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内容提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具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在新时期,加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非常必要。笔者就现阶段人大对人民法院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当前人大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人大
法院工作
法律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具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我国《宪法》第2条、第3条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宪法》第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各方面工作的重大事项,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述规定表明,《宪法》明确赋予人大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职责和权力。由此可见,我国的审判权派生于立法权,审判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按照宪法设立的行使国家审判权的特机构,它有义务接受权力机 关的监督,人大依照宪法规定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应是毫无疑义的。此外,《宪法》第62条、第67条、第101条、第104条、第12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l条、第4条、第17条也对人大与法院的关系,人大对法院的监督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总之,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内含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神圣权力。
一、新时期加强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必要性
第一,对审判权监督是树立法制权威的关键。《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实现独立审判,促进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制度改革追求的根本目标,独立审判是司法公正的保障,是司法公信力的需要,人民通常把法院当作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当前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个别审判人员违法办案、以权谋私、枉法裁判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消除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廉洁和司法效率的统一,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而消除司法腐败必须加大对司法的监督,可以说,司法腐败的客观情况和人民群众渴望消除司法腐败的强烈要求,就是加强人大监督的合理性基础。不加强监督,难以扼制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的漫延,司法权威乃至法治的权威就无法建立,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会落空。
第二,加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是指导审判机关开展工作的中心思想。十六大报告充分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就要求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司法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真正做到司法为民。也就是说,审判机关的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审判机关只有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人民所赋予的权力,才能做到严肃执法,更好地发挥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职能,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与保护当事人利益一致起来。这也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宪政民主成为政治和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人大监督是弥补现有司法监督机制功能不足的需要。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法律监督机构的设臵不可谓不完善,法律监督的方式不可谓不繁多,然而,司法监督的实效却不理想。从司法系统内部的监督来看,体制的行 政化倾向使上下级司法机关之间的监督关系逐渐演化为领导关系,从而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监督应该具有的功能,导致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监督往往成为内部的自行监督。从外部监督来看,也存在监督无力的情形。在实际办案中,由于公检法三家往往对一些重大案件采取通气的办法事先达成一致,再分头行动。这样,检察院的错诉与法院的错判往往在事先的“相互配合”中达成了默契。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要求探寻新的司法监督途径和方式。而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性质、地位、以及人大集体依法行使职权的特点决定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具有纵向监督的性质,较之其他国家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人大的监督更具有权威性。可以弥补现有司法监督机制功能的不足。
第四,加强人大监督是保证人民法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首先,人大对人民法院的监督,是对所有工作的全面监督。人民法院只有在人大监督下,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政治方向,不断端正执法思想,正确处理法律标准与政治标准的关系,既做到依法处理各类案件,又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其次,公正执法是审判机关工作的生命线。人大对审判机关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最具有法律性和权威性,能有效保障审判机关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忠于宪法和法律,秉公办案,维护法律的尊严;再者,在改革开放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民法院的任务越来越重,案件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同时,工作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审判机关通过向人大报告工作和汇报一些重要案件审理情况,一方面可以取得支持,排除干扰,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和问题,从而保证人民法院工作依法顺利进行。
二、现阶段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内容和方式
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审判机关的监督权,既包括听取和审议审判机关的工作报告、工作汇报、专题报告,也包括对具体审判活动实施监督,尤其是对工作中发生的重大违法案件,人大常委会有责任督促其审判,查处、纠正和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并可根据情况行使免职、撤职和依法提出罢免案等职权。具体来讲,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审判机关工作的领导。包括:
1、决定人民法院的机构设臵、人员任免等事项,对人民法院实行组织方面的领导;
2、为人民法院制定和提供法律规范、程序模式、方针政策,对人民法院工作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宏观领导。
二是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包括:
1、听取并审批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并可经过讨论作出相应的决议;
2、对人民法院工作进行检查、质询和监督,指出并批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人大代表对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视察。在实 践中,人大代表的视察制度主要为组织代表集中视察与代表持证分散视察相结合。在视察时,如果发现问题,他们可以将有关情况向人大提出,由其转交有关部门研究处理,或在其后的人大会议中向有关部门提出询问或质询,甚至提出议案。
4、人大及其代表有权接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经过研究后,人大可以对人民法院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在实践中,人大或其工作机构一般将接待反映的问题交有关部门处理,并要求其报告处理结果。如果对其报告不满意,人大可以要求它重新调查,接受质询或提出有关议案。
三、当前人大在对法院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法院的监督权有所加强,实效有很大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上人大制度中某些环节的不完善,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并不尽如人意,仍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如下:
(一)监督主体缺乏主体意识和使命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常常使监督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流于形式,对现有的法律不能充分贯彻实施,滥用职权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使监督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权威性;三是监督的滞后现象,缺乏应有的约束性、预见性。
(二)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各级人大的监督规定还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各级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措施等立法规定上过分原则,实践中难以把握 操作尺度。
(三)思想认识上的障碍,导致人大法律监督不力。有的同志,对人大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把人大的监督视为“履行法律手续”,把人大看作“二线机构”。还有一些同志认为,人大监督本身就是难事,要得罪人,在监督中搞一团和气,甚至讳言监督。认识上的无为,导致了行动上的无力,使人大监督工作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未能处理好依法监督和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之间的关系。一些越位监督、违法监督的做法导致在个案监督中干扰或剥夺了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在实践中表现为出于一些方面的考虑,对案件的审理进行不同寻常或反复的监督。
四、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的两点建议
(一)加强个案信访和个案监督,将人大对审判机关工作的监督落到实处。人大对审判机关工作的监督,除每年人代会期间听取和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并实施监督外,还要结合形势和工作重点组织一些执法和工作检查,并结合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对个别疑案进行调查监督。在监督中要敢用严厉措施,提高法律监督力度。在监督检查方面,一是内容上要实在。要敢于检查、调查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如“执行难”问题等;二是措施上要得力。应通过询问、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强制措施来 保证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以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大对审判工作监督的全面性、经常性、有效性。
(二)正确处理人大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要把握好监督与接受监督的界限及程度,既保证人大充分行使监督权又不干扰审判机关独立行使职权。
具体来讲,首先,人大在监督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使监督规范化、有序化、合法化。一是遵循规范有序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审判机关的个案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能,具有主体地位的至高性、监督行为的严肃性和监督效力的权威性,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个案监督必须依照法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二是遵循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坚持这项原则,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但要防止监督出现偏差,提高监督的正确性和权威性;而且要防止发生监督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保持监督机关的清正廉洁。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一部统一的监督法律或行政法规,对个案监督还是采用由人大常委会领导或部门负责人批阅,专门委员会查办的方式进行,其权威性和社会效果都不甚理想。这种做法,对于正常的信访案件的办理是可以的,但对按程序列入监督案件的办理是不适应的。如果被监督的个案由个人批阅交办,由于受法律知识水平、认识问题角度、受案时偏听一方当事人的陈 述或人际关系等的限制,很可能造成新的错案,影响人大的权威地位。因此,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个案监督,必须坚持集体行使职权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对监督内容的确定、监督行为的实施以及问题的处理决定,都要经过专门委员会、主任会议和常委会会议集体讨论做出,并由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办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性。三是遵循不直接处理具体案件原则。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应当是在尊重、支持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基础上的监督,决不能“越俎代庖”。各级人大及专门委员会都不宜也无权直接干涉人民法院的独立审判工作,不能代替审判机关的专门职能。而应采取间接的方式进行监督。可采取组织调查、听取报告、质询、询问等方式,责成纠正,而纠正错案还应由审判、检察机关按程序具体办理。
其次,审判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按照法律规定,态度诚恳地接受监督,实事求是地对待监督。“要摒弃三种错误观点,走出三个„误区‟,做好五项工作”。摒弃三种错误观点:一是“互不相干论”;二是“总体监督论”;三是“平起平坐论”。走出三个“误区”:一是机械地接受监督,没有主动性;二是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大问题的监督,不重视人大对小问题的监督;三是受监督意识差,不习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做好五项工作: 一是自觉认真向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工作,接受质询。二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委员视察司法机关的工作,听取代表或委员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三是对于有重大影响或阻力比较大的案件,要自觉向人大常委会汇报,争取国家权力机关的支持,保证办案的顺利进行。四是对在办理重大案件问题上,出现不同认识而影响到办案时,主动提请人大常委会出面,按法律监督程序进行协调,以便统一认识,共同办好案件。
【参考资料】
1、王忠义:《论人大对法院工作的监督》。
2、刘四根:《论对司法审判权行使的法律监督 》。
3、丁自生:《接受人大监督是做好审判工作的重要保证》。
4、夏正林:《也论人大对司法的个案监督与审判独立》。
第二篇: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浅谈人民法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
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人大集中、独立地监督法院工作,促进法院依法审判,可以达到树立国家权力机关权威和促进司法公正、高效、廉洁的目的。
关键词:监督 监督权 依法审判
一、宪法框架下人大与法院的关系
(一)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关系。各级法院主要成员由同级人大选举、任命,并据此依法独立开展审判工作,在严格履行宪法和法律的职责方面对人大负责。
(二)立法者与司法者的关系。人大通过法定程序制定法律,而法院将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以发挥法律的价值和功能。
(三)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关系。这种监督关系的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审判权行使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最高形式的法律监督。
二、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督的必要性
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对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乃至民主政治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司法独立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可能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司法独立是脆弱的、靠不住的,接受人大监督势在必行。
(一)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是履行宪法职责。人民法院接受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的重要职权之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依法履行义务。人大对人民法院的监督,实质上是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体现了国家权力主体的人民性这一宪法根本原则,这种监督在人民法院的监督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
(二)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法律本身有其时代性,一定时期所制定的法律从来都带有当时的思想、观念和政策的印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新形势下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指导思想,要求法院的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让人民群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权利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法院只有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人民所赋予的审判权,才能做到严肃执法,更好地发挥打击犯罪,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有机结合。
(三)人民法院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才能保障司法公正。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历史证明,掌握权力而不受制约,必然滥用权力、走向腐败,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和腐败不相容的。毛泽东同志早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就指出,我们党与历代王朝相区别,能够跳出始兴后衰、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因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就是监督。人大监督正是从源头上防治司法腐败,推动民主法治进程极为重要的制约机制,通过人大监督这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帮助法院纠正失误,挽回影响,提高人民法院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保障司法公正在全社会得到实现。
三、当前人大对法院行使监督权的主要方式
(一)在人代会期间听取和审议法院工作报告,对法院工作进行宏观监督。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对法院专项工作进行审议,对法院重大工作事项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监督,此种监督方式有效保障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上的决定权。
(二)执法检查。依照监督法的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可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通过检查纠正错误、总结经验,保障法院公正司法。
(三)质询。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符合法定联名人数的,可以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法院的质询案,提质询案的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对受质询者的答复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要求,经主任会议决定,由受质询的机关再作答复。
(四)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可以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其任命的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四、当前法院接受人大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大虽然有上述种种监督法院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法治化历程还不长,人大监督法院的制度尚不完善,在实践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予以完善。
(一)法院过于重视每年工作报告是否能在人大会议顺利通过,而对日常工作中接受人大监督的认识不足。据报道每年两会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工作报告顺利通过,立案庭、民事四个庭、刑事五个庭、行政庭、赔偿办、审监庭、执行局等庭室均有人员投入到两会工作中,他们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代表驻地、审议现场等各个场所听取代表的意见。他们都有一份指南,上面写着去年社会热点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官方口径,除了热点案件,这份指南上还有代表过问案件的详细目录:哪个团,哪个代表,哪个案子,现在到什么诉讼阶段,一目了然。
从上述报道的细节描述可见,法院对每年工作报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是每年两会一结束,法院继续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意识与对每年工作报告的重视程度相比,有明显差距。这也与人大常委会要求法院进行专项工作汇报的制度性建设尚不完善有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大的个案监督与审判独立之间的平衡尚无制度性保障。由于司法工作的特点,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有利于司法公正。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因此,人大监督必须以尊重审判独立为前提,将人大监督与审判独立的冲突降低到最低,在为促进司法公正和效率这个主题下实现两者的平衡。2007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规定了听取工作报告、质询及询问、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手段,并赋予人大代表向法院进行个案监督的方式。可现实中,存在一些越位监督、违法监督的做法,如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做决定的方式,直接判定某起案件的事实,直接处理某种法律关系,否定法院判决,有的人大代表直接将案件递交给最高院工作人员。如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河南代表团有一个代表一口气递了几十个案件,令接待人员目瞪口呆。根据历年的情况,代表们现场提交的案件总数,少则几十件,多则百余件。有的代表对个案不满,直接说如果投票日之前不跟他解释清楚,他就直接投反对票,还会动员周围的代表一起投。代表关注的案件有时在县市一级法院,最高法院会连夜电召案子的承办法官,询问案情的进展,必要时承办法官会赶来北京,当面向代表解释。
人大代表的上述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纠正某些冤假错案,但是这种利用代表身份为个人关注的案件行方便之门的做法,不仅没有法律依据,也不符组织程序,而其最大的伤害就是对干扰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权。如果对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以提起上诉,对二审判决不服,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进行,甚至可以通过人大组织调查委员会,对特定案件的审理情况进行调查、询问,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不能直接代替法院去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更不能利用代表身份为自己案件大行方便,这也是一种特权意识的体现,不符合人大代表的定位。
(三)人大监督法院的制度在群众中的知晓度不高。在司法实践中时有当事人提及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方式有意见,但却不知向哪个机关投诉,不知道哪个机关可以监督法院。甚至有人认为,对法院判决不服的,只有找政府才能解决,这也造成了目前上访率较高的问题。上访者中间包括一部分对法院失去信心的群众,他们更倾向于向当地政府首长反映问题,这除了多年来“青天”意识的影响外,也包括人大可对法院进行监督的制度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群众不懂有这么一条途径去监督法院的工作。
(四)人大监督的力度仍需提高。由于人大监督法院的力度问题,很多人对人大的监督心存疑虑,人大监督的权威还没有真正树立。当前,部分“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兼任人大代表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领导干部兼任人大代表较普遍,导致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多停留在批评建议上,损害了人大监督的权威和形象。如2010年6月21日湖北省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冯缤因其妻子的劳动争议案件不被当地法院受理,而穿着法袍去湖北省高院上访的事件。该行为虽然极端,但起码能反映人大监督的力度还不够足,连法院法官也选择向上级机关上访的形式维权,而不是向同级人大投诉,要求人大行使监督权。
五、完善人大对法院监督的建议
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根本保证。人民法院如何自觉主动地接受人大监督,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促进司法公正,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健全工作报告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主动性。人民法院应立足于由人大选举产生,对人大负责的基点,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定期报告与不定期报告相结合,全面报告与专项报告相结合,书面报告与口头报告相结合,除了每年认真做好人代会上的法院工作报告外,在人大闭会期间,对贯彻执行宪法、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法院工作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均应及时报告,对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或队伍建设每年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向人大常委会或主任会议专题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有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争取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人大常委会对专项工作报告做出决议的,要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情况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通过这些措施,使法院工作自始至终置于人大的有效监督之下。
(二)建立代表联络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经常性。要加强法院人大代表联络制度建设,配备专门人员,在开展与人大代表联络上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变被动联络为主动联络、变单一联络为多样联络、变局部联络为整体联络,走出与代表联络的特色之路。要组织开展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联系、理解与沟通。以陕西省留坝县人民法院为例,该院每年就重点工作的安排、重大活动的开展情况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及时听取人大代表对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适时将法院的阶段性工作情况、重大工作改革情况、开展“清积”等专项执行的情况介绍给代表,听取他们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代表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登门走访、赠送有关材料等形式,主动征求和搜集人大代表对法院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代表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认真抓好改进落实,及时进行反馈。主动邀请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旁听重大案件审理,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旁听提供方便,事先积极邀请,并专设人大代表旁听席,拉近人大代表与法院干警之间的距离,较好地实现了人大与法院的良性互动。
(三)完善工作监督制度,增强接受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督,根本目的是要通过监督取得审判工作、法院改革、队伍建设上的实际效果,因此,要建立对人大提案、建议、意见和人大转办群众来信的专人督办督查制度,对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和意见,遵循交办、承办、催办、审核、答复、总结等程序高效办理。认真复查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照法定程序就一些案件作出的批复,实行专人负责,限期办理。对人大代表及其常委会提出的质询,及时、准确、严肃答复,主动赢取人大对法院工作的大力支持。对人大交办的案件优先办理,坚持做到受理快、查处快、汇报快,保证人大交办案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办理好交办事项或案件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人大监督个案的侧重点是什么?通过个案监督进一步发现法院审判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法律本身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在制度层面上推动法院工作不断改进。
总之,人民法院要摆正位置,牢固树立“监督就是爱护,监督就是支持,监督就是帮助,监督就是指导”的理念,完善制度,改进措施,自觉置身于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指导下,推动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三篇:对人大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西固区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就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贯彻好监督法,推动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加快西固由传统生产型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转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一、对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基本情况的认识。
西固区地处兰州市西大门,位于连接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西三角”经济带、“兰西银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是未来兰州区域经济交往合作的大通道、桥头堡。随着新一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兰州市“东扩西展”战略的推进,西固区位优势更加凸出。全区总面积38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万。
西固区是国家级石化城,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工业区,发展最好时期的工业总量、地区性财政收入约占兰州市的1/2,全省的1/5。十一五期间,我区提出打造“都市型现代新型石化城”的思路和举措,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达55.4亿元,市容市政面貌得到了较显著改变。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矛盾多,困难多。总体讲,西固区城市建设纵向比较有发展,横向比较发展缓慢,与城关、七里河、安宁等城市建设发展相比,与国内其他知名石化城相比,作为省市核心工业区,西固在城市开发建设、城市建筑景观风貌、城市消费经济特色与吸引力等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目前,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布局不均衡,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路网结构不合理,断头路达60%;建筑低矮陈旧,新建筑、高品位建筑少,地标建筑少,几十年变化不大,缺乏现代城市气息和形象;据区人大城建委2007年调研,西固东西路、福利路、合水路“三线”中,平房、1层、2层建筑所占地段长度占三线总长度的53.8%,三层以上建筑共有191栋,其中3—6层113栋占59.2%,7—9层66栋占34.6%,12层以上仅12栋占6.2%,且西固东西路无10层以上建筑,合水南路无9层以上建筑;我区土地资源稀缺,由于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刚性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土地开发价值低。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在兄弟城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优劣、城市形象好坏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促进政府不断做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生活舒适便利、城市环境整洁优美的管理目标,既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反映城市投资环境、促进城市功能发挥的要求,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对于早日实现区委提出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突出“三个围绕”,把握监督工作的重点
只有把握好监督重点,才能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履行城建监督职权时,坚持从全区工作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区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找准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安排具体监督项目时,我们按照注重实效,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对现
代新型石化城建设开发、城中村改造、土地征用、大气污染治理、城市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环卫设施改造、城市垃圾场建设、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防汛等方面工作的监督检查,有力的促进了区委确定的重点工作的落实和政府遇到的难点问题的解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今后,我们将紧扣区委九届九次和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再造新西固”战略目标和“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重点工作,按照“强石化、调结构、聚中心、建新城、治污染”的要求,创新监督方式,改进监督方法,持续加强对物流和石化新城建设、城市综合管理、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作的监督,不断促进我区城市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加强法律监督,开展执法检查要抓好“三个结合” 监督法专列第四章,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的重点和具体操作规程。按照监督法规定的程序,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对《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兰州市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兰州市实施防治城区冬季大气污染特殊工程》、《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兰州城市重点绿地保护规定》、《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法规检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探索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认为开展好执法检查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进行。一是成立执法检查组和拟定实施方案的准备阶段。二是进行检查、视察和调查走访的活动阶段。通过广泛听取和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掌握执法机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起草执法检查报告阶段。对所检查的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提出
执法机关在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后需要改进的意见建议。四是会议审议阶段。将执法检查组的报告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常委会会议安排专项议题,听取执法检查组的报告并进行审议,形成审议意见。执法检查中,我们着重把抓好“三个结合”作为改进执法检查方式的标准和努力方向。首先是听取汇报与走访座谈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深入基层走访座谈上,以发现问题,搞清根源。其次是把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抽查上。在普遍检查中发现突出问题,在突出问题中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为达此目的就需要对一些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重点解剖,从多角度、多侧面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根源。再次是把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把重点放在暗访上。执法检查采取轻车简从的办法,避免前呼后拥、大张旗鼓,还可综合运用个别走访、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多走访,多暗访,尽可能掌握全面、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把检查的过程变成体察民情、汇集民意的过程。
四、强化工作监督,调动人大代表充分履职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城建监督工作中,我们注重代表作用的发挥,通过制度保障、载体保障、经费保障来充分调动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鼓励代表为推动西固区城市形象品位提升,促进城市功能发挥鼓与呼。2007年以来,我们共组织330多人(次)市、区人大代表参与到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和专项工作评议活动中;曾在连续三年开展的“石化城建设城市管理打硬仗和六大整治”行动中,坚持市区代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两级代表的各自优势,每年都组织开展百名代表进社区活动,分赴城市管理一线,对交通秩序、城市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城市道路乱开乱挖、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进行重点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有力的促进了政府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工
作监督中,我们还通过市、区人大代表积极参政议政来不断解决城市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加强有关区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有关城市建设议案建议的办理。四年来,共办理“硬化临洮街后街社区门前道路”、“解决下川菜市场占道经营”、“解决金沟乡连片供热”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重点议案督办件5件,以解决百姓关心事。二是通过市代表向市人代会积极反映西固城市建设的难点,促进问题的解决。四年来,通过市代表,积极向市人代会提出“拓建西固16#、9#路,建成西固首条贯穿南北大道”、“在2008年实施西柳沟立交桥建设”等涉及城市建设的议案,以解决政府的难心事。
五、加强专题调研要注重把握好“三个要素”
调查研究是提高人大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人大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重要方式。其中,专题调研又是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和提高监督质量与效果的一种有效形式和手段。近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我区土地征用工作情况、我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进展情况等专题调研活动,所提意见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城市建设开发。尤其在2007年《西固新型石化城开发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中所提建议,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已被采纳,现在有些建议已逐步落实,如:2008年区政府启动了编制福利路、西固东西路沿线控制性详规,目前已完成,待市上批准后即可实施。规划要求先期对沿线4层以下影响市容的陈旧建筑进行改造,对5—9层建筑进行限期改造,对9层以上建筑进行立面装饰和灯光亮化。现在正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一条干道、一个公司”的运作模式、调动企业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全方位进行改造提升,争取把每一条干道打造成经济带和景观大道,以线代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政府已开始着力构筑“三纵四横”城市交通
框架,正有序推进29条断头路改建工程,以彻底解决西固东西拥堵、南北不畅的交通难题。
我们认为今后在工作中进一步做好专题调研工作必须要把握好“三个要素”:一是在选题上要要把握“准”。选好题目是开展好专题调研的前提和基础,应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善于捕捉热点,勇于抢抓难点,科学选题,准确命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选题范围应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围绕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围绕人大常委会工作确定的审议议题;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来确定。二是在实施上要把握“精”。调研前应精心拟定实施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首先明确调查对象的范围,考虑是采取全面普查、重点调查还是随机抽样的方式;其次注重调研前的准备工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调研内容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做好调研的物质保障工作;最后应切实深入群众,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综合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三是在调研范围和方式上要把握“广”。只有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会在行使监督职权时有“底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硬气”。因此,专题调研应采用“听、看、访、查、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既听“阳春白雪”,也听“下里巴人”;既看“亮点”也看“暗处”,全面搜集信息,深入细致解剖,客观公正评价,确保调研报告全面、真实、可靠。
第四篇: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推荐]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唐言峰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人大要克服监督工作乏力的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关健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好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三者关系,确保乡镇人大监督权的行使。乡镇党委要加强对乡镇人大的领导,认真研究和帮助解决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无钱办公、无地方办公、无人办公的问题,党政工作决不找人大主席去做,为人大依法行使监督工作创造良好、有序的内外环境。乡镇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乡镇人民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凡属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主动报请人大审议、批准;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必须认真执行。要认识到人大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乡镇人大也应加强监督。虽然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人事任免不归乡镇人大,但乡镇人大组织的代表 评议结果应当成为这些中层干部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从长远看,对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任免奖惩,乡镇人大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对于实行双重领导及人事任免权不归乡镇管的各类站、所、社等职能部门,乡镇人大同样可以发挥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执法检查和代表评议结合起来进行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把代表评议结果纳入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部门的考核和任免奖惩中去,这需要得到有关方
面的配合。
第二,明确监督职权,完善监督机制。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监督职权主要是监督乡镇人民政府是否依照宪法、法律、法规行使职权;监督贯彻执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监督乡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监督乡镇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情况等。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难度,致使乡镇人大难以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因此,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地应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制定或完善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镇人大工作制度、条例或办法。如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制度》、《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制度》、《乡镇人大办事规则》、《乡镇人大代表活动制度》、《乡镇人大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制度》
等,使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第三,掌握监督工作规律,讲究监督工作艺术。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不仅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一方面是要熟悉宪法和法律,这是开展监督工作的依据。另一方面是要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权力,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约性的监督合力。这里包括:
1、把握好知情权。只有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一个详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监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2、把握好审议权。要改变审议时“一人说众人听”的单向模式,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大家围绕审议内容,各抒己见,既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又中肯地提出可行性意见。对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应对有关责任人提出质询。
3、加强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乡镇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检查中要注意方法,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增加个别走访的时间,了解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验证被检单位汇报情况的真实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4、认真组织评议。评议基层站所是人大代表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评议时要求参评代表不讲情面,不讲假话,既充分肯定受评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又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议结束后,应将评议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被评单位和个人,并要求他们制定整改措施。乡镇人大应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第四,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乡镇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不断提高乡镇人大代表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镇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做好代表的培训工作。要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代表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熟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高他们的议政履职水平和监督本领。二要完善代表工作管理机制。要制定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制度,使乡镇人大代表的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度化。三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集中代表的建议、意见,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应有的议政履职和依法监督作
用。
第五篇: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浅议如何加强乡镇人大监督工作
唐言峰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乡镇人大要克服监督工作乏力的状况,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实效,开创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局面,我认为关健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处理好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三者关系,确保乡镇人大监督权的行使。乡镇党委要加强对乡镇人大的领导,认真研究和帮助解决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无钱办公、无地方办公、无人办公的问题,党政工作决不找人大主席去做,为人大依法行使监督工作创造良好、有序的内外环境。乡镇人大在监督工作中要防止消极被动、畏首畏尾的倾向。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行使好监督权。乡镇人民政府要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凡属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必须主动报请人大审议、批准;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政府必须认真执行。要认识到人大的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支持,归根到底是为了帮助政府纠正失误,改进工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对于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乡镇人大也应加
强监督。虽然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人事任免不归乡镇人大,但乡镇人大组织的代表 评议结果应当成为这些中层干部任免奖惩的主要依据。从长远看,对乡镇政府下属的站、所、办负责人的任免奖惩,乡镇人大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对于实行双重领导及人事任免权不归乡镇管的各类站、所、社等职能部门,乡镇人大同样可以发挥监督作用。这种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执法检查和代表评议结合起来进行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把代表评议结果纳入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部门的考核和任免奖惩中去,这需要得到有关方
面的配合。
第二,明确监督职权,完善监督机制。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监督职权主要是监督乡镇人民政府是否依照宪法、法律、法规行使职权;监督贯彻执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决定的情况;监督乡镇的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监督乡镇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情况等。但由于这些规定过于笼统,具体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难度,致使乡镇人大难以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因此,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各地应根据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制定或完善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乡镇人大工作
制度、条例或办法。如建立《乡镇人大主席团工作制度》、《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制度》、《乡镇人大办事规则》、《乡镇人大代表活动制度》、《乡镇人大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制度》
等,使监督工作有章可循。
第三,掌握监督工作规律,讲究监督工作艺术。要使乡镇人大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不仅要敢于监督,大胆行使监督权,而且要善于监督,讲究监督工作的艺术和方法。一方面是要熟悉宪法和法律,这是开展监督工作的依据。另一方面是要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权力,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约性的监督合力。这里包括:
1、把握好知情权。只有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有一个详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监督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目的性。
2、把握好审议权。要改变审议时“一人说众人听”的单向模式,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大家围绕审议内容,各抒己见,既一针见血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又中肯地提出可行性意见。对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的问题,应对有关责任人提出质询。
3、加强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是乡镇人大行使监督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目的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检查中要注意方法,应深入到群众中去,增加个别走访的时间,了解群众反映的相关问题,验证被检单位汇报情况的真实性。对检查出来的问题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4、认真组织评议。评议基层站所是人大代表充分发扬
民主,进行有效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评议时要求参评代表不讲情面,不讲假话,既充分肯定受评单位和个人的成绩,又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评议结束后,应将评议意见和建议反馈给被评单位和个人,并要求他们制定整改
措施。乡镇人大应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问效。第四,不断提高代表素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乡镇人大代表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程度的大小直接影响乡镇人大工作的开展。为此,必须不断提高乡镇人大代表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镇人大监督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要做好代表的培训工作。要组织代表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代表对人大的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熟知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努力提高他们的议政履职水平和监督本领。二要完善代表工作管理机制。要制定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制度,使乡镇人大代表的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度化。三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集中代表的建议、意见,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闭会期间,组织代表开展调研、视察活动,充分发挥乡镇人大代表应有的议政履职和依法监督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