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1:1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都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本文就来探讨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研究目的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对现有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查询、观察、观测、分析、辨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品德。也许这样的学习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可替代的。

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 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进行分析。(2)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优化和整合高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 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材中有关生活化地理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5、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策略:(一)地理课堂生活化

1、教学情景生活化

将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会产生共鸣,易于接受与理解,增加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随时捕捉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

3、积极进行“生活化”的技能训练

地理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地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地理基本技能训练的“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二)处处留心皆学问,让学生生活“地理化”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当今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代要求我们学好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的生态。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对于地理这门学科,观察更为重要。因此,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眼”,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的存在。让学生养成良好观察习惯,多看勤看,调动多种感官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

(三)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程资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课程实施或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或教材,多姿多彩的世界都能成为,也应该成为学生活生生的教材,成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要使地理课 3 程理念转变为有效的地理教学实践,实现地理教育功能,有赖于广大地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的利用。

七、研究工作的步骤及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07年10月):

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立项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 A)撰写开题报告;

B)通过谈话了解高中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地理学习兴趣点; 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A)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B)整理高中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及搜集与生活相关的地理资料; C)课题组的老师每人上一节“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校际公开课; 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A)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B)结题报告《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资料汇编(包括课件、小论文、视频等)、校本教材。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杨博玲:负责课题的规划与统筹,撰写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负责服饰与地理环境专题。

李红静:挖掘高一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一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专题。

赵 旭:挖掘高二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饮食与地理环境专题。

罗晓萍: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社区资源等处搜集和整理与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的具体材料。负责中国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专题。

马永娟:从新闻媒体、图书馆、互联网、社区资源等处搜集和整理与生活中的地理相关的具体材料。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佟 金:挖掘高二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民居与地理环境专题。

刘海辉:挖掘高三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和高三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调查与分析。负责人的性格与地理环境专题。

九、参考文献

⑴胡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与学互动生活化

教育学论坛;2013.11 ⑵张淑娟:回归生活,高中地理综合性学习的应然追求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8 ⑶赵霞: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摄取地理知识

地理教育;2010.1 4

第二篇: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都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如何把地理教学生活化,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生活化地理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大厂一中地理课堂教学特色。在市、县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顺利,对本校的地理教学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目的

“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基本的理念之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对现有以教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增强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的能力。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

地理学科具有科学、文化、生活、社会价值等诸多价值,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社会责任感,地理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保护地理环境的责任感。由于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病,使得原本非常生活化的地理离学生疏远了,以至于他们产生疑问:“地理学了究竟有什么用?”因此,突出“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能够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对地理学习建立一种需求感—我需要地理知识,同时也建立了一种责任感—学好地理知识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鉴于学生缺乏生活技能的倾向,地理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操练,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查询、观察、观测、分析、辨认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公正、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品德。也许这样的学习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可替代的。

3、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理的乐学心理。

乐学,指学生喜欢学地理。学生要能乐学,就要培养其兴趣爱好,激发其求知求新的欲望。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只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将生活化的素材带入课堂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学生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而且地理教学生活化,真实自然,记忆深刻。良好的地理基础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和走向社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杜威首先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批判传统教育出发,他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杜威认为,在教育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 种手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因为正是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生活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刺激并丰富学生的想象。他强调说:“学校的第一任务是教学生在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里生活,理解他在这个世界上分担的责任,使他在适应社会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当他把这些事情做得很成功,他才有时间或兴趣去从事纯属智力活动方面的修养。”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的生活过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改造。陶行知认为杜威的观点只是把社会生活中的东西搬一点到学校里做点缀,就像鸟笼里放上一两根树枝一样。因此陶行知强调指出:“要先能做到„社会即学校‟,然后才能讲„学校即社会‟;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后才能讲„教育即生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要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育很有启发,我们要把生活与教育,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学地理教育处处面向生活。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理论启示

维果斯基被认为是建构主义的直接先驱。维果斯基看来,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重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地位。因此,逐渐形成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②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③注重协作学习,提倡师徒式传授。④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让学生自我探索。建构主义的基本思路与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的思路有许多相通之处。在中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挖掘真实的生活教育资源作为教学情景,指导学生对地理系统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当前教学体制下面向生活的中学地理教学最应该实现的方式之一。

4、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蕴涵的面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在他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同掌握高深的知识、同积极的社会活动和劳动活动、同任意选择职业的可能性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接受教育者的监督,他们早晚是要走向社会,走向现实生活的,如果没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就无法有计划地安排自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难以抵制不良倾向的侵蚀,其成长过程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他认为在孩子越小的年龄时,越多地把社会的现实情况教给他们,越有助于使其形成永恒的价值观。因而,我们应该使教育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1)对地理课程中蕴涵的生活实例的进行分析。(2)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地理的兴趣点的调查与分析。(3)优化和整合高中教材与校外课程资源中的“生活地理”,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1)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2)按新课标的理念构建师生互动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 探索构建“生活化”的地理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教材中有关生活化地理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地理生活化教学方法。

5、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教学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提供帮助。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07年10月):

2015年9月,全校地理教师组成课题组,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请廊坊市地理教研员幺徳广老师指导鉴定,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及时传达了课题组召开的专门会议精神,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学校请幺老师到学校给课题组教师做专题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拓展了教师的认知领域,启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规划,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两方面重点工作。

① 在深入学习典型教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化地理课堂的主要特点、基本环节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与反思。通过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② 积极开展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活动。为了促进“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向纵深发展,我校从上学期就开展“今日我开讲”大型研讨课活动,一般安排多位教师上课,主要从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这个角度出发,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地理,了解地理,掌握地理。这一活动目前已成为地理学科的一项特色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总结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本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3(1)组织进行相关教学设计、论文发表等成果评选,总结和提升课题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执教的优质课等);

(2)整理和完善课题研究档案

(3)进行结题的组织准备,撰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等。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㈠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以学为主”的自主开放的地理课堂;

①改讲为导,忌讲善导。我们常说讲课有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迷惑不解的地方;讲学生产生疑问的地方;讲学生学习有难点的地方。(即使这里的讲也应是有方法的导而不是单纯的讲)三不讲就是不讲学生已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也就是太过深奥的知识。教师的导要注重给学生提供方法,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总结。

② 运用多元的教学评价激发学习激情。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唤醒、激励、鼓舞、树立信心。首先我们教师要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放在心里,让自己努力去赏识每一个学生,去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你关注学生的长处表扬学生的优点学生就乐于在你面前表现长处,久而久之他就发展了长处。你总是挑剔学生的不足,学生就会变得内心自卑表面强硬或掩盖不足但并不一定能弥补不足。教学中应创造多元的评价,而不是教师一人的专利。如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评价的原则应该是肯定、引导,而不是挑剔、否定。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鼓舞。作为一种理念放在心里表现在行动上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当课堂上评价成了一种自然习惯,课堂便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充满了向上的动力。

㈡我们通过以下措施构建起了生活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趣味地理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标对地理课的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里新课标基本理念。根据学生心理,联系实际安排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体会出发,激发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从生活实际从最常见现象出发,把地理知识活用到生活事例中,让学生通过形式各样的练习和讨论养成观察、分析、概括、绘图、表达能力。

再有生活化素材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源泉,抓住了生活化就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①把遥远陌生的拉到身边来。如认识新疆。课始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情境:你吃过、见过新疆的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羊肉串、葡萄、哈密瓜,见过电视中的歌舞和新疆人),来听听歌曲,看看风俗、特产(放录像),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很快进入到学习内容中。

②转换角色,融学习于生活。如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时,将学生分成两组既北方人和南方人,分别通过阅读教材、搜集信息资料等方法合作完成辩论,生活在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从而深刻的认识南方和北方的特点及不同。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这种辩论的学习情境。

③把游戏变为学习的方法。如记忆七大洲板块:画画这种形状看看像那种动物?我们根据刚才的记忆做个拼图游戏,拼出七大洲的位置、形态。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记住并且永 4 难忘记。编个顺口溜记忆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及国家位置,学生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所编各不相同但却记忆牢固。

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上一堂小组合作,利用现代多媒体电脑来完成的分析探究某种地理现象成因的地理课;可以上进行师生对话、辩论的地理课;可以上观察、绘图、实验的地理课;可以上带领学生带着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去野外观察、实践,进行探索的地理课„„

㈢构建起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们把教学活动“生活化”:“生活(导入)——教学(生活化)——生活(回归)”。“从生活中来”,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学生感悟体会、辩论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接下来是“到生活中去”,就是将学生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的起点是生活,从贴近生活的实际出发,体验生活,领悟道理,作到读书明理;然后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好地驾驭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教育要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㈣整合专题讲义,形成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一部分)》

㈤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形成了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教师队伍。

由杨博玲老师完成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结题报告。本课题立足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以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理念内化为地理教学行为,避免课堂低效和无效劳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学校硬件设施齐全,但是并未做到每个教室都装多媒体和通网络,所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生活化地理课堂的研究有时还有些滞后,经常性的教学工作还难以推广。少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偏弱,有时会影响课题的全面开展。

九、今后的设想

加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推广范围,加大对教师培训的力度。对于我们的生活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总之,通过半年来的实验与探索,充分证明了生活化地理课堂的实践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从操作过程和实验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第三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微课包含教学设计、反思、反馈等环节,为教学目标实现提供了便利,能凸显重难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形式更显灵活。文章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例,探讨了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地理 应用 不足 优势

一、微课与高中地理

(一)微课的特点

微课教学一般时间比较短,每个视频大概5~10分钟,而播放的进度可以由学生或教师自主控制。当然,因为微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时间有着较强的伸缩性,比如教学内容比较复杂的时候,课程一般也会长一些。微课的教学内容不多,与传统的课堂相比,一般在课堂的导入以及重点讲授部分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设计能够为学生答疑的微课,使学生能够随意下载,方便学习。此外,微课视频的容量大小一般小于100MB,视频格式要能支持网上播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用。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学形式,微课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方便教师灵活教学,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的应用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上,具有针对性与趣味性强、便携式、情景化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终身学习需求。

(二)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的年?g一般集中在15~19岁,这一阶段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行为有着一定的控制力,注意力也能够长时间集中。微课视频属于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比较适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而且高中生的学习时间比较紧张,利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微课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微课在高中地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借助微课方式可以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可以呈现生动的地理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灵活安排时间学习。而且观看微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寻找自己所需的资料,查看已有的教学资源,反复运用学习资料。

对于很多学生无法理解的地理现象与规律,教师通过微课讲解,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理解。高中地理微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克服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微课可以反复观看,适合每位学生的特点,能够针对性地解决每位学生的问题,并且微课还能够很好地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微课探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在微课的制作中需要将知识点更为精确地拆分成小的单元,每个单元只讲一个主题,方便学生的学习。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提前观看微课,做好预习,便于课堂中的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在于结合国情来分析问题,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程,当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阻碍以及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这节课运用微课教学能够激发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更好地了解我国未来的发展前景。在制作微课时,教师要尽量采用画外音的形式,然后举例论证,方便学生记忆。

教师在制作微课时需要把握好重难点。比如可以以历史剧的形式来展现微课,从春秋战国讲到21世纪,探讨人类坚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比如我国古代就有定期开禁,发展自然资源的相应措施;《论语?述而》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记载;“天人合一”一直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想状态,像我国的著名建筑天坛、古代园林(可以以图片的形式举例论证)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在第一部分结束后,探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阻碍,此间需要大量数据的进行论证,比如我国人口数量、世界人口数量、世界水资源总量、我国水资源的数量等。教师可以借助新闻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穿插讲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这时候教师可以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以三五张图片简明扼要地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进行自我总结。

最后一部分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总而言之,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归纳身边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些案例,并且需要学生身体力行,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回收、清洁生产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与判断能力。

(二)教学过程

该节课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小组讨论与小组讲解。学生学完微课后,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环节需要充分参与,如果有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做好笔记。教师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笔记以及课堂作业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根据微视频中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只有带着问题的讨论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出学生的共性问题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曾对两位地理教师以及若干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一位教师已经使用过微课,另一位教师对微课有所了解,但是并未进行过实践教学。在访谈中,两位教师均认为微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预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比传统的教学设计更方便,内容更丰富。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发现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预习阶段就能理解微课中的内容,达到微课中预设的学习目标,从而更主动地学习。教师在微课中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答疑解惑的主导人。只是微课需要学生自主预习,如果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沟通。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微课这种学习形式很有意思,只是他们认为微课的制作及设计还需要更加精致,颇有众口难调之势。目前微课仍然是新事物,未来还需要教育者的不断探索。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的不足以及优势

(一)地理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微课使用情况,主要存在新教师用得多、老教师用得少的现象。一方面,因为师资培训不足,不少教师对微课还不够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很了解。要想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需要让广大师生明白微课到底是什么,从而逐渐接受、应用微课。并且教师之间要学会分享教学经验,对比分析微课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从大量的素材中去寻找教学资源,这会花费教师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高中教师时间有限,每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不尽相同,难以面面俱到。此外,微课虽然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是其应用范围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讲授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的时候,微课就比较适合;而讲授一些知识性概念的时候,微课可能就不太适用,具体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

(二)微课运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

教师可以对微课进行集体备课。在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备课组长组织教师讨论课题,将不同的课题分配给不同的教师,让教师集思广益进行备课。集体备课,能够有效集中各种教学资源,确保微课内容的丰富和新颖,贴近学生实际,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要求。

微课视频可以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探讨,更有利于学生把握重难点知识,还可将课堂延伸至课后,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随时学习、巩固相关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在微课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究了地理微课教学应用,在实践中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加深了对微课这一教学新方式的理解与掌握。微课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也并非万能,教师需要把握好微课使用的度,围绕学生主体,合理开发利用。只有这样,微课才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杨中意.试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416.[2]乔建军.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城市地理,2015(20):222.

第四篇: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教学的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选题的意义

(一)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及创新与运用游戏到教学中的水平,提高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

(二)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从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为进一步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打好基础。

三、研究目标

(一)预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中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内容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 1.自然情境下的自由游戏

自由游戏又称自主游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境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由游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自由游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拔河、踢毽子、老鹰捉小鸡、叫号抱团等。

2.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

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

3.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

创新游戏即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

(三)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

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1)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

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投掷教学前先“玩纸飞机”;跳跃教学前进行“仿生”游戏等。(2)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

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2.教学向游戏的转化

游戏和教学的转化是指教师在教育目标下对学生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变压力为兴趣,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五、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体育游戏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作用。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还可以达到完成准备活动、调节情操、消除疲劳的目的,是促进体育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教师的“益友”,更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和现象力提供驰骋的空间。但在使用游戏教学法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为了游戏而游戏,为了快乐而游戏”。因此,如何提高游戏在教学中的效果,加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师关注的问题。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调查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题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

七、本课题的研究思想和实施步骤

第五篇:《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学带来了巨大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教育的形态,产生了“虚拟教育”;“教”的技术也逐步向“学”的技术转移,越来越多的教师与学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参与者与受益者。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但随着农村远教工程和宽带网络的实施,网络作为方便快捷的课程资源,成为我们利用的可能。《新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广泛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试验和课题研究,使互联网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互联网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总之,本课题以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会学习,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

我们认为确立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热爱探索研究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2、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3、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4、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5、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推进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2、通过探索互联网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利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

3、发现和探索网络资源在尝试教学中应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摸索出适合农村初中学校应用网络资源实施尝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建设。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的现状。通过农村初中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与应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娱乐中参与互联网的现状及需求,为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

2、学习尝试教学理论,结合本校实际,利用网络资源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学习)、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的学习)、创作实践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探究互联网与尝试教学法整合的有效策略。

3、实践并完善教学策略,研究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种新型的适合农村初中的尝试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建立课题网站,及时、全面反映研究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交流、研讨和经验推广应用等活动。自觉组织课题评估和自查。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以行动研究为主,以课例研究为着力点;做好教学试验研究课的课堂录像纪录、学生问卷调查、听课教师课堂评语、任课教师教学小结等观察材料的收集;课后要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评委的课堂教学评价、形成教师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研究论文)。经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调整”五个环节三轮循环,深入开展“行动者(科任教师)——学习者(学生)——观察者(评委)”的三角反思。做到课与课之间有“技术上的改进、手段上的更新、方法上的变革、观念上的提升”。

3、将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在有关教育刊物发表,并将有关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1.研究准备阶段(2011.12-2012.2)

组织完成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和课题开题的各项工作。

2.启动实施阶段(2012.3-2012.7)

(1)建立课题网站,搭建交流、研讨、展示平台。并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网络教育理论和尝试教学的研究文献资料。

(2)进行师资培训,展开研究。采取自评和他评结合等的方式,对课题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估,开展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活动,评选优秀研究成果,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

3.深入研究阶段(2012.8-2013.8)

学习优秀案例,并实践于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调整和布置本阶段研究实验工作,展示研究成果,形成经验总结。组织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案例、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过程录像(典型课例光盘)。

4.结题阶段(2013.9-2013.12)

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总课题组组织专家组对子课题进行的终结性测评和验收。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长:XXX 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师资培训,撰写《》和课题最后的统稿.副组长:XXX男,中学一级教师 负责课题设计、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和资料收集, 撰写《》

成员:XXX 女 中学二级教师负责课题资料收集,整理和调查.成员:XXX 男 中学二级教师 负责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及指导。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2012年3月10日

下载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南 昌 工 程 学 院题目导数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研究学 生 姓 名张积磊班级09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指 导 教 师谢 杰 华日期2012年12月20日南 昌 工 程 学 院 教 务 处 订 制3......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 题 报 告 各位专家、各位教师: 我校主持的课题《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县级课题,今天正式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小组,将本......

    《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模版)

    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会 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教学研究会 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互联网在初中尝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负责人: 何国昌......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安图二小 王凤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老师逼迫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2001级生命科学院教育硕士 王海荣二OO三年七月一日 利用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受“应试......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价格变动的因素及影响”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教学课改也如火如荼,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便是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在教学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