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变发展方式 加速中华崛起
转变发展方式 加速中华崛起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同时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本文从转变发展方式的概念入手,深度分析转变方式的原因、措施及意义,说明转变发展方式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内涵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可见,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资本、劳动密集型转向为技术密集型,从政府驱动转向为市场导向,从外需拉动转向为内需驱动,从投资驱动转化为消费驱动,从外延粗放型转化为内涵集约型。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凸显了我国粗放经济发展方式的诸多弊端,传统经济方式面临的诸多问题难以解决,传统的经济方式难以为继。
1、传统经济方式投资高、效率低、难循环。从投资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大量投资,但是长期高投资必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效率来看,我国的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不少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效率低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经济循环程度来看,绝大多数资源还没有实现循环利用。特别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能源约束越来越严重。从国内来看,很多资源能源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特别是不少资源型城市由于长期开采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艰难转型;从国际来看,我国不少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致使我国经济增长受到来自国际社会资源能源约束日益增强。
2、传统的发展方式从动力机制来看,我国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投资、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失调,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和出口依赖症。从要素消耗来看,更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贡献率还比较低。从产业带动来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
3、在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我国环境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水、空气、土壤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甚至直接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4、传统的发展方式没有能够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分配之间的关系,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初次分配结构当中,工薪收入的增长慢于利润的增长;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结构当中,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在上升,居民的储蓄在下降。这两个结构失衡导致了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增长慢于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于是导致整个内需结构是不平衡的。分配的不公平特别是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
正因为如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形成经济增长的动力由消费、投资、出口共同拉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要素由物质资本为主向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为主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能源短缺问题;才能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经济与环境;才能够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又分好蛋糕,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五个坚持”
第一,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需要稳定第一产业,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种植、现代养殖、现代加工业等,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同时要继续优化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做强第二产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研制、跟踪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租赁服务等,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服务业科技含量。二是继续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按照平等竞争和平等保护产权的要求,根据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一方面要做强国有企业,继续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巨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新格局。三是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需要继续通过财政、金融、产业发展等政策鼓励落后地区加快发展,最终形成东中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要支撑。因为无论在现代生产还是生活中,只有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才能够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够不断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走资源节约型经济增长之路;才能够减少排放并实现废物利用,走循环经济之路;才能够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根本转变。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既要努力追求成功,但更要允许失败;创新需要不同群体的创新思维,就要容许鼓励新观点、新思想。其次,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需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政府要制定更加有利于创新的财政、金融等政策,加大创新投入;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三,要构建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平台,培育孵化器。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激励机制、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第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因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持续进步、综合国力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只有科学发展,国家才能够有更充足的物力和财力加大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投入,城乡居民福利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就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深化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市场经济条件下弱者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拥护者,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让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成果,他们才能衷心地拥护改革,才能积极地支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环境约束而言,为增长而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而且从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曾经有过先增长后治理的沉痛教训,不仅付出了沉痛的经济代价,而且付出了沉痛的社会代价,不少国家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从资源约束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资源难以满足需求,大量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不仅直接制约国内经济增长,而且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只有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法律;需要加快构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等。
第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让市场成为资源配臵的基本机制;需要深化所有制改革,形成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需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税收金融体系;需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通过改革促进开放,通过开放带动改革。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加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所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二篇:转变发展方式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才有了最基础的自然资源。但是,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是有限的,它的环境承受力更是有限的,不可以任意地挥霍与破坏。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负重。
在过去的100年里,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环境危机。我们居住的地球温度在不断上升;北极海冰消失速度加快;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温室气体已经成了全人类所要共同面对的最紧要问题,人类正在承受过度向地球索取资源带来的种种危害。近年来,我国相继经历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以及今年西南地区大旱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和新疆60年不遇的风雪灾害……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刚性上升。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我国多项重要资源面临短缺并且人均资源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导致未来的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在人均资源量少,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基本国情下,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应合理利用新疆各种资源
新疆土地面积虽然辽阔,但是由于水资源稀缺,优质耕地资源少,土地集约程度和利用程度不高。随着新疆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刚性需求增长,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显突出。新疆是资源相对富集的省区,目前已发现矿种138种,探明的储量有94种(119个亚种)。但勘查程度较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资源破坏行为时有发生,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和重要能源资源接替基地和国家能源安全大通道,新疆要发展,资源保障是前提,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关键。
当前,新疆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疆工作,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已拉开帷幕,新疆将迎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新形势、新机遇为国土资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担负着自治区国土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重要职责。应该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坚持积极主动服务与严格规范管理并举、促进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并重,统筹土地管理、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各项工作,切实把国家和自治区关于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政策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新疆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好服务和提供坚实的国土资源保障。
切实管住和用好土地资源
新疆应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深入开展“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行动,充分发挥土地的宏观调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管理和服务。
一要继续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约束要硬、责任要明、激励要实、监管要严”的要求,组织开展2010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签订工作,将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耕地 保护的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管理,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突出提高耕地质量,最大限度缓解经济发展所需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要坚持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多利用国有未利用地的原则,严把土地闸门,严格控制用地。加大存量土地挖潜力度,加快盘活闲置、空
闲土地,继续引导用地单位充分利用“四荒”国有未利用土地搞建设,大力提高土地保护和利用水平。
二要积极主动做好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服务保障工作。今年,自治区初步安排200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新上项目30项。要 优先保障事关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网、能源资源开 发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重点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南疆铁 路库尔勒至阿克苏二线、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等20多个在建重点基础建设项目的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按照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原则,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确保重点建设项目按期“落地”开工。三要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坚持土地开发整理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倾斜政策,重点在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以伊犁河谷地为重点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按照以水定地、节水增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效益,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粮 食安全。
切实找到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新疆要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管理工作力度,抓紧抓好重大地质勘查项目,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一是加快实施“358”项目,推动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实施祁漫塔格地区铁铜多金属矿、阿吾拉勒地区铁矿、塔什库尔干、乌拉根等重要矿集区整装勘查。继续开展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成矿带的铁、铜(镍、钼)、铅锌、金、稀有金属等重要矿产地勘查和重要成矿区矿产远景调查,进一步提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持续供应能力。扎实推进深部找矿工作,围绕铁、铜镍、铅锌、金等优势矿产,在已发现重要矿床的深部及其近外围做好示范阶段的工作,继续做好彩霞山铅锌矿、喜迎金矿和查岗诺尔铁矿的勘查,启动蒙库铁矿、白山钼矿、哈图金矿的深部找矿工作。通过深部找矿,确保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增一批矿 产资源储量。
二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度,全力推进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重点抓好“西煤东运”资源区煤炭资源勘查工作,力争短期内完成勘探工作,确保自治区确定 的“„一主两翼‟铁路竣工之日、就是„西煤东运‟生产基地建成之时”目标的实现。
三是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和集约化利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快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对矿山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和地 质遗迹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加大矿山地质环境 恢复治理力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双赢。
切实维护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新疆将进一步强化依法监管工作,严格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认真开展2009土地卫生执法检查工作。2010年是土地卫片执法检查第一次覆盖全国,并依据15号令全面实施问责。要加强土地供需情况的跟踪研判和建设用地批后核查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严肃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法批地供地、侵犯农牧民利益的行为。
二是继续开展地质勘查项目专项检查工作。依法查处无证勘查开采、越层越界开采、“圈而不探、圈而不开”、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以及严重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等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三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加强对开垦国有土地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垦行为。四是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专项清理,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维护正常的土地管 理秩序。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转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倡导并实践低碳生活,从点滴做起,更好地合理保护和珍惜地球资源,更好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12.5转变发展方式
12.5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以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初步研究成果,有可能、有潜力形成中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提升空间的产业、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当然,哪些产业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市场竞争。
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的宗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重点解决覆盖不全、碎片化、难接续、水平低等问题。建立全国联网和功能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
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土地制度,加快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五是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进一步增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这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 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王志乐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
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完全走出危机的一年,也是中国确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蓝图的关键一年。“十二·五”规划将在30年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背景下制定。这个规划将指引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金融危机后以及未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如何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需要进一步利用外资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吸引跨国公司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资金,现在我国外汇储备超过2万亿美元,许多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银行则拥有大量的贷款能力。我们还需要通过同跨国公司合作而引进资金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引进跨国公司目的之一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现在我们不少工厂已经有了先进的技术设备,我们正在致力于“自主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还需要同跨国公司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吗?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与跨国公司合作目的之一是为了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现在我们的银行市值超过所有世界著名跨国银行,我们已经有36家大企业进入全球500大排名,我们许多公司都已经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集团管理结构。我们还需要向跨国公司学习企业管理吗?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引进外资不是越多越好”。那么,究竟引进多少外资为好呢?2007年,美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2712亿美元,2008年为3161亿美元。我国2008年吸纳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0多年来的高峰,是1083亿美元,也只是美国当年吸纳外资的1/3。美国经济实力最强,为什么还在如此大规模吸引外资?应当看到,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美国实现了在开放中与全球经济的互动,实现了经济资源的优化,保持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使将来我国成为经济发达国家,也还需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继续大规模利用外资,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引进外资与全球经济互动发展。
二、调整利用外资的目标
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利用外资数量加大,更重要的是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3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战略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在经济发展各个阶段外资都发挥了积极作用。30年后的今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问题。站在新起点,面对新问题,我们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思路应当转变,我们利用外资的目标应当调整。
利用外资的目标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如同过去30年一样,未来外资在这三个层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我们要有清晰准确的目标。
在宏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调整到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很早就启动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发展战略,不仅自身生产制造绿色产品,而且带动当地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在中国投资的许多跨国公司企业已经是各地低炭经济的模范。只要我们引导得当,跨国公司完全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我国建立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经济。
在中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壮大调整到促进中国产业做强,并且融入全球产业。
我国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必须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吸纳整合全球产业资源。通过引进来利用外资可以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通过走出去主动打造全球价值链也可以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过去30年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参与全球产业的整合。今后我们在吸纳外资中,应当更加注重吸引那些全球产业链高端的项目,例如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物流配送以及运营管理中心等环节。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延伸和完善自己的价值链,打造全球产业链。
在微观经济层面我们应当把利用外资促进中国现代企业硬件方面的成长调整到促进中国企业软竞争力的成长。
应当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企业有了迅速成长,但是从整体看我国企业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我国企业硬件竞争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包括科技创新、全球化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强化企业责任的理念等软竞争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通过吸纳外资企业并且与外资企业合作竞争是我国企业提升软竞争力的捷径。我们的应当从引进外资促进中国企业完善企业内的经营管理提升到到促进中国企业完善整个价值链管理和建立全球网络管理。
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层面利用外资的目标,我们在引资工作方式上也需要调整。近年来,许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新经验。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值得关注。
引资对象——从主要是产业投资者到多种投资者
过去来华投资的外商多数是产业投资者。近年来,投资的外商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新加坡、纽约、东京以及伦敦证券市场来吸引中国企业上市。海外上市成为不少企业吸引外资的途径。这是通过海外公众投资者吸引外资。近年来,凯雷等世界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这是与产业投资者不同的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产业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在华投资各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吸引产业投资者投资的经验比较多,但是对吸引财务投资者或公众投资的经验还不足。
引资主体——从政府为主引资到企业为主引资
过去由于掌握土地以及其他政策资源,政府部门往往成为招商引资的主体。今后由于招商引资目标以及其他引资方式的变化,政府为主的引资将转变为企业为主的引资。尤其是并购方式投资以及私募基金的股权投资和海外上市的公众投资方式的发展,企业将越来越成为引资的主体。
引资方式——从主要绿地引资到多种方式引资
过去我们对绿地引资,即新建企业的引资方式比较熟悉。随着我国企业和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众多有价值的企业。跨国公司现在有可能通过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进入中国或进入中国某个行业。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巨大而集中度高度分散的状况。中国这些产业面临通过重组做强的任务。这就为通过并购吸引外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引资手段——从主要靠政策引导到主要靠市场引导
过去引资主要的促进措施是优惠政策。近年来,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随着内外资政策统一的推进越来越少。实际上来华投资的外商越来越看重的是我国迅速扩容的庞大市场以及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今后应当把完善市场管理体系和形成内外资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机制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着力点。
四、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的关键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是如何收缩外资规模,如何限制跨国公司的作用,而是如何进一步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使跨国公司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议论与发挥外资积极作用的思路相偏离。这些议论的基点在于把外资企业视为外国企业。
例如,不少人批评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认为外商“恶意并购”当地企业,对当地龙头企业进行“斩首行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呼吁抵制外资并购境内企业。
我们对近年来媒体报道过的22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案例进行了调查。这些案例没有一个真正影响了国家安全,也没有一个在其所在行业形成了垄断。从已发生的跨国公司并购境内企业案例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安全,反而有助于产业集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今后应当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同样的案例为什么会有相当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如何定位外资企业,即外资企业是否中国企业。而确认外资企业是否中国企业出现分歧的原因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问题的理论框架不同。
1992年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市场形成,跨国公司向全球公司转型,各国的民族产业向全球产业转变。全球市场、全球公司和全球产业的形成根本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图景。各国经济、各国产业以及各国企业的发展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传统的冷战结束前的视角看,跨国公司是发达国家经济侵略的工具。但是从经济全球化视角看,跨国公司正在转变成全球公司,他的利益不仅在总部所在国,而且也在投资和经营所在国。全球产业已经把各国经济链接在一起,各国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互利共赢的模式。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优势和劣势,他们之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最有利于优势互补,最有利于中国企业整体发展。形成国企、民企和外企等不同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最有利于我国企业抵御金融危机,最有利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在制定各项促进经济发展措施中,应当把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我们应当纠正那些否定外资积极作用甚至排斥外资的错误做法。
五、把握机遇融入中国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发挥外资特别是著名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除了政府部门需要调整引资的目标和方式,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外,外资企业也需要调整自己在华战略,强化在华责任。1,研究在华经营存在的问题
有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发展缓慢,业绩平平。值得注意的是,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在下降,在人们心目中受尊敬的程度在下降。
跨国公司需要回顾和总结在中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主要存在发展战略、管理结构和承担责任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成功的跨国公司能够做到“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本土化包括组装制造本土化、营销服务本土化和研发设计本土化等全价值链的本土化,还包括人才开发本土化。一些跨国公司在组装制造和营销服务本土化做得比较好,但是研发设计本土化滞后,导致他们在华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动态的适应当地消费者需求,影响了竞争力。而人才开发本土化滞后则不利于调动当地员工的积极性,直接影响这些公司的经营业绩。
其次,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管理架构不适应中国市场的复杂局面。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且发展不平衡。跨国公司需要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这个管理机构拥有相当大的临机处置权,能够协调各个事业部门在中国的业务。
再次,与历史上的跨国公司不同,现代跨国公司需要承担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全面的责任,还需要承担既包括在本国,也包括在经营所在国的全球责任。特别重要的是,跨国公司还应当反对商业贿赂,承担合规的责任。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企业多数能够承担这些责任,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在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有缺陷,还有一些企业违背基本道德操守在中国从事商业贿赂。随着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跨国公司企业在责任方面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企业声誉。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经营不善有企业外部环境的原因,但是企业自身原因是第一位的。如果跨国公司能够回顾进入中国以来的成功与失利,准确总结其中的原因,一定能够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取得自己的成功。
2,准确把握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变化趋势
近年来,跨国公司常常被中国媒体批评。跨国公司也常常为一些政府部门出台的某些政策烦恼。有些公司甚至担心中国将排斥跨国公司。
其实,改革开放30年来,在外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思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把引进外资上纲到“姓社姓资”的高度,遭到邓小平的尖锐批评。他指出: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三,P373)
1992年扩大开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人们对外资的批评变成了“姓中姓外”的问题。把外资企业看作外国企业,认为外资企业扼杀民族工业,影响经济安全。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这个重要文件给在华外资企业明确定性:“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12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做好外资工作时又一次明确指出“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
显然,坚持对外开放,把外资企业融入中国经济,发挥外资企业的积极作用,是中国政府30多年来始终一贯的主张。应当看到中国政府一贯的全局的思路,不要为一时的和个别的事件动摇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不仅会给13亿中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而且会给跨国公司在华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未来的中国将把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未来的中国将加大节能增效力度,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如何抓住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是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挑战。3,调整在中国的经营发展战略
通过调整中国战略抓住中国机遇。调整内容包括在中国强化本土经营、低碳经营与合作经营
(1)强化本土经营
调整在华经营战略关键在于强化本土化,全价值链在中国布局,实现组装制造本土化、研发设计本土化、营销服务本土化和管理人才本土化。特别是把研究开发设计环节引入中国,既从事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开发和设计,也从事面向全球市场和未来市场的较为基础性的研发设计。管理结构也需要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进行必要的调整。一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经验表明,在中国设立强势的地区总部,即拥有较高权威能够在华临机处置的管理机构是适应中国市场特殊性的重要举措。
另外,经过30多年发展,跨国公司应该而且有可能启用更多本土化人才。通过严格的培训,这些人才了解了公司全球化经营的经验以及规则,可以发挥更通晓中国国情更善于在中国运作的优势。(2)强化低碳经营
中国正在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跨国公司在华推广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改造原有工厂为低碳工厂,推动在华供应商和客户节能减排形成低碳产业链,能够从根本上帮助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低碳化,同时能够获得在华发展的新机遇。(3)强化合作经营
与中国企业和中国产业合作的新的发展趋势已经显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开始从制造环节的合作发展到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的合作;从主要是硬件方面的合作发展到软件方面的合作;从国内市场的合作发展到全球市场的合作。例如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共同在印度投资,美国铝业与中国铝业共同收购力拓的股份,三菱商事与中国能源业公司共同开拓印尼能源。这些案例就展示了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新前景。4,强化在中国的责任
近10年来,一大批跨国公司对企业责任的理解和实践有了显著的进步。企业的责任已经从过去主要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转变到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在内的全面的责任。作为跨国公司,不仅需要承担公司总部所在的母国责任,还要承担投资和经营所在国家的责任,这是一种全球的责任。而全面责任和全球责任的底线则是合规的责任,特别是反对商业贿赂。
跨国公司在中国强化全面的全球的和合规责任,将进一步改善在中国的形象,被中国消费者认可,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机遇。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强化责任还将在中国发挥示范作用,推进中国企业合规,促进中国企业强化责任。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未来利用外资的重要目标之一。
金融危机之后恰好迎来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始从经济大国成长为经济强国的新征程。中国发展过程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过去的一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抵御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的五年,跨国公司在危机后振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后,在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来源:网易财经)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精品
文档-------
第五篇:转变方式 调整结构 加快石家庄绿色崛起
转变方式 调整结构 加快石家庄绿色崛起
1.四项举措 石家庄着力建设大省省会
石家庄是一座年轻的省会城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也是党中央进京赶考的出发地。我们在这里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崇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石家庄而言,就是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我们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促发展,全市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民生持续改善。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63.6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由上年的16.9%提高到17.3%;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48.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15.2亿元,较2010年翻了一番。在省会建设上,按照建设大省省会的目标,努力实现由扩张性发展向限定边界发展转变,全力推进省会建设上水平、出品位。
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按照“一河、两岸、三组团”省会发展新格局,全面加快建设步伐。“一河”就是滹沱河,她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我们将高标准对滹沱河进行立体化整治,把滹沱河打造成省会的生态河、景观河,成为连接两岸的靓丽纽带。滹沱河南岸,也就是省会现在的主城区,主要是提升城市品位,强化精细管理,全力打造全省的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滹沱河北岸,主要包括正定古城、正定新区。在正定古城保护上,秉承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实施一批保护项目,尽快恢复“千年古郡、北方雄镇”的历史风貌,打造华北平原上的文化明珠、旅游名城、经济强县。在正定新区建设上,按照“低碳、生态、智慧”的理念,打造滨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三组团”中,位于西部的鹿泉市,重点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南部的栾城县,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东部的藁城市,重点布局循环化工产业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使主城区与“三组团”形成主副分明、功能互补、梯度层次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步伐,全力推进1号线、3号线一期建设,完成2号线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到2017年上半年投入运营。完成新客站东、西广场建设,打造省会形象新地标。将现京港澳高速改造成通往机场的快速路,同时加快新城大道、太行大街建设,把主城区和正定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把南二环东延至藁城与新建的京港澳高速连通、西拓至井陉,天山大街南延至栾城装备制造基地、北展至正定新区,构筑主城区至周边县(市)半小时交通圈。对总长108公里的环城水系进行提升完善,重点抓好西部水系和东南水系的综合改造,为省会增添一道水绿交融的生态屏障。实施省会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700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750万株,大力增加城市绿量。实施供热提质工程,新增和替代供热面积3000万平方米。加快地下管网建设,完成改造提升100个老旧小区,对主城区雨污分流进行改造。
三是强化交通枢纽地位。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49条中转国际航线,国内运营航线达到51条,去年完成旅客吞吐511万人;京广高铁在石家庄境内设有机场、新石家庄、高邑西三个站,2013年累计发送旅客602.7万人次;石家庄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公里,初步构建起现代立体交通网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快推进机场改扩建工程,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加快石津高铁、石济客专建设,形成京广高铁、太青高铁“大十字”高铁交汇格局;突出抓好“两横三纵”高速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石津、石衡高速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绕城高速、京昆石太高速、京港澳高速改扩建工程,打造环省会120公里高速公路环线,构筑城际之间1小时交通圈。完成国道308、国道307西、新赵线等293公里的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提升,构建以省会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四是加快县城和新市镇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建设质量、生态环境和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县城吸纳人口、集聚产业的功能。支持平山县、晋州市、新乐市向中等城市迈进,赵县、无极、元氏、井陉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城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加快推进省会周边9个新市镇建设,力争三年内新市镇区域全部实现城镇化。
2.转型升级 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石家庄这几年着力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下一步石家庄将通过哪些举措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转型升级、跨越赶超”是市委确定的两大历史任务。目前,我市传统产业比重依然较大。我们将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
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培育亮点、打造龙头、加速集聚”的思路,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新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我们制定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十条政策”,设立了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全力支持以华药、石药、以岭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中电科集团五十四所、十三所、四方通信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航通用飞机、南车轨道交通、安瑞科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正定银通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力抓好卫星导航、格力电器、旭新光电、欣意电缆等43个新兴产业项目,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每年滚动实施200项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200亿元以上。重点抓好石炼化800万吨炼油、三元工业园和君乐宝奶业技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全方位开展对标行动,每年争创省级以上标杆指标200项以上。认真落实“个转企”、“小升规”扶持政策,力争每年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在钢铁、水泥等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推进企业向节能、低耗、优质、高端转变。
三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大园区。重点支持落户我市的39家央企、进入省“三个一百”的企业、我市确定的22家高成长性企业做大做强,尽快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500亿的大企业。围绕创建“千亿级园区”计划,大力实施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吸引更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力促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向3000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园区、鹿泉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基地向1000亿元,绿岛火炬开发区等5个园区向500亿元目标迈进。
3.优化结构 力促服务业超常发展
石家庄确定了到2015年把服务业比重提高到50%的发展目标。下一步石家庄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超常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省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013年,我市服务业的比重只有43%。因此,必须把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全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合理规划省会商业布局,重点打造主城区中央商圈、国际贸易城商圈和石家庄新客站商圈,培育新的消费业态,打造省会的高端消费品牌。加快金指数国际广场、新合作城市广场、塔坛国际商贸城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支持北人集团、勒泰集团等一批重量级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打造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为目标,加快推进南部综合物流、正定商贸物流和西北(鹿泉)物流3大省级物流聚集区建设,着力抓好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内陆港保税物流园区、雨润农产品物流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全面提升区域物流集散的水平和运营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以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全力实施电子商务三年推进计划,加快建设商务云数据中心、天山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中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支撑性项目,引进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电商企业,搭建优势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配送融合发展,扩大信息消费,力争到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800亿元。
四是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去年,我市金融保险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同比增长14.1%。今后几年,我们将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为目标,争取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后台服务中心入驻石家庄,打造中国北方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设立金融机构。完善石家庄股权交易所功能,打造区域性非上市公司股权柜台交易市场。加强上市公司培育工作,筛选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力争每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
五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大力推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长城梦世界动漫城、东方文化创意产业园、裴艳玲大剧院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在发展旅游业上,围绕“红绿古新”四大旅游特色,重点打造西柏坡红色旅游,正定古城和赵州桥历史文化旅游,嶂石岩、五岳寨、苍岩山等生态旅游,都市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品牌,力争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加快向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迈进。
4.超常举措 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石家庄在环境治理上做了哪些工作,下步有什么打算?
去年以来,我们以超常的认识、超常的措施、超常的责任、超常的氛围,打响了省会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累计投入30亿元财政资金,拉动85亿元社会资金,用于环境整治;关停了热电一厂,拆除了274台分散燃煤锅炉,取缔关停了1244家洗煤厂、储煤场,全市削减燃煤310万吨;综合治理在建工地592个,购置天然气公交车450辆,淘汰黄标车9.8万辆,提前一年完成了油气回收任务;去年12月17日和今年2月17日,分两次集中拆除了35家水泥企业,提前3年完成了淘汰水泥产能1500万吨的目标;2013年,主城区PM2.5平均浓度较上半年下降8.7%,今年1月1日至3月15日,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天,同比增加5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11.4%。
通过这个成绩看到了我们的成效,增强了信心,但总体看,石家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雾霾宣战,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继续打好大气污染治理硬仗。以“压煤、抑尘、控车、迁企、减排”为重点,不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真刀真枪干一场,全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确保完成向省政府和全市人民承诺的任务目标。石家庄最大的污染源是燃煤污染,占污染总量的53.4%。治理大气污染,必须把“压煤”作为首要任务。省政府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到2017年净削减煤炭1500万吨。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将继续严控燃煤增量、压缩高耗煤产业、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确保今年压煤400万吨。同时,还要下大力气抑制扬尘污染,全部淘汰剩余的黄标车,加快搬迁主城区污染企业,努力实现空气质量持续好转。
二是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去年,我们投资50多亿元,对污染了近半个世纪的洨河进行了彻底整治,实现了碧水清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今年,我们还要按照洨河整治的模式,完成汪洋沟的综合整治。对其他河流,要加强水质断面考核,确保达标排放。用好南水北调的水,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强化对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监管,确保我市整体水环境不断好转。
三是实施绿化省会攻坚行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集中实施环省会生态绿化、太行山绿化、滹沱河等主要河流绿化等植树造林工程,加快高速公路、国省干道绿化,构建省会通向周边县市的绿廊绿道;加快推进农田林网建设和村庄绿化,构筑覆盖全市域的绿色生态屏障。全市完成植树造林50万亩,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完善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主动治污的积极性。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监管系统,形成群防群治工作格局。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实行零容忍,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超标排放,坚决杜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利益的行为,让非法排污付出更大代价,让保护环境成为自觉行动。
5.科技创新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请问王市长,石家庄将如何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原动力。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扶持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驻石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依托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企业,成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强科技孵化中心建设,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落实促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政策,推进优秀技术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力争达到340家以上,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60家以上。
二是加快省会科技大市场建设。着眼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科技资源,打造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全力推进省会科技大市场建设,尽快使65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建成投用,网上技术交易平台正式运行,形成集“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全程一站式服务。
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和省“百人计划”,建立健全开放型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产学研合作联盟、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多渠道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鼓励企事业单位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更多“两院”院士来我市开展科技活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更多更好科技成果。
6.转变政府职能 激发市场活力
石家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上是怎样考虑的?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活力,增添发展动力,释放改革红利。
一是简政放权。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去年以来,我们分三批削减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3项,市本级精简到87项,是保留行政审批事项较少的省会城市之一。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大力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削减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切实解决审批过繁、干预过多、监管不力的问题,着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简、办理最快、费用最低、服务最好”的城市品牌。
二是搞好服务。大力推进政府机关标准化建设,形成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机关运行机制。加强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凡是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审批、监管和服务事项,全部纳入中心办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能公开的全部向社会公开,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透明、公平的投资发展环境。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落实工商登记便利化的各项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这
项工作现在看,确实是很受欢迎,我们今年实现新的商事登记制度以后,十天内登记了1000多户,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三是强化监管。大力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加快实现监管方式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转变。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健全惩戒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全力打造“诚信石家庄”品牌,为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步伐,加速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努力在“赶考行”征程中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石家庄市长王亮:石家庄在继承赶考精神,加快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绿色崛起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相信随着各项战略举措的落实,一个更加幸福的石家庄必然到来。欢迎朋友们到石家庄来。到西柏坡学习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到正定古城,领略千年古郡的历史文化风貌;到我们石家庄,感受年轻省会城市的发展活力和魅力。欢迎大家到石家庄创业发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