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1:1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

第一篇: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

“两型社会”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 ——以天兴生态绿洲发展与保护规划为例

夏巍 方可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两型社会背景下,以天兴洲为案例剖析了如何通过规划有效引导生态区域合理发展,兼顾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诉求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主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关键词:两型社会,生态绿洲,发展,保护

1.前言

自从联合国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并发表《人类宣言》以来,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了卓有成效的不懈努力,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继续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成为进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在此背景下,如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成为规划工作者在实践中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

2.“两型社会”视野下生态区规划编制的理念

2.1 “两型社会”对城乡规划提出的新要求

“两型社会”的核心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要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经济发展与生态良好协调发展的道路。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手段,具有协调落实城市空间资源的关键作用。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对城乡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城乡规划转变原有的编制方式,强化集约、节约的思想,注重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除了关注建设区也应关注非城市建设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2.2“两型社会”视野下生态区规划编制的理念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要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并且要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制定相应的空间管制措施。从空间范畴上看,边界以内城镇集中建设区和边界以外的生态区是“图”与“底”关系,边界以外的广大区域是构成城市生态框架体系的基础,其覆盖的范围面积大,需要进行严格的生态保护,稳定城市生态大格局。如何引导生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协调,变被动的保护为主动实施,应在贯彻生态优先理念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2.1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生态区通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都市农业,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游憩、户外运动等功能,变被动保护与主动实施,赋予生态区功能,增强城乡发展活力。

2.2.2强化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对于生态区,规划编制需要转变思路,应从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上,对生态区可使用作为旅游开发、农民生活的独立建设用地进行总量的控制,将生态区内建设用地控制在满足生态环境容量范围以内,在生态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2.3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全面提高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

2.2.4功能布局兼顾发展与生态保护

生态区规划,在空间布局上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要强化对山体、水体、自然保护区、郊野公园等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将其作为生态底线区实施严格保护,新农村、旅游度假区等功能区的布局应避让此类生态底线区,同时,生态区内各建设用地应小型化、分散化,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本着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协调,进行旅游项目策划,将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对各类自然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方案,并对生态景观特征不够明显的区域进行合理改造,强化山体特征和植被质量,形成城市开放空间;划定生态保护区可作为生态公园等城市旅游休闲空间;加强对滨水空间的合理利用,使环境保护最优化、资源效益最大化。

2.2.5完善的环保设施配套

生态区规划应注重对污水、垃圾、大气等污染的处理,需要对建设用地高标准的配置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设施,以及鼓励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尤其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态区极其重要,应根据需求对新农村、旅游区等配置不同等级、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设施。2.2.6绿色建筑技术的运用

在生态区提倡使用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3.天兴生态绿洲发展与保护规划

3.1 天兴生态绿洲基本情况

天兴洲位于武汉长江河段,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控制区,是生态框架体系中生态绿楔、长江生态轴、生态内环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作为城市增长边界以外的重要生态节点,天兴洲一直被严格限制进行开发建设。同时,天兴洲作为行洪民垸,过去由于洪水频发,洲上堤防标准低,常遭水淹,1998年被确定为单退民垸,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其所在的洪山区全部乡镇中排名靠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天兴洲淹没几率大为降低,同时,天兴洲长江大桥于2009年建成通车,洲上堤防加固工程也已启动,天兴洲迎来保护与发展的新契机。

建设天兴洲生态绿洲,旨在保障天兴洲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天兴洲保护与发展模式,切实处理好防洪安全,对生态保护与适度发展利用有着重大的意义。

图1:天兴洲生态绿洲区位图 3.2基于“两型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示范导向的发展目标确定

天兴洲既属行洪民垸又位于城市生态控制区范围内,其发展建设面临多重制约。规划基于其特殊的生态区位与资源优势,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下,提出了 “中部地区两型社会试验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岛”的发展目标。基于生态专题研究和防洪规划,确定了天兴洲的“洪水、地基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客观核心制约因子,在满足生态安全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为天兴洲赋予 “生态、运动、旅游”三大核心功能,通过对全洲用地功能布局,营建功能化的岛屿空间,提升天兴洲的人气。同时,制定符合天兴洲发展实际,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要求,突出生态特色,保障生态绿洲的建设。

3.3基于防洪安全与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与项目策划

规划以保障天兴洲防洪安全为前提,以提升防洪标准、岛屿生态品质为出发点进行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一区,四园,双核”的空间布局结构,自洲头向洲尾依次布局生态博览园、生态创意园、体育运动园及生态涵养园四个核心园区,形成生态、文化、运动、休闲等多元体验。同时,规划策划了一批操作性强、利于实施的项目库并予以具体的空间落实。

图2:天兴洲生态绿洲功能结构图

3.4 基于促进“单退民垸”政策落实的农民生产生活发展考量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为了妥善安置天兴单退移民,规划将洲上原住民整体迁出,在北洋桥移民点建设农民新社区;参照“城中村”政策,将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对居民进行就业培训;随着洲上旅游服务岗位的增加,优先考虑原住民的就业安置;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3.5 基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规划用地控制

基于生态研究专题,明确全洲生态用地占比。通过对生态用地总量、生态用地建设控制以及建设用地总量等多层次控制,保障天兴洲的生态功能不降低,同时也考虑了岛屿未来旅游发展的需求。

规划控制全岛的生态用地总量不得低于总用地面积的88%,尽可能尊重与保留现状农田、湿地滩涂和生态林地,重塑岛内生态格局,实现由单一生态功能向多元化转变。其中,水体、滩涂、林地、防护绿地等作为天兴洲的生态基质,要严格控制其用地规模,不允许其他建构筑物进入其中;观光农业用地,突出现代观光农业特色,可配套适当规模的公厕、电话亭等服务设施;景点建设用地是向游人开放的游览欣赏对象(如景区、景点、园林)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的用地,重点强化对不同类型景点的景观、绿化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控制,原则上不安排建筑,仅允许合适规模的公厕、电话亭等配套服务设施进入。同时,规划严格控制为生态旅游配套的建设用地规模,在生态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布局旅游服务、科普展示、文化创意、体育运动配套设施及道路交通、码头、市政基础设施等。

3.6基于生态优先的控制指标体系

规划对全岛的生态用地总量进行严格控制,约占总用地面积的87%,含设施绿地(体育公园)、景点建设、观光农业、生态林地、水体、防护绿地等;规划布局旅游服务、科普展示、文化创意、体育运动配套设施及道路交通、码头、市政基础设施等。同时,考虑发展的不可预见性,规划相应布局预留用地,为远景发展留有余地。从地块的主要功能、绿化指标、生态保育要求、游客管制等方面提出控制性规定,确保体现天兴洲的生态特色。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郁闭度、生态保育、植被景观类型等指标。从建筑景观、植被景观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均为建议性的指导指标。建筑控制主要从建筑风格、体量确定设计意象;植被景观控制主要从植物色相、配置等确定景观类型。同时,为生态文明示范岛的建设,规划提出包括水环境质量、植物系数、清洁能源使用率、碳排放强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整套生态技术指标,指导生态绿洲建设。

3.7基于“绿色”理念的生态技术保障

规划突出绿色交通理念,全岛禁行机动车。以“P+R”形式,在匝道和码头设置大型停车场及换乘中心,入岛游客全部换乘电动车、自行车等绿色环保交通车辆。规划通过对污水、垃圾、太阳能、风能、中水回用以及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实现生态绿洲“两型”示范作用。

图3:天兴洲生态绿洲效果图

4.结语

“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新的形式,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天兴洲生态绿洲在规划实践中强调旅游开发、能源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朝生态保护、生态协调的方向发展,是对城市生态区进行生态开发和资源利用模式的有益探索。事实证明,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石亚男 刘高焕 张北飞,绿洲生态环境动态调控模型及系统概念设计应用 调查•研究•探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樊 浩.当代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1,(1).[4]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2):165.[5]卞显红,张光生,王苏洁.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环境认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1):66-69 作者简介:

巍,男,1979年2月出生,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tosteven99@126.com,方

可,男,1979年9月出生,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规划师,1979fangke@sohu.com

第二篇:“两型社会”下的绿色生态武汉

“两型社会”下的绿色生态武汉

摘要:“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给武汉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生态环保政策的推行,推动了武汉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绿色交通、生态社区、绿色生活等的进程。

关键字:两型社会绿色环保

一、“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与武汉

所谓的两型社会即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我国在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的探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实验区,对武汉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武汉带来了很多机遇与影响,单从生态、环保、绿色方面就深入到了武汉的生产、生活等的各个方面。

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对武汉环保生态建设的影响

第一、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政府服务职能的突显

自从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实验区,武汉市便 根据国务院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结合武汉实际,制定了《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实施》、《武汉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的环保政策,这些环保政策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扎实推进节能减排,探索武汉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汉的生态绿色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府作为环保的维系者,在“两型社会”的建设中,需要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武汉在环保生态建设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武汉市政府投巨资绿化工程;在武汉市举办“绿色讲堂”,邀请环保、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向市民讲授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武汉是政府发起的添绿活动,鼓励全民参与环保建设等。

第二、生态农业

湖北省为中国的一个农业大省,武汉市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科学技术、生产经验等,但是以往的农业属于“石油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展生态农业,因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两型农业”建设的科技支撑。

2、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推广以“稻-菜-鱼(虾)-鸭”为重点的农田内循环模式、以“猪-沼-鱼(菜、稻、果、茶)”为重点的种养循环模式和“秸秆-牧-沼-粮(果、菜)”、“秸秆-牛

粪-菌-肥-粮(果、菜)”、木材废弃物-香菇(黑木耳)等为重点的生物链循环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和易降解农用薄膜。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切实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5、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

6、加强新型能源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农村户用沼气。合理利用现有林地资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不断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第三、生态工业

湖北作为承接发达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武汉城市是一个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但武汉城市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轻工业发展缓慢,重工业比重过大必然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等的不良状况。因此,两型社会的建设给武汉城市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老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由此会在以下方面发生改变:

1、转变观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上来。

2、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的各个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到生产中,防止资源能源的过度浪费,尽量延长产品服务的利用效率和时间强度,避免产品过早过多成为废弃物或垃圾,充分注意物质的循环利用率,保证清洁生产。此外,还要通过废弃物资源利用来达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此实现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节能减排。

3、建设生态工业园。武汉城市圈部分老工业基地已建工业园区,具备了一定的生态工业园所必备的条件,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开发区等,就要将循环经济,工业生态和产业集聚的理念引入到园区改造中来,企业生产由线性逐步向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按照资源互补可交换的原则,合理的布局生态园的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未形成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建设的重点要因地制宜,以某一产业所形成的产业链为主导,再配置一些以该产业排放物为原料或将排放物作为主导产业原料的共生企业,共同构建成一个生态工业园区

4、改造落后的工业园区。武汉城市中的一些工业园或开发区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产业共生系统,将生产方式由线性逐步转变为循环方式,完善已有的生态工业链,严格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形成一批有特点、有亮点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并充分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的企业合作,造就有特色的生态工业园。

5、积极开发多种环保新能源,利用武汉的优势,开发利用太阳能、水能等环保新能源,适当替代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污染较重的能源结构。

第四、生态旅游业

旅游业作为新世纪的无烟工业,是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但当前人们的生态旅游意识淡薄。在景区随意吐痰、乱扔果核纸屑、攀枝折花的现象仍然比较常见,这些不利于景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景观的塑造。而两型社会建设下,政府的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的支持为生态旅游意识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武汉作为旅游景点丰富的城市,必然会向着

生态旅游方向努力。政府会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舆论传媒,尤其是网站、手机、网络游戏等,广泛深人持久地进行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其次会要求旅游景区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节能环保、低碳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从业人员及游客的生态旅游意识等。

第五、绿色交通

“两型社会”会促使武汉市实施绿色交通,构建合理的交通网络体系,以减少交通拥堵带来的多余汽车尾气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同时,进行交通道路两旁的绿化工程,过滤交通噪声,净化交通环境;在交通工具方面,武汉市出台了《武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该《办法》中购买汽车时,选择环保车型,避免购买大排量汽车,以减少油量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等方面的具体环保要求。

第六、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的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对武汉市的社区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汉市投巨资建设生态社区,目前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社区内基本实现了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及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的建设,拥有一个由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参与的联席会,一个垃圾分类清运系统,一片有一定面积和较好质量的绿地,一支绿色志愿者队伍,一块普及环保科学知识的宣传阵地和一定数量的绿色文明家庭。

第七、绿色、生态生活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给武汉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武汉市的市民们提出了将绿色、生态观念落实到生活的各方面的要求。武汉市民的义务植树活动、熄灯一小时活动、汉口江滩风车的启动、环保购物袋设计等,形象地阐明了“两型社会”给武汉市民生活的影响和改善。

总之,“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申请成功,给武汉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绿色、生态的观念不断深入并不断进行着实践。

第三篇:莲花“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规划

长沙市岳麓区

莲花“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规划

莲花镇人民政府2009-05-22

莲花镇地处岳麓区西南缘,1995年由莲花、桐木、五丰三乡合并而成。辖16个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1万。镇域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农田30920亩,山林115394亩,森林覆盖率54.2%,水面9912亩,有小Ⅰ、小Ⅱ型水库11个,是典型的丘陵乡镇。2008年6月,莲花成建制划入岳麓区后,我们对照大河西先导区生态空间发展规划的要求,确立了以建设“两型示范镇,宜居馨家园”为主体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莲花丰富的人文生态资源优势,依托未来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地制宜,保护性地开发莲花,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只增不减,林地面积只增不减,水面只增不减,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逐步形成以莲花桥中心集镇为龙头,五丰、桐木两个村级集镇为两翼的城乡统筹小城镇格局,努力将我镇建设成为具有湖湘特色的宜居、宜游、宜商的两型示范镇。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上水平”的要求,将莲花建设成具有山水田园风光、湖湘民居风格、和谐人居环境、宜居宜游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示范城镇,都市人群休闲、娱乐、健身、消费、体验的后花园;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国家级优美乡镇。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两心、三区、两带、一圈”,“两心”即以莲花社区为中心的莲花镇政务服务中心和以五丰大石坝区域为核心的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三区”即以北部“和”文化旅游走廊、茅栗冲水库和莲花山风景区为核心的北部农村生态旅游区域,以南部建设现代农业种植加工区域,以东部沿黄桥大道建设农业种植观光区域;“两带”即沿莲花河、靳江河形成农业种植、观光,花卉苗木种植示范带;“一圈”即在围绕核心区域外,规划若干个观光项目,幅射全镇。

二、工作思路

坚持规划与交通先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整治并举,形成在建设管理机制、投入机制、规划机制、社会管理机制、产业与建设联动机制五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和城镇建设,村庄建设,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五个示范。

三、工作步骤

(一)一年打基础

2009年的要做的工作:

1.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和五个子规划的编制;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长花灰韶公路和坪莲快速车道建设,拉通路基,完成拆迁;

3.完成万亩土地综合整理第一期项目。

4.做好莲花桥集镇和五丰集镇的提质改造工程。

(二)二年见成效

2010年要做的工作:

1.启动黄桥大道和龙王港路;

2.实现多个统筹,并村建安居点。

(三)三年上水平

2011年要做的工作:

1.启动靳江大道、莲花河大道和“和”文化园整体公路建设;

2.做好莲花山的总体规划和开发。

四、“两型社会”示范镇建设项目的时序

(一)纯公益性建设项目

(1)交通路网

1长花灰韶旅游公路

2009年

恢复开工建设

2黄桥大道

2009年

启动征拆

3雨莲大道

2009年

启动征拆

4和文化生态旅游走廊区域内的旅游公路

2009年

2009年完成规划论证,启动征拆

(2)“两型示范镇”建设项目

1中心集镇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选址与建设

2008-2010年

2008年规划论证、2009年启动建设

2五丰、桐木村级集镇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站建设

2009—2011年 2009年规划论证、2010年启动建设 中心集镇、五丰、桐木村级集镇的集雨型下水道、节能环保型路灯的改造和建设 2008-2009年

启动建设

4莲花河中心集镇段的整治和改造

2008-2009年

完成规划论证,启动建设

5中心集镇、五丰、桐木村级集镇的自来水引水工程建设规划与建设

2009-2011年

2009年完成规划论证,2011年启动建设

6莲花河(集镇至五丰桥坝段)整治与改造

2010-2011年

2010年完成规划论证,2011年启动建设

7莲花河(中心集镇至桐木村级集镇段)整治与改造

2011-2012年

2011年完成规划论证,2012年启动建设

(3)“和文化”生态旅游走廊项目建设

1大石坝、莲花山、茅栗冲等风景区内的残次林改造、升级(改造成省级标准的生态公益林和风景名胜保护林)

2008-2013年

完成10000亩

(4)集贤旅游产品生产、农副产品深加工及物流配送基地建设

完成规划论证、立项 2008年启动项目区内的水、电、路网建设及招商 2009年

(二)镇本级建设项目

1中心集镇和两个村级集镇的门店美化和改造

2008-2010年

完成300户

2中心集镇和桐木、五丰村级集镇路面提质改造和绿化

2008-2009年

3中心集镇、五丰、桐木村级集镇公共厕所规划与建设

2008-2009年

中心集镇3座,桐木、五丰各1座

4中心集镇、五丰、桐木村级集镇居民房屋、建筑物建筑风格的规划定位与改造2008-2009年

完成200户

(三)招商选资项目

1扩建灵瑞寺、六合寺

2008-2009年

2008年完成规划论证,2009年启动建设

3恢复云盖寺、华林寺 2010-2011年 2009年完成规划论证及项目报批,2009年启动建设 启动五丰大石坝休闲度假服务区项目和茅栗冲商务会所项目建设

2008-2009年

2008年完成规划论证及项目招商,2009年启动建设

五、2009年工作重点

2009年莲花两型示范镇建设将以万亩土地综合整理、土地流转、莲花桥集镇提质改造、农民住房节能减排改造示范和玉华山农民安置小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打造亮点,形成特色,率先垂范,为两型示范镇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重点实施3项工程:

1.万亩土地综合整理。万亩土地综合整理项目位于莲花镇西部,涉及桐木、大华、立马、新桥、中长等5个村,共计13000亩。第一期工程桐木村片3386亩,已于2008年12月20日动工,力争3月20日前竣工。第一期工程完工后,认真总结经验,11月20日前启动第二期工程建设,2010年3月份竣工。通过土地综合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集约、节约耕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通过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此片区域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

2.农村土地流转。通过探索土地租赁、入股、承包权有偿转让等方式,不断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途径、新模式,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2009年要在万亩土地整理的5个村和龙洞村挂牌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负责对本村参与流转土地的管理,确保农业稳步发展,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投资商的利益得到保护。同时,区政府和莲花镇都要成立土地流转领导机构,负责对全区和莲花镇的土地流转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3.玉华山农民安置小区建设。玉华山农民安置小区为莲花万亩土地综合整理区农户安

置点,安置规模为100户。要创新安置模式,把农民安置和农民就业结合起来,把安置小区建设作为2009年示范镇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按照总体规划、集中建设、依山就势、环保节能、示范突出的原则进行建设,充分体现“房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理念,同时,把新型建材、节能减排、污水循环处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应用到安置小区中,建成一个具有湖湘特色、山水田园风光的现代农民安置小区。

(二)以集镇提质改造为亮点,打造示范城镇。

1.集镇的基本概况。莲花桥中心集镇现有面积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00人,东起莲花派出所,南至原莲花水泥厂,北抵沙坪口,西至双枫中学,东西向全长2000米,南北向全长3000米,沿线住户2200户,房屋2300栋,集镇范围内配套设施齐全,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所,医疗机构1所,各类经营门店315家。

2.改造目标:集镇提质改造工作坚持政府引导,抓典示范,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利用6个月时间(2009年8月31日前)完成集镇提质改造,将莲花桥集镇改造成为“统一建筑风格,优美人居环境,和谐社会氛围”的示范镇,为积极推进两型示范镇建设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提质改造的内容:

在集镇提质改造上坚持“五化”即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标准,抓好节能减排工程示范,力争在莲花桥集镇提质改造上出精品,出样板。

(1)硬化工程。对莲花桥集镇范围内的交通路网进行整体规划,解决过境交通瓶颈的制约,对重点路段实施全方位的改造,对集镇范围内的人行道铺设渗水彩板,使集镇范围内的道路全部硬化,形成完善合理的路网体系,搞好镇区功能布局,实现生活区、商贸区的科学划分。

(2)美化改造工程。对集镇范围内的民居进行建筑风格的改造,对私房按5万元/户,公房采取财政统筹的方式进行改造;对部分不宜改造的建筑按市政府103号令依法进行拆除。对所有广告牌进行规范。搞好莲花河的整治,实施清淤、裁湾截直、护坡、绿化等,将莲花河建设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沿河风光带。

(3)净化工程。安装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垃圾处理站和污水处理系统,大力实施“三清三建”工程(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建卫生公厕、建垃圾站、建污水处理系统),促进镇容镇貌的根本改观。

(4)绿化工程。按照规划设计要求,建好集镇绿化带,大力抓好集镇绿地系统建设。

(5)亮化工程。在集镇道路两侧安装环保、节能路灯,实现集镇的全面亮化。

(6)节能减排。在集镇范围内有针对性地选择8至10户居民配合市建委进行节能减排改造试点,形成示范。

(7)群众文体休闲广场工程。按规划要求,在沙坪口修建文化广场,连接莲花桥集镇和龙洞佛教文化园,丰富集镇内涵,配备相应的公共设施,供群众休闲、娱乐、观赏。

(8)三年完成500户村民改造,2009年完成10户,每户补助5万元示范。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城乡对接。

1.完善路网建设。一是长花灰韶公路,年内启动建设,解决以前的遗留问题,拉通路基。二是莲坪快速车道,尽快做好规划,启动建设,年内完成拆迁,拉通路基。

2.实现公用设施的对接。做好自来水、电力、燃气、污水、垃圾、公交、学校的建设规划和启动建设,全面与城区对接。

(四)以产业项目招商为支撑,为示范镇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现代农业产业。一是以万亩土地综合整理为契机,开展现代农业项目引进工作,目前,桐木村整理出来的3386亩农田准备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种植优质水稻,莲花镇正与金霞米业谈判中,桐木村土地流转合作社正与农民签定土地流转协议;二是龙洞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已挂牌成立,将土地流转后交由长沙麓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现代农业和体验农业,目前,农户的协议基本签定,意向签约700亩。

2.旅游休闲产业。一是云盖谷人文休闲项目。该项目位于莲花镇东塘村和云盖村,由湖南建安房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采取投融资方式兴建,主要以科普教育、培训、度假、休闲为主,一期占地面积4000亩,计划总投资10亿元。二是龙洞佛教文化园项目,主要是云盖寺的恢复,六合寺、灵瑞寺的扩建,目前,六合寺、灵瑞寺的扩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三是长沙气象公园。该项目位于我镇军营村,紧临长花灰韶旅游公路,由长沙市气象局投资建设,是集气象观测、灾害预警、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占地面积375亩,预计年内将启动建设。四是湖南省交通厅培训基地。该项目位于华宝村,紧临规划中的京珠复线,占地6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00亩,其余用地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解决。该项目由湖南省交通厅投资建设,依托茅栗冲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成集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高档的度假休闲基地。

第四篇:两型社区

近日,结合社区居民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的“两型社区”创建工作,效果明显。

一是以环保为抓手,创优美舒适家园。为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首先是广泛发动、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单位与居民互动。广泛动员辖区单位、社区党员和热心社区建设的居民组成的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将各小区的绿地、花坛、树木、绿色植物统一划分责任区,分别实行绿色创建责任制,由单位和社区志愿者进行绿地认养活动,保证各小区植物认养率达100%,使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地参入和保护社区环境。其次是分步实施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管理,积极探索尝试垃圾分类长效管理的有效模式。为了探索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引导居民家庭将可回收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提倡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处理,社区在12个小区安装了14个废旧电池回收箱,社区派专人负责每月回收一次废旧电池。最后是成立各小区保护环境志愿者督查组。为了加强对社区环境的保护和监管,各小区居民事务小组一方面负责小区居民环境的保护和督查,号召居民不随地吐痰,不随手扔垃圾,杜绝了各小区的白色垃圾,另一方面向养狗居民家庭发放《告居民书》,要求养狗居民出来遛狗时,带上塑料袋,杜绝狗在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社区做了100个温馨提示牌在12个小区的花坛、路边多处提示“请不要让您的宠物随地大小便,谢谢!”引导居民保护环境。二是以文化为先导,促人居环境和谐。为了把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和节能意识纳入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首先是制定居民公约。积极发动居民开展“讲科学生活,建文明小区;爱生态、别陋习、强素质、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创建活动,将以上内容定为居民公约在各小区宣传栏内进行公示,努力营造绿色文明和谐氛围。其次是开展创建“两型社区”的大讨论。组织党员和居民开展“什么是两型社区的标准?我为两型社区创建工作做什么?”的大讨论,让居民在讨论中明确怎样做,才能达到人居环境和谐。再次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在社区开展“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为主题的乒乓球、健身操、书画绘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今年三月,徐东路社区在省文联会议室举办了“两型社区”在身边书法绘画展活动,参加书法绘画的有省文联、省作协的名作家、名画家。有自学成才的爱好者,有用五颜六色的米做成的米画等。收到参展作品45副。此活动在长江商报和楚天金报进行了报道。通过丰富居民的文化体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最后是组织居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平安社区”建设活动。把社区治安、物防和人防相结合,充分运用现有的监控系统等物防条件,重点抓好人防工作,在社区成立了党员和居民义务巡逻队,开展“我为社区平安作贡献”活动,减少和杜绝社区的盗窃案件的发生,今年,社区发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0%,为居民营造人居和谐的环境。三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增强居民环保节能意识。为在社区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增强居民的环保和节能意识。首先是开展节能减排家庭金点子、小窍门征集活动。积极引导家庭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贡献智慧和力量,树立节能减排的科学观念,征集以家庭节能减排,以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为主要形式的节水、节电、环保再利用等金点子、小窍门活动。如:中科院测地所退休人员江兴义今年来制作了奇特的节能灯头、奇特的节能灯、奇特的声光控灯头等三项小发明。不仅能给家庭省钱,还能给国家节省大量电能,此项小发明武汉电视3台、武汉晚报等媒体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其次是开展“变废为宝”环保购物袋公益设计制作大赛。动员社区居民和家庭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如旧衣服、米袋等制作环保袋,拒绝使用一次性购物袋,提倡布袋购物,并将制作好的环保购物袋在社区内循环展览,倡导健康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再次是开展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子等活动。今年来,各社区要求党员、门栋长、志愿者带头做到“三提倡”,提倡家庭用淘米水、洗菜水浇花等,提倡家庭用节能灯,提倡家庭用天然气、太阳能。通过社区骨干的带头,节能降耗的文化逐步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第五篇: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_

两型社会视角下洞庭湖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

——以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为例

摘要

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背景,结合大通湖地区河坝镇三财垸村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并对社区建设模式、规划措施与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对洞庭湖区两型村庄社区的规划探讨。

关键词两型社会;新农村社区;规划

引言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是一个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应该将两型社会应用于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使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规划措施与技术在农村加以应用,建设以两型为目标的特色社会主义示范村并加以普及。另外,狭义而言,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可以降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契合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将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两型社会设计理念应用于农村建设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体现。本文将从两型社会的含义入手,通过对其的解读和新农村社区的理解结合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两型社区示范点规划设计为例,提出笔者对洞庭湖地区的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农村社区的思考。

1、两型社会相关解读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2、研究区概况

三财垸村位于河坝镇镇区西部,与镇区相邻。距镇区中心2公里。规划区地势平坦,属于典型洞庭湖区自然风貌的平原湖区。省道S202为其过境公路,远期有高速公路通过,出入口位于三财垸村附近,由此三财垸村交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河坝镇的西大门必会迎来发展契机。

近年来,满村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已初步形成机械化农业,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柱。

2015年全村总人口1300人,总户数315户。全村分为三个村民小组,一组335人,二组448人,三组517人。劳动力人口689人,其中农业人口680,商业人口6人,运输业人口3人,外出打工人口120人。村内村民住宅多为近年来新修缮住宅风貌统一,环境良好。

全村耕地3154亩,林地218亩。全村2012年征收了300亩耕地作为工业用地。全村人均收入6000元。全村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吊瓜子,藕等,养殖物主要有鱼,还有养殖大户养殖的鹅,年收入达16万。村内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远期二三产业的开发提供支柱。

3、两型社会背景下新农村社区规划原则

3.1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合各种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充分节约和高效利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各类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消耗。规划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应倡导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贯彻“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充分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前提下,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环境优雅、文化内涵丰富、经济效益显著和个性鲜明的花园式经典居住空间。3.2生态原则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原则,重视村域、镇域、县域乃至区域的生态平衡,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环境破坏,尽量实现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规划要贯穿生态理念,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合理利用农村资源,在住宅、厂房建筑和设施规划中应用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3.3 整体性原则

必须将新农村社区作为一个系统,强调其建设发展的整体性。整体发展模式是实现新农村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以整体生态观指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广大乡村地域是城市的净化载体,而当前农村资源浪费及农村环境破坏非常严重,以生态为指导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既可以维护自然生态,又使人类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确定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的建设从根本上理解是将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社区的各项措施与技术应用于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模式上。4.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城乡导向的差异性可把新型农村社区分为:纳入城区型社区、镇区融合型社区、农业服务型社区、旅游服务型社区。

综合对三财垸村的各项分析,将三财垸村划分为镇区融合型社区。

镇区融合型社区指在规划镇区建设用地范围边缘和内部的新型农村社区。此类社区既要兼顾小城镇建设,又要服务农村。此类社区主要吸纳镇区周边村庄的人口,这部分人口以镇区或县城非农就业为主,也有部分从事规模化农业生产,其生活方式大多处于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过渡阶段。

两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前提,纳入镇区的总体规划,与镇区实现设施共享。在空间布局上不能照搬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模式,,具体主要有以下四点内容:

(1)交通组织,社区与外围联系至少有一条道路,过境公路不进入社区。将镇区公交线路引入社区,在社区人口集散处设置公交站点,方便社区居民出行,采用公共交通减少资源浪费,达到资源节约。在社区道路横断面上采用非机动车道,鼓励居民采用慢行交通

(2)构建“单元—组团—镇区”不同层次的弹性生长模块。根据社区集聚人口的规模和发展时序进行“单元—组团”式的模块式弹性开发,在“单元—组团—镇区”三个不同层次满足不同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应尊重自然本底条件并加以利用。

(3)为农耕习惯和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充分空间。考虑镇区居民耕作意愿和城镇居民田园生活体验需求,在社区外围分片安排少量家庭菜园,作为社区公共资源,可采用租赁的方式,满足有耕作意愿的社区居民的需求,也可为向往田园生活的城镇居民提供休闲耕作之用。在居住外围安排生产效益好的高效农业区,种植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在社区中安排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交易市场,为农机站、防疫站和生产资料销售站等农业生产服务机构预留空间,满足农业生产需要。

(4)安排功能丰富、设施先进的公共服务中心带。安排村名活动中心、游园、养老中心、幼儿园、商业步行街;重点考虑农业生产相关服务和镇区生活配套职能,特别是为农村金融服务、农技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预留空间。

(5)社区外围采用规模经营型的农业带,鼓励区内企业和农民合作,逐渐形成规模经营型农业,采用机械化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镇区融合型社区空间模式示意

公共中心带功能布局示意

4.2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社区的措施

规划设计层面措施

有时序的开发土地,降低开发成本,保护基本农田,注重城乡统筹以及村民意愿,进行生态规划设计。建设两型新农村社区有效途径是对建筑选址、分区、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夏季风主导风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规划布局对上述因素进行充分利用。形成环境友好的居住条件和有利于节能的微气候环境。

建筑设计层面措施

建筑设计要体现“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运用建筑节能技术,如采用空心砖作为墙体材料,并且充分考虑建筑的日照、采光、通风及能耗问题。建筑设计采用住宅坡屋顶,并使用坡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对于水进行收集利用。社区路灯使用光控技术控制开关和风电太阳能技术。医疗养老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达到防风节能效果,建筑周围的入户路采用软硬结合的透水式铺装,利于微环境水循环。

生态技术层面措施

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根据目前新乡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污水处理与水环境保护要求,对社区污水,雨水的处理统一由市政管线排往镇区集中处理,部分农田,景观地段采用地埋式净化槽处理后回收利用。对于社区环卫处理采用固定垃圾收集点模式,垃圾收集点可采用生态垃圾池,即可储存垃圾也可处理一些轻质垃圾。为实现资源共享,防止资源的浪费,达到环境卫生重大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的目的,环卫车辆、垃圾处理场所应与市区、乡镇环卫设施相衔接,由环卫部门统一管理。

绿地生态、雨水和沼气工程技术。在新农村社区实施绿地生态工程技术、雨水收集技术。采用地下储雨池或地上储雨罐的方式收集小区屋面、庭院和地面的雨水,所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用水、景观用水或消防用水等,可大大节约自来水用水量,达到节水的目的。

将粪便、厨房垃圾等有机物投入池中发酵后产生可燃气体,出料即为肥料。以沼气为纽带,由沼气池、畜禽舍、三格式化粪池和日光温室组合而成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积肥产气同步,养殖种植并举,物流、能流良性循环功能的能源,非常适合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应用。在三财垸村社区规划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政府、村民的要求,集中择地规划修建沼气池,主要采用传统的工艺流程,结合养殖、种植共同组建沼气池系统。

太阳能技术。基于技术经济成本方面的因素,邓岗新农村建设宜使用两种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栽培棚室。另外,在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方面也可考虑太阳能的利用。

通过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建设措施与技术的应用可对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洞庭湖区的乡村社区有初步整体的解读,对其方案的导出有了理论的依据。

5、居住组团与公共中心带平面布局

组团与公共服务带规划示意

总体布局上采用镇区融合型社区空间发展模式。该社区是在各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措施和技术的支持下建立的新型乡村社区。在整体布局上,将村民聚居区选址在距离原村民聚落附近,有利于社区的公共服务的辐射。采用集中布局的方式设置组团,组团内部根据村民从事的生产活动布置多种住宅形式。组团中心为村民活动中心,景观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社区中心地段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带,包括多种乡镇发展的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构建“一带,两组团”的空间结构。在建筑和环境风貌上采用乡村特色的传统风貌。

6、结论

根据对洞庭湖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河坝镇三财垸村的规划研究,总结得到:

1、两型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不仅仅是对用地控制和建设规模的管理,也应该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南。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程序的审核及社会整体效益的评价。

2、现代化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注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根据村庄发展和经济社会等情况确定村庄在城乡导向的差异性,从而确定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建设模式。

4、总结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社区的措施和技术,并根据村庄建设的具体情况加以应用。参考文献

[1]方明,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卢瑶.新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 河北工业大学,2007 [3]陈振华,侯建辉,刘津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空间布局与建设模式.《规划师》,2014年第 3 期 第 30 卷

下载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两型视野下的生态区规划(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视野下的作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改革较多是在教学层面进行的,比如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目标序列,作文指导的方法,作文的批改与评讲,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写作技能等等,而我认为我国作文教学有教学层面......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

    一,写出外国文学名著二十部。(20%) 《安娜卡列宁娜》《老人与海》《红与黑》《呼啸山庄》《基督山伯》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威尼斯商人......

    抓住“两型社会”机遇,科学规划加快发展

    抓住“两型社会”机遇,科学规划清溪发展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调研汇报材料 一、基本概况 清溪镇于1987年元月建镇,位于韶山市中部,毗邻韶山乡、大坪乡、杨林乡、如意镇......

    “十二五”规划与建设两型社会 试卷 96分

    “十二五”规划与建设两型社会 试卷 96分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48 05 [考试说明]: 1、绿色发展的外延包括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循......

    两型宣传(5篇)

    标语: 树环保新风,建绿色校园 保护环境,珍惜能源,从我做起 建设绿色校园,增强环保意识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 积极参与两型社会建设,推行低碳生活 一滴清水,一片绿地,一个地球 两型示范......

    两型家庭实施方案

    “两型”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深入发展,配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建设,促进家庭在“两型”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特制定具体实......

    两型社会倡议书

    港下中心幼儿园创建“两型社会”倡议书 亲爱的家长,你好! 港下中心幼儿园正在创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幼儿园。“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园充......

    两型社会调查报告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八院一队 刘庆松背景现状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