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时间:2019-05-14 01:3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篇: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面对探究题,要注意下列三点:一是尊重文本,任何一个探究题都源自文本,文本是进行探究的逻辑起点,不能撒手不管自说自话;二是自圆其说,关键是“圆”,哪怕是个性化的解读,也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三、《论语》引人关注

《〈论语〉选读》是语文选修内容之一,列入高考测试范围。

二、“探究”将成新宠

与以往相比,2009年考试说明增加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能“探讨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这一能力要求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的精神。《论语》思想分析题的解答,就其本质而言是写作一篇微型的论说文。

一、结构趋向简约

今年语文高考卷在结构上将有明显变化,全卷按“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排列,取消了以前按题型特点分列的卷ⅰ和卷ⅱ的界限,更加简洁明晰。,不仅牵动着众多考生的心,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文字表述题增多(作文除外共57分)、思维开放题增多,开放题比重明显加大。接着进行论证。大家在备考时应注意思考孔子关于义与利、德与法、谦让与进取、用世与功利等几组关系的阐述。

由于问题设计包含有“ab选”的意味,所以,提出观点应该尽可能明确不含糊。有的考生以为,《论语》分析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随心所欲回答都能得分,可以不做准备。

(三)从文本获得某种启示 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和赏析作品独特的形式,可以说都是指向文本的,其探究对象或者说内容都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

表达时,应恰当运用下述格式:首先提出观点。2.抓住每篇课文后面所附的“相关链接”。这里所说的“独特”指的是个性化的甚至看起来是违反“常规”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

三是强调规范,答这类试题时,要注意采用三段论方式: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正反皆可;论证或解说自己的论点,包括驳斥相反论点;总结提炼自己的观点。而怎样掌握孔子的基本思想呢? 1.把握《〈论语〉选读》的基本架构。

(一)熟悉《论语》教材,了解孔子基本思想。

“相关链接”都是古今大家对孔子或《论语》相关思想的解说,挖掘深广,解析精辟,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是考生理解孔子或《论语》思想的好帮手。另有一类探究性题目,其思维方向与此相反,它是从文本出发,指向考生,要求考生联系实际,或谈写作艺术的启示,或谈人生意义的启迪。如抽测卷中孔子的话仅26字,如果考生对教材不熟,很难分析出孔子的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

(二)赏析作品独特的形式

一篇作品,丰富的意蕴值得发掘,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样值得探究。三个综合语用题是全卷中最能体现新意和灵活性的题目。建议先易后难,从容应试。

试题材料为教材内容节选,缺少阅读材料所常有的事理关联性,其中缺失的“链条”必须由考生根据平日积累作出补充。包括正面阐述材料所蕴涵孔子的基本思想、人生态度及其意义;反面批驳对立观点的不足之处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掌握运用三段论形式,准确表达观点。

教材分为四部分,分别阐述孔子的政治思想(1~4课)、伦理思想(5~9课)、教育思想(10~13课)、哲学思想(14~15课),而每篇课文又分别阐述其中的一个观点。这类题型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灵敏度,但往往不是随心所欲的全开放式题目。要注意在阐述相关思想时,应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相关问题,不能以现代人的思想之履强行去套古人之脚。

要想完整准确地解答《论语》分析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发掘作品丰富的意蕴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它为多角度和多层次解读提供了可能,为文学审美提供了空间。建议考生要敢于思考———相信有个性的思考才有创新;要善于思考———有条理的思考才有价值;此外还要加强语言表述的训练,学会用书面语简练有序地表达。

由于位置从卷尾提到了卷首板块,会给考生造成心理错觉,即陌生题多,熟悉题少。能否从中“读”出丰富的意蕴,可以检测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高低。作品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探究题所关注的。

最后适当联系实际,进行总结。这种看法失之天真。

第二篇:2014高考语文变化

2014高考《考试说明•语文》

作文:“一大一小”,总分不变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和题型有很大变化,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和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语文试题变化最大的是作文,原来的一篇作文被拆成了现在“一大一小”两篇作文,但总分值不变,仍为60分。

小作文即“微写作”分值10分,字数在150到200字之间,主要考查学生应用精炼的语言描述场景、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能力。样题中“微写作”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写研究小组招募启事,针对有争议的校服帮助校方解决家长提出的问题,围绕战国军事家吴起的思想观点写体会等。

大作文50分,字数要求不少于700字。而往年仅有一篇大作文,要求是不少于800字。样题依然给出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种样式。

有名师认为,“微写作”的出现和当前流行的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的出现有一定关系,虽然“95后”孩子对这些新鲜事物接触比较多,但题目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难度。这种难度体现在,考生要用更优美的话表达更加凝练的语意,内容表述要尽量准确,在格式方面估计不会过多为难学生。建议考生不妨平时多利用微博、微信、短信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长辈、同学等发送生日祝福。老师们也可以在微博上设定固定的场景,邀请学生发微博,以这种有趣的方式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

文卷结构和题型变化较大

首先,基础知识题型改变,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比如,在阅读文本下考查基础知识,体现了出题思维方式变化。样题中对于修辞、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以对联和诗词的形式出现,还增加对俗语的考查,去掉了字音辨析和语病辨析题。其次,古诗文阅读重视理解,诗歌强调在对比中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样题用去年高考题替换下前年的高考题,这一变化表明,对文言文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能力的考查更加明确,预计这样的题型还将延续。样题还在文言文中考查了对文本内容和诗歌的理解,这是一类新题型。

诗文背诵题目将放到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准确理解。

第三篇:2013江苏高考语文考纲变化

2013江苏高考语文考纲变化

2013年考试大纲承袭近两年的考纲风格,以稳定为主,局部微变。其变化如下:

1.古代诗文默写“三加三减”:增加了《三峡》(郦道元)、《春望》(杜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减去了《蒹葭》(《诗经》)、《望岳》(杜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课内)为50篇,通常列入当年考试范围的只有25篇,2012年之前入选当年高考的25篇篇目固定,已延续多年未变,2013年的“三加三减”多少有些意外,到目前为止各校均沿用老25篇,希望能及时调整,新换篇目出现在高考中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2.加试中的名著篇目“一取一舍”:选取了老舍的《茶馆》,舍去了曹禺的《雷雨》,这是江苏高考设置加试以来第一次更换篇目,2013年的《茶馆》可能要热一阵了,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3.“典型题示例”成语题型增加:2012年成语题一改历年的考试形式,由给出4个成语,到给出6个成语,难度略有加大,考查的题型更接近全国卷的选用、衔接题的考查形式,江苏卷此题集成语、选用、衔接为一体,可谓用心良苦。

4.精心推敲用语,选词更科学。新考纲有五处用词调整,旨在更具科学性和指导性。如诗歌的鉴赏评价中,删去“把握作品内容”;将“从发展的角度”改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等。

金陵中学特级教师陈柏华:【解析】2013年《考试说明(语文)》只有个别地方的措辞和表述方式略有更动,比如:“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里“鉴赏评价”的(1)去年表述为“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今年则表述为“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现代文阅读”部分“鉴赏评价”里的(1)去年表述为“丰富含义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今年则表述为“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表现力。”“现代文阅读”部分“探究”里的(1)去年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今年则表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另外,在“古代诗文默写篇目”(初中部分)做了一些调整,除此而外,其他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复习建议

1.全面复习。高考复习应当以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切忌主管臆断。

2.突出重点。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文言文今译、作文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也是制约学生高考考分提升的瓶颈。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复习有必要注意突出重点。

3.文本为本。在高考阅读方面,制约学生考分提升原因并不是缺少答题技巧,而是缺乏破解文本的方法,读不懂文本,打不通文本内部的关节,所以,高三的阅读复习不该仅仅把注意力投放在答题解题之类的技巧上,而要更多的投放到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文本的特征进行解读的方法指导上。

4.归类突破。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学生的作文训练也根据题型做出归类,归类后易于产生规模效应,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方便学生进行自主整合,避免零碎无章。

5.合并考点。《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做了条分说明,但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一条”与“那一条”常常是可以归并一起进行训练的,积极能动地把看似不相关的考点归并在一起进行训练不仅省时省力,更容易有成效。

第四篇:新课改的五年变化

新课改的五年变化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五年多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使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五年多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出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这些争鸣在一定影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了有利于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研究会于2006年6月,在总结各地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经验和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从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评委会的名义,提出了《对中小学体育课的基本要求》,一共有九条。现作如下说明。

第一条教学指导思想正确,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体育教学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是否正确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服务。但必须明确: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

体育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

(一)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二)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

主要是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身体锻炼规律、学习心理规律、身体活动机能变化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

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要的运动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

(三)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

体育教学改革,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条件、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不作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

第二条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 目标的达成 情况可以进行 检查和评价。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注意:

1.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

2.符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的教学 能力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

3.有具体的组织教法作保证;

4.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5.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第三条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第三条要求的核心就是教材的选择、处理、开发与利用问题。当前的主要倾向是教材低龄化、幼稚化和简单生活化,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地处理好教材。

对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要求

1.选择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

2.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

心),正确地处理好教材。

3.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第四条教学设计科学,教学 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 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 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 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 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 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第四条要求的说明

1.教学分段要合理;

2.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

3.运动负荷适宜;

4.场地器材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符合教学的需要;

5.课堂教学组织严密。

认真贯彻课堂教学常规和严密课堂组织纪律,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严密的课堂组织,既是保证教学有序、有效和安全进行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需要。

第五条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它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对第五条要求的说明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加工和传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由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淡化只能加强。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可学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业外人士与现代教育技术都无法取代的,非体育教师莫属。这也是当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终身化的原由之一。

2.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要特点

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

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3.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组织教法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与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及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与运用组织教法,运用组织教法一定要强调其实效性,一定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4.要正确开展课堂学习评价

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由于教与学的任务不同,因而,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内容、主体与方式,也应有不同的侧重。课堂学习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主;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与互评为辅。

第六条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 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 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 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 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 得。

第七条能够以运动技术教 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 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 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 一体。

第八条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第九条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 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 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 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 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 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 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 的培养。

结语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正在深入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继续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做课程改革冷静的促进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当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上好每一节课,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语文新课改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我们应该拿什么样的课堂献给学生”这样一个关系到新课程理念能否真正变成课堂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能否不断深化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这里,笔者谈谈初步的思考和探索,仅供广大同仁在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这一问题时参考。

一、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

快乐教学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是新课程的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欲望强烈,以学为乐。那么,怎样才能献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呢?最基本的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三个充满”:

1、充满情趣,使学生热情高涨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入门的先导,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得让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就必须把激发兴趣、调动热情放在首位。

2、充满激励,使学生信心十足地学习语文。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学充满激励、让学生具有学习的信心感和安全感呢?首先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三条基本原则:即确保“学生无错”原则,从多角度评价学生;坚持民主平等原则,多与学生商量沟通;尊重学生人格原则,不伤害学生自尊。其次是提倡教师采用激励性的课堂用语:如盼其成功:“别着急,再想想,你会想起来的”;促其成功:“你想得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帮其成功:“你的想法真好,能把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3、充满赏识,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赏识能使人灵感涌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赏识学生呢?赏识学生,就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就要蹲下来看学生,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赏识学生,就要包容学生,在包容中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也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因为说学生不行,实质就是学校不行、老师不行,应该检讨的是学校和教师。有人问一位日本教师:“你们班上谁最差、谁最笨?”这位教师说:“不知道,我们班里没有最差的学生,更不存在笨学生,只有在不同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就能读出每一位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分享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快乐。

二、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独白式”教学而言的,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其本质的教学。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法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的标识。”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是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运用语文新课程理念来审视,进入对话状态的语文教学主要由生本对话、师生对话与学生的自我对话所构成,并且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生活的广阔天地、能挖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四个显著特征或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必须抓住三种对话状态,以切实发挥上述四方面的作用:

1、生本对话,充分感悟,使学生在感悟中不断提高。生本对话就是指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将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对这种解读的最高明的形容。

2、师生对话,沟通引领,使学生在引领下不断进步。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探究发现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3、生生对话,互动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不断发展。合作学习理论认为,生生对话是教学系统中极具潜力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为,生生对话赋予了教学浓厚的情意色彩,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生生对话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的机会,能使同窗真正成为学友。生生对话主要有讨论式、问答式、辩论式三种形式。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方式上不应再是单向的传授与示例,而是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由于对话的地位是平等的、气氛是民主的、内容是“非预设性”的(开放的、动态的)、目标是“非精确性”的、感情是真实的、方法是“非指示性的”,因而对话教学与我们传统的驯化教学状态和传授教学状态相比较,至少具有四个显著特点或优势:即具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面向学生的广阔天地、能挖掘无限的创新潜力

三、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新课程所追求的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学习方式和教师心态的开放等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中要能真正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必须在教学时空、教学课型、教学内容等方面实施开放策略:

1、教学时空的开放,以拓宽学习时空,让学生时时处处可以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教学时空是封闭的,以上课、下课铃声为教学的起始和终结,教师走进课堂才表明教学的开始。开放的教学时空是没有严格的起点和终点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前开放。比如,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预习新课,以便课堂上与教师、同伴、文本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特别是作文教学,如果事先让学生拟题、议题、定题,给学生较充足的准备时间,到作文课时,学生就会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二是课堂的时空向课后开放。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它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是把所以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问题带出课堂、带向生活。如教学《落花生》一课,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落花生的品质与现代社会需求的异同,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课上教师不给统一答案,让学生在课外去采访当地的普通劳动者、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把这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讨论引向更广阔的时空。

2、教学课型的开放,以创新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开放的教学课型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建起开放的教学课型;二是指不搞统一的教学课型,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如质疑式(其操作程序为:“学生质疑→带疑阅读→尝试讨论→小组交流→解疑存疑。”)、讨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出示讨论题目→定向学习材料→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交流。”)、辩论式(其操作程序为:“学习新材料→确定讨论题目→分组做准备→两组展开辩论→辩后师生小结。”)、茶馆式(其操作程序为:“课前预习教材→七嘴八舌谈见解→教师适当作点评。”)等等,各具特色,开放多变。

3、教学内容的开放,以开发学习的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开放的课程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媒介、一种载体,师生周围有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一是用好有字之书,包括教科书(引导学生读好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课外书(古代多少学者说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如果诗人说“功夫在诗外”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功夫在课外”)。二是关注无字之书(教学起源于劳动、生活,理应回归生活。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生活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应该随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三是开发自己的书(根据学校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从心理学角度来描述语文教学过程的心理动词就有很多,比如“感受、体验、想象、体会、思考、感悟”等。事实上,“感悟`”与语文及语文教学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感悟”一词所揭示的心理特征更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阅读特别强调“感性、感觉、感悟”,特别强调“多义性”,不能以“一解”去断然地统一“多解”,去否定“多解”,更不能用“人解”(别人的解)去统一“我解”(自我的解),去否定“我解”。诗歌的阅读尤应如此,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也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歌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朗读应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该是阅读教学特别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具体地讲,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要在感悟中体验。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诗时,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利用已获取的信息去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要在感悟中品味。学完《冬天是个魔术师》一文后,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冬天看到同学们这么努力学习,十分高兴!它托我带来了它的礼物――魔术棒。你能拿着它的魔术棒,仿照书上的话,说一说,冬天还能变哪些魔术吗?(播放音乐,学生说话)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家家户户的暖气都热起来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人们都跑到火锅店里去了。

生:冬天是个魔术师,他“呼”地一吹,圣诞节就从日历里跳出来了。

„„

3、把人家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要在感悟中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语文教学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事实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家朱永新教授说过:“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华的作品牢牢刻在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里,努力让这些浓缩了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精神的作品,构成孩子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我们应该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孩子的日益长大,会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清流,滋养他们的思想,升华他们的人生。”如,《问银河》一文,课后有“银河是河吗?你想问银河什么问题?”这样一个问题。这一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思维、想象中提升了自身的智慧水平: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的河里有多少颗小星星呀?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儿有像我们一样的人吗?

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认识张衡吗?

„„

五、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献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增强学生创造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创造性、探究性地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是这次新课改的焦点、热点,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重点。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综合的、自主生成的、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养成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还有利于克服基础教育课堂长期存在的“三重三轻”(即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新)的弊端,能够满足学生渴望探究的心理需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课堂呢?(或者说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呢?)其基本策略是:

1、激发探究的欲望――让学生乐于探究。如,《老树的故事》是一首儿童诗,四节诗以设问的形式谋篇,在诗中人与树、人与小鸟、树与小鸟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充分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相融相和的理念,一层一层地不断追问,表现了设问者强烈的求知欲。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通过创设一个生活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老树,对比生活中见过的老树的样子,既拉近了教材和学生的距离,又激起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其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以下两个步骤:一是播录像,创情景:(各种各样的老树)说说录像中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在生活中你见过的老树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二是入课题,激探究: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老树爷爷,他的故事可多了,你们想知道吗?(出示老树插图,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问问老树爷爷吧。

2、设计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善于探究。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和羊》时,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很巧妙,而且善于组织学生探究:在引导学生猜谜语(骆驼和羊)进入学习、并初读感知“它们为什么争吵”之后,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设计了三个实施步骤:一是把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开展关于“高好或矮好”的激烈辩论;二是与文本对话,找出最能证明“高好或矮好”的词句(关键);三是教师以老牛的身份出现,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明理:使他们明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

3、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勤于探究。特级教师孙建峰老师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与文本对话,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的要求。第二节课一开始,孙老师就提出了进一步阅读探究的要求,并提供了充分地探究时空、创造了表达展示探究成果的机会: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心地去静静地再读课文,和自己说悄悄话,每读一句都要想想,苏格拉底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文章上有空白、下有空白,写下你的感受`,十分钟后交流。

生:一个人的机会是有限的,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要争取每一个机会,要珍惜每一个机会。

生:苏格拉底教育孩子的思想与众不同,他的课堂设在大自然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真所谓天地皆课堂,世界万物皆教材。

生:虽然追求机会是第一位的,但把握住眼前才是最主要的。

总之,实施语文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一个“快乐、对话、开放、感悟、探究”的课堂。也只有给学生一个这样的课堂,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爱学语文的人,会学语文的人,有丰厚文化底蕴的人,有语文运用能力的人,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

下载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将给语文高考带来什么样的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全国浅析全国第一批新课改四省区高考英语试题变化和07年浙...

    ..... . . 浅析全国第一批新课改四省区高考英语试题变化和07年浙江省高考 英语试题 松阳一中周旭红 2007年是高考英语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广东......

    高考政策变化

    ● 主要政策变化 一是高考加分政策调整。 (1)取消全国奖励性加分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减少......

    2014湖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2014湖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考试说明》已于出炉,今年湖北省高考考试继续实行“3+X”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为自主命题。与......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新课改复习重点[合集五篇]

    2010年北京高考语文新课改复习重点 对于参加2010年高考的北京地区学生来说,最大的不确定性就在于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命题与按照原有课标要求的命题将会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点......

    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语文新课改之我见 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新教材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推荐)

    精选范文: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共2篇)这一学期我任教七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

    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浅谈

    语文新课改学习心得浅谈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讲授式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二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