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范文模版]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县中学课堂转型培训会上的发言
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飞生
中学政治学科作为肩负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和升学教育主阵地双重任务的重要学科如何推进课堂转型,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我们的初步思考是必须坚持一个抓手,围绕两个目标,遵循三个规律,把握四个要素。
坚持一个抓手:“学案导学”,即以导学案(或导学课件)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和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变教案为导学案,变教学课件为导学课件,真正把“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理念落到实处。
围绕两个目标:一是课堂要有趣,促学生思想品德得发展,生活能力得提升;二是应试要有效,促学生考试成绩得提升,现实利益得保障。理想的中学政治课堂要实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实现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提高的有机统一;
遵循三个规律:课堂教学是有规律的,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遵循下列规律。一是遵循德育教育规律,中学政治首先是一门德育学科,要提高德育实效就必须遵循德育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政治课堂不能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或是情感课,教师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杜绝“假、大、空”,要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正确领会德育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强化体验、感悟;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德育的内化效果。二是遵循应试教育规律。即要研究考试,以考导教,近几年高 考、中考都在稳中求变,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稳中求进,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如当前政治学科中高考仍然重视对学生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仍然要重视学生的基础夯实工作;再如当前政治学科中高考均强调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力求知能法的有机结合;再如政治学科中高考均突出对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等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强化“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意识,把上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再如政治学科中高考考查的是学生对新情境新问题的临场学习和迁移能力,临场学习能力实际上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临场学习能力的最好抓手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少教多学。三是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如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因此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如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因此我们必须融知识的学习于生活主题之中,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坚持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强化课堂思维提升。再如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学习起点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学情研究,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认知结构进行教学,做到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温故知新的本质是化难为易,由于变简单了,学生就能学会,而学会了,学生便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样,学习就能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兴趣—愿学—学会……相反,如果 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就会越来越没兴趣,这样学习就进入了恶性循环:学不会—没兴趣—不愿学—学不会……
把握四个要素。课堂教学是由要素构成的,要素科学高效,课堂才会科学高效。各校政治教研组要高度重视高效课堂教学要素的构成研究,要研究新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类型高效课堂的要素构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要素的设计,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精心、科学设计教学要素。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要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四个要素:要素一,基础检查,话题导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前面学过的重点内容进行检查性复习,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及时认真复习,夯实基础,温故知新;以切合本课主题的话题(特别是生活话题)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要素二,学案引领,预习先行。在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导学案(课件),即学习目标问题化引领下的充分自主学习,通过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消减了学习困难和痛苦的前提下,学会知识,提升学习能力;通过质疑问难,培养钻研精神,提高听课针对性;通过同桌或小组合作,初步解决疑难问题;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提高教学针对性;通过检查预习效果,提升实效。预习内容要明确,问题指向要清晰;预习指导要得法,具有可操作性。要素三,主题引领,探究展示。贯彻“主题式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置的主题(生活或理论主题)探究活动,使主干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情境化、问题探究化,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对教学重、难、疑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师生互动展示和针对性点拨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并相互启发、沟通,在分享中实现共赢。其实质是是把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点放在精心设计的主题情境中去训练,使训练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在兴趣中实现变式训练,实现生动课堂,实效课堂!课堂主题探究活动不能过多,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要考虑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有强烈的整合意识,一般一节课规 范组织的主题探究展示活动不要超过3个。要素四,小结拓展,测评反馈。通过小结形成知识结构。通过自查、互查,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拓展,提升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通过课堂围绕学习目标的多种形式的测评反馈,强化知识巩固,特别是毕业班教学要通过围绕学习目标的高强度情境题的限时训练(我们提倡把课堂训练当做一个任务,给学生合理的时间进行限时训练,而反馈应该在学生训练完成的基础上。我们反对课堂上老师PPT放一道题目,学生马上集体大呼隆讲一道题目答案的训练方式,尤其是选择题!因为这样的训练方式,往往当班里最快的同学报出答案时,班里50%以上的学生还没有把题目看完!),达到及时巩固、迁移新知,培养坚强意志和紧张快节奏习惯,减轻课外负担,提升效率。其实质是再一次把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点放在情境中去训练,使学生在兴趣中实现变式训练,实现生动课堂,实效课堂!学习的最好方式是重复!但重复不是机械训练,他应该是生动的!生动就需要在学生读进文本,学会知识的基础上,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采取不同的手段,引入不同的情景,让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展示,也就是变式训练!高考、中考实质上也是一次学生的自主变式训练!
全国著名的教改专家顾冷沅教授认为真正高明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因此不管教改怎么改,我们都必须时刻清醒:教改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改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为此我们都必须努力成为明白之人,在课堂上学习做正确的事,让我们的学生也成为明白之人。
2013年12月5日 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千岛湖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调研报告
淳安县教育局教研室 周飞生
教育局《关于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以生为本,打造生本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初中思想品德作为肩负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和升学教育主阵地双重任务的重要学科如何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2013年5月13—14日,县教研室对千岛湖初中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听课检查和座谈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些好的做法,也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领导引领,初步践行生本实效理念
“轻负高质”是我们的理想课堂追求,但它对教师的素质、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在教育实践中,只有很少的老师能达到。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生本实效”这一相对比较现实的课堂目标。关于“生本”,我们认为它既是一种课堂目标追求,也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生本课堂的核心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发展学生的目标;关于“实效”我们认为,在当前总体还是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课堂要实现学生素质提升与考试成绩提高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一是课堂要有趣,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生活能力得提升;二是应试要有效,促进学生考试成绩提升,现实利益得保障。
从本次调研情况看,千中八年级5位思品教师在余钦副校长的引领下,践行生本实效教学理念,开展学导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下面一些共性特点:
1、重视问题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生本课堂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教师均能根据教材内容或是情境材料设置思考问题,引领学生看书、思考、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反馈展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2、重视教材主干知识的解读和巩固。思品八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法律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要提高课堂实效,教师除了要引进典型生活案例,让学生感悟体验外,还必须重视对知识的准确解读和及时巩固。从本次听课来看,大多数老师都能在学生探究展示的基础上及时对知识进行点拨、归纳、提升,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小结、复习、巩固。
3、重视课堂的训练和反馈。训练是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也是学生取得理想考试成绩的必要途径。课堂训练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减轻学生课外负担的必然要求。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教师都能适当安排课堂训练,让学生在练(做)中学,提高了课堂实效。
4、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从本次听课情况看,教师都非常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尤其是对教材情境资源,都能围绕情境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促进学生的体验、感悟,加深理解。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余钦副校长在课堂教学中锐意改革,坚持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的先进教学理念,展示了“生活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归纳——主题探究展示——知识拓展巩固——情境回归敲打——课堂训练运用”的扎实教学过程,真正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本实效,值得广大思品教师认真学习。
二、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还比较滞后,教学设计还比较粗糙,教学过程还比较乏味,教学实效还有待提升等,建议备课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研室关于生本实效课堂的有关要求、学校学导式教学的有关规定,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
1、强化对教材的有效取舍和精准解读。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前提。从调研情况看,有的老师没有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取舍出现了偏差。如有位教师在上《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对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的区别与联系避而不谈,而这个内容在近几年的市中考考纲中是作为考试条目明确列出的,这样的处理影响本堂课的教学实效不说,还将给后续教学特别是中考复习带来很大麻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国家课程标准、中考考试说明(命题细则)、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我们的教学来不得半点随意性。尤其是法律模块内容理论要求高,对教师专业素养挑战大,教师一定要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有效取舍,把教材知识讲清楚、讲透彻。
2、强化对生活话题素材的精选和整合运用。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关键,也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强调“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基本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虽然典型,但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思想品德课堂只有密切关注鲜活的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彰显学科的学习价值,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从调研情况看,部分教师课堂上不能引进鲜活的事例、视频、学生存在的困惑及所关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位教师在上《公民的义务》一课时,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围绕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学生对照书本回答问题”,这样的课教师基本就是在教教材,背离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没兴趣,课堂思维缺活力,实效性更成问题;有的课堂虽然引进了生活材料,但整合意识不强,课堂显得比较散。因此建议教师平时要注重生活、时政热点话题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备课时一定要把寻找切合教学主题的生活、时政热点话题素材作为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如果一个专业教师备一节基本达到生本实效教学要求的思品课起码需要4个小时的话,那么精选整合加工生活话题素材所占的时间起码在2个小时以上,这是我作为教研员亲身备课后 的深切体会。要强化话题素材的整合加工意识,努力创设一例多境,打造低碳课堂,如《公民的义务》一课我们就可以围绕“雅安地震”这一生活话题选取素材创设一例多境展开教学(详见我的导学案和课件)。要精心选择能够辐射教材主干知识的典型材料,精心整合加工;要深入挖掘材料,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精心设置问题,把握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层层剖析渐次递进。
3、强化对课堂主题探究展示活动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新课改强调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课堂讲授转向“组织学习”,倡导开展有实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从调研情况看,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意识,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主题来源于生硬的课本,把课本的主要内容弄成一个主题,并认定课本里的就是“标准答案”,致使学生讨论问题时不是着眼于生活,而是着眼于课本;整合意识不强,探究的主题过多,有的课多达四五个。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要把这些主题全部讨论完,就不可能深化。另外个人探究较多,合作探究较少,探究组织比较随意等等。建议:一是根据学习目标和预习情况,围绕教学重、难点设置探究主题引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活动不能过多,不能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要考虑探究的价值和意义,要考虑到整堂课的效率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有强烈的整合意识,一般一节课规范组织的小组合作主题探究展示活动不要超过3个(这是我的观点,有待各位老师在实践中验证);二是新课一般采用典型生活话题作为探究主题辐射主干知识,如《公民的义务》一课我们可以围绕“雅安地震”这一生活主题,针对公民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两目内容中的主干知识设计两个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要有一定的坡度,最好形成问题链;三是探究的组织要规范,指令的下达要十分明确,如探究的时间,组织的形式,探究小组的分工,反馈的办法等具体要求要在探究前讲清楚,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法指导,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要进行培训,对学生的探究展示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拨、引导、评价、归纳或提升。总之,要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真正让 学生有效地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兴趣浓起来,课堂效果好起来。
4、强化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这是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有效抓手。集体备课是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备课质量,减少教师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工作幸福度的基本校本教研活动。“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任务为主线,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引导、督导和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大量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思想品德学科打造生本实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作为全县初中的航空母舰,千中集中了全县思品学科近三分之一的优秀教师。千中思品学科的最大优势在团队,在凝聚合力打造符合课标和生本实效课堂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和课堂教学内在规律的学科教学特色上。从本次调研情况看,这种共性特色还有待强化,有的教师课堂“个性”鲜明,这些“个性”中不乏积极的东西,但不少所谓的“个性”却违背了正确理念和教学规律,影响了课堂实效的提升。作为教研员,我从不反对教师课堂教学个性的挥洒,但我更加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符合课标和生本实效课堂理念,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内在规律,浙江最“牛”中学——宁波镇海中学倡导的“无个性化备课”其实质就是强调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的尊重,打造镇中学科教学特色,教学个性的挥洒必须是在正确理念和规律的范围之内。这次调研,我也花了近4个小时的时间与上课教师同课异构设计了《公民的义务》导学案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从中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日子好混,做好很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生本实效课堂讲讲容易,做起来,特别是真正做到位很不容易,它是建立在教师时间精力加倍付出的基础上的。打造生本实效课堂归根到底关键还是一个提升备课质量的问题,这次调研中教师课堂上暴露出来的问题追根溯源也主要还是备课问题。对一般教师而言,没有良好的课前预设(备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课堂演绎,低效课堂的命运往往在备课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因此建议:一是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功在课前,重在课内”的意识,在备课方面加大时间和精力投入;二是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备课组集体备课,以编制高 质量导学案(课件)为有效载体深化集体备课,提高备课组整体备课质量,打造千中思品学科教学特色。实际情况是,在每个思品教师每天都有三节课还有三个班作业批改任务的情况下,再让教师每天花4——5小时去备一节比较高质量的课确实不太现实,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分工合作,在备课组内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让每个教师一周争取备1—2节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课,拿出1-2个高质量的导学案来。学校的备课检查要适度强化对集体备课,特别是导学案质量的检查,在教学评价和奖励上要突出对备课组整体的评价和奖励。三是教育局进一步强化思品学科中考导向力度,学校进一步加大对思品学科的支持力度。目前中考打折的现实是制约我县初中思品教师深化课堂改革,加大备课投入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我县初中学生认真学习这门学科的关键因素。不少教师(包括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思品中考就那20分东西,何必那么认真!但作为一个任教过多年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教研员,我内心十分清楚,初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学科思维习惯、思维能力乃至应试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淀的过程。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弱化思品学科的中考导向,不仅会制约这门学科学生应试能力和应试成绩的提升,更为严重的是会制约这门学科作为学校学科德育主渠道功能的发挥!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创造。让我们以更加敬业创新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犹豫,不徘徊,不动摇,群策群力,全力打造生本实效课堂,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2013年5月
第二篇:践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践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成功高效的教学必须遵循“高度尊重学生生命个体,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学科生命教育理念,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 “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程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三转变” 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程序”即 学生先学; 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总结和巩固。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前置学习、感悟交流、点拨引导、拓展延伸、反馈总结”五步教学法,并将进行初步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前置性学习(即课前预习)
借助前置学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每个科目每节课都要求设计前置学案,独立学习是小组学习的前提奏,是小卒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前置自学阶段,每个小组成员都围绕学习内容自主借助教材,借助教师提供的自学提纲,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将自己的疑惑、困难整理成问题的形式准备在小组内交流。如语文课前的资料搜集,数学课前的尝试做题,英语课前的卡片制作等等,都为小组讨论交流奠定了基础。
为了收到好的预习效果,我们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方法步骤,即四步预习法:“读——查——学——赏”
(一)读
1.读课题,通过课题揣摩课文大体内容,可针对课题提问。
2.第一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第二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文告诉我什么?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
4.第三遍读课文,给课文加批注,把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勾出,把自己有所体会的地方适当加上批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跟老师同学交流。
(二)查 查资料,了解背景及相关知识
(三)学 自学生字新词
1.查阅字典、词典,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扩词。
2.用各种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3.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四)赏
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课堂预习的检查力度。同时,逐渐探索当堂预习的好方法。
二、自主感悟、合作交流
通过前置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读议批画,画出自己尤为感动的段落、句子或词语,说说自己的感知,说说透过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读到了什么。在交流释疑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进行梳理归纳,粗浅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重点问题则板书到黑板上,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又是语文重点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一并放到“点拨”一环中去理解。
小组交流是对每个小组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小组成员之间初步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组内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交流是学习成果得到共享,另一方面是通过交流启迪每个人的思维,让每个人的智慧在小组内熠熠生辉,使学生在小组内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组长及时帮助学困生,使其尽快理解,掌握所讨论的问题。组内交流阶段,组内成员人人发言,共同讨论,形成跃跃欲试、一触即发的阵势。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自主探究性,以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小组交流需要小组内的成员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群策群力,要展示的小组,必须富有激情,三、班级汇报、点拨引导。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全班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这一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四、巩固知识、拓展应用。
即全员练,它是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习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欣赏语言、迁移运用语言的空间,延伸学习内容,达到课内外相结合。
五、归纳总结,回扣目标。
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深化文本感悟,领悟写作方法,归纳学习策略等。注重将课内知识进行梳理,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西营城中心学校
二〇一六年八月
践行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西营城中心学校 二〇一六年八月
第三篇:全名打造“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全方面打造“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 任美玲
通过“生本教育及生本课堂”的培训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从培训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真是受益非浅,下面是我通过学习获得的几个方面的体会:
为了解决当前面传统教育面临着困惑与瓶颈,探求教育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我参加了在保康县实验中学举行的生本课堂观摩学习,了解了生本课堂和学习小组建设等生本教育模式探讨,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关注人的生长”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应该说生本教育对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阐述更清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更为具体化。
生本课堂的内含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尊重学生的一切需求,尊重学生的成长和和协发展的生命需求。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在教师帮助下的)学生发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提出对课堂进行根本的改造,使之成为儿童自己的课堂。
生本课堂的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问题导演模式。生本课堂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主张教师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的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保证他们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人格空间和学习空间;同时创设情景,引发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并不断强化。在生本课堂,不是“教”决定“学”,而是“教”引导“学”,为“学”服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少预设性多生成性。
生本课堂教学方式:彻底放弃教师一言堂和满堂灌,变教师好教为学生好学,变好教低效为好学高效,变听课者为参与者,从做题者为出题者,由机械练习、被动接受为积极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在生本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角色时而是活动的促进者、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得体的协调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时而又是“顾问” 与“同伴”,“顾问”角色其行为特征是“指点”;“同伴”角色,旨在参与合作,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它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给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
当然,在目前,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还没有成为一个实践者,随着实践研究一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
第四篇:个性解读,打造生本课堂
个性解读,打造生本课堂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一节好课就是一件艺术品。就一节课来说,我想所谓“无数‘有生命力’的部分”只能来自于师生真实自然、发自内心的活动,这种师生双方都以真诚的热情参与的教学过程才是具有活力的。所以我认为有思维、有灵性、有个性的学生就是教学的实效,课堂就是产生实效的最佳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努力追求着有生命、有实效的课堂,最终。悟出了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肯定个性化提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时,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7―14岁的少年儿童,自尊心日益增强。他们喜欢受人尊重,渴望获得人们的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欲望就更强。
如第五册第七课《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散文,文笔优美,但所描写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一开课,我就让孩子们看课题质疑,学生围绕着拉萨的天空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有不少是值得研究的,例如:为什么不写西藏的其它地方,而只写拉萨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为什么那么美呢?我们的天也很蓝,为什么不像拉萨的天那么透亮呢?为什么说“湛蓝的天空就是圣地的窗帘”而不是“屋顶”呢?从这些提问中我惊喜地发现了学生的思维有了个性发展。接着我和学生一起聊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鼓励他们查找资料,自己试着解决想了解的问题。在第一课时初读过后,我期待着第二天的语文课。
二、互动对话,表达个性化见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生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发表自己的见解亦是互相间沟通、交流、接纳的过程。如在学完《大江保卫战》这一课时。有了以下一段教学对话。
师:这么多令人难忘的画面,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觉得用文中的哪句话合适?
生1:我觉得“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句话最能概括那令人难忘的抗洪场面。
生2:我觉得“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最能概括那令人难忘的抗洪场面。
(我以为,学生肯定会找到“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因为文中本来就有提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哪知,学生就是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一琢磨,学生说的“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也有理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教学对话)。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更认同哪种观点呢?请细读第2―5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开始自读思考,接着开始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代表小组发言?
生1:我们觉得用“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好,因为书上写得很清楚:“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生2:我们觉得用“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好。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我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斗争中无处不在,他们总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地方,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异,但与此同时,更应注意引导学生求异过程中思维的准确性与深刻性。必须用巧妙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维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层层深入。通过新旧联系。对比理解,让学生创新更有意义。鼓励学生求异,有独到见解。从而让“个性”得到发展。
三、情境再现,促进个性化体验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文本学习”,还应是“体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被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就是亲身经历,亲身感受,具有亲历性、独特性等特征。阅读教学的体验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发现、活化语感,即通过模拟展示、想象、辨析等感性的、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进入”文本的情境,“触摸”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感悟、价值判断,等等。
这里举一个在模拟情境中体验的例子。如《开天辟地》是一篇神话体裁的文章,“神话”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神话以其逼真传神的人物形象、丰富奇特的想象力、精彩生动的语言吸引着孩子们,教学中,我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表演体会等模拟情境展示生动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获得真实感受,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师:想不想感受一下盘古劈开天地的神奇?大家闭上眼睛,准备好了吗?(教师配乐描述)现在我们进人时光隧道,回到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音响:爆裂、折断、熔岩滚滚)
(开始学生双眼紧闭,听得很投入。听到音响后,有的学生忍不住睁开眼睛,有的捂住了耳朵……)
师:怎么样?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宇宙天地还没分开的样子,好象一个大鸡蛋。
生:我仿佛看到一个巨人正拿着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生:我仿佛看到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中睡了十万八千年。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宇宙的大鸡蛋被砸碎了!
生:我仿佛看到一道亮光。天地分开了。
生:我仿佛看到天地分开后,轻的东西往上升,重的东西往下落。
师;是呀,盘古开天地,多神奇呀!
让虚幻的感悟具体化,形象化,精心设计感悟“前奏曲”和感悟“进行曲”。打通学生思路,激活感悟之源,让学生产生顿悟豁然开朗,此为感悟“前奏曲”。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我们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渲染情景,再现情景,在情景交融中,恰到好处地体验情感,同时,教师予以积极评价,就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体验思路。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要在课改的高速公路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语文教师要带领孩子们在书本阅读中尽情遨游。当然,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也感到有许多的困惑和自身的不足。但是,为了能让学生们学得更愉快、学得更轻松,让他们在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还将继续研究教学艺术,努力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有活力的、有个性的课堂,让他们能自主而个性化地学习。我相信,不久以后,我们语文教学的天空会更加蔚蓝,孩子们会飞得更高,这是我永远追求的实效。
第五篇:如何提升课堂效率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目前普遍面临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摸索实践中,我们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关键,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效率就是生命。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起: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即自主学习。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课堂上讲要涉及的重难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激起课堂上的求知欲。
学生的课前预习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讲究预习的方法。
首先要强调阅读。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必须诵读,有音读、意读、情读、品读。通过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在读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培养语感。
其次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眼、手、口、脑并用。查阅工具资料,圈点勾画,尤其是多动脑,要善于质疑,以便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讲,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
再次要学会触类旁通,积极思维。例如在预习诗歌时,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来辨别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等,避免浪费过多的时间去做猜测,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去把握文本信息。
最后注意预习的效率。合理安排预习的时间和内容,解决考纲中所规定的基础知识。
(二)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是对预习和听讲成果的巩固,是与遗忘斗争的有力武器。在预习时也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时间的安排。对于当堂所学知识要趁热打铁,不留“后患”,尤其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认真完成;对阶段性所学知识每经过一段时间要整理加工,对重难点要进一步消化、理解。
第二、要注意方法。不能搞疲劳战术,要和其他科目相搭配来完成;要有合作探究精神,和同学老师多交流讨论,互通有无;要善于总结经验。
(三)课外拓展与积累
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和学生的个人语文素养有很大关系,除了通过课程的学习外,还应该在生活和其他的学习领域中来不断加强语文积累、扩展视野,丰富语文知识。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前演讲,每日一词,每日一言,摘抄本等。例如课外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就是教师坐在一起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是教学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集备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学校都加大了管理力度,在集备的时间、地点、人员、形式、内容、效果等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要求。我认为提高集备质量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上重视
由于管理力度的加强,教师都能按时按点的参加集备,但在集备时,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教师都在埋头干“私事”,或批作业或备课或看杂志。把集备当作鸡肋,思想上不重视。因此应明确集备的意义,尤其是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自身的成长离不开集备的学习。很多集备搞得好的学校,青年教师成长的都很快。
(二)集体备课的形式
在很多地方存在着“一言堂”的现象,主讲人自己讲集备的内容,其他教师听完了事。既然是集备,就应该互动、互助、互通、互化,而不是单向输出。主讲人在拿出自己的方案后,其他教师要把自己的想法、观点拿出来供大家讨论交流,不断完善集备内容。只有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才能达到集备的效果。在教师的评价机制中,也是把集体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个人考核的标准,搞个人主义,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集体备课的内容
集备不是照着《教学参考》照本宣科,集备前必须对于集备的内容做好准备。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第一、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什么样的学习层面,如何设计问题,实现因材施教;第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第三、教学设计,通过哪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第四、教学方法,每个环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把握教学内容;第五、教学预想,在教学环节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课堂措施来应对;第六、作业布置,作业的内容、数量、针对性、完成时间都要充分估计到。
集备发挥了众人的力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集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无疑会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积极作用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老师的印象有重要关系,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要有能力去驾驭我们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尊敬与信任自己。每一节课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有教学热情。平时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多关心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避免偏向于学习好的守纪律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用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前引入
一节课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前的引入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
另外还要注意效果,不能流于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前小练”的形式,及时测试,及时评判,及时巩固一些基础知识。通过“好段诵读”的形式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积累素材。
(三)突出重难点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在课堂上,要大胆取舍,突出重难点。对于大家都熟知的没必要重复,对于疑难点,要鼓励学生深入文本探究,不能一掠而过。在课堂结束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以起到强化的作用。
(四)重视方法指导
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所以,在课堂上语文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传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例如我们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我们就让学生注意这样几个问题:、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要注意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要由果溯因。、要考虑材料的现实意义,与现实相联系。、要确定写最佳立意,只有符合材料的主旨(主要话题)和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倾向的立意才是切合题意的立意。、强调观点正确、思想积极、情调健康。、一旦选定就要一抓到底,避免写作过程中偷换概念或逐渐离题、跑题。另外,我们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指导。
(五)鼓励学生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是学生学习过程智慧的火花,证明他的学习思维得到了发展,作为教师要鼓励这种思维。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反复的辩论与分析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还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方法指导.(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三机一幕”即将进入教室。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因为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教学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设计的问题,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利于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但是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 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预期效果。
成功源于积累,效率就是生命,在教学实践与摸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一定会提高语文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