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管四班比较行政体制总汇试题
1.法国型地方政府制度下共设哪几级一般地方政府?(B)A,州、县(市)、乡(镇)
B,大区、省、市镇 C,省、市(地级)、县(市)、乡(镇)
D,郡、郡属区、教区(社区)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职权不包括下列的哪一个?(D)A,变通执行权
B,政治自治权 C,经济自治权,D,外交权 3.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行政途径有(D)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以上都是
4.英国中央政府机构体系中(B)是在法律上辅助英王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的最高政府机构。
A.内阁
B.枢密院
C.政府各部
D.其他政府部门 5..比较研究的原则不包括哪些?(D)A.依照宪法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判断题
1.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
(对)2.1975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取消了国家主席的职位,规定了国务院总理由全国人大根据中央的提议任免。(错)
3.英国地方政府的职权包括立法权、行政权、执行权和维护公共安全权?(对)4.半总统制政府中两名行政首脑,总统和总理中,总理决定大政方针,总统负责具体行政事务。(错)
5.英国中英国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控制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和人事方面。(错)
试比较中西政府制度的区别?
1制度性质不同。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制度具有人民性质。而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权,使其政府制度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其目的在于维护生产资料私有制。2依循原则不同。我国政府制度是依据“议行合一制”,西方“三权分力”
3政党制度对政府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
4目标取向不同。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取向,西方则以掌握政权为目的。论述题
中国单一制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
1事权关系 由于中国实行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政府管理形式,因而宪法和法律赋予了中央政府—国务院最广泛的事权,统一领导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其他所属机构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工作,管理中国的内政、外交、国防、财政、经济、文化、教育等事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方面。而县级以上的地方政府行使除了少数事权如外交、国防、戒严等专属中央政府之外的十项事权,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拥有足够的领导权。人事关系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党管干部来实现的,即中央通过各级党委、党组织控制各级各类干部,形成了一个层级节制的干部人事控制网。中央直接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领导干部,中央不直接管理的干部,必须由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由中央组织部备案管理,地方因工作需要增设机构而认命干部时,必须先报中央批准。
3财权关系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政府资产所有权、大型项目的审批和投资权以及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权力关系,中央财政在财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比较政府体制》
单选题
1.资产阶级通过与封建势力妥协而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2、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复合制
B.联邦制
C.邦联制
D.单一制
3、在内阁制国家,议会对政府通过不信任案或谴责案,这种权力属于:()
A.质询权
B.调查权
C.倒阁权
D.建议权
4、下列关于美国议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参议院代表按各州人口比例产生
B.参议院中各州有同等代表权
C.征税法案应由众议院提出
D.参议院议员的任期比众议院议员的任期长
5、下列关于我国政府体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采取的统治和管理方式、方法的总和
B.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D.照搬苏联模式的产物
(第四题具体解释:美国国会,美国最高立法机关,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每州 2 名,实行各州代表权平等原则。现有议员100名。当选参议员必须年满 30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9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6年,每 2年改选1/3,连选得连任。众议员数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由直接选举产生,每州至少1名,人数固定为435名,必须年满25岁,作为美国公民已满7年,当选时为选出州的居民。任期 2年,连选得连任。两院议员长期连任现象极为普遍。议员不得兼任其他政府职务。)
二、判断题
政府行政职权的特点有法定性、强制性、个人意志性、公益性、单方性。(错,个人意志性应该是错误的,应该改成国家意志性。)
在中国拥有宪法解释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错,拥有宪法解释权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早确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法国。(错。英国。)
日本政府领导体制的特点是不稳定性,领导的长期性。(错,是领导的短期性。)
美国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各自有管辖权,在组织上是隶属和领导关系。(错,无领导关系。
简答题
内阁制政府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案:强调议会至上
内阁组成独特
国家元首“虚位”
内阁总揽行政权力
政府对议会负责 论述题
试述雅典民主制的得与失
答案: 得: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失: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一、选择题
1、内阁制中央行政制度起源于(D)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2、创建总统制政府制度的政治基础是(B)A、君权神授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反对君主制原则
D、民主共和原则
3、以下哪项不属于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制度的共同特征(B)A、分治传统相同
B、议决机构的地位相同
C、法人地位相同 D、理论基础相同
4、根据地方政府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可将地方政府制度分为(B)
A.有充分自主权和没有实质性自主权的地方政府制度; B.非代议性、半代议性和代议性地方政府制度; C.多级制和一级制地方政府制度
D.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制度
5、在一般地方政府职权中,以下哪一种是乡镇政府职权。(a)A.行政执行权 B.行政领导权 C.行政监督权 D.人事行政权
二、判断题
1、委员会制政府最显著的优点是,它能从制度上防止出现专断独裁。(T)
2、特殊内阁制是指在多党制的形式下,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执政控制内阁的制度。(F)
3、总统制政府实行政府对议会负责制度,具有内阁制政府的特点。(T)是半总统制政府。
4、美国的地方政府制度属于英国型地方政府制度。(T)
5、中国的主席,副主席由人大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得超过三届。
(T)不得超过2届
三、简答题 解答题。
1、中西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若干区别(答案书上284页)
2、简答题:中西政府制度的区别?
答:(1)制度性质不同;(2)依循原则不同;
(3)政党制度对政府制度的影响不同;(4)目标取向不同
3、美国政府行政过程
(1)总统的权力及其办事机构的作用。
总统的权力有以下几类: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立法权、司法权、政党领导权。
(2)国会对政府行政的牵制。从国会立法权的行使来看、从国会才政权的行使看、从国会调查权的行使来看、从国会弹劾权的行使来看。
(3)政党在政府行政过程中的作用。(4)利益集团对政府行政的影响
4、中西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若干区别 中西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若干区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所表现的层面不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限的划分方式不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管辖状况不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机制不同。通过党政一体化来影响政府的政策。通过乡政府输送官员来影响政府的行为。
四、论述题
试评析内阁制中央行政制度。
答:
(一)内阁制的优点:1.立法部门与行政部门密切合作,有利于保持政府的稳定。通常内阁成员同时是议会议员,绝大部分立法议案都由内阁提出。内阁与议会之间的密切合作是政府正常运作和政局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2.能充分实现民主政治。内阁直接对议会负责,间接对选民负责,如内阁不能取得议会的信任,议会可以通过不信任投票,迫使内阁解散,而内阁也可以解散议会,最终的决定权交由选民做最后的决定。3.内阁人选,可以随时更换,富有弹性。内阁制可以针对时代需要,选任适当人选,随时更换内阁。而在非民主国家,只能通过暴力或革命解决这一问题,而在总统制下只能等到任期结束时,才能通过更换管理者解决这一问题。
(二)内阁制的弊端:1.破坏侵权原则。因为内阁阁员一般由议员兼任,所以内阁事实上成为议会的行政委员,从而,使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分立没有得到实现。2.内阁与议会之间相互对抗,难以调节。内阁解散权与议会的不信任投票权,虽然可以发挥相互制衡的作用,但是如果不能适当加以调节,将使内阁制丧失功能。内阁解散议会权缩水将使议会自我膨胀,内阁将变得软弱无能。反之,不信任投票受到限制时,则将形成强势内阁。3.内阁制稳定性较差。在政党政治下,议员通常是政党党员,如果议会之内,只有两个政党,则一党执政,一党在野,最能发挥政党政治的长处。内阁制政府深受政党操纵。从竞选到执政,政治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受政党的影响。4.内阁制并不能保障科学的行政。内阁制下,内阁成员往往是由以议会为中心的专门参与议会政治斗争的政治家(或放称作政客更恰当)组成,他们擅长的是搞群众运动,议会斗争,将国家政策的立案、决定与执行等最高权限交由他们掌控,并不能保障科学的行政。
中外行政制度比较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错误的是(C)
A.美国联邦政府由国会、联邦行政机构和最高法院三部分构成; B.英国的议会由君主、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C.日本采用的是委员会制政府制度; D.法国采用的是半总统制政府制度。
2.在美国,利益集团对政府行政的影响不包括(D)A.直接游说; B.间接游说; C.介入选举;
D.提供政治资金。
3.中国共产党对政府行政的领导不包括(B)A.政治领导; B.文化领导; C.思想领导; D.组织领导。
4.古罗马的行政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未经历哪一时期。(A)A.雅典时期; B.王政时期; C.罗马共和时期;
D.奥古斯都统治时期。
5.首次将“三权分立”思想付诸实践的是(B)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二、判断题。
1.美国在1787年宪法中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2.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英国。(√)3.美国总统由议会产生。
(×)
4.1789年法国发表的《权利法案》奠定了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
(×)5.大部制就是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
三、简答题。
简述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共同特征以及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启示?
答:1.特征:(1)行政职能市场化;(2)行政权力分散化;(3)公共服务社会化;(4)政府理念企业化;(5)政府治理电子化。
2.启示:(1)遵循市场法则;(2)兼顾效率与公平;(3)注意不同利益集团的要求;(4)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5)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四、论述题。
举例说明现代国家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参考答案:
以美国为例:
一是地方政府组织形式上的多样化导向。美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的改革,其驱动力完全来自于公众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而非改革者或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有目的的规划设计。为了满足公众的分散的多样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专门性的、地区性的特殊问题,有必要建立次级的、小规模的地方政府机构,使得政府官员能够更充分地了解不同公民群体的不同偏好,从而更加迅速全面地回应公民的要求。
二是政府间关系的合作化导向。为了满足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共同要求,也为了应对各类政府共同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如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公共安全和反恐怖主义等,美国地方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地方主义思维和孤立主义态度,转而采取责任分担和合作主义的策略。政府间的合作不仅有横向的,即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包括纵向的,即地方政府与州政府、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既可能是正式的合作,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合作。
三是公共产品和服务对象上的顾客导向。破除行政机构本位主义和对上级机关、立法机关、利益集团负责的传统思维定势,确立本地区纳税人是政府及各行政机构顾客的观念,通过社区调查、客户问卷、联系走访等方式了解公众需求,在此基础上,按照调查统计数据对公众需求进行归类,并进而对顾客群体进行细化,为公众提供量身定制式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仿照企业顾客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公众对政府服务的快速反馈机制,及时矫正政府自身不当或偏离公众目标的行为。
四是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手段上的民营化导向。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适当运用市场机制,即确认政府作为组织、协调和管理者而非单一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各种资源,与私人公司、金融机构、非赢利组织及基金会等建立伙伴关系,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如制定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特许经营、合同承包、股权投资、代用券或凭单制度等,为公众提供有效服务。
五是纵向权力关系上的分权导向。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程度不同地采取了分权措施,将相当一部分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事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管理责任,也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与服务成本。特别是尽量把权力下放或分散到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和直接提供服务的基层机构及主管人员手中,使基层机构、主管人员以及普通公务员能及时决策并较快处理问题。另外,还把有关社区事务的管理授权给社区组织,让社区居民普遍参与社区管理。六是政府内部管理上的企业化导向。改变政府及其官员只讲投入不讲产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和只会浪费不会谋利的行为方式,引入企业经营中的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企业型政府。突破束缚行政效率和导致官僚主义的陈规陋习,简化办事规则及程序,实行全新的预算制度。
比较行政体制试题
一、选择题
1行政体制的核心是?(d)
A 职能定位
B 法律保障
C
运行程序
D
权力配置 2.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比较,澳门行政区还可以设立?(b)
A 专门法庭
B
市政机关
C律政司
D 区域服务组织
3.澳门行政长官任期___年,可以连任__次?(C)A
3年
一次 B
5年
两次 C
5年
一次 D
3年
两次
4.没有采用总统制政府制度的是(C)国家。
A 荷兰 B 奥地利 C 美国 D 冰岛
5.以下立法权中,属于德国联邦政府专有立法权是(B)。
A地区规划权B商品流通权C文教事务权D土地分配权
二、判断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各部、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正确)
2、中央行政体制的类型只有内阁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错误、还有委员会制)
3.总统制政府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有:政府与国会完全分离。(对)4.英国的地方政府有独立的征税权<对>
三、简答题
制度可以分为几个层面?
1、根本制度,属于宏观层次,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封建宗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
2、体制制度,属于中观层次,可以是某些社会分系统方面的制度,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也可以是国家事业单位的整体意义上的组织制度,如领导体制等
3、具体制度微观层次,是指要求大家共同个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如财政制度,工作制度等
四.论述:经过这学期的学习请你谈谈你对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答题思路:只要立足于现有行政制度 指出不足 提出看法 言之有理即可(P424)
选择题
1.在内阁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在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时,需预先征得()的同意,由其副署,才能发生法律效力,进行执行。A.内阁首脑B.议会C.国务员D.部长
2.在实行委员会制度的国家中,联邦委员在制定重大决策时,需()决定。A.议会B.联邦主席C.联邦委员个人D.合议决策 3.西方国家元首行使的职权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召集、解散议会 B.外交权 C.荣典权 D.制定法律
4.在地方行政制度管理方面,德国除了联邦政府外,还设有()地方政府 A.州县乡 B.省市县C.大区省市镇D.省县乡
5.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通过自治区的()行使自治权
a.民代表大会b.法院和检察院c.人民政府d.村委会和居委会 A.ab B.ac C.bc D.cd 二.判断题
1.在半总统政府中,议会不可以遣散政府。()2.在法国,总统无权解散议会。()
3.美国州政府制定法律受联邦政府的限定。()4.法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国家。()5.美国总统仅对选民负政治责任。()三.解答题
比较西方联邦制与单一制国家中央与地方政府权限划分的不同。论述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发生革新,请说说你对目前我国行政体制的看法及你的相关建议。答案: 一:CDDAB 二:××√√√ 三:西方联邦制国家与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划分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两者所行使的权力性质不同 两者的权限划分方式不同 两者的权限内容不同
(具体内容参见课本P274页)四:条理清晰,观点合理即可
第二篇:小城镇行政体制研究
1小城镇行政体制研究
--以宜都市为例
学生姓名:胡敏
班级学号:
专业名称:行政管理
指导老师:王守文
教学单位:政法学院
摘要:小城镇行政体制问题关系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并解决好小城镇行政体制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纵观20多年来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小城镇行政体制还存在大量问题,本文以当今的形势背景为切入点,从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其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归纳总结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
前言
小城镇作为中国现行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行政体制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城镇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于现行的行政体制等。针对上述问题,宜都市政府提出了重塑小城镇政府的角色,加快转变现有小城镇政府的职能,优化小城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对策。同时,积极倡导实行省直管县体质,进一步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
一、理论奠定
(一)当前研究背景及学术观点
1、当前研究背景(1)中国是一个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得出,目前中国的城市行政体制还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制约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因此,从小处着手,必须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积极探索新的行政模式,全面改革城市的内部行政体制,强化小城镇行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新型城市行政体制。
(2)相较于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友好来往的美国,其州政府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进行行政体制的改革。在随后近百年的时间中,美国各州的行政体制改革陆续进行。通过这些行政体制的改革,各州的部门得到最优化的配置,部门职能实现了更好地发挥,机构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明显改善„„不难看出,美国各州的行政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该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3)相对于一国政府的行政体制而言,国际性的行政体制具有跨国性和非主权性的特点,这也就
决定了国际性行政体制独特的运行方式。二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性行政体制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冷战结束后,国际性行政体制的变革引人注目,各类国际机构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2、学术观点(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切发达的,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分工的基础,都是城乡的分离。可以说,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这种对立的运动。”
(2)费孝通教授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是一项重要的学术贡献。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工业化新模式、小城镇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圈(带)模式。其中,在小城镇发展模式中,认为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 “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条具体途径。
(3)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小城镇与行政体制
1、小城镇小城镇,顾名思义即为较小的城镇。它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
2、行政体制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从国家的层面看,是指行政机关与立法、司法机关的权力的划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
3、小城镇与行政体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之,上层建筑的好坏与否可以限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政治制度的适合与否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城镇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协调当地的人文和谐。
(三)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小城镇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小城镇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主要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然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现行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
(1)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
(2)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
(3)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4)小城镇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5)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服务性政府的需要小城镇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
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同时,小城镇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小城镇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小城镇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
小城镇政府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加大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小城镇政府职能不断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转变。小城镇级政府要努力实现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城镇政府担负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职能,其中经济职能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核心的职能。小城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宏观经济层次中最基本的调控单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直接从基础层面影响人地矛盾运动的性质、规模和方向。小城镇政府的体制改革是运作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如何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相应的进行小城镇政府的体制改革,就成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思考并解决得当务之急。
4、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宜都作为地处鄂西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宜都市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
(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
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能够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当前小城镇发展中暴露的行政体制问题
在几十年的城镇建设中,我国形成了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小城镇行政体制,在这个背景下制定的有关城镇发展政策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特有的经济社会特点改变了原有的行政环境,过去制定的一些政策失去了效力,有的甚至成为束缚小城镇发展的障碍,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小城镇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小城镇政府机构角色失当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政府自恃为“权威型”的领导者。由于受传统历史的熏陶,小城镇政府习惯于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方式,靠行政强制力行使职能,重视行政干预,忽视协调指导。
2、小城镇政府充当了“全能型”的管理者。从古至今,中央决定地方的一切事务,小城镇政府也不例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包大揽,把对经济的管制和社会的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职能范围,造成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之间的职能错位。
3、小城镇政府担当了“忠实的”持家者。遵从中国的换届选举的规定,每三年地方政府也会进行一次换届选举,这样,县级领导干部轮换调动特别频繁。随着领导干部的轮换调动,县级干部的短期行为造成县属企业发展缓慢,财税资源枯竭,从而使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二)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
小城镇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小城镇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主要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小城镇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转变政府职能,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体制和框架内运转。小城镇政府的权力关系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县域的具体经济行为,“政企分开”并不彻底;“政事分开”仅仅流于形式,致使政府威信降低、动员能力低下;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制度、机制和程序的缺失,降低了小城镇政府的能力,扭曲了县政的基本功能。
(三)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的发展
我国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极其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得以强化的历史背景下而确定的。通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度发展,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见显露。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格局,与当今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条件已经难以适应。
三、建立健全行政体制,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一)重塑小城镇政府的角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小城镇政府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小城镇政府角色的转换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小城镇政府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者的角色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责任者的角色,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把服务型政府理念具体化、明晰化并落实到位。
此外,小城镇政府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从行政管制向依法行
政转换,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引导、培育市场的政府转换,从以权力为运转轴心的政府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的转换,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换。换言之,小城镇政府的角色应该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必须对其性质、职能、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和活动领域严格界定,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小城镇政府必须充分保障农村基层群众各项民主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旧格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叉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此外,实现人员精干,高效运转,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通过推行省直管县,可以改革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参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情况下划小省区,划清边界,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领导,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区划体制环境。在经济上实施强县扩权,在财政上实行省管县,可以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把一些原本属于地市级政府的行为审批权里直接下放到县。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是在试点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窥见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从而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县财省管”体制可以绕过市这一级周转和盘剥,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强化了县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调动了县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优化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小城镇政府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对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对策,有利于提高小城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要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政府本位、官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应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2]余潇枫,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现代化[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3]汪玉凯,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J],学习月刊, 2007,(07).[4]王晓斌,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构成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5]马彦林、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现代城市管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08).[6]乔观民、黄天元,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思路,2003,(12).[7]赵月、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J],现代财经,2002,(8).
第三篇:中外行政体制比较
摘 要
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一向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我过现行选举制度所贯彻的基本原则是:选举权的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无记名投票,以及代表想选民负责并受选民监督,选举的物质保障等。选举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行使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因而,选举制度中的问题和不足就极大的选民积极性。所以,发现我国选举制度中的问题与不足,并且找到改革方向是我们现在希望的。
关键字:选举制度问题改革方向
一、选举制度的必要性
选举制度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这些客观条件决定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也处在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落后的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限制。一次相对公正的选举要经过几道程序,以村委会选举为例,至少要召开四次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投入。全国直选的花费就更大,以每个选民每次选举的成本十元计算,我国的选举费用就达上百亿。
人口文化素质的限制也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之初,由于很多老百姓不识字,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举手、站立、鼓掌的情况,无法实行秘密投票。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还不发达,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
人才匮乏更是我们选举碰到的巨大障碍。当前社会中狐疑建设的任务依旧极其繁重,形式非常复杂,非常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领导人,她们的一举一动个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领导人不仅要会选举更要会治国。在各级选举中,我们都会遇到人才匮乏的问题。这并不是我们的要求过高或者其他的外部原因,是因为我们会比较,懂得在矮子里找高个的。
二、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选举的平等性无法完全实现
根据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一人一票制,每一票有相同的权利,但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每一代表所代表的选民数量不同,特别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这就导致了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选举权实质上的不平等。根据2004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在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人口特少的乡、民族乡、镇,至少应有代表一人。县、自治县行政区域内,镇的人口特多的,或者不属于县级以下人民政府领导的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同镇或者企业事业组织职工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可以小于四比一直至一比一。直辖市、市、市辖区的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多于市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很明显,从法律规定上看,我国农村居民的选举权和城市居民的选举权是不平等的。这一规定影响了我国关于选举权平等性的贯彻。
(二)直接选举的范围过窄。
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我们社会主义的选举应当实行直接选举。但从建国后,直到2004年选举法的修改,也只有在县级以下(包括县级)实行了直接选。只所以这样做,用邓小平的话说是“因为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普遍的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1]
毫无疑问,直接选举相对于间接选举而言,无疑是更为民主的选举形式。目前,我国选民与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关系不够密切,不能不说与我国的直接选举范围过窄有着密切关系。直接选举范围的过窄,已显然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一大缺陷。
三、我国选举制度的改革方向
第一,关于实现选举权的平等性。建国初期,鉴于我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数量上的巨大悬殊性,国家做出了对城市人口在选举权上进行照顾的制度安排。这在当时,处于巩固新生政权和统一战线的需要,也许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认为我们的做法是符合法治精神和民主原则的。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是新生政权的缔造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理
所当然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民主权利,特别是作为民主权利之基础的选举权利。五十多年来,这种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性,导致了我国城乡发展上的失调。城乡居民选举权的不平等性也为我国“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最终形成埋下了伏笔。如今,我国的城市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以农村的凋敝为代价的,农村居民的贫困,最根本的是权利的贫困,并且是制度性的权利贫困,这必然导致农民的声音和利益诉求很难通过国家的权力机关表达出来,农民的利益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当然,也有人说,由于我国人口构成的工农比例相差悬殊,按照统一标准分配代表名额,农民代表所占的比例就大大超过工人代表的比例,就不能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其实这种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工人阶级对农民阶级的领导,不是靠数量取胜的,而是靠质量,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靠的是工人阶级的先进觉悟。这种从制度上对农民阶级的限制,也不利于农民阶级民主素养的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民的贫困,这样,我们的联盟是越来越牢固,还是越来越疏远呢?如今,“三农”问题困扰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这就要首先解决农民权力贫困的问题。
幸好,十六大之后,我国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是民主权利的协调发展,是给农村居民平等选举权的时候了。
第二,关于逐步推进直接选举有一些人,一提起直接选举就下意识的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全盘否定,这种态度是很不应该的。其实,直接选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早就已经论述的十分清楚,只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程度较低,才不得已采取了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暂时性制度,但必须明白,直接选举制度才是我们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刘少奇同志当年针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不足,曾经无奈而忧虑的说:“我们的选举制度是要逐步地加以改进的,并且在条件具备以后就要实行完全的普遍、平等、直接和秘密投票的制度” [2]。我们的选举制度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初的乡级直选,扩大到县级直选。随着我国的实现直接选举的条件的逐步成熟,及时实行直接选举乃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四、总结
选举制度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很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动。这些客观条件决定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也处在初级阶段,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选举制度。
落后的经济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限制。一次相对公正的选举要经过几道程
序,以村委会选举为例,至少要召开四次以上的村民代表大会,需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的投入。全国直选的花费就更大,以每个选民每次选举的成本十元计算,我国的选举费用就达上百亿。
人口文化素质的限制也是非常明显的。解放之初,由于很多老百姓不识字,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举手、站立、鼓掌的情况,无法实行秘密投票。当前,我国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还不发达,全民族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整个人口的近1/5。
人民群众的民主知识、民主习惯还不够,人们对民主程序不熟悉,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也相当淡漠,民主选举中大量充斥着崇富意识、家族意识、地域意识、拳头意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仍然具有极大影响,家长制作风、官僚主义、特权思想仍有很大市场。加之,西方敌对国家仍然不择手段地西化、分化、淡化、腐化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这些因素,都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公正的选举需要理性的高素质的选民,否则选举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误导,台湾选举后出现的严重的族群分裂,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韩大元、沪金广.宪法教学参考书[M].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46
[2]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5.56
[3]吕林、周欣.前轮我国选举制度的现状与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6
第四篇:小城镇行政体制之见
[摘要] 小城镇行政体制问题关系到能否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能否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关系到能否实现现代化等重大问题,认真研究并解决好小城镇行政体制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城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我国整个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最基层的政府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担负着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职能,城镇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小康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小城镇 行政体制 机构设置
[正文]
一、小城镇与行政体制的关系
(一)小城镇与行政体制
1.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地位特殊。归纳起来,不同的学科对小城镇概念的理解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我国狭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县城。建制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我国广义上的小城镇,除了狭义概念中所指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这一观点强调了小城镇发展的动态性和乡村性,是我国目前小城镇研究领域更为普遍的观点。因而集镇是农村中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社会和生产活动中心,是今后我国农村城市化的重点。
2.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政府系统内部中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从国家的层面看,是指行政机关与立法、司法机关的权力的划分。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
3.小城镇与行政体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之,上层建筑的好坏与否可以限制经济的发展。换言之,政治制度的适合与否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小城镇的行政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协调当地的人文和谐。
(二)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自身建设的需要 小城镇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小城镇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主要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然而,二十多年机构改革的种种努力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现行小城镇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1)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2)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
(3)部门职责交叉、权责脱节和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4)小城镇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5)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小城镇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2.建立服务性政府的需要
小城镇政府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的区域性政权设置,是国家机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枢纽。同时,小城镇政府担负着许多繁重的任务,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最为集中,职能转变的任务最为艰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小城镇政府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能力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小城镇政府要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全面加强政府管理的观念更新、职能转变和行为规范。小城镇政府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加大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推动小城镇政府职能不断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转变。小城镇级政府要努力实现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的转变,政府职能要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形成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框架,建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政府担负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职能,其中经济职能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核心的职能。小城镇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发展经济,实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并尽量减少市场力量的负面效应。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大系统中处于基本层次,是宏观经济层次中最基本的调控单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区域基础和基本支柱。县域经济贴近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处于行政管理和政策落实的前沿,始终发挥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直接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直接从基础层面影响人地矛盾运动的性质、规模和方向。小城镇政府的体制改革是运作县域经济的必要条件。如何根据发展县域经济的需要,相应的进行小城镇政府的体制改革,就成为在当前形势下需要思考并解决得当务之急。
4.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宜都作为地处鄂西的新兴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实现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把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共荣、协调发展。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市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像宜都市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要使农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民的数量,提高人均生产率。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收入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价值也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而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又极为有限。因此,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只有发展小城镇,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除此别无出路。
(2)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从理论上说,城镇化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的结果。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过程的两个侧面。工业化需要聚集状态,只有人类活动集中才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才会形成聚集效应。因此,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离开了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无的放矢,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市乡镇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通过发展小城镇,使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充分发挥小城镇作为农村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技术中心和人才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和人才条件;通过发挥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农业产业化。(3)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在总量上相应减少现有耕地承载人口数量,转变农民的谋生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向城镇聚集,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能够解决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当前小城镇发展中暴露的行政体制问题
在几十年的城镇建设中,我国形成了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小城镇行政体制,在这个背景下制定的有关城镇发展政策有其合理性。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特有的经济社会特点改变了原有的行政环境,过去制定的一些政策失去了效力,有的甚至成为束缚小城镇发展的障碍,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小城镇政府机构角色定位失当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仍处于转型过程中,小城镇政府机构角色失当现象仍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
1.小城镇政府自恃为“权威型”的领导者。由于受传统历史的熏陶,小城镇政府习惯于沿用传统体制下的政治、行政命令方式,靠行政强制力行使职能,重视行政干预,忽视协调指导。
2.小城镇政府充当了“全能型”的管理者。从古至今,中央决定地方的一切事务,小城镇政府也不例外。在日常工作中大包大揽,把对经济的管制和社会的管理都纳入了自己的职能范围,造成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之间的职能错位。
3.小城镇政府担当了“忠实的”持家者。遵从中国的换届选举的规定,每三年地方政府也会进行一次换届选举,这样,县级领导干部轮换调动特别频繁。随着领导干部的轮换调动,县级干部的短期行为造成县属企业发展缓慢,财税资源枯竭,从而使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难以为继。
(二)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
小城镇政府作为中国现代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遇到了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的挑战,构成了县政改革的根本动因。伴随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由“吃饭财政”引起的对小城镇政府规模增长的关注,重心主要集中在机构改革方面。小城镇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来转变政府职能,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体制和框架内运转。小城镇政府的权力关系没有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县域的具体经济行为,“政企分开”并不彻底;“政事分开”仅仅流于形式,致使政府威信降低、动员能力低下;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制度、机制和程序的缺失,降低了小城镇政府的能力,扭曲了县政的基本功能。
(三)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的发展
我国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极其低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得以强化的历史背景下而确定的。通过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高速度发展,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现行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与当今时代不相适应的矛盾已日见显露。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和设置的基本格局,与当今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客观条件已经难以适应。
三、城镇行政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
(一)政府职能增加,现行的行政体制构架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由于中小城镇规模相差悬殊,中小城镇政府的工作负荷也差异很大。据我们了解,有的镇人口只有二、三万,没有多少企业,财政收入只有几十万元。而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镇,人口近30万(包括外来人口)。各类企业八、九百家,财政收入三、四亿元。对于这类小城镇,其管理职能、管理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乡镇,而是象某些中小城市一样在进行建设和管理。一是从传统的以农事为中心的“农政”管理,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并举的多产业管理转变。在外资外商企业多的城镇,外商为减少与个体、私营企业打交道的风险,也总是更多地依赖依靠政府。二是城镇(包括村)规划建设向中小城市规模发展,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居民生活设施等已经基本城市化,建设和管理任务十分繁重。三是资源环境管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四是由于外来人口规模庞大,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管理任务非常繁重。五是由于有这么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比较高,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事务也越来越多。总之,对这类小城镇,其经济、社会管理职能与某些中小城市已没有多大实质性的差别。
(二)条块分割,严重肢解了小城镇政府管理职能
长期以来,条块分割、上下关系不顺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城镇已经成为农村社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成为联接城市、辐射农村、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相应地,城镇政府除了传统的基本职能外,也随之增加许多新的职能,如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改善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设施,提供社会保障,环境与资源保护,外来人口管理,文化交流等等。但是,在城镇履行上述职能的很多权限和机构却不属于城镇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现在好多事情都纳入了管理目标责任制,出了问题,拿党政主要负责人是问,但在站所的隶属关系上。目前,设在城镇的站所,属于乡镇管理的与属于县直部门派驻在乡镇或条条的基本上各占“半壁江山”,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是“条块”双管的站所,关系依然不顺。乡镇普遍反映,对这些站所指挥不动,监督不了,“权在部门,事在基层”、“权在县上,利在县上,责在镇上”,有时甚至还要受到派出机构的制约,从而失去了必要的权威性和灵活性。由于权利和责任相分离,极大地削弱了城镇政府职能。有的基层干部埋怨说,城镇政府对“各自为政管不了,不正之风纠不了,中心与业务统不了,人员不当调整不了”。
(三)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基本情况是:镇党政机构及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数平均16个,其中,党政机构平均7个,事业单位平均9个;干部总人数平均158名,其中,党政机构中平均64名,事业单位中平均91名。总的看,城镇党政机构设置比较规范,编制控制比较合理,只有少数地方超出限额。突出的问题是站所设置过多、过于分散,这些站所规模不一,人员有多有少,多的十几个人,少的一事一站,一站一人。此外,很多小城镇还使用为数不少的自聘、借调、以工代干和临时人员等。有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镇,党委设有党办、组织办、纪检、监察、宣传、团委、妇联、工会、侨联、统战、武装等12个机构。政府设有计生、卫生、文教、民政、综治、审计、农业、林业、财贸、安全、三资、来料加工、环保、工交科技、城建、外来人口等24个机构。另外,还设有人大办公室。设这么多的庙,怎么不产生官僚主义和职责交叉呢?
(四)政企不分,部分城镇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务
城镇政府是行政管理机关,不是经济组织,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经济运作的主体不是政府,而是市场、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城镇政府要从直接抓项目、抓经营、抓资金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转向调整经济结构,搞好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市场,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如果说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经济,城镇政府主要领导不得不直接出面组织推动的话,在强调政企分开的今天,必须在政企分开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就是书记、镇长兼任企业的厂长、经理。这种做法无异于叫书记镇长履行两种互相冲突的职能;作为厂长、经理,他必须追求经济效益;作为党政负责人,他更应注意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当二者发生矛盾时,有的领导权衡失当,为了一个企业一时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资源的破坏、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就是由此发生的。实践还表明,这种官商不分的做法,容易助长以权谋私、孳生腐败现象。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政府都明令禁止官商不分。这已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五)行政效率不高
影响行政效率的因素很多,现行的一些行政运作方式和机关工作作风也从一个方面影响着城镇政府的行政效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上级部门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和达标活动。现在几乎是布置一项工作就有一项检查,有的镇每星期都要接受一次检查,有时一天竟同时有9个检查组来检查,一年下来竟多达100多次,以至于他们一年要用近一半的时间和精力来疲于应付。这种忽视行政主体积极性的行政运行方式弊端很大,不仅制造了许多无效工作,极大地牵扯了城镇干部的精力,而且还要浪费大量接待费用,甚至逼得下面弄虚作假,孳生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讲,这种运作方式也是不符合行政管理的普遍性原则的。上级对下级本应只规定管理目标,至于如何完成这个管理目标即通过何种组织形式、用多少人来实施,上级部门不应干预。用西方国家通行的话来说,是“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我们应借鉴这种做法。只要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完成任务,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允许。一般来讲,城镇政府离基层最近,最了解情况,他们的办法比上级部门要好,更妥。
四、目前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现状
行政体制是行政权力的配置及其相应的制度和体系的总合,而机构则是行政权力运行的载体和具体形式。具体说,行政体制包括行政主体、行政过程、行政法规、行政目的等在内的完整的、开放的体系。这个体系在其所处的特定的行政环境中,存在着内部的、外部的和动态的各种关系。就行政主体而言,其内部关系主要有三: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横向的行政机关内部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关系;条块配合上的垂直管理部门与所在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外部关系主要有四:行政机关与政党组织(主要是执政党)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关系;行政机关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外关系,实际上使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处在一个由法律秩序、权力分配、职能配置、工作方式、工作人员之间公务往来等因素构成的网络之中,行政运作和行政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些上下左右内外的关系是否协调得当。
(一)行政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结合部,在整个改革中地位十分关键。经济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提出的改革要求,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党政机构设置上,与政治体制的其它部分相比,行政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最直接。因此,必须把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使上层建筑更好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涉及行政体系内部上下左右权利与利益的调整,涉及政府工作系统与政党组织,与国家权利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的调整,涉及现行权力配置的调整,以至行政体制改革进行起来既复杂又敏感;阻力大、难度大。每次改革的成效都很有限,每次改革的成果都难以巩固。从根本上讲,现行的行政体制与机构设置仍极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
(二)我国行政体制与机构设置的主要弊端
从体制上看,主要是权力结构、职能结构配置不合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权利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权力过分集中。从党政关系上看,权力过分集中于党委。“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在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看,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过分强调反对分散主义、闹独立性,很少强调必要的分权和自主权”;从政府与其管理的对象看,权力过分集中于政府。许多事情不是“放在企业、事业、社会单位,让他们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处理”,而是“统统拿到党政领导机关、拿到中央部门来”。
从管理过程看,主要是“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到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个机关及至每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有些本位主义严重的人,甚至遇到责任互相推诿,遇到权利互相争夺,扯不完的皮。”这些又反过来要求多增机构,多加人员,促使机构更加膨胀。
在体制上、管理过程中种种弊端,集中的表现是行政管理中的官僚主义现象。“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种种官僚主义现象,“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是机构庞大、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交叉,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五、小城镇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行政体制与机构改革要在理顺关系、健全功能,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精兵简政等方面多下功夫,逐步建立职责明确、结构合理、精干高效、规范廉洁的小城镇行政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理顺县镇关系,健全小城镇政府功能 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首先要在理顺县镇关系、消除条块分割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是继续贯彻中发[1993]7号文件精神,凡文件规定下放给镇政府管理的直接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站所,要坚决下放到镇政府,已经下放了的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再重新上收,对实行双重管理的站所,也要加大小城镇政府的监督检查权、人事审查权和工作协调权。二是非执法监督机构的设置,应由小城镇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有利于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自主决定。对那些分设过细、业务工作量小的站所进行撤并,增强整体服务功能,上级有关业务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指导。三是城镇为农服务机构要切实面向农民,提供专业服务,扶持农户发展生产。他们的报酬要与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挂钩,通过有偿服务,提取合理报酬。
(二)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在从传统的农业集镇向工业镇或商业镇、旅游镇、文化镇等新兴小城镇转变的过程中,小城镇政府应从偏重于具体管理经济生活,转向全面管理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一是经济管理职能,要重在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二是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特别是人口多、经济发达的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以规划为龙头,通过规划建设引导企业连片集中,解决能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难以治理和供水、供电、道路、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难以配套的问题,形成规模经营,发挥集聚效益。三是切实加强资源与生态环境管理,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要把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纳入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考核小城镇主要负责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培育、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为农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功能
小城镇政府直接面对千家万户和各种各样的企业,作为政府,必须解决单个企业和个人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那些问题。要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为农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不仅是政府服务功能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只有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展了,不应由政府管理现在又不得不管的那些事务才能转移出去,才会有相应的组织来承接。
(四)大力精简机构人员,逐步规范小城镇行政体制
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核定小城镇的机构编制。考虑到小城镇的特殊性,有关政策可以相对灵活: 一是不要求上下对口,左右看齐,在不突破国家规定的机构编制限额内,自主设立相应的机构;二是机构综合设置或一个机构几块牌子,领导干部可交叉任职;三是规范小城镇党政机构名称和机构规格。防止借改革之名搞扩充机构、人员,提高机构规格,在机构改革上来回折腾的现象;四是坚决清退借用人员和临时人员。有些试点镇虽然上级政府赋予其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但镇政府没有单纯追求机构升格和编制增加,机关工作人员仍作了精简。实践证明,只要真正做到了政府职能转变,政企职责分开,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机构人员是能够进一步精简的。
六、建立健全行政体制,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一)重塑小城镇政府的角色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小城镇政府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小城镇政府角色的转换是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小城镇政府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者的角色转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限责任者的角色,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把服务型政府理念具体化、明晰化并落实到位。
此外,小城镇政府必须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换,从行政管制向依法行政转换,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引导、培育市场的政府转换,从以权力为运转轴心的政府向以社会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政府的转换,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的转换。换言之,小城镇政府的角色应该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小城镇政府必须对其性质、职能、权力界限、功能范围、行为方式和活动领域严格界定,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小城镇政府必须充分保障农村基层群众各项民主权利,严禁干预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政府、小社会”的旧格局;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机构臃肿、职能交叉重叠、运转效率低下的状况;此外,实现人员精干,高效运转,以最少的行政成本实现最优化的行政管理。
(二)实行省直管县体制
通过推行省直管县,可以改革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参考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情况下划小省区,划清边界,有利于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加强中央的领导,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区划体制环境。在经济上实施强县扩权,在财政上实行省管县,可以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自主权,把一些原本属于地市级政府的行为审批权里直接下放到县。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在我国目前虽然只是在试点阶段,但从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窥见其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第一,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县的发展环境得到了优化,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形成一批经济活力强、发展速度快、综合素质高、带动作用大的县,从而有利于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二,实行“县财省管”体制可以绕过市这一级周转和盘剥,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县的财政困难,强化了县主观上的努力程度,调动了县发展的积极性;第三,促进了市级政府工作职能由领导型向自我发展型的转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为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优化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对于我国来说,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济体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出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小城镇政府的重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对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小城镇政府公共服务机制的对策,有利于提高小城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确立服务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当好人民公仆。新形势下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为企业发展和各类创业者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企业及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提供优质到位的服务;通过不断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公共服务机制改革过程中,既要注重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也要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既要注重发挥政府作用,也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机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新的发展时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必须坚持以公众为导向,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从政府本位、官员本位向社会本位、公民本位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深入了解公众的意愿,广泛集中公众的智慧,应完善有关了解民意、公众参与和公众评价的机制,切实提高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的程度,从而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总结] 小城镇作为中国现行行政构架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行政体制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小城镇政府职能不适宜市场经济下的要求,现行市管县体制不利于小城镇政府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受限于现行的行政体制等。针对上述问题,各地政府应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永,国际制度的国内影响——以人权公约和中国为例[D],中国人民大学,2005.[2]余潇枫,行政体制改革与行政现代化[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04).[3]汪玉凯,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趋势[J],学习月刊, 2007,(07).[4]王晓斌,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构成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2).[5]马彦林、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现代城市管理丛书),科学出版社,2005,(08).[6]乔观民、黄天元,小城镇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思路,2003,(12).[7]赵月、葛长银,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梁尚敏,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J],现代财经,2002,(8).
第五篇:军转备考资料:行政体制
军转干考试
军转备考资料:行政体制
关键词:军转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转业干部 军转论坛 军转干考试 军转网 军转干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军转干考试成绩
一、行政体制的概念与特点 1.行政体制的涵义、类型
体制与制度的区别:制度是社会为人们规定的共同和根本的行为准则。具有稳定、普遍的权威的特点。体制是制度的具体的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是有关制度主体如政治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不稳定的和可变的特点。
行政体制:又称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权力划分、职能配置、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等关系模式的总和。它由该国的基本的政治制度规定,受该国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行政体制的核心::就行政体制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关系而言,行政体制的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
就行政体制组成部分的存在状态而言,有表态的行政组织结构体制和动态的行政运行机制。前者构成行政体制的硬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沿袭性。后者是对行政主休行为的方式、原则和程序的规范性约束,它影响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行政体制的特点
第一,行政体制产生的先导性。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在取得统治地位后,就必须首先构建一系列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第二,行政体制存在的永久性。一个国家采取何种体制去行政,是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现实的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会因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好恶任意确定和随意更改。
第三,行政体制对行政效率影响的全局性。
第四,行政体制各构成要素的可变必性。行政体制的某些构成要素诸如权力体制、领导体制等会隋着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环境的变化而迟早地发生部分的甚至全部的改变,以适应新的基础和环境的需要。
二、行政体制的功能
行政体制对行政系统乃至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这些功能可分为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积极功能:指它能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增加行政资源的作为,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体现在:第一,对政府行政组织的框定、调控和制约的作用。第二,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的促进、保证和保护作用。
军转干考试
消极功能:指在特定时期或一定条件下,它能造成行政资源的无为或浪费,妨碍行政管理效率能的提高,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体制功能失调的原因表现在:第一,行政体制的惰性。第二,行政体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引起行政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三、行政体制的构成要素
行政体制是由若干相关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基本要素有:
第一,行政权力体制。它指国家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群众团体等之间的权力分配关系的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行政地位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中,行政权力体制主要有三权分立制议行合一制、军政合一制、党政合一制等。
第二,行政领导体制。是一种运行机制,指行政权力体制的具体化和内在化。第三,人事管理体制。指国家选举、作用行政公务人员的具体形式及有关制度。通常有选任制、孝任制、委任制、聘任制等到不同形式。
第四,行政监督体制。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主要形式。
第五,中央与地方关系体制。主要类型有: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等。
第六,行政区划体制。指国家依照一定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系统并建立相应机关报制度。
四、行政权力体制
现代国家行政权力体制常见类型有二种:三权分立制和议行合一制。1.三权分立制
三权分立制: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并建立相应的国家机构来分别行使这些权力,同时三个权力机关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制。
三权分立制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近代分权学说由英国的洛克倡导,由法国的孟德完成。它建立的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基础是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三权分立制度首先在美国建立。后来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仿效,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
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的典型国家。其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隋时设立的下级法院。根据三种权力相互制衡原则,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和批准总统对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有特 权,对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和任命权;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因弹劾案受审时担任审判庭主席;最高法院有权解释法律,有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无效等。
三权分立制度在反对封建势力复辟、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斗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由于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影响,国家机关之间分权与制衡关系已经表现为执政党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协作关系,以及各政党之间为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斗争与妥协关系。由于
军转干考试
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大,行政权对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牵制力量隋之扩大,而立法、司法两权对行政权的牵制力量相应削弱,它们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受到极大冲击。尽管这样,它仍是资本主义国家机关进行组织与活动的一项基本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对中国产生过影响。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运用三权分学说,提出五权宪法理论,即立法、行政、司法、监察、考试五权。建国后,我国否定了三权分立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和议行合一制。
2.议行合一制
议行合一制:指立法权和行政权属于同一个最高权力机关,或者行政机关从属于立法机关,仅是立法机关的执行部门的政体形式和政权活动的原则。
现代议行合一制的雏形是巴黎公社。原苏维埃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形式,都有被认为是议行合一制度。
议行合一制的基本特点:第一,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的代表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第二,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各自对其负责并受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它有选举权、决定权、罢免权。
议行合一制的理论依据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五、行政领导体制
行政领导体制,按照参与最高决策事务的人数,可划分首长制和全议制;按照上下级组织享有决策权的大小,可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按照机关内部各级成单位之间的职权性质和工作范围,可分为层级制和机能制;按照行政领导是否统一,可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具体有美国的总统制,英国的内阁制,瑞士的委员会制,中国的国务员制等。
1.首长制与合议制
(1)首长制:指行政机关的最高决定权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的体制,又称独任制。优点:事权集中,责任分明,指挥灵敏,决策迅速,效率较高,易于保密,矛盾冲突较少。
缺点:机关工作好坏系于一人之身,行政首长难免有无法胜任或顾不过来之处,一人决策,经验、智力和了解的情况有限,易于失误,事权集中一人之手,缺乏监督就会发生以权谋私、个人专断。
首长制适用于速决性、执行性、技术性、军事性等。
采取措施:实行首长制,一要通过法律对行政首长的职、权、责作出严格规定;二要健全行政首长的选拔、录用、考核、监督、奖惩、罢免的制度、程序和方法。
(2)合议制:又称委员会制,指行政机关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的人员共同承担的体制。优点:信息交流充分,分析评估全面;计划决策周密;能反映各方意见,避免专断。缺点:易出现议而不决、争论不休,延误决策;易推诿扯皮,不负责任;行政权力较弱,军转干考试
效率不易提高。
合议制适用于立法性、政策性、讨论性、咨询性、战略性等。2.集权制与分权制
(1)集权制:指行政决策权由上级行政机关掌握,下级行政机关依上级机关的指令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优点:力量集中营,易于统筹全局。
缺点:下级处自主权小,自主性少,难以做到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如果分权不当,易于产生公散主义,政令不统一。
(2)分权制:指行政决策权由上下级机关合理划分,下级机关在其权力范围内可以自主处理政务的行政领导体制。
3.层级制与机能制
(1)层级制:又叫直线制或分级制,指管理组织纵向划分为若于层次,各层次
分别对其上一层次负责,每层所管的业务性质与下层完全相同,但其管辖范围隋层次降低而缩小。
优点:指挥统一,事权集中营,责任确定,命令易于贯彻,效率较高。
缺点:层级节制过严,上级容易包办代替,不足以发挥下级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级指挥命令多,下级贯彻执行多,不利于应付复杂多变的管理事务;各级领导忙于琐事,有时抓不着重点和分不清主次。
(2)机能制:又叫职能制或分职制。指为完成管理机关的总任务而横向设立平行的具体职能部门的一种体制。
优点:分工精细且专门化,各职能部门精通业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领导者的主要精力可以集中营在本职工作台的主要事务上。
缺点:分工过细,使得部门主管领导过多;各职能部门容易变分工为分家,机关领导协调困难;遇事互相扯皮和推诿,过多考虑部门的、局部的利益。
4.完整制与分离制
(1)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指同一层级的各机关或同一机关内的各部门单位只接受一个行政机关和一个行政首长的领导和监控。
优点:职权和职责集中,有利于统筹全局;便于各机关之间的协调合作,不致发生推诿扯皮现象;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比较精干,有利于集中专门技术人才和精简机构,便于避免各单位之间的工作重复,防止冲突,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缺点: 易于使上级机关和领导的权力过大,出现专断和官僚主义;各部门自主权较少。(2)分离制:又叫独立制,是指各行政机关彼此独立,受两个以上领导机关的指挥和监控,不存在统一的领导。
军转干考试
优点:控制较松,不致使权力过于集中,有利于防止专权或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下级有较多的自主权,各独立单位还可保持相当的竞争性。
缺点:多头领导,政出多门,易产生权力冲突而无所适从;各自为政,自成一体,条块分割,易引起工作重复和人、财、物资源的浪费。
5.总统制、内阁制、委员会制(1)总统制
长处有:第一,这种制度把责任放在一个人身上,没有任何别的制度能使掌权者如此小心谨慎;第二,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个有为的人果断决策;第三,这种制度是很有效率的。
这种制度是美国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但它并没有成为一些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政变的障碍,反倒成为这些国家推行军人政治、***的得力工具。
(2)内阁制:
长处有:第一,内阁制能使行政和立法能力合作;第二,内阁制是一种负责任的制度,内阁直接对议会或由人民选举出来的那个议院负责,间接对选民负责,掌握权力的人常常受选民和选民代表的左右和支配;第三,内阁制是一种有弹性的制度。
内阁制政局不常稳定。(3)委员会制。
好处有:第一,立法和行政便于协调,不会走向对立。第二,行政机关可以容纳有多方面才干的行政管理人才,不像英国内阁那样不能容纳异党的管理人才,美国只能容纳少数异党的管理人才。第三,可以保证政府的连续性。
六、行政区划体制 1.行政区划的涵义
行政区划:是享有立法权或委任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对地方政权所辖行政区域的划分。按地域划分行政区而不依氏族划分部落,这是国家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一个基本特点。
2.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区域的划分主要根据以下原则:第一,政治原则。第二,经济原则。第三,民族原则。第四,综合考虑历史传统、人口分布、地理环境和国防需要等条件。
3.我国建国以来行政区划的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行政区划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建立了东北、华北、西北、华中、中南、西南6大行政区。
(2)“一五”计划期间。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撤销6大行政区,并成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设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决议。
(3)“二五”计划与三年调整时期。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成立人民公社。(4)“文革”时期。改专区为地区,设立革命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一级政权。
军转干考试
(5)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恢复地区作为省和自治区派出机构的功能,恢复乡的建制;发展和健全市管县体制;设立特别行政区。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国行政区域按三级划分: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省辖市分为区、县、市。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目前,中国设省级单位32个,其中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一国两制”是我国特别行政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