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年4月关于治理庸官懒官逍遥官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治理“庸官懒官逍遥官”的探索与思考
中共滕州市委组织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去年以来,滕州市积极探索建立“治懒治庸”机制,坚持治防并举、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出重拳对“庸官懒官逍遥官”加以整治,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勤政务实、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竞争发展局面。
一、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评价标准,让懒庸干部如履薄冰。市委制定出台《关于治理“庸官、懒官、逍遥官”的实施意见》,把不作为、慢作为、不会作为、乱作为的“庸官懒官逍遥官”,明确规定为五大类、27种情形,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公布于众,为治懒治庸治逍遥提供界定标准和认定依据。根据不同干部岗位实际,界定不同岗位的权责范围,建立关键岗位敏感环节公开栏,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在全市深入开展抓三治(治庸治懒治逍遥)兴四风(大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之风)争做五型干部(学习型、创新型、实干型、服务型、清廉型干部)活动,对“庸官懒 官逍遥官”进行集中治理,把干部的评价标准和所作所为完全曝露在群众的目光下,使干部不敢庸、不敢懒、不敢逍遥。
二是创新监督方法,让懒庸干部无处遁形。我们综合运用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和途径,通过群众评干部、干部评领导、上级评下级、下级评上级、镇街部门相互评等形式,对干部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严密监督。在此基础上,将“治懒治庸”民意测评纳入年度领导干部考核之中,印制《滕州市领导干部作风状况评议表》,分“勤官、廉官、称职官,庸官、懒官、逍遥官”六种类型进行测评,广泛了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群众、服务对象和机关干部对领导干部的评价意见,真正做到把监督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说了算,使懒庸干部无处藏身。根据2009年度考察结果,对28名被认定为“庸官懒官逍遥官”的科级干部实行了诫勉谈话,形成了庸官档案,组织纪检部门将其纳入2010年度重点监督管理对象,被谈话对象每季度向组织部门提交思想汇报材料。
三是健全问责机制,让懒庸干部腾位让贤。市委出台了《滕州市机关干部作风建设问责暂行办法》,明确和细化了问责的内容、原则、对象、方式、程序以及处理办法,把“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胡作为”作为问责重点。组织部门牵头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采取公开举报、明查暗访、目标考核等措施,加大查处和问责力度。对查实的“庸官懒官逍遥官”严格进行问责,按程序分别给予诫勉谈 话、待岗学习、降职、免职、责令辞职等组织处理,违纪违法的移交纪检、司法机关处理。2009年以来,全市共组织暗访9次,集中检查21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46份,2010年3月又对在工作期间出入娱乐场所的2名“逍遥官”给予调整到非领导职务岗位的处理,并在全市通报批评。
四是完善干部考核办法,让懒庸干部难混日子。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干部实绩考核的重点,实行镇街、部门工作类别分组、同类同考、重奖重罚,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地考核每一个班子、每一名干部的政绩。建立“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的抓落实机制,采取领导干部工作每周一报告、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排名的办法,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绩效考评,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对当年考核不合格的班子和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单位负责人将受免职处理,真正使干部中的“南郭先生”无法生存。在全市形成了“论德才、讲实绩、重基层、凭公论”的用人标准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机制,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2009年以来,全市共公开招考科级干部13名,公开考选优秀青年后备干部54名,从根本上破灭了庸官的梦,切断了懒官的路。
二、初步成效
一是思想认识得到新提升。2010年以来,一批因工作不 作为、慢作为、不会作为、乱作为的“庸官懒官逍遥官”受到了组织上的严肃处理,此举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和震动,使广大干部看到了市委治懒治庸的力度和决心。这些干部在市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有的长期担任一把手,有的是刚刚提拔不久的年轻干部,有的还是曾经的“老先进”,对他们动真碰硬的进行处理,使广大干部深刻地认识到“有错是过、无功也是过”的现代用人理念,在思想上普遍得到一次教育和洗礼,危机感、责任感明显增强,科学谋事、干事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二是用人导向有了新标杆。一年多来,多名懒庸干部被诫勉谈话和调整,在全市掀起了治懒治庸的“风暴”,使“庸官懒官逍遥官们”不能再安享太平,不再有生存的空间。同时,向全市各级干部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市委的一种坚定态度,就是在选人用人上,要看德能识干部、凭实绩论英雄,德能好者上,德能差者下,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任机制。这既对广大干部产生了良好的教育和约束作用,更重要的是振奋了干部的精神,激励广大干部始终保持昂扬状态,全市各级干部达成了“勤政不当懒官、优政不当庸官、廉政不当贪官”的共识。
三是干部作风实现新转变。通过开展“庸官懒官逍遥官”集中治理活动,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注入了活力,广大干部的工作效能明显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治理工作中,全市各级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主动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转变作风、改进工作,切实解决在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工作状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优良状态争创优异业绩。目前,全市广大干部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全市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初步达到了治庸提能、治懒增效、治逍遥取信于民的目的。
三、几点思考
“治懒治庸”是一项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并存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把“治懒治庸”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进一步积极探索创新,把“治懒治庸”工作向纵深推进,切实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常抓不懈、从长整治。
一是从根源上铲除滋生懒官庸官的土壤。一位刚提拔不久便被诫勉谈话的年轻干部说:“由于新的工作岗位不是很忙,自己觉得被提拔也算功成名就了,不自觉就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变得懒惰了,但万万没想到竟被评为了懒官!”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干部还是想干事的,没有多少人甘于平庸。但是,在当前一些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体制机制面前,不排除有想做“能官”而不能的情况。因此,懒官庸官要治理,产生懒官庸官的环境土壤更要铲除。改革不合理的行政体制、科学定岗定员、高效能的考核,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同时优化竞争、监督机制,让制度治理成为常态,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要 建立起严密的岗位责任体系和科学的工作运行流程,做到尽可能地减少职责交叉,不留责任死角,压缩相互推诿的模糊空间,让懒庸干部失去滥芋充数的环境。
二是抓紧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庸官懒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干部的官德修养出现了问题。所以,必须把官德修养作为干部教育的重点,进一步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干部,使各级干部始终保持先进性,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要坚持对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紧密联系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失职必受罚”的法治意识,真正把思想从“我当多大官就有多大权”转到“我当多大官就有多大责任”上来,切实做到知民情、懂民意、惜民力、解民难。要加强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督管理,对那些出现“庸、懒、散、涣”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要指派专人通过谈话等方式进行早提醒、早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是建立治懒治庸长效机制。制度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治理懒官庸官既要治标,严肃查处突出问题,更要在治本上下功夫,完善制度,形成机制,真正把干部管住管好。在治懒治庸活动中,要注意克服运动式的短期效应、阶段动作,建立健全反懒治懒、拒庸防庸的长效机制。在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绩效考核制度的同时,将机关内部的人事考评机制与社会公众的评价机制相衔接,将上级组织的认可度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相衔接,落实好“考事与考人、能 上与能下、官评与民评、对上与对下”的体系建设,以公正、透明、统一的尺度评价官员的优劣。同时,制定一套完整准确的对不胜任、不称职的懒官庸官进行组织调整的办法,规范调整的原则、程序,明确调整的情形,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让被调整的干部心服口服,让其他干部不敢懈怠、不敢失责。
四是积极探索庸官“下课”后的多种安排方式。按照“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对调整的干部妥善予以安置,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对被调整的干部,不能用“有色眼镜”看待,要多与他们谈心谈话,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鼓励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积极工作。对在新的岗位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符合任用条件的干部,根据其个人表现和民意情况,可以按规定重新任用,决不搞“一棍子打死”。要从健全教育机制、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奖惩机制入手,提振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能力、水平,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011年4月15日
第二篇:重视对庸官懒官的治理
免费
分享
创新
重视对庸官懒官的治理
谈起干部作风问题,人们往往对贪污腐败反映最为强烈,认为以权谋私、大肆索贿受贿的贪官对政权和社会危害极大;而对于庸官、懒官,一些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他们没有往自己腰包里搂钱,只不过是平庸一些、懒惰一些,无伤大局。一些庸官、懒官玩忽职守、渎职犯罪后,甚至还有人为之讲情、开脱罪责。实际上,从一定角度看,庸官懒政对党和国家事业危害很大,治懒治庸是加强干部管理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庸官、懒官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国内有的地方频频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里的一些官员是庸官,不懂得怎样抓好、管好安全生产;是懒官,不愿意深入生产第一线,不肯动脑、动手去解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据2008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报告,2003年以来的5年间,我国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4973件,涉及42010人,其中已被判决有罪的16060人,是前5年的2.3倍;被查办的各类渎职犯罪,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57.3亿元。2003年至2005年,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21553件渎职侵权案件,共造成1263人重伤、8722人死亡。这说明,与贪官一样,庸官、懒官不但浪费大量国家资源和财产,而且使众多无辜的人丧失生命和健康,其危害甚大,决不容等闲视之。
庸官、懒官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是党和政府的命根子。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哪里来?从正确决策中来,更从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成效中来。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使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始终保持崇高的威信。但确有那么一些人,在岗不在状态,在位不谋公事:“混”字当头,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和尚撞钟,得过且过;推诿扯皮,效能低下;吃喝玩乐,追求安逸。群众到他们那里办事,常常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些作风和做法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伤害,丝毫不逊色于贪腐。
庸官、懒官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庸官、懒官最大的特点,是散漫拖沓、暮气沉沉。不论发展压力多么大、民生问题多么急、机遇变化多么快、上级要求多么紧迫,他们却总是快不起来,悠悠然地磨蹭着,心懒、嘴懒、手懒、身懒。
免费
分享
创新
这样的人多了,我们党就会失掉在艰巨复杂的革命、建设、改革考验中形成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变得迟钝、保守甚至麻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最后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如果说贪污腐败是我们党的“致命伤”,那么,庸官、懒官则会使党染上“慢性病”,同样会严重危害党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对贪污受贿的贪官可以依据党纪国法以“动手术”的方式予以清除,而对那些似乎“无大错”的庸官、懒官带来的“慢性病”,治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这更加说明,对党中央提出的治懒治庸决策万万不可掉以轻心,非高度重视不可。
治懒治庸是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大问题。事实上,有的庸官、懒官同贪官是合而为一的,不少腐败分子就是从庸、懒的路子走到贪的。因此,治懒治庸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才能为治懒治庸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也只有切实整治庸官、懒官,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资料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data/grcl/
第三篇:整治庸官
整治庸官
来源: 时间:2011-06-22 14:25:06 【关键词】
治庸风暴 提高政府形象与公信力 制度建设 舆论监督 强化思想教育 【背景链接】
“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为此,武汉市以“打造全国发展软环境最优城市”为目标的“治庸问责”行动,剑指吃、拿、卡、要等50种损害发展环境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并开通“治庸”投诉热线,接受群众电话举报投诉庸官、懒官和散漫官,还专门设置一个办事机构,称之为“治庸办”。
2011年4月,武汉市“治庸”办对武汉市3个区、5个市直部门所属的14家单位进行首次暗访,曝光29起偷菜、斗地主、聊天等“庸懒散”问题。湖南也针对治庸风暴专门出台文件,机关工作人员对企业和群众投诉、检举等无故不予受理或拖延,对强买强卖、敲诈勒索、偷盗等行为不制止、不查处或查处不力,类似的行为都将被严格问责。而与此同时,新疆、山西忻州等多个省区和城市相继掀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
【标准表述】
[内涵]
懒政和庸政在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不作为现象和行为,表现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和能够履行而没有履行或者没有及时履行、没有完全履行自身的法定职责。从治懒治庸的角度看,政府不作为又具体表现为政府“未作为”、“慢作为”、“弱作为”和“假作为”。
[深入分析]近年来,庸官懒政问题逐渐成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一些干部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集中表现为“心懒、嘴懒、手懒、身懒”。
而对于庸官懒政不断滋长的原因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竞争短缺,动力不足。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尚未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未能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
二是问责短路,压力不大。现有制度对于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隐性失职”行为,尚未实行有效问责制度。
三是考评短腿,活力不强。庸官之所以能混,懒官之所以能撑,跟目前比较模糊的考核方法不无关系。同时,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权力,甚至投诉无门,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敬畏之心、没有危机感。
[影响]
懒政庸政会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伤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也会显著降低政府效能,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影响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和党的伟大事业健康发展。
[措施]
“治庸”风暴挟雷霆之势对下面“庸、懒、散、拖”等现象亮出利剑,要想彻底的治理庸官懒政,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治庸”要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要加强制度、规章建设,制定对不胜任、不称职的“懒官”、“庸官”进行组织调整的办法细则,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将办法细则对症下药,切实执行,让被治理的人员心服口服,并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职责所在,进而促进工作作风的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让“治庸”成为有本之木,开花结果。
“治庸”要和个人考核评价相挂钩。现行的干部考核评价往往体现在年终的本人述职上。一个干部,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往往很容易通过群众和组织的测评和考核。如此一来,很容易出现混日子的庸官、懒官。同时,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缺乏实质性的权力,使那些没有“硬伤”的干部没有压力、没有危机感。因此,必须加强监督,成立专门的信息通道,让个人的工作表现、精神风貌、工作效率也能和考核评价挂上钩,将其与每个人的年终考核优劣情况相联系,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这样“伤筋动骨”才能让“治庸” 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治庸”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当前信息逐渐透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网络媒体的监督日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有许多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在网上开通微博,更新工作状态,网上与百姓沟通,解决问题。通过互联网,广大官员被置于人民群众监督的汪洋大海之中,多方面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地努力改进工作、改进作风、为民履职。机关人员内部监督和人民群众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治庸”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不流于形式,让百姓叫好。
治庸还要强化思想教育和监督作用。一方面,党政机关需要加强干部思想教育,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公仆意识,进一步大力转变作风,做到勤奋敬业、勤政为民;另一方面,党政机关需要引进监督机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和普通民众对机关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从“外围”给机关工作人员“施压”,使其不敢庸懒。
“庸政”“懒政”现象正成为中国各地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它不仅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决策部署的落实和政府工作效能的提高,
第四篇:治理“懒官懒政”系列评论(范文模版)
治理“懒官懒政”系列评论之一
为官当为民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治理“懒官懒政”现象和铲除“为官不为”土壤,有力地促进了党风、政风、行风的转变。6月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在一版头题刊发文章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为官不为”“懒官懒政”等现象恰恰与活动主题背道而驰。为官之要首先在于为民,为民是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来说,为民是为官之要、立身之本。
近年,我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落实为民宗旨,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激发了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凝聚了转型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正能量,全市经济加快转型,社会和谐发展,各项事业都呈现出比较好的局面。但我们也要看到,“懒官懒政”问题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确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些方面还比较突出,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
有的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出现
造福一方。
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广大党员干部要像焦裕禄那样,把百姓的期望当作一种职责,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放在首位,始终抱着“既为官、当为民”的心态,勤勤恳恳忠实践行为民宗旨。这样,我们与群众的感情才会深之又深,与群众的联系才会紧之又紧,与群众的心才会越贴越近。
力戒浮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要坚决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观念,坚持以干为荣、以干为责、以干为重,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实实在在的发展,使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与其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各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作出示范,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无论什么工作,务实了、实干了,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务虚了、不干了,再好的决策部署也等于零。
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保证。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务实就要讲实情,敢于讲真话,实事求是地反映社情民意;务实就要出实招,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务实就要办实事,从点滴入手、从具体事做起,力戒形式主义;务实就要求实效,狠抓落实,提高执行力,作出实实在在的业绩。
6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署名文章《真心实意为人民 脚踏实地干工作——深入学习贯
治理“懒官懒政”系列评论之三
为官当干事
“懒官懒政”现象,不仅辜负了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还损害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形象,如果任其蔓延下去,终将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有的干部一把火都烧不起来,甚至连烟都不冒;有的干部对上级部署的工作、交办的任务不是马上就干、立即就办,而是拖拖拉拉、石沉大海;有的干部以“不干事”求得“不出事”,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这些“为官不为”问题都应该“开刀”治理。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治理“懒官懒政”,要从干事抓起。
市委书记杨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一种思想——以干事为荣、不干事为耻。做好三门峡的工作,关键是要干,就是要坚持务实重干,肯干会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以干的精神,推动工作落实;以干的实效,赢得发展、赢得地位、赢得尊严。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获批,与三门峡人民的埋头苦干、发奋工作密不可分。近年,我市加快大通关建设,建成了海关、商检、国家铝及铝制品质检中心三大“国字号”通关机构和国家果品及果蔬汁检测重点
子。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仅要会干事、干成事,还要确保不出事。干事是执政之要,“干净”是执政之德,对领导干部来说,两者都不可缺少。贪官污染一方,庸官贻误一方,两者都为人民群众所不齿。只干事不“干净”是腐败,只“干净”不干事便是失职,“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我们必须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干部争做既“干净”又干事的好官。只有做到廉洁从政、“干净”干事,才能提高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公信力,才能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大干大发展,小干小发展,不干不发展。当前,正值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持续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每一名干部都应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把上级的要求落到实处,圆满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积极主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现跨越发展,少说废话,多干实事,向着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宏伟目标砥砺奋进。
律政策,多到基层化解矛盾纠纷。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勤政就要勤调查,多了解,关心民生疾苦;勤学习,多实践,提高理政能力;勤工作,多用脑,提高办事效率;勤节约,多务实,树立为民形象;勤修养,多廉洁,争当清廉楷模。
黄帝铸鼎、大禹治水、召公甘棠遗爱,三门峡自古以来有着勤政爱民的良好传统。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要传承发扬古圣先贤的优良作风,勤奋工作,埋头苦干,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从政者的心愿,也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党和人民给了干部从政的机会,就是给了干部为民干事、为民服务的机会。每一名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勇于担当,用心干事,既要当好善谋全局的“指挥官”,又要当好身先士卒的“排头兵”,扑下身子、干在一线,切实干出不含水分、经得起后人评说的业绩。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一个党员干部始终做到勤政为民,既是对党、对事业负责,也是对家庭、对自身负责。勤政为民者,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反之,则会迷失自己。作为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的主要领
第五篇:绩效法制化破解庸官懒政
杭州立法管理政府绩效法制化破解庸官懒政
新华社杭州讯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近日将再次审议《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这是该市尝试以地方性法规形式规定政府绩效管理程序及方法,旨在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整治庸官懒政和防止干部不作为现象。部分立法实践者和专家表示,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科学界定绩效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还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助推进一步简政放权。
管理政府绩效尚停留在“红头文件”层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重大任务之一。而现实中,管理政府绩效仍停留在“红头文件”阶段,缺乏法治思维和刚性约束。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敏表示,截止目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没有直接的法律支撑,大多由各地方通过政府“红头文件”形式推动。国内有些地方将政府绩效管理当作“一把手工程”,工作启动和开展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领导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在政府绩效评估和管理领域的立法缺失,已成为各级政府绩效管理深入有效开展的瓶颈。
“用地方性法规形式明确界定绩效管理机构、职能、权限、程序与责任,有利于提升绩效管理地位,强化绩效管理执行力度,增强权威性,提高公信力。”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解崇明、林丽雅表示,这是因为用法律形式对绩效管理各个环节、各项内容以及实施方式、方法和步骤等作出严格而明确的规定,是绩效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增强了规范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而且,地方实践也遇到了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杭州市综合考评工作源自1992年实施的目标责任制考核,2000年在全国率先推行“满意单位和不满意单位”评选活动,2005年开始实施目标考核、社会评价、领导考评“三位一体”的综合考评,2011年被国务院政府绩效管理联席会议列为全国政府绩效管理试点。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建波、俞雪坤等认为,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可以对杭州的实践经验进行制度化、规范化,这也是推动“依法治市”的具体体现。
条例草案体现绩效管理注重第三方评估
即将提交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再次审议的《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草案)》共分8章53条,创造性地明确了杭州市绩效管理的机构、绩效评估、结果运作等内容。
法定化绩效管理机构。条例草案规定:“本市设立的绩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绩效会),依照本条例规定领导、组织、协调全市绩效管理工作;是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绩效办)为市绩效委的日常办事机构,具体负责并组织实施绩效管理有关工作。”同时,把“市绩效管理相关部门(如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政等)工作职责”“绩效管理单位的主体责任”等内容予以规范化、制度化。
界定绩效评估内容、方式。条例草案对绩效目标的执行与日常监督、绩效信息的报送和发布、日常绩效改进、回应群众诉求等进行具体规定,并强调突出公民导向,有序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与渠道,规定“市绩效办可以委托绩效评估专门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对部门绩效目标开展专业测评”,体现了绩效管理必须注重第三方评估的大趋势。
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本条例草案规定,探索建立“面向产出和结果”的绩效管理联动机制,将绩效管理结果与政绩衡量、领导决策、政策调校、预算安排、编制调配、行政奖惩、选任干部等人财物的投入适当挂钩。如规定“纳入绩效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实施问责: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列入综合考评’一票否决'的工作未达到相关考核要求的;因工作重大失误,被上级机关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社会影响的”等等。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金财表示,《杭州市绩效管理条例》被列入今年杭州地方性立法项目,是破解庸官懒政问题的举措之一。
将推动降低行政成本、简政放权、治理“庸懒散”
多位采访对象认为,杭州市通过地方性立法管理政府绩效,把多年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法定话,将进一步推动降低行政成本、简政放权、治理“庸懒散”,效果可以预见。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部门有了合法性地位。杭州市考评办主任伍彬表示,杭州2006年即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专门从事党政机关绩效考评的职能部门—杭州市综合考评委员会办公室,2012年增挂了杭州市绩效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考评办是杭州独有的,当时成立时“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没有上下级的部门。“我干了九年,基本上把人得罪光了。没有一定体制保障,很难推进下去、持续下去。因此,有必要把行之有效、运作良好的组织经验予以固化,以地方先行立法赋予绩效管理机构合法性地位,使其职责法定。”
分散的行政资源将会逐渐被整合,降低行政成本,推动简政放权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伍彬认为,多年来的绩效管理实践,从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单位之间存在的资源不共享、建设与管理脱节、部门协调机制等等,而且都是普遍性存在的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并影响机关效能提升的问题。多位受采访的对象表示,多年来的机构改革,背后的职能转变滞缓,反而造成权力过分集中,职能转变已经到了应该“痛下决心”的时候。通过地方性立法加强绩效管理这个抓手,将能进一步促进职能转变,并借此带来降低行政成本、加速减政放权等延伸效果。
通过立法布防“为官不为”,将让“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没有了生存空间。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龚正表示,“不但当、不作为、效率低等方面突出问题,已经成为杭州加快转型发展的最大阻碍。”浙江省社科院专家钟其等表示,要有效防止“为官不为”,依法管理是个刚性约束,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规定政府绩效管理程序及方法,尤其是条例草案中给出了行政问责的条款,重拳敲打“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以及“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为官不为”的苗头性倾向和问题,使之深入到每一个公职人员心中,使绩效管理办法内化为每个公务员的工作规范,用法律的形式治理庸官懒政。
(记者 岳德亮 张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