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几点思考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位,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立论,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压轴收笔,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而且彰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的基础性地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对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转方式、促就业、惠民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加强。
一、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拓展“双师型”教师实践场所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容易产生小而全、相对封闭、适应市场变化慢等弊端,开放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赖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表现为校企双方以分工的形式完成各自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为职教教师提供专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保证教学紧密联系工作现场和专业实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提升专业技能。从而有能胜任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的能力,满足职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发展目标。当前重点是,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通过访问工程师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二、创新培养培训模式,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名师带动,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校内选定师德水准、学历水平、智能结构、教学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教师,通过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学校利用假期举办专业教师技能校本培训,遴选优秀的教师担任培训教学工作,教师之间互相切磋教学方法和操作技能,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开展中外合作也是培养培训“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模式,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教育部与德国国际继续教育和发展协会共同实施的中德职教师资进修(P300)项目是中外合作培养培训职教师资的一个典型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对外合作形式上由“输入型”向“输出型”转变,内容上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获取型”转变,机制上由“供给导向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通过中外合作培训,扩大了职业院校教师的视野,对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要依托行业企业和高校,重点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形成师范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及行业企业共同培养、教师在岗研修与到企业实践培训并重、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并举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造就一批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兼职教师比例
在国外,比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学校中,外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是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职业院校学习借鉴。职业院校根据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要求,招聘行业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影响,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的距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吸引社会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鼓励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建立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合理分担兼职教师经费的机制。
四、加强基地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
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对提高职教师资的整体素质,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000年,教育部颁布《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决定实施国家重点建设50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工程。目前,我国已建成64家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00个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普遍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进行,让职教教师熟悉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提高职教师资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为建设高质量的职教师资队伍奠定了基础。
五、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职务评聘办法,健全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完善职教师资的考核、评价和晋升制度,从用人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们不能一方面用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和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来评定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一方面又倡导并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和能力。教师职务评审办法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要在教育规划纲要的引领下,通过改革“双师型”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促使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地朝着“双师型”目标去努力。改革并完善“双师型”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使“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要求、工作职责得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黑龙江职业学院),来源:黑龙江日报)
第二篇: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 四川平昌 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53,省级,国内范围发行,四川党建期刊集团主办,《学校思想教育文稿》2002年2期上以《加强师资技能培训促进教师素质提高》为标题发表;发表论文编号:161,国家级,国内范围发行,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2003年10月以《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标题出版。2002年8月被中国教育报刊培训中心和人民日报社评为一等奖。】
我校现有教学班82个,学生5760人,现有在岗教职工356人。高级教师52人、中级教师100人;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硕士学位1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24人;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96人、专科学历的144人;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5人次、教育学会和学科研究会理事68人次,参加全国各种学术团体的80人次。办学水平已在全区乃至全省普通中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齐头并进,成绩斐然。
一、加大教师技能培训力度
教师教育的技能、技巧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我校以继续教育为突破口,把教师技能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加强对教师全方位技能培训
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是开办培训班。加强教师的七项基本技能培训。为了方便教师学习,学校不仅安排了辅导教师,而且还印发了“三字一画”联系本。二是开放课堂。开展说课、献课、听课活动。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献课一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两节,中层干部每学期听课三节,校领导每学期听课四节。三是实行导师制。组织安排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结对指导。四是“请近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办讲座,传经验。五是“走出去”。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对县以上的赛课活动,只要学校了解信息,即使不参加比赛,也一定会派学科教师参加听课。六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学校选派学科教师参加各级举办的教研教改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适应现代教育能力。七是加强教研,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对语、数、外三个学科单独组建了高、初中教研组。为了保证教研活动有时间、有场地,学校把星期六下午作为教研活动的专用时间,并装备了两间多媒体教师和一间电子备课室供老师们使用。八是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不仅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求非外语课教师学习外语。
(二)加强对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
号召,提出“不要你会灌,而要你搞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课堂改革方向。要求把培养学生“五学会”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并采取看特级教师录像,请部分教师上示范课,让教师们谈体会等方式将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定期在学生中进行“你最喜欢的老师”、“给老师的建议”等问卷调查活动,并将信息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学科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科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科学检验。它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验结果制定教改方案;有利于教师有目标、有依据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总体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推广、普及应用。
我校共有国家、省、地、县、校各级课题实验60余项,其中40%属于电教课题实验。承担了国家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省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和《初中代数CAI课件实验》,地级实验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我校围绕这个实验课题,分别从不同学科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形成良好育人环境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中学中差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等8个子课题。县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快优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还有校级课题18个。其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实验报告,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将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并在《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上发表。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结果使学校领导坚定了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念,在全体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与实验项目成倍增长,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势头。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快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学校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找到了一条最佳途径。
近十年来,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获国家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2项,获省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5项,获地、县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40余项。学校多次被评为地、县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曾在《中国教育电视》报、《教育导报》、《巴蜀师苑》报、《巴中时报》、《平昌报》等报刊进行过15次的报道。
第三篇: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校现有教学班82个,学生5760人,现有在岗教职工356人。高级教师52人、中级教师100人;优秀教育工作者7人、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人;硕士学位1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结业24人;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96人、专科学历的144人;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5人次、教育学会和学科研究会理事68人次,参加全国各种学术团体的80人次。办学水平已在全区乃至全省普通中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与学校发展齐头并进,成绩斐然。
一、加大教师技能培训力度
教师教育的技能、技巧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无疑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我校以继续教育为突破口,把教师技能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加强对教师全方位技能培训
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练兵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是开办培训班。加强教师的七项基本技能培训。为了方便教师学习,学校不仅安排了辅导教师,而且还印发了“三字一画”联系本。二是开放课堂。开展说课、献课、听课活动。要求学校领导每学期献课一节;教师每学期听课两节,中层干部每学期听课三节,校领导每学期听课四节。三是实行导师制。组织安排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结对指导。四是“请近来”。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到学校办讲座,传经验。五是“走出去”。一方面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对县以上的赛课活动,只要学校了解信息,即使不参加比赛,也一定会派学科教师参加听课。六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学校选派学科教师参加各级举办的教研教改培训班学习,提高教师适应现代教育能力。七是加强教研,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对语、数、外三个学科单独组建了高、初中教研组。为了保证教研活动有时间、有场地,学校把星期六下午作为教研活动的专用时间,并装备了两间多媒体教师和一间电子备课室供老师们使用。八是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不仅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且还要求非外语课教师学习外语。
(二)加强对教师计算机技能培训
1、培训目标
我们在确定培训目标上着重把握“一个原则、两个层面、四个能力”。
一个原则,就是相关性原则。所谓的相关性是指在确定目标时要有的放矢,要注意21世纪的人才要求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素质。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思维、信息手段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教师所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质必须包括信息观念、信息理论和信息能力等。
两个层面:一是普及层面。普及层面的要求是适应性的培训,目的在于适应当前信息教育普及的需要。这种需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即能满足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提高层面。提高层面的要求是发展性的培训,目的在于前瞻未来,培养信息教育的学科带头人。这种需要是带有鼓励、导向性,即从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适应未来教育。
四个能力:即在建立的信息意识的前提下,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和其他媒体的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编著能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
2、培训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们新型师资培训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从本校实际出发,建立起培训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的结构,形成活动流程的基本方式,用较短的时间逐步完成对全体教师的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培训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教师开展计算机操作系统,教学软件调用方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教学组织方式,软件的类型与特点的培训。
第二阶段:对教师开展多媒体、多教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培训。使教师能够进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使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信息再现、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阶段:开展以网上信息检索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网上教学技能为内容的教学技能培训。使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全体教师掌握媒体教学的方法。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中的作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所具备的强大优越性。让学校所有的现代教育媒体的利用率得到极大地提高,在教学中发挥积极的教学作用。
3、培训效果
计算机培训采取分散难度的方式,从2000年下期开始,每周星期一晚开课两个小时,搞计算机讲座,每周星期四、五下午计算机室对教师开放,45岁以下的教师目标定在计算机初级水平,45岁以上的教师目标定在能进行最基本的操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45岁以下的教师,85%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其中30%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处理文件;45岁以上的教师70%能使用计算机存取资料等简单操作。对电教设备的操作培训和教学软件的使用及继续教育五项基本功训练等则采取集中打歼灭战的方法。利用假期集中进行培训,发动年轻教师带老教师,手把手,一步一教,相互促进。计划本期末对全体教师进行电教操作与使用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实施奖励。在这同时,向全体教师提出了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号召,提出“不要你会灌,而要你搞活,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课堂改革方向。要求把培养学生“五学会”能力真正落到实处,并采取看特级教师录像,请部分教师上示范课,让教师们谈体会等方式将要求落实到行动上,定期在学生中进行“你最喜欢的老师”、“给老师的建议”等问卷调查活动,并将信息用适当的方式反馈给教师。
二、积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师的学科业务能力,提高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实现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科学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科学检验。它有利于学校根据实验结果制定教改方案;有利于教师有目标、有依据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完善总体教学思路;有利于教师实施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推广、普及应用。
我校共有国家、省、地、县、校各级课题实验60余项,其中40%属于电教课题实验。承担了国家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省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和《初中代数CAI课件实验》,地级实验课题《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研究》,我校围绕这个实验课题,分别从不同学科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对形成良好育人环境的作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促进中学中差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智力、心理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等8个子课题。县级实验课题《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快优作文能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培养学生言语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电化教学设计整体优化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和作用》,还有校级课题18个。其中《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促进中师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研究》的实验报告,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于1999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的《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将该论文作为发言材料在研讨会上作学术报告,同时被中国电化教育协会评为优秀论文,并在《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4期上发表。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实验结果使学校领导坚定了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信念,在全体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各学科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与实验项目成倍增长,形成了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势头。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快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为学校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找到了一条最佳途径。
近十年来,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获国家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2项,获省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5项,获地、县级表彰奖励的成果有140余项。学校多次被评为地、县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先进集体。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曾在《中国教育电视》报、《教育导报》、《巴蜀师苑》报、《巴中时报》、《平昌报》等报刊进行过15次的报道。
三、狠抓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提高
这些年来,我们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全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显著提高。
(一)全体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江泽民主席说:“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关键在人”。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决定高素质的教育,高素质的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教师。为了使全体教师成为高素质的教师,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树立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学校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或培训,把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班,教学经验交流会,学术研讨会,以使他们把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回学校,提高他们的教学与理论水平。适时请地、县电教馆派员来校举办讲座等。但是,学校领导也认识到,仅仅让教师出去学习和请专家来校讲学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学资金有限,无法满足更多教师外出学习的愿望与要求,要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必须使教师的培训与学习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为此,我们派出从西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系进修的三位同志轮流到外地学习,回校后再举办培训班,将所学的新知识传递给全体教师,这样既节省了资金,又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学、教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校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是掌握理论、熟悉方法、合理使用、加强研究、争创成果。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每学年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电教研究计划,指导各年级组、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学校还要求各教研组必须在教研计划中明确电教研究的内容和任务,并要求每期每学科至少有一堂电教公开课或研究课。通过这些做法,促进了全体教师业务能力不断增强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努力使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
(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促进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办学效益显著提高。自恢复高考以来,平均每年向大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300名以上,尤其是今年高考上线515人,创下建校以来的历史最高纪录,高考成绩已经八年蝉联全区同类学校之冠。1998年8月,平昌师范学校整体并入我校,两校强强联合,师资力量更加雄厚,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更加齐全,教学经验更加丰富,对我校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科研兴校”的战略目标奠定了更为坚定的基础。目前,全校师生决心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在县委、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努力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开创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局面,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驶入“追赶型”、“跨越式”的运行轨道,向着学校既定的远大目标,为把学校办成全国1000所示范高中、巴蜀名校阔步前进。
第四篇: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努力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重要时期,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性、战略性,是指导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指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较大篇幅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深入阐述,集中体现为4个方面。一是对教师崇高地位高度评价。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二是对教师重大贡献充分肯定。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对教师提出殷切希望。总书记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四是对全党全社会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抓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学”指的就是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工作。必须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好方向之舵,领好前进之航。压实党委责任,充分发挥好领导和把关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加强教师党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方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永葆共产党员政治本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教师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员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加强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培养力度,把优秀教师吸引到党内来,提高教师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增强为教师服务好、服好务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做教师的诤友、挚友,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
二、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求,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教师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崇德正心,注重品格塑造,涵养道德情操,常“照镜子”,勤“扫灰尘”,清除思想邪气,滋养浩然正气,远离浅薄俗气,守住尊严骨气,使理想更坚定、追求更高尚、情趣更健康。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爱岗敬业、仁而爱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爱育爱、以爱化人,浇灌学生心灵之花美丽绽放,滋润学生人格之树健康常青。
三、分类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总书记提到“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其中一个关键内涵是教师的教书育人素质能力,即教师的质量问题。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给学生指点迷津,首先自己要明道信道,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格局,成为大先生、学问之师。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要大力提升各级各类教师队伍质量,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抓源头,振兴师范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办学水平,保障培养质量。抓分类,中小学教师突出专业化,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幼儿园教师突出善保教,强化保教融合、才艺兼备;职业院校教师突出双师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高校教师突出创新型,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创新素质。抓学习,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拓宽文化视野,夯实专业知识,把握教育规律,提高育人本领;特别要紧跟时代潮流,进一步提升新兴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力,重塑教师角色,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育+人工智能”的先行者。抓高端,倡导教育家办学,吸引一流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奉献三尺讲台,培育桃李芬芳,书写人生华章。
四、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总书记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从此前提出的“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到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切实提高地位待遇,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从政治上提高,明确教师的特别重要地位,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从收入上提高,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建立体现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健康上提高,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健全体检制度,让教师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特别注重关心心理健康,减轻教师负担,缓解工作压力,优化工作环境,让校园之美与教师心灵之美相得益彰、相互滋养。从荣誉上提高,加大表彰力度,深入做好教学名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楷模等评选推选活动,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表彰奖励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出资奖励。
五、不断深化教师管理改革。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教师管理点多面广线长,依然存在着不少瓶颈障碍,束缚了教师手脚,影响了队伍活力。要不断深化改革,抓住问题要害,聚焦管理顽疾,实施破解之策,突破藩篱梗阻,优化形成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制度环境,让教师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创新编制管理,盘活事业编制总量,向教师队伍倾斜,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严格资格准入,提高入职门槛,新入职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证,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深化职称岗位改革,加快修订中小学、中职、高校岗位设置指导意见,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在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职称,做好高校职称评审监管,让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更宽广、更通畅。深化考核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师德要求,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第五篇:县级党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问题探讨
0县级党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问题探讨
●唐毓轩
当今世界,是科技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一方面,时代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有些教师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要求,主要是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不适应,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不适应,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水平等不适应,我们必须看到这个差距。县级党校作为培养基层干部、理论骨干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为层干部党性锻炼的熔炉,应当首先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素质较高、学科结构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一、建设县级党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
建设高素质党校教师队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电子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央党校原校长曾庆红曾经指出:“新世纪、新阶段要提高党校工作水平,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加强党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清醒,信仰坚定,业务精深,勇于创新,作风扎实,工作勤勉,律己严格,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党校的性质、地位与作用决定党校教师队伍应具更高的党性要求,必须信仰并自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二、县级党校教师队伍的问题
县级党校教师队伍整体的优化结构对于发挥群体优势至关重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相对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所追求的目标。然而,目前县级党校师资队伍与此要求相差甚远。从大化县党校来看,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年龄结构出现断层,后备力量不足。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应当是以老教师为核心,以中年教师为骨干,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力量的宝塔结构。而大化县党校在10名专职教师中,50岁以上的有4人,占40%,40~50岁的有4人,占40%,30~40岁有的1人,占10%,30岁以下没有。如再不引起足够重视,并引进充实,就会出现断层。
2.学科分布不尽合理,专业结构有待调整。从大化县委党校教师的专业结构来看,目前的专业分布与教学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些传统学科,如哲学、政治的教师相对过剩,而一些新兴学科的教师则相对不足或没有,这种结构不可能适应大党校、大培训的需要。
3.职称结构趋向不合理。县级党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乡科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中青年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以及乡级党校教员。这些培训对象绝大部分有大学文化程度,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与普通学校相比较,党校教育具有党的教育,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特点。如果没有相应高素质的教师,就难胜任干部培训工作。所以县级党校高级职称者要占一定比例,中级职称者要占大多数,使党校教师职称结构的整体水平处于高层次。从大化县委党校的情况看,在10名专职教师中,高级讲师只有1人,讲师8人,助教1人。很明显的事实是高、初级职称人员过少,存在着后继乏人和潜在断层。为此,应将补充年轻教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来抓。
三、建设县级党校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途径和方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一战略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从教师的自身来说,必须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我们县级党校教师如果在思想理论上、在掌握知识上、特别是在掌握现代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落在时代的后面,落在别人后面,就无法胜任干部教育培训任务。因此,党校教师首先要勤于学习,勤于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勤于学习有关新知识,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同时还要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把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组织来说,采取以下三条途径和办法是十分必要的:
1.强化思想教育,树立阵地意识。思想政治素质是党校教师的首要素质,是站好讲台的前提条件。因此,县级党校必须把教师政治素质的提高始终摆在首位。要求党校教师先做合格党员,然后做合格教师。要始终坚持抓好理论武装,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使全体教师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强的党性,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德艺双馨的良师,为人师表的典范。
2.注重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首先,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实践是培养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讲课,下班听课,参加学员讨论等教学工作,以利于直接获得教学经验和学习优秀教师的讲课艺术,提高组织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其次,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是基础,教学与科研是推动教师进步的两个轮子。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学内容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开展科研活动,并逐步使教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第三、督促教师自学,创造条件脱产进修。首先要自学,自学是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形式,特别是对于县级党校的教师来说,在办学经费紧张,条件较差,脱产机会甚少的情况下,提高业务水平主要靠自学自修。其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上级党校和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短期的专业对口脱产进修学习。第四、组织教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挂职锻炼。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是党校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组织教师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坚持到基层挂职锻炼并形成制度,对于丰富党校教师的实践经验,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方针,十分有利。
3.稳定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县级党校干部培训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有探索、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的能力,胜任教学、科研工作,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虚心向学员学习,学风严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新形势对党校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党校既要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又要引进年轻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要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支“党校教师+党政领导+科技专家+乡土人才”’四合一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一要加强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巩固和强化理论素养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师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在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公务员以及各类人才知识技能方面的能力。二要从县内各部门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培训兼职教师队伍。三要聘请一批专家、教授担任相关科目的兼职教师。
总之,新形势与新任务要求加强县级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抓好教师基本理论的提高,知识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高,课堂讲授质量的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以校外兼职教师为补充的结构优、政治强、业务精的党校师资队伍。
县级党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新思考
何光友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需求、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新要求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部署,县级党校在坚持正确办学思想、突出党校姓党基础上,如何把着力点放到围绕中心、贴近大局、创新定位、服务发展上来,这可以说是县级党校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干部健康成长服务中,县级党校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一、建设四大中心,为服务地方科学发展进行新定位
一是把县级党校建设成为县域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在培训内容的确定上,党校培训要始终坚持“三个紧贴”:紧贴县(市)委和县(市)政府的工作大局,紧贴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现实需要,紧贴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最终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中心,以地方科学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技知识为两翼,以现实热点、难点以及战略问题研讨为导向,融理论知识教育、能力素质提升、党性锻炼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结构。
二是把县级党校建设成为县域理论政策宣讲中心。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认真做好镇乡、企业、农村、社区各级各类党员干部、普通群众的理论辅导、政策宣讲工作。要讲深讲透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富民惠民的各项政策,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必须要把党的方针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教育、医疗、环保等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必须要运用群众语言,注重用事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让群众想听、愿听,也听得懂、听得进、记得住。
三是把县级党校建设成为县域县情研究中心。县级党校处在基层,置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前沿,具有不可替代的基层实践经验优势。县级党校对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要尽早学习,对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要尽早研究,对社情民意要尽早了解,对基层群众创造的经验要尽早总结。县级党校不但要对党的理论发展保持足够的敏锐性,更要对用这些理论指导的本地区改革和建设实践保持足够的敏锐性,开展应用性、对策性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论证和支持。
四是把县级党校建设成为县域决策咨询中心。县级党校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中心,有以下三种主要途径:一是实现党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就是党委、政府决策之前,把党校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将研究的某一内容写入决策的文件之中。二是主动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或决策前的调研工作。三是直接参与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党代会、人代会报告的起草、参与地方重大政策措施的起草、争取成为地方党委及政府的决策咨询顾问等。
二、实施三大战略,为服务地方科学发展开辟新路径
1.大党校战略
一是整合县一级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做大做强以县委党校为核心的、一个领导班子、一套工作机构和多块牌子的县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实现优势互补、统筹安排,以此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轨道。
二是整合县委党校和乡镇、部门等基层党校。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农村(社区)党校组成的培训体系;横向构建由县委党校-机关部门党校-企事业单位党校组成的培训体系,形成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党校”格局。
2.大师资战略
采用“选”、“培”、“聘”等方式整合,发挥现有人才的最大效益。“选”就是选调一些年纪轻、学历高、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基层干部充实到大党校队伍中来,实现教师的优势互补,使教师的学科结构更完整合理;“培”就是选派优秀教师到中央党校及其他高校进行培养培训,选派年轻教师到乡镇及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聘”就是面向县内外公开招聘一些学历高、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急需的新教师,同时从高等院校、上级党校、机关乡镇、企业、农村聘请一些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农村干部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干部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大师资”队伍。
3.大培训战略
一是拓展教育面。把教师的讲课专题,作为乡镇、部门每周学习的参考课题进行宣讲,要积极参与县(市)里重大教育活动,深入到乡、村、企、校、户进行理论政策宣讲。二是延伸教学线。为了适应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有选择地将乡镇、企业、部门与党校进行合作共建。党校将对方作为教学科研基地,教师和学员带着课题到基地进行调研考察,为破解实践中的难题探寻可行的路径;企业和部门把党校作为培训基地,党校帮助企业和部门对党员干部及员工的培训进行设计安排,以党校为阵地,开展文化共建等活动,凝聚员工的精神和力量,为企业发展创造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