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时间:2019-05-14 01:1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第一篇: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刘苏荣

 2012-05-18 09:46:39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期

摘 要: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比较突出,自然环境也恶劣。对于大多数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只有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水平,进而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云南边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它包含了8个州市,其中5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包括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外加普洱、临沧和保山三个市。普洱市下辖1个市辖区和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临沧市下辖1个市辖区和7个县,其中包括了双江、耿马、沧源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保山市虽然没有少数民族自治县,但是它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保山市总人口的10%左右。

云南边疆是云南乃至全国范围内贫困状况比较突出的区域。云南共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而这8个边疆州市就包含了其中的38个。云南的8个边疆州市包含了与外国接壤的25个边境县(市),其中有9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与民族众多的原因,云南25个边境县(市)的基层农村社区呈现出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封闭,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较少;在同一区域内,民族种类越多,贫困程度就越深。

云南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生活的少数民族有十多个,除少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民族如傣族外,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特困少数民族;而且,除个别民族如普米族外,这些特困少数民族往往跨境而居,它们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一些民族属于同族同宗,沿国境线相邻而居,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跨境为一体的特殊区域。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石山熔岩地区,多山、少平地,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土地贫瘠,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地方病高发,农作物产量极低,农民仅仅是依靠广种薄收来尽量维持温饱。由于远离经济中心,导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商品化率低,劳动参与率低,医疗、教育、交通条件落后。简言之,在各种致贫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二、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经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推进中国陆上开放、提升沿边开发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发战略中的前沿性作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处于桥头堡战略的最前沿地区,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绝大多数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跨国境线而居的特点,决定了解决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是影响边境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现代地缘政治中的领土纠纷、边境冲突无不与跨境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同时还是中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尤其是中南半岛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随着区域性国际合作组织的不断增多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有的国际组织利用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通过宗教、救济、扶贫等手段,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渗透,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条件较好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摆脱了绝对贫困状态。但是,对于大多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单纯的扶贫开发无法帮助他们真正脱贫,只有较为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国内外的大量历史事实证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强弱是关系到边境地区社会稳定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之所以认为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信息也不够通畅,大多数民族群众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世代居住生活的大山,别说县城,连乡政府所在地都未曾去过。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懂汉语,他们对云南内地乃至整个中国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对国家的认同感是相对脆弱的,外部因素的改变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看法和判断。此外,这些少数民族往往跨境而居,它们同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的一些民族属于同族同宗,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相同或相近,平时通过边境贸易或人员往来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具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和教育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率高的局面不得到切实改善的话,只会更加削弱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本就不是很强的国家认同感,进而影响到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2.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参与毒品犯罪的人员都是因为生活极端贫困,在经不住金钱诱惑的情况下走上毒品犯罪之路的。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还是中国“禁毒防艾”工作的重点所在。因为地理的原因,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容易引发毒品犯罪问题,一些群众因急于摆脱贫困而受境外贩毒集团的引诱去贩卖、运输毒品,或者因贫穷颓废而吸毒;而毒品问题也会引发贫穷,吸毒会使众多家庭的仅有的一点财产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因此,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与毒品形成了恶性循环。从这一点来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现实甚至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作为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广大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的社会稳定当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维护边境社会稳定视角下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策略分析

由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境外各国的社会保障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1]。对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手段之一,其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最低收入支持计划,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旨在保障最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条件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也是政府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减少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的一种手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保证农村最低收人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力求在公平与效率间达到适度的平衡。鉴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就要从维护边境社会稳定视角下探讨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策略:

1.要准确界定低保对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性质已经由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逐渐过渡到分散性、个体性贫困,针对贫困县、贫困村的瞄准机制已经难以甄别区域内低收入群体的微观个体差异。在理论上,这种转变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覆盖更多的低收入群体,使农村低保资源直接地流向需要得到帮助的家庭[2]。所以,为了提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效率,使有限的低保资金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就必须客观、精确地确定低保对象的标准和范围,同时杜绝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仔细甄别低收入群体。

2.在完善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现有的资金负担模式时,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口比重、地方政府负担能力等因素,在资金的配套拨付上体现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原则,通过加大省级财政支持的力度,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州(市)、县(市)财政负担比例或总量控制的办法,及时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到位,缩短资金的到位周期,使保障对象及时、足额地享受到应有的保障待遇。

3.为了提高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对农村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实行动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低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但因为农村低保对象的认定本身就存在一定困难,对其进行鉴定甄别并进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就更显得难上加难了,何况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身由于受地理条件所限,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信息也不够通畅。但是,如果不这样做就无法提高农村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4.鉴于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比较多,单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难以完全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因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贫困农村居民生产自救,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为边境地区的繁荣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早日实现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新民.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8.[2]谢东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配效果与瞄准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61.

第二篇:浅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整体得到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村居民因各种原因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解决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实现基本生活救助制度方面城乡困难群众同等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有着重要的意

义。

首先,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实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是一项加强“三农”工作,逐步消除贫困、控制贫富分化、化解社会矛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其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地推动,也是对人的基本生存、生活权利的尊重。

最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公平和效率有机的统一起来,反映了统筹兼顾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得到贯彻落实,是我国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上开创的另一新局面。

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件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分配和谐的关键一步。所以,低保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需要我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第三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目录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指由地方政府为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群众,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供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物质帮助。该制度是在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生活救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项规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编辑本段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实行严格规范,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包括:

(1)申请、审核和审批;

(2)民主公示;

(3)资金发放;

(4)动态管理。

第四篇: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 副本 (范文)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

社会保障概论

作者XXX

考试批次201309学籍批次201203学习中心XXXXXX

层次高起专专业行政管理完成时间2013年8月28日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建立低保制度的实践探索。中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仅在中国社会救助体系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且随着向农村地区的扩展,亦成为中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项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项目之一。低保制度的建立,初步保障了城乡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然只是一栋„超级楼宇‟的主体构架,要使它实用、适用和有效,还须花更大的气力。

一、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意义

1.全覆盖解决农村特困群众的温饱问题

我国现有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解决这些特困农民的温饱问题,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遵循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相适应的原则,全国农村低保标准按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同时规定,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农村低保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定的标准。

将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目的在于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些地方财政难以足额安排五保供养资金的问题。

2.为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夯实基础

农村低保的全面实施,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了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功能。农村低保制度与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相比,救助对象更具普遍性,补助水平更具合理性,管理运作更具规范性,资金来源更具稳定性,更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第二,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平台。目前,在探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时,都与农村低保制度紧密挂钩,以低保对象为重点,从而确保了救助对象的准确性。低保补助虽然标准不高,但对于平时生活节俭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因此,农村低保具有较强的农村养老功能,为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于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用突出。

多年来,党和政府在消除贫困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贫困人口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2100万,但脱贫致富仍然是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重点在农村,因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力减少贫困人口,早日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有利于改善低收入农民的生产生活自立条件,激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党群、干群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动力;有利于化解各种利益矛盾,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4.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一个有力推动。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城乡发展是统筹兼顾尤其重要的方面。我们党有重视农村、关心农民的优良传统,而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同时必须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一种历史耦合及必然性展现,也是一个历史重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历史规律的自觉驾驭和充分利用。当然,要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仍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到目前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仍然呈扩大趋势。但无论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和政府正在从各方面、各层次、运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统筹、力控差距,此次重大举措的出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二、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低保资金筹集力度

一方面应该加大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各级政府可根据经济状况,积极筹措资金,调节各地比例标准,逐步加大对农村的低保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资金筹集应该多渠道,大力鼓励社会捐助,借助社会力量,通过福利彩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同时应加强管理,按照统一规范、公正合理、公开透明等原则进行规范管理。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生活困难百姓的生存,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及时足额的资金投入是保证这一制度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资金筹集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2、科学制定农村低保标准

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的制定,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既要保证保障对象的最低生活需要,又要克服完全依靠低保的等靠思想;既要考虑地区间标准大体 一致,又要考虑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性。

首先,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情况不一,居民生活水平差异较大,很难制定适合全国的农村低保标准。因此,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应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物价上涨等方面因素。其次,由于社会保障给付具有刚性,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制度建立初期应当以“低标准、广覆盖”为原则,标准可以略低,但应维持在国家贫困线以上。最后,影响农村低保标准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保障线标准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各地应当在全面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科学可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参照系数。

3.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各地要依据实际情况,尽快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或实施细则,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保申请、审核、评议、公示、审批制度,确保农村低保每个工作环节的公开、公平、公正。要加快低保信息网络化建设,提高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要加强农村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定期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取消其农村低保待遇。要规范档案管理,健全对象资料,做到有据可查。要严肃工作纪律,对违反政策为不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办理农村低保手续,或者不为符合条件的申请对象办理的有关工作人员,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结论

我国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其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毕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无论在制度建设还是在实践环节都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五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 学

院:

自动化学院 任课教师:

胡民泽

小组成员: 王强(学号:20095328)班 级:

2009级物流工程2班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78%,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了9.86个百分点。妥善解决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最低生活保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地区推广低保制度,体现了政府在积极承担更多的公共职能,但相应资源需求的扩张与地方财政困境之间也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农村低保任重而道远。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也是能否尽快建立与完善农村保障制度的关键。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困难群众来说解决了许多的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最新情况,关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今年寒假回家对自己家乡所在的乡镇(资阳市伍隍镇)进行了访问调查,并通过总结并结合自身的感想写成了这份报告总结。

一. 调查方式

采取问卷与交谈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两种方式相互补充,加大对调查事实的准确性。问卷调查表针对自己家乡所在乡镇上的一名村干部和一名低保户,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力求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二. 调查内容

1、伍隍镇基本情况

2、伍隍镇居民申请低保的条件

3、伍隍镇低保对象

4、伍隍镇低保保障标准

5、资金来源

三. 调查范围

调查地域:

四川省资阳市伍隍镇(我的家乡)。调查对象:

村干部——刘国亮,以及低保户——张瑞芳。

四. 调查时间

2011年1月23号—1月24号,发放与填写问卷,并与他们进行谈话,了解了相关情况。

2011年1月25号—1月27号,整理问卷的结果,在网上查询了相关信息,完成报告总结。

五. 调查途径和资料处理方式

以抽样调查为主,并结合实际进行访谈。

将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并结合自身对调查对象的访问记录和查询的相关资料与信息,深入思考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知识,进行总结、分析与思考。

六. 调查结果分析

1.伍隍镇的基本情况

伍隍镇位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东南部,距城31公里,东与小院挂角,西靠资中球溪镇,南与石岭镇接壤,北与南津镇相毗邻。海拔高度:429米。公路四通八达,便利快捷。98年伍隍镇被列为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现已初具规模。全镇现有小集镇4个,中心村3个;面积77.8平方公里,所辖有2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402个村民小组。境内土地平坝多,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总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5.7万余亩,其中田1.19万亩,土4.5万亩。伍隍镇人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种植枇杷树)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大约为3000元左右,其中农村贫困地区人均年收入大约为1500元伍隍镇自2008年1月开始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伍隍镇居民申请低保的条件

持有本县行政区域内常住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可以申请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或公婆)、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关系的直系亲属(含户口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居民,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家庭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读学生除外),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

(三)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

(四)正在服刑、劳教的;

(五)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认定不能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六)被公安机关处罚的赌博、吸毒、卖淫嫖娼人员,一年内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七)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不得重复救助。

3、伍隍镇低保对象

第一类,有一定的收入来源,但是生活水平低于或等于国家规定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农村居民;

第二类,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劳户,如没有依靠、没有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

第三类,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

第四类,由突发性自然灾害造成生活一时困难或因农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生产经营不善而面临困境的农村居民;

4、伍隍镇低保标准 据了解,伍隍镇低保标准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二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三是当地物价水平。民政办工作人员谈到:农村低保应该保证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绝对贫困线,否则就无法保证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但也不宜比贫困线高得太多,否则会不利于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生产自救。

伍隍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对于小于60岁的居民是100元/月,后由于物价上涨,小于60岁的居民低保为150元/月,大于60岁的居民是200元/月。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中的8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重病人员和一、二级重残人员每年增加200元的救助金额。

5、资金来源

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县级以上的财政拨款以及乡镇筹集,也有慈善捐助活动。

七. 低保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政府方面

在我与村干部刘国亮的谈话中了解到政府部门在实施低保时遇到以下一些问题:

1、资金来源缺乏,再加上不能及时报帐,导致低保资金拨付困难

2、民政部门救济经费较少,根本满足不了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需要

3、补助标准较低,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 以还有另外的问题,比如:

1、申请对象是否纳入低保及纳入低保的补差金额难以确定。

谁在绝对贫困线下,家庭收入到底是多少,由于人户分离、外出务工收入的不确定、临时工收入的不确定、外出人员是否有经济收入、对象户隐报瞒报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政府部门工作只能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尽量做到不主观,但不可避免主观。

2、企业改制及水库搬迁等催生了一批低保户,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于这部分人,在确定其是否纳入低保时,政策有所放宽,造成了不一定是绝对贫困线下的人享受了低保。

3、政策门槛较低,社会认识存在偏差。

虽然当前的低保政策对申请低保的人员设定了一定的条件限制,但只侧重于家庭收入的核定,加之政府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众给予的优惠政策及媒体一再强调的维护社会稳定、为人民服务、服好务、群众利益无小事等的影响,造成人民群众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好像只要没有工作、年老或生病等都可以吃低保,把家庭成员的责任义务推向社会、推向政府,造成了部分群众误解和产生认识偏差。认为吃不到低保是政府工作人员卡他,说是不执行上面的政策。

(二)农村方面

村干部刘国亮介绍,伍隍镇有个别村子的部分居民生活还相当贫困,在正常劳动力家庭、在正常的年份所获收入都只能勉强维持基本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家中有人生病、有孩子上学,那就会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如果是五保户、残疾人家庭,则常年生活得不到有效保证。虽然地方上会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但是每个月几十或百来元钱对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很多农村特困家庭经常借米下锅。

在我实际采访中发现即使住在伍隍场镇上,一些家庭也是生活极其困难,尤其作为占地移民,以前靠土地获得的农产品养家糊口,现在由于建新城土地被占,发放的土地补助和其他移民补助基本上拿来在新城盖房子,所剩无几,单靠政府发放的补助根本无法正常生活。

低保资金难以落实到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观层面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对农村低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资金的挤占挪用。客观层面上,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完全依赖财政投入。不少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收支状况尚属“吃饭财政”,依靠财政解决城市低保问题已勉为其难,对面更广、量更大的农村低保工作,供需矛盾突出、资金缺口难以弥补,这是制约农村低保工作整体推进的一个客观问题。

八. 总结与建议

在低保制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建议有关部门把农村五保户、特困群众纳入低保范畴,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额:对五保户最好能办理农转非户口,实行集中供养,执行城镇的低保标准。

对特困群众则依据困难情况,由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定向补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确保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

也许有些地方要说财政困难啊,没有钱啊等等。事实上,很多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们如果能少开几次兴师动众的大会、少买些高标准豪华轿车、少进几次宾馆娱乐场所,这点钱还会省不出来?关键是政府部门的领导同志们心目中有没有装着老百姓的利益,有没有把百姓的冷暖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

九. 感想与思考

通过这次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调查和访问,我收获很大。了解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我们家乡得到了基本上的实行。政府部门和人民群众都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实现和谐社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低保户的生活问题。始终秉持着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事纳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的信念。毋庸质疑,农村低保制度作为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给予救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是解决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的长效机制,是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基础保障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具体体现,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以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制度要更加完善地实施与推行,需要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当有天灾人祸的时候,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能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保障制度,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群众的燃眉之需。尽管低保制度在我们镇是建立起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而且也没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由于评定原则的严格制定,一方面很好地确保家庭很困难的群众得到应有的帮助,另一方面也使得一些家庭一般困难,但是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灾祸而生活很难继续的群众被其拒之门外。无法否认,这的确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政府部门也有自身的难处,不可能帮助到所有的人,只能先解决最困难的群众的问题,再逐步推行与完善。只有通过更多人来了解,更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力量才能慢慢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再者,想要真正地过上生活富裕的日子,不被贫困所打倒,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身处困难境地的群众应该人穷志不穷,更积极地学习知识与技术,早日摆脱贫困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和企业可以共同提供很好的平台,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勤奋努力,成为建设社会的一员。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社会应该对其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至于家里有重病患者,入不敷出的家庭,也需要社会的救济来支撑下去。

因此,希望人人都能献出一点点爱,温暖困难群众的心灵。也希望这项制度能发挥其作用,更好更快地实施,及时解决问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低保事业出一份绵薄之力。

下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边境社会稳定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含5篇)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随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显重要也迫在眉睫。在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够切实保障农村贫困人口......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共5则)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

    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刍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

    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8乡镇公务员农村专业知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义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社 会 实 践 报 告姓名: 班级: 院系: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实践目的。 2007年,我国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

    社会组织与边疆社会稳定专题研究

    社会组织与边疆社会稳定专题研究摘要: 边疆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是社会管理的核心所在,加强社会组织防控体系建设,对社会稳定起到促......

    关于迎接民政部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情况

    湘民办发„2007‟74号 关于做好中央督查组对我省农村低保制度落实 情况、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农村五保供养 工作条例》执行情况督促检查准备的通知 各市州民政局: 12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