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上半年钢铁上下游产业情况分析
2013年上半年钢铁上下游产业情况分析
钢铁行业(统计口径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黑色金属铸造、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行业,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从产业链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游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下游有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通过对钢铁上下游产业链财务情况分析,产业亏损面呈扩大趋势等情况值得密切关注。
一、利润总额: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大幅下降
1至5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3.87%,是8个行业中唯一一个利润下降的行业。在其他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较大,分别为34.28%、21.82%、19.97%。另外,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3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7.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2%。
从利润总额看,除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外,其他7个行业2013年上半年的情况好于2012年,但仍未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
二、销售利润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低
1至5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销售利润率为1.31%,在上下游行业中仍然最低。在其他行业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8.58%,汽车制造业8.0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9%,专用设备制造业6.22%,通用设备制造业5.95%,金属制品业4.7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4.57%。
综合利润总额和销售利润率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虽然利润总额大幅增长,但销售利润率在上下游行业中仍然最低。
三、亏损面:多数行业亏损面扩大
1至5月,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亏损面为23.73%,在上下游行业中最高,且亏损面比2012年同期扩大6.62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扩大10.3个百分点。与2012年同期相比,其他行业亏损面的变化普遍不大,增减范围为0—2个百分点;与2011年同期相比,各行业亏损面均有所扩大,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亏损面扩大较快,分别扩大10.29个、7.76个和6.61个百分点。
从各行业情况来看,亏损面扩大在上下游行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近3年亏损面大幅扩大,目前已超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上下游行业中亏损面最大。
四、资产负债率: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最高
5月末,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7.95%,在上下游行业中资产负债率最高。在其他行业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66.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1.98%,汽车制造业58.82%,通用设备制造业55.76%,专用设备制造业56.58%,金属制品业55.5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5.47%。
近年来,钢铁上游行业的资产负债率逐渐提高,下游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存在下降趋势。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由于资产负债率较高,必须着力控制负债过度增长。
五、应收账款与收入比例:多数企业上升或持平
5月末,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最低,为9.66%。在其他行业中,汽车制造业26.54%,金属制品业25.7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4.2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7.67%。另外,专用设备制造业该比例高达48.44%、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43.86%、通用设备制造业39.9%,这3个行业应收账款规模相对较高。
综合来看,钢铁产业链上大多数行业的盈利情况比2012年同期有所好转,但还未恢复到2011年的水平。考虑到近3年各行业的亏损面呈扩大趋势,说明企业间盈亏情况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利润向少数企业集中的趋势。
第二篇:粘胶纤维上下游原材料行情分析与前景预测
粘胶纤维上下游原材料行情分析与前景预测
目前,粘胶纤维上游原料棉浆粕、化纤木浆市场暂时出现平稳态势,棉浆粕工厂上涨意愿比较的强烈,现在9月份的棉浆粕价格仍未出台。还有国内市场上的棉短绒供应也比较的少,该原料社会库存比较低,加之国内有的棉浆粕企业仍处于检修状态之中,预计9月底才能真正恢复生产。而粘胶纤维行情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许多单位都上调了粘胶纤维的价格,现在国内粘胶短纤1.5D*38MM市场较高价为14200元/吨、一般价格为13900-14000元/吨、较低市场价格为13600元/吨。粘胶短纤价格上调幅度很大,最高幅度已经达到500-600元/吨。还有国内生产厂家也公开报出了9月初的市场价格,如桐乡中辉公司120D和150D粘胶有光长丝价格上调800元/吨,250D、300D、450D、500D等规格产品每吨分别上调500元;山东淄博华隆化纤9月1日起粘胶长丝产品所有品种出厂报价上调500元/吨;吉林化纤粘胶短纤价格上调至14300元/吨,该厂目前无库存;南京化纤计划9月1日起粘胶长丝产品各品种出厂报价上调500-800元/吨;湖北化纤计划于9月1日起粘胶长丝产品各品种出厂报价上调500元/吨;自9月1日起,新乡化纤120D消光连续纺产品价格再次上调500元/吨,其余规格品种产品同时上调500元/吨;湖南合力化纤从2006年9月1日起,各种规格粘胶人造丝出厂价相应上调500元/吨;鉴于目前的市场需求看好,库存量下降的情况下,经公司研究决定自9月1日起,保定天鹅粘胶长丝各品种出厂价格上调500元/吨;唐山化纤粘胶短纤今日价格调整至14200元/吨,该厂目前无库存;成都化纤粘胶短纤报价上调100元/吨,报13700元/吨,目前该厂生产正常;余姚化纤粘胶短纤报价上调至13500-13600元/吨,实际成交按成交方式略有调整,该厂目前库存较少;山东高密粘胶短纤报价上调至13900元/吨。该厂有半数产品在高密本地销售;丝丽雅公司粘胶长丝各品种价格上调500元/吨,白坯绣花线上调1000元/吨。再者,这几天来粘胶120D有光长丝市场一般价格稳定在30350-30400元/吨之间,而下游生产厂家和贸易商囤货的积极性比较高,下游工厂对粘胶长丝价格500元/吨的涨幅并没有明显的抵触心理,粘胶长丝市场销售压力还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华南地区粘胶长丝市场价格保持平稳,虽然国内粘胶长丝厂120D有光丝报价上涨500元/吨,但是华南市场价格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出货情况比较正常。
下游产品方面:人棉纱市场价格比较稳定了,目前是中国纺织行业传统的旺季,秋冬季面料的订单已经陆续抵达下游生产厂家,下游企业将是产销旺季时候了,粘胶纤维价格上涨也是“情在理中”,特别是在下游“买涨不买跌”这种心态的诱导之下,下游企业采购数量也就自然增多了,导致国内一些市场粘胶短纤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
行业动态方面:⑴唐山三友集团纤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高性能阻燃粘胶短纤维,该产品以有机无卤素阻燃剂用纺前注入方式直接加入到粘胶,经纺丝,切断,后处理,烘干后获得成品。该阻燃纤维与目前市场已有的以合成纤维为本体的阻燃纤维相比,具有无卤素,无毒,可降解,废弃后无环境污染,与棉花相似透气性,染色性,吸湿性,使其服用性能优良。其阻燃效果同后整理方式得到的阻燃纤维相比,耐高温,耐洗涤,耐日晒。该阻燃纤维遇火燃烧时不熔融滴落而只发生炭化,且具有自熄效果,离开火源后,不阴燃,炭化后能保持纤维原来形状,避免了高温熔融滴落物使人烫伤的现象。可广泛应用于医院、军队、消防领域及老人、儿童服装、床上用品等。该产品日前已通过国家消防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各项指标优良,极限氧指数(LOI)高达33%。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深受广大用户欢迎;⑵邯郸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与印度GRASIM公司和泰国TRC公司先后签定了HR/HD372型粘胶短丝纺丝机的供货合同,印度BC工厂也将于近期专程来华签署两条线的供货合同。HR/HD372型粘胶短丝纺丝机是邯郸纺机2004年下旬研发成功的。经两年来的不断技术升级和参数提升,设备性能更趋于稳定和完善。今年6月25日至30日,来自吉化、山东海龙、新乡化纤、南京化纤、浙江富丽达、九江赛得利等13家企业60余位企业负责人来邯进行设备考察,一致认为该设备是一款完全可以替代进口,综合性价比优良的新机型。7月10日至12日泰国TRC公司一行三人来邯郸,对该设备进行出厂前的验收,给出“各项性能完全达到国外使用要求”的较高评价;⑶江西仁和集团日前通过竞拍获得了九江化学纤维总厂所持有的*ST九化(代码000650)国有法人股13439.52万股,占总股本的67.16%,从而成功迈出了借壳上市的关键一步。九化公司29日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九江化学纤维总厂所持有的本公司全部国有法人股13439.52万股,于2006年8月27日经江西省华通拍卖有限公司公开拍卖,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以每股0.224元的单价和3005万元总价竞得,并签署了《拍卖成交确认书》。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九江化工厂政策性破产和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有关问题的批复》,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壳资分离、资产置换”的重组方式,仁和(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及吉安天人生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为壳资源受让备选方,河南海洋纺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公司现有资产和负债的承接方,实施资产重组;⑷G新纤披露了与控股股东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G新纤34.26%股权)的一系列关联交易,并拟收购白鹭集团的一部分生产设备、房产,以达到减少未来关联交易量的目标。同时,G新纤还与白鹭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签订了有关工程合同。在今年8月14日,G新纤与白鹭集团签订收购协议,收购白鹭集团为G新纤提供密切服务的生产经营设备,以减少与白鹭集团的关联交易。上述资产截止2006年6月30日评估后净值为2,566.69万元人民币;⑸印度2006-07年一季度人造纤维生产增长18.58%,至2.8032亿公斤,相比之下,2005-06年4月-6月生产为2.3638亿公斤。另一方面,丙烯酸和粘胶短纤呈现负增长;⑹九江恒生化纤原粘胶长丝装置计划在8月底开始检修,9月中上旬正式开车运行;⑺玛纳斯澳洋产粘胶短丝将参展乌洽会,因为一年一度的“乌洽会”开展在即,玛纳斯县及早动手作好招商引资计划和各项参会的筹
备工作,力争在本届“乌洽会”上取得丰硕成果。据悉,该县制定完成了《玛纳斯县参加第十四届乌洽会工作方案》,明确了参会各部门乡镇的工作任务,精心挑选参展产品,做好布展工作。该县已订购乌洽会展位8个,确定澳洋粘胶短丝等到7大类38各品种参展。
后市分析,9月上旬粘胶纤维行情将在比较稳定的态势中寻找新的上涨空间,由于下游采购原料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加之经销商库存量普遍偏低,粘胶短纤维工厂方面出货情况也比较好,大厂无库存,工厂心态较为乐观。另外,下游绣花线需求较好对粘胶纤维需求量正在增加。据悉,还有大部分粘胶长丝工厂库存偏低,一些小厂几乎没有库存,出货比较顺畅,工厂方面对9月上半月走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预计市场价格仍然出现上涨态势。
第三篇:2018-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融资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融资分析
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分析
经过多年沉淀,我国已形成相对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中,集成电路设计占比为34.44%,集成电路制造业占比为27.19%,集成电路封测占比为38.8%。2017年,还首次实现设计、制造和封装三个分支的增长均超过20%。
图表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占比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集成电路产业投融资分析
我国政府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还在逐步扩大国家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投顾问发布的《2018-2022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额还仅有488亿元;到2017年,这一数据已大幅提升至780亿元,较2010年增长59.4%。
图表 2010-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固定资产投资额
单位:亿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第四篇:2009-2010年中国LED产业发展分析
2009-2010年中国LED产业发展分析 与跨国企业相比,中国LED企业在诸多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何有效提升中国LED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之中,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优势分析
(一)市场进入门槛较低
1、技术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与国外差距正逐步缩小
尽管国内LED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工艺水平比较低,但国内一些企业通过聘请海外技术人员,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许多企业已经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优质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与台湾大厂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大,与国际大厂的整体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2、建厂资金投入少
LED初始投资一亿元就可建厂,联创光电、士兰微等行业内知名上市公司总资产也就10余亿元,国内企业进入门槛较低,容易实现滚动发展,这与集成电路制造及液晶面板制造动辄几十亿到上百亿人民币的投资而言显得“微不足道”,国内企业容易进入形成产业集群。
(二)国内部分优势企业已具备核心专利技术
锦秋财智咨询分析认为,与微电子相比,我国LED领域与国外的差距较小。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发光二极管(LED),比世界上第一个发光二极管仅仅晚几个月。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半导体发光二极管产业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只相差3年左右。通过“863”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持,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从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器件封装集成应用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现在全国从事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器件及照明系统生产的规模以上的企业有400多家,产品封装在国际市场上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三)LED中下游产业具有人力成本优势
半导体照明产业,特别是位于产业链下游的芯片封装和照明系统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难度和风险都大大低于微电子产业。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能够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并增加出口,吸纳就业。技术成熟后,LED下游封装和器件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具备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四)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我国LED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LED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安全照明、特种照明和普通照明光源等领域,其市场潜力有上千亿元。锦秋财智咨询分析认为,我国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正在进入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2006年国产芯片市场占有率达44%,已经开发成功包括LED车灯、矿灯等四大类140多个新产品,2001-2006年,半导体照明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率为48%.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出口国。2006年,中国照明行业产值约1600亿元,出口1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8%.一场抢占半导体照明新兴产业制高点的争夺战,已经在全球打响。2006年,全球半导体照明市场销售额超过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预计未来5-10年将形成500亿-100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
鉴于半导体照明产业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近年日本“21世纪光计划”、美国“下一代照明计划”、欧盟“彩虹计划”、韩国“GaN半导体发光计划”等
政府计划纷纷启动。
中国在2003年6月也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面对半导体照明市场的巨大诱惑,世界三大传统照明工业巨头飞利浦、通用电气、欧司朗也与半导体公司合作,成立半导体照明企业。目前,半导体照明发光效率高于白炽灯,正以更快的速度拓展其多种应用范围,大尺寸液晶电视背光源、汽车、商业和工业用照明都已逐步成为LED主要应用领域。预计2010年,LED还将超过荧光灯,进入普通照明领域,节能效果将更加显着。
半导体照明被看好,是源于其令人信服的技术,半导体照明灯具具有长寿命、节能、安全、绿色环保等显着优点,它的耗电量只有普通照明的1/10,但半导体照明行业仍是笼罩着一片乌云,成本等各方面原因导致其应用还在推广中。但是,所有行业内人士都相当看好半导体照明的前途,认为新光源将掀起一股替代运动,这场运动将以半导体照明灯具全面替代传统的荧光和白炽照明灯具画上句号。
只要目前1/3的白炽灯被半导体灯所取代,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省用电1000亿度,几乎相当于节省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
LED产业链包括LED外延片生产、LED芯片生产、LED芯片封装及LED产品应用等四个环节。其中外延片的技术含量最高,芯片次之。
在诸多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努力下,我国LED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地区、北京与大连等北方地区四大区域,每一区域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体而言,我国的LED产业格局南方产业化程度较高,而北方依托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品研发实力较强。在地域分布上,珠三角和长三角是国内LED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上中下游产业链比较完整,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相关企业,也是国内LED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产业综合优势比较明显。与LED有关的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纷纷在这两个区域落户,与国际应用市场便捷的联系为LED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及市场环境,产业集群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五)产业政策支持产品发展前景广阔
财政部计划2009年中央财政将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大力推广节能的使用范围。我国目前每年用于照明的电力接近2500亿度,其中若能有三分之一采用半导体照明,每年可节约800亿度电,基本上相当于三峡电站总的发电量。为此,政策上正在大力引导与推广节能灯具。特别是利用财政补贴重点支持如半导体(LED)高效照明产品等。
因具备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独特优势,LED(发光二极管)近几年需求暴发式增长。预计2012年全球LED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23亿美元,其中,中国到2010年LED产业的产值将超过千亿元。该产品目前主要专利和高端产品由欧美日5大厂商控制,后进入者易受专利诉讼的威胁。可以说,目前已拥有LED半导体材料国内生产企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垄断优势。
二级市场上,半导体节能材料股也被市场热列追捧。像主营业务LED的三安光电即因为题材炒作因素,股价一度大幅度上涨,从底部启动后的累积涨幅已经超过200%,可见投资者对LED新能源材料的投资热情。而目前在国内LED行业中,除了行业龙头三安光电外,成长性最快的华微电子与士微兰。
总之,中国LED照明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超乎预期的技术升级空间、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广阔,但中国能否抓住LED产业发展机遇,做大
做强,归根结底要靠自己。自主创新是中国LED产业突破重围的唯一出路。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中国LED产业才能开辟出一条“中国式”道路,在日益增强的国际化竞争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广阔的市场机遇下做大做强中国LED产业。
(六)国内下游应用领域市场容量巨大产品具有发展潜力
国内LED主要应用领域,该产品除了大量用于各种电器及装臵、仪器仪表、设备的显示外,主要集中在:
1、大、中、小LED显示屏:室内外广告牌、体育场记分牌、信息显示屏等。
2、交通信号灯: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市内交通信号灯、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信号灯。
3、光色照明:室外景观照明和室内装饰照明。
4、专用普通照明:便携式照明(手电筒、头灯)、低照度照明(廊灯、门牌灯、庭用灯)、阅读照明(飞机、火车、汽车的阅读灯)、显微镜灯、照相机闪光灯、台灯、路灯。
5、安全照明:矿灯、防爆灯、应急灯、安全指标灯。
6、特种照明:军用照明灯(无红外辐射)、医用手术灯(无热辐射)、医用治疗灯、农作物和花卉专用照明灯。
从国内LED应用市场看,建筑照明、显示屏及交通信号灯合计占比56%,这些市场总量增长比较快,但相对分散,技术标准也不统一;而在小尺寸背光与汽车上的应用合计只有7%.锦秋财智咨询分析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市场巨大,LED未来主要市场是通用照明市场,市场容量大,终端消费市场比较分散,不易形成垄断,国内企业生存空间广阔。
二、劣势分析
(一)国内企业普遍规模小
目前,在从事LED照明灯具产品生产的企业中,高端产品仍然以国外厂商为主。而反观国内LED灯具生产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实力弱、产品档次低的现状。
从区域分布来看,国内照明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传统照明企业分布类似,中国LED照明企业也主要分布在上述两个地区。但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众多LED封装企业、配件生产企业均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更加完善的LED产业链,所以LED照明灯具企业更多的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技术受限高端客户少
我国高光效、高可靠的LED应用产品几乎全部依赖于进口的高档外延芯片,我国的LED外延芯片生产近年虽有很大发展和进步,但仍停留在中低档水平。锦秋财智咨询分析认为,目前来看,高性能LED芯片和功率型LED芯片,国内能够提供的还很少,仍需要大量进口,这严重地制约了整个LED产业的发展。国内企业LED产品技术水平与海外还是有一定差距,在争取高端客户方面处于劣势。
(三)LED上游产品制造基础薄弱
LED的生产过程包括单晶生长和外延生长、芯片制造和封装。一般将单晶生长和外延生长视为这个产业的上游,芯片制造为中游,封装以及应用为下游。产
业链的上游具有技术和资本密集的特点,下游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从产业链上看,我国在LED衬底、外延、芯片环节比较包薄弱。
(四)核心专利缺乏限制产业国际化战略发展
国内核心专利缺乏,特别在关系到产业长远发展的蓝光核心专利及白光专利缺乏,这将使国内产业的长期发展受制。中国本土企业现阶段主要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较小,对掌握专利的大厂构不成威胁,专利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是随着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旦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专利问题将成为隐患。目前对国内企业而言,壮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是首要任务,提高未来取得大厂专利授权时的要价能力,或逐步通过研发突破核心专利。
三、机会分析
(一)建筑照明、室内外显示屏仍将主导市场
中国现阶段的应用市场主要在建筑照明、室内外显示屏。LED显示屏以其易拼装、低功耗、高亮度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到银行、证券、广场、车站、体育场馆中,未来这一市场仍有很大增长潜力。在奥运会、世博会、一些城市夜景工程示范效应的带动以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等众多有利因素的促进下,建筑照明市场依然前景广阔,未来的市场建筑照明及室内外显示屏仍将主导市场。
(二)手机、小尺寸液晶背光、汽车、特种照明领域潜力巨大
LED已在手机、MP3、MP4、DC/DV及PDA等小尺寸LCD面板领域取得了成熟广泛的应用与普及。随着彩屏手机,以及高像素拍照手机、大屏幕音影手机、多功能3G手机的盛行,预计每部手机所需LED颗数高达12-18颗。因此,预计未来几年国内生产的手机所需LED颗数高达60亿颗左右。国内封装企业正在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或引进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特别是近年日本、韩国小尺寸液晶背光厂正在向中国转移。
国内LED汽车灯具市场已超过10亿元。随着LED发光组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价格的下降,LED组合尾灯、LED刹车灯、LED转向灯等将会成为我国轿车车灯的主流配臵。预计2010年我国LED前装市场(OEM配套市场),LED组合尾灯、LED中央高位刹车灯、汽车仪器|仪表背光以及其它LED灯的配套将达到40亿元。车用LED的下一应用趋势将是汽车前大灯。
国内太阳能LED照明产值超过30亿元。LED是低压、直流供电,与太阳能光伏电池低压、直流供电的方式非常匹配,两者结合不需要交流逆变器,真正实现新能源与新光源的结合。太阳能半导体照明草坪灯、庭院灯、信号指示灯等已开始在国内的小区、园林建设、农村地区道路照明中使用,目前中国已占领全球太阳能半导体照明产品80%以上市场。
(三)LED交通指示灯市场趋于饱和
交通信号灯的市场规模达1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高亮度LED城市交通信号灯也已广泛应用,趋于饱和状态。如上海市明确规定新上交通信号灯一律采用LED作为光源。另外,LED在铁路信号机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信号机以双灯丝白炽灯泡为光源,灯泡寿命只有1000小时。我国政府计划未来平均每年新建1700公里铁路线,至2020年我国铁路线总长将达到10万公里,高可靠性、安全性及少维护的高亮LED将会大有作为。并且,手持信号灯、客车床头阅读灯、安全标志灯等铁路信号及照明产品
也开始使用LED.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公路、机场、海港等领域的信号、标识类用灯,也是LED应用很有潜力的市场。
四、威胁分析
(一)外资主导技术市场
目前,外资主要领导着LED高端产品。与国内彩电企业这一时间的新品主打蓝光和网络功能不同,索尼、三星的产品则采用了LED背光源技术,并主打超薄概念。外资彩电企业在未来的LED液晶电视市场上再次先行一步。
LED光源液晶电视被认为是液晶显示技术进化的主要趋势。这一技术可以令液晶电视的显示效果更为出色,体积更加轻薄,同时也更为节能环保。国内彩电市场具有代表性的LED液晶电视是2006年6月海信推出的一款42英寸产品。海信LED液晶电视是世界上第五个掌握这一技术的产品,也是国内市场第一款量产的LED电视。
(二)高端市场仍被外资垄断
世界LED巨头的封装厂和我国台湾先进封装企业群聚内地,不仅带来了先进封装技术和人才,更带来了先进封装的客户流和信息流,为我国内地封装企业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学习交流机会,其培养的本土先进封装技术人才,也可以为我所用。但同时,由于我国内地封装测试产业整体水平不高,高端封装产能几乎全部被垄断。
(三)台资以及国际巨头进军国内市场导致竞争加剧
目前,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随着第一批LED显示屏相继计入更新换代的时期,客户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维护服务了,对产品的要求也比以前更高了。因此,“粗放型”的市场模式再也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了,正是看到了这种市场转型特征,一批批在国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一流企业寻机进入中国市场,陆续在国内成了了本土团队,给原本就竞争相当激烈的LED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之所以说他们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在国外有着多年的经验,产品经历了成熟市场考验,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品牌优势。
(四)专利限制
LED照明作为个新兴的、潜力巨大的行业,正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其发展前景也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专利技术在LED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其独特的专利分布方式,专利的转让、授权及纠纷将极大的影响LED行业未来的发展格局。
LED照明技术的核心专利基本都被外国几大公司控制,如日本的日亚、丰田合成、东芝,美国的umileds、Cree,德国的Osram公司等。这些公司利用各自的核心专利,采取横向(同时进入多个国家)和纵向(不断完善设计,进行后续申请)扩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布臵了严密的专利网。
对于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韩国等LED产业的后来者,虽然LED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由于在专利技术方面的被动,其发展却受到专利的很大牵制,这种情况在中国台湾地区表现最为突出。
但这些地区,特别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企业都在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在争取授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专利格局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预计今后几年,国际间专利的转让、授权、纠纷将会表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
1、NICHIA仍是技术转让、授权、诉讼的主要发起人
由于在LED蓝光芯片及白光LED专利技术方面的霸主地位,Nichia在未来
几年的专利转让、授权、诉讼中将继续处于主导地位。尽管Osram为主的欧美企业对技术转让授权持积极态度,但受持有专利所限,专利授权的主导方向还是有Nichia来确定。
从各种授权及纠纷的发生数量来看,以Nichia为主导的占据所有授权及纠纷总量的60%左右,其次是Osram公司。这种状况在近几年不会有太大改变。
2、Nichia对外授权将不断增加
在专利授权方面,欧美企业一向日本企业更为积极。随着Osram、Lumileds等企业在技术专利方面的增强以及对台湾地区和韩国企业授权增加,Nichia等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将加快对外授权的速度。特别是,2005年Nichia、TG等利润下滑的情况下,通过专利授权或委托加工将是一项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另外,韩国及我国台湾企业在技术上的突破或获取其它公司授权,避开Nichia专利诉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专利诉讼不能限制台湾企业继续争夺市场空间的情况下,授权生产也将是日本LED企业的最好选择。
Nichia有意开放专利授权,将会以产能较大的下游封装厂为主,并会将未获相关专?授权的企业作为优先对象,台湾企业将会是重点所在。
3、相互授权将进一步增加
Nichia的技术垄断能力在不断降低,其对我国台湾、韩国等芯片生产商提出诉讼的能力逐步减弱。另外,随着这些生产商逐步研发出独特的专利技术,部分独有专利也会为Nichia等专利垄断企业带来较大产品品质提升,这些企业与Nichia等企业之间相互授权的可能性逐步加强。
目前,Nichia面临的主要技术威胁主要来自我国台湾。如:台湾晶电公司的ITO技术可在芯片制造工艺上?做太大调整,而在?产成品率及成本控制上具有相当大地优势。?将其应用在Nichia的芯片生产上,可马上提升其产品??30%-50%,在相关材?技术尚无法有效突破之际,对Nichia在提升产品??上可望具相当之吸引?.所以这类技术即可以?低侵权诉讼纠纷,还可以作为与Nichia交互授权的谈判筹码。
4、国内企业面临专利纠纷可能,但仍有机会突破
我国LED技术起步较晚,在LED专利方面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有可能受到国际大公司的关注而卷入专纠纷中。
随着国内LED出口规模的扩大、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企业专利诉讼的减少,不排除Nichia等大公司将专利诉讼重点向国内企业转移的趋势。
但我国LED产业仍然有机会取得突破,打破这种被动的专利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我国在复合衬底专利方面有一定优势,有机会转化为较强的竞争力。
2、白光普通照明的芯片技术与现有的技术可能会有较大差异,目前与国外大公司基本处于一个起跑线上,只要抓住机会就有可能取得主动地位。
如果在这两个方面,国内能够获得实用的专利技术,国内企业将更容易获得国外专利垄断企业的授权,甚至是相互授权,改变国内专利的被动局面。
锦秋财智咨询分析认为,我国在每个技术领域都有申请量超过或接近外国申请量的技术分支,尤其是在上游产业上拥有一些外围发明专利,这为日后我国应对可能发生的专利诉讼提供了谈判筹码。
第五篇: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钢铁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2016年钢铁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咨询报告》
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中国钢铁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而信息化在推动钢铁企业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和科学决策,提高钢铁工业的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先进企业信息化实践所证实。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营销及物流的全过程,使钢铁工业整体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改善。
进入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产业升级改造的契机,开始了新一轮信息化建设。
在先进典型企业的示范带动下,钢铁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基本清晰,经过自主创新、消化引进再创新以及近十年的信息化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绩效已经逐渐显现。如今大部分企业在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人员、组织设置、信息化规划等方面已经普遍得到了重视,企业CIO地位也逐渐确立。部分企业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生产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还重点建设了具有钢铁行业特点的产销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ERP 系统,“订单上线”、“账单上线”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实现产销一体、管控衔接、业务和财务无缝的企业综合业务协同集成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冶铸轧一体化、产品质量控制数学模型、计划以及优化排产模型、物流信息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等钢铁工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部分先进企业已经向决策支持、市场创新开拓、综合节能减排等深度应用方向拓展,钢铁行业信息化将加快与企业战略融合、与管理业务融合、与生产制造融合,提高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钢铁企业信息化成效卓著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1)从企业的比重上看,以ERP 系统为核心的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企业40 家,约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5%。
近三年来,南京钢铁、宣化钢铁、安阳钢铁、日照钢铁、新余钢铁、三明钢铁、沙钢、八一钢铁等企业的ERP 系统陆续上线,鞍山钢铁、邯郸钢铁、马鞍山钢铁、宝钢股份、武汉钢铁、太原钢铁等20 多家企业持续进行着较大的信息化工程。
(2)从应用的成熟度上看,上述40家企业都从单项业务应用进入集成应用。
宝钢、武钢、鞍钢、首钢、太钢、邯钢、济钢、攀钢、马钢、南钢、湘钢等23 家企业实现了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应用(其余17家企业实现了双上线之一),进入深度应用的有宝钢、武钢、湘钢、兴澄特钢、首钢矿业等;所有项目都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业务,其中近半数的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从两化融合的水平上看,信息化促成了财务、采购、销售、库存与生产的集中化。
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成为管理创新的孵化器、精细化的助推器、安全经营的保险闸、全球化的直通车、科学决策的信息库。
(4)从技术开发的水平上看,国产软件占有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钢铁行业解决本行业信息化特有问题的民族企业的数量和能力亦居我国工业领域前列。宝钢、武钢、鞍钢、攀钢、湘钢、兴澄特钢、重钢、广钢、韶钢、济钢、涟钢、南钢、唐钢、承钢等企业广泛应用国产软件,占据半壁江山。
上海宝信软件、湖南视拓、北京红河谷等一批软件公司开发了以钢铁企业的M E S 为核心,向上延伸到E R P 的销售、质量、财务等功能,横向扩展了计量检化验功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北科大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开发的冶铸轧一体化作业计划、生产调度及其优化软件填补了我国的空白。武钢、鞍钢、首钢、高效轧制国家工程中心、四川托日、重钢三峰、北京信源诚、北京新思维、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冶金自动化院、中冶京诚公司等能够承担钢铁企业信息化技术工程。
而在自动化建设方面,目前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产线也达到了一流水准;焦化、炼铁、炼钢减排节能比较齐全;冶、铸、轧衔接与产、销一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可以一争高下,业务、财务无缝集成,实现了电子商务;在热装率、平均热装温度方面,武钢二热轧与新日铁君津相当,日照钢铁指标最高,而在加热方面,炉能耗降低30%,沙钢铁水则做到了一包到底。
可以说,我国钢铁企业信息化和自动化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钢铁企业信息化水平领先同行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消息,通过对同期遴选的钢铁、轿车、重型机械、棉纺织、化肥、造纸、肉加工等7 个行业进行统计,数据显示,钢铁行业两化融合较为成熟的企业比例较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1)钢铁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覆盖率为我国工业领域之首。
从钢产量来看,信息化比较成熟的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55%,这是任何一个行业还没能达到的目标。另外,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占16.7%,局部应用阶段的占23.3%,成熟度较高的综合和深化应用阶段的占60%。
(2)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的成熟度居于我国工业领域前列。
实现信息化的40家企业,均消除了信息孤岛,建立起了企业统一共享的信息网络。
从整体上看,信息系统纵向覆盖了从铁、钢、轧的主要生产线;横向囊括了销售、计划、质量、生产、采购、供应、发运、财务、人事、劳资、设备、计量、检验、化验、安全、环保等管理业务,并延伸到了新产品研发和办公自动化领域。这些系统具备了管理和控制衔接、产供销一体、各项业务与财务无缝连接的特点,部分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系统衔接、采用商业智能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的深入应用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我国钢铁企业吸收消化了引进的信息化先进技术并将其国产化,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只有少数几个工业领域做到了这一点。
钢铁信息化六大发展局面
目前,宝钢、济钢、南钢、武钢、湘钢、鞍钢、昆钢、马钢已经被列入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试点示范企业,沙钢、太钢、邯钢、建龙钢铁、莱钢、酒钢被列入重点关注企业。钢铁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为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表现在财务预算、设备维修、学习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欠缺,用数理统计方法处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还远未到位,数据挖掘和知识获取的普及性还需要着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