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一、人大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要依靠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的人大代表来履行繁重的复杂的各项职能,显然不现实。况且通常情况下,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为弥补上述缺陷,宪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机关,处理日常工作,它的组成人员是人大的常务代表。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都是国家权力机关,都有行使监督职能的权力。人大监督包括对其自的监督和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新出台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了各级人大常务委员会行使监督职权,对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工作实施监督,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公民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的国家机关,人大代表人民掌握和行使国家主权。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在性质上是具有国家性、人民性和绝对权威性的最高层次监督主体。
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我国的宪政实践中,在批判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学说的同时,往往忽略国家权力分工和制约的必要,讳言监督,没有很
制定和实施,有效地规范了人大监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人大作为“全权机关”职权的虚化,夯实了维护法治、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制度基础。然而,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国各级人大监督职能仍需强化,人大监督表现出抽象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一般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事后监督多,事前事中监督少等特点。监督工作仍是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其监督职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究其原因,我认为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备
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宪法监督是法治国家的法制保障。我国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对于宪法监督应该既包括特定机关对国家立法的合宪性审查,也应该包括对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的遵守宪法的具体活动的监督。但是,“实践中我国宪法监督主体所进行的宪法监督,无论是事前的,还是事后的,至多只是就法律法规是否与其上位规范相抵触的问题进行审查,这种只停留在抽象监督范围的宪法监督距完善的宪法监督距离甚远”。
(二)人大常委会运行监督机制弱化
我国宪政体制下,人大的监督职能主要由人大常委会来履行。《监督法》的出台规范了人大常委会监督制度的法制化,基本明确了监督对象、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监督程序。但是人大常委会自身运行的监督机制弱化是不可逃避的问题。主要
行权在行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因而监督权成了我国政治体制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体制惯性,在国家权力运行实践中,党委往往直接决定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务,甚至包括重大行政事务和司法事务,党委的某些重大决定有时不经过人大依照法律程序讨论和决定,就直接交由行政、司法机关去执行,有时党委还与政府共同决定某些事务,对于党委的决定及其由行政、司法机关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人大如何进行监督和纠正还缺少具体制度安排。同时,在人大对某些行政和法律行为监督时,在实践中往往会最终“监督到党委头上”,转变成为人大对党的直接监督,而人大又是受党委领导的。因此,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问题便成了一个影响人大监督职能发挥的政治体制难题。
三、加强人大监督职能的对策(一)进一步完善宪法监督制度
1.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我国宪法监督机关。从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政体上看是适宜的,但是实践上难以实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其人员成分多样、素质层次不一,难以胜任宪法监督对专业化和技术性的要求。
从当前趋势看,可行的做法应当是从建立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着手,使违宪审查专门化和制度化。根据我国的人民代表
善宪法实施监督制度,还离不开对人大常委会的运行监督机制的加强。
1.人大常委专职化。实现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专职化,是加强常委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人大常委的专职化实质上是指在担任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期间不再在非权力机关的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担任任何职务或从事具体工作。目前看来,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专职化程度还不高。推行人大常委专职化,有利于委员地位的中立性,专业化监督职能的发挥。
2.设立人大常委责任制及追究机制。由于人大常委责任制的缺乏,使得部分责任意识不强的委员包括专职委员,履职热情不高,未尽职责,影响了人大常委会作为常设机构对“一府两院”监督弱化。人大常委责任制,是指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履行职务活动的职权与职责的管理制度。它应当包括两方面:一是人大常委所拥有的职权及其行使的具体规定;二是人大常委未履行好职责而应负的具体责任及其追究机制。这将有利于各级人大常委会委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人大监督的关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对执政党的权力加以制约和监督,以增强全社会对执政党的合法性认同。这种监督和制约得以落实,在根本上有赖于宪法权威的树立和社会主义民主宪政的发
第二篇:论人大监督对政府的影响
论人大监督对政府的影响
(一)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监督的必要性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大监督,对人大负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议行合一的体制。人大是决策机关,人民政府是执行机关,人大为了使自已做出的决议得到贯彻落实,就有必要对人民政府执行其决议的状况进行监督从行政权的性质角度来看,也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进行监督。行政权是一种管理权、执行权,具有天然的扩张性,而且它所直接接触的范围非常广涉及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涉事物都是关乎公民切身利益的事项,稍有不慎就有被滥用的可能,从而造成侵害公民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后果。所以行政权的行使必须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再者,从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来看,人大及其常委会也有必要对人民政府进行监督。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将政府的各项行为纳入到法治的轨道上来。人民政府的各项行为是否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光靠政府的自律监督和政府内部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独立于政府的外部机关对其进行监督。根据我国的宪政体制,这个强有力的外部机关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
()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监督的现状
在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即“府两院”。①虽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人民政府,但就目前的监督实践而言,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的监督是不理想的。宪法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的许多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人民政府的职权没有被很好地行使起来,从而成为静静地躺在纸上睡大觉的权力。这就造成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上的权力和地位与实践中的权力和地位极不相称的尴尬局面。比如,宪法规定了各级人大有权审批同级政府的预算及决算。但现实中很多地方政
府采取先斩后奏的策略,同级人大也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造成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监督软弱无力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法律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监督的法律后果规定得不完善。
第三篇:人大监督法律责任论
内容摘要:
法律 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法律责任的设置和实现是确保法律法规得以执行的重要保障。监督法颁布实施后,人大监督工作进入了“监督法时代”。各级人大常委会逐步适应在监督法的框架内思考问题、开展监督,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同时,由于监督法没有明确规定法律责任的内容,对于违反监督法规定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尚无明确结论。而有的省在出台实施办法和监督条例时创造性地设置了“法律责任”一章,有些省在修订监督条例过程中保留了“法律责任”一章。并且实践中,存在一些违反监督法相关规定的事例,如不少地方反映听取专项工作报告“20天、10天、7天”的时限要求,难以得到保证。如何有效应对法律和实践中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研究予以回答和指导。本文尝试从分析法学的视角,对人大监督法律责任问题做简单探讨。
一、违反监督法是否需承担法律责任
法 理学 一般认为,法是“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1]。法的国家强制性是法的必要特征,同时也是法区别于道德、纪律等社会规范的重要标志。从法律规范构成考察,一般都认为法律规范在逻辑结构上必然包含三个因素,假定、处理、制裁。假定是指规则在什么情况下生效,处理是行为规则本身,制裁则是对违反这一规则的国家强制性措施。虽然法律规范的表现形态,即每一项国家的指令却不一定包含这三个因素,如一个法律条文虽并不能表述一个逻辑上完整的法律规范,甚至于整部宪法的法条都缺失制裁的部分,但通过对多个相关联规范、法条或相关部门法的分析,可以发现法律规范三个因素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2]。同时,从法的实施考察,只有对合法行为进行保护,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治和 教育,让违法者承担不利或否定性后果,法律规范的要求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法才能得到实现。因此,包括宪法和任何部门法,都必然包括有确保其得以实施的国家强制力,违法行为都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监督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一部事关国家权力架构和运行的重要法律。监督法虽然涉及 政治 制度和国家体制,政治性很强,但作为一部法律,其必然也具有法所必需的特征要素和国家强制力。正如宪法第五条第四款所指出的“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违反监督法同样也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这不仅有利于依法规范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行为,推进监督法的贯彻实施,而且对于增强人大监督的刚性和实效,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的宪政架构依法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于监督法没有直接规定“法律责任”的内容,笔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监督法排斥甚至否认法律责任。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监督法条文中实际隐含了法律责任的内容。监督法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像质询、撤职既是一种人大监督的方式,同时又因为可能导致否定性的评价和不利后果,所以也可以是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有关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例如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规定、拒绝接受监督,常委会则可直接采取撤职的方式进行制裁。而像特定问题调查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可以是在追究有关部门监督法律责任的程序机制,通过特定问题调查,查清有关部门违反监督法情况后,再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二是相关法律规定了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监督法是全面调整人大常委会监督职权的法律,但监督法并不完全是创新,许多只是重申、细化有关法律规定。监督法第二条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程序,适用本法;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法律的规定。因此监督法的“假定、处理、制裁”三要素完整性,还必须与其他法律法规结合起来考察。其他有关人大监督的法律规范,其中也有涉及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的内容。如立法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如果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认为有关法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而制定机关不修改的,可以提请常委会会议决定予以撤销。三是监督法立法思路导致了法律责任设置的现状。监督法一个重要立法原则就是,“实践经验比较成熟的,加以深化、细化,作出具体规定;实践经验尚不成熟,又需要作出规定的,作出原则规定,为进一步改革留下空间;缺乏实践经验,各方面的意见又不一致的,暂不作规定,待条件成熟时再作补充完善”[3]。监督法出台前,人大监督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规范,鲜有涉及违反法律规定的事项,更谈不上监督法律责任的问题。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监督法没有对法律责任作全面规定完全可以理解。当然,随着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在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在今后修订监督法过程中,明确法律责任将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二、违反监督法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对这一问题的把握,必须先明确法律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关于法律责任,法学界一般采取“后果说”,即认为“法律责任是指一切违法者,因其违法行为,必须对国家和其他受到危害者承担相应的后果”[4]。在法律责任的外延界定上,一般以法律部门作为划分标准,分为实体法责任(违宪、行政、民事、刑事、国家赔偿责任等)和程序法责任(选举、立法、行政、救济程序责任等)[5]。根据这一界定和分类方法,笔者认为违反监督法应承担实体上的宪法责任和程序法责任。
(一)实体法法律责任。我国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权力架构作出宏观上的界定,规定“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监督法就是对宪法有关人大监督规定的落实和细化,对“一府两院”应如何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人大常委会应如何监督“一府两院”,作了明确规定。违反监督法有关实体内容的规定,如人大常委会不作为、不依法履行监督职权或“一府两院”拒绝接受监督、懈怠或阻挠人大监督等等,实际上就是违反了宪法有关“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受人大监督的规定。这不仅不能践行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机关的委托和授权,而且还必将破坏人大制度和民主集中制的宪政秩序,造成国家权力行使的混乱和权力失衡。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如果行使这些公共权力的机关或个人超越宪法厘定的权力疆界,就将承担宪法上的不利后果即宪法责任。”[6]
宪法责任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根据绝大多数国家宪法典和宪法惯例,主要包括有“被弹劾、被罢免、引咎辞职、规范性文件的被撤销和被宣布无效或被拒绝适用、社会组织的被取缔或被中止资格”[7]。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及监督法相关法律规定,结合人大制度实际,在我国违反监督法承担的宪法责任形式,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被罢免。地方组织法第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政府组成人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二是被撤职。地方组织法第四十四条第十二项、监督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常委会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可以撤销个别政府负责人副职及由常委会任命的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司法人员(除本级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外)。三是受质询。质询是就有关问题进行质问和询问。监督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一定名额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书面提出对本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和法院、检察院的质询案。质询不仅带有程序的性质,而且还带有负面的评价,可能带来不利的政治影响,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宪法责任形式。四是规范性文件被撤销。地方组织法第八条第十项、第十一项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撤销常委会或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命令。立法法第五章“适用与备案”,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改变、撤销权限,作了详细规定。监督法第三十条规定,常委会可以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本级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五是报告不被批准。预算法规定,有关预算草案、预算调整和决算应当报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这意味着,如果政府在接受预算审查监督时,存在实体违法行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不批准有关报告。六是引咎辞职。对此法律没有作出规定,但根据中央已批准实施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相关规定,及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已逐步增多的引咎辞职案例,在今后引咎辞职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宪法惯例。
(二)程序法法律责任。监督法既是实体法,更是程序法。监督法不仅规定了七种监督手段,而且还对于人大常委会如何开展监督、“一府两院”如何接受人大监督都作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规定。监督权力只有在程序中才能得到有效行使,如果不建立一套有效的程序保障机制,监督权力则很有可能会落空。因此,对于违反人大监督程序规定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程序性法律责任,以确保人大监督权力落到实处。
在我国的法学领域存在根深蒂固的“重实体、轻程序”观念。与此相对应,在我国当前相关程序法规定中,一般只是明确了程序规则,而没有建立法律上的否定评价机制。如果说监督实体法律责任,还有据可循的话,那么监督程序法律责任则根本是无法可依。为此,对于监督程序法律责任,只能从程序性制裁的法学理论和推进监督法贯彻实施的实践目的出发,来准确理解和把握。
有学者指出:“程序性法律责任表现在违反程序的行为及其结果,在程序上不予认可,或确认其无效,或予以撤销,或予以否定,或责令重做,或补充修正程序,或终止程序”[8]。这些程序性的制裁方式,对于违反监督法程序性规定的行为,应该说基本适用。例如,常委会的监督计划,没有按规定由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通过的,可由有关有权主体,在程序上不予认可,或确认无效,或责令重新按照程序通过;又如“一府两院”没有将专项工作报告在规定的常委会会议召开20天,送交人大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征求意见的,可以责令其补充修正程序,尽快提交有关报告征求意见等等。总的看,就是要通过一定方式,使违反程序的行为得到制裁,使违法行为主体承担不利的程序后果,确保监督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三、如何追究人大监督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的必然性,是实现法律责任功能价值最大化的基本要求。要威慑和制裁违法行为,推动监督法的全面贯彻实施,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此,主要是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大监督法律责任的主体。包括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和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可以说,作为监督方的人大常委会及负责组织实施的有关专(工)委、执法检查组、特定问题调查组等和作为被监督方的“一府两院”当然地成为违法主体。常委会组成人员、“一府两院”相关负责人员,也可以成为监督违法特别是程序违法的主体。其中考虑到人大常委会是依法集体行使职权,集体有权、个人无权,并且常委会组成人员享受有言论免责权的保护,因此他们承担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宪法责任,而更多地是一种政治责任——“代表责任”,就是不能按照选民和选举单位的要求来依法履责的责任[9]。至于人大和“一府两院”的具体工作人员,可能会实施违法行为,但由于不是监督法律关系的主体,相关法律责任只能由其组织或负责人代为承担,他们能承担的仅是公务员法意义上的内部行政责任。例如预算法第七十三条至第七十五条,对政府违反有关预算法规定,要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或进行行政处分。
追究法律责任的主体,则要具体分析。对于“一府两院”,由于是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对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因此追究他们法律责任的主体,一般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对于人大常委会无权追究的责任,如罢免“一府两院”负责人,则应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追究其责任。对于人大常委会,则一般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追究有关责任。由于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有指导、监督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责任,因此也可以由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如撤销有关决议、决定或不批准有关事项等等。此外,有学者提出“宪法司法化”的观点,主张法院以诉讼方式审查法律、法规是否违宪,这不符合我国人大制度的性质和特点。同样,在监督法律责任追究的过程中,追究的主体只能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应引入司法途径。
第四篇:在人大“一府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区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
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讲话
(3月13日上午9:00,第二会议室)
*主任,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的会议,是四套班子换届后的第一次联席会议,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次会议。区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以联席会议的形式,交流工作重点,交办人代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我区多年坚持的优良传统,我感到对促进各方工作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讲三层意思:
一是衷心感谢区人大和“两院”对政府工作的支持。回顾过去五年,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经济社会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五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在区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区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区政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对政府系统开展工作评议20次、专题调研108项,提出了许多符合区情、反映民意、针对性很强的代表建议1583件,为政府工作决策、部署和落实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区政府也高度重视与区人大的工作配合,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定期报告 1 重点工作,认真办理代表建议,提高办理满意率和落实率。针对区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工作审议意见,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落实办法。可以说,人大与政府,人大与“两院”、政府与“两院”间都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局面,“两院”也为维护全区和谐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区人大和区法院、检察院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是恳请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继续加大监督支持力度。刚才,朱卫民副主任通报了区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和活动计划,我感到,人大工作紧扣发展大局、重点突出,体现了“寓支持于监督”的原则,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保障,我完全赞成。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是*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争当南通经济中心建设排头兵、交通枢纽建设主阵地、创新之都建设领头羊、花园城市建设先行军、民生幸福建设新标杆”五个方面战略定位。应该说,要做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实现上述目标和定位,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特别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稳增长、调结构、促和谐的任务繁重。人大与群众联系密切,人大代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同时,人大领导很多曾经在政府系统工作过,陈主任更是长期担任区政府领导,具有十分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在一些问题的把握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政府工作最迫切、最急需的智力资源。在此,恳请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给予更多的监督支持,特别是对项目引领、接轨上海、创新驱动和富民增收等今后 2 的重点工作任务提出更多的意见、建议和批评,确保政府工作始终行驶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是区政府将更加自觉地接受区人大监督。区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职能不同、目标一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加强相互沟通、理解、配合和支持。政府作为执行机关,必须确保人大监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政府班子成员要经常主动与人大常委会领导沟通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主动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对改革、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区人大常委会评议或视察政府工作后所形成的评议、视察意见等,都要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相关情况。区政府在作出重要工作决策前,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征求到的人大意见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对将出台的有关重要政策、措施,要提前报送区人大征求意见。重大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要邀请人大进行监督检查。政府全体扩大会议、常务会议等重大活动、重要会议,主动邀请人大领导参加。对区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代表建议、意见和批评,明确常务副区长牵头、区政府督查室总负责,提高办理效率和满意率。对人大重大督查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人大“一府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在人大“一府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素材
市长***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
很高兴参加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两院”联席会议。前面,主任通报了市人大常委会今年主要工作和明年监督工作计划;市法院、市检察和市政府各位领导对人大常委监督工作谈了很好意见,很受启发。以联席会议通报人大常委会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的沟通,征求“一府两院”意见建议,有利于提高人大监督成效,也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借今天会议机会,表达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表示感谢
今天,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回顾一年工作,总体感到,在今年国内外环境十分复杂的情况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从目前情况看,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指标大部分可以顺利完成,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速在全省排名靠前,节能减排预计也可以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只有CPI会超过控制在4%以内的目标。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方式转变,在今年也取得显明成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3%,增加值增长12%,分别高出全社会投资和GDP增速
8.5个和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36.8%提高到37.5%。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前11个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7%,比规上工业产值增速高出11个百分点。除了这些以外,统筹城乡、社会民生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嘉兴经济社会发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市委的正确领导,靠的是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也和市人大常委会监督支持“一府两院”工作密不可分。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市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加强对市政府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组织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组织专题督查,提出了许多符合市情、反映民意、针对性强的意见建议,为政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落实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也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是政府依法、规范、科学、高效行政的重要保证。一年来,市政府也十分重视与人大工作的配合,认真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积极配合人大工作,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制度,提高办理的面复率、满意率和落实率。针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有关工作审议意见,市政府都及时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
究,形成办理落实意见上报市人大,确保人大提出的审议意见落到实处。
可以说,一年来人大对政府的支持更加有力,监督更加有效;政府主动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更加增强,政府行为更加规范;政府与人大这间的联系、沟通更加紧密,理解、支持的氛围更加浓厚。当然,人大与“两院”、政府与“两院”之间也呈现良好互动的局面,“两院”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稳定和谐大局发挥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在此,我代表市政府,感谢市人大、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政府工作一贯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层意思,恳请继续支持
刚才,**主任通报了明年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计划,这个监督工作计划会前**主任专门和我作过沟通。我感到,人大常委会明年监督工作计划紧扣发展大局,重点突出,是对政府工作的有力支持和保障。我对人大常委的监督工作计划表示赞成。
应当讲,做好新一年政府工作既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矛盾,尤其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稳增长、调结构、促和谐的任务繁重,各方面工作都需要人大进一步监督支持。
一要在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上争取更加有力的监督支持。今年,在发展中“缺地、缺钱、缺电、缺工”的情况十分突出,而且多今后一个时期看,要素制约将呈现常态化。如何破解要素制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出路在于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作为政府来说,不仅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还要在政策引导、产业培育、科技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这些都需要人大加强监督。而且,人大领导很多曾经在党委、政府工作过,具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一些问题的把握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发展方式转变多出思路和点子。
二要在加快推进社会转型上争取更加有力的监督支持。当前,社会发展总体上滞后于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转型,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大与群众联系密切,人大代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政府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认真执行人大决议,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群众意愿,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要在加快推进政府转型上争取更加有力的监督支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服务管理水平,这是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必然要求。人大对政府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情况组织执法检查、评估,有利于政府改进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对政府的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成效进行监督,有利于保障政府行为规范、程序完善,也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因此,政府要把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作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必须遵守的基
本原则,自觉贯彻到政府决策、执行等各个方面。
第三层意思,市政府要更加自觉地接受人大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两院”职能不同,目标一致。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配合和支持。政府作为执行机关,要确保人大监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在理念上,我们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把尊重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作为政府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自觉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二是“依法行政就要接受监督”的意识,把接受人大监督作为依法行政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使政府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三是“监督就是支持”的意识,充分认识人大监督是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帮助,是鼓励与鞭策,积极予以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有工作中,我们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高密度联系沟通。政府班子成员要经常主动与人大常委会领导沟通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通报工作情况,主动自觉地把各项工作置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之下。二是经常报告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对改革、发展、建设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或视察政府工作后所形成的审议、视察意见等,都要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相关情况。三是全过程接受监督。政府在作出重要工作决策前,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征求到的人大意见
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对将出台的有关重要政策、措施,要提前报送市人大征求意见。重大政策措施在执行过程中,要邀请人大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重大活动、重要会议,要主动邀请人大领导参加。四是全方位进行督办。对人大要求落实的事项,明确政府督办室负责与人大办联系,加快政府部门的工作进程。对承办单位难以解决的问题,采取分层次的办法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对人大重大督查事项实行限时办结制度,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总之,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人大、法院、检察院的沟通、联系和对接,多理解、多支持、多配合,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推进**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