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的通知山东省安监局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山东省安监局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安监局,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3号)的要求,我局制定了《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请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于2010年11月10日前到省安监局职业健康处登记备案。
电子邮箱:zyjkc@sdaj.gov.cn,地址:济南市闵子骞路15号
联系人:王悦军,联系电话:0531-81792275
附件: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二0一0年九月三十日
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我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3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是指具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化学品毒性鉴定、放射卫生防护检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效果评价、放射防护器材和含放射性产品检测等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 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开展工作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向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安监局)登记备案。
第四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须报送如下材料:
(一)《山东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表》(附表1)一式二份和电子文件1份;
(二)资质证书、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计量认证资质证书复印件各1份;
(三)规章制度汇编和质量管理手册;
(四)技术人员和主要仪器装备清单(附表2)。
第五条 登记备案程序:
(一)填写登记备案表;
(二)向省安监局提交登记备案材料;
(三)省安监局在受理材料后7个工作日内对其进行核查;
(四)经核查后材料完备的予以登记备案,核发登记备案凭证,并定期在省安监局网站公告。
第六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发生下列情况变化时,在15个工作日内凭相关证明,向省安监局申请办理登记备案变更手续:
(一)法定代表人变更的;
(二)机构分立或者合并的;
(三)变更技术服务项目范围的。
第七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登记备案:
(一)因法定代表人变更、机构分立或者合并及其他原因未办理变更手续的;
(二)提供的材料、内容不齐全的;
(三)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
第八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后,于每年的二月十日前将上年度工作情况及相关统计表(附表3)报送省安监局。
第九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在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时,应出示省安监局核发的登记备案凭证。
第十条省安监局定期对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情况进行通报,并优先选择或推荐业绩突出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督查或检查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附表略)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二篇: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四川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
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
川安监〔2011〕143号
各市(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等规定,省安全监管局制订了《四川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五月三日
(请县级安全监管部门将此件转发至辖区内各生产经营单位)
四川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 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是指具有相应资质从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 凡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应遵守本办法,在省安全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并接受监督和管理。经登记备案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在我省从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及其相关工作。
第四条 已登记备案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在我省从事作业场所职业健康技术服务及其相关工作,须接受当地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出示省安全监督管理局登记备案函,不再在市(州)、县(市、区)登记备案。
第五条 申请办理登记备案单位须报送的材料:
(一)《四川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申请表》一式二份和备案申请书文件1份;
(二)营业执照复印件1份;
(三)机构相应资质证书复印件1份;
(四)职业卫生及相关行业技术人员资质证书复印件1份,实验室设备清单1份;
(五)相关机构有关管理及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六)备案承诺书。
第六条 办理登记备案程序:
(一)在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健康监管机构领取登记备案申请表;
(二)向省安全监督管理局职业健康监管机构提交登记备案申请表及相关材料;
(三)审核并受理登记备案材料;
(四)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在受理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对其进行审查,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核查。经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与登记备案,备案有效期为3年,并通过四川省安全生产信息网向社会公告;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备案,并书面向申报单位说明理由。
第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备案:
(一)申请登记备案的单位提供的资料、内容不齐全的;
(二)申请登记备案的单位提供资料不真实的。
第八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获准登记备案后,应严格按有关要求从事相关业务,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销其备案登记资格:
(一)有重大备案登记事项变更,未按规定申请办理备案登记变更的;
(二)出具虚假报告的;
(三)其它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九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后,每年7月20日前要向备案部门报送为企业提供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统计情况。每年3月10日前向备案部门报上年为企业提供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统计情况及全年工作总结。第十条 监督管理
(一)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有关规定,在备案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活动,需变更技术服务业务范围时,应报批准。
(二)各级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规范中介机构从业行为,充分发挥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支撑的作用。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云南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
云南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管理办法
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第22号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了解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的情况,提高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公平、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是指具有相应资质从事职业危害防治相关工作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
第三条 在全省行政区域内的服务机构(含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开展业务的外省服务机构)应遵守本办法,主动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进行登记备案,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
门的监督和管理。登记备案后,将在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第四条 办理登记备案分工
(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省属和高教系统服务机构的登记备案管理。
(二)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州、市属服务机构的登记备案管理, 州、市以下受理部门由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决定。各州、市要将服务机构登记备案情况上报省安全生产监 督管理局。
(三)非省级登记备案的服务机构在省内跨地区开展业务活动的,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申请表》+和《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告知单》复印件,向开展业务所在地的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请办理简易登记备案。
(四)外省服务机构在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办理登记备案后,到开展业务所在地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申请办理简易登记备案。
第五条 服务机构申请办理登记备案须报送的材料
(一)《云南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申请表》(附件1)、《云南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名单》(附件2)1式2份和电子文件1份;
(二)法人资格证明材料原件及其复印件;
(三)服务机构资质证书及其复印件;
(四)计量认证资质证书及其复印件;
(五)相关仪器设备清单;
(六)曾经完成的业绩总结报告;
(七)服务机构资质核准的业务范围;
(八)曾经完成的职业危害评价报告或检测报告样本。以上材料必须加盖服务机构公章。第六条 办理登记备案程序
(一)在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下载中心下载并填报登记备案申请表和技术人员名单;
(二)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职业健康监管机构提交登记 备案申请表、技术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
(三)审核并受理登记备案材料;
(四)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在受理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对其审核完毕,必要时可进行现场核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受理登记备案材料以后,审核合格者,进行编号登记备案,并给予《云南省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告知单》(附件3),有效期与卫生部门资质认证的有效期相同,审核不合格者(申请登记备案的单位提供的资料和内容不齐全、不真实的),不予登记备案,告之原因并退回材料。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服务机构应重新办理登记备案:
(一)服务机构变更或增加服务项目的;
(二)服务机构变更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第八条 服务机构终止技术服务的,要及时向原登记备案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备案。
第九条
服务机构获准登记备案后,应严格按有关要求从事相关业务。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其登记备案:
(一)有重大登记备案事项变更,未按规定申请办理登记备案变更的;
(二)出具虚假报告的;
(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第十条
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后每年须将有关材料报对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为登记备案材料所载信息有无变更、有无超范围开展业务;审查工作业绩 报告,主要包括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服务企业名称及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审核的时间为每年的12月1 日至3月1日。逾期不办理登记备案审核的,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收回其原登记备案有关材料,并不再给予登记备案。
第十一条 服务机构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的技术服务应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规定,在登记备案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并对其检测、评价的结果负责。
第十二条 服务机构为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省属有关企业作出的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要在15日内上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同时抄报企业所在地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服务机构为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省属有关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作出的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和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后,要在15日内报企业所在地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服务机构为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省属有关企业作出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要在15日内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报告,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限值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要立即报告,并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州(市)、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服务机构为中央驻滇有关单位和省属有关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作出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报告要 在15 日内向企业所在地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限值不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要立即报告,并同时向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存在重大职业安全健康隐患的,要同时上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第十三条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服务机构监督管理,监督其按照有关部门核准的业务范围从事工作,规范服务机构从业行为,严禁转借资质证书或超资质范围开展业务,对不按照本办法办理登记备案的服务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进行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劳动保障局:
为完善全省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用工和劳动者就业行为,我厅制定了《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你们,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九年三月四日
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全省就业和失业管理,规范用人单位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失业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保障部第28号令)、《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8〕58号)有关精神,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及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用人单位),进行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要求的本省劳动者,以及来本省稳定就业的非本省户籍人员,进行就业或失业登记,适用本办法。非本省户籍劳动者在本省稳定就业6个月后(含6个月)失业的方可进行失业登记。
第三条 就业失业登记实行属地管理。劳动保障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就业和失业登记管理工作,其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
第四条 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委托具备条件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的具体事务。
第五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所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可承担残疾劳动者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并定期向同级劳动保障部门报送登记情况。
第六条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与同级民政、人民银行支行、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单位建立信息交换和协查制度,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 全省实行统一的《山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以下简称《登记证》)。《登记证》全程记载劳动者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劳动者进行就业和失业登记、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参加社会保险并享受相关待遇的凭证。《登记证》向城乡劳动者免费发放。
第二章
就业登记
第八条 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招用的,用人单位应当于用工之日起30天内,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办理就业登记手续须提交以下资料,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
(一)用人单位有效资质证明、组织机构代码证;
(二)劳动者身份证;
(三)《山东省就业登记表》及招用人员花名册;
(四)《登记证》(没有《登记证》的同时办理《登记证》);
(五)从事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的劳动者,须持有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核发的有效职业资格证书;
(六)用人单位与被招用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
(七)当地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自雇型就业、灵活就业和从事自由职业的人员,可在实现就业后30日内,由本人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手续,未办理《登记证》人员同时办理《登记证》。办理就业登记手续须提交以下资料:
(一)自雇型就业,包括开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须提交《登记证》、身份证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
(二)灵活就业或自由职业者,须提交身份证、《登记证》、街道(乡镇)或社区出具的从业证明。
第十条 就业登记的内容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基本信息、劳动者个人信息、就业类型、就业时间、就业单位以及订立、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情况等。实行全省统一的《山东省就业登记表》,作为劳动者就业证明存入个人档案,并将有关内容录入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在《登记证》上做好信息记载。
第十一条 本办法实施前的各类就业人员,被用人单位吸纳就业未进行就业登记的,所在用人单位应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补办就业登记,灵活就业人员应当自行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就业登记并办理《登记证》。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应自合并或分立之日起30日内,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劳动用工主体变更登记手续;用人单位因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投资人、经营地址等劳动用工主体登记事项发生变化,应在发生变化之日起30日内,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三章
失业登记
第十三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本省户籍人员,可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办理失业登记。非本省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仍在常住地居住的,可在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
第十四条 失业登记的范围包括下列失业人员:
(一)年满16周岁,从各类学校毕业、肄业的;
(二)从各类用人单位就业转失业的;
(三)因用人单位破产、倒闭等原因失业的;
(四)土地被征用未实现就业,符合当地规定条件的;
(五)军人退出现役且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
(六)刑满释放、假释、监外执行或解除劳动教养的;
(七)各地确定的其他失业人员。
第十五条 各类学(院)校毕(肄)业生未就业的,由本人持身份证、毕业证书或学历证明等相关材料,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后劳动者未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当于3日内将失业登记通知单送达劳动者本人,7日内将劳动者档案转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劳动者本人应当于60日内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手续。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凭《登记证》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办理登记手续时须查看原件,留存复印件,持以下资料:
(一)劳动者身份证,非本省户籍人员须另持在常住地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的证明;
(二)劳动者《登记证》;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自雇型就业人员开办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或民办非企业停业,在停业后30日内,应持本人身份证、工商部门(民政部门)出具的停业证明或转让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八条 承包土地被征用者或城镇无业人员,符合当地失业登记范围,由本人持身份证、户籍所在或常住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出具的被征地证明或无业证明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十九条 未纳入国家统一安置的退役军人凭本人退役证明和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本人档案,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二十条 刑满释放或解除劳动教养的人员凭释放或解教证明,假释或监外执行人员凭司法部门的有关证明,缓刑人员凭法院判决书,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二十一条 灵活就业或自由职业者失业的,持本人身份证、街道或社区出具的停止灵活就业或停止自由职业证明,到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二十二条 各地确定的其他失业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县级及以上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
第二十三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失业登记申请后,应对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和资料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予以失业登记。无《登记证》人员,同时办理《登记证》,已有《登记证》人员,在《登记证》上做好信息记载。同时将有关内容录入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十四条 登记失业人员应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组织的就业培训。
第二十五条 登记失业人员凭《登记证》,按规定享受就业扶持政策,接受公共就业服务。
第二十六条 失业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注销其失业登记状态:
(一)被用人单位录用的;
(二)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或非企业单位,领取了《工商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明的;
(三)已从事有稳定收入的劳动,并且月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四)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超出法定劳动年龄的;
(五)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七)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八)终止就业要求或拒绝公共就业服务的;
(九)自登记失业之日起连续6个月未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联系的。
第四章
档案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做好辖区内失业人员的登记工作,定期进行跟踪调查,掌握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就业意愿、就业状况等情况,准确、及时上报各类统计报表。对农村户籍登记失业人员和非本省户籍登记失业人员,暂不纳入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范围。
第二十八条 由就业转为失业的失业人员,原来已有个人档案的,应在办理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将个人档案从用人单位或其他档案代管单位转到失业登记所在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没有个人档案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其建立个人档案。
第二十九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失业人员档案管理制度,实行专人专库管理,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失业人员档案安全。
第三十条
失业人员就业、入学、入伍、户口迁移时,应由本人或委托人持接收单位出具的档案提取介绍信和经办人身份证、《登记证》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档案转出手续。
第三十一条 失业人员灵活就业、申办个体私营企业,或到不具备档案保管条件的用人单位就业的,可由本人或用人单位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保管档案。
第三十二条 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受表彰或因违法被处罚、判刑、劳动教养的,奖惩机关形成的档案材料应转交其档案管理机构,及时将有关资料归入个人档案。
第三十三条 有关职能部门需查阅失业人员档案的,应持单位介绍信及经办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查阅手续。
第三十四条 失业人员子女或亲属因入党、入伍等原因需政审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依据档案内容提供政审材料。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登记证》由省劳动保障厅统一印制,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相关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负责免费核发。有条件的地方,直接以磁卡形式发放《登记证》,条件尚不成熟的,发放纸质《登记证》,逐步过渡至磁卡形式。
第三十六条 《登记证》编号与劳动者身份证号一致。已持有《登记证》的外省劳动者离开山东省后再次入鲁就业的,应使用原《登记证》。
第三十七条 《登记证》采用实名制,限持证本人使用。劳动者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其《登记证》由用人单位保管;已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及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登记证》由本人保管。
第三十八条 对申请办理《登记证》,符合登记条件且资料齐全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2个工作日内核发《登记证》。材料不齐全的,一次告知应提供的全部材料;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书面注明理由。
第三十九条 对已登记失业并经审核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应在《登记证》上注明。
第四十条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新增参保人员手续,须查验其《登记证》中的就业登记情况,对未办理就业登记的,应要求其办理后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第四十一条 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用工监察及劳动保障年检时,须查验从业人员的《登记证》及登记情况。对企业新增就业人员未办理就业登记的,应要求其办理后再予通过年检。
第四十二条 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核发失业保险金,须查验《登记证》并进行相应记载。
第四十三条 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须查验《登记证》并进行相应记载。
第四十四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每年一季度对劳动者失业登记期间《登记证》进行审验。由劳动者本人持身份证和《登记证》到发证机构办理审验手续。未经审验的,失业登记自行失效。
第四十五条 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主动走访辖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积极为劳动者开展就业和失业登记,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第四十六条 《登记证》不得转借、转让、涂改、伪造。如有遗失或损毁,应及时向发证部门报失,并在当地报刊或媒体刊登损失启示后,到原发证或最近一次办理登记手续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补发手续。
第四十七条 《登记证》可与山东省社会保障卡配套使用。《登记证》统一使用全省就业服务信息系统进行发放和管理。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受委托承担《登记证》管理工作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应建立专门台账,实行微机管理,及时、准确地纪录劳动者就业与失业变动情况,并做好相应统计工作。
第四十八条
工作人员在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工作中有推逶拖延、弄虚作假等违反规定行为的,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罚。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未及时为劳动者办理就业登记手续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改正,并可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五十条
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信息库,提高信息化程度,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就业和失业登记网上办理,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办理有关手续。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就业,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以各种方式从事合法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者经营收入的行为。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非本省户籍人员,是指在本省居住,失业前在本省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就业满6个月并进行了就业登记,或以从事个体经营、灵活就业等形式在本省连续就业满6个月,并进行了就业登记的非本省户籍人员。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试行。原《再就业优惠证》继续有效,并可申请换发《登记证》,原《山东省劳动者失业证》在年检时应当换发《登记证》。
第五十四条 各设区市可根据本试行办法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五篇: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深民〔2010〕128号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深办〔2008〕66号)及市政府《深圳市社会组织发展规范实施方案(2010—2012年)》(深府办〔2010〕19号),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我局制定了《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九月十九日
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登记与备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规范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深化社区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关于进一步发展和规范我市社会组织的意见》(深办[2008]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社会组织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愿组成或举办,并在街道或社区地域范围内开展活动的,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需求为目的,非营利性、公益性、服务性或互益性的社区社会团体和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
第三条 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别,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登记;对尚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开展活动。
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须由有关部门颁发许可证的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在登记前取得相关许可证,且进行登记后方可开展活动。
从事经营性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须进行登记后方可开展经营性服务。
第四条 区民政部门是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和备案管理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社区社会组织的成立、变更、注销登记或备案;
(二)对社区社会组织依章程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
(三)依法查处社区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
(四)负责指导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五)依法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 区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是社区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单位,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各自的职责对社区社会组织实施监督管理,通过提出建议、发布信息、制定导向性政策等方式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指导;
(二)通过转移职能、资金扶持、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三)协助登记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查处社区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
(四)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社区社会组织的清算事宜;
(五)依法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 申请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规范的名称,社区社会团体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区)+街道名称(+社区名称)+业务范围的反映+社团性质的标识名称”,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区)+街道名称(+社区名称)+字号+行(事)业或业务领域+组织形式”组成;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三)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与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其中社会团体须有15名以上的个人或单位会员);
(四)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元人民币,但行(事)业规定有最低限额的除外;
(五)有规范的章程;
(六)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第七条 申请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的,由发起人或举办者向区民政部门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申请表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登记表;
(二)以社区社会组织名称为户名的银行存款证明;
(三)场所使用权证明;
(四)章程草案及章程核准表;
(五)法律法规规定须前置审批的文件。
第八条 区民政部门接到申报材料后,可向业务指导单位征求意见,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提出评估意见,有关意见作为审批的依据。
区民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书面决定。不予登记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尚未达到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登记条件,但能正常开展活动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社会组织,可向区民政部门申请实行备案管理。
第十条 申请社区社会组织备案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规范的名称,社区社会团体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区)+街道名称(+社区名称)+业务范围的反映+社团性质的标识名称”,社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由“行政区划名称(区)+街道名称(+社区名称)+字号+行(事)业或业务领域+组织形式”组成;
(二)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三)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其中社会团体须有10名以上的个人或单位会员);
(四)有规范的章程。
第十一条 申请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的,由发起人或举办者向区民政部门提出备案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申请表;
(二)场所使用权证明;
(三)章程草案。
第十二条 区民政部门在收到全部有效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同意或不同意备案的意见书。不予备案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区民政部门应当将备案材料抄送社区社会组织所在街道办事处。
经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经发展完善,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登记条件的,应当实行登记管理。
第十三条 同意备案意见书有效期为一年。社区社会组织应在同意备案意见书到期之日的15日前到区民政部门申请换发同意备案意见书;逾期不换发的,需重新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四条 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自变更之日起10日内填写《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申请变更备案表》,到区民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解散、终止的,应按章程规定的程序解散、终止,主要负责人应于组织解散、终止之日起30日内填写《深圳市社区社会组织申请注销备案表》,到区民政部门申请注销备案,并上缴同意备案意见书。
第十五条 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不得设立分支机构、代表机构。
第十六条 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区民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撤销备案,并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一)从事非法活动或者不按章程开展活动;
(二)涂改、出租、出借同意备案意见书;
(三)超出或不按章程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四)拒不接受或不按照规定接受监督检查;
(五)不按规定办理备案事项变更;
(六)设立分支机构;
(七)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七条 社区社会组织应建立民主议事制度,制定和修改章程、选举或罢免负责人等重要事项应按章程办理。第十八条 社区社会组织的财产和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社区社会组织财产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
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注销备案后,剩余财产应在街道办和区民政部门的指导下,用于发展其所在区域的同类型社会组织。
第十九条 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指导单位依法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根据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规模、业务范围和类别的不同,加强分类指导与管理,形成横向分类负责、纵向按级负责、条块职责清晰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与监督管理一体化网络系统。
第二十条 登记管理部门与公安部门定期交流社区社会组织情况,加强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登记、备案率。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