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3: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第一篇: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在我国,关于司法权的解释名目繁多,比较一致的是司法权就等于审判权加检察权。最新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司法权即国家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分审判权和检察权,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制,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都对产生它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中国,许多人往往把司法机关混同于政法机关,所谓的“政法机关”包括了公、检、法、司、安,其实,公安、安全、司法均为行政机关,是属各级政府所领导的部门。有些人列举司法腐败现象时,举出的例子往往不是司法机关所为,就是混淆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别。本文所指的司法权即审判权和检察权,基层人大为区、县级。

一、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和意义所在1、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首先,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要求与体现。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以人大监督为主体的我国监督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是国家政体的内在要求,其制度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而在实践中“以人民代表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因此,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保证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切实接受其监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意愿,也是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要求。其次,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运作与监督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权力制约作为权力监督的一种模式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构建本国权力运行与监督制度时,突出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绝对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主要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进行监督,以防止权力失范,懈怠于行使其权力或过度滥用其权力,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法院和检察院作为这一监督模式中的一方与人大共生于国家制度。司法人员应当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并负责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其职责中的必然内容,人大积极行使其职责并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同样能够对司法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主要意义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加强人大对“两院”工作的监督权,使审判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对促进司法工作依法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定的重要制度。人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司法工作提出意见,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有效推动司法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司法公正。

(二)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人大代表直接来自于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直接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司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群众路线在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反映,其有助于增强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创建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人大通过强化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考试、任前公示、人事任免、述职评议等活动,加大对司法人员任前任后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促进被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以正其身,以民为本,正确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办案”的问题,以良好、公正的形象多办“铁案”,切实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正义。

二、当前基层人大在监督司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大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县级人大在对司法权的监督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基层人大在司法权的监督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其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方方面面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监督就是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中”、“寓监督于支持中”,否则就是“找岔子”,“挑毛病”,“过不去”。片面强调监督的支持作用,尽量回避监督的制约作用,使得人大 监督“犹抱琵琶半遮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其二,监督手段上刚性不足。在行使监督权时,普遍采用建议,意见等温和式的方法,如对质询、特别问题调查、个案监督、罢免等刚性手段运用极少,使得人大监督难免流于形式;另外,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范围等规定的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伸缩性都比较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和各种审议意见,缺少法律机制保证其贯彻执行,往往使人大的监督权授予无制、行使无规,监督工作也就难有实效。其三,代表执行职务的社会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尽管《代表法》已颁布10多年,但仍有一部分人对代表法的法定权力缺乏足够的了解,认为代表仅仅是一种形式,又不脱产,无职无权,只不过开开会、画画圈、鼓鼓掌、举举手而已;另外,代表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代表职务意识薄弱,把代表仅仅当作一种“荣誉”,选举时竭尽全力争当代表,当选后又不认真履行职责;有的代表重本职工作,轻代表工作,在会议审议或视察活动中,认为自己人微言轻,提不出有价值、有建议性的意见。其四,监督体制尚不完善。我国虽然实行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政体模式,但实际运行中,人大监督较为软弱,缺乏经常性,科学性。在基层,“两院”对人大的监督大多是汇报性的应付,且存在报“喜”不报“忧”,报“绩”不报“失”,即便如此,人大有可能还点头称是,这样以来,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实际上成为一种摆设,起不到通过监督制约、遏制司法腐败的作用。再则,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自身来说,立案侦察的职务犯罪案件没有外来机关对其监督制约,这其中虽有内部监督制约,但也是有限的,甚至成为空话,实践中职务犯罪案件立案的多判刑的少就是最好的例证,因而在这缺乏监督的权力中发生腐败也是必然的。对法院来讲,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由于我国法律弹性条款多,量刑弹性较大,造成了监督难到位,在办理民事案件中,检察机关仅是被动式的事后监督,这其中因检察机关要花大力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的积极性,再说,这种事后监督并不是件件跟踪“过滤”,通过“过滤”遏制法官腐败,而是带有“亡羊补牢”性,且这种“亡羊补牢”对法官很难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很难抑制法官的腐败侥幸心理。其五,监督系统比较封闭。一方面,人大监督几乎是在自我封闭的内部系统进行;另一方面,缺乏与其他监督尤其是与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配合和协调,缺少社会舆论的呼应和支持。另外,人大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也不尽合理,专业人才相对较少,客观上也制约了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加强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监督的几点思考首先,人大监督机制,是它行使好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关键。强化人大的监督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一般都有议事规则,定期举行会议,到了会议期就要对“两院”有关工作情况履行监督职能。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般也不会提出对“两院”工作的不同意见,特别是相反意见,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但有时候由于不了解有关情况,往往提不出意见,就只能例行公事,较为被动。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工作要动真格,就得变被动为主动,这就要求人大及其常委会组成人员在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的同时,还得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如果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只能“拍拍手”、“举举手”,不能推动、支持和帮助司法人员进一步把工作搞好。

(二)变一般监督为重点监督。对司法权的监督应放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或重点问题进行监督,应该把重点放在公正司法和司法公正上。如果群众关心的焦点或热点问题不放在监督之列,不予监督,就会影响群众的情绪,甚至危及团结稳定的大局。人大的监督工作就会同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脱节,影响监督工作质量。

(三)变抽象监督为具体监督。人大的监督不能抽象化,大而化之,为监督而监督,流于形式,而必须根据法检两院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督,根据问题对“两院”工作提出司法建议。通过对“司法”工作的具体监督,就把监督工作的“走过场”、“官样文章”、“卖瓜人说瓜甜”的一类形式主义的东西堵住了。由于人大的监督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有的放矢,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加以监督。其次,人大与司法单位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在人大与“两院”间建立良性的监督关系,需要从监督主体与被监督对象两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从人大角度来说,在监督过程中,人大可以把监督和支持有机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做到四个结合:一是监督与支持司法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相结合,人大及其常委会运用审议工作报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组织代表旁听庭审、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等方法,加强对司法权的工作监督与法律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监督整改意见,但不作具体干涉,由司法单位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组织实施,充分保障司法单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二是监督与支持司法单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相结合。人大通过召开会议、深入调研等途径,了解掌握司法单位在审判方式、检察方式、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改革情况,集思广益,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帮助排除改革中的障碍,积极推动司法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监督与提供帮助相结合。人大对“两院”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尤其是在办案经费、装备建设、执行工作等方面的困难和障碍,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调研,帮助解决,营造良好的司法环境。四是监督与建立联系制度相结合。建立好联系制度,不局限于一年一度的人大例行地对“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根据司法单位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强化监督。加强人大内司委与“两院”的对口联系,及时了解情况,掌握工作动态和信息;每年召开2-3次人大常委会与“两院”联席会议,通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建立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审判工作备案等制度,增强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从司法单位的角度来说,“两院”应主动、自觉地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主动接受监督。及时向人大汇报重大执法活动及办理大要案情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召开座谈会,征求、收集由人大代

第二篇: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在我国,关于司法权的解释名目繁多,比较一致的是司法权就等于审判权加检察权。最新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司法权即国家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分审判权和检察权,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实行三权分立制,司法权由法院行使。我国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都对产生它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在中国,许多人往往把司

法机关混同于政法机关,所谓的“政法机关”包括了公、检、法、司、安,其实,公安、安全、司法均为行政机关,是属各级政府所领导的部门。有些人列举司法腐败现象时,举出的例子往往不是司法机关所为,就是混淆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区别。本文所指的司法权即审判权和检察权,基层人大为区、县级。

一、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和意义所在1、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法理分析首先,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要求与体现。根据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以人大监督为主体的我国监督体系的建立及其完善是国家政体的内在要求,其制度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宪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而在实践中“以人民代表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因此,人大和法院、检察院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保证法院和检察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切实接受其监督,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意愿,也是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要求。其次,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是国家权力运作与监督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权力制约作为权力监督的一种模式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在构建本国权力运行与监督制度时,突出强调了人民在国家中的绝对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主要由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其进行监督,以防止权力失范,懈怠于行使其权力或过度滥用其权力,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法院和检察院作为这一监督模式中的一方与人大共生于国家制度。司法人员应当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动接受人大的监督并负责地提出合理的建议是其职责中的必然内容,人大积极行使其职责并不断完善监督方式,同样能够对司法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司法权接受人大监督的主要意义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加强人大对“两院”工作的监督权,使审判和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对促进司法工作依法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定的重要制度。人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司法工作提出意见,并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缺点和错误,纠正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有效推动司法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司法公正。

(二)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增强司法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人大代表直接来自于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直接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司法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实际上就是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就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无疑是群众路线在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反映,其有助于增强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三)加强人大监督,有利于创建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人大通过强化法官和检察官的任职考试、任前公示、人事任免、述职评议等活动,加大对司法人员任前任后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促进被任命的法官和检察官不断提升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以正其身,以民为本,正确处理好“为谁掌权、为谁办案”的问题,以良好、公正的形象多办“铁案”,切实维护司法的公正与正义。

二、当前基层人大在监督司法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该说,近些年来,随着民主法制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人大地位的不断提高,区、县级人大在对司法权的监督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认为,基层人大在司法权的监督上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改进的地方。其一,认识上存在误区。长期以来,方方面面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监督就是支持,“寓支持于监督中”、“寓监督于支持中”,否则就是“找岔子”,“挑毛病”,“过不去”。片面强调监督的支持作用,尽量回避监督的制约作用,使得人大监督“犹抱琵琶半遮面”,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其二,监督手段上刚性不足。在行使监督权时,普遍采用建议,意见等温和式的方法,如对质询、特别问题调查、个案监督、罢免等刚性手段运用极少,使得人大监督难免流于形式;另外,宪法和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方法、范围等规定的原则性强,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伸缩性都比较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定、决议和各种审议意见,缺少法律机制保证其贯彻

第三篇:浅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督促公正司法,保障合法权利、遏制司法腐败,是发展、健全基层人大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法治意识的需要。

一、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的性质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在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宪法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权是产生于人民代表大会、并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国家权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宪法关于人大与司法权关系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司法权的人民性、国家性和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国家司法权在其行使过程中受到多种监督。但从法律上讲,只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是根本性的监督,这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力监督,是具有国家法律强制性处置权的监督(包括对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及错案的确认权、纠正权和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罚权),故与其他监督有着法律上的本质区别。因此,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监督的落实,是保障基层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真正实现的最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宪法所规定的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最根本的制度之一,是人大的一项主要职能,也是预防和惩治司法腐败的法律保障。如果基层人大对这项极其重要的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容易给司法权的独立、公正行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对基层司法机关违法行使司法权的监督和对司法腐败的惩治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失职。基层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法律监督,不同于民主监督等其他监督,因而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义务,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义务。放弃监督,就是对人民的失职。要使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能得以长期、稳定的保持,仅仅依靠司法机关自身的教育整顿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司法权外部的法律监督,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和完善人大的日常性监督,真正落实人大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才能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现象。当然,司法机关教育整顿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人大的外部监督。

三、基层人大加强对司法权监督的主要途径㈠、严把主要司法官员提名、考核、选举、任命、罢免关。审判、检察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对各种复杂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对庞大的法律体系的具体适用,相对于行政活动而言,更具有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严肃性,因此司法官员的选任要求比普通国家公务员更加严格。国家已颁布《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司法官员的选任、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笔者认为,选任主要的司法官员必须坚持两个条件:一是应有一定的法律专业学历,参考《法官法》《检察官法》等对法官、检察官的要求,主要司法官员至少应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应有稳健和公正的个人品质。决不能因为法检两院机关的规格高而成为解决、照顾某些官员待遇的台阶。人大在行使选举权、任命权时,必须预先做好资格审查,不合上述条件的,不予提名、选举和任命。已经任职但经考核不能很好胜任工作或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行为,给司法工作造成妨碍的,坚决予以罢免。㈡、建立对审判员、检察员的日常考核评议制度。依据法、检两院组织法,审判员、检察员的任免权在同级人大常委会。而审判员、检察员是司法机关的中坚力量,大量的司法工作都由他们依法进行。因此,人大对司法机关官员的监督,除了主要的司法官员外,还应严格落实到对审判员、检察员的监督。具体地讲,将审判员、检察员的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严格以《法官法》《检察官法》来进行任命前的资格审查,做好民主测评和公示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任命后,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他们所办案件质量,听取群众意见、社会反映,如有不能胜任或违法乱纪者,坚决依法撤销其职务。只有这样,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才能体现出权威性。㈢、建立对重要司法工作方针、决议和司法文件的审查、备案制度。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重大事项的决议向党委请示的多,向人大汇报的少,没有形成向同级人大汇报的制度。根据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和党政分开、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应是大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的领导,司法机关大量的业务工作是国家行为,应更多地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领导。这一点宪法、法律已有体现,如法律规定重大事项上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多数委员意见不一时,应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㈣、实行个案监督制度。个案监督,是人大在监督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司法机关和司法相关人员是否依法办案,公正司法,保障权利,都必然直接反映在案件上。人大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依法监督司法机关

工作,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的申诉控告和意见,也需要涉及具体案件。事实上,司法机关所办的案件中仍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司法机关的官僚作风、有关司法官员的刑讯逼供、徇私枉法等行为密不可分,一句话,司法腐败是司法不公正现象发生的根源。错案的存在,使得当事人四处上访申诉,倾家荡产,也使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和法律的威信、公正产生怀疑,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威信。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人大建立了对司法机关工作评议制度,有些地方人大纠正错案成绩显著。除了评议制度,人大还应建立对冤、假、错案督办的个案监督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渠道发现的错案,人大应督促有关司法机关严肃查处,对具体案件跟踪督办。实践证明,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尚没有全面完善的现阶段,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靠司法机关自身监督显然是不够的,人大依法开展个案监督,成为人大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督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的重要形式,因此,完善和加强个案监督工作不仅有助于推进人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制度的确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权力腐败包括司法腐败问题。

四、提高监督主体素质,增强监督实效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依法监督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担负起保证宪法、法律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的职责。一是要增强敢于和善于依法监督的意识。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人大依法加强对司法机关执法办案,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工作监督,是人大接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的职责要求。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司法不公的问题入手,依法监督司法机关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用人民授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二是强化人大机关队伍素质建设。适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依法开创新世纪人大监督公正司法工作新局面,不仅要增强监督主体的素质,也要重视和强化新世纪人大机关队伍,使之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受理公民申诉控告与进行必要的个案监督,需要有能够与司法人员相对应的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专业人才。人大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加强人大机关工作班子成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法治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具有法学理论素养、熟悉WTO的司法规则,勤学、重思、敬业,甘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精干队伍。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督促公正司法,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当好参谋与助手,以保证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始终适应我国新世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第四篇:浅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浅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督促公正司法,保障合法权利、遏制司法腐败,是发展、健全基层人大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法治意识的需要。

一、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的性质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在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宪法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权是产生于人民代表大会、并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国家权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宪法关于人大与司法权关系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司法权的人民性、国家性和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国家司法权在其行使过程中受到多种监督。但从法律上讲,只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是根本性的监督,这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力监督,是具有国家法律强制性处置权的监督(包括对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及错案的确认权、纠正权和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罚权),故与其他监督有着法律上的本质区别。因此,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监督的落实,是保障基层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真正实现的最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宪法所规定的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最根本的制度之一,是人大的一项主要职能,也是预防和惩治司法腐败的法律保障。如果基层人大对这项极其重要的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容易给司法权的独立、公正行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对基层司法机关违法行使司法权的监督和对司法腐败的惩治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失职。基层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法律监督,不同于民主监督等其他监督,因而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义务,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义务。放弃监督,就是对人民的失职。要使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能得以长期、稳定的保持,仅仅依靠司法机关自身的教育整顿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司法权外部的法律监督,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和完善人大的日常性监督,真正落实人大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才能有效遏制司法腐败现象。当然,司法机关教育整顿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人大的外部监督。

三、基层人大加强对司法权监督的主要途径㈠、严把主要司法官员提名、考核、选举、任命、罢免关。审判、检察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对各种复杂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对庞大的法律体系的具体适用,相对于行政活动而言,更具有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严肃性,因此司法官员的选任要求比普通国家公务员更加严格。国家已颁布《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司法官员的选任、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笔者认为,选任主要的司法官员必须坚持两个条件:一是应有一定的法律专业学历,参考《法官法》《检察官法》等对法官、检察官的要求,主要司法官员至少应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应有稳健和公正的个人品质。决不能因为法检两院机关的规格高而成为解决、照顾某些官员待遇的台阶。人大在行使选举权、任命权时,必须预先做好资格审查,不合上述条件的,不予提名、选举和任命。已经任职但经考核不能很好胜任工作或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行为,给司法工作造成妨碍的,坚决予以罢免。㈡、建立对审判员、检察员的日常考核评议制度,调查报告《浅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依据法、检两院组织法,审判员、检察员的任免权在同级人大常委会。而审判员、检察员是司法机关的中坚力量,大量的司法工作都由他们依法进行。因此,人大对司法机关官员的监督,除了主要的司法官员外,还应严格落实到对审判员、检察员的监督。具体地讲,将审判员、检察员的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严格以《法官法》《检察官法》来进行任命前的资格审查,做好民主测评和公示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任命后,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他们所办案件质量,听取群众意见、社会反映,如有不能胜任或违法乱纪者,坚决依法撤销其职务。只有这样,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才能体现出权威性。㈢、建立对重要司法工作方针、决议和司法文件的审查、备案制度。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重大事项的决议向党委请示的多,向人大汇报的少,没有形成向同级人大汇报的制度。根据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和党政分开、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应是大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的领导,司法机关大量的业务工作是国家行为,应更多地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领导。这一点宪法、法律已有体现,如法律规定重大事项上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多数委员意见不一时,应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㈣、实行个案监督制度。个案监督,是人大在监督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司法机关和司法相关人员是否依法办案,公正司法,保障权利,都必然直接反映在案件上。人大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依法监督司法机关工作,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的申诉控告和意见,也需要涉及具体案件。事实上,司法机关所办的案件中仍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司法机关的官僚作风、有关司法官员的刑讯逼供、徇私枉法等行为密不可分,一句话,司法腐败是司法不公正现象发生的根源。错案的存在,使得当事人四处上访申诉,倾家荡产,也使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和法律的威信、公正产生怀疑,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威信。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人大建立了对司法机关工作评议制度,有些地方人大纠正错案成绩显著。除了评议制度,人大还应建立对冤、假、错案督办的个案监督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渠道发现的错案,人大应督促有关司法机关严肃查处,对具体案件跟踪督办。实践证明,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尚没有全面完善的现阶段,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靠司法机关自身监督显然是不够的,人大依法开展个案监督,成为人大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督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的重要形式,因此,完善和加强个案监督工作不仅有助于推进人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制度的确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权力腐败包括司法腐败问题。

四、提高监督主体素质,增强监督实效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依法监督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担负起保证宪法、法律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的职责。一是要增强敢于和善于依法监督的意识。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人大依法加强对司法机关执法办案,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工作监督,是人大接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的职责要求。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司法不公的问题入手,依法监督司法机关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用人民授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二是强化人大机关队伍素质建设。适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依法开创新世纪人大监督公正司法工作新局面,不仅要增强监督主体的素质,也要重视和强化新世纪人大机关队伍,使之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受理公民申诉控告与进行必要的个案监督,需要有能够与司法人员相对应的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专业人才。人大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加强人大机关工作班子成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法治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具有法学理论素养、熟悉WTO的司法规则,勤学、重思、敬业,甘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精干队伍。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督促公正司法,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当好参谋与助手,以保证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始终适应我国新世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第五篇:浅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是我国宪法所确定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加强和完善这项工作,督促公正司法,保障合法权利、遏制司法~,是发展、健全基层人大制度,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顺应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法治意识的需要。

一、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进行监督的性质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司法机关的关系在宪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宪法规定: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司法权是产生于人民代表大会、并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国家权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源泉。宪法关于人大与司法权关系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司法权的人民性、国家性和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国家司法权在其行使过程中受到多种监督。但从法律上讲,只有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才是根本性的监督,这是一种法律监督、权力监督,是具有国家法律强制性处置权的监督(包括对司法机关的违法行为及错案的确认权、纠正权和对有关责任人的处罚权),故与其他监督有着法律上的本质区别。因此,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司法权监督的落实,是保障基层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真正实现的最有力的法律武器。

二、加强和完善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关键宪法所规定的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最根本的制度之一,是人大的一项主要职能,也是预防和惩治司法~的法律保障。如果基层人大对这项极其重要的职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就容易给司法权的独立、公正行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如果对基层司法机关违法行使司法权的监督和对司法~的惩治力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说是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失职。基层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它对司法权的监督是法律监督,不同于民主监督等其他监督,因而不仅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义务,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义务。放弃监督,就是对人民的失职。要使司法的独立与公正能得以长期、稳定的保持,仅仅依靠司法机关自身的教育整顿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来自于司法权外部的法律监督,也就是说,只有加强和完善人大的日常性监督,真正落实人大对司法权的制约作用,才能有效遏制司法~现象。当然,司法机关教育整顿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人大的外部监督。

三、基层人大加强对司法权监督的主要途径㈠、严把主要司法官员提名、考核、选举、任命、罢免关。审判、检察工作首先面对的是对各种复杂案件的事实认定和对庞大的法律体系的具体适用,相对于行政活动而言,更具有专业性、程序性、规范性、严肃性,因此司法官员的选任要求比普通国家公务员更加严格。国家已颁布《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法规,标志着我国司法官员的选任、管理的法律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笔者认为,选任主要的司法官员必须坚持两个条件:一是应有一定的法律专业学历,参考《法官法》《检察官法》等对法官、检察官的要求,主要司法官员至少应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应有稳健和公正的个人品质。决不能因为法检两院机关的规格高而成为解决、照顾某些官员待遇的台阶。人大在行使选举权、任命权时,必须预先做好资格审查,不合上述条件的,不予提名、选举和任命。已经任职但经考核不能很好胜任工作或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行为,给司法工作造成妨碍的,坚决予以罢免。㈡、建立对审判员、检察员的日常考核评议制度。依据法、检两院组织法,审判员、检察员的任免权在同级人大常委会。而审判员、检察员是司法机关的中坚力量,大量的司法工作都由他们依法进行。因此,人大对司法机关官员的监督,除了主要的司法官员外,还应严格落实到对审判员、检察员的监督。具体地讲,将审判员、检察员的考核列入日常工作,严格以《法官法》《检察官法》来进行任命前的资格审查,做好民主测评和公示等工作,广泛听取群众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意见。任命后,定期或不定期地抽查他们所办案件质量,听取群众意见、社会反映,如有不能胜任或违法乱纪者,坚决依法撤销其职务。只有这样,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才能体现出权威性。㈢、建立对重要司法工作方针、决议和司法文件的审查、备案制度。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重大事项的决议向党委请示的多,向人大汇报的少,没有形成向同级人大汇报的制度。根据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和党政分开、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应是大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的领导,司法机关大量的业务工作是国家行为,应更多地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领导。这一点宪法、法律已有体现,如法律规定重大事项上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多数委员意见不一时,应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决定。㈣、实行个案监督制度。个案监督,是人大在监督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司法机关和司法相关人员是否依法办案,公正司法,保障权利,都必然直接反映在案件上。人大保证宪法、法律的实施,依法监督司法机关工作,受理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的申诉控告和意见,也需要涉及具体案件。事实上,司法机关所办的案件中仍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司法机关的官僚作风、有关司法官员的刑讯逼供、徇私枉法等行为密不可分,一句话,司法~是司法不公正现象发生的根源。错案的存在,使得当事人四处上访申诉,倾家荡产,也使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和法律的威信、公正产生怀疑,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威信。为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地方人大建立了对司法机关工作评议制度,有些地方人大纠正错案成绩显著。除了评议制度,人大还应建立对冤、假、错案督办的个案监督制度,对于通过各种渠道发现的错案,人大应督促有关司法机关严肃查处,对具体案件跟踪督办。实

践证明,在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尚没有全面完善的现阶段,要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单靠司法机关自身监督显然是不够的,人大依法开展个案监督,成为人大监督司法机关工作,督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的重要形式,因此,完善和加强个案监督工作不仅有助于推进人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中国特色的法律监督制度的确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一切权力~包括司法~问题。

四、提高监督主体素质,增强监督实效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依法监督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担负起保证宪法、法律正确有效地贯彻实施的职责。一是要增强敢于和善于依法监督的意识。防止权力滥用的办法就是用权力来制约权力,对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人大依法加强对司法机关执法办案,公正司法,维护合法权利工作监督,是人大接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略的职责要求。要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司法不公的问题入手,依法监督司法机关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做起,用人民授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二是强化人大机关队伍素质建设。适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依法开创新世纪人大监督公正司法工作新局面,不仅要增强监督主体的素质,也要重视和强化新世纪人大机关队伍,使之能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开展对司法机关的工作监督,受理公民申诉控告与进行必要的个案监督,需要有能够与司法人员相对应的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的专业人才。人大机关要通过各种途径,重视加强人大机关工作班子成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专业知识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训,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法治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具有法学理论素养、熟悉WTO的司法规则,勤学、重思、敬业,甘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精干队伍。为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督促公正司法,维护公民合法权利当好参谋与助手,以保证人大监督司法工作始终适应我国新世纪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下载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基层人大对施法权的监督调研报告

    谈基层人大对司法权的监督 在我国,关于司法权的解释名目繁多,比较一致的是司法权就等于审判权加检察权。最新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的:司法权即国家审判诉讼案件和监督法律实......

    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 一、人大监督的作用与意义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成分多样,要依靠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的人大代表来履行繁重的复杂的各项职能,显然不现实。况且通常情......

    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浅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的监督 【内容提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对法院的监督具有充分的宪法和法律依据。在新时期,加强人大对人民法院工作......

    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五篇]

    浅析基层法院如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作者: 李文军 周 波 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是宪法和法律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根本保证......

    谈监督

    谈监督监督,这是时下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似乎什么事情,社会都在期盼监督,人们往往也将诸多问题频发的症结归结为缺少监督,但实现监督恰恰又最具难度。因为自觉接受监督,勇于面对监......

    对人大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建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1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年以来,区人大常委会紧密结合西固区城市建设发展实际,......

    论人大监督对政府的影响

    论人大监督对政府的影响(一)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人民政府监督的必要性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大监督,对人......

    关于人大监督七

    人大监督七题 近年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加强人大监督,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案例,从法理上对这些现实问题作出阐释和回应,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人大监督没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