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沪建建管(2005)第154 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工作,规范检测市场和提升检测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检测在建设工程安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现通知如下:
一、改变现有检测委托方式,从原来由施工单位委托检测任务改为由建设单位委托,且费用由建设单位支付。
二、不得“同体检测”,即施工企业内部试验室仅作为本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其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三、委托单位不得将同一单位工程中的同一类型检测项目,委托多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利害关系人对检测结果发生争议的,由双方共同认可的检测机构复检,复检结果由提出复检方报市、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部门备案。若无法就复检检测机构达成一致,或对复检结果有异议,可由各方共同向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申请协调。
四、加强检测行业信息化管理,所有检测机构应加入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的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局域网以及通过互联网与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连接的管理工作,确保网络正常连接,准确、及时地上传检测信息。对混凝土、水泥、钢筋等主要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全面实现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工作,做好检测软件的研发、服务和推行工作。
五、建立健全检测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推广使用全市统一的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和检测报告格式,检测委托合同(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应当按年度和工程项目分别统一编号,编号应当连续,不得抽撤、涂改。
六、加强检测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检测机构从事检测管理、检测操作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检测管理、检测操作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两个以上(含两个)的检测机构从事检测工作。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继续教育工作。
七、建立工程、建材检测合同登记和检测结果上报制度。检测机构应将委托合同信息、检测结果按要求及时、准确地传输到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控制中心,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检测信息要在24小时内向工程所在地质监站报告。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将信息汇总、整理传入市建筑建材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确保管理部门加强对检测活动的过程监控。检测合同未经登记或检测结果未上报的检测报告不作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资料。
八、建立检测机构诚信手册管理制度。记录检测机构的良好或不良行为,作为机构资质就位、业务增项和行业评估、评比的重要依据,传入本市联合征信系统。定期向社会公布诚信手册记载内容和不良检测机构名单,并为委托方选择检测机构提供信息查询。
九、在工程建设中将全面推行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实行由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单位委托机制,检测费用由风险管理单位统收统付,从投资预算中单列,保险公司或风险管理公司列入报价中,保证检测费用独立到位。推行检测机构参与抽样和取样制度,逐步将检测机构仅对来样负责转变为对工程现场质量负责,与见证取样相关各方共同对试样的真实性负责,确保试件能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引入保险机制,推动检测机构参加职业责任险以分担检测机构存在的对检测结果判别错误的风险,并承担应有的经济责任。保险公司根据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对检测机构能力和行为评估的结果,设置浮动费率,激励检测单位提高业务水平,减少责任事故。
十、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制定、完善检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建设工程检测规范》(暂名)的地方标准。积极倡导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遵守“独立、公正、科学、诚信” 的原则从事检测活动。
市、区两级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和建材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检测机构以及检测行为的日常监管,并会同市建设工程检测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切实落实上述意见,从而规范和健全本市检测行业各项管理制度,为工程安全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上海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 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
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
发文单位: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
文
号:沪建安质监[2006]第089号
发布日期:2006-7-12 执行日期:2006-7-12 生效日期:1900-1-1 各有关单位:
为了保证本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杜绝劣质钢筋流入本市建设工程,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市建设工程钢筋质量监督管理,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本市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水泥制品和砼构件生产企业、钢筋加工企业等钢筋使用单位(以下简称使用单位),采购的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冷轧带肋钢筋、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材(钢丝、钢棒和钢绞线)产品必须持有《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简称《生产许可证》)。
二、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钢筋质量验收制度,核查《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证明书、产品标牌、表面标志及其标示内容的一致性,并在《建设工程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综合台账》(以下简称《综合台账》)中予以记录。使用单位应当收集并保存产品标牌。产品质量证明书应当是原件,复印件必须有保存原件单位的公章、责任人签名、送货日期及联系方式。
使用现场的钢筋应按产品规格分开堆放,并清晰标明生产单位、产品规格、进场数量、质量检测状态等。
三、钢筋产品质量检测过程中,取样和见证人员必须持有《取样人员证书》和《见证人员证书》,取样和见证人员必须共同参与取样和样品封存,截取的热轧带肋钢筋样品应当带有表面标志。
检测单位收样时应当查验送样人员的证件,核对取样员和见证员签字,核查样品的表面标志及对应产品的《生产许可证》,并在检测委托单上记录相应核查内容。检测单位应当拒绝接受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样品。检测单位出具的热轧带肋钢筋检测报告中应标明被检产品的表面标志。
钢筋复验不合格,检测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署)和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报告不合格信息。
四、钢筋复验不合格,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对不合格钢筋及其所使用的建设工程进行处理和处置,并在《综合台账》备注栏中注明处理和处置情况。
钢筋首次复验不合格后,使用单位的加倍取样、样品封存以及送检应当有监理单位的见证和生产(销售)单位的现场确认。加倍复验不合格,使用单位应当会同监理单位就不合格钢筋的处理情况及时上报工程质量监督站(署)。
复验不合格退货的钢筋,使用单位必须会同监理单位办理退货手续,并在监理单位的监督下,将复验不合格批的所有钢筋端部和中间喷上不合格色标油漆后方可将该批钢筋清退现场。不合格色标统一规定为桔黄色,总长度不少于30cm.五、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使用的钢筋采购进场、检测、使用和不合格处理纳入建设工程监理范围。监理单位应当监督、检查使用单位对钢筋的质量检测及不合格处理,核查《生产许可证》、钢筋质量证明书、复验报告、产品标牌、表面标志及其一致性,并在《建设工程材料监理监督台帐》中予以记录。未经监理单位签字认可的钢筋不得在建设工程中使用。
六、钢筋加工企业向建设工程提供成型钢筋,应出具有效“成型(半成型)钢筋出厂合格证”,明示钢筋生产企业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企业出厂质量指标及加工企业的机械性能和焊接复验数据。
七、违反本通知规定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水泥制品和砼构件企业以及钢筋加工企业,将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有关条款予以处罚并通报。
八、各区(县)和专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署)、区(县)建材质量监督站(署)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严格按本通知要求执行。
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
二○○六年七月十二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台建规〔2011〕378号
各县(市、区)建设规划局(分局),温岭市建工局,台州经济开发区建设局,局直属各有关单位:
为规范工程检测行为,提升检测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工程检测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市工程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建设工程领域的工程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突出重点,规范工程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一)主要建筑材料的检测和抽检工作
1.钢筋原材的检测要求
检测机构在钢筋原材料检测时,必须进行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的检测和检验。
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对进场的每批次钢筋作外观尺寸和重量偏差的测量,并做好记录,对于外观尺寸和重量偏差不合格的钢筋要及时退场,做好退场记录。施工现场钢筋原材料不得场外加工。钢筋原材料第一次进场,必须通知当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相关人员。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单位工程或同一工程标段使用的钢筋要有不少于2次力学性能和重量偏差的抽样检测,施工现场钢筋原材料第一次进场必须抽检。同时检查监理单位对每批钢筋外观尺寸、重量偏差测量记录和不合格钢筋的退场处理记录。
2.混凝土的检测要求
施工单位要在监理旁站下按规定留取混凝土抗压、抗渗等试件,对混凝土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检查2次,并做好书面记录。加强对施工现场同条件和标准养护试件的管理,严格按所需的养护条件进行养护,同条件养护混凝土试块应放置在同部位构件的适当位置养护,标准养护混凝土试块必须放置到标准养护室养护。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单位工程或同一工程标段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坍落度要至少抽样检测1次。混凝土结构的实体检测应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开展。
3.建筑用扣件的检测要求
进入施工现场的扣件必须进行见证取样送样复验。当扣件数量超过10000件,超过部分作另一批抽样。不同班组(外脚手架和承重支模架)使用的扣件应单独检验。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单位工程或同一工程标段要有不少于1次的抽样检测,抽样数量至少16件(其中8件作为第二样本)。
4.防水卷材的检测要求
防水卷材必须按标准规定的批次进行见证取样送样复验,取样数量按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产品标准或规范要求执行。
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同一厂家、同一类型、同一规格的防水卷材,对于单位工程或同一工程标段要有不少于一次的抽样检测。
(二)主要建筑节能材料的检测工作
1.建筑节能外窗的检测要求
进入施工现场的节能外窗要进行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保温性能、中空玻璃露点、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等项目的复验。
节能外窗三性(指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性能)室内检测和现场检测的数量,按照《台州市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导则》(台建规〔2011〕202号)的规定执行。
对于节能外窗其他性能的检测,建筑面积10万m2及以下的建筑工程项目,同一施工单位同一品种同一类型产品的检测数量,中空玻璃露点不少于3件,保温性能、玻璃遮阳系数和可见光透射比不少于1樘(件)。对于建筑面积10万m2以上的建筑工程项目增加双倍的取样检测数量。
2.自保温墙体材料的检测要求
自保温墙体材料进场应按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产品标准或规范要求进行检测。多孔砖墙体可按5万块划分为一验收批进行取样检验。
具备自保温墙体现场检测条件的,应开展现场传热系数检测,不同自保温墙体材料所组成的墙体,建筑面积10万m2及以下的工程项目,检测数量每类别不少于1个墙面;建筑面积10万m2以上30万m2以下的工程项目检测数量每类别不小于2个墙面;建筑面积30万m2以上的工程项目检测数量每类别不小于3个墙面。
(三)桩基静荷载检测工作要求
1.混凝土灌注桩静荷载检测数量应严格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执行,即单位工程内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
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检测数量按《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范》(DB33/1016-2004)规定执行。对于成片开发的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相同桩型、相同沉桩工艺的多幢建筑,可由设计、监理、施工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等单位共同确定检测方案。
3.对于单层地下室混凝土灌注桩的静荷载检测,必须在工程桩完工后,由建设五方主体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一起进行随机抽检;双层及以上地下室混凝土灌注桩的静荷载检测,可在施工过程中,由建设五方主体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一起进行随机抽取,并确定检测方案。
二、落实责任,各司其职,失职必究
(一)为体现公平原则,减轻企业负担,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监督抽查,实施免费检验(不含结构实体检测项目)。
(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工作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玩忽职守,未认真履行监督抽查,未建立监督档案,取消“十佳监督员”评选资格,并取消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优秀(先进)资格。
(三)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2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和总监理
工程师记6分,列入市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记录,造成严重后果的记10分,列入市工程建设黑名单记录。
(四)同一施工或监理企业承建(监理)的工程项目,累计5次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该企业列入市工程建设不良行为记录;造成严重后果的,列入市工程建设黑名单记录,外地进台企业清退出台州。
(五)钢筋等主要建筑材料未经检验,擅自投入使用,造成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的,该拆除的必须拆除,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三、加强学习,完善工程检测机构的自身建设
(一)工程检测机构从事检测管理、检测操作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检测工作。市建筑业行业协会检测分会应进一步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考核及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检测人员素质。
(二)进一步加强施工现场建筑原材料检测的过程管理。应大力推行检测机构直接参与抽样和取样工作,努力确保各试样性能检测的代表性和真实性,并形成检测工作机制和日常检测制度。
(三)工程检测机构应当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建设各方主体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以及涉及结构安全检测结果的不合格情况,及时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建筑业)主管部门。
四、加强监管,创新工作方式,确保检测规范有序
各地建设(建筑业)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工程检测机构日常检测行为和所监管工程的质量检测工作进行监管,要采用不定期、不提前告知的“飞行”检查方式,重点对检测机构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混乱、不执行有关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范标准的行为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责令检测机构立即整改,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处罚。
五、完善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各地建设(建筑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处理举报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及时印发查处结果通报,依据《台州市工程建设不良行为和黑名单记录管理办法》,将建设各方主体、工程检测机构和相关从业人员纳入市局信用平台管理范围。
二○一一年八月十九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
近年来,本市不断加大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力度,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方便市民群众出行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机动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本市部分区域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缓解“停车难”矛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停车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是改善城市停车环境、缓解中心城“停车难”矛盾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公交优先”战略、调控机动交通出行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全市综合交通体系,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提高综合交通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停车管理先进经验,超前研究,系统考虑,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市场等多种手段,实现硬件和软件、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科技手段和行政管理多策并举,标本兼治,切实抓好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基本原则
统筹平衡停车与行车的关系,兼顾发展与调控,将加强停车需求管理与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实施机动车总量控制等紧密结合,使停车设施与土地资源、道路容量、车辆增长相协调。
一方面要加大规划建设力度,停车供给体现“逐步满足基本车位,适度控制出行车位”的政策导向,通过提高建筑物配建标准、补建公共停车设施,在中心城外围大力发展停车换乘系统(P R)、合理设置道路停车泊位等,积极挖潜存量,适度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设施容量;推广建设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更加严格和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推动管理增效,切实提高停车管理水平。停车收费实施“区域、时段、路内外、室内外、功能、车型”等差别化费率,科学调控停车需求和停车资源。
一方面要立足当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缓解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社会呼声强烈、供需矛盾突出区域的“停车难”矛盾。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进一步完善停车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强停车规划制定、政策研究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停车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
(三)加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本市“十二五”停车系统规划。在全市范围编制城市重要地区及与综合交通枢纽配套的公共停车设施发展规划。各区县负责修编本区域停车专项规划,并将交通影响评价作为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建设交通委、市公安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相关区政府)
(四)加大停车设施配建力度。修订本市《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按照适度超前并兼顾弥补历史配建缺口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居住、医院、学校等建筑停车配建指标,其中内环线以内商品房居住停车配建指标提高至1:1;新、改建医院要设置与其规模相适应的临时停车设施和停车场;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等必须配建接送学生车辆的临时泊车点;适度控制中心城区办公停车设施规模。加强交通影响评估制度建设,建设、规划及新、改建建设项目必须开展包含静态交通在内的交通影响评估。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车位配建
管理机制,停车主管部门参与设计方案审核、设计文件审查等阶段的意见征询,在建设项目验收环节中增加停车场(库)专项验收,确保停车设施配建标准作为强制性审核指标得到有效落实。(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市公安局)
(五)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研究制定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用地供给、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等保障机制及措施,继续加大P R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力度,中环线以外轨道交通车站应当配建P R停车场,并适当增加中环线以内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完善低价停车、公交短驳和非机动车出行等鼓励换乘公共交通的政策措施,同时研究建立P R停车场的运营补贴长效机制。对利用中心城区“边角料”土地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的,规划土地、建设交通、公安、交通运输、消防、技术监督等市、区相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并简化审批手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于利用旧厂房改建公共停车场,审批流程按修缮项目办理;中心城区符合条件的闲置用地、待开发土地,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建设临时公共停车场;P R停车场和根据规划独立建设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采用划拨方式供地,由地区专业停车企业负责建设;对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与步行入校适当分离的机动车接送设施并研究利用操场地下空间新、改建地下停车库,改善早高峰校门口交通拥挤状况;结合公园绿地(其中可开发地下空间占地面积不得大于绿地总面积的30%)、人防设施、旅游景点、高架和桥隧等设施,在不影响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综合利用空间建设公共停车设施,原则上用于建设公共停车场;允许社会公共停车场按一定比例建设为停车场配套的辅助服务设施。支持公共停车场充分发挥作用,公共停车场内停车未达到饱和状态的,其周边300米范围内原则上不再设置路内临时停车泊位。建立完善机动车停车场动态信息管理和发布系统,实时发布公共停车场分布及使用情况,新建公共停车场应配建停车诱导系统。(责任单位:相关区政府、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民防办、市绿化市容局、市教委、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
(六)科学合理设置路内停车。建立健全由公安部门牵头,市政道路、交通港口、市容绿化、城管执法部门和相关区县街道社区参加的道路停车管理联合会商机制,综合考虑区域环境、道路宽度、交通流量、疏导能力和居民需求等因素,进一步完善道路停车泊位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对内环以内区域,以从严控制为主,有限满足市民短时和夜间停放需求以及学校、医院等高峰停放需求;对内环中环间区域,以适度供应为主,视情提高道路停车泊位数量,适当满足停放需求;对中环外环间区域,在不影响通行和安全的前提下,以解决实际需求为主,适度增设道路停放点。加强学校、医院等周边高峰临时停车管理,调整完善禁停、临时停放等标志标识,进一步加大人力投入和管理引导,尽可能减少临时停车对周边交通的影响。(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建设交通委、相关区县政府)
(七)着力缓解居住区停车难矛盾。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着力缓解当前突出的居住区“停车难”矛盾。在不影响小区安全,不占用小区消防通道、绿化设施的前提下,经居住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可统筹利用小区的空余场地及相关空间,通过内部改造挖潜,改建扩建临时停车设施。支持立体停车设施产业发展,对于适合小区使用的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的设计、生产和安装,给予专项补贴。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从事机动车停车自治管理服务活动,提供有关机动车停车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将内部停车设施在非工作时间向居住区居民提供经营性停车服务;本市公共场所内按规划要求配建的停车设施,应当全天24小时向社会开放,并可对仅夜间停车的居民停车给予优惠。由街道社区与周边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停车机构签订夜间停车管理协议,统一组织居民区车辆夜间错时利用停车设施,并落实所停车辆在工作时间驶离措施,保证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时间停车需求。发挥道路停车联席会商机制作用,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和治安管理的前提下,在小区周边道路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由街道社区统一组织夜间临时停车,并落实所停车辆的日间驶离措施,确保白天交通通畅。确立车主购车自备车位的理念,居民购买自用车辆,应当自备路外车位(含已经购买或租用可长时间停放其车辆的路外停车泊位)。(责任单位:相关区县政府,市公安局、市交通港口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质量技监局)
(八)完善停车收费管理机制。研究完善道路停车收费管理机制,加强对道路停车的运营监管,优化道路停车收费结构,推行日间限时停车制度,进一步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通过停车收费的价格杠杆,引导机动车合理使用。修订《上海市收费停车场(库)计费规定(暂行)》,实行分类管理,简化收费标准,规范经营者的收费行为,加强明码标价和收费票据的管理。(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
(九)提升停车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全市公共停车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大停车诱导系统覆盖面,逐步推广公共停车电子收费系统,提升行业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全面贯彻落实行业服务规范要求,加强对停车经营企业的质量信誉考核,鼓励和培育专业停车经营企业。推进停车行业从业人员星级评定工作,进一步提升队伍职业技能,力争“十二五”期末停车行业创建成为规范服务达标先进行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相关区县政府)
三、进一步加强本市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保障措施
(十)健全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协调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停车工作的统筹指导,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府副秘书长为副组长,市各有关单位、相关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停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本意见的实施,各成员单位应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全面推进上述工作的实施。市建设交通、公安、交通运输、规划土地、发展改革、财政、房屋管理、绿化市容、民防、工商、税务、质监、消防及城管执法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负责机动车停车协调、管理相关工作。将停车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区县的考核内容,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区县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强化部门协调和市区联动。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停车管理的协调、组织,根据本市机动车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专项目标,制定本行政区域停车设施规划,并组织实施建设和管理工作。各区县交通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停车管理工作,要明确停车管理具体机构编制和专职人员,进一步落实本区域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责任单位: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区县政府)
(十一)加强停车执法。加强对停车设施规划、配建落实和实际使用情况的监管,对挪用规划停车用地、停车设施配建不足或挪作它用的行为,由规划、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责令整改恢复并依法实施处罚。加强居住区停车管理,物业管理部门要根据消防规范要求,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对居住区消防通道明确标示,划示消防通道禁停区域,并督促业主不得占用消防通道停车;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要
加强对居住区消防通道的巡查。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持续开展违法停车等专项整治和严格管理,确保停车秩序和道路及居住区“生命线”畅通。抓紧修订《上海市停车场(库)管理办法》,适时制订《上海市车辆停放管理条例》,在管理办法修订内容中研究增加对多次拒缴、逃缴纪录车辆的制约措施,各相关部门合力解决停车执法难、处罚无据等问题。(责任单位:市交通港口局、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市政府法制办)
(十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重点在停车规划用地、财政投入等方面,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措施。对中心城的新建、改建居住或商业建筑,鼓励在配建标准基础上增加公共停车泊位数量,在符合规划建设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增加的停车设施部分可不纳入容积率计算范围;加大公共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的财政投入,研究设立停车设施专项资金;更有效地使用好道路停车费和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入,支持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管理。按照“统一规划、政府引导、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公共停车设施。结合本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交通白皮书修编等,进一步加强机动车停车特许经营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储备政策的研究。(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市建设交通委、市交通港口局、市财政局)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沪建管
(2014)928号]
发布时间:2014-11-12 浏览:442 各有关单位:
现将《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
二○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改进审批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规范我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管理,保证建设工程安全和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部门的职责,现就进一步完善本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审批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3号)《建设工程 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建建[1993]78号)。
二、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满足以下任何一项的建设项目:
(一)除土地招拍挂以外的建设项目;
(二)涉及全市综合平衡及政府定价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项目;
(三)政府有特殊要求的重大建设工程。
三、管理部门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设管理委)是全市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
各区(县)建设交通委是本区(县)初步设计审批的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市、区(县)项目分工,具体负责本区(县)初步设计的审批管理和监督工作。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临港新城管委会、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办公室、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国际度假区管委会以及国务院批准在上海设立的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等机构,依据法规、规章规定由有关部门委托其负责管理所属区域内相关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批工作。
四、项目事权分工
市建设管理委负责以下建设项目管理:
(一)国家和市级立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二)文物工程、优秀历史建筑工程、保密工程。
(三)按照国家规定工程安全质量需要重点监管的区(县)立项项目:
1、超高(高度超过100米)超限、超深(深度为地下3层及以上)和单跨跨度超过60米的建设项目。
2、单体建筑面积超过50000平方米(含地下室及地上最大一栋体量建筑面积)的建设项目。
3、结合市政交通设施综合开发的建设项目。上述项目以外的建设项目由各区县和特定地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管理,并将初步设计审批季度和报表上报市建设管理委。
五、初步设计审批程序
(一)申报
建设单位向建设管理部门提交初步设计文件申请并附有 关送审资料。
送审资料应包括:
1、项目初步设计文件送审申请。申请应说明项目概况(工程地点、内容、规模、概算总投资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项目所处阶段、项目分期建设及初步设计文件分期送审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并列出送审文件清单。
2、项目报建文件
3、项目工可批复或核准文件、备案文件
4、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准文件(基础设施项目须提供行业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5、土地批准文件、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准文件,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要求送审的材料。
6、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应满足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或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7、按照规定已经完成的专项审查、专项技术评审等评估报告
(1)含超限高层建筑的项目,应提供超限建筑抗震专项审查意见。
(2)基坑深度超过7米的,或深度未及7米但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较复杂及工程影响重大的,或内环线以内开挖深度超过5米的,应提供基坑设计安全性评估报告的审查意见。
(3)应提供技术评审报告和概算评审报告。
(4)需要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应提供专项评估论证意见。
(5)使用玻璃幕墙的建设项目,应提供玻璃幕墙结构安全性论证意见。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文件。上述按照国家或本市规定进行专项审查和技术评审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完成咨询、评估报告。
(二)受理
审批机关根据相关要求一门式受理建设单位的送审资料。对需要补正材料的,审查部门应一次告知建设单位补正材料。
审批机关收件后,在1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部门发出受理联系单及相关资料,相关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同意受理或补正材料意见。
以上工作完成后,审查部门在1个工作日内向建设单位出具受理通知单。
(三)初步设计审批(20个工作日)
建设管理部门根据工程情况,组织投资、规划国土、卫生、交通、交警、消防、抗震、水务、民防、绿化市容、气象、文物、轨道交通等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上水、下水、供电、燃气等配套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设计文件征询。相关管理部门在前7个工作日内,将征询意见反馈建设管理部门,需要时可由建设管理部门召开相关征询协调会。
建设管理部门完成初步文件征询工作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设计批复。
如征询不通过,建设管理部门通知建设单位终止审查。经过整改后重新申请初步设计文件审查,审查时限重新计算。初次申请已提交的有效材料不需要重复提交。
(四)设计变更
初步设计一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必须进行修改的,应由建设单位将修改后的初步设计报请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查批准。其中涉及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计划等主要内容的调整,如建设规模、使用性质、产品方案和主要设备、建设地点等方面的修改,还需原审批机关重新审查批准。经审批的初步设计图纸和批文为施工图审查的重要依据。
六、审查内容
审批机关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初步设计严格把关、协调解决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主要审查以下内容:
1.设计是否符合国家及本市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
2.设计主要指标是否符合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方案批复以及土地使用要求;
3.总体布局是否合理及符合各项要求;工艺设计是否成熟可靠,选用设备是否先进、合理;采用的新技术是否适用、可靠、先进;建筑设计是否适用、安全、美观,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和功能使用要求;结构设计是否符合抗震要求,结构体系是否合理,基础处理是否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市政公用配套设施是否落实;设计概算是否完整准确;各专业审查部门意见是否合理、相互之间是否协调。
七、初步设计审批机关审查要求
要事先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情况,做好审批准备工作。审批机关应对初步设计批复负责。初步设计审批机关的审批人员,应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初步设计审查负责。设计文件审批后,应加强批后监管。对于不负责任、把关不严等主观原因而发生的重大问题,审批人员要负应有的责任,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教育批评或其他行政处分。
八、建设单位职责
建设单位送审的资料应当真实。对有意作假、蒙混过关的送审资料,审批机关有权不予批复,因其引起的后果由建设单位自行负责。
九、设计单位职责
设计单位应当做好对审查意见的分析研究和依据初步设 计批复文件做好设计调整和修改工作。担任设计顾问的单位,咨询意见要对审批机关负责。设计单位在初步设计文件中弄虚作假,审批机关除不受理其初步设计文件外,还可对设计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作为设计单位资质的考核依据。
十、本意见由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解释,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施行,有效期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