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钢铁产业是我公司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能培育产业特色、打造经济优势,对公司域经济起到较大支撑作用的一大产业。为全面掌握我公司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司政府办公室、公司经贸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和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年的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产业格局上,初步形成了两大发展格局。即: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引进外资,相继成立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将公司产品结构扩延至镀锌薄板、彩涂薄板、冷轧硅钢片、带钢、特种钢坯、钢材、型钢等。
(二)在产业内涵上,规模与技术快速提升。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九五”期末,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年产量仅1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到2006年底,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年年产量可达到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上缴税收近2亿元,年用钢量50万吨。
3、钢铁制品产业在公司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占全公司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3%,已成为我公司第一大产业。到2008年年底,预计全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公司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4、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公司从意大利进引了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9/1270卧式拉丝机,拉拔线速度达到5-8.5米/秒;无锡西城特种薄板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研发制造了800吨和2500吨液压快锻锤等锻压关键设备;无锡西城特钢有限公司在钢构件切割上已经大量使用激光切割技术,使我公司钢铁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依托公司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钢铁制品产业是耗水多、运量大的产业,而江阴这种水、公、铁大交通汇集一地的格局在全国县市中独具
特色,是适宜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公司域。我公司凭借独特的公司位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大批钢铁制品企业和项目。我公司成功跻身全国500强企业。
(二)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延伸产业链。以优化产品结构为导向,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和再加工,推动新材料、成套设备、技术工程等非钢产业配套服务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路桥建设、船舶修造等领域建设,延伸钢铁制品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中,采取“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加强与上下游联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结成联盟。主要作法是:利用无锡西城特钢丰富的钢材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游的钢铁深加工、桥梁与钢结构、、钢铁物流等涉钢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强化产业薄弱环节,促进了公司钢铁制品产业的发展。拥有了HRB335、HRB400(¢10-¢25mm)螺纹钢和Q235、Q345(¢10-¢30mm)板材重点的生产能力,通过产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钢铁制品产业链。
(三)提高产业聚集度,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为不断提高公司钢铁制品产业聚集度,形成集群带动效应,一是加快了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以钢铁深加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桥梁与钢结构基地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江阴钢铁制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四)推进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对于桥梁、钢结构基地、棒材钢等重点项目,实行公司领导包挂、工作专班负责制度,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做好项目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衔接与沟通,做好立项、环评等各类报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各项手续,以及征地,规划,拆迁,退地,场地平整等多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与供电、供水公司及相关银行的衔接与沟通,协调项目建设中用电、用水、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为项目入驻提供优良的建设环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公司钢铁制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规划、配套等不完善的问题和困难。
(一)规划滞后,土地和岸线的调整迫在眉睫。今年年初,公司委、公司政府提出了打造以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桥梁与钢结构等用钢产业为主要“绿色企业”的设想。目前,打造 “绿色企业”的总体方案还没有编制完成,只完成了“初稿”,还未经过专家论证,与钢铁制品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进度较滞后。另外,桥梁与钢结构基地主要布局于双柳沿江工业带,但这一地公司的土地性质大多属于基本农田,该公司域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同时,可用岸线不足,阻碍了大型项目的落户。
(二)配套不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建设资金不足,目前公司内的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跟不上项目投资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部分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投产计划。其次是有关部门服务项目的意识不强,对领导交办的有关事项,特事不特办,报批周期长,办事效率低,致使有些项目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近期(到2010年)总体目标是:
——钢材年加工量在2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亿元左右;
——引进2-3家著名企业设立技术研究中心,以满足公司域内所有企业的产品研发、测试与评测的需要,完善钢铁制品产业链。
(二)远期目标
到2015年,钢材年加工量达到400万吨,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西城薄板公司为龙头,基本建成附加值较高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与钢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
五、发展措施
(一)优化规划布局。突出公司的主体地位,按照 “绿色企业”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阳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主攻钢铁制造和钢铁利用。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
(二)扩大招商引资。研究钢的制造和加工,细分钢的用途与市场,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适时举办 “绿色企业”推
介及项目招商活动,规划和推介一批招商项目。围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引进、搬迁企业的项目建设,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企业集团的规划,筛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引进建设。
(三)狠抓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上求突破,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 “绿色企业”,必须将研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地位抓紧抓牢。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确立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及时推出各类新兴(型)产品,适应市场需要,扩大市场份额。武钢江北深加工基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高强度精密带钢和钢丝绳等钢铁研发中心,重冶积极争取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实现以牌促研、以研兴钢的良性循环。引导产业关联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整合与集成,集团作战,科学创新。
(四)营造优良环境。在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兴公司”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钢铁兴工”的战略思路。定期召开涉钢部门和企业联席会议,有针对性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土地、技改、融资、能源供应等具体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打造 “绿色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及时为钢铁制品企业提供充分的产业政策服务,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加大宣传造势。围绕打造 “绿色企业”主旨,策划并持续开展各种专题推介会,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新战略构想的影响。
(六)加强组织领导。打造 “绿色企业”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几年、十几年的努力。积极争取由市领导挂帅,建立由市、公司共同组成的“绿色企业”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公司里组建工作专班,主要力量上阵,形成良好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继续实行项目专班制度,责任到人,狠抓落实,优化和落实工作运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情况,以促进“绿色企业”建设。
第二篇:关于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府调研第10期总第12期)
钢铁产业是我区具备一定发展基础、能培育产业特色、打造经济优势,对区域经济起到较大支撑作用的一大产业。为全面掌握我区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区政府办公室、区经贸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对我区的涉钢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和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发展现状
经过十五年的招商引进和项目建设,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产业格局上,初步形成了“四大基地”和“四大配套”的发展格局。“四大基地”即: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的钢材深加工基地;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的桥梁与钢结构基地。同时,正在积极引进武昌造船厂、青山船厂等船舶制造企业,打造阳逻船舶制造基地。“四大配套”即:正在建设中的人和钢材物流、中坚物流、武钢钢材物流园等物流配套项目,能为钢铁制品加工企业提供现代仓储、加工配送、交易批发等配套服务;重件码头、新港码头等码头配套项目,畅通了大型钢铁制品的运输渠道;武汉科技大学设立的中试基地等研发配套机构,为钢铁制品的检测、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平台;以职高、技校为主体的人才培训机构为钢铁制品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配套。
(二)在产业内涵上,规模与技术快速提升。
1、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到 “九五”期末,全区仅有阀门厂、汽发厂、冲压件厂等约10家钢铁制品企业,“十五”期间,全区充分利用和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招商引进和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随着武船重工、一冶钢构、武钢江北基地、武汉重冶等骨干企业的逐步进入,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高。目前,全区共有钢铁制品企业36家。
2、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九五”期末,全区钢铁制品产业年加工能力仅1万吨左右,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到2007年底,全区钢铁制品产业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上缴税收7500万元左右,年用钢量36.6万吨。其中,以武钢江北公司为代 1
表的钢铁深加工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年用钢量20万吨;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为代表的桥梁与钢结构业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年用钢量14万吨,上缴税收2600万元;以武汉重冶、景江冶金为代表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年用钢量2万吨,上缴税收1000万元。另外,还有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西门子、阿海珐、桥梁与钢结构基地等重点项目正在建设中。特别是武钢江北基地二期项目建成达产后,将达到钢材年深加工能力约220万吨,年销售收入130亿元以上,成为我区第一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
3、钢铁制品产业在全区工业中比重不断上升。2007年,全区钢铁制品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9.3%,已成为我区第一大产业。到2008年年底,预计全区钢铁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4、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武钢江北基地从意大利进引了代表世界顶级水平的9/1270卧式拉丝机,拉拔线速度达到5-8.5米/秒;重冶公司投资近亿元,研发制造了800吨和2500吨液压快锻锤等锻压关键设备,成为全省第二家能够从事重型锻件制造的企业;金兰汽发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数控技术中心,从而能够从事精密铸件的生产和加工,成功成为奔驰公司和三菱公司等国际知名公司的协作配套企业;武船重工在钢构件切割上已经大量使用激光切割技术。另外,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的西门子和阿海珐变压器,使我区钢铁制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了较大提升。
二、主要作法
(一)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钢铁制品产业是耗水多、运量大的产业,而新洲这种水、公、铁、空大交通汇集一地的格局在全国县市中独具特色,是最适宜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区域。我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一大批钢铁制品企业和项目。其中,已投产的主要有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一冶钢构、武船重工、武汉重冶等企业,正在建设中的有西门子、阿海珐等世界500强企业,还有中交二航局、青山船厂、武船集团、武汉长动机械设备制造、日本美达王钢结构加工等一大批项目正在跟踪洽谈积极推进中。
(二)完善产业协作配套,着力延伸产业链。以优化产品结构为导向,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和再加工,推动新材料、成套设备、技术工程等非钢产业配套服务和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汽车零部件制造、路桥建设、船舶修造等领域建设,延伸钢铁制品产业链。在拉长产业链中,采取“集群化”发展的模式,加强与上下游联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用户结成联盟。主要作法是:围绕武钢丰富的钢材资源,重点发展产业链下游的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桥梁与钢结构、船舶制造、钢铁物流等涉钢产业,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完善产业协作配套,强化产业薄弱环节,促进了我区钢铁制品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武钢江北基地、维尔卡等企业为龙头,以钢绞线、钢丝绳、冷弯型钢、精密带钢等产品为重点的生产能力;以西门子、阿海珐、武汉重冶等企业为龙头,以连铸机设备、轧辊等重型冶金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高中压阀门、输变电设备等产品为重点的生产能力;以武船重工、一冶钢构等企业为龙头,涉及冶金、机械、化工、电力、路桥、市政等行业的钢结构生产能力;积极引进武船集团、青山船厂等船舶制造企业,形成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直通船、出口船的生产能力。另外,着力延长产业链至物流、码头、科研、人才等相关产业。通过产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完整的钢铁制品产业链。
(三)提高产业聚集度,全力打造产业集群。为不断提高我区钢铁制品产业聚集度,形成集群带动效应,一是加快了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完成了《阳逻桥梁与钢结构基地建设规划》和《新洲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二是以钢铁深加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桥梁与钢结构基地和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集聚,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阳逻钢铁制品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2007年,阳逻地区钢铁制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7.2亿元,占全区钢铁制品产业的98%。针对我区钢铁制品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阳逻地区的发展现状,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阳逻“绿色钢都”的发展规划,并委托武汉科技大学编制总体方案。
(四)推进机制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做好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确保按期完工投产。对于武钢江北基地、桥梁与钢结构基地、船舶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实行区领导包挂、工作专班负责制度,协助项目承担单位做好项目前期阶段的准备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衔接与沟通,做好立项、环评等各类报批,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各项手续,以及征地,规划,拆迁,退地,场地平整等多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加强与供电、供水公司及相关银行的衔接与沟通,协调项目建设中用电、用水、融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为项目入驻提供优良的建设环境。2007年,阳逻经济开发区投资近10亿元用于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7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能投入运行;武钢港口码头和最大吊装能力为600万吨的重特大件专用码头正在加快建设中;集装箱码头150万标箱二期工程,4个泊位已完成2个泊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区钢铁制品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规划、研发、配套等不完善的问题和困难。
(一)规划滞后,土地和岸线的调整迫在眉睫。今年年初,区委、区政府提出了打造以钢铁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桥梁与钢结构和船舶制造等用钢产业为主要支撑的阳逻“绿色钢都”的设想。目前,打造阳逻“绿色钢都”的总体方案还没有编制完成,《阳逻桥梁与钢结构基地建设规划》和《新洲区船舶工业发展规划(2007—2015)》只完成初稿,还未经过专家论证,与钢铁制品产业发展速度相比较,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进度较滞后。另外,桥梁与钢结构基地和船舶工业园主要布局于双柳沿江工业带,但这一地区的土地性质大多属于基本农田,该区域的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严重滞后,同时,可用岸线不足,阻碍了大型项目的落户。
(二)配套不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由于建设资金不足,阳逻经济开发区和双柳沿江工业带作为钢铁制品企业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园区内的路、水、电、气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跟不上项目投资的发展需求,从而影响了部分项目的推进速度和投产计划。其次是有关部门服务项目的意识不强,对领导交办的有关事项,特事不特办,报批周期长,办事效率低,致使有些项目开工日期一推再推。
四、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钢铁制品产业发展的近期(到2011年)总体目标是:
——钢材年加工量在20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0亿元左右;
——引进和培育60余家优势企业,其中大型企业15家左右,中小企业20家左右,专业配套加工企业10家左右,信息、技术等社会服务性企业15家左右,从业人员约5万人;
——引进2-3家著名企业设立技术研究中心,以满足区域内所有企业的产品研发、测试与评测的需要,完善钢铁制品产业链。
(二)远期目标
到2015年,钢材年加工量达到400万吨,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阳逻开发区为龙头,基本建成全国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钢材深加工基地、国家级桥梁与钢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中部地区最大的造船基地和华中地区最大的钢材市场。
五、发展措施
(一)优化规划布局。突出阳逻开发区的主体地位,按照打造阳逻“绿色钢都”发展目标,进一步优化阳逻经济开发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优势主攻钢铁制造和钢铁利用。特别是在空间布局上,武钢江北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冷弯型钢、线材制品、高强度精密带钢和家电面板、建筑用钢、桥梁用钢等高效益品种;重工制造产业片区,重点发展冷轧薄板和大型钢结构产品、现代桥梁钢构及船舶运输设备等产品;北部工业园,重点发展工程机械、运输机械专用设备等产品;船舶工业园,重点发展特种船、高附加值船、江海直通船、出口船、内河运输船舶、游艇高速船等,以期实现产业链条日益延伸,产值不断翻番,竞争力不断提升。邾城、李集、汪集、仓埠等相关街镇与之配套,同步跟进联手生产可以外包的配套产品,抱团做大。
(二)扩大招商引资。研究钢的制造和加工,细分钢的用途与市场,按照成长性好、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发展方向,适时举办阳逻“绿色钢都”推介及项目招商活动,规划和推介一批招商项目。围绕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突出抓好重点企业和引进、搬迁企业的项目建设,重点引进与西门子、阿海珐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桥梁与钢结构制造企业和船舶制造企业。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企业集团的规划,筛选出一批产业链条长、幅射面广、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进行跟踪引进建设。
(三)狠抓科技研发。在科技研发上求突破,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阳逻“绿色钢都”,必须将研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要地位抓紧抓牢。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确立研发项目,投入研发经费,及时推出各类新兴(型)产品,适应市场需要,扩大市场份额。武钢江北深加工基地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级高强度精密带钢和钢丝绳等钢铁研发中心,重冶积极争取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一冶积极争取设立压力容器研发中心,武船重工积极争取设立国家特种船高附加值船研发中心,实现以牌促研、以研兴钢的良性循环。积极加强政策主导和激励,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引导产业关联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实现技术整合与集成,集团作战,科学创新。
(四)营造优良环境。在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兴区”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钢铁兴工”的战略思路。定期召开涉钢部门和企业联席会议,有针对性解决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减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从土地、技改、融资、能源供应等具体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打造阳逻“绿色钢都”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坚持依法行政,实行政务公开,及时为钢铁制品企业提供充分的产业政策服务,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五)加大宣传造势。围绕打造阳逻“绿色钢都”主旨,策划并持续开展各种专题推介会,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新战略构想的影响。加大武汉建设远城区工业经济“千亿板块”的重要意义、德国西门子、法国阿海珐等重型装备制造业落户阳逻的有利态势、武钢、重冶、一冶钢构等大型涉钢落户企业的龙头作用和意义、中坚、人和等大型钢材物流项目的落户后未来的远景规划等方面的宣传,重点做好申报国家级桥梁与钢结构基地的策划与宣传,突出钢铁亮点,引起社会的关注、资本的聚集和业界的扎堆。
(六)加强组织领导。打造阳逻“绿色钢都”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积极争取由市领导挂帅,建立由市、区共同组成的“绿色钢都”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区里组建工作专班,主要力量上阵,形成良好的领导和管理体系。继续实行项目专班制度,责任到人,狠抓落实,优化和落实工作运行考核体系,重点考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情况,以促进“绿色钢都”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三篇:蛋鸡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蛋鸡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蛋鸡生产已成为我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点项目。
一、蛋鸡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的蛋鸡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专业化、规模化养禽小区和基地蓬勃发展,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增加,农民禽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蛋鸡养殖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1、蛋鸡生产基本情况
蛋鸡舍建设方面:全县共有蛋鸡舍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鸡舍16万平方米,改扩建面积4万平方米,包括年出笼过百万只的蛋鸡养殖小区2个,过50万只的4个,过10万只以上的9个,5万只以上的8个,过万只的118个。种鸡场建设方面:现有种鸡场4个,其中3个已投产,存栏种鸡20万套,每月可向社会提供鸡苗2000万羽。蛋鸡生产方面:全县出笼蛋鸡700多万羽,预计年内可出笼蛋鸡800多万羽。另外我县有蛋鸭养殖场18个,存笼21万只;蛋鸡规模化养殖小区18个,存笼17万只,禽蛋年产量0.9万吨;土鸡大户33个,存笼39万只。
2、规模养殖情况
我县在发展蛋鸡产业的时候注重规模化养殖场的建设,蛋鸡方面,存笼5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18个,规模化蛋鸭场18个,饲养量超过1000只的土鸡养殖大户33个。
3、种禽养殖场情况
蛋鸡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种禽场的发展,目前我县有规模化种禽场4个,存笼种鸡20万套,年可向我县场提供优质鸡苗1000万只。本地种禽场的大力发展,不仅解决了我县鸡苗供应的难题,而且带动了周遍越来越多的农户发展蛋鸡养殖业。
4、蛋鸡产业投入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的蛋鸡产业发展,划拨专项资金对新建标准化鸡舍、养殖小区、技术服务、科技培训、蛋鸡养殖予以扶持。县政府加大对蛋鸡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由于蛋鸡养殖是我县新兴产业,技术人员服务水平有限,养殖户缺乏蛋鸡养殖经验和环境控制能力,导致全县蛋鸡养殖效益不高,发展不快,无法满足福润公司屠宰加工需要。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为规模化蛋鸡养殖提供服务的议案》,决定从2008年开始,县政府政用三年时间,每年安排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全县规模化蛋鸡养殖及其产业化技术服务,包括聘请技术人才、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化验设施建设、与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技术合作等,这将大大推动该县蛋鸡产业的发展。同时,县政府每年安排以钱养事资金20万元,聘请技术人员,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在养殖贷款、产品检疫、销售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极大的促进了我县蛋鸡产业的发展。
5、蛋鸡产业的发展中污染治理、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污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越来越重视,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已经被淘汰,为此,我县在大力建设养殖小区的同时,也不忘配套污染处理厂的建设,利用鸡粪进行有机肥生产的有机肥料生产厂正在建设之中,年内可投入运营,该场运行后,完全能够满足目前我县蛋鸡产业发展的需要。养殖厂的蛋鸡粪便废等废弃物通过粪便处理厂的处理变成优质有机肥,解决污染的同时,还变废为宝。
二、蛋鸡生产品牌建设情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三农政策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优惠政策的关怀下,在县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技术支持下,快速发展,蛋鸡产业已成长为带动我县农村广大群众依托蛋鸡产业脱贫致福的领头羊。
三、发展保障措施
为了使我县的蛋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县畜牧兽医局积极作好服务工作,采取多项措施,服务蛋鸡产业。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县畜牧局把服务蛋鸡产业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大力发展蛋鸡生产中介服务组织,推动蛋鸡生产有序进行。
与此同时,全县蛋鸡养殖经纪人运行活跃,他们常年活跃于蛋鸡生产一线,为养殖户提供“鸡苗、饲料、兽药、技术”,并帮助销售成鸡,已成为全县蛋鸡生产组织的有力补充。
2、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1)加大蛋鸡养殖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为加强对养殖户的技术服务,我县成立了望都县蛋鸡养殖服务中心,中心共有技术服务人员20人,被划片安排于各乡镇办进行定点服务,为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益,要求每个技术员必须做到每两天入户一次,帮助养殖户健全养殖档案,进行环境消毒,做好技术指导,开展生产管理。
(2)加快技术培训交流力度。一是定期举办蛋鸡养殖技术培训班,对全县养殖户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教师均从高校或外地大型公司聘请,主要从生产管理、疾病控制、环境控制、鸡舍建设、不同季节的管理要点等各个方面进行讲解,有力的促进了技术员和养殖户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组织养殖户及技术人员开展交流,增强了养殖户之间的了解,使之可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三是印发蛋鸡养殖技术资料15000余册,分发到各养殖户,供养殖户生产参考。
(3)加快疫病检验监测平台建设。县畜牧兽医局加大化验室建设力度,购置电子显微镜、无菌操作箱、高速离心机、抗体水平检测仪等高级设备和药敏试剂、抗体检测试剂盒、病毒抗原等重要试剂,进行人员培训,加强日常维护管理,建立疾病诊断平台、疫病化验平台、抗体监测平台、饲料监测平台,对原料供应进行长期监测,对养殖环境进行不断改善,对疫病发生进行长期监控,确保蛋鸡产业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转。
(4)突出对养殖大户的重点扶持。为了实现蛋鸡加工企业直接带动该县蛋鸡养殖企业或大户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农户”的运作模式,该县大力支持望都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禽业事业发展部建设,补助一定资金,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门服务于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做好标准化养殖技术指导工作,确保大户的正常发展。
四、蛋鸡产业发展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蛋鸡产业,由于有福润等大型企业的带动,有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有县畜牧兽医局的技术支持,发展很快,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我县蛋鸡产业发展。
1、资金短缺
(1)规模化养殖场、龙头企业在产业升级发展时,从疫苗供应、成禽回收、加工、销售等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在扩大生产和销售产品时更需要注入大量流动资金,银行、信用社尚未建立资金的长效投入机制,导致资金短缺。
(2)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民人均收入低。农户新建蛋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禽舍需要每平方米的投资100~300元,很多农户因为前期的投入大,后期养殖缺少流动资金周转,生产规模难以扩大,阻碍了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进程。
(3)随着我县蛋鸡产业尤其是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中心的20名技术人员已经很难满足全县的蛋鸡技术服务的需要,同时,乡镇兽医服务中心,由于人员老化,知识系统滞后,也不能满足当地蛋鸡产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养殖户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帮助,导致损失,要改变当前的局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蛋鸡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加强
(1)由于禽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作量大。畜牧科技的推广工作任务繁重,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刚刚起步,全县畜牧技术干部人员少,这与蛋鸡产业的快速发展不配套。
(2)标准化蛋鸡生产观念还不深入人心,养殖户对实施标准化养殖的意义认识普遍不足,对科学养殖、动物防疫等认识不够,在饲养配方、环境卫生、疫病防治等方面都存在误区。县畜牧局虽然采取了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请专家现场指导等措施提高我县蛋鸡养殖户的技术水品,这些工作虽然取道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任务重,工作繁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五、蛋鸡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规划及建议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蛋鸡业发展全局,以科技为支撑,以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蛋鸡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重点,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开拓县场,努力构建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蛋鸡产业新格局,提升我县蛋鸡产业县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2、发展目标
把蛋鸡产业作为我县蛋鸡产业的核心来发展,今年预计蛋鸡出笼1000万只,明年预计达1500万只,争取到2012年我县蛋鸡养殖规模达到3000万只的规模。
3、建议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辐射功能
制定好蛋鸡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好禽业发展项目,做好蛋鸡产业项目库建设工作;通过整合兼并、招商引资的办法,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打造名优品牌,开拓国内外县场,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增强带动辐射功能。
(2)大力开展基地建设,推进禽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要坚持“因地制宜,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以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兴办或兴建养殖小区,培植发展壮大规模养殖,制定养殖大户贷款贴息、禽舍改造用地及建材优惠、养殖小区配套等政策,与乡村道路改造、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广大养殖户的积
极性,使蛋鸡业形成“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的格局。
(3)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禽业投入
多方筹措资金,加大禽业投入,建立稳定的禽业投入保障机制。
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要安排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和扶持产业基地建设财政专项资金,提高蛋鸡产业化引导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金投入蛋鸡产业。
②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加大投入
下一步要提高农户小额贷款信用额度,简化手续,降低贷款利息,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对加工企业和规模养殖场投入。
(4)强化技术服务,建立完善的产业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①进一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钱养事”新机制。
以春秋季动物防疫为重点,完善提高动物防疫“四定一统一”、承包、“以钱养事”新机制,科学设置防区,加强培训,完善细化动物防检员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措施的落实。
②推广普及蛋鸡标准化养殖技术
要积极做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工作,抓好养殖示范镇、示范村、示范场、示范户,继续加大蛋鸡标准化技术培训的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技术水平。
(5)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做强做大蛋鸡产业。
成立县蛋鸡产业化工作指导组,建立县镇村三级帮扶工作新机制。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帮扶重点龙头企业制度、产业化基地、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贷款,做好项目设计、立项申请工作,制定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国蛋鸡业发展政策,帮助企业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进高级人才,建立示范小区和养殖基地,让企业尽快上规模了效益,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做强做大蛋鸡产业。
第四篇:肉羊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10年来,我国肉羊养殖业平稳发展,肉羊生产成本较低,肉羊产品销路看好,市场稳定。我市是国家优势肉羊产业带和省沿黄牛羊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目前全市羊饲养总量达265多万只,已具备年提供羊肉2.5万吨的能力。今年上半年出口羊肉3204吨,创汇658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20.73%,占畜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28.01%。最近,信息科就我市进一步发展肉羊生产的条件、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建议,供参阅。
一、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生产基础良好。我市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有发展畜牧业、从事肉羊养殖的传统,生产经验丰富。我市又是农业大市,全市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420万亩,每年可提供农作物秸杆710万吨,为肉羊养殖业发展能够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上近年来青贮氨化技术的应用和人工牧草种植的推广,为肉羊生产奠定了良好的饲草饲料基础条件。
(二)专业宰杀市场(村)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培植规范了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在肉羊生产销售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如莘县朝城、冠县城关镇等羊肉批发市场和茌平洪屯回民李、临清尚店焦庄、高唐南镇梁庄等羊肉宰杀专业村经营思路灵活,市场适应性强,产品倍受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目前全市肉羊宰杀专业市场和专业村已具备年宰杀销售羊100多万只的能力,年交易额达2亿元。
(三)宰杀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市拥有清真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两个,总投资1468元,现已具备年宰杀加工肉羊110万只的能力,产品主要供应中东、俄罗斯、港澳、欧盟等国际市场。其中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总投资868万元,年宰杀加工能力80万只,产品主要供应国内高端市场和中东、俄罗斯、阿联酋等国际市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9200万元,出口创汇1520万美元,列全省首位。该企业现已获得haccp认证,并取得了科威特、阿曼、阿联酋、约旦、利比亚、巴林、刚果、海地、黎巴嫩等国家的自营进出口权。
(四)规模生产效益可观。实践证明,农村养羊的适度规模繁殖母羊为50-100只、育肥羊为200-500只,以小尾寒羊为例,存栏繁殖母羊80只、育肥羊400只,年可获纯收益17万元(母羊:80只×1000元/只=80000元;育肥羊:400只×150元/只×1.5=90000元)。
二、当前肉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管理水平落后,经济效益较差。尽管我市在肉羊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引导农户改建暖棚圈舍,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加工利用技术,但大部分养殖户目前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羔羊发病率、死亡率高。肉羊养殖尚未彻底从“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圈子中摆脱出来。
(二)羊群结构不合理,品种老化。由于近几年肉羊市场价格较好,羔羊肉走俏,养殖户不注重选备后备母羊,把羔羊大部分出售,造成适龄母羊比例偏低,周转速度慢,出栏率降低。
(三)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尽管我市近几年每年都投入一定数量的扶持资金用于肉羊产业发展,但其数额较小,很难满足农民规模发展肉羊的资金需求,一些优质肉羊品种无法大量引进,高新技术难以实施。
(四)肉羊预混料生产、使用重视程度不够。我市专用羊预混料基本不生产,出售商也不多。少数生产厂家的肉羊预混料中,维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含量低、价格高。养殖户添加预混料的很少且很盲目,据调查,规模饲养户近三分之一肉羊发病、死亡病例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造成的。虽然我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下脚料产量较高,但利用率不高,加工贮存不合理,浪费严重。目前全市玉米秸利用率仅占总产量的29.8%,麦秸不到10%;对各类鲜酒糟、酱油(醋)糟、玉米淀粉渣、棉皮、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的利用效率也很低,贮存加工不科学,霉烂变质多,饲喂效果不好。
(五)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目前我市肉羊养殖主要是以农户为基础的超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并且肉羊养殖与加工联接不紧密,产、加、销脱节问题普遍存在,养殖户销售不便,加工企业货源渠道不畅,大量外调,既影响了养殖户效益,又增加了加工企业生产成本。
三、加快发展我市肉羊产业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级对农业尤其是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立足我市优势,紧紧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推进肉羊产业发展非常关键。积极宣传肉羊养殖业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和我市发展肉羊产业的优势,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切实增强农
户发展肉羊养殖业的信心;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扶持肉羊品种改良、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畜牧合作社发展;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加大对肉羊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参与肉羊业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切实落实肉羊生产用水用电用地扶持政策。
(二)搞好产业规划,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做好小尾寒羊主产区规划,以阳谷、东阿、莘县、冠县四县为主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方式,引导加工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紧密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存关系。实施肉羊生产加工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发展肉羊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加工促发展带基地。按照“扶优、扶强、做大”原则,鼓励阳谷张秋镇鲁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和山东新世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张生产规模,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规范建设高唐梁村、茌平回民李、临清尚店等牛羊宰杀专业市场(村),使其尽快达到大城市市场准入要求标准。
(三)加大肉羊品种引进改良力度,切实提高肉羊品质。以品种改良为核心,实行引进良种和改良土种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优质肉羊品种普及率,带动产业升级。小尾寒羊适应性强,抗病力高,具有早熟、多羔、生长快、产肉多、肉味好、裘用价值高等遗传特点,是优良的地方良种,被誉为“国宝”,对其杂交改良后,可以进行高档羊肉生产。在全面搞好小尾寒羊提纯复壮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引进国外大型肉用绵羊品种进行经济杂交,发展肥羔和高档羊肉生产非常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四)推进机制体制创新,提高服务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农民和经济实体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围绕产业各个环节搞好服务,加快科技推广应用,促进行业自律,提高组织化程度,实施产销对接。组织肉羊饲养场(户)、饲料生产企业、种羊繁育场、羔羊生产场(户)、屠宰加工企业等组成肉羊合作社,形成一个上下衔接、左右配合的网络体系,架起饲养户、企业与市场的桥梁,进一步推动肉羊产业化发展。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教学、科研、生产单位,对肉羊产业化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联合攻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围绕标准化生产,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场(区)设计、生产工艺、饲养技术、疫病防治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指导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尽快建立起支撑标准化的技术体系,促进肉羊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五)开发本地饲草料资源,筛选合理利用方案。与本地及周边农产品加工厂签订长期包销合同,成立饲草料专业调运合作组织,定期送到各养殖户并指导贮存加工使用。构建饲草料供、销网络,随时联络、均衡供应、及时调剂、送货上门,使规模养羊户既能保持日粮稳定供应,又能大幅度降低原料采购费用,使厂家、养羊户双方受益。定期公布瓜果蔬菜加工下脚料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价格、采购方向、加工保存技术、饲喂注意事项等,推广玉米秸青贮和麦秸氨化饲喂技术等。
第五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