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圩镇屯级道路情况汇报
九圩镇关于农村屯级道路建设的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九圩镇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西南部,镇政府距市区58公里,辖区总面积413.44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个社区,280个村民小组,351个自然屯,人口3.2万人,全镇共有村级道路14条,根据不完全统计,屯级道路182条587.9公里,目前14条村级道路中,已通四级路以上的有7个村,未通四级路7个村,45.34公里,有3个村已通硬化道路,尚有31.34个村未硬化,占全镇村级道路60.3%。2012年正在施工的板岜村级公路路面硬化共4.0公里,预计于2012年底前完工。共条屯级道路中,已通车的屯级道路158条529.9公里,占90.1%。未通车的24条58公里,占9.9%,在已通车的屯级道路中,已完成混凝土路面硬化的12条28.2公里,占5.3%,砂石路面146条501.7公里,占94.6%。
瓶颈路情况:目前有5条路属瓶颈路,如江潭村塘街二至三队,由于中间有了条小河,建桥的费用较大,而未能通车;洛水村下平队由于从村委到该队隔着刁江,无建桥费用,一直以来无法通车等。
十一五以来,国家共投入给我镇屯级道路建设财政扶贫资金250万元,完成拉拱村级路、高合村反背至高位、岜林村虎洞至丁怀、板告村脚洞至龙勇等村屯级道路12条28.2公里,解决5000多人行路难问题。
2011年,基础设施建设屯级道路硬化1条1公里,水毁道路维修30处,总投资25万,现已全部完工,解决了432户1430人行路难问题。2012年第一批贫困村基础设施基建设安排财政扶贫项目资金60万元,计划新建屯级路2条5公里、硬化道路1条1公里,目前各项工程正在
施工中,完成总工程量的50%,预计今年11月全面完工。
在“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屯级道路24条58公里,计划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696万元,群众自筹290万元;屯内道路硬化28条88公里,投资26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936万元,群众自筹704万元。项目涉及21个村52个生产队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交通设施落后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一方面是交通条件亟待改善。主要是境内道路网络布局不合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较低,不适应农村交通运输及经济发展要求。区域内尚有7个行政村未通水泥(或沥青)公路,有25个自然屯未通路,已修建的公路,仍然存在视线不良、线形不畅、路面宽度不足、标志标线不全、挡墙干砌路段较多等缺陷。
二是扶持标准低。我镇大部分农村屯级路建设项目在边远山区实施,多数贫困村地属大石山区,路途远,运输困难,工程量大,道路建设施工难度增大,有些路段还需要用到炸药、雷管等物品,而炸药、雷管又属到国家严控物品,并且只能申请由爆破公司实施爆破,致使建设成本进一步增加,而上级扶贫资金标准较低,导致道路建设标准不高。
三是投工投劳难以实施。在屯级道路建设中贫困村群众愿意投工投劳,但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儿童与老人,劳动力本就缺乏,即便组织人员投工投劳也不切合实际,增加了项目投工投劳难度。
四是雨水季节影响工程进度。上半年以来降雨频繁,雨量较大,对影响今年村屯级道路建设的施工进度有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意见
一是建议要求增加屯级道路建设扶持标准。目前屯级沙石路建设标
准为12万元/公里, 屯级水泥路补助标准为26万元/公里。由于我镇贫困村大多数分布在大石山区,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施工难度大,资金投入大,再加上物价上涨因素影响,现在的补助标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现行扶贫标准已难以执行。建议通屯级水泥路补助标准提高到30万元/公里,新建通屯砂石路补助标准提高到20万元/公里。
二是建议增加对屯级道路硬化资金的投入。由于我镇大部分屯级路是群众自筹资金修建的,大部分没有排水设施,很多已建成的路面由于排水不畅,路面积水,建成一年的机耕路就被车辆压坏严重,坑坑洼洼,特别是丘陵村,一遇下雨天就泥泞不勘,车辆根据无法通行,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年年修石砂路,不见一条好路的现象,建议增加资金投入,对屯级道路进行硬化。
三是建议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多年来,由于金城江区不是国家重点贫困县,在实施基础设施项目中要求地方配套资金比重很大,有的高达50%。同时,金城江区财政资金紧缺,根本无法安排配套资金,项目实施难度很大。
四是建议适当增加道路的养护资金。现村屯道路建成后,道路的养护主要是交由受益群众自行管理和维修,但实际上很难实行,基本上都是处于无人管护的状况,致使不少道路的路况越来越差,出现很多路面沆洼、塌方等现象,已不能承担相应的交通运输功能。因此,建议适当增加部分道路的养护资金,把道路维修的主体和责任人落实到各个行政村,要求专门的人员定期对村屯级公路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确保村屯级公路质量和长期的有效利用。
金城江区九圩镇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
第二篇:周至县四屯镇中心小学汇报材料
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汇报
学校:周至县四屯镇中心小学 时间:2018.1
周至县四屯镇中心小学
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大文明校园的创建力度,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德育为先”和“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以培育“四有”新人为宗旨,以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礼仪教育为重点,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推动了学校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2017年被评为“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现将我校创建“文明校园”工作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四屯镇中心小学新建于2010年,建有教学楼,多功能餐厅,宿办楼,学校总占地面积为1200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15平方米。楼内除教室外,还设有少先队活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卫生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我校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429人。专任教师24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90﹪以上。
近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周围的世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人文理念导引下注重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全面育人。
我校逐年加大资金投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都有了长足发展。体育工作在普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2016年秋季全县少儿足球联赛,男队获亚军。
二、创建文明校园的措施和效果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1、抓组织建设,为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我校开展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是:以营造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强化层级管理责任制为核心,以落实具体制度为重点,全面排查、清理和整顿校园内不和谐因素,努力创建一个管理有序、防控有力、校风良好的文明校园,确保学校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中深化改革和稳步发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及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领导。明确各方面的工作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目标一致,互相协调,分工不分家,上下一盘棋,确保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有序发展。
2、抓制度建设,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1)先后制订了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对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行全面安排和精心部署。
(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法制教育制度、值周教师工作制度、预防学生伤害事故暂行规定、安全保卫制度、后进生帮扶制度、校风校纪纠察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检查监督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一票否决制度等20余项制度,以严格的制度要求人,以严格的制度约束人,激励人。
(3)结合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定了“文明之星”、“礼仪之星”、“优秀班集体”“美德少年”等评审表彰奖励制度。
(二)、以德立校、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爱国主义教育常抓不懈。在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中,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开展了“
九、一八”主题教育。纪念“南京大屠杀”80周年主题教育,纪念抗战胜利72周年之际,开展了国旗下演讲、办手抄报、征文活动。要爱国,更要爱家乡——爱周至,在纪念“5.12”地震9周年的时候,为了弘扬汶川抗震精神,开展了防震应急演练等活动。
(2)、用礼仪教育规范师生举止。礼仪教育是我校的德育课题之一,在进行这项课题研究中,首先制定了师生上下课、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相关的文明礼仪制度,每年“六一”期间,都要对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每天都对师生常规礼仪进行检查,并纳入对班级、对师生的考核之中。结合学生实际,我们自拍了礼仪教育之校园礼仪篇。学校利用电子屏幕,宣传文明礼仪,行文养成,班级量化排名等内容,强化了学生的规范意识,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绿色环保教育。结合社会实践课和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开展环境调查和宣传活动。通过栽花绿化校园,培养了学生美的情趣。深入开展了“三节”教育活动,即: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培养了学生的节约意识。
(4)规范学生的文明语言。创建普通话达标活动,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语言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彬彬有礼的多了,简单粗暴的少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纠正。
(5)近几年,我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抓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了良好的治安秩序和文明的育人环境,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注重激励作用。为了突出校园形象,共同营造出“比学习、比进步、比素质能力提高”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中。
(三)、抓安全,促稳定,保平安
(1)建立了安全文明规章制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学校实行目标化管理,针对传染病流行、火灾、地震、安全疏散、大型集会、运动事故、食品安全、外出研学旅行、疑似食物中毒等可能突出事件,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并就火灾逃生、交通安全、集会疏散等进行了演练。对教室、教师宿舍、图书室、实验室等重要部位制定和完善了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相关的安全责任制和奖惩制度。校园24小时保持有专人负责。严格执行门卫登记制度,严格实施校园安全值班等制度,健全了校园安全文明责任追究制。学校和每位教师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对造成重大事故者,在评优晋级上实行一票否决。
(2)建立健全了安全技术防范体系。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我校经常利用晨会、例会、班会、黑板报、宣传栏、讲座、演练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师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营造了“人人讲安全,处处讲安全”的浓厚氛围;通过生命教育使全体师生知道安全、自我防范和保护的重要性;还经常对师生开展有关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宣传教育,如防盗、防火、食品卫生、疾病预防、交通安全、自我救护,把安全防范知识普及到每个班级,做到入耳入脑,人人皆知。并开展了有关安全知识竞赛、讲座,在宣传栏、黑板报中宣传安全知识。努力做好校园围墙、运动设施、教学器材、厕所、楼梯、顶楼的安全检查,防微杜渐。对学生经常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确保学生路途人身安全。在安全问题上要求师生做到“四个不放过”——问题原因不查清不放过、问题责任不明确不放过、问题处理无结果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四)加大投入
开展少年宫活动
一年来在上级的支持下我校加大了设施设备的修缮、添置投入,用于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2017年积极向上级申请筹资20余万元,增添设施设备:铺设部室地板,安装部室窗帘,购置篮球、乒乓球、跳绳足球等相关体育运动器材;图书室、阅览室,藏书一万七千册左右;有电脑教室,用于学生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音乐室、舞蹈室、书法室、美工室用于文艺训练、展演。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学生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着力抓好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鉴于我校留守学生群体庞大,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我们开辟了经典诵读、舞蹈、美术、书法、电子琴、武术、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英语等十几个社团,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训练时间每周两次,每周三周五利用放学后时间进行训练,周末及节假日全面开放场地和设备的方式,保障学生学习活动时间。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少年宫新面貌,努力打造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成为全校学生的教育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17年4月,校男子足球队获县级第二届校园足球联赛亚军。
女队(全县小学唯一女子足球队)获男子组第四名。2017年5月,教育局文艺展演三等奖。2017年7月,西安市红拳集体表演二等奖。2017年11月,教育局电子琴大赛三等奖。2017年11月,镇大学区经典朗诵一等奖。2017年12月,西安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
总之,我校对于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以营造和谐文明校园为落脚点,制定并落实了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几年来,我校有效杜绝了校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无一例校园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今后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完善这项工作,切实打造出师生、家长、社会都满意的文明校园。
第三篇:大圩镇基本信息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省城合肥东南“上风口”,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是镶嵌在滨湖城市中的天然翡翠。辖东林、新民、慈云、余墩、黄港、迎河、磨滩、晓南、圩西、沈福、学塘、新河、南斗、晓星、许贵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南斗。“生态之镇”: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上风口”,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西接包河工业区,是合肥建设现代化滨湖新城的生态版块和湿地公园,有着“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的美誉。区域内拥有良田三万亩,水网交错、路网纵横、林木成行,水乡田园气质浑然天成。镇域面积37.92平方公里,人口2.1万。生态之镇、都市农业之镇、乡村旅游之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已经成为中部地区最耀眼的明星之镇。“都市农业之镇”:全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积达5000多亩,其中,土地经营权流转2210亩,对产业区域化布局起到推动作用。发展钢架大棚886亩,苗木花卉1830亩,新增莲藕1890亩,新建无公害露天蔬菜1500亩,新增经果林228亩;新(扩)建2个龙虾养殖基地,新增龙虾养殖680多亩,目前全镇的龙虾养殖面积已经突破3000亩。白菜、西瓜、龙虾和莲藕四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镇村旅游之镇”:成功举办了五届“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并成为“春色滨湖”旅游节和合肥市“乡村旅游节”的重要板块。建立了包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形成了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核心区;建成了“十里渔场”,形成了大圩农家乐旅游的精品区;打造了葡萄农庄,形成了新农村一日游的主景区。每年游客达50万人次。2005年,大圩镇被命名为“安徽省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合肥市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被命名为“大圩都市农业公园”。2007年接受了市旅游局对农家乐接待点的“星级评定”,全镇星级农家乐接待点已达9家,并荣获“省十大旅游休闲基地”称号。自2003年以来,在省、市、区旅游部门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以460万合肥市民为主客源,以3万亩美丽的田园风光为旅游主产品,举全乡之力,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同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资金投入2个亿,按照基础设施城市化、田园生态景观化、村镇建筑景点化、生产技术园艺化、农产品销售超市化的“五化”要求,精心打造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形成了农业科技园、葡萄园、十里渔场三大旅游基地,初步发展了荷花观赏、瓜果采摘、千亩意杨林、龙虾养殖等多个参观游玩点,连续举办了五届“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五年共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3亿。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徽省“十佳环境优美乡”、“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安徽省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如今的大圩已成为“合肥市的大氧吧、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是省、市、区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按照“徽派风格,现代水镇,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总体要求,对新民、沈福、磨滩等村进行新农村建设,预计2008年可全面推出,必将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包河区介绍,大圩镇是从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种植葡萄的,全镇有1600多户从事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4000余亩,年纯收入3000万元。
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上风口”,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辖15个行政村,面积35.8平方公里,人口2.1万。
生态环境美。圩内3万多亩基本农田格田成井、路林交织、水网相映、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到44%,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自我定位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
近年来,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契机,充分发挥地处合肥近郊的区位优势,积极谋求实现农业价值最
大化的思路和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大圩镇的基本情况:
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上风口”,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辖15个行政村,面积35.8平方公里,人口2.1万。
生态环境美。圩内3万多亩基本农田格田成井、路林交织、水网相映、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到44%,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乡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自我定位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
产业基础好。旅游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是大圩的主产业。成功举办数届“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建立了包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十里渔场和葡萄农庄三大乡村旅游基地。被命名为“安徽省首批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合肥市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第三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以全镇范围被国家旅游局授名为“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积60%以上,形成万亩蔬菜基地、万亩林果基地和五千亩水生作物基地,建起了两千多亩钢架温室大棚,创出了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成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95元。
新农村建设起步早。2006年初,根据村镇建设、改造服务于产业发展的方针,对旅游和产品采摘的重点区域新民葡萄农庄按照“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要求进行了村居改造,先后接待了各级代表团及外国友人100多团次,吸引王金山省长微服私访,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基层组织建设成绩显著,2006年,乡党委被授予“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首创“党群户联网”工程在全国推广。2007年4月,撤乡建镇。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扬长避短、创新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大圩地处合肥东南上风口,区位和环保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抓农业。但我们清楚的知道,不能再囿于传统农业,必须跳出传统农业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去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农业,我们就是要实现农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放在了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上。
1、都市农业创出特色。都市农业是围绕着都市高端需求的、高附加值的新农业。我们的做法,一是突出科技兴农,按照生态、高效、集约、精确的要求,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引进了3农业新品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包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落户大圩,科技示范辐射功能日益显现。新河、晓南、慈云等村建起了两千多亩钢架温室大棚。推广实施“百万葡萄套袋”工程,“大圩葡萄”驰名省内外。三是培植龙头企业,重点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领域发展龙头企业。建起了年产500万只鸭苗的大圩种鸭养殖基地,引进了佳佳龙虾养殖项目,创出了大圩葡萄、冬瓜、雪菜等7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成为“国家级无
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2、乡村旅游异军突起。乡村旅游,安徽起步较晚,大圩也没有经验。但我们敢于“无中生有”,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办好“三节”。2003年春天,我们与《新安晚报》社携手办起了“新安家庭植树节”,此后经市政府与省林业厅批准,规划建设了1500亩的合肥市义务植树园。同时,我们利用三万亩田园风光,又先后连续举办了四届“绿色大圩”菜花节、“葡萄节”,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是建好“三大基地”。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工程规模达320亩的包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了现代农业展示区、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区、休闲运动区及素质教育活动区,现已成为大圩都市农业科技观光的核心区。利用沿用沿圩西河十多华里约800亩的沟坳池塘,以招商方式引进外来投资800多万元,改造成融餐饮、垂钓、休闲为一体的娱乐场,正逐步成为大圩“农家乐”的精品区,一大批接待点被评为“合肥市星级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利用东大圩3000多亩连片年产无公害葡萄1500多万斤的葡萄园,兴建茶社、贯通道路,搭建葡萄沟,打造“华东吐鲁番”,采取“穿靴戴帽、去脂抹粉”的模式,建成60多户葡萄农庄,形成大圩“一日游”的主景区。三是取得“五大成果”:一是农民的腰包鼓了。2006年全乡农民旅游增收近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都达到15%以上,主旅游景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到6500元,乡村旅游发展了眼球经济,许多投资商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乡政府的财力得以壮大,由“负债乡”变成了一个“富裕乡”;二是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变了。发展乡村旅游,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方便了游客,也大大方便了农民的农业生产与生活,甚至令市民羡慕不已。各级各地领导来大圩考察,大量市民来大圩观光,先后接待了日本经贸代表团、越南社科代表团等大批外宾和各级参观代表团达100多团次,接待省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次,并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等七家中央媒体的联合采访。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活了。农家的田头变成了商场,农民都成了旅游点的员工,打赤膊的打起了领带,说地方土语的撇起了普通话,农副产品装进了包装盒,果农们在田间地头散起了名片,告诉游客“哪天要土特产,我就给你送去”。四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许多市民团体自发送戏下乡,在田头跳起了健身操,农民也自发组织起来,为市民玩狮子、划旱船、打连响,唱起了小倒戏(庐剧),甚至开起了农家运动会,拔河甩秧把,背着媳妇跑,与市民同乐。五是干群关系融洽了。农民把锦旗送到了乡政府,夸乡干部好。全乡对新闻记者从不设防。
(二)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发展之路
大圩的发展经验,就是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融合,这是一种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精髓是“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大圩作为都市近郊乡镇在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中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
大圩位于省会合肥东南上风口,地理位置因素制约了大圩工业的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按照一般的发展思路,在工业化、城市化炙手可热的今天,作为城市近郊大圩并不是没有勉强发展工业和激进地推进城镇化的可能。如果选择农业,大圩确实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可以规避政策风险,但是如何破解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的难题,这无疑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同时主政者也面临着更为直接的政绩风险。抉择艰难,大圩同很多近郊乡镇一样陷于等待被城市化、工业化浪潮席卷,还是逆向而动积极发展农业的尴尬、两难境地。大圩最终选择了农业,这既是我们对合肥城市发展全局的奉献,也是我们立足实际在发展理念“悟道”之后的明智之举、决然之行。
大圩选择了农业,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农业,大圩最大的优势是与省会合肥零距离,身边就是大市场,产品销售速度快、成本低、信息灵。但是,大圩只是一个乡,全乡田亩也只有三四万亩,如果只提供日常的、传统的、大路货式的农产品,根本谈不上规模效益,富民强乡也就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需求和效益决定投资,城市现在最迫切需要什么?自己最适合做什么?做什么最能充分发挥优势、产生效益、获得利润?精神压力大、质疑食品安全,几乎是现代都市居民的基本生活状态,市民对生活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吃饱穿暖的低层次上,亲近自然风光、满足田园梦想,亲临生产一线、体验农业劳作,早已成为城市生活的高级需求,而且如果能够在城市周边得到满足,这些高级需求就并不是高消费需求,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基于对这一点的清醒认识,我们在农业上的发展定位是:立足都市近郊、生态环境良好和水乡田园风光优美的实际,围绕都市,发展以生产精品农产品(包括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市民高级需求为特征的现代都市农业。今天的大圩,基础设施完备、田园风光醉人、农民安居乐业、市民人人向往,2006年以全乡范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大圩都市农业公园”;短短3年农民收入就翻了一翻,旅游区和精品果菜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6千多元;这一切都充分证明大圩的定位是成功的、睿智的,大圩能够敏锐的捕捉到最适合自己运作的都市前沿、高端需求,其成功不是偶然的。大圩的成功证明,农业可以比工业更有效益、农村可以比城市更有魅力。
在城乡二元结构铁板一块的今天,大圩能够在工业化、城市化洪流和富裕农民的最好办法是减少农民这一流行思潮面前保持矜持和冷静,果敢地选择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上,能够创新思维,积极将自身优势与城市的前沿、高端需求完美结合,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正是籍着这种勇气和智慧,大圩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这种扬弃,其本质是大圩作为都市近郊乡镇,既没有甘于在城乡割裂的二元结构中被边缘化、被动地防守,也没有在工业化、城市化洪流前迷失自我、冲动地进攻,而是在深刻分析自身特点、衡量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科学地判断了大圩的走向,并以统筹的思维、太极的手法,积极主动地走出了大圩以城市化、现代化武装,以城市高端需求为市场的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并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围绕城市需求、借力城市资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张扬个性的“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城乡共生,是我们对城市和农村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城乡共生的“生”,是取道家哲学的万物相生相克之意。城乡共建,是我们在破解城乡二元难题的实践中探索出的可行之路——城乡资源优势的密切结合与互补。城乡共融,是我们在大圩的实践基础上对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实施效果的科学判断。城乡共生是思想基础、城乡共建是具体举措、城乡共融是理性预期。“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是大圩发展实践经验的提炼和升华。这一理念的施行,促使大圩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并成为确保大圩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实现更大突破的法宝。让我们大胆的设想,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一理念会成为全局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一把钥匙。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目前,大圩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处在探索阶段,经济还不富裕、不成熟,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大圩的新农村建设需要从高处着眼,从全局入手,按照城乡共生、自然和谐共处、独具大圩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力争高起点、高档次、高品位地将大圩打造成全国最有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建设都市农业公园,开创了大圩发展乡村旅游的新形式、都市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创新了城市生态园林化建设的新思路、新农村建设的新典型,创造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和谐社会城乡一体的新举措。
大圩乡将坚持以打造都市农业公园为统揽,坚持滨湖生态新区、新农村建设、都市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纵深推进基础设施城市化、田园生态景观化、村镇建筑景点化、生产技术园艺化、产品销售超市化的“五化进程”,全力把绿色东大圩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有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
基础设施城市化。“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四路”,即新淝河路南进直至巢湖,花园大道东进直至南淝河,延伸环南淝河大堤的巢湖南路,延伸纬四路东进南下直至花园大道及圩西河地区,形成全乡建设的四条“主轴”,衔接贯通形成网络。同时争取实现水、电、气、光缆的配套建设,彻底改变大圩的市政基础设施无法配套的现状。
田园生态景观化。一是做“面”,积极争取支持,规划实施张生圩水库项目,将之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生态风景园区。同时加快合肥市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尽快建成蝴蝶湖风景区;二是做“线”,提升出入干道与旅游景区道路绿化的品位,使其树常绿、花常开;三是做“点”,沿着“两节”旅游主线路,建成“四季有瓜果、四季有蔬菜、四季有鱼禽、四季有花草”的精品农家乐旅游区,打造“生态大圩”。
村镇建筑景点化。在加快新镇区建设、启动葡萄园农庄二期工程和新河新村建设的基础上,力争启动磨滩“花园农家”的建设。统盘规划、逐步推进,在圩西河沿岸各村开发建设一个水乡特色明显的现代化乡村别墅区。结合乡村旅游的开发,在东林村建设东林渔村,在迎河村、余墩村、黄港村一带建设菜园农家,在磨滩村建设花园农家,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的精品工程。
生产技术园艺化。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都市农业基地工程,打造万亩蔬菜基地、万亩林果基地、千亩水生作物基地和精品水产养殖基地。同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三大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组织体系),深度开发农业的生产加工、生态环保、休闲观光等多重功能,进一步打响“大圩”系列农产品的品牌。
产品销售超市化。实施“金葡萄”计划,每年新增精品葡萄基地面积500亩以上,5年内形成6000至8000亩的规模,打造“华东吐鲁番”品牌。着力打造草莓园、甘蔗园、荷花观光园、龙虾基地等四个新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挖掘大圩土菜、大圩糕点等传统特色农副产品,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对其进行包装、宣传,将东大圩变成一块合肥市最大的天然农产品“超市”。
第四篇:XX年镇级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XX年镇级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XX年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和县精神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类活动,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家园创建活动和最美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了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工作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把创建工作作为造福群众、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心工程”。每年初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总结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各村、驻镇企事业单位签订《思想政治暨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各单位工作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测评考核,并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凡涉及到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经费以及重点难点问题,党政一把手都亲自过问、亲自解决。同时,制定了目标管理、督查落实等相关措施,坚持定期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做到了组织领导、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四到位,真正形成了主要领导统揽全局亲自抓,分管领导倾注全力具体抓,有关单位分工协作深入抓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营造和谐社会良好氛围。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好人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评选活动,通过做好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事迹宣讲和关爱礼遇,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有荣誉、有地位、有实惠、有好报,推动了全社会道德养成。先后推荐朱王堡镇优秀农民企业家张祯获得“金昌市道德模范”、“金昌市劳动模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甘肃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推荐朱王堡村民冯丽君获得“全国孝老爱亲之星”称号,推荐流泉村王春香、三沟村汪秀花、下汤村李会芳等三户家庭获得市县“最美家庭”称号。从全镇6838户农户中评选出10星户757户,8-9星户2686户,6-7星户3359户,5星级以下36户。今年镇党委、政府结合“三八”、“五一”等活动开展“关爱儿女好婆婆”、“和谐幸福好家庭”“热心公益好家庭”、“团结和睦好妯娌”、“孝老爱亲好儿媳”、“乡村道德好青年”、“诚实守信好青年”、“热心公益好青年”等13类群众广泛参与的先进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典型模范46人,并把他们的先进事迹通过宣传栏集中予以展示。通过宣传这些我们身边人的美好精神、生动事例,让典型模范走进了千家万户,带动了全镇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促进了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
(三)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塑造城乡发展新形象。镇党委、政府坚持把提升居民整体文明素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打造健康、舒适、温馨、美观、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引导居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精神归属感。XX年全镇共实施梅南四社、十社,朱王堡五社,陈仓十六社4个农宅示范点建设工程,建成38套高标准农宅;建成绿洲西苑公共租赁住房6栋360套;完成镇区西大街延伸段和高压走廊人行道铺装及绿化、亮化工程,铺装人行道3200平方米,架设路灯16盏,敷设供电、绿化管网500米;完成镇区街景园亭建设及街心岛铺装工程,修建六角八柱园亭一座,完成街心岛铺装420平方米;在镇区施划道路标示线6公里、机动车停车位110个、自行车停车位80个。对镇区四大街、广场等重要区域进行了专项整治,严厉打击乱摆摊设点、占道经营、违规停车、乱堆乱放等行为,对沿街橱窗以及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拆除。对沿街店铺门头匾额进行了集中整治,按照统一标准制作并更换门头匾额90块600平方米,使门头匾额做到“前后一个面、上下一条线”。向各村发放拖拉机垃圾清运车4台,分类式垃圾箱、垃圾斗159个,集中清理垃圾8000多方,做到了村委会驻地、关键路段无垃圾堆放,村社道路沿线清洁齐整,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
(四)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提升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文体活动的教化功能,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点以“我们的节日”和“道德讲堂”活动为载体,先后举办了“为民务实清廉、做焦裕禄式好干部”和“寻找最美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专题活动、送春联下乡、迎新春社火汇演、“巾帼点亮中国梦·霓裳添彩绿洲源”三八文艺汇演、“庆五一”流泉村特邀陕西秦腔传统剧目演出周、“庆丰收·颂祖国”绿洲西苑杯金秋文化艺术周、农业科技强农惠农政策农民知识竞赛、“魅力朱王堡”摄影展等一批有特色、有品位、有影响、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今年又在“三八”、“五一”期间组织开展了广场舞等文艺汇演活动。同时我们还不断深化学雷锋志愿活动,XX年镇总工会先后组织三洋公司、清河麦芽厂工会在永昌三中开展了“育英” 奖学金资助活动,发放奖学金2万元,受益学生34人;镇团委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建立了由机关党员干部和村官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美化城镇,还一方净土”洁城护绿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镇妇联组织全镇妇女免费进行“两癌”普查1202人(次);向101户审核发放贷款799万元,有效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妇女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五)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村规民约的规范力。村规民约是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举措。用村规民约来约束和规范村民的行为,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XX年,朱王堡镇结合群众教育实践活动,镇党委、政府一方面制定《朱王堡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朱王堡镇低保动态调整管理制度》和《朱王堡镇领导干部联系村制度》等制度,通过规范镇村两级干部在履职行为,带动村民依法依规行事;另一方面,我们在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认知人晓”和“人信人守”工程,强化居民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各村建立环境卫生公约、乡村道路管护公约等制度规范,一些地方村规民约实施以来,群众间少了争吵、多了帮助,少了矛盾、多了和谐,为建设美丽乡村注入强劲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同时因为基层缺少有文艺专长的组织人员,无法将更多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定期高效组织开展起来。
二是农村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总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多以传统民间风俗节目表演和传统民间小调说唱为主,缺乏与时代精神和现代特色相融合的表演形式。
三是由于当前农民群体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收入增长幅度缓慢、生活压力较大等原因,农民群体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对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不够关心,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存在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是要坚持抓好“好人建设”,以平凡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励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基层政府要通过主动引导,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用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精神、生动事例激励人,通过群众自我示范、自我激励,实现行为自觉。有了政府的主动引导、群众的广泛参与,让典型走进千家万户,道德实践活动也才会有生命力。
二是坚持抓好美丽乡村建设,以宜居宜业美好环境感染人。好的居住生活环境能给人带来安全感、舒适感和归属感。要把提升农民群体的文明素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突出人文环境特色,通过美好的环境教育美好的人,促进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社会环境、讲究文明礼貌,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是要坚持抓好村级组织班子建设,以强有力基层组织引导人。农村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村干部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要素,要统筹考虑村级组织班子配备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注重从处事公道、为人正派、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等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群众基础的人员中选拔村干部,着力打造一支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带头人队伍。
四是坚持抓好活动平台建设,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净化人。开展农民教育引导工作,要注重发挥好文体活动的教化功能,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用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广泛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人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作用,使文化活动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抵制歪理邪说、封建迷信的主阵地。
五是坚持抓好制度建设,以群众认可的道德规范约束人。乡规民约的作用,在于维系乡村的道德,促进邻里关系和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制定村规民约,要坚持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出发,将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反映最多、要求最迫切、思想认识比较统一的事通过村规民约先规范起来,既要突出内容丰富、全面,又要简捷易行,明确“是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为”,使村规民约起到教育、警示、约束的作用。
六是坚持抓好作风建设,以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关爱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也同样必须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永远坚持群众路线、坚决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做实群众工作。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时,要首先顺应群众工作的新形势,了解群众新需求,掌握其“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具体问题,通过接“地气”设计深受群众喜爱的活动,勿把活动只搞成读报纸、念文件,空洞说教,要通过案例教育、寓教于乐活动教育和文化技能培训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提升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效性。
XX年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委宣传部和县精神文明办的精心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不断丰富载体,创新工作机制,扎实有效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类活动,不断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文明和谐家园创建活动和最美乡村建设,有力推进了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现将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形成精神文明建设强大合力。
我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镇工作的重点之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领导,努力做到“三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全年各项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落实,并列入到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之中。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杨少敏任组长,党委副书记李孟燕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体制,形成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机制。
三是宣传发动到位。主要采取会议、悬挂横幅、刷写标语、印发宣传材料等各种途径,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工作要求,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突出抓好思想道德教育,树立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1、加强理论教育,在全镇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热潮,把学习、宣传这些精神贯穿工作始终。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出黑板报、广播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地指导好全镇理论教育工作,在学习中注重抓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当前形势相结合;二是与改造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三是与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指导和学习,增强了干部群众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贯彻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坚持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教育。组织干部群众观看爱国主义和科教影片,在重大节日,如春节、五四青年节、六一、七一等节日广泛开展有益文体活动,举行唱红歌,农民篮球赛等。加深对形势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拒绝毒品进万家”教育活动,让他们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使尊师重学尉然成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党性党风教育、警世教育活动。坚持做好政务、村务公开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利用党校、法制教育学校、有线电视、广播等加强法纪教育工作,加深了对党纪政纪知识的了解,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增强了党委、政府号召力和凝聚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科学规划,功能配套,继续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镇始终把镇村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综合改造整治力度。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截至目前,全镇共栽植塔松、国槐、红叶李、紫薇等绿化苗木万余株,硬化道路14条千米,新修花坛560个,新修水渠15千米,灰粉墙体12800平方米,新建文化墙2400平方米;新建健身广场3处,安装路灯150盏。建成蘑菇大棚110座、蔬菜大棚65座;建设红薯育苗中棚650座,种植红薯9000亩,创收5000万元;新栽苹果340余亩,其中在马洛村建成连片优质苹果示范园246亩,全镇红薯、蔬菜、苹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1000亩。新建黄牛、生猪养殖畜牧养殖小区2个,新增肉牛500头,生猪存栏3160头,新增羊养殖大户2户,目前全镇牛存栏1320头、生猪12600头、羊1380只、蛋鸡1万余只、肉鸡2万余只。基本形成了九家庄设施蔬菜、西谢平菇、虢王红薯、马洛村优质苹果、三家庄畜牧养殖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全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19562万元。
二是加大治理力度,狠抓镇村环境整理。全镇组装宣传车2辆,制作宣传牌25面,开动广播50多次,编写黑板报35面,对全镇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工作的要求、目标和内容进行全天候、高密度宣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镇先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2次,共清理“三堆三乱”1800处,乱搭乱建1500处,清运垃圾280吨,增添垃圾箱140个,新建垃圾台23个,增设垃圾填埋场45处,添置垃圾桶140个落实保洁人员60名,涂白树木万株,清理路侧杂草21500米,整修街道185条11200米。真正做到了车辆摆放有序、路旁绿化带美观无损、垃圾定时定点清理,目前车辆进线、摊点进场、垃圾进仓、文化进级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使群众切切实实的感觉到美在农村、乐在农民。
四、丰富载体,有机结合,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1、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既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位,鼓励、组织村民成立“锣鼓队”、“戏曲自乐班”、“秧歌队”、“中老年娱乐队”、“女子健身舞蹈队”等多个民间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把“弘扬雷锋精神做文明有礼的凤翔人”、“我身边的青春榜样”等活动评选作为弘扬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气的一项重要工程,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载体,扎实推进。
2、结合平安凤翔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先后组织镇、村干部开展“大宣传、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维稳专项整治活动,扎实细致做好涉军上访等特殊群体稳控工作,确保全镇和谐稳定。结合“两率一度”知识的宣传普及,我们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村组农户,宣传引导群众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坚决遏制黄、赌、毒及封建迷信等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3、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机制,把工作成效作为基层基础创建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一是通过家长、学校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特别是网吧、电子游艺厅等实施有效管理。做好留守、流动儿童的入学、日常管理工作,关心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三是组织在校中小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寓教于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心中。镇中学先后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风采大赛、庆祝党的生日唱红歌比赛、“优化城乡环境,打造美丽凤翔”演讲比赛等。利用校园实践基地,教育青少年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
总之,一年来,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在上级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仍存在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心扬长避短,再接再厉,努力把我镇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为群众创造舒适优美、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第五篇:下冻镇2011年屯级规范化建设情况报告
2008年以来,我镇整合各类资源,集中资金投入,形成建设合力,大力开展屯级规范化建设。
一、加强领导,措施到位
一是争取项目。争取职能部门支持,将屯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纳入“一事一议”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等,实行统一部署、统筹兼顾。二是争取部门帮助。充分利用挂点包村单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后盾单位以及“结对共建”的上级机关单位等上级部门的政策、资金优势,争取帮扶资金。三是动员群众参与。依托已经投入使用的屯级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党员教育、科技培训等活动,切实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屯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屯级规范化建设进展情况
1、洞埠村空这屯:51户,227人,于90年代已经建设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升旗台、舞台、宣传栏、硬化屯级水泥道路。于2008年建设了阅览室、组建了篮球队、文艺宣传队等。
2、春秀村侬隆屯:60户,238人,于2011年10月中旬开工建设装修村委会办公楼,含文化活动室、宣传栏。该项目投资5万元,由新农村建设挂点单位自治区公安厅落实。
3、布局村空均屯:共有64户,259人,已建好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升旗台、宣传栏、硬化屯级水泥道路。
4、布局村洞茧屯:共有17户,68人,于2011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升旗台、舞台、宣传栏、硬化屯级水泥道路。项目投资50万元,由县文体局落实。
5、扶伦村板旦屯:共有84户,359人,于今年开工建设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升旗台、舞台、宣传栏、硬化屯级水泥道路。项目投资21.8万元,由县文体局落实。
6、春秀村隘埂屯:由于没有场地建设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升旗台、舞台、宣传栏等,目前是硬化屯级道路,该项目投资8万元,由新农村建设挂点单位自治区公安厅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