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苏州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几点想法
基于苏州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的几点想法
——苏州星海2012年初高中历史教师研讨会交流材料 2012 5 9
一、紧扣考试说明进行复习迎考,加强对考试说明的研究。特别关注新增加和能级要求提高的考点。做好知识的具体梳理。
二、关注热点问题,实行重点突破。进行必要的专题化复习。
三、选择题:细化题型分析,注重解题方法指导的针对性
1、对材料信息所涉历史结论和历史概念的深入理解。
(苏州2009 第11题)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苏州2010 第2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苏州2011 第11题)2011年5月23日,在《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一文中列举数据显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人民币,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为西藏取得巨大进步提供保障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区域自治 D.西部大开发
2、类似事件之间的准确区别
(苏州2009 第17题)有学者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下列符合该时期“由理想到现实”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苏州2010 第13题)“„„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以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的海地„„在内。”留下这段遗言的航海家应该是
A.达·伽马 B.迪亚士 C.哥伦布 D.麦哲伦
(苏州2011 第13题)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亿是魔鬼!有人说他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传播者,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是一个“暴发户”。这里的“他”是指
A.华盛顿 B.拿破仑 C.林肯 D.罗伯斯庇尔
3、历史事件所对应的时间概念的准确性记忆(苏州2010 第11题)“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苏州2011 第9题)高明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请问他在进行哪一历史主题的学习?
A.北伐战争 B.十年内战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4、对知识点掌握的全面性(高覆盖率)。
(苏州2010 第7题)苏州某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为某期黑板报的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西安事变”。据此,你可以判断,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洪流奔涌 B.十年内战,烽火绵延 C.八年抗战,同仇敌忾 D.解放战争,革命胜利
(苏州2010 第17题)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战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B.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C.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D.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苏州2011 第14题)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乙:《美国人在交通运输领域率先取得新突破》;丙:《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丁:《工业革命使欧美资产阶级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史实的灵活转化以及对科技、文艺类内容的掌握要全面、准确
(苏州2010 第20题)当美国人用10000美元从通用汽车公司买回一辆汽车,其中3000美元是支付给韩国装配工人的,1750美元付给日本零件制造商,700美元是德国设计师的报酬,400美元是用来购买台湾、新加坡的零件,250美元付给英国的广告商,余下的不到4000美元才能供通用汽车公司以及纽约的银行、保险公司分享。上述现象最能反映当今世界哪一发展趋势? A.政治多极化 B.文明多元化 C.经济全球化,D.区域集团化
(苏州2011 第3题)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苏州2010 第15题)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展示各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的重要舞台。下列一段与世博会相关的资料中,划线部分共有几处错误? 1851年,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产品博览会,纺织机械、蒸汽机、汽车等各种工业技术成果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1876年,美国在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会上展出了莱特兄弟的飞机。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苏州2010 第18题)莎士比亚在作品中赞叹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如果用列夫•托尔斯泰这位杰出人物的成就来证明的话,下列哪一选项符合? A.出版了《物种起源》 B.撰写了《战争与和平》 C.创作了《向日葵》 D.谱写了《英雄交响曲》
(苏州2011 第20题)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正确对应的是
①牛顿——电磁感应现象 ②达尔文——进化论
③爱因斯坦——相对论 ④爱迪生——万有引力定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四、历史判断题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
判断题是苏州中考四大题型之一,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为12%。虽然这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但学生审题如果模棱两可,失分现象可能就比较严重。
一、错误类型归类:
1、张冠李戴型:
(2009第24题)莎士比亚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是《神曲》。
2、用词不当型:
(2009年第23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时空错乱型:
(2011年第26题)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概念模糊型:
(2010年第22题)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颠倒黑白型:
6、因果倒置型:
五、历史主观材料简答题
苏州中考试题主要有四大题型:选择、判断、填空、材料解析问题题,江苏历史小高考的试题也有四个题型:选择、判断、材料解析题、判断题,试题命题的取向影响着中学高初中两个阶段的教学趋势,两套试卷之间的吻合度正日趋无缝对接,现我就当前三年苏州历史主观题试卷命题的角度,谈谈他们之间的巧合。
从近三年历史中考主观命题的角度来看,中考问题情境日趋与高中历史试题的题型接轨,大致相似处有如下几点:
1.历史主观题的设置往往与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三年历史中考试题没有出现例外过:如2009年苏州历史中考考的高中必修三儒家思想的演变(重点部分常考题)、必修二中国史邓小平侧重于高中必修
二、必修三的内容、考的美国史侧重于高中必修一的美国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内容,又穿插必修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2010年苏州历史中考考的选官制度是高中必修一古代政治制度部分的重点内容、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是高中必修二的内容、团结将政治经济问题融为一体;2011年苏州历史中考考的是商鞅变法(高中选修1很重要,也可归纳为必修一秦朝)、改革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高中必修2的重点部分)、中西方人文主义民主思想(必修三重点思想文明)等;
2.大题目不再是直白的一问一答,一般是有题引的,题引是该题目的主线索,对于题引的表述考生不能忽视或熟视无睹,比如有关“团结合作”主题,甚至有时答案就隐藏在题引里,如2010年苏州历史中考题31题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面对的主题是什么?(1分)答案“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手段”就在题引里“现代化建设始终与建设的目标和建设的手段密切相关”;
3.历史材料题的解析也是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概括有效的历史信息,2011年历史中考第31题依据材料概括产生“逃港事件”的原因,材料比较新颖,学生不看材料,仅凭死记硬背历史是无济于事的。
4.试题最后一问往往带有概括上述历史材料的一问,如综合上述材料,2011年的31题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32题概括指出上述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要求学生对材料中文字的有效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不能一味死背书,要分清依据材料与结合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5.我们要关注近几年没有考到的主观题的盲点,不能只盯着新增考点和能力要求变动的考点。
6.提供近期高三命题新动向,希望能为初中历史复习教学提供某种参考:
苏州市2011届高三调研测试主观题:美国政治体制、康梁维新变法、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王安石变法、孙中山三民主义
苏州2012年高三三次模考的主观考试内容:
零模主观题: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辛亥革命的评价、启蒙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孔子、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一模主观题:选官制度、农业危机与大萧条的关系、维新变法、王安石变法、拿破仑《民法典》
二模主观题:美国民主制度、古今中外市场经济、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商鞅和梭伦变法比较、列宁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
(周良良、陈小军组稿)
第二篇:近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8——2010年三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张雁
一、试卷结构
近三年的历史中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分值和题型都没有变化,只是考试范围部分有变化,2010年考的《中国现代史》部分的第六课删除,世界现代史第九课删除,开卷考试,考查范围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总分6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试卷由选择题和归纳列举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探究题四部分组成,选择题约占10分,归纳列举题占15分、材料分析题占20分、综合探究题占15分。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板块各占50%。题型经典实用,考点分布全面均衡。
二、试卷的主要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以中考说明和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考查。在考查广度上,严格依照中考说明的考试要求,立足基础知识,不出偏题怪题,难度适宜,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整体考查,绝大部分题目不直接考查知识点,而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让学生经过对比、分析、概括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使知识与能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题面丰富,通过识图释图题等形式,进行考查,如果平时不注重学的过程,考试时很难应对这样的考试题。
2、突出每年的周年事件和热点问题。主要体现在材料分析题上,试题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性。每年的周年的历史事件又是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也就是中考的考查出题概率高的地方。
3、强调知识的综合归纳性。主要体现在列举题和综合探究题,两个综合题均以不同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大跨度、高浓度的概括。
4、开放性问题体现突出。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加强对课标的学习,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转变考生的学习方式,促进考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对“考点”中要求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基础知识应理解到位,立足平时,夯实基础。其次要注重培养基本能力,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历史问题情境中培养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联系社会现实,联系生活实际,切实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2、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像大事年表等基本工具,要培养学生掌握诸如画示意图、分析数据图表的方法以及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狠抓审题习惯和表达的条理性。一定要提高答题技能,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第三篇:2020年苏州中考历史考纲
历
史
中国历史
单
元
知识内容
能级要求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北京人所处时代
√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生产状况与主要农作物
√
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夏朝建立者、世袭制的出现
√
商、西周的建立者
√
西周的分封制
√
√
青铜器与甲骨文
√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诸侯争霸
√
√
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
√
都江堰的修建及示意图
√
孔子和儒家学说
√
√
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的时间及秦朝形势图
√
√
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
√
√
陈胜、吴广起义的意义
√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
√
汉武帝的大一统
√
√
√
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
√
造纸术的发明
√
司马迁和《史记》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
√
《齐民要术》作者及著作类别
√
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的开通
√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
√
“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
√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
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
唐朝著名诗人及其评价
√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
√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
金与南宋的对峙
√
宋代经济的发展
√
√
√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
√
元朝的疆域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省制度
√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
√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
√
郑和下西洋
√
戚继光抗倭
√
《天工开物》作者及著作类别
√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
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
清朝疆域图
√
√
清朝前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
√
√
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林则徐虎门销烟
√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
√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及圆明园遗址图
√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
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企业
√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
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
√
√
戊戌变法的影响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
√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
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
1911年武昌起义
√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
√
√
√
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与历史意义
√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国共合作建立的标志、创建黄埔军校的重要人物
√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和重要战役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时间
√
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主要领导人
√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
古田会议
√
红军长征
√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
√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
√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南京大屠杀
√
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
√
中共七大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双方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签订的文件
√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
√
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标志
√
三大战役基本情况及示意图、渡江战役
√
近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及开国大典图
√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及意义
√
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
√
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及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
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标志
√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
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
√
中共十九大
√
中国梦宏伟蓝图
√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
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政权交接仪式图
√
“九二共识”
√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
√
√
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
√
√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
√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钱学森、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屠呦呦与青蒿素
√
世界历史
单
元
知识内容
能级要求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走向近代
文艺复兴
√
√
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莎士比亚的戏剧
√
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
√
美国的独立
√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
√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
瓦特改进蒸汽机及其影响
√
√
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
巴黎公社的历史地位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
√
√
美国内战
√
√
√
日本明治维新
√
√
√
第二次
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
电力的应用及其影响
√
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新交通工具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
牛顿、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
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的主要成就
√
第一次
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萨拉热窝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重要战役
√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
√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
√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
√
苏俄新经济政策
√
√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苏联模式的评价
√
√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
√
√
罗斯福新政
√
√
√
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
√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及主要战场
√
美、英、苏、中等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
√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
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
√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冷战的含义
√
√
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
√
战后欧洲的联合√
√
战后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
√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联合国的成立
√
√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
√
冷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
第四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2、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7、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华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第五篇: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5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今年历史考试卷,以《课程标准》为基础,紧扣《考试纲要》,凸显“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征。试卷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难度适中,关注时局,试题灵活新颖。
一、题型
今年中考试题型和往年一样,仍是五大题,即从单选题、组合列举、辨析改错、材料解析、活动探究题;
二、试题特点
试题紧扣考纲,注重课本知识的迁移,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设计新的历史情境,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渗透学生对知识的判断。如选择题第5题,穿越时空,来到宋朝,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给了宋朝的赵州桥、唐朝的金刚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元朝的《窦娥冤》。继续延续历史试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今年中考题有历史人物图片,有建筑,有条形图等,充分体现历史资料的丰富性。试题知识点分布合理,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史论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引用大量史料,如第28题材料
一、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材料
二、总书记说“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针……材料是教材中没有的,突出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关注时事。从试题内容的难易程度看,难易适中。选择题、组合列举题和辨析改错题所考查的内容基本属于识记层次和在此基础上的简单运用层次;材料解析和活动与探究,所考查的内容属于理解层次,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内容既有对知识点的考查,也注意到了线和面的结合,点多面广,而且重点突出。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注意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描述能力,彰显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如选择题的第4小题和材料解析题第24题考查了学生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的能力和利用这些直观形象的材料学习历史知识的技能。至于理解层次的材料题和探究题,虽有一定的难度,但也最具开放性和灵活性,最能展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今年中考的试题依然延续的一个特点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热点问题。当今政治格局、经济趋势、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丝绸之路经济带,抗日战争胜利多少周年等。
今后教学需改进之处: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能力,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平时形成认真的习惯,如规定时间记内容,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抓基础,高要求等。
日
刘晓伟
2015年10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