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时间:2019-05-14 01: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第一篇: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

现代化

编者按: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机器换人”,减少建筑施工污染、实现环境友好,对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第二季度,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经过40多天的走访、调研,对该省建筑工业化进行摸底,为2015年,浙江省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进行了分析。

为全面推进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今年6月,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先后走访了多家企业,实地考察了工业化产业园、生产基地、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还远赴长沙、合肥,考察了长沙远大住工的建筑工业化成果,参观了该公司PC部品生产厂和承建的保障房工地,考察了中德合资项目的生产厂房和承建的保障房项目。参加了宁波市建协组织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总体情况如下:

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随着人口红利逆转、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的现状已经不可持续。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建筑业要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相继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城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体系,发展建筑工业化基地,开展建筑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无论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建筑产业化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目前全国有40家开发企业联盟型及部品生产企业型企业列入试点基地。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加强领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项目示范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2年,浙江省政府以办公厅152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确定了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到2015年,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初步形成,建筑工业化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浙江省预制装配式建筑(PC建筑)开工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PC率)达到30%。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正式起步,预示着浙江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早,中间虽有起落,但一直未中断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引起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各企业分别被命名为全国住宅产业化基地,绍兴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精工钢构、亚厦装饰也被列入本专业国家级试点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浙江省以绍兴地区的PC结构和杭州地区的钢结构两种结构体系为主导,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已有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企业

合肥建设一条年产50万平方米的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随后,又建成占地150亩的省内首条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设计可年产装配式住宅40万平方米。整条生产线完全按照目前德国最先进的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目前,该公司在合肥有6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正在建设,在绍兴也有35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在上海还有两个项目。另有300亩地的轻钢结构项目正在实施,并有产品出口。

(二)产业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三板(内外墙板、屋面板)”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民用钢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设备集成技术研发等,形成集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楼板、预制化墙板、整体式厨卫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模式,实现了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面对缺乏产品标准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等不靠,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加强以PC构件为主导的产品研发,组建PC构件项目课题组,编制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和《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企业标准。

绍兴市成立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中心日常运营在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的指导下进行。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涉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项目、应用奖励等政府相关事宜由研究中心向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目前中心已开展相关工作。

(三)示范项目加快实施

钢结构产业则充分发挥其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项目建筑总面积66万平方米。

绍兴市重点推行PC结构体系。目前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达到近30家,已落实多个项目试点,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1010工程”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截至8月底,“1010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5286亩,已有9个基地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766亩,“1010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7.68万平方米,已有9个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8.88万平方米。

(四)更多企业正在跟进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浙江省许多企业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路径,抓住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

在德清县临杭工业区启动了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0余亩,定位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平台,以PC预制结构、钢结构、装饰产品部件和建筑机械四大应用领域为主,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建筑工业化基地。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在乘势而起。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的一场颠覆,不仅仅关系到施工安装企业,还涉及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服务等各个层面,需要全行业统筹目标和路径。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虽然已经起步,但形势不容乐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总体进展缓慢。实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也面对着不少困难,存在很多困扰。

1.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

尤其是验收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产业现代化中的制造方式--建筑工业化,目前先行企业采取的自定标准、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的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企业标准毕竟不能替代行业标准,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调研反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需要从设计、生产及施工高度契合协调,但现有行业管理制度专业细分,客观上增加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难度。

2.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浙政办发2012-152号文件中虽然提出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具体实施办法。相比于绍兴市、宁波市和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推广措施和扶持政策,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政策落地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单靠建设主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成效。

如果没有责任制以及强有力的考核相配套,好政策将会陷入画饼充饥的尴尬境地。

3.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浙江省众多中小建筑企业是市场实施主体,他们的理念、实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距离甚远。目前,该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因素制约,除绍兴、杭州外,其他地区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尚未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9家特级企业中大部分尚未介入这一领域。已经开展建筑工业化工作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同时还需要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的协调配套上下功夫。由于浙江省先进设备制造业不够发达,PC构件生产线设备制造、模具设计加工、配套五金材料等支撑体系未形成产业链。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尚未建立。

4.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适用人才缺乏是个大问题。

首先,专业做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人才极缺,这类人才的短缺将成为一个瓶颈。其次,部品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艺流程应由产业工人来完成,传统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将无法胜任。三,按照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现行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专业能力都需要重新培训方能适应。

5.产品缺少市场认可

无论钢结构体系还是PC结构体系,都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一个新产品,市场对其质量、价格有一个评估、接受的过程。试点项目反映,成本要比原来略高,质量上使用的是企业标准,使得业主、消费者不愿接受。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工业化前期投资资金巨大,但市场有多大,近期有多大,远期有多大,企业心中无数,因而不敢放开手脚。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浙江省的推进,应尽快得到解决。

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结合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要结合浙江省建筑强省发展的总目标,着眼长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省、市“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建筑强市必须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同时根据浙江省建筑业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落实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二)完善服务监管机制

要尽快建立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探索建立PC部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产业现代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取费结算、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在提升钢结构和PC结构两种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基础上,鼓励互相融合、科研集成,为建立标准化部品构件体系创造条件。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出台浙江省统一的、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标准及相关图集,技术规范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

依靠成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引导市场信心,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制定激励扶持政策

从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工程总承包建设、财政补贴、绿色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明确在现有各类经济(高新)开发区内优先安排产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科研支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并从节能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产业现代化投资项目。明确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保障房项目、公建项目及农房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PC构件和钢结构。优先将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评定为绿色建筑。省、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业现代化技术集成研究、标准编制和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引导更多骨干企业加入到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创建中。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建筑企业推行建筑工业化后,原有的技能岗位和专业要求发生很大变化,需要一大批由现场操作转为车间操作的技术工人,这是培养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契机。

建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充分利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省建筑安装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资源,定向培养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操作工人,并强化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促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是实现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二篇: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近年来,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正在全国掀起阵阵波澜,预示着传统建筑业即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建筑业大省的浙江省,在这场变革之中处在一个什么位置?从2014年6月中旬开始,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组成调研组,先后走访了省建设投资集团、浙江省天和建材集团、中天建设集团、宝业集团、东南网架公司、远大住工(浙江)公司等企业,实地考察了浙江省建投工业化产业园、浙江省天和集团生产基地、中天集团建筑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宝业集团的PC生产流水线和样板小区建设工地、东南网架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工地;还远赴长沙、合肥,考察了长沙远大住工的建筑工业化成果,参观了该公司PC部品生产厂和承建的保障房工地,考察了中德合资项目的生产厂房和承建的保障房项目。参加了宁波市建协组织的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题研讨会,总体情况如下:

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规划目标

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将房屋建造全过程联接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实现开发建设、设计研发、生产加工、施工装配、咨询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率、效益和质量。

随着人口红利逆转、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的现状已经不可持续。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建筑业要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转变,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深圳、沈阳、绍兴等7个城市相继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城市。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体系,发展建筑工业化基地,开展建筑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无论旧城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题研究建筑产业化工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明确指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目前全国有40家开发企业联盟型及部品生产企业型企业列入试点基地。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加强领导、政策支持、标准制定、项目示范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2012年,浙江省政府以办公厅152号文件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意见》,确定了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要求到2015年,建筑工业化建造体系初步形成,建筑工业化技术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浙江省预制装配式建筑(PC建筑)开工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PC率)达到30%。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正式起步,预示着浙江省建筑业转型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早,中间虽有起落,但一直未中断探索和实践,近几年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引起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的重视。各企业分别被命名为全国住宅产业化基地,绍兴市被列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精工钢构、亚厦装饰也被列入本专业国家级试点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浙江省以绍兴地区的PC结构和杭州地区的钢结构两种结构体系为主导,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已有成型的生产流水线企业

合肥建设一条年产50万平方米的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随后,又建成占地150亩的省内首条叠合板装配式结构体系生产线,设计可年产装配式住宅40万平方米。整条生产线完全按照目前德国最先进的技术进行设计制造。目前,该公司在合肥有60万平方米的保障房正在建设,在绍兴也有35万平方米的保障房项目,在上海还有两个项目。另有300亩地的轻钢结构项目正在实施,并有产品出口。

(二)产业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三板(内外墙板、屋面板)”关键技术研发、装配式民用钢结构建筑建造关键技术研发、配套设备集成技术研发等,形成集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楼板、预制化墙板、整体式厨卫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模式,实现了钢结构住宅建筑的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面对缺乏产品标准的困难,许多企业不等不靠,自行制定企业标准。加强以PC构件为主导的产品研发,组建PC构件项目课题组,编制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和《预制混凝土外墙板》企业标准。

绍兴市成立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中心日常运营在绍兴市建筑业管理局的指导下进行。围绕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相关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涉及政策法规、标准规范、试点示范项目、应用奖励等政府相关事宜由研究中心向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目前中心已开展相关工作。

(三)示范项目加快实施

钢结构产业则充分发挥其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推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钱江世纪城人才专用房项目建筑总面积66万平方米。

绍兴市重点推行PC结构体系。目前从事建筑工业化的企业达到近30家,已落实多个项目试点,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浙江省新型建筑工业化“1010工程”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截至8月底,“1010工程”基地总占地面积5286亩,已有9个基地开工建设,占地面积3766亩,“1010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7.68万平方米,已有9个项目开工建设,建筑面积48.88万平方米。

(四)更多企业正在跟进

随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浙江省许多企业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路径,抓住机遇开展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

在德清县临杭工业区启动了建筑工业化创新基地,计划总投资30亿元以上,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00余亩,定位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产业发展平台,以PC预制结构、钢结构、装饰产品部件和建筑机械四大应用领域为主,力争打造成国家级建筑工业化基地。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正在乘势而起。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的一场颠覆,不仅仅关系到施工安装企业,还涉及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服务等各个层面,需要全行业统筹目标和路径。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虽然已经起步,但形势不容乐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总体进展缓慢。实现省政府下达的目标,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企业也面对着不少困难,存在很多困扰。

1.政策法规还不完善

国家层面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制度体系和技术标准,设计、定额、造价、招投标、监理、物流、咨询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规范。

尤其是验收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设。作为产业现代化中的制造方式--建筑工业化,目前先行企业采取的自定标准、主管部门组织技术论证的方法只能是权宜之计,企业标准毕竟不能替代行业标准,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调研反映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需要从设计、生产及施工高度契合协调,但现有行业管理制度专业细分,客观上增加了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难度。

2.政策扶持缺乏力度

浙政办发2012-152号文件中虽然提出了一些政策,但缺乏具体实施办法。相比于绍兴市、宁波市和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推广措施和扶持政策,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明显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其次,政策落地涉及许多职能部门,单靠建设主管部门一己之力难以成效。

如果没有责任制以及强有力的考核相配套,好政策将会陷入画饼充饥的尴尬境地。

3.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浙江省众多中小建筑企业是市场实施主体,他们的理念、实力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距离甚远。目前,该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因素制约,除绍兴、杭州外,其他地区政府和建设主管部门尚未将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39家特级企业中大部分尚未介入这一领域。已经开展建筑工业化工作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同时还需要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三个环节的协调配套上下功夫。由于浙江省先进设备制造业不够发达,PC构件生产线设备制造、模具设计加工、配套五金材料等支撑体系未形成产业链。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尚未建立。

4.专业人才极度缺乏

推行建筑产业现代化,适用人才缺乏是个大问题。

首先,专业做建筑工业化的设计人才极缺,这类人才的短缺将成为一个瓶颈。其次,部品生产和现场装配的工艺流程应由产业工人来完成,传统建筑业中的农民工将无法胜任。三,按照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项目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现行项目经理的知识结构、管理理念、专业能力都需要重新培训方能适应。

5.产品缺少市场认可

无论钢结构体系还是PC结构体系,都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一个新产品,市场对其质量、价格有一个评估、接受的过程。试点项目反映,成本要比原来略高,质量上使用的是企业标准,使得业主、消费者不愿接受。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工业化前期投资资金巨大,但市场有多大,近期有多大,远期有多大,企业心中无数,因而不敢放开手脚。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建筑产业现代化在浙江省的推进,应尽快得到解决。

三、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对策措施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结合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纳入地方发展规划

要结合浙江省建筑强省发展的总目标,着眼长远,将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中的关键内容纳入省、市“十三五”规划,尤其是建筑强市必须作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同时根据浙江省建筑业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结合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稳步实施,持续改进。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落实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二)完善服务监管机制

要尽快建立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以法律手段保障和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

探索建立PC部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相结合的建筑质量管理机制。实行建筑产品全过程的追踪管理,完善质量追溯机制,推行产品部品质量终身负责制。制定产业现代化项目的招投标、施工图审查、取费结算、建设监理、质量安全监督、工程验收管理办法,明确工程预决算方法,编制配套定额,逐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管理制度。

(三)加快标准体系建设

引导企业在提升钢结构和PC结构两种生产方式技术水平基础上,鼓励互相融合、科研集成,为建立标准化部品构件体系创造条件。组织有关专家,尽快出台浙江省统一的、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标准及相关图集,技术规范和产品推广应用目录。

依靠成熟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引导市场信心,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制定激励扶持政策

从土地供应、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工程总承包建设、财政补贴、绿色审批、信贷支持等方面研究制定产业扶持政策。

明确在现有各类经济(高新)开发区内优先安排产业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有关科研支持、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政策,并从节能专项资金中重点支持产业现代化投资项目。明确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各类保障房项目、公建项目及农房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领域,率先推广应用PC构件和钢结构。优先将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评定为绿色建筑。省、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业现代化技术集成研究、标准编制和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引导更多骨干企业加入到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创建中。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建筑企业推行建筑工业化后,原有的技能岗位和专业要求发生很大变化,需要一大批由现场操作转为车间操作的技术工人,这是培养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契机。

建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充分利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省建筑安装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资源,定向培养适应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技术操作工人,并强化对劳动者职业技能考核,做到持证上岗。促进农民工向高素质产业工人转型,是实现浙江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第三篇: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今年9月的《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十六条就是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那么,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如何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叶明是这样回答的,他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革命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必须站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全局和战略的发展高度推动这项工作。

在推进过程中,一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推进。这项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要统一认识,建立协调机制,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二是要遵循市场规律,不能盲目地用行政化手段推进,更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要让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才是健康发展之道。三是要注重管理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由于建筑工业化是生产方式变革,必然带来现有管理体制、机制的变化,尤其是相关主体责任范围的变化,现行的体制机制如何适应新时期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是当前需要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四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化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尚未形成,只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总承包模式,才能使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从发展的背景和现状的状况来看,建筑产业现代化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是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三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已得到业界广泛共识;

四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得到各方面大力推动;

五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卫德住工科技认为,针对建筑产业化所处的特殊时期,我们更应加快发展步伐,致力于建筑产业化现代化技术研发与服务。

日前,安徽出台建筑产业现代化指导意见,预计到2015年末,初步建立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500万平方米,创建5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综合试点城市当年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比例达到20%以上,其他设区城市以1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主,选择2~3个工程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到2017年末,全省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到1500万平方米;创建10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20个以上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建造、维护管理之间相互脱节、生产方式落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房屋建设自身的转型升级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

全国各地的相关行业都在努力提高建筑产业化技术,通过政策实施,工程建造等方式来践行建筑产业化的行业目标,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定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人面前。

第四篇: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浙江省产业集群调研报告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群体空间组织形态,在近年来成为了许多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浙江省,曾经被称为“产业集群”的制造业和商贸流通业产业集群一度引领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相关产业以及集群本身发展阶段的逐步更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介入,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要组成元素的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速度逐步放缓,部分区域的集群甚至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在创新能力发展较慢的现实情况下,集群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加剧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发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一是要注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一、产业集群现状

21世纪以来,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克服要素制约、供需失衡、国际摩擦等困难和矛盾,积极拓宽发展领域和空间,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一)我省产业集群发展回顾

1、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分布

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是源于“一乡一品”。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之后,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专业区数量不断增多,规模逐步壮大,实力大大提升。至“十一五”后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300亿元以上的7个,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在2008年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评比中,浙江省共有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东阳木雕产业集群、绍兴轻纺产业集群等29个产业集群入选,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占据全国第一的位置。

从行业分布来看,浙江省产业集群共涉及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其中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有5个行业,分别为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从地区分布情况看,各市地的产业集群数量和产值差别较大。依次为:杭州124个,年产值3380亿元;宁波77个,年产值2500亿元;金华77个,年产值1310亿元;温州73个,年产值1735亿元;台州67个,年产值1680亿元;绍兴58个,年产值2647亿元;嘉兴35个,年产值1540亿元;湖州30个,年产值680亿元;丽水25个,年产值136亿元;衢州24个,年产值108亿元;舟山11个,年产值110亿元。

2、产业集群的特点

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集群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一大特色。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而企业通过走向集聚,又做大了产业集群“蛋糕”,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2.1不同产业形态的融合发展

从“九五”时期开始,产业集群区块纷纷以不同的形态进行融合发展。有通过跨区域同行业的融合发展的,如台州的汽摩配件产业集群已将温岭、玉环、路桥、黄岩四县区的同类产业连成一体,年产值达450亿元左右,几乎占据国内市场半壁江山;有通过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的融合发展的,如诸暨市通过产业集聚已涌现出店口五金、山下湖珍珠、枫桥衬衫、陶朱贡缎、大唐袜业等多个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大唐袜业年产袜子88亿双,产值达130多亿元,不仅振兴了大唐经济,而且辐射到周边10多个乡镇;有随着产业链延伸融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如在山下湖镇,已将产业从珍珠生产延伸到珍珠加工,有近三分之二的农户从事养殖河蚌和珍珠加工,养殖面积达5万平方米,年产珍珠625吨,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已达9000元。

2.2产业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在现有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285个产业集群中,具有“一镇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区块的占到70%以上。余姚不产塑料,却享有“塑料王国”的美誉;桐乡不出羊毛,却有全国最大的羊毛衫市场;嘉善没有森林,却成了全国最大的木业加工中心。以至于人们所说,浙江人具有“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本领。浙江产业集群个性化还体现在品牌优势上,涌现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86 件,中国名牌产品289件,分居全 3 国第一、第二位,同时还创立了大唐袜业、织里童装等一批全国知名区域品牌,共有经国家和省有关行业组织认定的区域品牌240余个。

2.3 民间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发展

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效益回报,带来投资的多元化发展,这不仅刺激了民间资本的投入和企业自我积累、滚动发展,逐步做大了产业集群这块“蛋糕”,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在浙江投资创业的5600多家台资企业,绝大部分落户在产业集群。

2.4制造业与专业市场协同发展

产业集群集贸工农、产学研于一体,特别是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目前已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2007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9325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74个,其中超十亿元市场133个,超百亿元市场15个,市场成交总额、单个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如世界著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汇集了40万种商品,商品出口2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成交额348亿元,成为“中国小商品指数”发布中心和联合国指定的采购中心。如绍兴纺织业,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用一根细细的涤丝编织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原料、纺丝、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经编、纺织机械、纺织软件以及市场销售等较为完整、配套协作、产能大、品种多、企业机制活的产业体系,并建立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为主要销售渠道,把产品推向国内外。2007年绍兴县约有80%的纺织产品通过绍兴轻纺城流向国内外,成交额达到332亿元。调查显示,目前全省已有78个产业集群生产的主导产品,在国 4 内市场的占有率均达到了30%以上。

2.5公共资源共享发展

我省产业集群以县级为区域。据调查,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集群95%以上都建立了行业协会或其它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些服务平台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90%以上的产业集群都制订了地方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安全生产标准、配套产业链产品生产标准、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等,不仅大大地促进了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了水电气、交通道路、通讯、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和环境共保。

2.6要素集约化发展

目前我省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装备、工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转变速度加快。“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均增长13.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单位土地的投资强度大幅度增加,原材料消耗不断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装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0.6%,重工业比重以平均1.46个百分点递增,装备产业集群占整个工业比重平均递增0.5个百分点,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年均增长3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矛盾:

1.产业集群地域发展不均衡

环杭州湾产业带受上海及区内城市工业的辐射明显,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好,产业集聚有一定基础,也不管规模相当大的龙头企业,5 产业集群发展强劲,共有产业集群335个,工业总产值10857亿元。温台产业带具有悠久的商业传统,民众的创新意识很强,很早就利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以“专业市场+家庭工厂”的农村工业化模式,产业集群发展良好,集聚程度非常高,共有产业集群140个,产值3415亿元。金衢丽产业带3个市原有经济基础较差,产业群的发展历史短,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拥有产业集群126个,产值1554亿元。

2、我省产业集群的载体主要在小城镇

这是我省产业集群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表现。外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外资企业要利用当地村镇的丰富的土地资源、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开放的政策,从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而带动相关产业企业的聚集形成集群。内生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上都是本地农民,承袭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手工业传统,通过农村家庭工业作坊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初级阶段也偏好选择在乡镇。

3、我省产业集群优势主要是低成本优势

我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相对比较狭窄,主要集中在进入门槛较低、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总体产品档次较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多处于技术初端,产品的竞争力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来维持。在高附加值产品加工方面,则处于落伍地位,以低技术含量、低端产品多。大量的小化工、小五金、小造纸、小皮革、小饰品制造企业与家庭作坊等,这些企业产品要维持一定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往往是以环境的牺牲和低劳动力工资为代价。

4、部分产业集群带来的生态问题

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改变,能源、土地、人才要素制约严重,6 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破坏的问题继续存在;我省是资源小省。浙江在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创造经济总量位列第四的奇迹的同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产业集群也带来了许多生态问题。产业集群粗放的成长方式表现出对水、电、煤、油等基础性资源的掠夺式利用。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同质的需求以及同质的产出和排放使得物质和能量未能实现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未经清洁处理便排向自然界,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企业的大量集聚加速了生态问题严重性。随着节能减排压力增大,经济环保化的要求提高,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升级面前,一部分产业集群将面临巨大冲击。

5、企业自主创新环节薄弱

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来料加工业务比重高,原创性、自主性产品非常少。据浙江省工商联调查,80%的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新产品开发,57.52%的企业没有投入科研经费,产品更新周期2年以上的占55%左右,仅18.10%的企业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产品。这无疑凸显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严重不足。创新资金和社会创新机制的严重缺失,产品开发能力的削弱。使企业无法解决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问题,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困难。

6、国际化知名品牌及区域品牌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已经进入品牌化生存的时代,企业能否培育出自有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直接决定其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我省强势品牌不多,且有相当一部分集群产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许多企业品牌观念落后,没有品牌发展规划及建立与之适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多数企业还长期依赖生产贴牌产品生存。

7、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浙江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集群整体的升级发展。到2007年底,浙江省共拥有制造业大企业集团309个,与全省十几万家中小企业数量相比微不足道,且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第一位的万向集团,销售收入为408.47亿元,仅为海尔销售收入1182.27亿元的34.55%。统计数字表明与山东、江苏等省份的企业相比,我省企业无论在规模、资产质量或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道路更为艰难。

8、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企业中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面临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经营、管理、外贸、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而我省的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在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城市服务领域等,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技工类人才也十分紧缺,从2002年开始,我省沿海发达地区相继出现的技工荒,也让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重创。

9、地区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一是要素资源紧缺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二是工业利润的长期走低。我省工业利润的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增幅下降,总量及固定资产规模与山东、江苏等兄弟省相距极大,以次带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三是市场压力。原有产品的市场分额被不断的分割瓦解,部分产业被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发展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沿海地区凭借突出的综 8 合优势,日益成为承接国际产业集群专业转移的重要地区,这为我省产业集群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供了给予机遇;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确保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首当其冲;在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带动下,国际产业集群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集群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这为浙江产业集群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随着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和资源能源日益稀缺,推行绿色制造、降低能耗物耗、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要素支撑的协调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是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我省传统产业集群面临着资源集约利用、国际贸易环境、环境保护和宏观调控等外部环境的挑战,受到资金、技术、组织结构等内部因素的约束,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前散布于全球、处于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传统产业集群进行着从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营销、出售、消费、售后服务,再到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按照全球价值链分解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可分解为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产业链升级四个环节。

在价值环节不断转移的条件下,要实现传统产业集群的持续升级,必须进一步实行优势整合。

1、加大资本运作,整合国内外资源

引导企业在做强主业基础,采取购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 9 产重组,实施产业链基础上的低成本扩张;支持企业海内外上市融资,拓宽大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资本市场各种创新金融工具扩大再融资,增强资本控制资产能力。鼓励大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和人力优势,通过直接在省外、海外设立原料、能源供应基地、设计制造基地和营销窗口,开辟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2、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

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产权制度,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步伐,以产权多元化为重点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与国际惯例和市场法则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内部产权关系,以资本为纽带强化大企业集团整体运作能力,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探索完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发企业集团发展活力。通过建立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制订技术标准等途径不断强化大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大企业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以信息化、企业文化和经理人职业化等途径不断提高大企业生产自动化、营销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企业间的联合、分工与合作。

3、价值链、产业链全球整合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活动的分离与整合日益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载体之一的传统产业集群正在以不同方式快速嵌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传统产业集群,通过频繁的外部联系获取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逐渐专注于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放弃或弱化部分非核心经济 10 活动,出现了集群整体产业活动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于是整个集群逐渐专注于价值链战略环节,弱化和转移低端环节,实现了全球尺度上集群基于价值链的产业整合。

5、保持继续领先技术优势

一要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共性技术的合力攻关。二要进一步密切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开展区域性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和国外合作或单独建立研发中心,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行业的前沿技术研究,占领技术制高点。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或区域性研发总部,鼓励省内大型企业、高校院所与其联合创建实验室。进一步推动我省企业与国内技术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技术研发。在传统产业领域,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5、确保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

浙江省是原料资源贫乏地区,人力资源发达之乡;然而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工业龙头之一,先进制造业基地。要继续保持工业龙头的地位,进一步发展浙江工业,必须要保证有稳定、可控的资源优势。要建立全国性、行业专业性的原料集散市场,积极支持研究生产原材料 11 替代品,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建设,积极把集群基地在原料加工中心基础上升级为产业链中心。要拥有稳定可控的人力资源,在原有学在浙江的基础上,加大集群产业专业人才的培育。放宽专业人才教育的政策,积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科技型、管理型、学术型等专业人才。

7、拓展资源共享的网络优势

伴随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传统产业集群分工继续发展,价值链继续裂变,原来一体化整合和价值链全球整合阶段中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和关联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集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融合等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产业为纽带、以因特网互联的创新网络,为最终顾客提供完整统一的解决方案,构成一种“虚拟”的整体,即价值链虚拟再整合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催化剂,全球联系和交叉投资则是传统产业集群虚拟再整合的主要机制。典型的如上海长宁创意产业集群,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园区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信息基础服务平台连为一体,在地理环境中以地铁二号线贯通,形成各有特色又互动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带。要积极推进企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各类资源的流动。

8、强化行业定价优势

浙江省产业集群在健康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产品在质量、技术、产量、品牌上具备绝对的市场份额,辅之发挥行业的组织功能和优势,从而取得行业定价优势。我省一些产业集群在

(二)发展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推进生物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12 光伏产业、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生产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成为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至2003年LOFT49唱响全国后,先后出现了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唐尚

433、A8艺术公社、开元198和浙江省文化创产业实验区等保险单集聚区。特别是杭州市的动漫产业集群,已经拥有动漫游戏企业80多家,其中从事影视动画的企业近20余家,游戏研发、运营企业20余家,年产能力达到1500分钟以上的动画生产制作企业有10家,游戏用户数和消费能力占全国1/10,初步形成了动漫产品加工、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发展壮大包括工业设计及研发、服装设计、软件设计、数字电视、动漫、建筑景观设计、广告和咨询等在内的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增强浙江经济的软实力,使浙江成为文化创意设计大省。

2、积极打造区域特色金融产业集群

构建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培育长三角南翼的金融中心,打通与国际资本的联系,向新兴的工业城市辐射,利用金融资本的纽带向先进制造业区域输送资金、技术、信息和服务等高级要素,推动制造业的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成长。重点优选、扶持特色金融产业,完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本地总部型金融企业和新兴金融服务业,争取一定数量浙江概念基金在全国发行,加快重点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金融产业布局,形成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产业体系。

3、发展网上专业市场平台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发展网上“虚拟市场”,提升现代商贸业。13 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等创新,有助于加强渠道的市场资源的控制力。鉴于专业市场在浙江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浙江在专业市场发展方面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应该继续做大做强以专业市场为特色和载体的商贸流通业,把现代商贸流通业作为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促进网上数字化市场、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的发展,并逐步建立网上“信息中心”和“配送中心”等电子商务的平台,大力发展网上“虚拟专业市场”,使网上市场与网上交易逐渐成为商品贸易的重要方式。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00公里范围内缫丝厂已经达140多家,所生产的生丝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产品95%以上直接或间接出口通过市场,对原料缺口较大的浙江丝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

(三)重点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加快技术创新类服务业发展:以企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力促进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软件设计、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在工业化中的倍增和催化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服务和质检中心,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金融保险类服务业发展: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积极运用各种创新金融工具和业务方式支持先进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在重点产业集群引入孵化器,吸引各类风险资本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加快现代物流和市场类服务业发展:推进商品交易市场改造提升,14 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具有现代流通业态特征的产品集散中心;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专业物流市场;推动大通关建设,打造高速、便捷、通畅的物流通道。加快中介类服务业发展:加强民间自发性协会建设并适当授权,发挥行业在自律、标准、信息、市场整顿规范及应对国外壁垒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鼓励发展资产评估,涉外律师、信息咨询、物业管理、仓储物流,报关报检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各类服务。

(四)以循环经济理念改造浙江产业集群

向生态工业区转型是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集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逐步以实现对环境零污染和零排放的一种值得推崇的途径,针对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高度同质性以及生态产业链比较短的特点,在转型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1、在企业内部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在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连续应用综合性、预防性环境战略。在产品设计上实行源头减量,在生产工艺上实行过程减量,在原料替代上实行有毒有害物料减量,在物料循环上实行排放减量。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已经陆续出台,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引导和监督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政府可以通过绿色采购、绿色补贴等措施来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

2、通过绿色招商“补链”。浙江产业集群已经在“产业链”招商的形式中尝到了甜头,但转型后的生态工业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必须实行“生态链”招商的形式。绍兴袍江工业区合理设置进区门槛,变招商引资为“选商引资”,重点引进无污染、环保型、生态型的工业项目,坚决拒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化工、印染类项目进区;重视“产品代谢类”、“废物代谢类”补链项目的引进,如中成集团利用热电厂的废渣,新建环保建材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制度创新以降低成本。产业集群转型生态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势必会给企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需要通过发展信息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和中介机构,使企业之间的信息流动更加迅速,相互变得更加透明,从而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提高副产品利用的机会,使新企业的创业与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减少企业失败的机会。

4、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工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管理企业化、建设运营市场化。改变传统的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区内的企业可以通过集资方式投资建设、参与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实现投资主体社会化、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事业单位运行处理设施的模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营观念,变单纯的“运行”为“运营”。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逐步全面推向市场,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去选择某项设施的最终建设者和运营者,达到以最少的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5、明确政府“第三方”功能。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第三方”的功能,积极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维护诚实守信企业的利益,保持公正性。同时,政府必须起到宣传功能,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亲眼目睹循环经济的示范做法与成果,可以通过绿色巡展、展示平台等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从更广、更深角度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

(五)进一步融合跨区域式发展,建立大区域品牌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省的产业集群也随之不断发展,并开始向周边地区和相关行业扩展和演化。根据对我省沿海和中部15个县市的不完全统计,同行业的跨区域发展有50多个,如:萧(山)绍(兴)纺织、天(台)三(门)的橡胶制品等专业化程度显著的集群。在这些集群内,供应商和制造商邻近,劳动力市场发达,通过分工合作,创造了低廉的成本。区域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清晰。在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容易创建和推介大区域品牌,为解决贴牌、无牌,乃至创建企业品牌、打响行政地域品牌打下切实基础。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融合,努力占据组织创新制高点,以范围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一是要构筑跨区域的产业链,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生产综合体系。二是要构筑跨区域的服务支撑体系,鼓励县域内的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面,鼓励县域之间的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鼓励设立跨区域的教育培训、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等机构及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县(市、区)统一有关政策,形成同质的市场环境、服务环境和政策环境。三是要构筑跨区域的竞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强化大区域意识,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开发新产品、联合拓展新市场、联合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公平竞争、互动合作的良好格局,从而获取更大的集体效率。四是要构筑大区域品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联合打造市域品牌,鼓励相关县市联合打造跨区域品牌,将现有的区域品牌打造为大区域品牌。

(六)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全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

在诸暨大唐镇、草塔镇这个不到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几百家制袜企业,他们除打造自己的品牌外,还承接国外的订单。国外采购商将大量的订单下在了中国的产业集群中。

外部经济导致成本的降低。在大唐镇一双袜子的成本不到0.1 17 元,浙江袜业、双双袜业等大型制袜公司、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放在大唐、草塔镇,这促使初具规模的制袜企业不断谋求创新,申请了大量专利,带动大量小企业甚至家庭作坊的发展。如今大唐(草塔)制袜产量占国内市场的70%左右和国际市场的30%左右。制袜产业又催生了从事袜机制造及零配件制造的大批企业。

2007年11月23日,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自主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等方面对国内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了宏观指导意见。

1、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

包括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整合、区域的整合以及产业的整合。目前我省有六百多产业集群,但相互间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通过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等途径,加快不同产业集群以及现有生产手段、方式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的整合,以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

2、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龙头

2.1借助国际资源,实现本地产业的整合、创新。应大力提升浙江产业带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加快产业国际化的步伐。具体有两条途径:一是民营企业与外资合营、合作。目前浙江已有不少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以此为载体,加快产业带的国际化进程。二是接轨上海,利用上海这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平台,加快浙江产业国际化的步伐。

2.2推进产业带中不同产业集群和产业的整合与创新。集群之间的整合是一种市场行为,一般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零部件和生产工序的合作,另一种是具有不同功能的集 18 群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关系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前一种整合关系的深化。产业带的整合与创新,关键是其中每一个产业集群是否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培养独特优势,一要推动每一个集群的专业化,二要推动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本地化。

2.3依托城市带和都市圈,促进产业向大中城市周边地区聚集。一方面可以利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圈的机遇,使制造业向上海周边集聚,进入大都市圈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沿着产业带建设城市连绵区,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建设都市圈,利用城所特有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促进产业的整合、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2.4促进产业向地理条件比较优越地区积聚。尤其是港口和高速公路沿线具有发展产业的天然优势,例如物流便捷、交通运输成本低廉,应首先大力促进产业向这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依托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形成“龙头产业”和“龙头区域”。

3、充分明确创新方向与创新定位

3.1促使集群的创新系统从“草根型”向“组织创新型”转变。前者的特点是土生土长、自发形成,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后者的特点是组织间共同合作、协调发展的程度很高,创新能力很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创建“组织推动型的区域创新系统”,政府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至关重要。例如台湾省,当局为了把台湾建设成“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中心”,就建立了六个子系统:创新型的研究发展中心、货物仓储和流通中心、风险资本投资机制、供应链管理网络、高科技产业资本储备系统、提升价值的金融服务系统等。

3.2通过组织再造,实现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创新。产业集群中的能力不能简单化为单个企业的能力,产业集群的能力真正来源于 19 “企业网络”。为此,必须用网络关系去代替目前产业集群中所存在的市场关系,实现先进组织的再造。建立网络关系的途径:一是通过企业之间“有意识的联合”;二是借助于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后,主要从事产品价值链中附加价值比较高的生产环节,而把附加值较低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从而为中小企业进入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创造了条件。

3.3培育集群技术创新主体。区域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也是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高的地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为此,要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到产业集群所在地设立研究所以培育创新的主体,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到产业集群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行业技术检测中心、评估中心等。

4、合理技术投资、合情管理创新

4.1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生产的效率,二是提高产品的品质。

4.2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力求首先在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环保等新兴产业,采取人力资本折价入股、技术股权配送奖励、技术入股等方式,把科技人员的利益和技术创新的收益、企业的利益综合在一起,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机制。

4.3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家族式企业难以适应企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的要求,因而必须整合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和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进行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

(七)大力增强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的资源比较优势和市场环境的反映和调整能力。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从世界市场的竞争来看,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其产业内的企业往往是群居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

1、提高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业所无法拥有的。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集群将比非集群更具有竞争力。

产业集群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大量的相关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内。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企业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中小企业可以在培训、金融、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出口、分配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互动和合作,以克服其内部规模经济的劣势,从而能够与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集群竞争力。集群使得许多本来不具有市场生存能力的 21 中小企业,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还增强了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企业间有效合作

在绝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都是创新体系主体,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集群内的企业因为地域的接近和领导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惯例,彼此之间容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倾向,降低合作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其合作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创造的力量大于单个企业力量的简单总和。现代组织理论预言,产业内企业联合的形式很可能是未来的潮流,它将取代公司之间一对一的竞争,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将走到一起,共同分享技能、资源,共担成本,增加企业创新能力。

(八)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几个平台 ?内生、和外延?)

1、加快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以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扶持建立若干个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行业或区域性创新服务平台,完善其研发设计、信息咨询、质量检测、技术预警、行业数据库、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科技孵化器,完善配套服务,强化孵化功能,扩大孵化规模,注重孵化实效。

2、推动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与区域产业集群相结合、企业化经营、多种形式发展的自主创新中介服务体系。重点鼓励和扶持一批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成果孵化中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技 22 术中心、科研院所、区域或行业创新服务平台等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向全行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扩散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

3.1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对影响集群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运用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思路,协助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远景和发展规划,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3.2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行业协会的聚集,吸引众多规模较小的配套企业和供应商进入产业集群,推进核心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进入产业集群。

3.3组织核心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及中介服务机构交流沟通,按照产业链,在产集群内广泛建立各功能群体的协作网、信息网及服务网络系统。组织企业招商引资、参加会展,并维护企业的权益等。

(九)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投资主体的潜能得到有效释放,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创造活力迸发,经济建设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总体规划、适度超前、配套完善、支撑有力”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设先进产业集群的有力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服务、加强指导、消除障碍,形成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

1、强化支撑硬环境

加快交通、通讯、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物流成本;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着力提高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 23 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加快发展一批新的电源项目,统筹电源和电网的协调发展,构筑以大型电厂为支撑,500kV环网为主网架的电力安全保障体系,力争在2010年前全省实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保障产业集群用电需求。努力改善生态和生活条件,注重安全舒适的工作和和生活环境建设。坚持产业集群与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商品、信息集散中心,形成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新格局。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市场,进一步发挥流通业在扩大消费、拓展市场、带动先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面的先导作用。

2、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发展电子政务,推进网上审批。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与企业、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只要不涉及保密的,都要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凡法律、法规和规章没有规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继续探索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的新做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不断增强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廉政意识、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改革办事流程,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办事限时制。

3、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抓好政策的清理,对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24 的政策,要及时进行清理,予以废止或修订。抓好政策的创新,积极学习借鉴有关招商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研究制定切实能够优化发展环境的相关政策。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态度坚决,不打折扣,杜绝截留和梗阻,要学习政策、吃透政策,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

4、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

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带头执行宪法、法律和法规,防止和纠正重权轻法的思想和行为,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使公民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规范政府规章的制定程序,做好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废止,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评议考核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保证行政机关的廉洁和高效。理顺行政执法体制,逐步实施相对集中的行政处罚,着力解决职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等问题。维护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依法公正处理各类案件,保护各种经济成分和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坚决克服司法领域存在的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现象。

5、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制定地方性信用法规,出台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办法,建立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奖励依法经营者,惩处失信者。营造 25 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建立企业竞争预警监测服务体系,为政府调控市场竞争、弥补市场失灵搭建平台,为企业完善发展战略提供充足、有力的决策依据,确保竞争纠纷能够得到依法、及时、合理的解决。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对假冒伪劣、骗买骗卖、行业垄断、商标侵权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

6、营造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培育社会中介机构,将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剥离出去,移交给市场中介机构。制定市场中介机构管理办法,确定其独立法人地位,将市场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对市场中介机构的指导和监管,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功能、约束功能,防范和惩戒违规违法行为。加强市场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场中介机构信用水平。

(十)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制度 目前我省和各地方政府对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都比较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1、深入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

从全省经济的战略高度积极研究未来我省产业的问题,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专题研究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走向,企业的定位问题。建议开展产业集群的专项研究,特别是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国际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学习兄弟省市的经验,在国外建立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办事机构,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利用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大江浙沪之间 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产业的流动与集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我省参与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

2、开展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我省“十一五”规划已经提出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还没有制定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指导意见和相应的专项规划。有个别市、县(县级市)刚开始这项工作;有的制定了发展规划,却不具备可操作性,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不具备整体产业发展高度,执行起来也是事倍功半。建议参照兄弟省市的做法对省重点产业集群的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3、完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

建立清晰的公共政策框架,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完善的制度环境,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

政策必须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对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产业集群实行不同的政策。例如:对于起步阶段的产业集群,主要政策干预目标是培育适宜的商业环境,消除进入障碍与过度控制,干预不良竞争,鼓励加大竞争力度,确保出现初始集群形成所需的自发动力。在产业成长期,放宽教育创办政策,实施集群教育计划等。

4、研究建立产业集群统计方法体系

目前各地各部门对于产业集群的统计在概念理解、范围划定、方法使用上都不一致,导致我省的产业集群统计数据有很大出入。要真正的掌握、了解一个产业集群或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集群统计体系,才能真正明确产业集群的问题、发展方向。集群企业才能明白自身与其它同类型产业集群的差异化。建议省统计部门予以认真研究。

5、加大对产业集群专业协会的扶持 行业专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指导、协调、服务等功能和行业纽带作用,要支持协会的工作,壮大协会的力量,健全协会的组织构架,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对重点的专业协会要给予经费上的支持。

第五篇:浙江省有机硅材料产业调研报告

附件1:

《浙江省材料产业科技发展研究报告》—有机硅部分

一、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1.工业产业结构简介

(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工业支柱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简介,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并着重说明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在本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材料及新材料产业概况

有机硅是一类性能优异的新型合成材料,兼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双重特性,被视作合成材料的佼佼者,广泛应用于军工、国防、化工、电子、建筑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

近年来,世界有机硅工业蓬勃发展,有机硅化合物正向更广阔的领域伸展,成为化工新材料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品种已达10000种左右,西方国家年增长超过了10%。

我国有机硅材料也是发展最早、产量较大的化工新型材料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有机硅产品年消费量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促使有机硅工业迅猛发展,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所需的基本有机硅品种,如硅橡胶、硅树脂、硅油、硅烷偶联剂、有机硅涂料、表面活性剂、匀泡剂及二次加工品等均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其中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三大类产品已有数百个品种。目前我国有机硅产品生产企业已达200余家,但在规模、技术、品种等方面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有机硅单体也是以进口为主。因此,我国有机硅工业存在极大的发展空间。

从浙江有机硅产业状况看,近年来有机硅产品品种、生产能力和产量也是大幅增加。目前,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位居全国第二,六甲基二硅胺烷、六甲基硅氧烷产销量全国第一,有机硅建筑密封胶生产量占全国12%强,已有有机硅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数十家,可生产40多个品种有机硅产品。

3.材料及新材料重点领域地域分布情况

浙江省有机硅产业分布相对集中,主要生产企业集中在建德、开化、杭州、嘉兴一带。为促进有机硅产业区域性特色的形成与发展,目前浙江省已建有“浙西有机硅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它是以省内有机硅生产龙头企业——

1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组建而成的。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处浙江省建德市,1998年控股开化硅厂(现称:浙江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3.5万吨有机硅单体的规模,居全国地二,周边地区已有有机硅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二、三十家,可生产40多个品种的有机硅产品,该基地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地区有机硅产业发展,有机硅块状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建德市市政府专门成立市有机硅高新技术特色基地管委会,管委会由市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成员由市府办、科技局、新安化工等人员组成,管委会负责基地建设征地、资金筹措、规划、基础设施配套、招商引资等工作。该基地计划以新安化工为依托,5-8年内建设占地面积2000亩、销售额近50亿的有机硅特色产业基地。

4.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科研与技术创新情况

(骨干研究机构及重要企业研发机构简介,重大科技成果及重大项目情况简介;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与发展情况;各类孵化器建设情况;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情况等。)

5.发展材料及新材料产业存在的问题

(包括需要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政策及环境建设问题等。)

6.重点材料及新材料企业简介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也是全国四大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之一(目前年产3.5万吨)。企业拥有草甘膦有机硅联产的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草甘膦及配套的亚磷酸二甲脂产品废气的综合治理,成功地回收了质量合格的副产品氯甲烷,并大规模地用于有机硅单体的生产,使有机硅单体的生产成本每吨降低2000元以上,现有3.5万吨/年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27%,在以有机硅单体、硅油、硅橡胶、硅树脂为主的有机硅新材料产品中,合成技术水平居国内行业之首。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机构和高技术含量的科技成果是公司的一大特色。公司拥有二个省级技术中心,即: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浙江省有机硅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与国内十多所著名的高校院所结成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多项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走“绿色化工”之路,是公司经营管理的又

一大特色,公司形成的草甘膦-有机硅产品链实现了氯元素的循环利用,这项技术经国内专家论证为“国际首创”。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是华东地区首家专业从事硅酮系列密封胶研发和生产的股份制企业,国家经贸委首批硅酮结构胶生产认定企业之一,公司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是国内硅酮胶行业产品品种最齐全,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企业现有2条德国引进、国际先进、国内唯一的静态混合法有机硅密封胶专用全自动生产线。生产的硅酮胶系列产品包括单,双组份结构胶,点式幕墙专用胶,耐候胶,铝塑板专用胶,防霉胶,石材胶,普通中性胶,玻璃胶等。在国家同类企业中,公司较早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产品性能优越,质量稳定。其中生产的单、双组份结构胶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著名商标”称号,并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公司致力于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建成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与浙江大学等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保持了多方面的合作。在硅酮系列胶基础上,公司成功开发并投产中空玻璃聚硫胶,环氧树脂石材干持胶、化学锚固胶和聚氨酯发泡沫填缝胶等产品。近年来,公司致力于纳米材料在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研究,开发更高性能的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7.规划中的重大材料及新材料项目简介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火炬计划)装置已改造为1.5万吨/年并新建2万吨/年装置,目前正在进行有机硅单体工艺与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以提高二甲基二氯硅烷的选择性以及流化床的长周期稳定运行,降低产品原料消耗与能源消耗。

杭州之江有机硅化工有限公司正在开展“纳米材料在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项目研究,拟通过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纳米二氧化硅等)在有机硅密封胶中的应用,使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美国道康宁公司(DowConing,CD)和通用电器(GE)的产品质量水平。该项目的实施,对提高有机硅密封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并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思路

(重点领域,地域分布,重点发展领域所在地区的产业及环境基础,发展目标等。)

三、其他附件资料

(有关材料及新材料产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总结、交流等类资料复印件等。)

下载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建筑工业化调研报告 2015年将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调研报告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关防乡中心校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农村小学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立足长远,这迫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小学的依法治校工作。近一段时间......

    调研报告: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浙江省苍南县创新县域综合治理的实践为例近年来,浙江省苍南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完善县域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县域综合治理能力有......

    关于推进小枣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德州市林业局 关于推进乐陵金丝小枣产业发展的建议 乐陵市政府: 乐陵金丝小枣和无核小枣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金丝小枣在我省已经形成传统名牌和当地支柱产业。但是,近几年来......

    关于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提纲一、基本情况二、做法和成效(一)强化脱贫成果巩固,乡村全面振兴基础不断夯实(二)强化产业振兴,现代农业质效不断提升(三)强化人才振兴......

    全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调研报告[全文5篇]

    按照省委、市委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开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调研活动的有关部署,结合“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的有关要求,从解决当前xx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

    关于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关于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茶产业的发展作为调整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来抓,取得良好成效。2007年我县茶叶面积、产量、产值......

    县纪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调研报告

    县纪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调研报告按照市纪委《关于开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组织专门力量围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具体化、确保管党治党责任落......

    总工会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把全面从严治党放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形成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近年来,xx区总工会的党建工作全面贯彻从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