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共5则)

时间:2019-05-14 01: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

第一篇: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

xx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

(xx-2020)

我省杂粮是指除了小麦、玉米、水稻和薯类大宗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粮豆作物,主要包括大豆、谷子、高粱、黍子、荞麦、燕麦、大麦以及绿豆、红小豆、芸豆、豇豆、豌豆、蚕豆等作物。该类作物共同特点是适宜播种期较长,生育期较短,抗旱耐瘠,既适宜于生产条件差的丘陵山地、旱薄地、新垦荒地种植,又可作为“填闲补种”的作物,也可以与大宗作物实行间作、套种、混种。产品口感独特,营养价值较高,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保健功能。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膳食的营养和保健问题,主食消费已不再满足大米、白面,而是更加注重食物的多样化、保健性和安全性。研究表明,在健康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中粗粮应占20%左右。杂粮产品日益成为粮食和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者对杂粮产品的消费需求增加迅猛,优质产品供不应求。

xx省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杂粮品牌,日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因此,立足我省实际,发挥资源和市场优势,夯实产业基础,着力推进杂粮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确保农业发展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实现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总体目标。

一、产业发展现状

xx省杂粮种植历史悠久,是我国杂粮主产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全省杂粮种植面积曾将近1700万亩。杂粮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广,全省17地市均有杂粮种植,但主要集中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其中,大豆、谷子、高粱种植面积相对较大,主产区多集中种植,其它杂粮多为零星种植。

(一)面积及总产

xx年之前,我省杂粮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其后,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加大了对主粮作物扶持力度,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受此影响,杂粮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据统计,xx年全省杂粮种植面积260.6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32%;总产47.04万吨,占粮食总产的1.0%。其中:豆类杂粮中,大豆种植面积205.73万亩,总产34.83万吨;食用豆种植面积21.74万亩,总产3.57万吨;谷类杂粮中,谷子种植面积25.31万亩,总产5.34万吨;高粱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1.50万吨;其他谷物种植面积1.32万亩,总产0.30万吨。

(二)种植区域和主栽品种

1.大豆。我省大豆以夏大豆为主,主要品种包括菏豆

12、菏豆

19、齐黄

34、中黄13等。主要种植在xx的胶南市(现属黄岛区),xx的东平县,xx的嘉祥县和梁山县,xx的牡丹区、东明县和鄄城县等。

2.谷子。谷子以夏播为主,春播面积占1/3。主要有济谷

12、济谷

14、济谷

16、阴天旱、菠菜根、鲁谷

10、冀谷31等品种。主要种植在鲁xx脉周边县及胶东半岛的鲁东丘陵区,主要包括xx市的章丘、平阴、长清、历城,xx市的沂南、沂水、费县、平邑,xx市的新泰、肥城,xx市的青州、临朐、安丘等山陵地及xx市和xx市部分县(市、区)的丘陵区。平原地区谷子面积近几年也有较大发展,建立了许多规模化种植的合作社或专业企业,如xx市的冠县、茌平,xx市的牡丹区、成武,xx市的寒亭区等;在冠县还形成了年加工能力几万吨的小米加工集散地。xx市的金乡依托历史名牌“金乡小米”,建立了以金乡圣丰谷源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多个谷子企业和合作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均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

3.高粱。高粱主要有鲁粱3号、抗

4、兴湘梁2号等品种。主要种植在xx市的章丘、历城,xx市的沂南、苍山、平邑,xx市的青州、临朐等地,近几年xx市的垦利、利津,xx市的沾化等地种植酒用高粱面积有所增加。

4.杂豆。绿豆主要有鲁绿1号、豫绿4号和潍绿7号等品种,红小豆主要有冀红9218、冀红引2号等品种。绿豆主要种植在xx市的章丘、平阴,xx市的高青,xx市的泗水,xx市的广饶,xx市的费县,xx市的冠县,xx市的鄄城等地。红小豆主要种植在xx市的鄄城、牡丹区,xx市的沂源,xx市的平阴,xx市的栖霞等地。

其它杂粮如黍子、豇豆、芸豆等多为地方品种。

(三)加工情况

我省杂粮加工大部分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加工产品主要分原粮(大豆、绿豆、红小豆、黑豆等)、粥料(小米、高粱米、大黄米等)、粉料(大豆面、小米面、高粱面、绿豆面等)和豆制品(豆芽、豆浆、豆腐、豆油、蛋白粉等)。大豆蛋白质含量高,利用优质原料,形成了xx禹王蛋白粉、xx豆腐、垦利兴果豆腐等名优产品。谷子在各地形成了“龙山小米”和金乡的“金谷”等多个知名品牌。高粱除了做粥料和粉料以外,主要用于酿造、饲用、生产生物能源等,如景芝酒业集团在垦利建立了2万亩酒用高粱基地,用于酿酒。黍子除了加工成大黄米外,主要还用于酿酒,如即墨老酒等。红小豆主要是加工成豆沙。据统计,xx年以来,我省各地杂粮品牌无公害产品认证62个,绿色产品认证17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

(四)存在问题

近几年,虽然各地对杂粮生产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杂粮产业也有了一定发展,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生产条件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杂粮多种植在干旱少雨的瘠薄地、山坡地或地边地头,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差,产量水平不高。二是种植分散,农业科技到位率低。杂粮多是以农户零星种植为主、管理粗放,自留种比例较高,机械化程度低,高产优质品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未能得到及时推广和应用现有科技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三是杂粮生产边缘化。农民种植杂粮享受不到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优惠政策,技术推广部门也缺乏项目支持,杂粮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四是市场开发不足,商品化程度低。大多数杂粮以农户自给自足为主,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杂粮生产经济效益偏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五是杂粮加工产业链条短,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目前杂粮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出售,精深加工产品所占比重少,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二、发展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安全、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轻简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全面提升杂粮产业的生产供给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杂粮生产布局和特色品种,发挥主产区资源优势,着力加强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坚持效益优先和农民增收原则。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着重提高生产效益。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政策引导,信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品种结构,寻求适度生产规模,积极推进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促进具有市场优势的杂粮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4.坚持品牌发展原则。优化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带动作用,实现杂粮绿色化、基地化和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提升加工工艺,延长产业链条。塑造国内、国际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杂粮生产由有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实现产业升级。

5.坚持产业化开发原则。立足优势品种和优势区域基础,引进大型企业,发展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基地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加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促进杂粮产业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集约化发展。

6.坚持突出重点原则。突出重点产品和重点区域,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带动作用,以核心示范区为重点,鼓励以特色产品、特色管理模式、特色经营方式和特色企业理念进行开发。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省杂粮生产区域化、基地化、轻简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生产格局,产品数量、质量、效益大幅提高,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大豆播种面积达到30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54万吨。谷子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50公斤,总产7.5万吨。高粱播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250公斤,总产2.5万吨。绿豆播种面积10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1.8万吨。红小豆播种面积3万亩,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0.54万吨。全省杂粮生产良种覆盖率超过90%,建成2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以上,创建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个。

三、重点工程和工作重点

依据我省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目标,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下一步杂粮产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和工作重点。

(一)重点工程

1.优质品种培育和筛选工程

品质是杂粮产品推广和成功的第一要素,也是一个品牌存活的立命之本。加强优质品种培育和筛选,整体提升杂粮产品的品质。一是现有优良品种的筛选、提纯,筛选出品质优良、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品种直接应用于生产二是食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优良新品种的培育;三是特用专用品种的选育,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如黄小米、白小米、黑小米、糯小米、食用高粱、酒用高粱、甜高粱、饲草高粱、黄糜子、红糜子、红芸豆、黄芸豆等。四是整合杂粮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杂粮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2.标准化基地示范建设工程

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立杂粮产业化示范基地,完善基础设施,推广杂粮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集约化生产能力,确保质量安全,优质优价。广泛采用高产种植的关键技术,包括高产栽培技术、适期适量播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建立杂粮原种、生产种繁育基地,生产优质良种,满足市场需求;建立杂粮生产基地,根据加工需求,进行品种的区域化生产,为市场和企业提供优质产品和加工原料。大豆以嘉祥、梁山等地为中心,建立种子产业带,谷子以章丘的“龙山小米”、金乡的“金米”、淄川的“百杏小米”等xx传统品牌为中心,开展品质改良和扩大生产,挖掘提升特色品种,对种植时间较长的一些传统品种进行提纯推广,对筛选出的食味品质好的品种进行扩大种植。

3.杂粮产业化模式建设工程

重点培育和发展农民“产销”型合作组织。由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科研单位提供品种与技术支撑,农技部门推广栽培技术,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生产原料,通过定单农业对原料收购,进行深加工,从而形成“政府+科研+推广+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

4.杂粮品牌建设和提升工程

构建“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专家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杂粮产品品牌建设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专家的指导作用和媒体的传播作用,打造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xx杂粮品牌。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已有品牌资源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基地早出名牌。

5.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增加科研投资,明确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加强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重大业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改善杂粮产业科研条件,调整优化科研布局,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机制,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杂粮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杂粮产业链中的应用。

(二)工作重点

1.集成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

根据杂粮作物的生产特点,研究集成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机械化精播、收获技术,减少耕作次数、间苗定苗、中耕锄草等操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同时,遵循高产高效生态环保原则,建立健全绿色标准化生产体系, 规范杂粮生产,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从生产环节着手,建立有效的化肥、农药监控体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体系,制订生产经营标准和操作规程,形成从优良品种开发、标准化生产、收购加工到销售的良性循环。

2.现代科技组织体系建设

建成“科研机构—良种企业—推广部门—农户—加工企业”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从生产到加工紧密结合。形成“首席—专家—试验站—农户”立体化的服务绿色通道,第一时间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同时通过种植大户、合作社、综合试验站快速、准确地把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专家手中。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3.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基地化生产

在杂粮生产优势区域内,积极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形式的杂粮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以龙头企业领建,专业合作社参与,推进基地建设,依托基地带农户形式,促使杂粮生产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4.推进杂粮系列产品深加工开发

近几年,杂粮加工品逐步受到重视,品种增多,如大豆深加工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粉等;绿豆深加工品绿豆羹、绿豆乳、粉丝;芸豆深加工品罐装芸豆、充氮包装多味纳豆等。今后还要进一步提升杂粮加工技术水平,开发生产杂粮系列加工食品,使杂粮由单一原料型逐步向方便、营养、保健多元化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

5.加强市场信息和宣传工作

一是建立杂粮收购营销专业市场,为杂粮营销提供交易场所和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利用农博会、招商会、展销会等平台,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媒体广告、网络、专题报道等多种促销手段,进行品牌宣传;三是打造“互联网+杂粮产品”市场和信息平台,建立省杂粮产业信息网,通过精准农业,物联网,云服务等大数据分析等,从空间,时间,安全,成本以及个性化等维度促进杂粮产业的发展转型。

四、各作物建设重点 以减肥、减药,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促进杂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指导,基地示范,企社联合,设置下一步我省大豆、谷子、高粱、杂豆品种等主要杂粮种类的建设重点。

(一)大豆

1.高产示范片基地建设工程

在鄄城县、牡丹区、东明县,嘉祥县和梁山县分别建立1个xx亩的大豆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

2.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在鄄城县和牡丹区分别建立1个500亩的大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3.精深产品加工工程

重点支持xx禹王实业有限公司、xx万德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豆加工企业,以企业带动当地大豆产业的发展。

4.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在每个优势区重点县,如牡丹区、鄄城县、东明县、嘉祥县、梁山县、嘉祥县、鄄城县地重点发展2-3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大豆产业,支持合作社或企业做大做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嘉祥、鄄城等重点县建立大豆产品集散地、物流中心。

(二)谷子

1.高产示范片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章丘、长清、肥城等地建设各百亩以上的优质高产谷子综合技术示范区各1-2个。

2.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金乡县、新泰、肥城等地建设千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1-2个。

3.精深产品加工工程

重点支持金乡圣丰谷源米业有限公司、新泰石井食品有限公司等小米加工企业,以企业带动当地小米产业的发展。

4.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在每个优势区重点县,如章丘、金乡等地重点发展2-3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小米产业,支持合作社或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支持、引导冠县小米加工集散地建设,促进小米的流通。

(三)高粱 1.高产示范片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武城县、垦利县和兰陵县建设各200亩的优质高产高粱综合技术示范区各1-2个。

2.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利津县、河口区、垦利和无棣县建设2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1-2个。

3.精深产品加工工程

重点支持古贝春酒厂、兰陵酒厂和景芝酒厂等高粱加工企业,以企业带动当地高粱产业的发展。

4.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在每个优势区重点县,如利津县、垦利县、河口区、无棣县和武城县等地重点发展2-3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高粱产业,支持合作社或企业做大做强。黄河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高粱种植基地,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沾化、垦利等地建立高粱集散地、物流中心,促进生产销售加工衔接和市场流通。

(四)杂豆

1.高产示范片建设工程

将高密市建成豌豆生产示范重点县(市),建设1-2个百亩以上的豌豆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

在泗水县和广饶县建设1-2个百亩以上的绿豆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昌邑市建设1-2个百亩以上的小豆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片。

2.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在高密市建设豌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生产规模3000亩。

在广饶县建设绿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生产规模500亩。

在昌邑市建设小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生产规模500亩。

3.精深产品加工工程

重点支持xx金城股份有限公司和xx绿德源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杂豆加工企业,以企业带动当地杂豆产业的发展。

4.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工程

优势区每个重点县可以发展建立3-5个农民合作组织。每个重点县建立1个信息咨询台及农技短信平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1-2个重点产区县建立产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五、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倾斜

当前,大宗粮食增产增收空间渐小,杂粮种植将是未来粮食增产提质点。应在以下方面加强政策倾斜:一是对杂粮种植给予良种补贴,加速品种更新换代。二是在高产创建、杂粮繁育体系配置、新品种引进、旱作节水、重点技术推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储备粮中以最低保护价收购一定数量的杂粮,这样可以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四是扩大杂粮统计工作,为科研和生产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五是把杂粮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发挥杂粮特色比较优势,提高农民收入。

(二)加大科技支撑

一是以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为依托,建立xx省杂粮科技创新基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二是整合杂粮种业资源,通过多学科合作,重点开展杂粮作物优质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和适于机械化收获的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三是开展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生产技术研究,高效、低残留植保技术研究,免耕精播机械和高效低耗联合收获机械研发。四是推进高附加值杂粮产品开发和标准化、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提高杂粮产业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灾害防治

一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站建设,完善应急防控物资储备。加强实时调度,推进联防联控、统防统治,提高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和迁飞性有害生物应急防控和扑灭能力。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治理,强化监测手段,按照源头控制、过程阻截和末端治理的要求,推广精准化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三是加强气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搞好农业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与评估,防止灾害性天气对杂粮生产的不利影响。

(四)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和振兴杂粮产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行业、多部门和多层次的协同合作,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建议:一是省级成立由省农业厅牵头,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国土厅、科技厅、商务厅、粮食局、农机局参加的组织协调机构。二是以省现代农业杂粮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依托,组建杂粮产业专家顾问组,加强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学、技术推广等部门及民间科研开发机构的联合,整合资源,开展指导和咨询。三是要坚持市场引导和行政推动相结合,依托龙头企业、生产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等,在政府引导下,形成强大的杂粮开发社会力量。四是杂粮各优势产区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杂粮产业具体的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结合“一村一品”和“一县一业”建设,推进各种资源整合和行业联合,不断挖掘杂粮开发潜力。

第二篇:2014年中国医药产业展望分析

【关 键 词】医疗健康行业,医药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中国医药商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2014年全球预计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4~7%的增长速度,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9750亿美元。未来几年,中国医药市场将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3年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0%。

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国际市场环境向好的情况下,医药保健品出口在复苏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首先,欧美失业率高企造成外需的波动,而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严峻,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也影响到我医药产品出口增长,因此,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的市场环境并不宽松,不同产品将面临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原料药增长乏力的局面短期恐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主要原因包括:(1)国内产能过剩严重,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国内竞争和国际贸易摩擦,印度等国家在原料药领域与我国形成的强烈竞争关系将长期延续,国际贸易的环境将十会严峻;(2)化学原料药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品,节能减排和环保要求,将成为国家进出口关税调控的主要目标。由此推断,2013年原料药出口波动幅度不超过6%,而其在医药出口中占到50%比重将在2-3年内制约医药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医改政策的深入推进,国内市场将为企业提供一个平衡空间。

其次,医用敷料、保健康复用品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近两年,我国同类产业的国际市场相继出现萎缩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新兴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冲击;二是发达国家市场已接近饱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难以在短期内支持出口的快速增长,预计增幅5%。

第三,西成药、诊疗设备、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产品将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下加快发展步伐,而此类企业在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研发能力、质量标准、国际认证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乐普医疗、天士力、石药集团、海正药业等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优秀企业,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相比其他医药类产品,实现了明显的逆势增长,从我国出口的战略规划上看,其必将引领我国医药产品出口。预计2013年以上产品将继续保持5%以上的增速,西药制剂有望在今后几年内形成突破,成为医药出口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

进口方面,受益于医疗保障体制等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经营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卫生部即将启动的对全国2000多家县医院建成二甲医院的计划,将继续加大我国对中高端的医疗产品的需求,预计进口增幅仍能维持15%的水平。

第三篇: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

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

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

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

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

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

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

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

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

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

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

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目前,我国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其饲养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相关饲养标准,通过目标产品定位,即利用奶公犊牛生产什么样的牛肉,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化饲养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和牛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随着进口牛肉贸易自由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牛肉,日本更加重视脂肪杂交。

我国先后在2003年7月和2011年12月颁布了牛肉质量分级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676-2003)和牛胴体及鲜肉分割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来指导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产品的生产。2008年6月,农业部“948”项目和中法肉牛合作项目支持完成的“中国肉牛追溯系统”为我国生产可追溯牛肉进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制于我国牛肉产品的消费传统和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由规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牛肉仅占15%左右(王国桂,2006),同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犊牛肉分级系统,无法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生产和选购优质小牛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食品加工、安全产生的的各个环节,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和营养,对牛肉产品的详细说明有利于牛肉产品的销售和增加牛肉需求。在美国,同样是700磅(315 kg)重的优级和精选级胴体的价格差为每头0~140美元,因此,肉质评级体系可以使肉牛生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通过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借鉴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推行我国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我国牛肉生产水平、牛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高峰,2002),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对促进肉牛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肉生产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牛肉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市场细分,开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在关注牛肉产品本身消费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产品相关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拓展和提高肉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培养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肉牛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牛肉生产企业的有力竞争,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肉牛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成熟土地资源0.21 hm2,仅为澳大利亚(25.16 hm2)0.8%;人均水资源2 292 m3,仅为加拿大(98 462 m3)2.3%(武英耀,2009),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约有 0.87 亿 hm2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水资源生态严重短缺,我国有 18 个省区、30%国土、60%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李季,2009)。而肉牛饲料中粗饲料饲喂量占80%左右,如果接近美国的产量,实现年产1 000万t牛肉的目标,仅肉牛产业每年就需要大约18 250万t粗饲料,因此,肉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安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也间接地保护了肉牛产业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

3.4 营养研究

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对于肉用犊牛的营养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在犊牛营养需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奶牛营养需要(NRC)第七版,但是很显然犊牛的营养策略受研究经费所限制,并不是最佳营养需要(Amburgh,2005),NRC(2001)关于体重低于 100 kg 的犊牛营养需要是根据 100~150 kg 体重青年母牛生长需要量推算的(云强,2010)。

蛋白质是经济动物在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国外科研工作者对犊牛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oy(1980)和Luchini(1991)认为出生 8~10 周龄犊牛料中粗蛋白质(CP)含量应为 16%~18%,而Leibholz 和 Kang(1973)认为犊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5%时,可以与 18%蛋白质水平获得相同的增重效果,只是氮沉积较低。

由于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几年大量展开。1991年,我国针对后备奶犊牛的营养需要陆续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刁其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张蓉,2008;李辉,2008;张乃峰,2008;张卫兵,2009),从营养的水平、来源、模式以及添加剂等对后备奶犊牛展开了相关的初步研究,同时部分研究者(张召兄,2007;王文奇,2006;李伟,2010)开始从奶公犊牛营养角度出发,围绕着奶公犊牛的生产利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更多趋向于高蛋白质犊牛料体现出较为良好的生长性能。

受生产力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我国奶牛和肉牛产业都没有对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进行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目前,我国并没有奶公犊专用饲料和相应的提前断奶技术,因此,奶公犊养殖者不能对规模化养殖奶公犊进行设施投资。

第四篇:中国木塑产业回眸与展望

中国木塑产业回眸与展望

作者:管理员发布日期:2010-11-10 09:37:47.0阅读:82次

为更好地开展2010年工作,特别是落实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和近期木塑产业发展态势,2009年12月26~27日,木塑专委会在北京召开了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1.讨论《中国生物质(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讨论《木塑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2010年工作规划纲要》;3.讨论有关木塑复合材料质量检测标准制订工作;

4.商讨木塑专委会成立5周年庆典活动筹备事宜。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木塑专委会理事长秦特夫以及木塑专委会常务理事单位代表和部分企业代表近30人出席会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和综合利用司刘文强处长莅临会议并发表讲话;北大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彭支援,中国建材报社专题部主任李维雄应邀到会作专题发言。

专委会理事长秦特夫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简要回顾了2009年国内木塑产业的总体情况,2009年木塑产量在不断扩大,木塑企业在不断增多,但是其中存在着产品性能欠佳,建设水平不高,企业间相互断链、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他由此提出:木塑行业亟需拿出可操作的标准,对产业进行规范;他还对企业提出了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技术更新,提高木塑材料现有品质等要求和希望。

木塑专委会秘书长刘嘉向与会代表做了《2008~2009年木塑产业发展回顾》的工作报告。刘嘉指出,相较于北美、欧盟和东亚地区而言,我国木塑产业因生物质材料丰富、人力资源充足、国内市场广阔等优势,发展势头较好,可谓一枝独秀。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木塑产业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所以国内木塑企业一定要根据全球化的趋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特长,挤占国外市场。刘嘉还特别强调,为避免中国木塑产品可能在国外市场遭遇到反倾销制裁,国内企业一定要坚持好产品卖好价钱的原则,绝不能急功近利因小失大。在谈到制定发展策略和方向时,刘嘉说,对于木塑材料的长短优劣,我们的企业家要有清楚的认识,产品的研发一定要使木塑材料或制品做到扬长避短。最后要学会拿来主义取长补短,在国际交流中不断有新的进步和收获。

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代表逐项讨论了《中国生物质(木塑)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木塑专委会2010年工作规划纲要》,与会者踊跃发言,围绕产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质量、市场推广、专题培训以及专委会与会员企业的联系沟通、工作方式等问题,对两个《纲要》提出了中肯的修正意见,会场气氛极为热烈。与会代表认为,木塑专委会应国家有关部委要求拟订木塑产业发展规划,这本身就说明了木塑产业的地位和影响,对我们企业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尽管现在我们做的工作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我们有信心,也有实力迎头赶上。对于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提法,与会人员在表示认可的前提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专委会工作,与会人员一致表示认同,希望专委会秘书处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继续带领大家共同进步。与会人员还对专委会成立5周年庆典事宜进行了细致讨论和初步安排。

目前产业中没有大型领头企业,但国家与地方均有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出台,对木塑产业而言这也是一个优势。小企业如何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这需要企业家开拓眼界,对企业价值进行整合提升,能够吸引投资方的关注,通过整合产权使企业价值达到最高,力争把企业做大做强。专委会2009年与中国建材报社合作,开辟了每月一期的木塑专版;,收到很好的效果。来自中国建材报社专题部的李维雄主任也在会议上做了关于新兴产业如何宣传推广,借助传媒力量开拓市场的经验介绍。李维雄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与木塑产业发展经历相似的铝塑板产业的发展历程,谈到了媒体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木塑产业如何与相关机构合作并借力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借鉴。李维雄还简要介绍了中国建材报社的产业布局宣传要点,对木塑产业的未来寄予期望。他希望各家企业的宣传工作要与产品形象和市场推广有机结合,在木塑专委会的统一安排下显现出行业的总体优势和阳光形象,为木塑材料全面进入建筑领域做好铺垫。

理事会根据秘书处建议决定扩大理事会组织,湖北格茵、山东泰旭、武汉特安、武汉泽琦、南京聚峰、杭州火烈鸟等多家企业当场向常务理事会和秘书处成员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对进入专委会理事会提出了申请。让中国木塑企业在艰难跋涉中感到肩负重任的同时,又看到了光辉灿烂的远景。

第五篇:海洋旅游产业总体情况与展望

海洋旅游产业总体情况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舟山政务》 作者:市旅游局

“十五”期间,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发展的一系列部署,围绕建设海洋旅游经济强市,坚持高点定位,实施精品战略,创新发展举措,强化兴旅合力,促进了海洋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可以说,这五年是我市旅游发展史上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影响最大的时期,旅游业逐步成为我市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2005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93%,其中入境游客14万人次,同比增长20.2%;实现旅游收入61.41亿元,同比增长20%,相当于GDP的22.58%。同年,舟山市还荣获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06.37万人次,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收入57.28亿元,同比增长20%,继续保持了发展强势。

一、海洋旅游产业总体情况

(一)统一认识,明确海洋旅游发展定位

全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认为,舟山旅游要迎头赶上,加速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为此,市四套班子领导分赴市内外各地进行深入、广泛的专题调研;市委中心组学习贯彻省委、省政府精神,专题研究旅游发展问题;市旅游局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发展海洋旅游业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2004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海洋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对全市海洋旅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确定了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目标,理清了“一个品牌、三条主线、十大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思路(一个品牌即舟山群岛品牌;三条主线即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文化、海鲜美食文化三条主线),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对舟山旅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挥优势,打响舟山海洋旅游品牌

1.全力打造海洋旅游精品。依托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分析优势、整合资源,确定了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海鲜美食三大旅游精品建设战略。在佛教文化精品建设方面,做深、做优、做强普陀山这一世界级品牌,加强与世界各国佛教文化交流,今年4月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进一步提升和打响了普陀山品牌;在滨海休闲精品建设方面,重点推出五大项目:灾难性体验项目——岱山“台风乐园”,今年9月底对外开放;航海模拟体验项目,今年10月建成试营业;海钓项目,举办了国际性海钓比赛,加紧建设海钓基地;邮轮游艇项目,开通上海“假日”号邮轮普陀山航线,推出“群岛之旅”环岛游,正在打造3艘游艇,建设游艇专用码头;整岛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定海凤凰山岛等旅游岛。同时,进一步做好“渔家乐”、“农家乐”项目。在海鲜美食精品方面,提升沈家门渔港海鲜十里排档品牌形象;在上海、杭州等城市举办“舟山海鲜美食文化周”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海鲜,吃在舟山”的品牌影响力。

2.倾力宣传海洋旅游形象。培育旅游节庆品牌,成功举办了八届国际沙雕节、三届观音文化节、四届海鲜美食节,三大节庆活动已被国家旅游局推介为重点旅游节庆活动。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在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香港卫视等媒体宣传舟山群岛整体形象,先后举办了接轨休博会系列促销、香港—舟山包机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参加了国家级、省级旅游交易会,同时在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推介舟山旅游。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在上海开展“同游江浙沪.阳光新感受——十一黄金周旅游咨询活动”,推出“活力浙东南——中国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唱响舟山群岛旅游品牌,提升舟山在长三角的地位。

3.着力完善海洋旅游要素。以“保优”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旅游功能,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交通,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网,陆上交通连接国内90多个城市;空中交通直达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城市,开通了岛际直升机包机航线;海上交通拓展岛际旅游高速航线。切实提高接待能力,目前全市旅行社90家,星级饭店62家(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饭店正在加紧建设);在市区主要街道及旅游区按照国家标准新建、改建15座旅游厕所;同时加快建设停车场、服务区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了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并与上海、杭州联网,开通了网上订票系统等服务项目。加快建设人才队伍,通过高枝嫁接、以节练兵、以赛练兵、借脑借智、人才推介会等举措,培养各类旅游人才6143名,引进旅游人才765名,鼓励、支持旅游企业引进先进营销、管理公司,借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三)政策扶持,促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

实施政府主导战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旅游产业加以扶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3000万元,充实市级旅游发展资金,重点用于旅游精品项目的前期策划、设计及旅游促销等。支持旅游项目用地,对列入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用地,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引导旅游企业加快发展,星级宾馆、饭店的用电、用水、用气与工业企业同价;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旅行社承组境内、境外团队,酝酿出台鼓励入境旅游发展政策。鼓励新型社区发展旅游业,对转产转业经营家庭旅馆、“渔(农)家乐”等项目,安排150万元扶持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目前共培训家庭旅馆从业人员510名。

(四)深化改单,创新海洋旅游经营机制

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旅游产权多元化,原华侨饭店、露亭宾馆通过拍卖等方式,实现产权更替,企业重现活力。培育品牌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努力培育有知名品牌和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集团。创新景区管理模式。普陀区桃花岛的桃花寨景区、射雕影视城,嵊泗县五龙乡东海渔村等项目分别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民间资金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参与旅游开发,较大的有北京城建集团、香港中稷集团等。

(五)合力兴旅,优化海洋旅游发展环境

完善旅游工作机制。健全旅游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正在探索建立旅游责任目标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实施对各县区、各部门旅游工作目标的考核和督查。开展生态旅游,积极推广“绿色饭店”标准,目前全市有了家省级绿色饭店。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上咨询和预订服务,全市旅游主管部门、部分旅游企业设立了旅游网站。推进依法治旅。依法实施对全市旅游星级饭店核准、复核、复评、旅行社业务年检和导游员年审等工作;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整治,受理各类旅游投诉,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落实旅游安全责任制,建立旅游安全事故月报告和零报告制度,消除安全工作隐患,五年来全市旅游行业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当前,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积极发展旅游,充分满足公民度假休闲需求,也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2005年,我国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接待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列世界排名第4位,国际旅游收入列世界排名第7位。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和第四客源输出大国,中国的旅游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海洋旅游产业以不同于大陆旅游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环境等特性,在旅游市场上异军突起,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滨海旅游已占到全球旅游业总收入的1/2,比10年前增加了3倍,日益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舟山是中国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海洋旅游是舟山的特色和优势,丰富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快速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使舟山的海洋旅游在长三角的地位越来越凸现。舟山已进入了从海洋旅游大市向海洋旅游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舟山海洋旅游“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十五”期间,各项旅游事业发展迅猛。从旅游基础设施看,各项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交通实现了海陆空同步发展,新辟了海上及空中旅游,构建全市旅游集散网络,实现了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联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实现提速发展,从2002年起,新增3家四星级饭店,一举改变我市无高星级饭店的历史,随着今后五年近10家五星级饭店的陆续建成,旅游接待设施将更上一个档次,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旅游景区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开展了旅游资源普查,实现了旅游景区等级管理,新增一批生态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旅游景区。从旅游服务层次看,整体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积极、创新开展旅游人才建设,培养、引进大批旅游人才充实旅游就业队伍,旅游企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显著。从发展环境看,发展海洋旅游成为共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旅游,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各级各部门支持、合作力度得到加强,社会各界对发展海洋旅游有了极大的认同,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十五”期间海洋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为海洋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舟山海洋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洋旅游经济对舟山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突出,2005年舟山海洋旅游实现收入61.41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22.58%,在全省名列第一。从产业分工来讲,海洋旅游产业对一产、二产、三产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海洋旅游产业已经渗透到三大产业之中,休闲渔业、农业旅游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工业旅游、港桥旅游成为新的旅游亮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海洋旅游产业已成为新时期的富民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在不少乡镇和新型社区,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渔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市共有发展旅游业的渔农村(新型社区)40个,2005年实现旅游收入7000余万元,从业人员共有3735人,海洋旅游使他们走上了一条旅游脱贫和旅游致富奔小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海洋旅游还是舟山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载体。旅游业作为一种综合经济形态,涉及面较广,抓海洋旅游不仅是抓经济,更是抓环境建设、抓城市建设、抓扶贫、抓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海洋旅游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之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舟山海洋旅游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影响不断扩大,为建设海洋旅游强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游客总量快速增加,2005年突破了1000万人次,在游客构成中,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市的主要客源市场,2002年起,每年长三角地区游客量占国内游客总量的比例分别达66.9%、67.9%、70.5%、71.2%,这为舟山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客源保障。在旅游人才方面,特别是导游人才的拥有量名列全省前茅,2003年起,舟山执证导游人数已居全省第四位,2005年达1120名,有2名导游员荣获“全国优秀导游员”称号,舟山导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不亚于杭州、宁波等省内旅游强市。在旅游影响方面,“舟山群岛”旅游品牌在全省乃至长三角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通过举办三大旅游节庆活动,沙雕、观音文化、海鲜美食等舟山海洋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为境内外游客所了解;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进一步打响了“海天佛国”知名品牌;媒体广告、推介会、交易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树立了舟山海洋旅游整体形象。舟山以海洋旅游在长三角独树一帜,其产品成为长三角旅游市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舟山旅游赢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三、海洋旅游产业发展展望

(一)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舟山市“十一五”海洋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2010年,围绕树立“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中国舟山群岛”整体品牌形象,以

佛教文化、滨海休闲、海鲜美食为主线,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十大旅游区建设,使舟山真正成为浙江省海洋旅游的核心旅游区和长三角区域性海洋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形成群岛型国际性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到2010年,旅游接待总量达到1675万人次,年均增幅12%,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年均增长15%,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24%,其中,入境旅游人数25万人次,年均增幅13%,旅游创汇1.5亿美元。

(二)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一是转型升级战略,以建设创新型海洋旅游强市为目标,突出舟山海洋休闲度假功能,高标准、高水平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全力打造群岛型海洋度假旅游目的地。二是自主创新战略,把旅游产业全面融入整个舟山所打造的港口旅游城市的大目标框架内,把舟山群岛作为一个大旅游区、最佳旅游目的地来建设,整合包装、整体推销。三是产业集群战略,以“普陀旅游金三角”和“洋山国际港桥现代旅游区”为核心,聚集各种旅游产业要素,加快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四是循环经济战略。在旅游产业内部建立和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和战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精品名牌战略,政府主导一批从海岛观光产品向观光与度假结合的升级转型产品,逐步形成舟山海洋休闲度假产品的精品、名品。六是区域合作战略,与沪、杭、甬、台、温等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联合协作,实现海上无障碍旅游,共同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建设。

(三)海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十一五”期间,坚持“本地化、生态化、动静结合、亲水整合、统一规划、分期建设、滚动发展”的基本原则,构筑“一圈、一带、十区”海洋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构建群岛型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系。“一圈”即“沪杭甬舟”环杭州湾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圈;“一带”即以舟山本地为中心,以普陀山为中心的普陀金三角综合旅游区为南翼,以嵊泗列岛蓝色海岸休闲旅游区、蓬莱仙岛岱山海洋生态旅游区为北翼,由其390个岛屿组成的舟山海洋休闲旅游黄金海岸带。“十区”即十大旅游区。促进“圈”、“带”全面协调发展,舟山海洋休闲旅游黄金海岸带是凭借东海海洋文化为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融人环杭州湾东海海洋休闲旅游圈,填补长三角旅游圈的空白。以项目为支撑,重点建设“带”中的十大旅游区,规划投资建设118个重点旅游项目。

(四)海洋旅游产业发展举措

一是以加快建设海洋旅游经济强市为目标,全面实施旅游产业规划。编制完成《舟山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抓好“十一五”旅游规划和总规的落实,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要求,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完善规划工作的执行、监督机制,切实搞好旅游规划管理工作。二是以精品项目建设为中心,整体提升旅游产业层次。通盘考虑、科学筹划整岛旅游开发,加紧开发嵊泗徐公岛、桃花悬鹁鸪、岱山山外山岛、长峙岛国际旅游城等项目;加快海钓开发,引进大型海钓赛事,计划举办首届海钓节,培育舟山“海钓天堂”品牌;突出邮轮游艇游船开发,扩大游艇规模,建立游艇俱乐部,建设成为海上观光休闲的旅游精品;强化海洋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加强对岱山“台风乐园”、航海模拟项目项目的业务指导。三是以丰富旅游产品为抓手,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突出特色,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以度假旅游、海上旅游为主的高端旅游;着力在淡季、夜间旅游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一批适应游客晚间需求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和文化设施。四是以发展入境旅游为突破口,拓展舟山旅游市场。加大日、韩等亚洲近邻以及欧美国家等市场开发力度,抓好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国际旅游的衔接;更新宣传方式和促销策略,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实行政府形象宣传和企业产品营销相结合,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五是以旅游合作为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发展对接,在城市旅游定位、产业功能布局、信息咨询服务、旅游节庆、宣传促销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为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六是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为重点,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围绕提高舟山的综合旅游竞争力,把舟山建设成为成熟的、一流的海洋旅游目的地,使海洋旅游成为舟山的城市名片、引擎产业。进一步抓好旅游六要素建设,提高综合旅游交通功能,健全完善信息和咨询服务网络,加强住宿设施和特色购物街区、餐饮街区等建设;抓好旅游服务建设,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展旅游业诚信服务活动,加强旅游市场管理,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大力推进人才强旅工程,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

下载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省杂粮产业发展经济分析与展望(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文万春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宜宾市中南部,北纬 28°11′~28°47′、东经104°21′~104°48′之间,幅员面积13......

    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2013年产业发展回顾与2014年展望 2013年,我国GDP实现了7.7%的较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合集]

    马哲原理分析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进入到21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此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制度,再根据相应法律改善环境的同时把马克思......

    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行业分析与展望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联合国气候变......

    2011—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分析与展望

    2011—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运行分析与展望 在2011年国际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信贷管控比较严格、流动性趋于紧张以及宏观、微观审慎监管进一步改善......

    2011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2011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我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趋于正常增长轨道,但同时还应积极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以保障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膨胀的双重打击下保持较稳定......

    当前我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当前我市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们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将呈现什么样的走势?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提出,未来几个月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