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课程重点
课程的五种维度:
学科(领域)维度: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 经验维度:课程就是儿童在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 活动维度: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计划维度: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目标维度: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的分类标准: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如下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
德育课程(政治类、品德类等)
智育课程(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等)
美育课程(音乐、美术等)
体育课程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
分科课程(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
相关课程(将彼此独立的某些学科予以沟通,以产生联系,如音乐与美术)
融合课程(同一领域的不同学科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学科,如“美国社会”由美国史和美国文学合并而成)
广域课程(比融合课程更为综合化的课程,如美国的“社会研究”课程)
核心课程(以社会现实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如环境教育)
活动课程(根据儿童经验或团体生活统整起来的课程,如“五指活动}课程)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分为
认知性课程(重在促进学习知识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情意性课程(重在学生情感的熏陶,意志磨练,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4.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分为
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又称为正规和形式课程) 隐性课程(没有列入教育计划,甚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没有意识到当却实际产生的影响)
5.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
理想的课程(观念层次的课程,由研究机构、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和应该如何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社会层次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 领悟的课程(学校层次的课程,教师实际理解领会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教学层次的课程,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体验层次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什么是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教育部“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国幼儿园课程政策研究》课题组反复讨论认定)
所谓的各种活动就是《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基础性:是学制的最初环节;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
非义务性:不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但有灵活性。
发展适宜性:课程要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
适宜发展并不等于适应发展,并不代表要一味地迎合。迁就儿童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
幼儿园课程要素
幼儿园课程的最为核心的方面是该课程所依据的教育哲学以及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这是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之所在。
幼儿园课程的其他成分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课程的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课程的各种成分就有可能在课程理念的统合之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目标模式优缺点: 定义: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 核心被看做是经典模式、传统模式。
1、优点:使课程的运作成为了一个具体化的和结构化的操作程序,能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的计划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
2、弊病
(1)由课程开发者确定的课程目标,往往难以与发展中的儿童相适合。
(2)按行为目标的方式确定课程目标,与学龄前儿童整体地学习知识和获得经验的学习方(3)容易忽略那些难以转化为行为的方面,如内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过程模式优缺点:
定义:是以过程和程序为焦点,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主张课程开发的任务是选择活动内容,建立有关学科的过程、概念和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优点:
1、强调教育和知识内在的、本体价值;
2、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对具体情境的诊断;
3、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所应发挥的作用。
弊病:
1、虽然论证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却没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程序及方案,使得人们在运用中难以把握。
2、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对教育的评价往往因缺乏客观标准而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
3、赋予教师过分理想化的角色和过高的要求,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境地而使该课程模式不易推广。
幼儿园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
定义: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特点:把教育宗旨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对所有的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
优点:为教育者阐释教育目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用任何情境与需要。 缺点:模糊、泛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二)行为目标
定义:是一种用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向的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特点:具体、精确、客观性、可操作性 优点: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儿童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有益。
缺点:容易使教师只见目标不见个性,钳固儿童身心;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很难用外显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
(三)生成性目标
定义: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景的交互作用 特点:生成性目标取向关注过程,追求的是“实践理性”,反映的是儿童经验成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强调在儿童、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课程的目标。
优点:有利于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和教师主动性的调动和发挥。
缺点: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有相当强的研究能力;操作有难度。
(四)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化,目标指向是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表现性目标不规定儿童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该获得的行为,而是指向每一个儿童在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多被运用于艺术领域中,追求儿童反应的多元性。
•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那些情感、态度类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中远期目标。
制定幼儿园课程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一)对幼儿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是为支持、帮助、引导幼儿学习,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设置的,课程目标是对其在一定期限内的学习效果。为了建立合理的期望,必须研究幼儿。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儿童,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他们发展的需要。这里所谓的发展需要,指的是“理想的发展”(应该能够达到的水平)与“现实的发展”之间的距离。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的发展需要
(二)对社会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让儿童为积极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准备。在考虑幼儿园课程的目标时,必须研究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社会生活的需求。 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既直接反映在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各种有关文件中,也反映在家长的要求中,还体现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很多教育目标都反映了社会的期望,请参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三)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原因: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传递社会文化,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因此,知识是课程必不可缺的内容。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发展价值,即这些知识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能促进他们哪些方面的发展。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这也是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的最大区别。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概念
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是根据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行为方式。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一)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
1、含义:关于周围世界(包括自己)的浅显而基本的知识。
2、幼儿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1)生命活动必须的知识。
(2)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交往问题的知识(3)为今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打基础的知识。(4)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知识。
(5)为成长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奠基的知识
(二)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
1、含义:关于基本活动方式方法的知识和经验——既所谓“做”的知识,或称程序性知识
2、分类:幼儿的基本活动从大类上看,也无非是生活、交往、学习等,具体又可以分为自我服务、身体锻炼、游戏、观察、探索、交流、表达等等。各种活动都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方式方法、技巧技能,如社会交往的技能、语用技能、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
1、含义:情感态度指的是对人、对事、对己的一种倾向性,它构成行为的动机,影响人的行为。
2、途径:
环境的同化作用
——周围人对某事的评价会不知不觉影响儿童,使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经验的情绪效应
——幼儿对使自己体验到愉快、满意的事物会形成积极的态度;对使自己感到痛苦的事物则形成相反的态度, 理智分析
——当幼儿认识到并真正理解了某种事物或特定行为的实际含义时,会根据这种认识对它们形成“好”或“恶”的态度。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一)合目的性原则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直接经验性原则
(四)兴趣性原则
(五)价值性原则
(六)基础性原则
(七)逻辑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 课程目标流失 ● 课程内容超载
● 课程内容远离幼儿生活 ● 课程内容偏向本本 ● 课程内容缺乏提升
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含义
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是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
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安排内容。
2、心理组织法:
以学习者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点,按经验演进的原则逐步扩大学习的范围。
(二)常用方法
纵向组织:
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原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
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经验连为一体。
课程实施的含义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取向 • 相互适应取向 • 课程创生取向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 生活活动 • 游戏活动 • 教学活动
西方社会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途径
● 自我活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 福禄贝尔的教育活动 • 蒙台梭利的教育活动
● 区域活动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 美国“自我概念”课程 • 海伊斯科普课程
● 考察、探究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 项目活动
幼儿园课程评价
●
含义: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目的:
※
根本目的:通过对课程的诊断,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为修正、调整和完善课程乃至推广课程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程方案形成之前评价的目的: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需求与社会需求;比较与选择课程。
※
在课程方案实施阶段评价,目的是诊断与修订课程。
※
在课程方式实施结束后评价,目的是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判断课程的成效。●
作用
• 选择作用
——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课程
• 监控作用
——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监督控制教育、教学过程
• 总结作用
——可全面总结预定目标的达成情况及课程实施的效果。
• 反馈作用
——使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课程评价所提供的信息来反思自身教育行为
• 导向作用
——评什么和怎么评,会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的导向作用 ●
类型
1、从评价的作用和进行时间上可分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2、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划分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4、根据评价对象的范围划分
——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和单纯评价
5、根据评价的参照体系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体 ● 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 幼儿园园长 ● 教师 ● 幼儿 ● 家长
● 社会其他人士
客体: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和范围 ● 课程方案评价 ● 实施过程评价 ● 课程效果评价
学科活动的概念、内涵:
1、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广域课程或综合课程
2、幼儿园的学科活动基本是一种“前学科”课程
3、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强调与生活的联系,强调直接经验
4、幼儿园的学科活动仍服务于幼儿的一般性发展,强调为幼儿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优缺点:
优势:操作性强
有助于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
局限性:弹性不足
对幼儿关注不够
单元主题活动内涵: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方案教学
内涵:(project work)也称项目活动,指的是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帮助和引导下,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主题)或认识中的问题(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知。 基本过程:
1、团体讨论
2、实地考察
3、发表
4、探究
5、展示
原则:课程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服务
区域活动的概念:指以儿童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在其中投放一些合适的活动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让幼儿自觉选择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活动材料、同伴等的积极互动,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
五指活动课程
指该课程由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而这些内容又是以一种整体的、相互贯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就好象人的手,虽有五指之分,但彼此相互联系,共存于一个手掌。 评价:●
1、五指活动课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包含的教育内容相对比较全面,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
2、五指活动课程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幼儿的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相较与传统教育僵化的、固定的教育内容是一大进步。
●
3、五指活动课程提出了了课程实施中的“计划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开始意识到了幼儿活动中的一些生成的东西,对现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启发和指导。●
4、五指活动课程提出了“游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认识到了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局限:
●
五指活动课程想要努力避免课程中的知识中心倾向,力求课程向幼儿靠拢,但在实践层面上,仍然比较重视教材,对幼儿的反应重视不够。
●
尽管一再强调五指活动课程中的五指不是五个学科,应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施教,可惜在推行时,有时仍被误解而分科进行。
幼儿园行为课程
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幼儿的倾听者 2.教师是幼儿的观察者 3.教师是幼儿的伙伴
4.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 5.教师是实践的反思者
园本课程的概念:●
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内涵
●
幼儿园为达成教育目标,以幼儿园为主体,由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关人员,为改善幼儿园的教育品质所开发的富于个性化 的课程。
谈谈个人对园本课程的理解
第二篇:幼儿园课程论复习重点
1幼儿园课程:由教育者依据16认知学派对幼儿园的启示:子都有相同或相似的活动工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需要,1)课程就是促进幼儿在认知作,而项目课程是自由选择活有目的,有组织,计划地为幼结构的形成过程中推动幼儿的动。4)单元主题课程持续时儿安排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认知发展。2)在课程内容的间短,项目课程持续时间长。活动。选择与组织上,代表人物布鲁20幼儿园课程的要素:①课程2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幼儿在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目标②课程内容③课程组织④幼儿园通过活动所获得的所有科,务必使学生 理解该学科课程评价;
知识和经验的总和。的基本结构。3)课程设计要泰勒四问题:1)学校应该达3学科(领域)课程:将幼儿依据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尊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园的课程分为若干学科,以学重幼儿的认知规律。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科为单位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17人本学派对幼儿园的启示: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的过程。1)在课程目标上以促进幼儿教育经验。4)怎样才能确定4单元主题(综合)课程:以主题或单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组织的教学活动,运用系统的学科理论,以各领域的知识内容为主导线索,有机地构成一系列的主题或单元,再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5项目(主题)活动:围绕着贴近儿童生活的中心内容即主题作为组织课程内容的主线来组织教育教学的活动。6课程实施:将课程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7福禄贝尔:德国人,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称为幼儿园之父,提出一套教育玩具“恩物'',使幼儿教育成为独立的部分,并把游戏列入幼儿园课程。提出儿童内在的力量和心理发展的原则。8五指活动课程: 是指陈鹤琴以人的五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独立中蕴含的整体性,包括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9整个教学法:是五指活动课程内容在实际中的具体化,是在对儿童心里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合幼儿园课程的活动组织方法。10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11隐性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在教学情景之中无意识的获得经验。12区域活动: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等,在其中投放材料,制定活动规则,幼儿自由活动。13行为目标:把学校要达成的教育目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加以称述,指明学习后学习者所发生的可见行为变化。14表现性目标:儿童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个性化的表现,追求的是儿童的个性化反应。15张雪门: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一起被称为“南陈北张”,他的课程论思想体现在“行为课程”中,提出幼稚教育生活化,教育化著作《幼稚园课程编制》。完整人格的发展,独特潜能的发挥以及达成自我实现目的为核心。2)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对幼儿的个人意义及与实际生活的适切性。3)课程实施中,人本主义者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4)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手段。18国外对我国教育的启示:1福禄贝尔:1)教育目的:培养万能统一的人生观,形成对世界的和谐发展认识。2)教育任务:促进儿童的自我活动和内在本质力量的发展,发掘儿童内在生命潜力。3)教育原则:统一性,发展,适应自然的原则。2瑞吉欧:1)儿童观:具有生存和发展的儿童,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儿童,善于表现艺术的儿童。2)教育观:注意内在品质的培养。3)教学方法:注重合住与交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抓住教育的时机,依托社区资源。3蒙台梭利:1)儿童观:“心里胚胎期”与外界环境,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发展教育的敏感期与教育时机,儿童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2)教育观:自由教育,有准备的教师和环境。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模式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个性、天赋、潜力出发,力图寻找适合每个儿童发展的教育方式。通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只能等八种基本技能为基础,探究出“区域活动”“主题活动”等形式的课程,使得幼儿园课程模式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5陈鹤琴: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在其中重点阐述了具有独创性的幼儿园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五指活动”是以人的相连五指比喻幼儿课程的五个方面,即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言,其个有特色,注定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独立中蕴含整体性⑵主张幼儿园的课程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整个教学法,来组织课程内容,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是幼儿在各个领域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19单元主题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区别:1)单元主题课程是由老师预先计划好的,而项目课程是慢慢的发展出来的。2)单元主题课程是老师事先设定好目标,而项目课程是经由孩子和老师商议发展出来的。3)单元主题课程中所有的孩目标正在得以实现。21课程评价要素:1.对课程目标的评价:1)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是否一致。2)幼儿园课程目标实现是否可行。3)课程目标来源是否科学。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1)对教师教的评价,2)对幼儿学的评价。3.对课程结果的评价。1)评价幼儿的发展2)评价教师的行为.22设计活动目标的确定有哪些依据:1.要以《纲要》中的各领域的目标为指导。2.要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
识规律。3.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和幼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4.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5.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6.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23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一,生活活动:满足幼儿基本生活的活动,一日生活。二,游戏活动:特征,动作,表情,材料,环境,语言,自主自愿的。
三、教学活动 教学特征:教育的情景性、生活性、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操作性,形式的多样性。24低结构化和高结构化活动的区别:1)低是由老师与儿童共同确定学习目标,高是由老师确定的。2)低是由儿童生成活动,高是由教师发起的。3)低的教学活动动机主要是
儿童的需要,高动机是老师的 惩罚。4)低强调活动过程,高强调活动结果。25 蒙氏教育的五大领域: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26设计幼儿园课程活动目标的确立有哪些依据? 依据;㈠依据幼儿的需要①儿有发展水平㈡依据社会的需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发展要与社会发展交织在一起 ㈢依据知识发展的需要;知识是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形成判断是非对错美丑的标准,掌握有效的行动方式方法。27案例分析 1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步骤⑴选择确定主题⑵目标⑶内容⑷过程。2学科(领域)课程设计步骤⑴初步设定目标⑵学期、学年计划⑶选择、确定目
标内容⑷设计活动过程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活动设计考试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过程
3、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1、健康领域中的身体保健部分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与营养、人体认识与保护、保护自身安全四个方面。身体锻炼部分包括身体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体操三个方面。
2、社会领域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3、科学领域包括数学与科学两部分。数学部分包括分类、排序与对应、1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几何形体、量、空间和时间。科学部分包括自然现象、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常用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人体的奥秘及其保护等。
4、语言领域包括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五个方面。
5、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音乐部分包括唱歌、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欣赏四个方面。美术部分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个方面。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
一、根据活动内容的组织特点划分:
1、核心课程
2、学科课程
3、活动课程
二、根据对活动者的组织形式划分:
1、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传统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和进行集体教育,缺点是不便于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
2、小组活动,是部分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观察、了解、因类施教;有利于幼儿交往、商讨、合作,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减少等待。缺点:一是对幼儿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种组织形式要求幼儿有一定的合作、交往能力。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难以把握,是放任、限制、还是启发引导?
3、个别活动,是幼儿自我探索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其优点是可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幼儿充分展现个性,学习自我管理,便于因材施教。缺点是容易出现偏爱、错爱等现象,教师应注意做到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划分小组的形式:
1、按幼儿的发展水平分组,把相近水平的幼儿分为一组,对各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2、按幼儿的兴趣分组。
3、按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分组,换组操作,轮流尝试。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类型:
1、预先设计,是教师在分析幼儿当前的发展特点、能力经验和需要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目标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设想活动的进程、步骤,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写出活动计划的过程。预先设计能加强教育工作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2、临时设计,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主体,活动中充满了幼儿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活
动时不能机械地照搬原有的计划,而应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针对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随时调整计划,进行临时设计。这种设计既可以是对预定的某个环节的临时调整,也可以是针对幼儿的自发学习而临时进行的设计,它能尊重幼儿活动的主体性,使活动更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反思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对自身组织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进行分析思考,及时对原计划进行修改和补充。不断的反思会促使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实现自我成长。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是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立足于活动。幼儿是在感兴趣的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调节和更新认知结构而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满足幼儿喜欢活动的愿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参加,使幼儿的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注意:
1、活动必须能激发幼儿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所设计活动应能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注意和兴趣,使幼儿主动的探索学习。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3、为幼儿提供较多的社会交往机会。
4、应重视为幼儿提供同伴间交往的机会。
5、应建立与幼儿的平等的关系,不能以指导者的身份强制幼儿接受、服从现成的答案或教师的想法。
二、发展性原则,是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及“最近发展区”,通过活动,使每个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应注意:
1、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依据幼儿的不同水平因人施教。
2、考虑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充分挖掘活动中可促进幼儿发展的因素。
三、综合性原则,指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不仅要充分发挥活动内容、形式、过程等因素的功能,还应加强各因素间的协调、配合,发挥其综合效能,从而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1、实现教育内容的综合,尽可能地把多种活动的内容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网络结构,实现多方面的发展目标,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2、实现教育活动形式的综合,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统一活动、自选活动、自由活动;核心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
3、实现教育过程的综合,要实现教育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协调,如幼儿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使活动过程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确定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应包括:知识技能方面、能力方面、情感社会性方面。
2、活动目标的确定应注意问题:
①活动目标应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不能太笼统、太抽象,以免在操作过程中级检查活动效果时产生困难。
②活动目标表述中应突出重点。避免主次不分。
③活动目标应符合实施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切实可行。
④活动目标中行为的发出者应一致,都是教师,或都是幼儿,即主语一致。
⑤活动目标应表述结果,避免表述过程。
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
1、教育方法的分类。
(1)口头语言法,分为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语言评价法。(2)直观教育法,分为演示法、范例法、观察法榜样法。
(3)活动法,分为游戏法、操作法、探究法、移情训练法、练习法。
2、教育活动的途径: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学活动、随机教育、家园配合。
3、注意问题:
(1)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方法与途径。(2)根据教育内容选择方法与途径。(3)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方法与途径。(4)多种方法与途径配合使用。
(5)选用任何一种方法或途径时,都要注意教师语言的配合。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2、幼儿知识经验方面的准备。注意问题:
1、教师对教具的操作应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
2、充分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具、学具,学具应符合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3、重视幼儿的参与。
指导类型:直接指导方式、间接指导方式。
指导技能分类:
1、组织活动进程的技能:活动导入技能、活动过程技能、活动结束技能。
2、运用语言的技能:提问的技能、描述的技能、评价的技能。
3、观察的技能。
4、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活动导入技能:
1、要求:精练、巧妙、准确。
2、常见类型:教具导入、演示导入、悬念导入、作品导入、游戏导入、音乐导入、经验导入、直接导入。
活动过渡技能:
1、要求:自然合理、衔接紧凑。
2、类型:分析性方法、演绎性方法、转移法。
活动结束技能:
1、要求:明确目的、把握时间、留有余兴。
2、类型:回应法、归纳法、发散法、练习法、游戏法、延伸法。
提问技能:
1、要求:选点准确、适时适量、难易适度、层层递进、面向全面,区别对待。
2、类型:回忆式、判断式、理解式、应用式、分析式、综合式、评价式。
描述的技能:
1、要求:具有科学性、体现艺术性、注意启发性、要有针对性。
2、类型:解释型描述、叙述型描述、答问型描述。
评价的技能:
1、要求:评价要客观、公正;评价要具体、明确;以正面评价为主;既重结果评价,又重过程评价。
2、内容:活动中幼儿的兴趣、态度;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幼儿能力的发展情况;行为表现。
3、方式:肯定;表扬、奖励;批评;纠正;讨论;总结。
观察的技能:
1、要求:目的明确、迅速准确、全面客观、做好记录。
2、类型:环视法(扫视法)、点视法。
3、方式:文字描述式、列表打钩式、等级评定式。
运用教学媒体的技能:
1、作用:增加活动内容的直观性、增加活动过程的趣味性。
2、类型:演示性教具、表演性教具、学具、操作性学具。
3、教具选择注意:注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根据活动需要自制和加工改造教、学具。
4、制作注意:选材要多样、制作要新颖、具有实用性、让幼儿参与。
5、出示教、学具的要求:实际恰当、数量合适、方法得当。
6、操作要求:动作熟练、程序清晰、方位适宜、适当伴随语言讲解。
现代教学媒体:
1、分类: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型媒体、系统交互媒体。
2、作用:缩短时间与空间、增加感染力。
3、要求: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致;运用要适度;与其他教学媒体互补利用。
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的原则
1.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与个别健康行为指导相结合
一般来说,幼儿健康教育以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为主,但是,由于幼儿常常存在着个体特殊的健康问题,因此必须在进行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的尽快行为的个别指导。
2.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园其他各科教育相结合
为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实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结合幼儿园的音乐,美术,语言,科学,社会等教育活动形式实施幼儿健康教育,使幼儿健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
3.幼儿健康教育与家庭和社会健康教育相结合 4.幼儿健康教育要求与幼儿年龄相适宜。
幼儿身体锻炼的原则 一,经常化原则
1. 每天让幼儿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活动,且保证“幼儿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
2. 动静交替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 二,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1. 合理安排活动量
2. 活动量的安排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的规律 3. 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灵活调节活动亮及活动过程 4. 教师要注意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的心理负荷 三,多样性原则 四,全面发展原则
1.注意整体素质的提高 2.注意身体各部分的锻炼 3.注意活动美容的多样性
4.选编的体操注意全面锻炼身体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一,选择内容的要求 1.科学性和启蒙性 2.时代性和名族性 3.广泛性和代表性 4.地方性和季节性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常见的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动植物的关系 包括:季节现象;气候现象;理化现象
2.幼儿周围的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教育 3.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4.人体的奥秘及其保护
幼儿教学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幼儿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正确认识 二.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及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有助于日后的小学教学学习
幼儿语言教育的指导原则 一.重视幼儿完整语言的教育 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范例
三.给幼儿创设语言交往的机会 四.照顾幼儿语言的个体差异
第四篇:重点课程建设管理条例
教字„2010‟39号
关于下发《重点课程(群)建设管理条例》的通知
校内各部门:
经研究,决定将《重点课程(群)建设管理条例》予以下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重点课程(群)建设管理条例
上海海事大学
二○一○年一月十四日
主题词:高等教育 规章制度 重点课程(群)管理条例 通知 校长办公室 2010年1月14日印发
重点课程(群)建设管理条例
为保证我校重点课程(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规范课程建设工作,特制定本管理条例。
一、重点课程(群)的建设目标和内容
1.建设目标。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试环节等进行建设,形成一批在学校乃至上海市达到先进水平的课程,以支撑学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2.师资结构的合理化和师资水平的提高。通过重点课程(群)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有合理比例配备的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3.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现代社会和技术对该课程知识结构的要求,专业课应反映该专业方向的学术前沿内容。
4.教学资料建设。课程应有高水平的教学大纲、教材和完备的教学辅助资料,包括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集、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
5.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6.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都应有习题集(库)或案例集(库)、试题集(库),课程实行教考分离,技能和应用部分应采用合适的考试形式。
7.实验、实习条件的建设。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必须加强相应实践环节的建设,包括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8.先进的课程管理办法。如教学效果的调查,资料信息收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究等,应有具体的安排及相应措施,以保证落到实处。
9.课程群除需符合上述课程建设要求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1)由3门(含3门)以上课程组成。
1(2)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对课程整合重组的力度大,科学合理,综合性强,有效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与脱漏,并将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结合至教学内容中。
(3)课程群建设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效果明显,整体运行协调,管理水平高,实践效果好。
二、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的申报和审批 1.申报
申报建设的重点课程(群)原则上应是受益面较广的全校性基础课程(群)或学科基础课程(群)和特色课程(群),且至少开设三年以上,课程负责人应至少具有五年以上的本科教学经验,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近三年来至少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两次。
重点课程(群)建设的申报工作由各学院组织,现代教育中心等非学院单位承担的必修课以及全校任意选修课原则上向教务处申报,由教务处视申报课程建设内容安排给适当学院负责立项、检查等工作。
2.立项评审
各学院负责组织本学院的本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委员会课程建设小组对申报的建设项目进行立项评审,将审核通过后的建设项目汇总并填写《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汇总表》后报教务处。
3.审批
校本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委员会课程建设小组审定各学院上报的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报主管校长审批,教务处公布审批结果。
三、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的经费管理
1.学校对获准立项的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重点课程(群)建设时间为两年,一般每门课程资助2万元,课程群资助5万元。
2.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组要编制本课程(群)建设项目的 2 经费预算,并经所在学院核准,由财务处、教务处按立项项目为各学院下拨总的建设经费。重点课程(群)建设经费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专款专用、滚动资助。各学院应对每门课程(群)建立“经费卡”,经费按启动费40%,中期检查合格后40%,其余20%作为工作量补贴与奖励发放。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再发给后续经费。
3.重点课程(群)建设需购置的教具、仪器、图书、设备、软件等物品,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
4.重点课程(群)建设编写的内部教材、实验指导书、习题集等,按学校有关教材管理规定执行。
5.各学院相关负责人对本单位重点课程(群)建设负有领导责任,若发现经费挪作他用,将追究其责任。
四、重点课程(群)建设的管理
1.学校每年根据开课门数和专业数确定校重点课程(群)立项计划,原则上各学院的建设门数将按其开课门数和专业数在全校的相应比例进行分配。
2.各学院负责对本学院课程(群)建设规划、建设进展以及建设质量等进行把关,对组织工作不力、建设工作起色不大的课程(群),学院必须进行调整,以确保课程(群)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重点课程(群)建设负责人负责课程(群)建设的整体计划、组织实施、课程(群)建设管理、协调、经费管理等工作,并安排专人对课程建设中的所有文件资料、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上传到教务处课程建设网站。
4.学校重点课程建设期一般为2年。建设期内,课程负责人每学年必须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至少一次。
5.各学院负责对重点课程(群)的建设进行中期检查和验收工作。各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重点课程(群)进行中期检查,对建设无明显起色的重点课程(群),应中止其建设,停止经费投入。验收时,3 专家组应对课程(群)建设情况、建设效果进行评议,填写《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验收报告》。
6.重点课程(群)验收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对不通过的课程(群),其负责人可以申请参加下一批重点课程(群)验收。原则上延长期限不超过一年。对于负责人不能履行责任的,所在学院应更换负责人。
7.各学院负责将重点课程(群)建设验收结论汇总并填写《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群)建设验收汇总表》报教务处,经教务处汇总后报上海海事大学本科教学与专业发展委员会课程建设小组审批。
8.教务处负责对各学院重点课程(群)建设工作进行评估并组织课程建设工作经验交流和评比,促进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重点课程(群)建设奖惩
1.参加并完成重点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在校内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等方面与参与同级别教改项目教师同等对待。发表的教改论文、获得的教学成果,其奖励办法与同级别科研论文、科研奖励等同。
2.对建设成果显著的重点课程(群)将优先推荐参加各级教学成果奖评奖。
3.验收通过的课程,项目经费的20%作为项目组成员的工作量补贴与奖励。
4.对重点课程(群)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学院,增加下一校重点课程(群)建设项目的名额。对建设工作不力的单位,减少额度。
5.对延长期限到期后验收仍不通过的项目,将予以通报批评。
六、附则
本条例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重点课程(群)建设管理条例》(教字[2006]422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机电一体化 课程重点
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五个子系统组成。
全闭环系统、半闭环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特征是给机械添加了“头脑”。
机电一体化系统必须具有一下三个“目的功能”:
1、变换功能;
2、传递功能;
3、储存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通常有:机电互补法、融合(结合)法和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
1、开发性设计;
2、适应性设计;
3、变异性设计。P13
并行工程与串行工程的差异就在于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按并行、交互、协调的工作模式进行系统设计,就是说,在设计过程中对系统生命周期内的各个阶段的要求要尽可能地同时进行交互式的协调。
丝杠螺母机构主要用来将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或直线运动变换为旋转运动。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
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获得较高的传动精度);
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结构紧凑、丝杠刚性较好,适用于行程较大的场合。常用!!);
3、螺母转动、丝杠移动;
4、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滚珠丝杠副的螺纹滚道有单圆弧形和双圆弧形。滚道型面与滚珠接触点的法线与丝杠轴向的垂线间的夹角α称接触角,一般为45°。P26
滚珠的循环方式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外循环从结构上看有三种形式:
1、螺旋槽式;
2、插管式;
3、端盖式。
基本导程Ph。
滚珠丝杠副在有负载时,滚珠与滚道面接触点处将产生弹性变形。换向时,其轴向间隙会引起空回。这种空回是非连续的,既影响传动精度,又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调整预紧的方法:
1、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式;
2、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式;
3、双螺母垫片预紧调整式;
4、弹簧式自动调整预紧式;
5、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式和单螺母滚珠过盈预紧式。
常用轴承的组合方式:
1、单推—单推式;
2、双推—双推式;
3、双推—简支式;
4、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
当选定执行元件步距角α、系统脉冲当量δ和丝杠基本导程Ph之后,其减速比i应满足匹配关系为iPh)。
各级传动比的最佳分配原则:
1、重量最轻原则;
2、输出轴转矩角误差最小原则;
3、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
谐波齿轮传动的传动比:P41
圆柱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
1、偏心套(轴)调整法;
2、轴向垫片调整法;
3、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
间歇传动机构:
1、棘轮传动机构;
2、槽轮传动机构;
3、蜗形凸轮传动机构。
机电一体化系统对导轨的基本要求是导向精度高、刚性好、运动轻便平稳、耐磨性好、温度变化影响小以及结构工艺性好等。
导向精度是指动导轨按给定方向作直线运动的准确精度。
导轨副的截面形状:
1、三角形导轨(磨损后能自动补偿);
2、矩形导轨;
3、燕尾形导轨;
4、圆形导轨。
静压导轨副工作原理P65-P66。
方向精度是指运动件转动时,其轴线与承导件的轴线产生倾斜的程度。
置中精度是指在任意截面上,运动件的中心与承导件的中心之间产生偏移的程度。嵌入式滚动支承形式:图a所示的结构,接触面积小,其摩擦阻力矩较另外两种小,但所承受的载荷也较小,在耐磨性方面也不及后两种结构好。图b所示结构能承受较大载荷,但摩擦阻力矩较大。图c所示结构,在承受载荷和摩擦阻力矩方面,介于前两者之间。P71
执行元件的种类:
1、电动式执行元件;
2、液动式执行元件;
3、气动式执行元件。特点:P91。
步进电动机一般为开环控制,直流和交流伺服电机可采用半闭环或全闭环控制方式。闭环控制方式可得到比开环控制方式更精密的伺服控制。
电动机的功率密度PG。电动机的比功率dp/dtd(T)/dtTNd/dtTTN2TNTN/Jm。
对于起停频率低,但要求低速平稳和扭矩脉动小,高速运行时振动、噪声小,在整个调速范围内均可稳定运动的机械;对起停频率高,但不特别要求低速平稳性产品。
直流伺服电机与驱动:P98。脉宽调制直流调速驱动系统原理如图3.4所示。P99。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换成机械角位移的执行元件。转子角位移的大小及转速分别与输入的电脉冲数及其频率成正比,并在时间上与输入脉冲同步。
步进电动机的特点:
1、工作状态不易受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2、步距角的误差不会长期积累;
3、控制性能好,不易“丢步”。
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P105-P107
步距角的大小与通电方式和转子齿数有关,大小为:360/(zm)。m—运行拍数,通常等于相数或相数整数倍,即mKN(N为电动机的相数,单拍时K=1,双拍时K=2)。
实现环形分配的方法有三种:
1、采用计算机软件,利用查表或计算方法来进行脉冲的环形分配,简称软环分;
2、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搭接而成的三相六拍环形脉冲分配器;
3、采用专用环形分配器器件。
将一个步距角细分成若干步的驱动方法称细分驱动。
要实现细分,需要将绕组中的矩形电流波改成阶梯形电流波,即设法使绕组中的电流以若干个等幅等宽度阶梯上升到额定值,并以同样的阶梯从额定值下降为零。
使用微型计算机对步进电机进行控制有串行和并行两种方式。
专用控制系统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对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来说,由于还在不断改进,结构还不十分稳定,特别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时,采用通用控制系统比较合理。
微型计算机:字长—微处理器的字长定义为并行数据总线的线数。字长直接影响数据的精度、寻址的能力、指令的数目和执行操作的时间。速度—速度的选择与字长的选择可一并考虑。
按微处理机位数可将微型计算机分为位片、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等机种。位数是指微处理机并行处理的数据位数,即可同时传送数据的总线宽度。
机器语言是设计计算机时所定义的、能够直接解释与执行的指令体系,其指令用“0”、“1”符号所组成的代码表示。当CPU的引脚MN/MX接到+5V时,8086/8088工作于最小模式。MN/MX接地,8086/8088则工作于最大模式。最小工作模式是指单处理器系统。
最大工作模式是相对于最小工作模式而言的。其特征是系统中可以包括两个或多个微处理器。
8086/8088引脚的功能定义。P137—P140
8086CPU最小工作模式系统的典型配置。P141图4.7
I/O寻址方法。P152
光电隔离电路的作用:
1、可将输入与输出端两部分电路的地线分开,各自使用一套电源供电;
2、可以进行电平转换;
3、提高驱动能力。
光电耦合隔离电路应用。P169
传感器是将被检测对象的各种物理变化量变为电信号的一种变换器。
按输出信号的性质可将传感器分为开关型、模拟型和数字型。
P180
传感器与微机的基本接口。表4.32
模拟量转换输入方式。表4.33
采样是指将连续时间信号转变为脉冲或数字信号的过程。
D/A转换过程。P206
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P247
典型负载是指惯性负载、外力负载、弹性负载、摩擦负载。
等效转动惯量、等效负载转矩。P251公式(7.3)、公式(7.8)
计算举例。P251
额定转矩T(N.m或N.cm)应大于所需要的最大转矩。
系统执行元件的转矩匹配:TTeqT惯
有源校正,通常不是靠理论计算而是用工程整定的方法来确定其参数的。方法如:P265 调节器控制作用有三种基本形式,即比例作用、积分作用和微分作用。
控制作用对系统产生的控制结果。P267
由于减速器的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间隙的存在和传动方向的变化,齿轮传动的输入转角和输出转角之间呈滞环特性。
传动间隙对伺服系统的影响:
1、闭环之内的动力传动链齿轮间隙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2、反馈回路上的传动链齿轮传动间隙既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又影响系统精度。
可靠性是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保证系统可靠性的方法:
1、提高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质量;
2、冗余技术;
3、诊断技术。干扰渠道示意图。P281图7.3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