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成立中国私募与法律研究中心的报告(上报稿)
关于成立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私募与法律研究中心的报告
科研处: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近70%,中小企业对GDP贡献超过60%,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及大批非上市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新兴投融资工具,可以解决众多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展迅猛,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私募投资因其复杂性和专业性,高度依赖完善和成熟的法律制度,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很不完善,相关法学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因此,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私募投资及相关法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法学、金融学等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经学院研究,认为有必要设立中国私募与法律研究中心,并就有关事项报告如下:
一、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及意义
(一)成立背景
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从法律上保障中小企业、新兴企业及大批非上市企业的融资需求,维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是世界各国法律理论和实践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由于长期对金融市场管制过严,市场结构极不合理,金融资源主要供给国有金融部门和企业,而大量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的99%以上,能够得到银行融资的却不足10%,上市融资的更是不足万分之一。在供给层面,我国民间资本高达43万亿,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占比高达93%,但因法律制度安排不合理,投资渠道单一,大量民间资本被迫涌向房地产市场,推动房价不断上升,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失效。因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金融市场结构严重失衡,已经明显削弱了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发展动力,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因为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私募投资与非法速效行为之间的界限不清晰,投资者的权利得不到安全的保障,影响了投资的积极性和捐资效率。
私募投资的发展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其产生的目的是针对性解决 新兴企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提供专家管理服务。私募投资因为能够有效整合市场要素,化解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的矛盾,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壮大。我国私募萌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现代意义上的私募始于2005年,以《证券法》的修改为标志。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门槛低,形式灵活,部分私募基金甚至将门槛降至10万元,发展相当迅速。自2005年以来,私募年均交易募资总额增长达到58.3%。2010年我国私募资产规模达1.4万亿,交易募资657.88亿,较2009年上涨72.4%。但这一领域缺乏完善的法律规制,法律地位不明,与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非法行为的界线模糊,许多重大金融案件都涉及私募的法律性质,加剧了市场风险,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私募的勃兴及其法律规制缺失的后果已经引起法学界、经济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关论著数量在近六年中增长了近十倍,但多集中于对英美相关理论和实践的介绍,不仅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而且相关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及社会现实的脱节。
在我国,由私募所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对农村相关企业的融资有很大支持。重庆作为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和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如何依法引入私募资金助推企业发展,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我校经济法学科作为国家重点学科,有一批教师长期从事金融法的教学和研究,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并形成了在大批高质量成果。为集中力量研究和推动私募投资法律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意义
1、在理论研究层面,通过综合运用法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学科的方法,引入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实现理论研究的创新,对私募投资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完整、深入与系统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立法建议和对策,服务于国家的立法及政策制定;
2、在人才培养层面,通过与律师事务所、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税收策划机构等实务部门合作,采用“双导师制”、“顶岗实习”、“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联合培养一批私募投资领域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拓展传统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
3、在学科建设层面,以法学与金融学的融合为基础,探索法学产学研相结合的一体化运作模式,促进学术科研成果和教育教学成果向实践的转化,探索学 2 科建设的多元化机制,促进学科发展更加直接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在社会服务层面,为相关部门提供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
二、研究中心的定位和目标
本中心依托国家重点学科(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由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康沃资本、北京商安律师事务所、德辉(香港)税收策划事务所等单位发起成立,整合法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优势资源,就私募投资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与实务咨询,推动理论创新,总结实务经验,加强学术与实务的互动,加快学术成果向实践环节的转化,为社会各方尤其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农村经营者搭建融资平台,提供融资咨询和沟通服务,拓展市场沟通渠道,建立业界交流平台,整合行业资源,摸索行业规律,推动私募投资的规范和快速发展,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法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定位
中国私募与法律研究中心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个正式成立的私募与法律领域的研究机构,其宗旨是整合法学、金融学、经济学及相关实践部门的资源,推动私募与法律问题的理论研究,为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投融资法律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探索该领域的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融资提供法律政策方面的专业化咨询。
(二)目标
1、从法律运行的各个层面深化对私募及法律问题的研究,实现理论创新,为私募行业的规范发展提供指导;
2、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实务人士之间交流合作的稳定平台;
3、推动私募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健运行,服务重庆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战略发展;
4、探索高校与实践部门联合培养法律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专门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精通金融投资理论和实务操作、创新能力强、3 外语水平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5、建立国内权威的私募与法律领域的学术网站,研究和发布私募投资规范和诚信评价体系,促进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探索法学领域产学研结合的路径;
6、出版以私募法律问题为主的投融资法律研究的系列丛书、研究报告等;
7、建立数据库和案例库,分类处理该行业的政策资料、数据及案例等信息资源。
三、研究中心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及经费来源
(一)组织机构
为保障研究中心各项活动与工作的有效开展,研究中心拟设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研究中心主任作为日常事项的具体决策和执行机构,学术委员会作为建议和指导机构,以保持学术的客观、独立性。中心下设教育开发部、外联部、学术部等具体部门。具体设置如下:
理事会负责本研究中心重大事项的讨论、研究和决策,以理事长会议机制进行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决定,组成成员为单数。
学术委员会为半独立性质的组织机构,为保证学术活动的独立性、公开性和科学性,对学术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直接指导学术部、教育开发部的运作,并对各机构运作进行监督。
教育开发部负责各类教育性质的项目及活动的开展,如为实务界人士提供 培训与指导,为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提供实习基地,建立博士或博士后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
外联部负责研究中心与政府各部门、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机构、法律实务机构等社会各方的沟通、协调。
学术部负责、所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务合作等,亦负责网站、刊物编委会的运作,受学术委员会直接指导。
(二)人员构成
研究中心由熊智律师任理事长,岳彩申教授任副理事长和主任。借鉴国际与国内学术研究机构的经验,除秘书外,中心其他研究人员主要由本校教师兼任,亦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或实务部门聘请部分学者、专家作为中心研究员。具体名单由中心拟定。
(三)经费来源
研究中心经费主要由理事会负责向社会及各理事单位进行筹集。
四、研究中心的主要活动
(一)学术活动
1、学术刊物:《中国融资法律研究(私募卷)》
2、平台建设:中国民间融资法律实践基地
3、网站建设:中国私募与法律研究网
4、行业报告:定期发布中国私募投资规范及诚信评价报告
5、论坛及讲座:定期举办私募与法律前沿问题论坛和讲座
(二)人才培养
1、经济法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2、推广研究生双导师制
3、康沃资本、商安律师事务所等处设专项实习基地
4、拟与康沃资本、深圳创投等企业联合培养培养高层次私募法律人才
5、私募股权投资与法律实务讲研班、农村投融资法律问题讲研班等培训
(三)社会服务
1、牵头在重庆市律协下设相关领域的法律委员会
2、推动成立行业自律组织“重庆私募投资与法律协会”
3、建立私募投资行业的法规政策、案例及项目信息等数据库
4、承担政府、实务部门的委托课题和咨询
请学校尽快审批为盼。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组
2011年4月22日
附件一:发起方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建立较早的法学院系之一,现有教职工65人,本科学生二千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三百多人,学院下设有6个教研室,设有经济法、环境资源法2个博士点。经济法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课程、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市首届高校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A级)等10余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和30余项省部级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2000年起,在由中国管理科学院组织的全国研究生培养水平评估中,经济法学科点均被评为A++级,多次蝉联全国第一。
北京市商安律师事务所:成立于1997年,集法学专家、学者、教授、资深律师于一体。承担多家中央大型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法律顾问工作。承办了大量全国知名的刑事、行政、民事、商事等重大、疑难案件。倍受中央电视台等国家级媒体关注。
康沃资本:集资本运作和实业经营于一体,为“康沃系”企业中的核心成员。历经数年的业务及资产结构调整,康沃资本已确立了以资本投资为主业和未来发展方向。“康沃系”企业包括康沃资本创业投资公司、康沃电气技术公司、康沃臵业控股公司等。康沃资本目前旗下拥有香港上市公司两家、康沃软件技术公司、海阔实业发展公司。康沃资本具有巨大的投资能力与品牌影响力。公司于2007年4月在深圳成立,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能力达10亿元人民币。通过牵头发起、出资参与、主导管理、共享收益的方式,致力于在传媒、教育产业、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再生能源技术、环保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高科技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投资,逐步扩大了公司在业界的影响力。2008年,康沃资本与最大的本土创投机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结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自主资源优势及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资源优势,共同联合投资了二十多个项目,涉及矿产资源、连锁商业、农业、信息技术、煤炭化工、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照明、生物医药、消费品等领域。投资项目中有2个项目已成功退出,有8个在境内外上市。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大型投资企业集团,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集团核心企业——深圳市创新 7 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深圳市政府于1999年8月26日发起设立的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创新投是国内资本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内资创业投资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能力超过60亿元人民币。投资领域涵盖互联网、通信/无线、传媒/新媒体、消费品/餐饮/酒店、医疗健康、环保新能源等。2003年底,经国家人事部批准(国家人事部发„2003‟74号文件),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国内创业投资行业拥有的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
德辉(香港)税收策划事务所:专业从事企业咨询和税收筹划相关业务的中介机构,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等专业人才组成。德辉公司员工多毕业于国内著名高等学府,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且极具敬业和创新精神。德辉公司在投资管理、资本运营及税收筹划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在业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附件二:研究中心拟聘请的部分人员简介
顾问:
成思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等职务。
杨庆育:重庆市政府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罗
广: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政府金融办公室主任
理事会部分成员:
熊
智:北京市商安律师事务所主任,北京市律师协会权利保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律师协会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百名优秀刑辩律师”、“全国律师辩论大赛北京赛区最佳辩手获得者”、“服务民营企业全国十大杰出律师”、“亚洲最具影响力十佳律师”、中国投资家联盟常务理事、北大PE投资家联盟副理事长、联合国南南局全球技术交易中心项目合作负责人。先后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政法大学在职博士,获菲律宾(国立)比立勤大学管理哲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岳彩申:获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美国梅西(Mercer University)大学法学院进修,现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届高校创新团队带头人、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理论和金融法。
解思忠:1946年生,山西万荣人,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毕业,曾任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1998年至今历任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等副部长级职务,兼任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国民素质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学社顾问,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孟庆轩:孟庆轩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高级研究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曾任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州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MBA中心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学者。过去几年来为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培训了大量的高层管理人员,并为部分机构担任顾问和制定财务战略。孟庆轩博士的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公司理财及战略金融。
靳海涛:195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管理学硕士,经济师,是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部科技经济专家委员会专家。曾任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上市公司赛格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锐简介: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师,国际商务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德辉税收筹划事务所执行董事,合众诚企业顾问公司执行董事。
程绍铭: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获得克萨斯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Texas School of Law)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就职于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和美国格林博格律师行(Greenberg Traurig LLP)。
肖志军:北京市商安律师事务所重庆分所主任、合伙人,199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研究生学历。曾在重庆市万州区人民法院从事民事审判工作11年;2005年4月辞去法院工作从事律师执业。2008年度被评为“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全国优秀律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及有关部、委领导人的接见。
何
芳:北京商安律师事务所重庆分所主任、合伙人,致力于合同法与公司法的研究实践,熟悉大中型企业项目策划,对国有企事业单位改制重组总体方案设计、产权交易与资产转让、企业管理层融资收购、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以及复合型薪酬制度安排等领域有很深的认识,并为数家单位提供综合性服务。
第二篇:私募基金在中国是否合法,有无相关法律支撑?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关键词】私募合法吗 私募和非法集资区别 买私募有法律保证吗 【前言】
依据我国《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建立的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活动就是合法的。创业板上市公司里有60%的企业上市前接受过私募股权投资。自2015年下半年起,中国基金业协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私募基金的相关规定,从私募内控指引到基金设立备案,再到信息披露,一系列监管条例的出台引发了整个资本圈快速反应。金斧子理财将从谁可以“私募”、向谁“私募”、如何“私募”三方面对《办法》进行分析解答。
一、谁可以“私募”
《办法》规定募集主体只有两类:一类是登记的私募管理人,一类私募销售机构。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私募基金的募集活动。在《办法》出台之前,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市场上非常多的基金销售渠道公司,这些公司本身没有在基金业协会备案,但依靠其公司自身的销售水平和能力,也能在基金销售环节上分一杯羹。正因为没有销售门槛的设立,导致基金销售乱象丛生。
监管层为确保募集主体和行为的正规化,除列举规定了募集的主体资质外,还规定了基金募集的最终责任在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委托销售机构募集基金的,不得因委托而免除其依法应承担的责任。因此,基金管理公司还要对其销售机构承担监督责任。
关于募集主体,此次《办法》还规定基金管理人委托销售机构募集私募基金的,还应与销售机构签订《基金销售协议》,并且该协议应作为《基金合同》的附件。私募基金行业中,因募集和管理权责不清而产生纠纷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私募基金管理人委托银行、证券公司或者其他销售机构等为其募集资金,利用银行、证券公司的客户资源来实现基金产品的迅速募集。由于一些原因,基金销售机构的工作人员往往并未向投资者披露基金销售机构与该基金产品之间不存在投资管理关系的事实,投资人以为在银行、证券公司买的产品,那就是要找银行、证券公司兑付,一旦私募基金出现兑付危机或其他问题,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往往到这些销售机构讨说法,混淆了基金管理人与基金销售机构的角色。
二、向谁“私募”
沿用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机构;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从前,私募机构可以说是”只看钱不看人”。这次《办法》规定要对合格投资者进行确认程序。这个程序就意味着私募机构要以留痕的方式对投资者是否合格进行审查,从证据保留的角度讲,私募机构进行这个确认程序时,必须要求投资者提供金融资产合格证明,当然从合理、适当审查的角度分析,投资者提供了证明文件即可,不宜继续扩大或延伸至审查证明文件的形成过程及其绝对真实性。
有私募机构提出疑问,如果投资者一次性购买300万的私募基金,是否还需要履行这个确认程序,笔者认为,进行这个确认程序的目的在于以投资者的个人(机构)资产来判断其风险承受能力,即便投资者一次性购买300万元的私募基金,对于这300万是否是投资者个人所有还未能确定,也就是说,该投资者是否适合购买私募产品还未能确定,因此,即便投资者一次性购买300万元私募产品,仍然需要私募机构对其是否是合格投资者进行审查。
三、如何“私募”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归纳《办法》对于如何私募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行为标准和要求,可将募集行为分为以下8个步骤:
第一步:宣传机构品牌
以前私募行业是不能宣传、不敢宣传,因此这个行业显得特别神秘低调,此次放开了宣传口径,但同样也对宣传内容进行了限制,公开宣传仅限于以下内容:品牌、发展战略、投资策略、管理团队、高管信息。除此之外,其他内容是不能公开宣传的。最重要的产品内容和业绩,这个是不能宣传的。
第二步:特定对象确定
《办法》第十七条:“募集机构应当向特定对象宣传推介私募基金。未经特定对象确定程序,不得向任何人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什么叫特定对象,一直比较难界定,这次《募集行为管理办法》给出了界定的具体方法,就是要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去评估是否符合要求,通过程序上的履行来确定特定对象范围。
除在程序上明确了特定对象范围,在推介方式上也以负面清单的方式明确了不得推介的媒介渠道:包括一直存在争议的朋友圈、报告会、分析会等。此前有人会说朋友圈都是熟人,是特定对象,报告会、分析会等因发送了特定的邀请函,是特定对象。但此次由于程序上规定必须履行调查问卷的形式确定特定对象,将该等推介渠道一律排除在外,但办法同时也明确了上述推介渠道若设置了特定对象确定程序则不属于禁止范围。
第三步:投资者适当性匹配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投资者适当性,简言之就是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匹配他们的风险偏好度,这次《办法》做了明确规定,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投资者的具体情况,也会对私募产品进行风险评级,二者做一个匹配,看投资者能买什么级别的产品。
有些投资者频繁质疑管理人的投资决策和投资理念,基金净值稍有变动就质问管理人。这就是私募产品跟投资人没有匹配好,而究其原因多半是募集机构对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不足造成的,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在于私募行业销售人员提成制的工资收入形式,而能避免销售人员因利益驱动导致投资人加大风险的最有效做法,无疑就是《办法》中规定的风险识别程序的设置。
第四步:基金推介
在履行了前述程序后,才可以开始推介私募产品。但监管层又规定了推介时的禁止行为,总结一下就是销售人员在展现超高销售技巧的同时,有一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譬如使用“高收益、业绩最佳”等让投资者热血沸腾的词语,使用“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高收益、无风险”等可能误导投资人判断风险的措辞,使用“欲购从速、申购良机”等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限制的措辞。
除了前述之前销售人员比较经常使用的销售措辞外,此次还规定了对业绩宣传的销售行为,即基金管理人不得片面宣传过往业绩,宣传的业绩不能少于6个月。此前一些销售人员的销售杀手锏就是将私募产品某个时间段最好的业绩拿出来宣传,这看似没有问题,但由于私募产品的净值有时受市场行情或产品周期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等影响因素较大,以股票型基金为例,可能某个时间段基金排名全国第一,而在股灾来临时则跌破止损线清盘。因此,此次规定对于业绩宣传的期间节选不能少于6个月,以此让投资人可以一个时间段的走势来了解某只私募产品。
除业绩宣传外,预期收益也在禁止范围。目前我国的投资者大多还处在刚性兑付观念的阶段,要培养投资者自负盈亏的投资意识,禁止使用“预期收益”字眼也是必要和必须的。只是这一系列的销售术语的排除,对于暂时还没有品牌效应的中小私募机构来说,无疑是加大了募集资金的难度,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如何募集基金,将是这些中小私募机构需要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五步:投资风险揭示
《办法》要求募集机构应当向投资者说明有关法律法规、投资冷静期、回访确认等程序性安排以及投资者相关权利,重点揭示私募基金风险,并对风险揭示书的内容作了指引规定。办法还规定募集机构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逐条列举,并要求投资人逐条签字确认。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在保护投资人的同时,也是对募集机构的保护。
第六步:合格投资者确认
对于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前文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第七步:签署基金合同
基金合同签署以后,不是立即生效。《办法》规定基金合同应当约定,投资
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者在募集机构回访确认成功前有权解除基金合同,募集机构应当将认购款项退还投资者。
第八步:投资冷静期及回访
投资冷静期的设置就是为了避免投资者的一时冲动行为。《办法》规定冷静期内募集机构不能主动联系投资者。募集机构应当在投资冷静期满后,指令本机构从事基金销售推介业务以外的人员以录音电话、电邮、信函等适当方式进行回访。
四、违规后果
《办法》规定对于违反规定的,将会面临公开谴责、加入黑名单、撤销管理人登记、暂停受理或办理相关业务、不予备案等形式的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办法》的正式生效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上的郑重提示,在《办法》发布到正式实施的3个月过渡期内,募集机构应尽快完成相关行为整改、内部制度建设及包括特定对象确定、投资者适当性匹配、基金风险揭示、合格投资者确认、投资冷静期、基金合同的制定、募集结算资金专用账户的开立、监督协议的签署等在内的配套准备工作,为合法合规运作打下坚实基础。
合法安全的投资私募,就上金斧子理财!【金斧子】持第三方基金销售牌照,金斧子财富:www.xiexiebang.com 国际风投红杉资本和大型央企的招商局创投实力注资,致力于打造中国领先私募发行与服务平台,提供阳光私募、私募股权、固收产品、债券私募、海外配置等产品,方便的网上路演平台,免费预约理财师,用科技创新提升投资品质!
第三篇: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现状与前景
中国私募基金发展现状与前景
由于各国政府对私募基金的监管都比较松,私募基金通常无需在金融监管部门注册,因此很难得到私募基金行业准确的统计数据。尽管早在1949年私募基金就已经存在了,但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1988年后,私募基金数量以平均每年超过17%的速度增长,并在进入本世纪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离岸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其中开曼群岛私募基金行业发展尤其迅速。设立离岸基金,对许多投资者充满吸引力:首先,各国通常对境外投资者人数和最低投资限额的要求更低;其次,离岸基金受那些希望进行匿名投资的投资者青睐。境外投资者通常通过私人银行向对冲基金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对冲基金的管理人很难知道真正的投资者。一笔来自瑞士某个私人银行的资金,可能至少代表了5至10个投资者。另外,离岸基金通常选择在税收最少的地区注册,投资者仅需向自己所属的税收当局申报税收。开曼群岛基金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该地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金融服务业,以及严格的政府监管。可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美国退休基金投资于美国对冲基金管理人管理的离岸基金以合法避税。这部分资产超过1300亿美元。
我国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已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潜力巨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新《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的重新修订,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舞台。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领域,私募基金开始浮出水面。
据清科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投资方面,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共投资129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73亿美元。在融资方面,2006年40只可投资于中国内地的亚洲基金成功募集,募集资金高达141.96亿美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通常私募股权基金最偏好的投资对象是具有上市潜能的企业,即Pre-IPO型企业。除了关注准备上市的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业务开始在上市公司展开。私募增发(PIPE)、并购基金(Buyouts)有加速的趋势。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2006年共有19家在内地和香港以及海外上市的企业获得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PIPE),融资27.05亿美元,占全年私募股权投资总额的20.8%。同时,在国际资本市场大行其道的并购基金(Buyouts)在中国也开始崭露头角。2006年的融资额达23.68亿美元,占全年私募股权投资总额的18.3%。另外有8支并购基金(Buyou-Fund)成功募集,占新募集资金数量的20.0%。就募集资金额而言,并购基金以64.40亿美元的募资金额高居榜首,占整体募资额的45.4%。2007年共有64支投资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私募股权基金成功募集资金355.84亿美元,较2006年的141.96亿美元增长150%,其中本土基金 37.3亿美元,合资24.9亿美元,外资基金293.7亿美元。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及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为14个,基金规模为36.27亿美元,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为2.59亿美元。
根据运作方式的差异,目前在中国经济区域内活动的各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可以分为四类,即外资背景型、政府主导型、券商背景型和民营型。在我国目前的各种投资活动中,最为活跃的是外资背景型的基金,一些知名的成功案例也多是由外资背景的私募基金运作的,如蒙牛、无锡尚德、盛大网络、李宁等,他们的身后也大都是一些赫赫有名的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如KKR、凯雷、华平、摩根、新桥、英联、黑石等。国内的本土私募股权基金主要包括具有本土金融机构
或者政府背景的,如鼎辉国际、中比基金、中非基金及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及国务院已经批准正在筹备的还有山西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广东核电产业投资基金、苏州中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等,券商背景的一些信托公司、咨询公司,如平安信托等,还有一些民营型的创业投资公司等。其中国内最具活力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当属民营型的投资基金,而这其中又以“系类家族企业”最为引人注意,如“涌金投资”等。
但是总体而言,国内的私募股权基金与成熟的外资股权私募基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全国以创投企业形式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三种模式。一是上海模式,是把创投企业定位成一个母基金方式,通过支持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团队发起设立一些小的投资公司;二是深圳模式,是把大众基金集中在一个集团内,建立起一个航空母舰,来带动很多小的舰队;三是现在的天津模式,是把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结合起来。既设立一个母基金,支持一个中小团队,又设立创投公司来自己投资,管理着一部分基金。
我国私募基金法律环境
一直以来,私募基金往往都被视为是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或者灰色地带,虽然已经有运作比较规范的信托模式,但其他大量的以委托理财等形式存在的私募基金仍然处于灰色地带,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长期以来的模糊定位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l、有些运作不规范的私募基金没有最低投资门槛限制,接受任何额度的投资,甚至采用类似传销的方式大量吸收资金,走向非法集资的歧途,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就因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于2007年4月份被警方调查,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2、由于私募基金的模糊定位,使得公众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认识不足,社会上还可能会出现以私募基金的名义进行诈骗的“假私募”现象。
3、另外,不少私募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签有资金委托合同,但这种委托合同往往可能是不受《合同法》保护的,仅仅相当于君子协定,法律的缺位使得私募基金与投资者双方都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这样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目前,较为规范的形式是采取信托制、契约制和公司制(合伙制)等形式。较常采用的方式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一般由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受托人,由资产管理公司或投资管理公司作为投资顾问合作设立,这些信托计划产品还引入托管银行;除了这些已经公开并且比较规范的信托产品计划以外,还存在以工作室、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等的名义,以委托理财方式为其他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私募基金,而且大多以操作投资者个人账户的方式进行运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对这种运作方式进行期范。2006年8月27日,人大通过《合伙企业法》,使得在我国以公司制的形式组织私募基金也已经没有法律障碍。
去年6月《合伙企业法》正式实施后,6月22日,全国第一家以合伙企业形式的私募基金“深圳市南海成长创业投资有限合伙企业”诞生,这个合伙企业是以郑伟鹤律师等为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45家企业或个人为有限合伙人,募集资金2.5亿元人民币。
私募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作用
首先,私募基金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人,就是集富人之财进行投资,因为把富人的资金集中在一起,他们的资金量大,风险承受能力也比较大。私募基金通过投资分析能力比较强的专家理财,有利于发现企业的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今天我们谈论的实际上是提倡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但是现在社会上议论更多的是指在二级市场上投资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这两个基金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加以区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已上市的证券,这一类基金里包括对冲基金,因投资于上市的证券而对活跃证券二级市场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在前一段时问包括到现在可能都有很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做庄,因而名声不好;在国际上对冲基金名声也不太好,对冲基金对国际上的二级市场也有很大冲击,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起的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作用,所以现在国际上要求加强对对冲基金监管的呼声是比较高的。这些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太好的名声也拖累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实际上是主要投资于未上市的企业股权,它将伴随企业成长阶段和发展过程培育公开上市的企业资源。因为是对未上市的股权进行投资,因而对企业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都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我们今天要大力提倡的,是对于中国实体经济有推动作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紧迫性
第一,创新型国家需要风险投资推动。大家现在都在讲要建立一个创新型国家,我认为创新型国家需要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推动。我们国家出台了很多的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府也拿出了一些资金扶持创新企业,这都是必要 的。国家应该投入比较多的资金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但是在应用技术方面,我个人认为除必要的政策扶持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因为市场选择的效率往往会高于行政扶植的效率。我们倡导政府支持,但是政府的支持只是一个引导作用,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对企业的选择,优胜劣汰才可以使我们的企业更好地成长、使我们的技术得以更好地推广。
第二,争取产业重组的主导权需要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动。我们国家现在对于外资并购中资企业提出很多疑问,国家也在制订外资收购中资企业的法律,这是必要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对自己的市场做必要的保护。但是,要争取产业重组的主导权,需要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动。产业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技术成熟的成长型企业未上市的股权,它可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还有一类是收购兼并基金,主要是投资于成熟企业的上市或未上市股权,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价值。我认为这两类基金的主导方向不完全一样,产业投资基金可能更多的是扶持一个企业从扩张型到成熟型成长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收购兼并的基金是对已经运行成熟的企业进行重新整合,来提高它的价值。
第三,中国应该给产业组合和市场要素整合提供金融工具。中国不乏应用技术的创新,很多高新企业能够到海外上市,说明了我们还是有很多的应用型的独创的技术;中国不乏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我们有很多企业家能够在世界上受到尊重;中国不乏有冒险精神的投资人,中国的民间投资是非常活跃的,尽管有些投资方式目前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之中,但是这些在中国大地上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需要把这些冒险精神引导到一个合规正常的渠道上去,堵邪门开正道;中国不乏未有效利用的各项资源,中国的资源是丰富的,但是中国缺乏组合各种要素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是有效整合现有市场各种要素的工具之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计划是组合市场要素的龙头,没有计划,有钱什么也买不到;但是在市场经济下资金是组合市场要素的龙头,有了钱可以买技术,可以
买原材料,可以雇人。所以,有的市场人士说他做的事情就是“99+1”。中国具备市场“99”的温度,但是缺乏一个把要素有效组合的一度,有这一度就可以让水沸腾。我想金融工具就是“99+1”的“1”。
第四,金融滞后会制约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其实真正了解中国市场的是中国人自己,但是了解中国的这些中国人没有融资的手段,不能掌握那么多的资金。而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以他雄厚的资金,以灵活方式筹措的资金来雇佣我们的人,组合这些生产要素。外资进入中国对中国经济起到巨大作用,我想外资的私募基金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能够有效地推动中国私募基金的发展。中国由于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限制比较多,因此企业上市比较困难。由于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很多企业没有一个正常的退出渠道,股权没有一个正常的流动渠道,因而绕路去境外上市。我想如果不放弃中国金融的束缚,中国的企业永远不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中国的经济被世界看好,但是中国如果不能利用金融工具在中国的大地上把我们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组合起来,中国的经济是不会有强大的竞争力的。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前景
1、持续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为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一些领域,中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非常迅速,例如在上市公司股权投资中,中资和外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平分秋色。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打通了非流通股在二级市场的流通渠道,禁售期结束后非流通股的可流通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了退出的通道,消除了制度障碍的资本市场飞速发展,屡创新高,也使得投资者的信心得以恢复。出于对未来市场的良好预期,我国A
股市场股权转让活动明显活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深度的参与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各种并购重组。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权都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交易,他们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获取非流通的上市公司股权,在全流通后通过在二级市场抛售或者再次转让的方式了结获利。
股权分置改革后IPO的重新开闸,尤其是中小板上市标准的下降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退出渠道便利不少。随着海外大盘蓝筹的回归,A股市场上市的吸引力也在加强,这将会改变以前中国企业力图通过外资私募股权基金到海外上市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在完善二级市场的同时也将极大程度的促进一级市场的发展壮大,在扩大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的同时也扩大了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渠道。对本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而言,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圳创业板和天津柜台交易将很快推出,这也将大幅改善私募基金的退出渠道,与通过在一板市场IPO进行退出的方式相比,这两种退出的方式将更为容易和便捷。
2、我国私募基金投资人队伍不断壮大,私募基金需求旺盛。
海外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个人投资者、捐赠基金(endowments)、基金会(foundations)、养老基金和企业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成为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群体,私募基金超过80%的资产来自个人投资者。据自由人公司估计,2000年美国个人投资者拥有的可投资资产大约有12.5 万亿美元,是其他类型投资者可投资资产总和的4倍多。个人投资者投资于私募基金的比例不高,大约占他们拥有的可投资资产的2.5%。捐赠基金和基金会可投资资产数量较小,大约分别为2670亿和2590亿美元。目前,大约
60%的捐赠基金和基金会和20%的养老基金将资产投资于私募基金,投资于私募基金的资产大约占捐赠基金和基金会资产的5%,养老基金只将其5万亿美元资产中大约1%投资于私募基金。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潜在投资人群体在迅速成长,其资产规模也在迅速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超过15.5万亿元。其中大约80%的资产掌握在20%的人手中。根据我国某经济发达地区某国有银行的调查,在该行存款超过5万元的居民,其存款占该行所有居民存款的80%,存款超过100万元的居民,其存款占该行所有居民存款的11%。如果按照这一比例,考虑到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以及我国家庭通常以不同家庭成员的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银行帐户等因素,全国存款规模超过100 万元的家庭,其储蓄存款总额将超过1万亿元。富有个人占有规模如此庞大的现金类资产,其投资需求将成为我国私募基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有个人资产规模将进一步迅速扩大,私募基金的发展潜力巨大。另外,我国企业经营中的闲置资金数量庞大,也是私募基金的有效资金供给源。
3、我国有大量的私募基金经理人才储备。
美国私募基金经理主要出自华尔街出色的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为了给有潜力的年轻人创造机会,一些非常成功的基金经理很年轻就退休。那些经验丰富并且有较好历史表现的基金经理发现,利用私募基金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收益。
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收取类似于薪酬的管理费,以此来代替薪酬。同时,私募基金收取激励费用,以此取代奖金。私募基金经理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具有吸引力的回报,同时获得与基金经理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报酬。私募基金为基金经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使他们可以利用一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来施展才华。例
如,曾经在共同基金中创造了无数奇迹,全球最大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退休后也从事了私募基金行业。私募基金不鼓励经理人提早退休,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会增加基金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
中国股市发展至今已走过近20个年头,十多年来股市起起落落。股市中的投资者除最初的个人投资者外,券商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共同基金的发展已培养出一大批投资人才,为私募基金的发展做好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
第四篇:2013 中国房地产私募基金发展问题与局限
楼市深度调控、传统融资渠道及信托融资收紧的大环境下,开发商对于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这一新融资渠道日渐倚重,房地产基金2011年逆势迎来飞速发展。在开发商融资模式从完全债权型转向股权与债权并进这一大趋势下,房地产基金潜力和未来体量不可小觑,中外资各类房地产基金正积极布局。房地产行业的冬天尚在继续,而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春天,已不期而至。不过,无论从其发展历程,还是现阶段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这一融资渠道的发展前景都并非一片坦途。
一.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上世纪90年代—2003年
该阶段,私募参与房地产市场多以项目开发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从这一时期到2008年,我国私募的活动主体是外资主导的。它们通过与中国本土的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进行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投资开发。双方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互惠。
2、第二阶段:2004-2006年
这一阶段外资投资方式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除去原有的合作投资之外,还加强了收购。收购的目标多锁定在一线城市最成熟的物业,收购形态以单栋为主,成交量小,规模有限。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影响,2005年基金投资和收购的重点开始转变。2004年主要目标是高档住宅,如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与复地合作投资复地雅园;2005年开始收购酒店式公寓、甲级写字楼和商业地产等,而这股热潮一直延伸到了2008年。
3、第三阶段:2006-2008年
这一阶段的投资的主要特点转向大规模收购,2006年约有150支地产基金登陆中国内地,如中东的地产基金Gateway Capital;全球排名前两位的工业地产商Prologis和AMB,全球排名第一的商业地产商Simon,美国地产开发巨头Hans公司,GE Capital地产投资部等;此阶段,收购物业的体量更大、范围更广;更多以资产包的形式来收购,而非单栋的物业;同时投资范围由原来的高档住宅、甲级写字楼和商业,拓展到工业地产,延伸至中介代理领域。
(二)发展现状
从2006年7月至今,我国的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迎来了一个较快速的发展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从外资跟本土私募房地产基金数量以及融资量比重来看,近两年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的行业格局,在行业进入突破性发展阶段,也已经悄然间完成了转变。2006年7月,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同年8月,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限外令”使得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改变了直接收购投资的路线,转向参股房地产企业或参股房地产项目的股权投资策略。然而,有研究认为,“限外令”对控制外资投资我国房地产的作用有限。事实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才是影响房地产私募基金行业调整的关键所在。
金融危机爆发之初,房地产私募的融资额锐减,外资迅速离场,纷纷抛售持有的项目,内资趁机接盘。随后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下,2009 至2010 年上半年,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又借势反弹。2010 年更被誉为是国内房地产基金元年。据房地产投资基金联盟资料显示,2010 年全国房地产基金公司已达100 余家。2011年,房地产市场遭遇严厉调控,房企常规的融资渠道受限。在此背景下,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信托公司、PE 公司都纷纷设立房地产基金,私募房地产基金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截至目前,国内房地产基金有近500 家。
通过对房地产私募基金在我国发展历程的回顾和现状的分析,不难总结出以下一些特点。其一,房地产私募在我国发展的初期,外资基金是重要的背后推手。外资利用其自身在资金运作方面的优势,结合投资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多元化投资方式,展现出了成熟投资者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投资策略;但以规模衡量的介入程度不高,与我国严格的资本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其二,金融危机后,行业结构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调控背景下内地房企在资金面上面临的巨大压力。原有的融资渠道已不能够满足房企的资金需求,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被极度放大。房地产私募在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是房企“另谋出路”,而非“主动求变”的结果。在之前的很多年里,拓宽融资渠道的呼声一直不弱,但从整个行业来看,迟迟没有大的动作,企业自身在创新上的惰性可见一斑。而这种惰性的背后,是整个金融体系被银行业垄断的局面。房地产眼下的困境,其实折射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健康、不健全。
(三)发展趋势
从目前国内的环境来看,未来3-5年,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都将维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增长势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作为支持。首先,从需求的角度看,民间财富的积累客观上要求有新的投资渠道来满足投资者多样的投资需求。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35万亿元。伴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增长,投资需求也再不断积累,这一点从近几年理财产品市场的迅猛增长可以看出端倪。第二,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水平高。目前国内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目标收益率一般在20-25%。稳定的、持续的高水平收益率能够吸引风险厌恶程度较低的投资需求的关注,对于帮助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从市场的外部环境来看,政府目前对房地产行业在资金端的控制十分严厉,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创新已经刻不容缓。房地产企业在优化资金来源结构的过程中,必定会见证房地产私募基金的进一步发展。
二、面临的问题
在房地产私募基金行业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制度和法制基础不健全、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的大背景下,这一相对新颖的投资方式所存在的问题正日渐暴露出来,在参与的各方、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
(一)、参与者的局限性 1.1机构投资者参与受限
现阶段我国私募房地产基金的募集对象分散,可募集的资金规模十分有限。国外成熟市场的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诸如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提供与私募基金的特点匹配的长线资金。同时,除上述所提及的机构投资者外,房地产私募的募集对象还包括养老基金、退休基金、捐赠基金以及银行和家族基金等,不一而足。广阔的资金来源,为其房地产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在国内,虽然近几年来机构投资者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与成熟市场相比,还存在非常巨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投资私募基金还存在诸多政策性限制。新《保险法》第105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可以投资于不动产”,但同时《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第12条规定:“不得投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不得投资设立或参股投资机构。”这些都限制了金融资本进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
机构投资者不能参与,直接导致私募基金把资金募集的集中对象转移到高净值人群上,而高净值人群虽然在风险承受能力上相对较强,但与机构投资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高净值人群在投资目标的选择上空间大,房地产私募基金20%左右的收益率,对其不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加上地产行业的形势还未见明朗,高净值人群在资产配置上表现的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从投资理性来说,高净值人群不能够与机构投资者相提并论,二者对风险与回报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房地产私募基金的投资多为长线投资,投资体量大、时间长,唯追求稳定的长期收益的资金可以与其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高净值人群并不能够提供充足的长线资金,无法担当“战略投资者”的角色。
以稳盛为例,其所募集的人民币基金中,资金的40%来自于机构,60%来自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更倾向于存续期短,还本期短的项目,目前的这种投资者结构直接左右了投资目标的选择,进而造成我国房地产私募基金偏离本质的现象。名义上,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式应以股权投资为主,但在实际操作中多做的是债权投资、过桥贷款。这种“明股暗债”的方式从长期来看并不可持续,房地产私募基金必将回归其本质。1.2过分依赖外部融资平台
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以及基金募集的法律限制,房地产私募基金依托外部渠道,如商业银行的私人理财部、理财机构和信托公司等平台完成募资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途径。但是,这些平台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房地产私募基金做大规模的可能。以信托为例,目前募资对象从地域上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其他个别地区富有区域的私营企业业主。同时,法律上对集合信托计划在人数、信托合同数量上的限制,基本消除了扩大融资规模的可能性。融资渠道的匮乏并不难理解。在私募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非常明确地确认之前,私募做大规模的可能性极小。同时,我国金融业由银行垄断的格局在未来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实现融资方式、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仍需时日。1.3基金管理人专业程度不高、基金治理结构混乱
毋庸赘言,管理人在基金运作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投资项目的选择,相关文件的监督核对,到项目投资的督查等等。基金管理人的专业化程度以及职业素养和操守,直接关系到现实投资人的利益,因此对管理人行为的规范化是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但是现阶段国内还没有形成一套对管理人的管理、评估系统。具体表现在国内非常缺乏专业程度高的优秀的独立管理人,很多私募的商业计划书都经不起推敲;另一方面,我国诚信体系缺失,投资者与管理人很难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信托关系。前者对后者的工作不放心、不认可,在投资之后,仍要参与自身财产的管理以及基金的运作,正因为如此,国内基金在募集上的近亲特征很明显,总是在熟人之间运作,很少有人能放心与完全陌生的机构或个人建立合作关系。此外,有的管理人以放弃某些管理权力为代价,进而获得更多的资金。这种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在治理结构上混乱的状况,会导致管理人在行使管理权限时产生懈怠,加大了基金的操作风险。
从国外经验来看,外资的私募基金一般不会参与管理,即便是绝对控股,它们也会把项目交给一线的房地产企业,表现出对专业的尊重。反观我国,每个发起单位都想参与管理,以便日后在资源控制上形成话语权,服务于自身的目的。例如,开发商在完全获得项目的管理权时,极有可能将基金募得资金用于解决自身一些有融资问题项目的困境,而将好的项目雪藏。结果是开发商从中获利,而投资者却没有得到好的投资收益。治理结构上的混乱,不利于基金长期的发展。
(二)退出机制不够健全
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长期经营,而是要通过转让所投资企业的权益为投资者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这就必然要求市场提供退出机制。有效的退出能够使私募房基变现其投资,同时被投资房地产企业也可因为新的购买者而引入新的资金和新的战略方向。常见的退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在资本市场出售股票:这种方式针对基金对拟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国外的房地产私募托通过这种方式退出;
(2)房地产投资项目清算:以股东身份参与投资某房地产项目,项目建成销售后,基金根据投资比例收回投资成本并分配利润;(3)原股东承诺回购:基金在投资之初即和原股东签订协议,确定回购方式(譬如回购时间和回购价格);
(4)企业间兼并收购:在有收购意向的第三方和被投资企业股东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基金实现退出;
(5)通过以上两种或多种方式组合的形式退出:譬如, 在约定期限内能够上市,则通过资本市场退出;期限内不能上市,则由原股东按照每年约定回报对基金所持有的股权进行回购。
然而,有研究表明,我国房地产私募与国外IPO 为主流退出模式不同。目前,国内基金主要是投资于项目,退出形式主要是物业出售和股权转让。具体来说,有直接买地、通过自己的开发队伍或与其他开发商合作,建成后出售退出的;有以较低价格收购物业,通过对其进行重新包装,再以较高价格出售获利的;最后一种是上文提及的以股权或债权形式提供过桥融资,帮助资金短缺的房地产企业完成土地收购和提供建设资金,达到一定条件以合作方股权回购或向第三方转让股权的方式退出。这与我国目前多层级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够、企业市场门槛高、产权交易不活跃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
(三)配套法律体系不健全
房地产私募股权基金在我国还属于较新兴的投资方式。虽然修订后的公司法给私募基金的存在提供了一些空间,但无论是《证券法》、《信托法》还是《证券投资基金法》等,都没能确立私募基金明确的合法地位,没有从法律层面界定清楚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一旦投资失利,投资者的权益在法律上的是没有强有力的保障的,只能归入普通的民事经济纠纷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用来解释私募的高回报率。从普通合伙人的角度看,为了吸引投资者,私募管理人承诺高回报率,甚而约定保底条款。而为了兑现保底承诺,私募管理人参与内幕交易、非法炒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给市场秩序的稳定增添了隐患。从有限合伙人的角度看,私募没有明确的法律体系实际上增加了投资者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因而投资者会要求额外的风险溢价来做为承担风险的补偿。
(四)监管混乱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没有一个确定的主管部门,也缺乏明确完善的监管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监管责任不明确。私募触及面广,涉及发改委、证监会、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外管局、税务总局、工商管理总局等各个部门,各部门监管责任不明确,采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相关政策时造成协调和统一的难度;
(2)监管思路不开阔。目前针对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政策法规较多,但外资私募股权基金涌入中国后大多集中在大额并购和Pre-IPO等高利润领域,与我国促进高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监管理念不符,且持续引发社会公众对于外资基金介入国家命脉行业的担心,相应的监管方式考虑不足;
(3)监管措施不系统。实践中,我国对于私募基金采取功能监管的方式,即工商行政部门负责私募基金的成立注册,涉及外资的私募基金监管由商务部门负责,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投资私募基金的由相应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负责审批。现有私募基金的规范,基本上是由各监管部门针对各自管辖的功能分别制定的,在募集方式、资金托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均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部门监管规则的法律效力层级较低,而且监管标准宽严有别,导致私募基金监管混乱,不利于私募基金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私募股权房地产投资基金发展的出路
本轮调控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意味着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的终结。唯向上游拓展房地产金融,多元化融资渠道;向下游丰富产品线,优化产品结构,房地产企业才能适应未来的生存环境,谋得更长远的发展。诚然,私募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未来其必将成为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之一,这一趋势不容质疑。针对上文中提及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现阶段加强对私募基金参与者的管理
从投资者角度看,应加快放宽机构投资者的准入限制。事实上,机构投资者更广泛的参与市场活动,获益者将并不囿于私募基金。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可以引导市场理性,并且在稳定金融市场,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增强金融创新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对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稳步推进资本账户的开放,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境外投资者的准入,强化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同时利用外资带来的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溢出效应。对参与私募基金的高净值人群,应强化管理,确保其资金来源与投向的合法性;加强投资教育,引导其投资需求合理化。
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看,应建立基金管理人资格审查制度。股权投资基金是高度依赖于基金管理人的经验、眼光、判断等个人素质的行业,目前我国本土基金管理人在发现价值与创造价值的能力上尚显稚嫩,包括识别优秀企业管理者和商业概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组企业价值链等方面的竞争力,可考虑建立基金管理人资格审查制度,对其投资经验、相关专业资格学历进行审查,并根据其背景确立可以承接的业务性质和允许管理的资产规模。
(二)完善私募基金退出机制
首先,要构建与退出机制相关的法律制度,应尽快制定一部全国性的《产权交易法》。在规范现有的地区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在制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主板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在上柜交易的资格、条件、监管等方面,体现场外交易市场的运作特点,并成立相关的交易资格认定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应尽快制定《兼并收购法》,为私募股权基金以并购方式退出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以约束和规范。其次,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等二板市场,但由于发展时间短,诸多的不完善使得私募退出的困难依然存在,完善的多层级的资本市场,是私募股权基金实现顺利退出的重要前提。再次,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鉴于中介服务机构在私募基金退出中的重要作用,应大力培育多种私募股权投资服务公司、咨询顾问公司、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提供市场信息、决策咨询和代理谈判等服务。(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即便2007年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为私募创造了生存空间,现阶段房地产私募乃至整个私募行业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都源自私募基金合法地位的缺失。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完善配套法律的体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通过界定各方参与者的权责关系,为私募基金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给予法律上的解决途径,以保障各方的利益。在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证券法律制度最先进。2010年7月美国通过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明确规定将私募基金纳入到法律监管范畴。同时法案第四部分专门针对私募基金规定了若干具体监管规则,并首次对私募基金进行了定义。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私募基金监管立法模式,将私募基金纳入投资基金法的监管范畴,将私募基金的地位通过法律明确,从投资人资格、数量,私募基金发行渠道、销售宣传方式等几方面具体界定私募基金。
(四)完善监管体系
构建一个完善的私募基金监管体系,首先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监管部门,并界定它的权限范围。同时要兼顾私募基金自身的运作特点,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如,由于私募基金的募集、设立、运行、退出等都和证监会的职能密切相关,因而由证监会作为主要的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进行日常监管;同时赋予财政部、人民银行、商务部等行政部门可以围绕证监会,辅助协助完成监管职能。其次,鉴于我国的基金交易市场还不够完善,许多投资者还不够理性,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可能给整个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带来影响的私募基金,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引导与监督,建立私募基金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待市场成熟完善后给予放松。
实际中,在2011年年底,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将PE备案制推广至全国,这一通知能反映出相关监管部门的态度。此外,我国没有关于私募基金托管的强制规定,实践中只有部分私募基金采取了托管。事实上,在私募基金中引入资金托管制度,能够优化基金的治理结构,强化信托关系:托管人对基金的投资运作进行监督,可以及时发现、提示和报告基金管理人出现的违规情况,督促基金管理人勤勉尽责的履行运用和管理基金资产职责。同时托管制度也有利于监管机构监督私募基金的投资行为,有效控制基金公司滥用资金侵害投资人利益的风险。
第五篇:容城油脂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成立营养研究中心
容城油脂企业与中国农业大学携手成立营养研究中心
7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佳美氏玉米营养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这是容城县对高附加值农业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又一成功范例。
佳美氏食品营销(北京)有限公司是河北容城玉米油脂加工企业---康恩菲尔德油脂制造有限公司在北京的分支机构,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玉米深加工的企业,目前产能为年产玉米毛油2万吨,与中粮集团、大北农、西王等公司合作多年。此次签约后,该公司将于与中国农业大学在玉米的选种、选种、胚芽的提取、存储、运输直到初次压榨等玉米油加工和玉米营养的提取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为期两年。
近年来,容城县紧紧围绕打造环经济地区新的发展增长极,扎实推进保增长、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托区位和产业优势,坚持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载体,确定了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的工作思路,即与白沟市场差异发展的商贸流通增长极、围绕工业园区建设的工业增长极和面向白沟、白洋淀旅游休闲购物的第三产业增长极。2010年落户容城的北康恩菲尔德油脂建设项目投产后带动容城乃至周边地区玉米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物流运输、餐饮服务等配套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促进该县向优质农业聚集区的快速迈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
自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实施以来,河北农垦柏各庄农场(又称曹妃甸管理区)严格程序,规范操作,截至目前,已接收由管理区所辖的农村农民申请303份,使用补贴资金460.4万元,受益农户244户,补贴机具920台,机具核实79台。
在农机补贴工作实施过程中,为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一是领取政策告知书下移,由各场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告知书,让农民有充分的时间了解补贴政策和办理程序;二是设立流动窗口办理业务。成立农机下乡服务分队,深入场镇村队开展现场办公。6月底,他们在八农场共受理农民购机申请5份,核实补贴机具46台(其中入户核实3台)。7月初,在九农场核实补贴机具12台,减少了农民跑办次数,深受农民好评。
农机购置补贴惠及周边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