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时间:2019-05-14 01:3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第一篇: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 北京教科院吴正宪

教学艺术要善于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科学探究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经历,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新知的重要过程。面对着6—12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科学的探究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使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充满信心、愉悦地跃入充满智慧魅力的数学乐园呢!? 小心翼翼地呵护“火种”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它是学生创造行为重要的个性品质。好奇心可以激发人们对事物探究兴趣和欲望,促使人不断地追求新的发现。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令大人们不知所措的问题:“汽车没有腿为什么会跑?”“天到底有多高?”“星星会掉下来吗?”这正是儿童好奇的表现。数学课上孩子们也会异想天开“车轮制成方形的,滚动起来会怎样?”“字母a真的能表示所有的数吗?”“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最大的数?”„„遗憾的是这种可贵的好奇,往往并没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惊喜。尤其是在预设教案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面对着一个个“节外生枝”的问题,老师已缺乏足够的耐心:“你怎么总有问题!”或许这不经意的话语熄灭的正是一颗创造的“火种”。我认为探究新知的艺术首先是唤起好奇的艺术。因此,教师要满怀热情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和关注这好奇的“火种”。教师要给孩子们的发现以表现的空间,并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去欣赏他们的“好奇”,教师应成为孩子在探究新知路上好奇心的守护神!千方百计地燃起“火花”

教师靠什么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靠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需要,靠数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

 让学生享受数学的美

数学包罗万象,丰富之极,它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数学思维的哲理美、数学知识本身的内涵美„„数学中一个个简洁的定理、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状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这些都是数学家的心灵智慧撞击所迸发出来的一种和谐、庄严、永恒的美。但是这种数学知识潜在的美、含蓄的美,是不会自发的起作用。教学的艺术正是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它的美,渲染它的美,体验它的美。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升华它的美。用美的力量去燃烧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孩子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单调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与孩子们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会使他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现代数学绝不是纯粹的数学游戏,不是单纯的计算,不是束之高阁的性质、定理、法则,更不是虚无飘渺的推理判断,现代数学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将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相沟通,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孩子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之中。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孩子们拥有了这样一种积极的心态,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和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价值、发现数学的神奇、体验数学的趣味。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爱上数学,可以持久地集中精力,保持清晰地感知,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形成“爱学——会学——学会”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创造思维的火花正是从这里燃起。

真诚耐心地等待“发现”

“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学习的核心,而探究学习正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教学的艺术就是要萌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抽象、概括、严谨,而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相对简单,他们发现问题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真诚地等待孩子们的发现。等待是尊重,等待是艺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潜力可以挖掘,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好数学。

过去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虽然课堂过程中也不乏热烈的讨论,但结果是“孙悟空一个跟头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都没有逃脱如来佛的手心。”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现代的教学观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之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新的概念学习之前,我都喜欢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今天要研究的数学知识,你已经知道了哪些?还想了解些什么?”使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是开放的,孩子们刚刚进入新课的学习就感到是在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中学习。孩子们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对许多问题有所感受和体验,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况且,孩子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可以推论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我认为,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景中学会捕捉信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孩子们能主动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们。即便开始提出的问题有些可能幼稚可笑的,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但也不可以一言否之,应耐心地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思考。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等待,期盼着孩子们在学习中的“发现”。满腔热情地关注“生成”

教学艺术既要关注生成,同样要关注预设。预设与生成和谐地融为一体时,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闪现出教学艺术的光辉。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正是由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决定了教师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从另一角度看,学生是具有鲜活个性的生命体,生命是有差异的,生命是具有潜力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差异。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意外”。因此,教师要必须关注生成,满腔热情地善待生成,使课堂不断生成的故事,成为学生互动交流、深入探究的重要资源。

教学艺术要讲求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求生成的有效性。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为接纳生成而留有空间。生成既有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又有伴随课堂波澜起伏过程中的自发生成。因此,教师除了要有关注生成的意识,满腔热情地善于生成,还有责任调控、筛选、升华生成,使新生成的课堂资源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探索,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服务。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它也会随着课堂的生成而有效地调整,生成是预设的更高境界,它也会随着预设的关注而更加精彩。让预设与生成伴随着课堂生命的交流而更加和谐!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 教学的艺术不仅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与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

以《圆锥体体积计算》为例。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实际探究的背景并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学生开始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提出猜想,动手实践,验证结论。小组里个个有分工,人人有责任,大家充分利用实验材料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等高不等底

等底不等高

不等底不等高

等高等底

圆锥体

66 11 „„

118 „„

„„

33 33 „„

圆柱体

11 33 „„ 11 „„

„„ 11 11 „„

多次的实验中学生发现了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是不确定的;当它们存在着“等底等高”关系时,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同学们并没有因得出结论而满足,而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着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着成功的喜悦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教学是科学,同样也是艺术。当科学与艺术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时,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为了能交流学习,现将她的报告转载如下: 回顾五年来新课程改革所走过的路,我们曾和孩子们在课堂生活中共同分享过兴奋、快乐和幸福。但是,我们也有过困惑和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愈加有了冷静的思考。理性客观地反思过去,实事求是地面对今天,以平和的心态,科学研究的精神来分析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在课程改革实验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提出“课堂实效性研究”这个话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有人说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那么学生在课堂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追问和思考的问题。

有人问我讲“实效性”就是要回到原来的课堂状态中吗?这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实效性”现实困扰&S226;三维目标的割裂化 &S226;教学内容的泛化 &S226;教学活动的外化 &S226;教学效率的低下化 &S226;教学方式形式化 &S226;数学本质的淡化 课堂现象(余文森)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的课堂,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这是低效的教学; 有的课堂,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导致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就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关注什么?课堂质量、课堂效率 ——质量和效率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教的有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有效捕捉、利用、组织教学资源; ●多层反馈,有效调控,适当评价。

实效性课堂呼唤实效型教师——我心目中的实效型数学教师深刻领悟教材:为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给予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学科历史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能有效地组织教学素材,优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充满活力的数学教育; 充满热情,有激情,会期待,懂得爱;真诚、友善、宽容、公平,懂得尊重学生和怎样获得学生的尊重;给学生以理解和信任;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学的有效

学生是否扎实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技能是否提升?

●学生是否在学习中经历了“数学化”过程?(即经历了数学发现、抽象、概括、推理、建模、应用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数学思想、方法与策略?学生是否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识的欲望?是否体验了自信与成功? ●学生是否获得了全方面的发展?课堂效率

教师能否在单位时间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成本意识”? 必须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

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取暂时利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途径、方法、策略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思考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

●为什么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对策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课前调研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抓准切入点

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亲历过程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

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 思考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 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 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 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对策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创设美丽的童话情境

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创设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思考动手操作就是探究学习吗?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吗? 只有数学活动才是体验学习吗?

一问到底才是启发式教学吗?用了电脑课件就是“整合”了吗?对策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创设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

“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张奠宙)思考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落住了什么?数学概念是否内化? 通过数学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得到提升了吗? 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是否得到发展? 对策 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渗透数学历史文化,提高数学素养。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为什么要关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关注生成?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要精心预设,为可能在学习中自然生成的资源搭设生成的平台,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这样课堂生成才有“着陆”的基础。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生成资源来自哪里?一是教师精心预设;

二是课堂学习中自然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思考你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了吗?教学的每个设计、每个活动都是有效的吗? 你在预设中为生成留有空间了吗?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

你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如何走出课堂表面繁荣而实质低效的教学误区?

对策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 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

六、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结束语一堂有实效的课要做到(孙晓天)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案例分析一减法练习课第一幅图:38只青蛙,三三两两的坐在湖中的荷叶上观望。

第二幅图:1只青蛙即将跳入水中,荷叶上还有5只青蛙。问题:跳下去多少只青蛙? □○□=□(只)一名学生说:“荷叶上有38只青蛙,忽然一个石子落入水中,‘啪’的一声,小青蛙们害怕了,纷纷跳入水中。最后只剩下5只青蛙妈妈。”我表扬了他,说他语言流畅,想像力丰富,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我又叫了一名同学,他说:“38只青蛙正在荷叶上晒太阳。一个顽皮的男孩路过,向水中打了几个水漂,胆小的青蛙都钻到荷叶下面了,只剩下5只勇敢的。”“嗯,你的想像真棒!”两名同学描述过后,我正打算让同学们看图列式。可耳畔又想起了几个急不可耐的童音:“老师,我有不同的想法。”一个男孩没有得到我允许就说:“我认为,是轰隆隆的雷声响了,要下雨了,所以它们都急着游回家。“你的想像也很奇特。””我说。此时,仍有几只小手高高举着,不肯放下,似乎在抗议——为什么不让我说?望着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真的不忍打消他

们此刻的激情,我也无权锁住他们想像的翅膀,我做出了“让他们畅所欲言吧!”的决定。于是,孩子们一个接一个不停地说出了:青蛙们正在进行游戏比赛,正在学本领,正在寻找蝌蚪孩子„„整间教室成了一个想像的国度。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起来了。我这才意识到数学练习课怎么演变成了看图想像说话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

案例分析二 千以内数的认识 我怎样备课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于永正

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有些学生喜欢,老师们喜欢,自己也挺得意。于是,有不少既是夸奖我也是讨教于我的话便送到我的耳边:“于老师,您读课文那么生动,您是怎么练的呀?”“于老师,这一课我教了几遍了,好多东西我怎么没有发现呢?”“于老师,您的这些教学方法是怎么想出来的呀?”„„

教师们问的,实际是一个问题,即怎样备课。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因此,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内功”,即文化修养高的、悟性好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花的时间会短得多,效率就会高,反之就会低。

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凡是生字,拿不准读音的字,我都一一查字典,注拼音。凡是新词(包说不准的词语),我都查字典,弄明白。比如“翻山越岭”(《第一次抱母亲》),“越”是个生字,在这里作何解释?作为老师不但要意会,而且要“言出”。一查词典,“越”有七种意思,在这里作“跨”讲。有些词语的意思虽然不一定讲,但老师必须弄懂。知识性的东西,不能有半点含糊。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第一次抱母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范读时出错虽说难免,学生也会谅解老师,但我总觉得不应该,哪怕读错了一点点,我也会感到很不安。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没有手舞足蹈;朗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我常说:“录老师是指导朗读的好老师。”“录老师”是指磁带、CD。第三,说得远一点,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尤其是音乐修养),丰富自己的情感。我是酷爱京剧的人,京剧艺术给了我丰富的营养。艺术修养高,情感比较丰富,便容易和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对接”。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郑振铎在《燕子》中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对文章的妙处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先努力去做。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有时写在教案上,有时在心里想一想)。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写一写,每个要求写的字应注意什么,特别是每一笔在哪儿起笔,在哪儿收笔,一定把握准,否则就写不规范。例如“越”字,楷体的右边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这一点如果不“点”一下,多数学生会写错位置。它应该在“走”字的第三笔处起笔,即在“走”的第二横旁边起笔。要求学生造句,我一定先造,不是造一个,尽量地把这个词的运用范围都想到。如《水上飞机》一课,要求学生用“究竟”造句。课文是这样写的:“小海鸥决心去问个究竟。”这里“究竟”作“结果”讲,即看个明白,看个结果。但词典里讲,“究竟”还作“追问”讲,“因有疑问,而追问”。如:“这种冰箱究竟省不省电?”我弄明白了之后,心里一亮,便有了底儿了,每个不同解释我都造了几个句子,这就取得了指导造句的发言权。但我造句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抄袭以应付考试。那样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以上说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主要方面。

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

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我书架上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成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通史》等工具书,书案上还有电脑。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备《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专门翻看了《中国通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章节;教《海洋——21世纪的希望》,我在网上搜集到了不少有关海洋方面的资料(如潮汐发电站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更是离不开,老师板书时把笔顺搞错是很要不得的。我有读书读报的习惯,喜欢读书、报、杂志,这对我来说,也是备课。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有一次在长春上作文课,要和一位同学表演一个小节目。我问该生姓甚名谁,他答:“冯羽商。”他反问我:“从这个名字您发现了什么吗?”我问:“这个名字是谁起的?”“妈妈。”“你妈妈一定懂音乐。”他笑了:“对,她是音乐老师。”“宫商角徵羽,古代的五音。你这个‘商’相当于现在简谱中的‘2’,‘羽’相当于简谱中的‘6’。”学生专心地听着这一段小插曲。他们从中是不是感受到了一种文化?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讲课,很感动,问他是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个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大意是这样的。

接下来便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前面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也往往随之有了。即使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隐性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都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让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比较随意,但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几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

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写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论(特别是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从那时起,我懂得了,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必须全神贯注”作为名言送给学生。学生一定会问茨威格是什么人,可能有人也会问罗丹是什么人(也可能有少数学生知道),接着会问茨威格那天下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得出上述感言。(事实证明我的预料是正确的)这样,我便趁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自找答案。找答案不是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答案找到了,证明学生对课文有了总体的了解。接着精读课文,品味关键词语,感受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描写的形象逼真,感受罗丹的全神贯注。最后决定让学生写写感受。这课书备课的时间不过一个小时,教案写得很简单,只是个过程,重点记下了要抓的关键词语,记下了怎样指导朗读的办法以及自己读了之后写的“名言”。教案虽然写好了,而且自己也较为满意,但出于习惯,我又查找了有关罗丹和茨威格的资料,这些东西虽然上课不一定用得上,但作为老师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为的是想具体说明我到底怎样“隐性备课”和“显性备课”的。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即写所谓的“反思”)说几句话。我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写“教后记”。这是我在备课本上为自己开辟的一块园地。一堂课下来有时很兴奋,就赶紧记下兴奋点(即成功点);有时也有遗憾,就赶紧记下这遗憾。在记的过程中,自己的认识往往会得到升华,负面的东西会一下变成正确的,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受。所以我说,反思吧,记下来吧,这样,成功和失误都是收获!可以这样说,我晨光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顺磁性匠。我把我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的《教学反思集》上的题词抄录下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束语: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我怎样备课 摘要

于永正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隐性备课最重要的是钻研教材.钻研教材的第一步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一般要读四、五遍对于情感型课文,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备”朗读,第一是多读,第二是多听别人读,听录音,第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钻研教材的第三步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诱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钻研教材的第四步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老师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先答一答。要求学生写的字和词语,我一定先写一写。

以上就的是钻研教材的几个方面。钻研教材是备课的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隐性备课还包括查阅资料。接下来是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写到这里,关于备课的话题似乎可以画个句号了。但意犹未尽,我还想就写“教后记”(反思)说几句话。可以这样说,我是在不断地写教育、教学札记的过程中成长的。“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的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第二篇:让学生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

题 目: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院(系): 教育学院

专业年级: 2009级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姓 名: 吴晓亚 学 号:

指导教师: 陈家胜

2011年1月22日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毕业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吴晓亚

期:2011年1月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发表见解、感悟体验的习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口味语言。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诵读中感悟语言。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关键词】 :探究 感悟 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体验中感悟运用语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改中不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找出问题,发表见解,感悟体验的习惯,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要为学生提供表述和交谈的机会。同时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品味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感悟语言,不断培养阅读能力。

1、重预习、及反馈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首先,要教给学生一些好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如:领导学生读熟课文,读懂句子,动手查查字词意思,回答课后问题或其他同学的疑问,总结写作的特点及中心思想等。采用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出发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培养多种能力。其次要重视反馈,在反馈中以“学生自我评价”为核心,重在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和预习过程作出评价,评价预习中的知否,评价理解的正误,评价方法的巧拙,评价运用的生熟,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2、重指导,自读悟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好“自读”这个环节。要求做到:⑴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遇到困难看注释,看图自己思考或查阅资料;⑵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⑶勾画圈点批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⑷找问题,寻答案,培养综合能力。

3、找问题、互促进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他们和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多一些。”因此,在教学中采取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较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投入探索,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互补。这样不仅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互促进中共同提高。这个环节可分为两个阶段:小组讨论交流与全班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阶段的实施,首先要组织好学习小组,应尊重学生的意愿由学生自己组合,老师给予适当的调整,使小组成员按照学习程度合理组合,以保证讨论交流的质量。在小组讨论中,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等展开交流。教师要巡视班级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参与探讨,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效,不走过场。全班合作探究阶段,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及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关键句、重点段学习,通过再读、再思、再议,切切实实地把语言训练落到实处。

4、拓宽面,多积累

除了课内阅读的自主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如向学生推荐科幻小说、童话故事、传记、游记、各国的风土人情、名人奋斗故事、百科全书等等。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不但能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还能自主积累精美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参与教学,在阅读中品味语言,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感悟语言能力,更加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诵读中感悟语言

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诗的语言十分精炼,短短的一句话往往概括很多内容,包含很深的意思,因而被世人千古传颂。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参与教学,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积累,不求字字落实,句句确切,只求了解大意,熟读成诵,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古诗语言,领悟其言简意赅的表达特点。

1、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能否吸引人,开篇导言很重要。幽默的语言风趣的谈吐能吊起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欲知后事,容我细细叙来”,不知不觉地把学生的思绪吸引到课堂上来。古诗弘扬祖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写作背景,有的甚至隐含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用情感鲜明、生动的语言设置导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如在《登高》一诗,教学开始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导语:“古代人们在每年的九月九月都有登高的习俗,在唐大历二年秋、诗人杜甫独自登高,他又有那些所见所感呢?你们想知道吗?”学生们都睁大眼睛,迫切想学习这一首诗,学习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主动参与意识增强,使这首诗学得轻松容易。

2、合理想象,体会古诗意境

古诗的表现内容丰富。有的古诗,描绘的景色形象生动;有的古诗,内含感情浓郁深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古诗意思的基础上体味古诗的意境,展开合理的想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

例如:学习《晓坐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的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学生感悟古诗的同时,配以悠扬、古典的古筝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学生们眼前立刻呈现出一幅夏日西湖美妙的图画:晓风吹佛晨光显露,无边的莲叶一片碧绿,叶上晶莹的露珠在滚动;朵朵荷花粉红娇艳,亭亭玉立,点缀其间,红绿相应,景色迷人。

3、利用多媒体,破难释疑

古诗的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中的难点。多媒体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能帮助儿童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句,化难为易。

如《赠汪伦》中“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时是什么样的节拍?又是什么样的歌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解放军战士操练的情景:战士那雄健的步伐作正步行走的姿势,同时唱道:“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再转换镜头:舞台上演员的扭秧歌,轻盈的舞步,两臂摆动。唱道:“春天里开花十四五六„„”。这样学生就可理解:歌唱时以脚踏地作为节拍,边走边唱,就叫“踏歌”;而本诗中的“踏歌”应是汪伦带领男女老少用轻快的节拍,宏亮的歌声前来送行的。

4、熟读成诵,体情悟道,积累语言

熟读成诵是学习古诗最基本的方法和要求,“诵”有两层含义:一是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二是脱离文本凭口述说。读古诗文只有达到“诵”的境界才会感到“其辞若出我之口,其情若出我之心”体情悟道“人交合一”。而达到这种境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地会心地读,熟读成诵。

学生们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内容,还可以在头脑中展现诗中的情景,展开合理联想。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体会读出来,然后学生主动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评一评,看是否读出文句的意思,是否读出作者的情感。通过评议,研计读好每一句话。如果学生体会不到位,读不好,教师示范指导。根据教师的示范,学生再反复诵读,会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章读到这种入情入境的地步,背诵已不成问题,体情悟道也已是水到渠成。这样,时间长了,背的多了,学生感悟古诗语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会积累丰富的词汇,熟记许多的名句,将会终生受益。

三、让学生参与教学,在写作中运用语言

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积累真实素材,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品位,让学生说出写出真正心声,说出写出自己的语言,从而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有血有肉,有情有景,生动感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参与教学,用真实的语言,写出真实的文章。

1、鼓励创新,引导学生愿写

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只重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喜好,不同的思维。作文教学就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独立的风格,不人云亦云。学生只有将积极的情绪内化为良好的行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在不断地求新求异中,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在教《坐井观天》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坐井观天》讲了青蛙和小鸟为天有多大而争论不休,最后小鸟让青蛙跳出井口去看一看,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什么呢?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天无边无际,一幢幢高楼直窜天空,公路平坦宽广,行人很少,到处是车水马龙。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小鸟捉虫很辛苦,也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去帮助小鸟捉害虫,以自己的行动靠近小鸟,重新取得小鸟的信任。还有的学生讲青蛙父辈原来被人们每天钓杀而逃到此井,现被小鸟的激将法而出来偷偷观察几天。发现没有一人理他,大人们每天早出晚归,小孩子每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匆忙来去,连休息天也被父母带去学琴、学棋,与父辈讲的完全不同,他安心地躲在花丛中享受阳光的温暖„„孩子们的思维在撞击,智慧的火花在闪耀,学生想出主意,构思不同的结局。我见学生个个想一吐为快,写作欲望已被充分激发,便说:“你们的设想各有千秋,能把它写下来吗?”“能”学生齐声欢呼。第二节课,学生们纷纷埋头写作,连平时最怕写作文的学生,也觉得写起来十分顺畅。

2、联系生活,促使学生想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具有典型意义的场境、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及时把所见所感记录下来。并通过努力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要使学生感到他写的文章,不仅仅是为了给老师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生活的需要,是需要促使学生想写。因此,每次作文我们要想办法尽可能做到这点。

比如说一次自能作文课《我喜爱的 》,如果学生写好文章后,多请些同学读给大家听听,这就把作文变成同学之间的一种相互交流,让学生感到我写的文章不仅仅是给老师看的,而且把我最喜爱的东西告诉大家。

再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里面,让学生练写一封信。我就增加了这样的提示:同学们,你在外地的亲人一定很想了解你现在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想了解你考试考得怎么样,你什么时候放假,放假以后能不能到他们那儿去玩等等。请你给外地的亲人写封信。写完以后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一下,再用信纸写清以后寄给外地的亲人。那么这次写信作文,就变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需要促使他们想写。

此外,让学生写表扬稿,在学校开展小记者活动,红领巾广播站等等。要使作文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间学作文、用作文、写作文。这样,作文教学就不局限于课内了,学生就能够在广阔的天地里经常的练作文,用作文,写作能力一定提高的比较快。

3、开展丰富活动,使学生乐写

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少儿喜闻乐见的游戏或班队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在乐中、在充满浓厚情趣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写作素材,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写作的兴趣。

(1)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元旦,开个迎春会;春节,搞个慰问活动;元宵节,举行猜灯谜活动;妇女节,给妈妈做份礼物写封信;植树节,认养校园里的小树;儿童节,更是大做文章,节前,每个人设想活动方案并写成文章,节日,安排精彩的活动,节后根据个人的感受写一写《

的六一节》。

(2)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如:到公园找“春夏秋冬”前,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的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文章,了解一下有关的知识,积累一些有关语言材料。这样,学生在“找”前有准备,“找”中有方向,“找”后有感觉,写起作文来就会比较顺利。

(3)经常性地进行看图说话,表演说话,讲故事说话,听音乐,想象说话等训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乐趣。

(4)布置生活作业,学做家务,学做小制作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提炼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有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困难得到了解决,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促使他们乐意去写。

4、加强写法指导,让学生会写

小学作文,主要让学生学写记叙文。若一开始要求学生写成篇的作文,后进生容易产生畏难,厌烦情绪,往往敷衍了事,效果不佳。因此,教师不需要刻意地,枯燥地讲“中心”、“选材”、“详略”、“语言”等问题,只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1)降低难度,分项训练

例如:对植物的描写,既可以从根、茎、叶、花、果等方面入手,也可从春、夏、秋、冬四季植物入手。而这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在三年级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对面大楼墙上的爬山虎,看春天爬山虎的形态,并用一段话写来,春、夏、秋、冬也以此类推。一年下来将四段文字加以组合。一篇描写生动的作文就写成了。这样做虽然历时长一些,较麻烦,但学生不仅学会了描写植物的方法,而且养成了仔细观察的习惯,还从中感受到作文的乐趣,可谓“一举三得’.(2)注重作文交流和讲评

交流和评价是作文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两者的作用和效果比教师的口头传授大得多。我们采用各种形式的作文交流,最有效的是在班级中进行口语交流,口头讲评。教师让学生从“中心”、“选材”、“详略”、“条理”、“语言”等方面评价同学的作文,并且要求学生评价同学的作文从鼓励出发,努力发现同学作文中好的可取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可以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长期坚持不懈地这样训练,学生获益匪浅。

让学生参与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愿写、想写、乐写、会写,在写作中运用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时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不管哪方面的人才都要有良好的素质,语文素质作为一种基本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阵地,让我们致力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在探究中感悟体验,获取新知,使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

平顶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参 考 文 献

小学语文教师 2007年5月 小学语文教学 2007年7月 小学语文教师 2004年3月 小学语文教学 2009年5月 小学教学参考 2006小学教学参考 2006

年6月 年9月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体验 获取新知

致 谢

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了学院老师的热情帮助。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执着的科研精神,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而他对我的严格要求更会使我终身受益。在此,谨对指导老师表达最真挚的感谢,并祝愿他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同时,正是因为有了我的本篇论文所参引的优秀著作及其论文作为奠基和补充,我的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在此,谨对它们的作者们表达我最最衷心的感谢!

吴晓亚

2011年1月

第三篇:探究当前新闻舆论的引导艺术

探究当前新闻舆论的引导艺术

武超群

列宁说过:“每个宣传员和鼓动员的艺术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方式影响自己的听众,尽可能使某个问题对他们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容易领会,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①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强调,一定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提高舆论的引导艺术使新闻舆论引导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受众爱听爱看、入耳入脑,日益成为业界、学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正如古人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这里的“文”既是指新闻报道要有丰富的新闻事实,又是强调舆论引导要有娴熟的技巧和艺术手段。提高新闻舆论引导,需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一、舆论引导是新时代的创新艺术

舆论引导有两层内涵:一是对新闻舆论进行引导;二是以新闻舆论对社会舆论实施引导。舆论引导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把舆论引导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分析舆论引导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一定的艺术规律。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应该主动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舆论引导艺术水平。舆论引导艺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闻宣传的效果.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江泽民的这些论述对于讲求舆论引导艺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创新性的探索。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新闻舆论引导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方法和根本途径.

近年来,科学发展观成为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导方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要以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明确目标,改进方法,创新体制机制,新闻媒体应该自觉在思维转变中谋求创新思路,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具体能力.

二、舆论引导是多元文化的调控艺术

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舆论环境复杂多变,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时代。这种多元文化是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广泛的系统,表现在文化主体在价值取向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在多元社会中,随着社会新阶层的产生和公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同,形成的舆论也不同.

舆论的形成是以公众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为基础,而公众的认识和判断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近些年来,许多重大突发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各类舆论大行其道,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干扰主流舆论.

新闻媒体需要切实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本领,能否有效调控主流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是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考验.

(一)以党性原则为基点,找准引导方向。

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宣传工作的首位,更加自觉主动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最大限度地动员、鼓舞和激励公众为现代化建设而努力。新闻媒体报道事实要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公正,以此来强化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践证明,以公众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舆论引导吸引力的方法是用事实说话,提高舆论引导感染力的方法是要用典型的事实说话.

(二)以人为本,提升引导效果。

当前,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日益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这些问题报道在整个舆论导向中的比重正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舆论引导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舆论引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因此,舆论引导要紧抓公众的疑虑点和兴奋点,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增强公众的共鸣感.

(三)以引导“适度”为标杆,做到恰到好处。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必须在把握好“度”上下功夫,新闻媒体要审时度势,力求保持对党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因此,舆论引导既要得力,又要得当,还要得法。“度”的把握依靠科学,“度”的体现讲究艺术。徐光春同志在谈到认真把握好“度”时,提出了热度、密度、力度、深度、广度、角度、亮度、准确度等八个要求.

三、舆论引导是多元议程的设置艺术

反映舆情和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如果媒体能巧妙设置议题,就能够形成主导舆论,实现有效传播。“议题设置”是大众媒体主动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议题,引导公众参与某个讨论,使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通过各类议题的设置,巧妙地引导舆论,从而达到影响和控制社会舆论的目的,形成媒体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

不同程度议题的显著性方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判断。但现实情况是,公众在一定条件下对媒体设置的议题不仅不感兴趣,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设置议题时,除了传统的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更要注重公众议程,即公众必须通过大众媒体来表达自身的意愿,一方面参与各种各样社会议题的讨论,另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社会议题。公共讨论能够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见解,如果媒体对讨论不进行有力引导,势必使这种舆论活动失去应有的实效.在议题设置过程中,媒体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目前,在网络机制下,出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资源爆炸化,造成了媒体格局和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形成了包括社会舆论场、媒体舆论场、网络舆论场、手机舆论场在内的多个舆论场,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贴、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产生了明显的放大效应。②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变得比传统的议程设置更加复杂,在引导舆论方面日益强化。因此,除了加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外,必须加强新兴媒体的舆论引导,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四、舆论引导是“内功”的修炼艺术

古人提倡“立德、立功、立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亦如此,需要切实抓好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业务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因为新闻舆论导向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综合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还需掌握一种“最完整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列宁语)③——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当前,加大对民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引导力度成为新闻舆论引导的重点。新闻媒体需要通过新闻手段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把握、驾驭和调节,使舆论引导和调控收到最佳效果。新闻媒体需要积极有效地运用当代传播技术和手段,全方位地缩短传播主体与引导客体的时空和距离,积极主动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清楚,实现新闻舆论引导覆盖到各群体、各社会阶层的目的,积极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17卷,第321页.

②苏荣:《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求是》,2009年8月.

③周斌:《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

第四篇:释放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范文

释放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W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我认为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2.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3.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课堂;自主探究;新课程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一直处于十分尴尬境地。老师被冠以“马列主义老太太”的美称,似乎注定政治老师是与大道理打交道的,而学生呢,把政治课称为“洗脑课”,“严肃、乏味,甚至有点虚伪”,成为时下政治课的一种通病。基于此,为了激发和释放学生潜能,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下面本人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感悟。

一、开放政治课堂、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

一节成功的政治课,不单是对书本知识的剖析、传授,不单是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突破,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采撷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人文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可看点”,克服传统政治教学的乏味。首先要求我们能为之补充新鲜养料,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弥补单一的课本知识的不足。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校园文化对我的影响”为主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一次调查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走访校领导、学生家长、法律部门等,目的让学生了解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过程自然使学生很直观很真实地了解了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照本宣科的灌输效果大不一样。再比如在讲授“色彩斑斓的当代文化生活”这一教学内容时,我以“网络文化”为例,采用请进来的办法,与当地派出所、法院取得联系,先请有关同志来开专业讲座: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如“网上谩骂”“人身攻击”“个人隐私”“色情”“恐怖信息”等。让学生深度了解了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辩论会。正方题目――网络文化利大于弊,反方题目――网络文化弊大于利,同样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开放式”政治课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使教师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政治课教学内容,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需要出发,将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凸现出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让静态的知识与动态的环境有机结合,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才会赢得人格的独立解放和拥有更广阔的心理、学习空间。

二、开创“对话式”教学,释放学生潜能

传统政治课教学突出表现为“满堂灌”,教师头头是道讲授,学生正襟危坐洗耳恭听,结果政治课日益走向“苍白”。因此,要提高课堂实效,就必须改变这种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探究,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赋予政治课生命力,我们要从“独白”教学走向“对话”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主体间的交往,而对话是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和途径。

比如,上高一《政治生活》“公民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知识点时,我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了以学校收费为主题的听证会。

1.确定听证会主题,即学校是否应收费,收多少。

2.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家长、学校校长等。

3.各小组分别准备材料,并模拟听证会程序,推荐代表或做出说明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4.听证会主持人总结陈述。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等途径,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消除课堂中不应存在的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又可在这平等的对话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给他们修改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一个和谐的空间。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师都会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的首席”,学生都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的积极参与、自觉探索下,教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也只有在“对话”的教学中,“教学相长”才能得到体现。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教育

成功的政治课教学,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原理,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原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从中考、高考的走向看,还是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看,都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其重中之重,因此,政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树立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意识,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鼓励学生能学善问,能思善辩,这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无论从教学目的、教学效果而言,还是从其教学功能而言,应该有它特有的拓展性、延伸性和实用性。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善于角色转换:要由知识的施予者转为能力的培养者,由思想的教导者转为觉悟的引导者,由行为的纠正者转为心灵的沟通者,在与学生合作伙伴式的交往中帮助学生,协助其成长。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和考核观念,把学生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应把学生在开展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质量,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将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履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教师教学用书《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作者简介:盛红梅,江苏省连云港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高级中学。

第五篇: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怎样引导学生表达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怎么表达艺术感受;

2、在习作中练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直接抒发艺术感受的方法;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历审美体验,受到审美熏陶。

【教学重难点】

学生产生艺术感受,与学习运用表达艺术感受的策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习作指导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本次习作,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期初即可布置学生如有条件要学一门艺术,音乐如学习一种器乐,画画如学习国画、水彩画、泥塑等;至少欣赏一幅画,一首歌(曲)。教学本单元课文时,可随文介绍课外阅读篇目,指导学生阅读,如,《听音乐会》《看画展》《看花展》等。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写作内容属陈述性知识,其综合表征图式是在两个以上的基础上形成和改进的。因此,要学生掌握写作内容知识必须要引导学生接触大量的实例。而本次习作,不少学生存在写作内容的知识空缺,即缺乏艺术体验,或失之肤浅。因此,弥补学生艺术感受的知识空缺,使学生有话可写,就显得特别重要。产生和积累艺术感受,要用比较长的时间,课前学生的准备应用较长的时间,一是要接触艺术生活,如看画,听音乐等,直接感受艺术,积累感性认识;二是通过扩大阅读,积累间接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指导

1、激发兴趣

可从生活导入,简单交流本学期欣赏了哪些歌曲,或哪些图画,或学习了那种器乐或画种,有什么感受要告诉大家。

2、明确题意

先读一读教材的习作题目,明确写作内容和表达要求。写作内容:“写自己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也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次艺术欣赏活动”;表达要求:“回忆课文中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学习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复习规则

可回顾自己在习作中经常运用哪些表达感受的方法,然后加以小结:(1)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2)在叙事中表达内心的感受。

再围绕“联想与想象”的话题回顾本单元课文:《月光曲》怎么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盲姑娘的听音乐的感受?《蒙娜丽莎之约》作者怎么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小结时强调,用“联想与想象表达艺术感受”,是本次习作要重点学习运用的写作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以前学习的表达感受的方法。

4、学习例文

先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首歌》。讨论重点:小作者唱起这首歌时,想起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再学习例文《我喜欢的一幅画》。讨论重点:小作者在欣赏这幅画时,是怎么把看到的画面和内心的想象结合起来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然后学习例文《我学拉二胡》。讨论重点:小作者怎么表达学拉二胡的美的感受?

5、总结。本次习作,重点内容是表达学习艺术或欣赏艺术的感受,重点写作知识是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要结合运用直接抒发感受和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必须以学习构成写作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和规则为出发点,以灵活运用有关概念和规则为落脚点。在进行写作策略性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规则个条件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例文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有关规则。《我喜欢的一首歌》是表达欣赏音乐的艺术感受,运用联想的方式表达;《我喜欢的一幅画》是表达欣赏美术的艺术感受,是运用想象表达;《我学拉二胡》是在叙事中表达艺术感受,和直接抒发拉二胡的美的感受。多角度的对“如何表达艺术感受的”写作策略的感知,有助于迁移到习作中。)

6、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1通过编写提纲理出本文的写作顺序,并表明重点,以及要运用什么方式表达艺术感受。如:《看菊花展》的段落提纲:

1、看菊花展的时间、地点和心情。

2、对各种菊花的描述和产生的想象;

3、叙述培育新品种的艰辛,结合自己对培育过程的想象;

4、直接抒发感情,赞美劳动者的伟大。

变式练习2在小组讨论中,口头具体描述艺术感受。如,“你欣赏什么歌?产生怎样的联想”;“你欣赏什么图画?看到怎样的画面和内心有什么想象”;“你学习什么器乐,有什么美的感受”?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张,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最终要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如何使具有陈述性形式的写作规则转化成自我调控能力昵: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建议:在掌握基本能力之初,就应设置变化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通过变式练习促使学生关注使用规则的各种条件,并对使用基木技能的整个过程作有意识的监控。本次习作指导的变式练习1“编写提纲”,在于确定表达艺术感受的主要方式;变式练习2“口述艺术感受”,在于把学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尝试运用到不同的写作内容和不同的语境中,以便学生初步掌握表达感受的策略性知识。)

7、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要求当堂完成。

下载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引导学生探究新知的艺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5篇模版]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学生有效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而且是一种深层次......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林少平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彭荣华 目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湖北省竹山县宝丰中学方黎明 进几年,随着全国课改实践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实践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5篇范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中探求新知 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学生对学习的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

    “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工作报告

    “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工作报告 常州解放路小学 吴明珠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出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

    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5篇材料)

    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山丹县南关学校 杨兴义 新课改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会数学认识活动的一般方......

    引导学生阅读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我们知道,阅读对语文的学习很是重要,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更不重视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读物。尤其是等他们分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