农业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我县沿江乡镇都有比较大的农贸市场,但缺乏跨区域、上规模的大型农产品市场,不能把农民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及时快速地汇集起来,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进入大市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③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一部分农民与加工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看似找到了保护伞,市场风险由企业来承担,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现在体制下,国家没有能力承担企业的风险,企业没有义务和能力承担市场给农户带来风险,当龙头企业被风险吞噬之日,也就是农民受害之时。同时,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获得社会经济中的平均利润,农业生产没效益。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缺乏利益调节机制,在企业、基地、市场与农户的利润分配中,农民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发展了不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但仍存在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等现象,截止2004年底,我县只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8家(其中协会5家),百名以上社(会)员的只有5家。另外,已经形成的小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人员素质不高、内部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真正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农民整体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反之整体素质低,不仅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也限制了农民开拓精神的发扬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还不到小学毕业的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还不到十分之一。整体文化素质低,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困难。

4、收入不稳定,抗风险性差

①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市场风险的制约,而且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2004年的“禽流感”、干旱和台风,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受“云娜”台风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1.6万亩,成灾面积12.0万亩,成灾率达55.6%,减产粮食2.2万吨;“禽流感”疫情一度使家禽产品销售困难,价格大幅下跌,全县家禽生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致使全年存栏数和出栏数比上年均有大幅度下降,存栏比上年下降23.7%、出栏比上年下降15.5%。2005年3月12日的大雪使罗东原来1.8万亩丰收在望的“乌牛早茶”一天之间几乎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

②外出务工收入稳定性不强

外出务工收入已成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中26个欠发达乡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6%,但稳定性不强。外出务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较多,尤其易受外部经济形势、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外出人员的外出务工收入减少,甚至出现经营亏本,返贫。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旧、技能经验欠缺等,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即使转移出去,也大多是干苦力,真正自主创业、发展实业的却寥寥无几,具有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

③因灾因病出现的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农户维持简单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能正常从事劳动,目前农民家庭还难以承受病残人口和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的打击,而一般农民目前还都没有医疗保险。“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病人”,天灾“病”祸,依然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4年我县共有0.15万人因不同原因返贫。有许多家庭从表面数据看收入较高,但其实际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如一农户尽管其5口之家收入有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4千多元,但如果其中有一人生病,医药费支出一年可能不仅仅只有2万多元,其家庭实际生活亦十分困难。类似该情况,因灾因病实际生活仍处十分贫困的农户,各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存在。

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一号文件”,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篇:我县农民增收的难点

我县农民增收的难点

农业、农村、农民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民收入、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地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县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县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长缓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加快推进“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解决我县“三农”问题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

1、农民收入构成情况。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35.0元,比上年增加254元,比上年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2,实际增长速度为1991年以来最低(见表一)。从收入内部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1764.2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0.7,与2000年相比,比重增加12.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2007.6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6.3,与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670.44元,第二产业纯收入469.48元,第三产业纯收入867.73元,分别占全部纯收入的15.5、10.8和20.0,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1和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421.4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9.7,比2000年下降6.6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141.6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3.3,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从纯收入总量上看,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3279.5元增加1055.5元,年均递增7.2。

表一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年增幅对照表单位:元

2、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拉大。2004年,我县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相比(见表二),仍有较大,不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平阳、苍南、洞头等县,仅高于文成、泰顺两县,位列全市倒数第三;而增长速度方面也仅略高于苍南和文成,位列全市倒数第三。

3、农民收入地区差异继续扩大。虽然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由2003年18个增加到19个,但地区差距尤其是沿江乡镇和山区乡镇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7742元,而最低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仅为1652元,相差6090元,与2003年相差数5815元和5162元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

4、部分农民仍未脱贫,贫困面仍然较大。虽然这几年我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仍未脱贫,2004年末,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全县还有7.50万人,其中低于1000元以下的还有2.11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8.5和2.4;其中26个欠发达乡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还有6.32万人,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19.1。

二、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①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我县由于人多地少,而且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绝大部分山地、山场承包到户,土地分散,加上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困难等客观上决定了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发展和逐步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上的承包大户,但从永嘉总体来说,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自然就偏高,农民种田一年亩产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说,农民种田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生产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了我县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现象突出。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初现成效,但农业区域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蔬菜、水果、茶叶以及部分林产品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县各地,产品品种散而杂,特色品牌和品牌数量少,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性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造成过度竞争,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2004年,全县早香柚获得大丰收,至今采摘下来已半年过去,但还是有很大部分即使低价出售还是未能及时销售出去,造成大面积的腐烂。2004年,全县早香柚种植面积约2万亩,产量5500吨,这几年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其生产和发展环境严峻。

2、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农产品出售

①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一方面,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完善,政府、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对农民收入增长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另一方面,目前我

下载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农民增收的亮点难点及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山区农民如何增收建议

    4月23日,带着“山区农民如何增收”这一问题,我到乡里最偏远的山村---××村进行蹲点调研。三天来,通过深入走访和交流,我被群众强烈的致富愿望感动,也为群众缺乏致富门路而苦恼,并......

    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

    农民增收问题和建议

    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农民增收问题既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农村工作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县对农民增收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

    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对策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小康问题,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

    1009186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优秀范文5篇)

    第186期中共庄浪县委办公室2010年9月30日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近年来,随着农业相关税费取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措施的推广,农村义务教育费用的取消,粮食......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对策(五篇范例)

    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和对策 农民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农业税全免了,加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诸多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路子......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农业兴促百业兴,农业稳则天下安。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以农业兴国安邦。而在国家发展、城镇建设加快的当今,如何保证“农业”的根本,是我们在新世纪所面......

    关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关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按照省、市委统一部署的“领导干部调研破难”专项行动的总体要求和县委要求进行的“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部署,我于3月31日至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