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老挝北部与云南的南部相接壤,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交通运输条件太差,由于国家性质及发展状况的原因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不过这里拥有丰富的热区资源丰富,大面积大土地都有种植热带作物的自然条件。近年以来,随着老挝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的改善使得不少公司纷纷落户老挝,进行热区资源开发和其他的事业建设。本论文着重于收集一些老挝北部相关自然资料及现在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的现状,对老挝北部发展天然橡胶产业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老挝北部发展现状天然橡胶产业展望.老挝北部地理条件复杂多样,交通运输条件不方便,人们生活条件艰苦,但热区资源丰富,有着大面积大规模种植热带作物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老挝对外开放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大公司大集团纷纷落户老挝。本人利用在老挝云橡投资有限公司这几个月的实习时间,对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所发现的问题作了系统的浅析。老挝北部自然资源分析
1.1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
1.1.1地理位置
老挝北部适宜种植橡胶的区域地理位置约为北纬17°30′—21°25′,东经100°06′— 102°20′之间。澜沧江(湄公河)贯穿云南、老挝南塔、波乔、乌多姆赛和沙耶武里。南塔省、丰沙里省,分别与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普洱市江城县相接壤。陆路交通十分方便,昆曼国际大通道贯穿老挝北部南塔省、波乔省。云南植胶区最南部勐腊县县城距老挝南塔省省城南塔100多公里、波乔省省城会晒280公里、乌多姆赛省省城孟赛200公里、沙耶武里省省城约沙耶武里600公里,具有很好的植胶的地理优势。
1.1.2地貌特征
老挝北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主要地貌有山地、平坝、河谷等地貌。海拔250米—800米,局部山地海拔达1200多米,大部份山地地势较为平缓,坡度多在10—20度范围。
1.2土地及气候资源
热作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平均人口密度低,每平方公里大约为18人左右。可进行开发种植橡胶的土地面积较多,以南塔、波乔、乌多姆赛及沙耶武里四省为例,土地总面积约为
4.719平方公里,合471.9万公顷。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有森林、竹木混交林、灌木林、轮歇地、旱地、水田及其它用地(各类型详细面积尚无确切数据)。初步估计可以开发用于种植橡胶的土地资源不少于90万公顷,约占四省总土地面积的19.1%。
拥有丰富的热区气候资源,以南塔、波乔、乌多姆赛、沙耶武里四省为例,省城南塔年平均气温24.2℃、年降水量178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会晒年平均气温25.2℃、年降水量1775mm,年平均相对湿度75%,孟赛年平均气温22.8℃,年降水量197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6%,沙耶武里的年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8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和75%。山地起伏较大,地形地势多样,垂直气候明显。达到适合橡胶树正常生长临界温度18℃,年降雨量在1500mm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5%左右,为此老挝北部大部份地区都适合橡胶树生长,而只有老挝北部的丰沙里省冬季局部温度可降至0℃,没有大规模植胶的条件。2 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2.1土地及气候资源优势
老挝北部可以说是地广人稀,以南塔、波乔、乌多姆赛及沙耶武里四省为例,土地总面积有471.9万公顷,其中可开发用于种植橡胶的土地资源不少于90万公顷。地势多丘陵山地,可大规模种植橡胶树。
老挝北部四省年平均温都高于20℃,热量超出了橡胶树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18℃);年降水量都在1700mm以上高于橡胶树对雨量1500mm的要求;年平均相对温度都在75%以上,符合橡胶树生长的所有条件。
2.2交通条件优势
老挝北部北临中国云南,东临越南,南部便是首都万象,西部便是一江之水相隔的泰国。几个省都有公路相通,在建由云南昆明直通泰国曼谷的昆曼国际大通道便从老挝北部穿过。在南塔省的民用航空线于2008年3月已正式开通。在波乔省城会晒有湄公河河远码头,水运条件也十分便利。
2.3经济优势
老挝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都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从近20年来看,老挝经济先后经历了几个方面的结构调整。1988年推行革新开放,以农林、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并优先发展农林业,取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入经营核算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努力把自然和半自然经济转为商品经济,实行对外开放,颁布外资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贸易,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1991年到1996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1991年后,老挝经济受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老挝政府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整顿金融秩序、扩大农业生产等措施,基本保持了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2001年至2005年,老挝经济年均增长6.2%。2006年至今老挝经济继续稳步发展,人们都期盼政府能调整经济结构带动大家走向富裕的道路。
2.4发展天然橡胶的产业优势
老挝北部与中国、泰国、缅甸、越南相临,边境贸易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由于老挝北部的这些省份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发展天然橡胶种植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农民容易接受。地方政府在分析当前的形势后得出天然橡胶是现代农业科技的产物,按现在的市场价,种植天然橡胶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许多便利的条件。因此老挝政府这几年在不断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鼓励农村保护性开发原始森林资源用于种植橡胶树。目前在老挝北部投资橡胶产业的国家有泰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这样一来,不仅给老挝带来了资金和技术还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在发展天然橡胶产业的同时还带动了老挝林业的开发,即对原始森林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同时又种植上了橡胶林,这并没有使森林面积缩小,相反大面积种植胶不但使得许多荒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还增加了森林覆盖面。老挝北部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现状
3.1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还有许多不足
3.1.1投入不足,生产管理不标准,产业化水平低
随着老挝政府对外政策的开放许多公司纷纷落户老挝,在北部以独资和合资的方式,多领域多层次地进行商业开发。但由于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许多投资项目迟迟不能动工。在老挝北部天然橡胶开发主要有政府的、民营的、外商独资及合资等四种形式。地方政府和民营的因财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独资合资的外企公司虽然在资金方面是准备充足的,但却因为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和许多地方保护政策的影响,资金不能用到关键的地方,造成了许多浪费。管理方面因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税收过重,外企公司只能雇老挝本国的一线工人,由于老挝本国劳动力远远不及国内使得管理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天然橡胶生产的进程。
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如加工业、制造业、贸易及旅游业等的发展,但是现在老挝北部橡胶产业的发展还初级阶段,还没有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产业。如加工业、制造业、旅游、经贸也都是处刚起步阶段,许多地方都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而只有如原材料的进出口,短期短途旅游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阻碍地方产业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就是济济的发展问题。
3.1.2产品结构单一,土地综合利用率低
老挝北部热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是随着天然橡胶的开发,大面积热带雨林,将被天然橡胶取而代之。发展经济是老挝人民共同所期盼的,但由于政府的宏观市场调控力度不够。原本用来种庄稼的山地都种上了橡胶树,橡胶树从定植到开割大概要6—8年时间,这段时间完全可以采用套种或间作的方式种上其它经济作物,而在老挝北部完全是荒废的,这直接造成了老挝粮食的供应吃紧。,这是一种不良的发展模式。
3.1.3服务体系不健全,橡胶产业整合还需深化
从老挝北部几个省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由于国家的发展现状,政府不能正确的把握市场信息,政府对天然橡胶的发展市场风险并没有预见性,也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一风险。服务体系不完善,老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低工资制,使得许多政府部门办公养成了收小费的习惯,办事效率低。许多在老挝的外商切身利益不能得到保障。
许多橡胶公司纷纷落户老挝,在给老挝带来经济推动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橡胶产业不利发展的新问题。各公司联系不多,许多公司都在明争暗斗,为争取资源而采取非正规手段,提高了橡胶产业投资开发的成本。所以在短期内建立一个企业联合协会是很有必要的,使各公司各地区形成良性竞争降低成本,从而多领域全方位地实施开发计划。
3.1.4森林资源浪费,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在老挝北部每年开发的原始森林达数十万亩,而这一区域内所开发出来的木材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砍伐的林木只能用大火烧了或腐烂在山中。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由于没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不少的老挝人民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使得原始森林大面积被砍伐,这样不仅是会造成土壤流失,还可能加剧全球变暖。许多在开发原始森林时并没有按照橡胶林地开发的标准实行,而是胡乱砍伐,把水源林,山脊林等都一并砍伐,没有起到可持续发展地开发原始森林的目的。
3.2进行新技术开发,整顿产业发展
由于老挝还处于发展比较落后的阶段,所以引进新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从当前国际天然橡胶发展现状来看,在开发橡胶产业时必须走国际化、标准化及产业化的道路,特别是像今年一样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我们必须把橡胶产业做好,做精,尽量使投资减少。随着工业化、科技化的到来,我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特别是作为21世纪新一代的“橡胶人”,我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运用当今科技服务于橡胶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节约化道路,走科技化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乃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新工艺的引进说明在产业发展发面我们又有了新的突破。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到来每一步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倡新工艺引进,实质就是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浪费。针对橡胶产业的发展,我们引进新工艺,把无利用价值的东西转变为有利用价值的东西,这样一来才能把产业提上一个新台阶。
3.3增强农民经济意识,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在老挝北部实施橡胶产业投资开发。作为外商不要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多还要考虑到当地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样产品才会有更广的销路,发展才会更轻松。如何去改善农村经济收入来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成为了实施橡胶产业开发的首要问题。在老挝北部95%为
农业人口,当把他们用来种粮食的土地种上橡胶后,植胶的企业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劳动力结构,把部分农业人口纳入我们一线生产队伍之中,这样不但使他们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我们的产业发展也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这样一来不但把橡胶林地管理承包出去,还可以解决部分人口生计问题。经过调查,我个人认为作为云南农垦集团在老挝北部开发的“云橡投资有限公司”就做得非常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说明投资开发正迈上一个新台阶。
4.老挝北部天然橡胶产业的未来展望
4.1未来老挝橡胶产业发展
4.1.1老挝本国优势
老挝由于拥有丰富的热区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非常有利于天然橡胶的生长,特别是近年以来国际都禁止种植牙片,在东南亚实行罂粟替代种植项目,老挝政府也实行橡胶替代应罂粟种植了这一政策,同时得到了老挝政府及国家的大力支持。从老挝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发展其他的重工业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老挝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所以在老挝北部发展天然橡胶种植是很有情景的,同时对带动老挝的地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现在虽然有很多公司都在老挝成家立业,但要数天然橡胶种植产业最有潜力,在这里拥有天然橡胶生长所需的地理资源和气候资源,同时也得到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
4.1.2社会发展优势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各东盟成员国纷纷加入了联合发展的行列,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到来加速了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橡胶产业的发展也得到各东盟成员国的支持,老挝作为一个热区资源大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要利用好这一次发展的好机,利用好发展天然橡胶的成功经验和好的管理模式,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把天然橡胶产业做强做大。5 小结
通过对老挝北部四省相关气候环境及当地发展情况的调查,从中可以看到当地的生活水平并不是 那么高,主要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基础。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老挝种植橡胶是有非常好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另外加之老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给天然橡胶种植带来了非常多的劳动力,天然橡胶种植同时也得到老挝政府的大力支持,认为在老挝种植天然橡胶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的。
第二篇: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天然橡胶产业问题分析讲解
目前,我国天然橡胶栽培主要在云南、海南和广东3 省,栽种面积约1500多万亩,干胶产量6 O 多万吨,约占世界天然橡胶总产量的7 %,仅次于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和越南,居世界第六位。然而我国天然橡胶自给率 目前仅为2 0 %,天然橡胶供给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在天然橡胶种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走出去”发展成为必然。
一、老挝天然橡胶产业现状
据老挝国家农林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老挝近年来橡胶种植业发展迅速。1 9 9 3 年之前,该国只有边界地段有少量的橡胶种植,政府也很少关注与扶持。但1 9 9 3 年之后,老挝政府开始希望通过橡胶产业的发展,引进外资,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1 9 9 4 年老挝橡胶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2 0 0 4 年达7500公顷,2 0 0 5 年达到了1.18万公顷。
老挝橡胶种植面积的6 0 %以上位于北部(靠近缅甸和中国)地区,其余植胶区位于中部和南部(靠近泰国)。7 0 %的植胶区是租用地,仅2 3 %属小胶农。目前老挝橡胶单产为1 3 0 0 千克/ 公顷,2 0 1 0 年橡胶种植面积约为2 5 万公顷。
二、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橡胶产业的现状
受土地和自然条件限制,“ 走出去”成为中国橡胶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从全国来看,云南具有最优越条件。首先,云南与老挝、缅甸接壤,这一区域可开发的热区土地面积达7 0 0 万公顷;此外,可再生种植经济受到老挝、缅甸极大欢迎,通过发展橡胶产业,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双边人民脱贫致富;云南橡胶产业经过5 0 多年发展,现已拥有先进的管理、生产经验,单产全国第一,植胶技术世界领先。
缅甸、老挝北部地区是传统的罂粟种植区,毒品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走出去”发展橡胶产业,能从政治、观念、经济上影响和带动周边,有利于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发展经济;有利于消除境外对毒品经济的依赖,消除毒品对我国的危害。目前,在老挝共有1 4 8 家外国公司投资种植橡胶。云南省有4 4 家企业在老挝北部7 省共投资3 . 2 9 亿元人民币,实现新增替代种植面积5 2 . 1 6 万亩。据估算,在10~2 0 年内,如果云南企业到老挝、缅甸开发4 0 0 0~5 0 0 0 万亩橡胶,仅干胶一项就价值1 0 0 0~1 5 0 0 亿元,加上相关的物资贸易,可拉动云南省1 5 0 0~2 0 0 0 亿元的进出口贸易。
三、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橡胶产业的优势
(一)国内政策的支持 . 国家出台扶持政策。商务部牵头的国家1 2 2 工作组是国家层面的替代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每年召开1 次 工作会议,形成共识并出台政策支持替代种植企
业。一是资金支持。2 0 0 6—2 0 1 0 年,国家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扶持替代企业。二是免征关税。国家对企业替代项目返销国内农产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同时,对企业替代项目出口化肥免征出口关税。三是援外支持。应缅甸、老挝中央政府要求,对缅甸、老挝北部地区给予援外项目扶持。四是推进政府支持。中缅两国签订了 “替代发展框架协议”,中老两国的协议正在积极推进中。. 云南省不断完善支持替代种植工作的体系建设。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副省长为组长的“ 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形成联席会议制度,同时构建了省、州(市)、县三位一体的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工作机制。二是编制规划。通过对缅甸、老挝北部的实地调研,编制印发了 《 2006—2010年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规划纲要 》。三是制度建设。编制印发了 《云南省禁毒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暂行办法》、《 云南省省级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企业(项 目)管理暂行办法》、《 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种植返销国内农产品进口审批管理操作办法》。四是队伍建设。建立了1 7 0 余家替代企业的基础信息档案系统和企业替代项目进出口指标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一批替代种植咨询专家队伍,编制印发了 《 云南边境地域资源交通图》;组建了云南省替代种植发展行业协会。五是面积核查。依靠专业技术公司运用卫星遥感、GPS 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3S技术,对2 0 0 5—2 0 0 7 年新增替代种植面积进行核查,3 年核查累计结果为1 0 1 万亩。六是加大宣传。编制印发了2 0 0 6 和2 0 0 7 的 《 云南省境外罂粟替代发展工作报告(白皮书)》。七是便利化建设。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为首批1 2 1 家替代企业建立基础信息,替代项目人员实现备案办证,多口岸(通道)出入境。八是落实配套资金。云南省政府从2 0 0 7 年起落实省级配套资金3 0 0 0 万元支持替代企业。(二)老挝有利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老挝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亚洲大陆和南洋群岛之间的陆桥位置,位于北纬1 3。5 4’ ~2 2。0 5’ 和东经1 0 0。0 5 ~1 0 7。3 8’之间。其地形以山地和高原居多,除湄公河沿岸平原及山地中局部盆地外,大部分是山地。山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 0 %,平原和盆地约占2 0 %。老挝的整个地势在中南半岛上较高,故而有 “ 中南半岛屋脊”之称。
老挝属热带季风型气候,气温终年常热,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各地气温差异不大。每年5 —1 0 月为雨季,11月一翌年4 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在2 0~2 6 ℃之间,其 中1 月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为1 0—2 0℃;5 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4 0℃,仅琅勃拉邦和北汕地区有时会达到4 5 ℃。全国年平均降水量在1 2 5 0~3 7 5 0毫米,年降雨量的9 0 %集中在雨季,7 —9 月为降水高峰
期,月雨量为3 0 0 毫米左右。全境降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高原和山地多、平原和谷地少等特点。虽然局部地区的气候因干旱、洪涝等因素不利于开展农业生产,但从大部分地区来看,充足的光照和降水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适宜的气候与地理特征使老挝成为公认的橡胶宜植区。(三)老挝农业政策的改善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国初期,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几年实践,证明这种组织形式脱离老挝实际,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此,老挝政府积极调整政策,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相继出台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1 9 8 0 年,老挝政府开始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和合并,并在农业生产合作社 中推行家庭承包制。1 9 8 7 年,老挝政府将分由农户承包的土地重新正式分给农户经营,并向农民颁发 《土 地证 》,规定农民对其土地拥有使用权、继承权和转让权。1 9 9 3 年5 月,老挝政府颁布实施与 《老挝土地税 法》相呼应的《 老挝土地法 》,该法规定 “ 国家确认老挝公民有占有和使用土地的权利并发给土地证,允许移交、继承、出租、具开发性的抵押、入股、出售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在老挝政府2 0 0 1 年制定的近、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针对当时老挝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管理的地方化、农业生产经营多样化、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培训、流域整合管理、农林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优先政策,通过这些优先政策的实施,对发展农业生产、加快农村开发产生积 极作用,这是老挝政府消除贫困战略的重中之重。同时 设立农业发展银行,专门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增加政 府投入,优先发展一些重点农业项 目;积极寻求国际援 助,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技术。
四、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橡胶产业存在的问题
中资企业在老挝发展橡胶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老挝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社会人文3 个方面及中资企业自身。
(一)老挝政治经济问题 . 老挝是在 “自然性质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探索的,起步低、基础差、办法僵,基本上还停留在 “ 计划经济”层面上发展经济。农业开发上,一个公司可以签订一个县或多个县的区域排 他性开发合同。. 老挝经济对外依赖性非常强,“ 三依靠”是老挝 国情的突出特点,也是近现代老挝经济的基本特征。由于对西方国际援助组织的依靠,政府对发展橡胶的态度 和力度不明确,对外国公司而言总是 “ 犹抱琵琶半遮 面”,表现得很不积极。3 . 由于长期受外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老挝对国民开办公司所需土地可以做到最大化的满足,而对国外公司大面积、长时间租用土地却非常敏感,从而使“经济民族主义” 思想在社会上的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自己无力发展又渴望发展,另一方面却又非常担心流入 “ 殖民经济”。其中对国外劳工特别是对中国劳工的引入表现得倍加关注和严谨,以致在关注国富民强为出发点,讲求 “ 民有、民
享、民乐”的同时,常常又以各种方式表达出对不均衡的全球化进程的反抗,更加关注自身在多极格局中的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和利益反映。(二)老挝法律法规问题 . 土地法不健全。一是对企业发展速度的影响。老挝实行土地公有制,国家是老挝土地唯一的所有者,国家对于自己所有的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同时对本国国民与外国人在土地使用形式上作了区分。本国个人、家庭及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土 地租赁权;而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仅仅享有土地租赁权。老挝土地法没有对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作出规定,但对土地租赁期限作了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省级只有3 0 年以下的批复权,3 O 年以上就要 由国会或中央批复;土地租赁面积上也有规定,1~4 5 亩之间是县政府的批复权限,4 6~ 1 5 0 0 亩之间是省政府的批复权限,1 5 0 0 亩以上就要国会才能批复。二是对企业发展规模形成制约。老挝 《 土地
法》虽然明确规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实践中却存在农民永久使用、农村集体永久使用两种类型,使用权无年限限制,属于永佃使用权范畴。当地政府普遍将这种永佃权称为私有权,认为存在国有、集体和私有3 种土地产权类型。同时政府尊重民意和私有财产,允许土地 的使用权在本国公民间自由买卖,土地作为一种用益物权,土地使用权人不待他人行为的介入即可直接行使对土地的占有、使用及收益权,他人不得干涉,这部分土地的标志是个人或组织拥有土地证,但面积不大且不连片。三是土地的批复和落实上受到制约。老挝还存在一类土地,即,没有归属个人使用权以外的土地,老挝土地法对其使用权限作了专门规定,政府批准个人和家庭按分配计划和目标,长期有效地使用,使用权实行政府 审批授予制。除了这种以 “无期限有限制流转”为特征的政府土地计划配给制度之外,还有就是计划、分配的土地并不掌握在政府手里而在村寨的集体当中。即,公司批到土地之后,还要通过政府职能部门到土地所在的村寨,征得村寨和老百姓的同意之后,公司才算有真正的开发权。.劳动法。老挝的劳动法对合法劳工和非法劳工的聘用都有明确规定。外国合法劳工是指获得工作许可证的劳工,其中外国劳工的聘用不能超出总劳工数量的 1 5 %;外国非法劳工是指没有获得工作许可证的外国劳工。橡胶产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法律制约外国劳力引进只能占总劳工数量的1 5 %,而老挝劳工受传统和习惯的影响不愿意受公司约束和管理,从而出现劳工不足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橡胶产业的发展。
(三)老挝人文社会问题 老挝虽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民众的心态却安于现状、知足而乐,民族心态严重缺乏积极进取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人口少,土地广,自然生态条件好,丰富的资源,使得民族心理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2 .民众行为处事非常现实和散漫。当天干活当天拿工资,延后
一天都不行。而且在拿到的工资没用完之前不愿意出门做事,要把钱用完后才会去劳作,完全处于 一种 “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懒散生活状态。3 .社会基础设施的发展缺乏必需的资源,许多地方 的交通、水、电等设施开发还处于零状况,民众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卫生医疗服务,政府想改变现状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总是处在一种 “ 自然发展”或依赖公司 “ 援助发展”之中。
(四)中资企业遇到的问题 . 资金问题。①资金短缺。我国开展的境外经济技术合作,多以半官方、企业和民间的形式,协助四特区发展粮食等经济作物,以替代种植解决边民温饱,从根 本上消除毒品生产的一种合作方式。由于资金短缺,实施单位和牵头部门资金负担重,替代工作难以进一步开展。②进出口岸费用高。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以及公司人员的不断增加,公司员工和车辆进出口岸的费用极高。据了解,现在有的公司每年仅花在进出口岸上的费用就超过8 万元。③开展境外投资项目私营企业居多,企业整体实力弱,资金缺乏,投资规模不大。在境外项目资金前期投入后,后期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影响该项目投资回报率,导致成本偏高,效益低。④虽然国家给予境外投资项目许多优惠政策,但替代产品的进口配 额、项 目资金等迟迟不能到位。. 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产业的相关政策措施与目前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造成企业经营拓展难,制约了替代经济的发展速度。3 . 受老挝政策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对许多项目不敢投入,不能很好地实施国家 “走出去”的开放战略。由于老挝政府在政策执行时的多变,使企业在境外投资存方面在一定的投资风险 ;加上语言的障碍,使许多工作不能及时同老挝有关部门沟通,导致投资项目实施时间的拖延,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老挝北部地区由于长期种植罂粟,使得道路、电力、交通运 输、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地方教育事业不发达,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以及配套政策不到位,这些都使许多投资企业无可奈何。天然橡胶是目前我国较为紧缺的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 种资源、大力促进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从国内现有资源来看,“ 走出去”发展已成必然趋势。要使 “走出去”发展天然橡胶安全有效,不仅从国家层面要制定有利的政策措施和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国外投资企业的监管。“ 走出去”的企业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加强生产技术指导是关键。
第三篇:高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文万春
高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三省结合部,宜宾市中南部,北纬
28°11′~28°47′、东经104°21′~104°48′之间,幅员面积1323km2,辖12镇7乡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2.12万人,农业人口45.91万人。高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最低270米,最高1252.1米,属丘陵低山地貌;气候温和,温湿度适宜,雨量充沛,平均年气温18.2℃,相对湿度81%,年日照时数1147.8小时,大于10℃的积温5881.3℃,无霜期360天,全年降雨量1028.1毫米;土壤PH值4.5-6.5,有机质含量丰富。近年来,高县抓住“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把蚕桑产业作为山区和半山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培育和发展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全县现有桑园18万亩,产业遍布全县19乡镇,其中基地乡镇10个,有养蚕基地村和重点村119个,1681个组,蚕农3万多户,从事种桑养蚕人口10多万人,约占全县农业人口30%。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高县实现了蚕桑基础稳定,产茧、产值、单产、价格等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发种16.6万张,产茧11.2万担,实现蚕桑综合产值3.3亿元,其中蚕农茧款收入1.48亿元,净增长5462万元,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蚕桑产值700余元,蚕业产值和丝绸工业产值占了全县GDP的10%以上。高县已成为川南产茧和缫丝第一大县、四川蚕桑产业第二大县。
一、发展现状
(一)龙头企业发展。高县蚕桑产业龙头企业——立华蚕茧有限公司,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公司拥有先进的飞宇2000型自动缫设备14组,粗丝机6台,K251织机80台,捻线设备60台(套),已形
成500吨生丝、100万米绸缎、200吨捻线丝、5000床丝棉被的生产能力,可创产值2亿多元。生丝平均等级4A级以上,双宫丝、捻线丝双特级,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县内建有一个年生产优质蚕种10万张的蚕种场,能满足本县50%以上的蚕种需求量。全县有蚕桑高、中级技术人员近100人,有制种、缫丝、织绸等技术人才1500人以上。
(二)产业基地建设。高县现有桑园18万亩,产业遍布全县19乡镇,产业基地相对集中在罗场镇、庆符镇、嘉乐镇、落润乡、蕉村镇等中南部乡镇。2010年,罗场镇产茧达2.18万担,继续保持川南领先地位,庆符镇、嘉乐镇也稳定在1万担以上。产茧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1个,产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23个,蚕茧收入5000元以上的户5000户。
(三)发展体系构建。高县建有一支250余人的技术培训和推广队伍,科技公共服务能力能基本满足基层蚕桑生产需要。形成了蚕桑科技示范园(蚕桑科技专家大院)—乡镇蚕技站—村蚕桑员(蚕桑专业合作社)—共育户(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四级服务网络,服务体系较为健全。立华蚕茧公司负责育苗、栽桑、发种、养蚕、新技术推广;乡镇有22个蚕茧生产技术站具体实施;蚕桑基地村、共育户、科技示范户、蚕业协会(蚕桑专业合作社)作为补充,“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同时,高县蚕桑产业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尽管产业龙头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且在省内来看生产水平较高,但科技开发力量仍然不足,生产水平仍处在国内中等水平,产业发展附加值不高。企业拥有缫丝、织绸等生产能力,但蚕桑—丝绸—服装的产业链条未完全形成,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缺乏,下游产品仍需进一步开发和延伸。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不够。农民栽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依然不高,蚕桑单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缺乏的条
件下,需要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民栽桑养蚕的科学水平,以提升蚕桑科技含量,提高蚕桑单产。方格簇、养蚕大棚、小蚕共育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综合效益发展不够。尽管蚕桑产业已经成为我县部分农民群众家庭支柱产业,但蚕桑产业“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态普遍存在,产业附属和配套综合开发尚在起步阶段,综合开发利用不够,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发展不够。
二、发展前景展望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工作取向,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全力推进高效循环蚕桑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蚕业,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链条型延伸、综合性开发,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壮大,保持蚕业生产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实现“一增长、二优化、三提高”,(一增长:蚕茧产量明显增长;二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三提高:蚕农收入、品质效益、出口创汇明显提高)。到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发种22万张,产茧量达到15万担,行业产值超过3亿元,税利1000万元,蚕农综合收入实现1.5亿元,蚕茧质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创建省级蚕桑特色产业县。到2015年,桑园面积达到22万亩,发种28万张,产茧量达到20万担,行业产值超过5亿元,税利3000万元,蚕农综合收入实现3亿元(翻一番),丝绸工业上台阶,延伸产业链,打造名牌产品,推进产业升级,创建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三)发展举措。
一是突出示范建设,推进产业基地发展。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建设10个产茧1万担以上的乡镇,100个产茧1000担、综合产值超200万元的村,1000个产茧100担以上、综合产值超50万元的社,10000户产茧10担、综合产值超2万元的科技示范户。规划建设7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在罗场镇、庆符镇、蕉村镇、嘉乐镇、落润乡、羊田乡等6个乡镇41个村集中连片区域,建成在全市范围内基地最大、生产标准、综合效益好的7万亩高效循环蚕桑经济产业带,其中核心示范区3万亩。大力发展“一步成园”。充分调动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2011-2012年,新建、改建桑园8万亩(其中新建2万亩,改建6万亩),桑园面积达到20万亩,达到并超过全省产业基地强县标准。2011-2015年,新建、改建桑园16万亩(其中新建4万亩,改建12万亩),桑园面积达到22万亩,高产优质桑园巩固在15万亩以上。
二是突出链条延伸,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扩能技改等方式,努力拓展蚕、丝、绸项目,千方百计延伸蚕业产业链条,发展印染、服装等后续产业,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引导龙头企业投入资金提高技术水平、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走区域性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链条型延伸、综合性开发的道路。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完善1个产丝400吨的丝厂;完善一个产绸100万米的绸厂;建成一个产丝棉被1万床的丝棉厂;筹建一个丝绸服装厂。同时,制订和完善有关指导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政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择优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和发展农民蚕业专业合作社,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
三是突出科技兴蚕,加强科技研发推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业发展更要靠科技支撑。与省蚕研所、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科技研发合作机制。在工业生产上,充分发挥企业建立的茧丝工程技术中心作用,加大技改和节能降耗力度,改进现有的生产工艺,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创立产品品牌。同时,加快专业化职业蚕农群体培育,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乡镇蚕技站、村社干部、蚕农”四位一体的技术推广体系功能,加大蚕业生产科技普及力度,做到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园、技术要领到人;全面推行桑蚕品种优良化、消毒防病专业化、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蔟方格蔟化等 “五化一高”工程。
四是突出综合开发,提高蚕桑发展效益。改变蚕桑“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生产观念,大力推进蚕桑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改变单纯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单一模式,推进低碳、生态、高效、循环蚕业建设,提高蚕桑产业发展附加值。启动林下养殖、桑枝食用菌项目、黑花生、紫薯、雄蛾保健酒等蚕桑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在罗场镇、庆符镇、嘉乐镇等乡镇建成年产10万袋菌袋的基地;2011年推广1000亩建立果桑品种园。通过发展一系列综合开发项目,使蚕桑综合效益、蚕农收入得到较大提高,亩桑产值超过10000元。
第四篇: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http://magnetsky.com/ 2006-12-26 中国磁性材料网
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情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02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2003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2.中国稀土永磁――钕铁硼的发展
某个国家或地区磁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时,即成为“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二次大战后的美国,70年代以后的日本均堪称当时“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新世纪伊始,“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已转到中国。据统计,直到1999年,铁氧体磁体的产值始终占全球磁体总值的一半以上,堪称磁体市场的主题。2000年稀土磁体(NdFeB+SmCo)产值首次超过了铁氧体的,此趋势与日俱增。换言之,稀土磁体在21世纪将唱主角。代表当今磁体最高性能的NdFeB稀土永磁的80年代初问世时,正好赶上计算机产业的微型化,故该磁体立即成为制造诸如磁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设的关键材料。NdFeB更广泛用于各类音响/影像等消费电子器件中,90年代以来在全球迅速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也离不开NdFeB的重要贡献。
钕铁硼专利[1]
钕铁硼硬磁制造方法分为烧结和粘结两种,专利所有者分别为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日本)和麦格昆磁(MQ)公司(美国)。同时MQI公司又是全球唯一的粘结钕铁硼原材料(磁粉)供应商。其在欧洲和日本的成分专利和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均已经失效,美国的专利在06年和07年分别失效。在中国制造、销售和使用钕铁硼磁体并不涉及任何专利问题,但是其产品不能出口到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中国拥有住友与MQI覆盖全球的专利许可的烧结NdFeB磁体企业共五家: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三环),于1993年5月取得专利许可;北京京磁公司(BJMT),于2000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银纳金科磁技术公司(THINOVA),于2000年9月取得专利许可;宁波韵升磁公司(韵升),于2001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T&M),于2003年3月继承了台湾海恩金属公司2000年5月取得的专利许可。这五家公司的烧结NdFeB磁体的生产能力将近10,000吨/年,五家公司中的三家是上市公司,即安泰科技、三环与韵升。
烧结钕铁硼
在全球及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烧结NdFeB磁体的总产量,其中2004年中国生产烧结NdFeB磁体27,510吨,毛坯46,1500吨。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长49%。而产量与产值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稀土磁体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是解决此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说,要尽快消除存在于中国磁体产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烧结NdFeB磁体在中国的用途可分为三类:
1.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诸如MRI,VCM,CD传感器,CD-ROM,DVD-ROM,手机,电池驱动工具,EB,EAV,EV。
2.传统用途,诸如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响器件,磁选机/磁分离器,各类磁化器包括民用水脱垢器,油田用的脱腊器,酒厂用的陈化器等。
3.低档用途,诸如慈溪等地生产的磁性纽扣。图2是2003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的用途分布情况。
中国烧结钕铁硼产地遍及11个省和京津地区(见图3)。浙江省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发展最快,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7.1%。山西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低成本条件,目前已与沪杭地区、京津地区形成了中国三角鼎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山西烧结NdFeB磁体生产占全国产量的21.7%。京津地区的产量居第三位,占全国的11.7%。其余总量19.5%则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等苏、冀、内蒙、鲁、豫、川、陕、甘、宁九省以及东北地区。众所周知,NdFeB对环境(温度、湿度)极为敏感,浙江产量虽大,但品质不高。一般而言,气候干燥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用同样工艺设备生产磁体,其性能则优于南方的。当然,关键仍在于采用专门针对NdFeB的设备并按先进工艺进行磁体生产,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高牌号磁体。濒临渤海的烟台首钢磁材公司,它引进先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顶级烧结NdFeB磁体,就是一例。
2004年国内烧结钕铁硼行业热情空前高涨,新增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科三环公司通过长期努力,第一次进入到为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磁材企业所垄断的钕铁硼高端应用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音圈电机(VCM)应用市场;在另外的一个高端应用领域――汽车应用领域方面,中科三环的钕铁硼磁体也成功应用在点火线圈、电动助力转向、气囊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中,同时还进入了核磁共振成像仪领域。对于上述几个稀土永磁高端应用市场的进入,标志着中国的稀土永磁产品结束了大部分只局限于中低端应用市场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与日、欧发达国家磁材巨头争夺高端应用市场。
粘结钕铁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粘结钕铁硼方面,美国和欧洲的生产企业基本退出了该行业,到2003年只剩下一两家生产粘结NdFeB的制造厂了,2004年美国和西欧的永磁材料产量只占全球的10%之内。因此在该行业中,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企业[3]。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全部转到中国上海爱普生磁性器材有限公司了;另一家大的粘结磁体企业-日本大同公司。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2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安泰科技2003年3月收购了海恩公司,其深圳的爱恩美格也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产能基本分布在中国。
从2001年开始,中国粘结钕铁硼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2002年后中国远远超过了日本,处于了第一位。粘结钕铁硼磁体1996年全球产量为1320顿,中国的产量仅为50吨;2000年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达到3550吨,中国的产量为620吨,虽然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仅为20%,但年平均增长率去达到了60%,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达到了1350吨。
尽管中国已经是生成粘结钕铁硼永磁的第一大国,但只是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优势,由于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管理能力有限,只能生产一些中低档的产品,像HDD这类高档和高利润产品仍由日本企业掌控,所以在中国出现生产量增加很快,产值特别是利润的增长却不成比例。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估计年递增速率在20%以上。到2005年,我国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全球对粘结稀土永磁需求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粘结钕铁硼永磁的主题市场是IT行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型马达,IT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对粘结钕铁硼永磁的需求。中国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
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无时不出现于国际前沿。在ThMn12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研究方面,我国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之一,在结构与磁性,超精细相互化合物方面,我国最早报道了RF11TiNy的研究成果,开辟了ThMn12结构间隙化合物研究领域;在Nd3(Fe,Ti)29新相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Sm3(Fe,Ti)29单相化合物及其氮化物,并研究了它的磁性。近年来,利用快淬工艺制备各向异性稀土永磁材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利用快淬工艺成功的合成出具有高磁能积的磁各向异性Sm-Co稀土永磁材料,其室温磁性能可达18.2MGOe,剩磁比为0.9,并且通过球磨后制备的粘结磁体仍旧保持各向异性,具有高的磁能积。同时发现碳元素能够控制易磁化轴在快淬带中的织构方向并细化晶粒可进一步提高其硬磁性能。
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hMn12结构氮化物稀土永磁材料[5]。目前,已开发出磁能积为15~20MGOe左右的R(Fe,M)12Ny(R=Pr,Nd;M=Mo,Ti,V)间隙化合物稀土永磁材料,已建成年生产能力100吨的中试生产线,进行产业化推广[6]。2004年10月,深圳北大双极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中核集团公司签约,合作建立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基地,将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拟在深圳建设年产1000吨钕铁氮磁粉的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此签约项目涉及3.5亿元的巨大数额。该磁粉在质量上和性能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成果是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典范。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正在利用钕铁氮制造磁体产品。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科委的立项支持。
钢铁研究总院,开展了高使用温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阶段性热处理退火工艺、胞相和胞状结构与温度磁性能的关系。获得Sm2Co17高温磁体的性能450℃时(BH)max≥9MGOe,Hic≥7.9kOe。
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申请并承担各向异性钕铁硼磁体的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和教委纳米专项等多项课题,进行粘结各向异性钕铁氮复合磁体研究开发。北京科技大学利用HDDR(hydrogen disproportionation desorption recombination)工艺也进行了开发各向异性钕铁硼粘结磁体的研究。
近来有一些国外磁体专用设备厂家联合推出,按最佳工艺路线配套的一条全封闭、全自动化的完整生产线:原料从生产线的一端投入,在另一端出来的已是磁体最终产品,包括磁体的涂层。设备厂商能保证磁体产品极低的氧含量(O2≤1000 ppm)和极高的磁能积((BH)max=52MGOe))。据了解,如此先进而完备的生产线在西方国家尚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此生产线的报价远低于单机报价的总和!报价不仅包括设备硬件,也包括技术软件。换言之,设备厂家不仅提供成套设备,更保证用户能生产出最高牌号的稀土磁体!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磁体专家有感于国内生产设备与国外的差距,经数年的潜心钻研与实践,终于在2003年中研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并付诸实施。用它可稳定生产高挡NdFeB磁体,整条年产300吨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的价格仅是国外相应设备的1/4~1/6。此生产线的涂层完全摈弃了导致磁体氢化的电镀,而采用无污染的Dacro技术,耐蚀性良好,成本低廉。近年来,我国的稀土永磁的生产装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满足一些新的生产工艺方面的装备有了突破。例如国产速凝薄片炉和氢破碎炉已在一些磁体生产厂使用。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的永磁设备制造商也瞄准了中国这块宝地,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同样给我国的永磁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04年9月,沈阳中北真空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建国内先进的真空炉生产基地,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液晶显示、等离子真空热处理技术,这必将对我国烧结钕铁硼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磁体产业发展思路和前景预测
跨入21世纪,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增长超过20%[7]。初步统计,2004年中国烧结铁氧体[8]达到3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51%),粘结铁氧体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32%);烧结钕铁硼永磁[9]达到27,510吨(占全球总量的81%),粘结钕铁硼永磁[10]达到1350吨(占全球总量的35%);铸造磁体3,500吨(占全球总量的56%)[11]。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稀土永磁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朝阳产业,稀土永磁产业是磁性材料产业的重中之重,其新的应用成长点在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不断带来新的用途。除了在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电话、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外,汽车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和音响系统的应用已经开始,这将极大的带动钕铁硼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从而在未来的五年至十年内,国外的钕铁硼制造业继续逐步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吸引大量国外先进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商,比如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的企业进入,一方面会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中国,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钕铁硼磁体的总产量超过了5万吨,烧结钕铁硼磁体产业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仍会保持在20~30%以上,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预计到2010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中国磁性材料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
(1)家电领域。中国电视行业预测到2010年,中国彩电总量达到1亿台,占世界产量的63%。据此估计,全球需要软磁铁氧体6万吨,永磁铁氧体8万吨。
(2)信息化领域。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外置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硬盘驱动器(HDD),预计到2010年全球产量超过5亿只;DVD、DVD-ROM和刻录机,到2010年全球的产量超过10亿。这是钕铁硼磁体应用的大市场,全球需要量在2万吨。
(3)汽车领域。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大支柱工业,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如每辆汽车用电机数在30只,扬声器在5只,将需要永磁体10万余吨。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电动汽车的开发在加速,预测到2010年全球产量在350万辆,需要钕铁硼磁体4200吨。
(4)其他配套领域。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件市场向中国转移,例如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约达5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车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需用磁体1500吨(折合毛坯近2500吨);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加上中国磁体价廉物美,一些涉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电子变压器、电机、电感、电声,均转移到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磁体的销售市场也在中国。
结 语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强强联合,要有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或合资国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树立国际名牌。中国企业必须投入应用开发领域,配合整机开发磁性材料配套部件和组件,到2010年全行业争取达到产值400亿人民币。
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继续加强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加强高档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使我国稀土永磁材料能保持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磁性材料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没有自已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产品。重点扶植中国专利产品,如钕铁氮磁体,但必须要全行业和相关的配套行业一起合作。同时还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领先全行业,使国内外其他企业无法竞争。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特点要低价优质,才能参于国际竞争。我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加强自身的整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国外先进磁性材料企业加强合作,互助互利,使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扎根于中国,使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服务于全球。
关键词:中国 磁性材料 产业现状 发展展望 稀土永磁 粘结钕铁硼
第五篇: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
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
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
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
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
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
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
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
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
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
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
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目前,我国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其饲养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相关饲养标准,通过目标产品定位,即利用奶公犊牛生产什么样的牛肉,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化饲养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和牛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随着进口牛肉贸易自由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牛肉,日本更加重视脂肪杂交。
我国先后在2003年7月和2011年12月颁布了牛肉质量分级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676-2003)和牛胴体及鲜肉分割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来指导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产品的生产。2008年6月,农业部“948”项目和中法肉牛合作项目支持完成的“中国肉牛追溯系统”为我国生产可追溯牛肉进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制于我国牛肉产品的消费传统和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由规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牛肉仅占15%左右(王国桂,2006),同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犊牛肉分级系统,无法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生产和选购优质小牛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食品加工、安全产生的的各个环节,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和营养,对牛肉产品的详细说明有利于牛肉产品的销售和增加牛肉需求。在美国,同样是700磅(315 kg)重的优级和精选级胴体的价格差为每头0~140美元,因此,肉质评级体系可以使肉牛生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通过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借鉴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推行我国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我国牛肉生产水平、牛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高峰,2002),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对促进肉牛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肉生产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牛肉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市场细分,开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在关注牛肉产品本身消费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产品相关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拓展和提高肉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培养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肉牛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牛肉生产企业的有力竞争,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肉牛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成熟土地资源0.21 hm2,仅为澳大利亚(25.16 hm2)0.8%;人均水资源2 292 m3,仅为加拿大(98 462 m3)2.3%(武英耀,2009),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约有 0.87 亿 hm2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水资源生态严重短缺,我国有 18 个省区、30%国土、60%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李季,2009)。而肉牛饲料中粗饲料饲喂量占80%左右,如果接近美国的产量,实现年产1 000万t牛肉的目标,仅肉牛产业每年就需要大约18 250万t粗饲料,因此,肉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安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也间接地保护了肉牛产业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
3.4 营养研究
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对于肉用犊牛的营养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在犊牛营养需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奶牛营养需要(NRC)第七版,但是很显然犊牛的营养策略受研究经费所限制,并不是最佳营养需要(Amburgh,2005),NRC(2001)关于体重低于 100 kg 的犊牛营养需要是根据 100~150 kg 体重青年母牛生长需要量推算的(云强,2010)。
蛋白质是经济动物在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国外科研工作者对犊牛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oy(1980)和Luchini(1991)认为出生 8~10 周龄犊牛料中粗蛋白质(CP)含量应为 16%~18%,而Leibholz 和 Kang(1973)认为犊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5%时,可以与 18%蛋白质水平获得相同的增重效果,只是氮沉积较低。
由于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几年大量展开。1991年,我国针对后备奶犊牛的营养需要陆续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刁其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张蓉,2008;李辉,2008;张乃峰,2008;张卫兵,2009),从营养的水平、来源、模式以及添加剂等对后备奶犊牛展开了相关的初步研究,同时部分研究者(张召兄,2007;王文奇,2006;李伟,2010)开始从奶公犊牛营养角度出发,围绕着奶公犊牛的生产利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更多趋向于高蛋白质犊牛料体现出较为良好的生长性能。
受生产力水平、居民消费能力和习惯的制约,我国奶牛和肉牛产业都没有对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进行深入研究和生产应用,目前,我国并没有奶公犊专用饲料和相应的提前断奶技术,因此,奶公犊养殖者不能对规模化养殖奶公犊进行设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