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时间:2019-05-14 01:2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第一篇: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镇江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朱 云 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推进“全民创业”是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致富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更是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和课题组深入到丹阳市云阳镇、界牌镇,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市技师学院等院校,召开各类座谈会8场次,并结合全局系统开展的“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创业促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广泛听取大专院校学生、城乡各类劳动者的创业意愿和创业需求,多方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在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创业促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各级劳动 1

保障部门也不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努力优化创业环境,改进创业服务,积极引导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着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1、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着力提高创业促就业的贡献率。据统计,2006年——2008年,全市三年累计扶持城乡劳动者实现创业1.23万人,累计带动就业5.24万人,创业促进就业的倍率达1:4.3。截止2008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总数165.39万人,比上年净增8万人,其中私个经济从业人员净增近7万人,占到净增人数的87.5%。特别是在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6.2万人中,由创业带动新增就业近1.6万人,创业对新增城镇就业的贡献率为25.8%。今年1—3月份,全市扶持成功创业1272人,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其中创业带动新增就业4600人,创业贡献率达27.2%,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着力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高创业型就业比重。据工商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市私个经济就业人数年均增长13.1%,截止2008年末达56.32万人。今年3月末,全市私营企业2.6万户,从业人员43.33万人,同比分别增长7.86%和4.59%;个体工商户8.7万户,从业人员14.13万人,分别同比增长 2

3.61%和5.68%。两类经济组织分别以1.62和16.67的乘数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创业型就业比重逐年提高。2006-2008年全社会从业人数及私个经济就业人数 8165.39157.00153.186 私个从业人数456.3249.6948.37全社会从业人数2 0200620072008

3、建立创业激励机制,着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2002年,我市率先在全国、全省建立了创业贷款、创业奖励和创业实物补贴等创业扶持创业政策,对自主创业人员给予2-5万元的创业贴息贷款,对大龄失业职工自主创业给予1000至2000元奖励,对就业困难群体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1000元创业实物补贴。此后,又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明确了创业培训、创业贷款、创业基地、创业补贴等15条优惠政策。今年,又新增了20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基金,将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并设立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据统计,2003—2008年,通过政策激励,实现创业的人数达2万多人,带动就业达4万多人。

4、扩大创业培训范围,着力提升创业成功率。坚持把创 3

业培训作为扶持创业的关键环节,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机制、推广创业培训模式,有效提高了创业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将免费培训范围从最初的下岗失业人员扩大到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人员,创业培训领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培训对象由城镇失业人员向城乡所有劳动者拓展,培训内容由知识型培养向能力塑造型培养转变。据统计,2006年—2008年参加创业培训的人数分别为1769人、2400人和5995人,年均增长62% 左右;培训后创业率分别为60%、65%、70%,三年累计有6857人通过培训实现成功创业。

5、拓展创业载体,着力完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加强创业指导、强化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政策,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成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者联谊会,组织开展创业服务进社区、进乡镇、进校园“三进”活动,将创业服务重心下移,提高了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区域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创业示范园、示范街、示范村建设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帮扶安臵点建设,积极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载体,4

努力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京口区分别建立了“第一楼街”创业园、“滨江创业示范街”和35个创业帮扶安臵点,吸纳创业200多人;润州区七里甸街道投资1050万元,建立创业一条街,吸纳创业100多人;新区丁卯街道建立了5.5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作为创业孵化基地。

二、我市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下,我市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创业观念落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氛围不浓、创业促就业倍增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为:

1、缺乏统一的组织引导体系。许多先进地区的创业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组织引导,才能有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创业工作,浓厚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创业的工作格局还未真正形成,部分基层组织对推动全民创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普遍存在“一般要求多,分类引导少;大会讲得多,实地引导少”的问题。具体来讲:一是组织领导有待加强。目前我市各级已经建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但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区域间创业工作开展不够平衡。二是资源要素有待整合。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全市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税务、财政、经贸、农林、教育等部门的资源要素整合还不够到位,部门间合力 5

推进创业的工作空间还比较大。三是创业组织层次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我市民众创业还停在自发式、家族式的创业阶段,创业相对比较零星和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特色创业产业集群和创业链。

2、缺乏积极的自主创业观念。从全市创业氛围上来看,镇江总体上全民自主创业的观念落后,创业动力不足,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高。普遍存在打工者多、创业者少。有些人虽有创业的欲望,但缺乏创业的勇气,创业激情不高,不想、不愿去艰苦创业,存在 “怕”的心态、“难”的情绪、“守”的观念。据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高校毕业生三类重点人群的创业意愿调查:目前我市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51%、29%和4%。另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市与其他周边城市相比,总体创业指数(万人拥有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数)还不高,全市平均创业指数大致在350左右,而民众创业氛围较浓的地区,如丹阳市界牌镇、新桥镇等,平均创业指数也仅为450左右。相对于全民创业较好的温州、台州等浙江城市,全市平均创业指数相差200个点以上,即使创业最好的界牌等地创业指数也相差100个点以上。

3、缺乏活跃的创业要素。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推进创业促进就业上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发挥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等原因,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创业的政策还不够了解,扶持政策落实效果不太明显。调查表明,目前我市只有五成以上的城乡劳动 6

者了解和掌握相关创业政策。在成功创业人员中,只有50%的人享受到税收减免,70%的人享受到各项收费减免,27%的人员享受到创业场地扶持。因此造成我市各项创业要素还不够活跃,创业者普遍存在“三缺”现象。一是缺资金。目前大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仅靠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或打临工来维持生活,保障生活都有一定的困难,筹措创业资金就更难,而一些高校毕业生更是白手起家、空手创业,资金更为缺乏。由于资金的原因,许多有创业愿望的人被挡在创业大门之外。二是缺技术。相当一部分城乡劳动者对市场经济和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多、不深,对市场把握不准。而作为我们推进全民创业的重要主体之一的高校毕业生,虽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普遍缺乏相应的创业知识、创业实践和创业能力,迫切需要各高校开设创业课程,加强创业教育。三是缺项目。部分城乡劳动者虽有创业的冲动和愿望,但找不到合适的创办项目,对一些创业项目也把握不准,以至有钱不敢投,投了收不回,迫切需要创业指导。

4、缺乏配套的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在优化发展环境上有了较大改善,但还缺乏更为健全完善的创业配套服务体系。一是缺乏推进全民创业的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对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认识还不够统一,甚至有的还认为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是劳动保障部门的事,对开展人性化创业服务往往是喊在嘴上、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多部门联动,推动创业的服务体系。二是社会中介服务还不发达。在对一些个私经济组织调查中发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在 7

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难、项目选择难、场地落实难等问题,而自身又难以化解和解决,非常希望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帮助解决,而目前我市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机构。三是创业公共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市各级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尚未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四级”创业平台服务体系,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三、推进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推动全民创业是实现镇江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以创业带动就业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突出重要位臵,努力在思想观念上,解决民众想创业、敢创业的问题;在服务环境上,解决促创业、助创业的问题;在组织引导上,解决民众能创业、创成业的问题,引导和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把创业促就业的力量“统”起来。浙江等地全民创业的成功经验表明,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和高涨的创业热情,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是核心,全社会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关键。要切实加强对创业促就业 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进全民创业的工作台新格局。一是建立统一的创业促就业组织领导体系。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劳动保障、人事、经贸、财政、税务、工商、银行等部门积极参与。各辖市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组织,成立相应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创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创业促就业 8 的部门联动机制。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抓创业、促就业的工作责任。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经贸和劳动保障部门具体做好牵头、协调、推进工作;人事、农林等部门做好大学生、农民等人群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加大创业引导资金投入力度;工商、税务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税费减免和场地扶持政策;银行加大创业贷款发放力度,做好各项创业融资服务;高校和各技职校加强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环境;其他各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推动和服务工作。三是完善创业促就业的目标考核体系。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召开创业就业工作会议,明确各级各部门推进创业促就业的工作目标任务,把提高创业初始成功率、创业稳定率、创业带动就业率等列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同时,加大考核督查力度,及时跟踪各级各部门创业工作开展情况;建立创业促就业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四是全面开展结对帮扶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市劳动保障局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了“深入千家走访,结对百人创业”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三类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场地、创业贷款、创业政策、创业开办等帮扶措施。实践活动中,我们深感,要在全市真正兴起浓厚的创业氛围,必须要协调动员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议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像抓结对帮扶脱贫工作一样,9

抓好结对帮扶创业工作,把结对帮扶创业任务落实到全市各级、各部门,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创业促就业。

(二)完善政策体系,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机制“活”起来。进一步完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政府对创业工作的投入力度,将创业扶持资金纳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并逐年增加创业扶持资金。一是建立城乡互通的创业贴息贷款政策。进一步扩大贴息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将贴息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农民进城创业的,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大中专毕业生和城镇各类劳动者从事涉农项目创业的,也可以申请农民创业担保贷款,实现政府创业贴息贷款“全民化”。同时进一步扩大贷款银行机构数量,增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适度提高银行担保贷款利率,对所有创业贷款给予全额贴息。二是进一步完善创业奖励政策。提高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奖励标准,对大龄失业人员,统一给予2000元的创业奖励,对其中就业困难群体再给予1000元的创业实物补贴;对初始创业的大中专技职毕业生,给予1000元创业奖励;对进入见习基地实习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补贴。进一步扩大创业奖励范围,对每招用5名以上就业困难人员的各类企业,给予企业2000元奖励。对高新技术等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企业和大学生个人3000元和1000元补贴。对进入政府设立的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适当租金补贴。三是完善和落实创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推进城镇创业扶持政策向大学生延伸,向农村劳动者拓展。对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高校 10

毕业生发放《再就业优惠证》,凭证享受税费减免政策。对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办企业的,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并享受与招商引资企业同等待遇;开办个体工商户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四是对初始创业者给予劳动保障政策扶持。对初始创业的城乡劳动者,给予社保补贴,允许一次性领取失业保险金;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各类开办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

(三)着力培育创业主体,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人群“多”起来。一是鼓励干部带头创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职开展创业活动,并给予一定的创业资助补贴。允许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采取保留工龄或提前退休的办法,开展自主创业。二是积极扶持重点人群创业。重点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技职校毕业生三类人群的创业扶持力度。将扶持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到高校和技职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实行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政策、创业融资、创业培训、创业场地、创业指导、创业服务等方面的扶持。三是积极培育创业经济人队伍。采取“公司+农户”或“公司+家庭”的形式,大力发展我市“创业经济人队伍”,积极发动千家万户开展自主创业。大力发展适合千家万户的创业项目,把小生产、小加工引入居民家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创业型城市建设,不断拓展创业空间,大力发展创业专业户、专业村、专业社区,11

促进全民创业向产业化发展。四是积极引导二次创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工程,着力推动个体工商户升级创办私营企业,激励私营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优先安排财政资金扶持、优先安排公益服务、优先列入融资服务重点;引导本地成长性强的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加快创新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外向开拓,做大做强。

(四)强化创业培训,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强”起来。坚持量质并重,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健全培训体系,提高创业培训合格率、成功创业率和稳定经营率,形成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基地建设,健全培训体系。在进一步加强现有创业培训基地建设基础上,重点认定一批县级、乡镇(街道)级创业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创业培训体系。加快建立创业培训服务专门组织,定期组织创业培训教师开展研讨交流、观摩教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二是拓展培训内涵,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推广使用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模式,加快本土化进程,采用案例剖析、企业家现身说法、创业实训等方式,切实提高创业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增强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积极拓展创业培训内涵,对已开业的创业者,继续提供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升培训效果。在做好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送培训进院校活动,为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在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积极 12

实施技职校毕业生特别创业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技职校学生技术专长,开展创业教育,增设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创业引导,建立学校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场所,提高创业能力,力争通过努力,使我市技师学院毕业生创业率达10%以上。

(五)强化创业服务,努力让创业促进就业的环境“优”起来。进一步完善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全市创业环境充分发掘广大民众的创业潜能。一是积极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建立推进创业型城市组织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把全员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等,作为创建创业型城市的主要标准,努力在全市营造各级党委政府抓创业、社会组织支持创业、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四级创业服务平台。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增设街道(乡镇)创业服务所和社区(村)创业服务站,免费为城乡创业人员提供开业指导、创业咨询、创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三是加强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各辖市区大力推进创业示范点建设,在全市着力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创业示范街、创业示范村,形成市区有创业园、街道有创业街、社区有创业基地的创业孵化新格局。

(六)浓厚创业氛围,努力让创业带动就业的热情“高”起来。加大创业宣传,营造舆论氛围,树立创业典型,努力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热情。一是积极塑造创业典型。每年总 13

结和推出一批各类成功创业典型,着力培育百名创业典型,扶持千名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万人以上就业。开展创业明星评选活动,并给予政府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二是加大舆论宣传。通过各种媒体,运用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手段,大张旗鼓地开展创业宣传。开设镇江创业网站,作为宣传创业、引导创业的重要信息载体。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创业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业者最光荣、纳税人最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三是积极打造镇江创业文化。塑造全新的创业文化,形成具有镇江特色的创业文化,激发全民的创业热情,增强全社会的创业动力,使创业真正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为。14

第二篇: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2013

余姚市就业促进工作现状与对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魏利民

就业为民生之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就业工作,营造平等就业坏境,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当前政府肩负的重要任务。2008年《就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市的就业促进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相加人口总量较大,劳动力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就业促进工作仍然任务繁重,现将就业促进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和上级关于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意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城乡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就业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市、创业型城市的创建以及城乡居民乐业增收计划,较好地实现了经济发展、就业扩大和社会稳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城乡居民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一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激励政策,如一年内累计招用本地劳动力10人以上的企业,可享受1-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给予贷款贴息支持;鼓励企业招用本地高校毕业生,招用山区青年就业,视情给予相关用工补贴。二是加强对劳动者就业、创业培训,有效提升劳动者素质。近三年来,共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40615人,其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8172人,农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307人,务工岗位技能培训27259人,预备劳动力培训877人。另外,完成高技能人才培训3735人,再就业创业培训3773人,培训外来务工人员29008人。

(二)创业型城市创建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本地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拓展创业思路。二是建立创业抚育基地,为自主创业人员提供见习机会,积累成功经验。三是落实小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四是强化创业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实行税收优惠、给予创业场租补贴,进一步减轻创业压力。截至2012年底,我市新增创业实体30059家,带动就业20.75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率为1:5.2,创业活跃度指数25.5,创业对就业贡献率达32%。

(三)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扩大企业社保补贴对象,对企业新招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的,给予每人每月400元的社保补贴。二是把超过法定劳动年龄10年内的人员纳入就业帮扶对象,在部分乡镇探索建立了镇、村两级劳务合作服务站,推荐超龄人员从事农事劳动、产品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等工作。三是设立工疗车间,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目前全市已建立4家,帮助250名残疾人就业和康复治疗,社会效果良好。

(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基层劳动保障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建立了一支基层专职劳动协理员队伍,配备到村(社区)。二是打造基层劳动保障一站式服务,把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纵向落实到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大大方便了办事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就业指导、求职登记等服务。三是就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实现了宁波、余姚、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四级联网。2012年通过网上信息平台,共发布用工岗位信息165268条,求职人员登记54987人,推荐就业50141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目前我市的就业形势总体比较稳定,但受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影响,就业形势处于动态变化中,将在今后给 我市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一是部分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企业减员现象,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二是受到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政策性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产生的失业人员需分流再就业。三是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增大量失地农村劳动力。部分城郊村居民得到征地拆迁补偿后,不愿意再就业,依靠房租或补偿款维持生活,从长远来看这部分人也将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求职者由于要求过高或者缺乏适应岗位的能力,大叹“就业难”,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究其原因,一是市场供求错位。从供给方面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特点,高校毕业生多,高端人才少;普通劳动力多,中高级技工少;想坐办公室的多,愿意下车间的少。从需求方面看,企业用工最需要的是高端管理人才和中高级技工。近年来,我市职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火爆,技工人才供不应求,与普通求职者就业难形成了鲜明对比。二是就业心态有所变化,当前“80、90后”已成就业主力军,这一群体择业时不再单一地注重工资待遇,是否体面、轻松,发展前景如何等,都是影响其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部分求职者对自己的定位过高,不愿去一线劳动岗位。工资待遇不高、工 4 作清闲的 “白领”岗位应聘者众多,而工资待遇较高、相对辛苦的“蓝领”岗位却无人问津。

(三)高校毕业生“隐性失业”依然存在。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前高校毕业生失业问题并不严重,但“隐性失业”现象较为突出。有的虽已就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薪资和发展前途达不到心理预期等原因,就业状态很不稳定;有的在家待业或准备各种考试,成为“考公族”、“考研族”;也有少数既不上学也不找工作的,在家“啃老”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学生普遍存在求高求好的心态,对自己的定位出现偏差,心理预期超出市场实际。二是返姚本地大学生大多为普通院校毕业,学历在本科及以下,就业竞争力不具优势。三是我市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白领”岗位严重不足。

(四)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依然较弱。一是随着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企业对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4050”人群为主的就业困难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缺乏或单一,实现正规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二是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补贴奖励政策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个别企业钻政策空子的现象,有的为骗取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采取残疾人只挂名、不上岗等手段弄虚作假,却未给予实际安臵。三是乡镇、街道对公益性岗位的管理不够规范,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公益性岗位管理不公平的现象。

(五)就业服务工作依然不全。一是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提高。存在培训与就业联系不紧密,培训目标与实际效果脱节的现象,一些失业人员参加培训意愿不高,而是村(社区)为完成上级培训指标搞“拉郎配”。二是基层就业服务机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社区)的劳动协理员工资待遇远低于其他同岗位人员,且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给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建议与对策

(一)在转型发展中提高就业的“质”与“量”。随着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对就业产生的“阵痛”将会不断凸显,今后一段时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政府应当积极贯彻就业优先战略,把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优先目标,为劳动者创造更加稳定、更加体面、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一是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尤其要重视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引导扶持各类创业实体,以创业带动就业。二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要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牢牢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改升级;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 重,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挖掘第一产业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三是加快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吸引更多的科技人才、行业精英来姚创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创造大量适合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

(二)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一是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创业培训,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加大就业价值观宣传力度,消除就业误区,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二是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时要以一定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要减轻企业负担,贯彻落实好企业安臵困难人员就业的奖励优惠政策。加强与社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做好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三是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村创业。

(三)进一步加快创业型城市建设。一是加快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实现由雇佣就业向注重自主创业转变。积极开展各类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传播创业文化,树立创业典型,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就业的良好环境。二是着力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简化创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审批程序,降低注册门槛,完善包括财税金融支持、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内的促进创业政策体系,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存活率。三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鼓励扶持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重点扶持发展本地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家乐旅游项目,就近、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四)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和培训。一是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要加快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根据职业学校专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支持各校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突出学校品牌和特色,形成各职业学校之间“业有专攻、优势互补”的格局,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要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尽快将职业培训纳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政府、企业、劳动 者三方参与的职业培训机制,优化培训项目和内容,强化培训与就业对接,力争培训一人,上岗一人。此外,要注重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培训。

(五)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一是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化建设,探索和改进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同时,要加强对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遏制和打击非法中介,引导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奖励补贴政策的管理和审核,力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尽快提高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工资待遇,增强队伍稳定性,更好地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

第三篇: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一、就业见习的目的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当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而我校校团委就业见习部就是将我校学生送入这个载体的媒介。通过组织在校学生见习,帮助我校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学生也能有一个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二、见习工作要求

按照团中央及团省委下发文件的相关要求及任务部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团委根据创建见习基地的条件和标准,并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本着“就近就便、服务青年、扎实推进、促进就业”的原则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

三、见习活动的实施

1、为了更好的组织我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见习,选拔适合见习基地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到见习岗位,首先进行毕业生见习报名工作。报名后将对毕业生进行初步筛选和培训工作,同时根据企业要求时限和毕业生情况输送到企业见习。

(1)准备工作

①高校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荐优秀见习基地创建单位,激活一批见习岗位。

②高校应逐步展开见习生的动员工作,优先动员和选拔见习志愿强,见习时间有保障的同学,做好见习生人才储备工作。

③我校应积极响应省团委部署,尽快完成见习计划岗位人才对接工作,正式将见习计划投入运作。

(2)宣传工作。

①根据见习岗位所需专业,下发宣传单,做好各学院宣传工作。

②通过校园公告栏张贴海报,校网站发布公告,电台广播等途径。③开展就业见习动员大会。

注:① 宣传时应明确注明见习单位和报名条件。

②报名方式要具体明确。

③见习实质与待遇要明确给出。

(3)报名工作。

通过各学院团委和校团委办公室下发报名表,有意报名且符合条件者均可填写报名表。

(4)选拔工作

①根据各见习单位的报名条件与报名者报名表内容,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

②对符合条件者进行面试,择优录取。

2、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

① 实习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在符合建立实习基地条件的基础上,经协商可由学校教务处或院系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协议双方及主管部门各一份。

② 实习基地协议合作年限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

③ 协议书应包括双方合作目的、承担义务、合作年限等内容。

四、见习工作计划

(1)编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

(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完善实习大纲等教学文件,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流程,严格实习基地工作日志制度,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

(3)提供为完成实习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所和条件,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机会。

(4)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做好环境管理以及实习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稳定生源市场,拓展就业基地是招生就业科的工作重点。2009年的招生就业工作将以教育部的《规划纲要》为导向,围绕学校发展,争创国家、省示范性学校这个主题,狠抓学校形象宣传、稳定生源规模、开拓就业渠道,全面开创我校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湖南省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扩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规模,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2、认清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把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等新政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招生工作中,着眼生源求规模;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上,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我校招生就业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精细化管理”细节中去。

二、奋斗目标

2009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更有利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充分筹备、准确把握、学校才能迎来飞速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我国返乡农民工高达2800万人,高校毕业生达700余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高中大量扩招,对中专学校冲击加大,2009年全市有效生源急骤下降。因此,2009年招生就业科的工作中心:一是抓好形象宣传,理顺关系,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全方位发动,步步为营,巩固现有生源基地,生源市场;三是转变观念,广开就业门路,走校企联合的路子,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四是把握机遇,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进程,增加办学层次,抢占学校发展的制高点。

(一)强化日常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树立敬业意识,加强责任考核,确保各项日常工作无差错,力争科室目标考核优秀。

(二)积极组织招生宣传,制定各类各层次招生方案及配套的招生奖励办法,搞好2009年招生计划的申报和衔接工作,开展切实有效的招生宣传活动。确保2009年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同时做好新生注册工作。

(三)认真搞好201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讲座,加强就业准备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管理,实行多渠道衔接,多方式推荐,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我校毕业生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力争一次性就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并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力度,加快实验进程,及时总结,完成阶段性实验任务。

(四)继续推行”内引外联”战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试点,促进学校办学格局向多元化发展。

三、工作举措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紧跟教育部《规划纲要》,联系我校实际,谋全局、想大事,为把我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学校而奋斗。“示范性学校”要靠精品专业,精品专业要有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育出精品学生,精品学生反响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就得就业。招生就业科肩负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任,外部环境要理顺,招生局面要稳定,就业渠道要疏通。为此,本我们摒旧观念,树新思维,走创新之路,坚持虚实并举,立足本市抓生源,放眼省外促就业,主要工作举措如下:

(一)健全制度,严格考核,日常管理精细化

第一 完善各项招生就业工作制度,根据今年学校形势发展确定奋斗目标,制定2009科室个人岗位目标及相关考核办法,做到目标到人,工作到人,责任到人,对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检查,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加工作上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 规范招生就业工作程序,对外树立“窗口”形象。招生就业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各项工作均与外部有关单位接触较多,涉及面广,影响大,要积极组织科内人员加强业务学习,选派代表参加课题实验研究,强调规范服务,做到服务态度好,政策掌握准,业务操作熟,协调衔接好。

第三 坚持科务会议制度,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做到工作有思路,月度工作有计划,周工作有要点,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第四坚持科务日志制度,科室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填写工作记录处理突发事件。

(二)全方位发展,立体式发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第一 抓形象宣传,创学校品牌,树学校声誉,一是协同有关科室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树学校质量品牌。二是搞好学校形象设计,印学校招生手册和宣传图片手册,采用墙体广告扩大宣传面,把学校的校容校貌,更好推介出去。三是利用深入各区、县、市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源发动时,通过各类招生指南报刊、电台、电视台、学校网站等传媒工具进行大力宣传,重点生源地印发专题宣传册,争取把工作做到乡镇一级中学,真正使“常德财校”家喻户晓,树学校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生源组织的“辐射力”。

第二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努力改善学校与各类各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切实加强与省市教委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

第三立足本市,着眼周边,建立较为稳固的生源输送基地,学校完善招生方案,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一是,要依靠本校招生骨干,通过他们带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招生工作。二是,要深入各乡镇初级中学组织宣传,建立较为巩固的生源输送协作关系,要深入乡村农户,组织优质生源。三是,要瞄准周边地市(如湘西、张家界、益阳等),使其成为我校生源地。

第四做好春季招生工作,保证插班生生源质量。春季招生作为我校生源的补充应得到重视,我们制定了转插班学生就读《试读协议》,由此保证了春季招生的生源质量。

第五修定招生奖励政策,完善生源组织激励机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兄弟学校的招生经验,及时归纳总结,向校领导献计献策,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学校发展,共同参与组织生源的积极性。

(三)加强就业指导,分步实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根本转变

第一转封建观念,继续强化就业准备教育。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的需要,并针对校内毕业生在个人就业问题上存在的“等”“靠”“高”思想,让科室成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第二宏观看市场,继续搞好人才和专业需求调查,建立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信息网络,增强招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对内认真搞好毕业生及往届生的就业意向摸底调查,对外及时将人才库信息向用人单位输送,推行网上快速就业机制。

第三走出校门,放眼省外,加快就业基地建设进程。一是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摸清就业市场行情,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巩固现有就业基地,拓展新的就业市场。三是准确把握就业时机,努力将我校本届毕业生及时输送出去。

第四改进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推行实习一就业一体化工程。联合相关科室加强实习学生跟踪服务管理。

(四)迎各级就业评估,创就业先进典型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就业工作,每年组织就业评估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做好就业评估工作不仅是就业工作成绩的体现,更能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评估工作要求完善就业推荐流程,收集好每个环节的资料要克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困难将评估工作做好,力保就业先进单位荣誉。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2010-11-10

第四篇:全市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汇报

全市促进就业创业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市促进就业创业工作作以下汇报。

一、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情况

就业是“六稳”“六保”的关键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也是最大的民生和社会稳定之基。2021年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容量,改善就业质量,以高质量就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群众稳定增收。过去一年,就业创业工作呈现八个特点:

(一)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我们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把“稳就业”作为稳经济的重要手段,把“保就业”作为保经济平稳运行的底线,扛牢压实稳就业责任,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从政策、资金、措施多个方面精准发力,促进扩大就业创业,助推经济V型反转增长。2021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万人,登记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二)稳就业专班作用有效发挥。

充分发挥稳就业专班统筹协调、督促落实作用,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抓实抓好。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四个方面落实稳就业目标任务。高规格举办了**市“归雁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暨安商总会成立大会、“秦巴区域促进就业联盟”合作交流大会,大力发展“归雁经济”,与毗邻**的六省**地市人社部门开展就业创业合作交流。

(三)就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归雁经济”的指导意见》,为助推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扩大本地就业容量谋划布局。同时,为稳定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9条政策、农民工返岗复工*条意见、强化稳就业**条举措、援企稳岗**条措施,打出了减负、稳岗、扩就业、惠民生的组合拳。为***家企业发放普惠性稳岗返还资金***万元,兑现就业补贴资金**亿元,***万人享受就业政策扶持。

(四)就业帮扶工作扎实有力。

市委、市政府成立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组,搭建了“横到边、纵到底”就业帮扶工作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工作方案,制定工作规则,细化任务清单,推动稳岗就业有效衔接工作组高效运转。通过就业帮扶政策落实、就业状态动态监测、供需端精准对接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等措施,确保有就业意愿且有就业能力农村劳动力家庭中至少1人稳定就业。2021年全市脱贫人口务工****万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脱贫劳动力***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总量***万人,***万户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实现“零就业”动态清零。

(五)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明显。

市政府印发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市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就业若干措施》等文件,吸引和支持各类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累计开展创业培训***万人次,成功创业****人。农民工返乡创业***万人,累计创办经济实体***万个,带动就业***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笔***亿元,扶持创业****人。建成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示范园)**家,在孵实体数****个,吸纳就业*****人。兑现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奖补资金***万元、创业孵化补贴****万元。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万户,吸纳就业***余万人。

(六)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容。

坚持以扶志为先导,以扶技为抓手,以强技为根本,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高技能人才培育行动,助推从“能就业”向“就好业”转变。将职业技能培训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培育打造出“紫阳修脚”“旬阳建工”等*个劳务品牌,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人,人均务工收入稳定在****元以上。全年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万人次,技能等级认定****人。举办**市第二届新社区工厂技能大赛总决赛暨2021年全市劳动技能竞赛、**市首届“硒茶大师”手工制茶技能大赛等赛事,营造技能成才浓厚氛围。2021年全市新增“全国技术能手”*人、“**省首席技师”*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家,培育“**市技术能手”**人,评选第二届“金州工匠”**人、十三五交通建设领域“金州工匠”**人。

(七)本地吸纳就业能力全面提升。

巩固拓展“龙头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新社区工厂为载体,加快产业延链、补链,推动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装织袜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劳动者在本地就业增收。全市新社区工厂达到****家,吸纳就业*****人,实现产值****亿元,发放工资***亿元。国家《乡村振兴简报》系统介绍了**经验,得到了蒿慧杰副省长批示点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督导时,对**发展新社区工厂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八)就业服务质量持续优化。

建立“劳务组织开办到村、就业帮扶精准到人”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帮扶不精准、服务不到位、管理不规范问题。全市建成1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个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个村级劳务公司,健全了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市场配置资源促进就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户***人以上搬迁安置点设置服务窗口**个,将就业服务延伸到村、服务到人。组织召开“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招聘活动***场次,提供岗位**万个,达成就业意向***万人。坚持监察仲裁齐上手,全力以赴抓维权,有效保障劳动者务工收益。全市劳动监察立案结案**起,为***人劳动者追回拖欠工资***万元,受理劳动仲裁案件***起,结案率100%。市人社局被授予“全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被授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县区共同努力下,我们一手抓市场配置资源促就业,一手抓宏观政策调控稳就业,全市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新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等多项典型亮点得到了中省领导批示点赞和媒体广泛报道。在此,我向大家表示崇高地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当前,国内外疫情持续反复,对就业造成的挤压和影响明显。中小微企业经营预期不稳,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稳岗位、稳就业、保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凸显。这就需要我们“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进一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2022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省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创建高质量充分就业市”目标,紧盯“稳就业保就业”工作任务,强化新时代**市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努力扩大就业容量,持续改善就业结构,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有效防范失业风险,把牢守稳就业基本盘,为加快“建设民生为本的幸福**”而不懈奋斗。下一步,我们将在六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市创建上持续用力。

认真落实新时代**市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市创建行动,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10万人。辖区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群众100%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率100%,城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调查失业率低于5.5%,新增劳动力的50%在本地实现就业,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1500家。

(二)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上持续用力。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提升优化就业补助资金使用效益,全年争取和使用就业资金2.5亿元。坚持以六大绿色工业、六大特色农业和毛绒玩具文创(织袜)、电子线束等新型产业为重点,扩大产业带动就业效应。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创业孵化载体奖补等政策落实力度,扩大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延续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三)在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上持续用力。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困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特点,加强分析研判,精准施策。深入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统筹招录招考、市场吸纳、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见习推进等政策措施,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四级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作用,支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带动就业。进一步深化苏陕劳务协作、省内劳务协作和秦巴就业联盟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强化失业人员对接帮扶,落实失业保险待遇,保障基本生活。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引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工作,用好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政策,全力以赴促进重点人群实现就业。

(四)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上持续用力。

坚持将发展新社区工厂作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抓手,加强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扩大本地就业容量。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探索建立共享用工机制,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积极培育壮大劳务品牌,每个县(市、区)力争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劳务品牌,带动更多人实现就业。

(五)在劳动者能力素质提升上持续用力。

大规模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为主要载体,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创新培训为主要形式,切实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效能,提高技能人才评价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水平,在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全年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5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600人。

(六)在提升创业就业服务水平上持续用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壮大一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鼓励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参与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用工服务保障。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促进创业孵化载体提质升级。开展标准化创业中心达标建设,确保2022年底前50%以上的镇级标准化创业中心达标验收。大力发展“归雁经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群体返乡入乡创业就业。推进基层“八个一”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城市就业“15分钟服务圈”和农村就业“30分钟服务圈”,提供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

同志们,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苦干实干加巧干,不断谱写就业创业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第五篇: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促进就业创业工作

一、就业见习的目的 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当前服务青年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而我校校团委就业见习部就是将我校学生送入这个载体的媒介。通过组织在校学生见习,帮助我校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提高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学生也能有一个走进企业,了解企业,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

二、见习工作要求 按照团中央及团省委下发文件的相关要求及任务部署,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团委根据创建见习基地的条件和标准,并结合我校学生的专业特点,本着“就近就便、服务青年、扎实推进、促进就业”的原则认真落实大学生创业就业见习基地工作的相关工作要求。

三、见习活动的实施

1、为了更好的组织我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见习,选拔适合见习基地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到见习岗位,首先进行毕业生见习报名工作。报名后将对毕业生进行初步筛选和培训工作,同时根据企业要求时限和毕业生情况输送到企业见习。(1)准备工作 ①高校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荐优秀见习基地创建单位,激活一批见习岗位。②高校应逐步展开见习生的动员工作,优先动员和选拔见习志愿强,见习时间有保障的同学,做好见习生人才储备工作。③我校应积极响应省团委部署,尽快完成见习计划岗位人才对接工作,正式将见习计划投入运作。(2)宣传工作。①根据见习岗位所需专业,下发宣传单,做好各学院宣传工作。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②通过校园公告栏张贴海报,校网站发布公告,电台广播等途径。③开展就业见习动员大会。注:① 宣传时应明确注明见习单位和报名条件。②报名方式要具体明确。

③见习实质与待遇要明确给出。(3)报名工作。通过各学院团委和校团委办公室下发报名表,有意报名且符合条件者均可填写报名表。(4)选拔工作 ①根据各见习单位的报名条件与报名者报名表内容,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②对符合条件者进行面试,择优录取。

2、实习基地协议书的签订 ① 实习基地共建双方有合作意向,在符合建立实习基地条件的基础上,经协商可由学校教务处或院系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书,协议双方及主管部门各一份。② 实习基地协议合作年限根据双方需要协商确定。③ 协议书应包括双方合作目的、承担义务、合作年限等内容。

四、见习工作计划(1)编制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检查执行情况。(2)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规章制度,完善实习大纲等教学文件,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工作流程,严格实习基地工作日志制度,及时准确填报各种报表。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3)提供为完成实习教学内容所必须的场所和条件,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机会。(4)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和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做好环境管理以及实习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稳定生源市场,拓展就业基地是招生就业科的工作重点。2009年的招生就业工作将以教育部的《规划纲要》为导向,围绕学校发展,争创国家、省示范性学校这个主题,狠抓学校形象宣传、稳定生源规模、开拓就业渠道,全面开创我校招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1、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和湖南省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扩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规模,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2、认清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把握“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等新政策”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招生工作中,着眼生源求规模;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上,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我校招生就业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精细化管理”细节中去。

二、奋斗目标 2009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国家新的教育政策更有利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充分筹备、准确把握、学校才能迎来飞速发展;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我国返乡农民工高达2800万人,高校毕业生达700余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民办教育得到较快发展,高中大量扩招,对中专学校冲击加大,2009年全市有效生源急骤下降。因此,2009年招生就业科的工作中心:一是抓好形象宣传,理顺关系,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全方位发动,步步为营,巩固现有生源基地,生源市场;三是转变观念,广开就业门路,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走校企联合的路子,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四是把握机遇,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进程,增加办学层次,抢占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一)强化日常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树立敬业意识,加强责任考核,确保各项日常工作无差错,力争科室目标考核优秀。(二)积极组织招生宣传,制定各类各层次招生方案及配套的招生奖励办法,搞好2009年招生计划的申报和衔接工作,开展切实有效的招生宣传活动。确保2009年招生计划顺利完成,同时做好新生注册工作。(三)认真搞好2010届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讲座,加强就业准备教育,转变就业观念,强化就业管理,实行多渠道衔接,多方式推荐,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确保我校毕业生基本得到妥善安置,力争一次性就率达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70%。并加大就业、创业指导力度,加快实验进程,及时总结,完成阶段性实验任务。(四)继续推行”内引外联”战略,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试点,促进学校办学格局向多元化发展。

三、工作举措 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紧跟教育部《规划纲要》,联系我校实际,谋全局、想大事,为把我校建成国家级示范性学校而奋斗。“示范性学校”要靠精品专业,精品专业要有精品课程,精品课程育出精品学生,精品学生反响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就得就业。招生就业科肩负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任,外部环境要理顺,招生局面要稳定,就业渠道要疏通。为此,本我们摒旧观念,树新思维,走创新之路,坚持虚实并举,立足本市抓生源,放眼省外促就业,主要工作举措如下:(一)健全制度,严格考核,日常管理精细化 第一 完善各项招生就业工作制度,根据今年学校形势发展确定奋斗目标,制定2009科室个人岗位目标及相关考核办法,做到目标到人,工作到人,责任到人,对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检查,充分调动积极性,增加工作上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第二 规范招生就业工作程序,对外树立“窗口”形象。招生就业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各项工作均与外部有关单位接触较多,涉及面广,影响大,要积极组织科内人员加强业务学习,选派代表参加课题实验研究,强调规范服务,做到服务态度好,政策掌握准,业务操作熟,协调衔接好。第三 坚持科务会议制度,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做到工作有思路,月度工作有计划,周工作有要点,增加工作中的预见性和计划性。第四坚持科务日志制度,科室每天安排人员值班,填写工作记录处理突发事件。(二)全方位发展,立体式发动,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第一 抓形象宣传,创学校品牌,树学校声誉,一是协同有关科室组织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树学校质量品牌。二是搞好学校形象设计,印学校招生手册和宣传图片手册,采用墙体广告扩大宣传面,把学校的校容校貌,更好推介出去。三是利用深入各区、县、市及周边地区进行生源发动时,通过各类招生指南报刊、电台、电视台、学校网站等传媒工具进行大力宣传,重点生源地印发专题宣传册,争取把工作做到乡镇一级中学,真正使“常德财校”家喻户晓,树学校整体形象,增强学校的影响力和生源组织的“辐射力”。第二积极协调,争取支持,努力改善学校与各类各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切实加强与省市教委等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

第三立足本市,着眼周边,建立较为稳固的生源输送基地,学校完善招生方案,分步实施,全面推进。一是,要依靠本校招生骨干,通过他们带动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招生工作。二是,要深入各乡镇初级中学组织宣传,建立较为巩固的生源输送协作关系,要深入乡村农户,组织优质生源。三是,要瞄准周边地市(如湘西、张家界、益阳等),使其成为我校生源地。第四做好春季招生工作,保证插班生生源质量。春季招生作为我校生源的补充应得到重视,我们制定了转插班学生就读《试读协议》,由此保证了春季招生的生源质量。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第五修定招生奖励政策,完善生源组织激励机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兄弟学校的招生经验,及时归纳总结,向校领导献计献策,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学校发展,共同参与组织生源的积极性。(三)加强就业指导,分步实施,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观念根本转变

第一转封建观念,继续强化就业准备教育。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的需要,并针对校内毕业生在个人就业问题上存在的“等”“靠”“高”思想,让科室成员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第二宏观看市场,继续搞好人才和专业需求调查,建立中专毕业生人才交流信息网络,增强招生就业工作的前瞻性。对内认真搞好毕业生及往届生的就业意向摸底调查,对外及时将人才库信息向用人单位输送,推行网上快速就业机制。第三走出校门,放眼省外,加快就业基地建设进程。一是积极参与各类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摸清就业市场行情,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二是巩固现有就业基地,拓展新的就业市场。三是准确把握就业时机,努力将我校本届毕业生及时输送出去。第四改进学生顶岗实习制度,加强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推行实习一就业一体化工程。联合相关科室加强实习学生跟踪服务管理。(四)迎各级就业评估,创就业先进典型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中专职业院校的就业工作,每年组织就业评估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做好就业评估工作不仅是就业工作成绩的体现,更能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评估工作要求完善就业推荐流程,收集好每个环节的资料要克服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困难将评估工作做好,力保就业先进单位荣誉。

信息工程系团总支 2010-11-10

下载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现状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了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

    为了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工作,扶持城乡未就业各类人员创业和促进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日前,人民银行包头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出台了我市......

    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

    惠环街道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程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帮助广大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促进惠环经济社会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惠环”做出贡献,决定开......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增加,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能否......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精选合集)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 就业工作的现状、难点和对策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显著增加,已成......

    促进就业和创业专题(60例)[范文模版]

    促进就业和创业专题(60例) 1、网民红旗问:企业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招聘? 答:企业招聘员工,可以到各级人力资源市场或人才市场进行现场洽谈招聘,也可以委托这些市场为您代招员工。......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班级:09资源环境与城市管理姓名:管刘艳 学号:0902130105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已成为现代社会运行的主体与核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与对策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外因方面来看,很多用人单位急需专业对口的高层次人才,但由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掌握不准确,不知如何去招;......

    创意创业现状对策

    [摘 要] 如果说创意产业是指当代以创意理念为核心的总体经济活动,那么,创意创业就是指源自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从创意中寻求效益的创业思路的个体经济活动。本文在综合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