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师范大学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编制管理试行办法
返回
校人发(2011)2号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有效配置教育人力资源,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根据《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草案)和《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和上海市教委下达的编制额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管理目标
1.通过定编,控制人员规模,优化人员结构,科学合理设置各级管理机构和各类岗位。实现从人员总数控制向人员结构管理和提高用人效益转变,使现有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
2.在定编基础上,明确各类人员的岗位和职责,健全岗位责任制,完善岗位聘任制,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聘任,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真正发挥编制管理的效力。
3.利用编制的调控作用,根据学校各项工作的需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编制管理,提升教职工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建设,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编制管理原则
学校编制管理根据按需定编、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在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给我校的编制数内予以核定,做到统筹兼顾,确保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允许合理缺编,制约过度缺编,严格控制超编。鼓励适当压缩党政管理、实验技术等教辅编制,增加教学、科研编制。
各学院(部门)应建立灵活用人制度,采取学生助工、外聘兼职、人才派遣等多种方式规范用工。鼓励聘用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产业部门等具有相应资格的人员从事兼职教学、科研工作。
三、人员编制分类
学校人员编制根据工作职能、任务和性质不同分为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和附属单位编制。
1.基本教育规模编制。
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包括教师编制、科研编制、教学辅助编制、党政管理编制和工勤编制。
(1)教师编制:指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及相关学术研究工作所需配备的人员编制,包括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编制。
(2)科研编制:指专职承担科研项目和为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等任务所需专项配置的人员编制,含科研人员和直接为科研服务的科研辅助人员的编制。
(3)教学辅助编制:指为教学服务的实验技术、图书信息资料、学生实习指导、电化教育以及其他技术服务工作所需配备的人员编制。
(4)党政管理编制:指从事党务、行政管理、行政事务工作所需配备的人员编制。
(5)工勤编制:指党政管理部门和学院配备的从事基础服务性工作的人员编制。
2.附属单位编制。
附属单位编制是指承担学校公益性、服务性任务和经济独立核算等单位的人员编制。
四、编制核定办法
(一)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核定
学校依据核定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主要指标、辅助指标(生员比和生师比),以折合标准学生数为基本参数,按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有关规定,核定学校各类编制数。
1.指标依据和比例控制
(1)折合标准学生数计算办法
折合标准学生数按各类学生的折算比例进行折算。参照教育部高校教学水平评估的折算标准,学校标准学生数折算比例定为本专科生1:1;硕士生1:1.5;博士生1:2;留学生1:3;夜大生1:0.1。非学历生、非全日制生、交换生、短期留学生(进修时间一年以下)不作为折算依据。
(2)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和专任教师编制核定指标
基本教育规模编制以生员比来进行控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8:1-12:1范围作为测算依据。教师编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秀标准核定,学校生师比控制在16:1。
(3)基本教育规模编制定编比例
教师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58%左右。科研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4%左右。教学辅助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20%左右。管理人员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17%左右。工勤编制:控制在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1%以内。2.教师编制的核定(1)专业教师
按学院生师比进行测算。测算公式为:
其中:Jz 为专业教学教师定编人数,X1 为学院标准学生数,B1 为生师比比例系数。生师比比例系数标准为:文科21-23,理科19-21,工科17-19,艺术体育类控制在16以下,中外合作专业根据校院二级分配模式暂定为36-40。
(2)公共课教师
按照授课学生人数,周授课计划学时数,周教学工作量标准定额,教学计划中课程持续发生的学年数,标准班人数等确定。计算公式为:
其中:Jg 为公共课教师定编人数,X2 为授课学生人数,M 为周授课计划学时数,N 为教学计划中课程持续发生的学年数,G 为周教学工作量标准定额,B2 为标准班人数,取值为:政治理论课100-120人;公共外语课50-60人;公共体育课30-40人,计算机公共课60-80人,师范教育类公共课50-60人。(为其他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参照此方法执行,标准班人数取值一般为50-60人)。
(3)思政教师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配备,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各学院专职思政教师编制按70%的比例核定,另30%聘请兼职思政教师。
3.科研编制的核定 科研编制由人事处会同社科处、科技处按照重点学科点、重点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核定,各学科若有人员交叉情况的,则定编数酌减。
4.教学辅助编制的核定(1)学院教辅编制
学院教辅编制含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等人员的编制,以教学编制(即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为基数按比例确定。比例范围为:人文经济类5%-8%,理工科类20%-25%,个别文理综合的暂定10%。教辅编制总体控制数在教学编制的10%左右。
学院实验室配备大型仪器设备的,由人事处会同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和相关学院视情况酌情核定。
(2)图书馆教辅编制
图书馆教辅人员编制核定的依据为学生人数,按照生员比200-250:1的标准进行核定。
(3)其他直属单位的教辅人员编制本着精简高效和优质服务的原则,按需核定。
5.党政管理编制的核定
(1)学校党政管理和行政事务工作人员编制控制在学校基本教育规模编制的17%左右,其中校部机关管理编制比例约11%,学院管理编制比例约5.5%,直属单位管理编制比例约0.5%。
(2)校部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根据推行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际需要设定具体岗位,在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量需求的情况下,按工作量满负荷的原则核定。
(3)学院管理人员编制以教师、科研、教辅编制为基数,按8%的比例核算。学院基本管理人员编制为5个,不满5个的予以补足,最高上限为15个。
(4)直属单位管理人员编制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按需核定,行政事务人员一般不超过1个。图书馆管理人员编制按本馆教辅编制的5%核定。
(5)群众团体工作人员编制根据岗位职责和实际需要确定,不占基本教育规模编制。
6.工勤编制的核定
(1)工勤人员编制列为学校控制编制,不予测算,暂按实际人数计入,控制目标为基本教育规模的1%以内。现有工勤人员退休或离校后,其编制由学校收回。(2)各学院和教辅单位因教学实验等需要确需补充工勤人员的,由人事处酌情核拨工勤编制。
(3)现有工勤人员中已经行政定级或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按照岗位设置占用本单位管理编制或教辅编制。
7.继续教育学院编制的核定
(1)学院党政管理和行政事务工作人员编制5个,财会人员编制2个,其他人员编制根据夜大学、自考生在籍学生规模和非学历教育培训规模进行核定。
(2)夜大学工作人员的生员比为1200-1400:1,自学考试工作人员的生员比为3000-3500:1,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生员比为1500-1800:1(或按培训收入指标酌情核定)
(3)学院整体人员编制中管理人员编制和教辅人员编制控制比例为7:3。
(二)附属单位编制的核定 1.校医院编制的核定
医保制度改革以来,教职工社会就医程度大幅提高,随着医保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医也趋向于纳入社会医保,故校医院编制核定将逐步从严控制。
校医院人员编制根据全日制学生和教职工(含离退休教职工)人数,暂按550-650:1核定。
2.资产经营总公司编制的核定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企业改制的推进,学校不再核定资产经营总公司及下属的后勤实业中心、接待服务中心和各企业等附属单位的编制。这些单位中原事业编制人员继续保留事业编制,人员退休或离校后,其编制由学校收回。
资产经营总公司及下属的各附属单位确需使用事业编制招录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经学校批准可以核拨。各附属单位自行招录的人员不纳入事业编制。
五、编制管理办法
1.编制管理工作由校人事工作小组负责,人事处会同组织部、教务处、研究生处、国际交流处、社科处、科技处等部门协作核编,人事处具体组织实施。
2.人事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编制标准,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核定全校总编制以及各类人员编制总体方案。在各类人员编制总数中保留10%左右的校控编制,用于满足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才引进和工作调整的需要。
3.学院人员编制每年核定一次,由人事处会同相关部门每年10月依据当年学生规模情况,核定下一年度人员编制。直属单位人员编制每三年核定一次。4.超编、缺编的管理
各单位应切实加强对人员编制的使用和管理,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使之与事业发展协调统一。
(1)超编单位应严格控制人员补充,逐步消化超编人员,努力调整和优化人员配置。超编学院原则上不再补充教辅与管理人员。
(2)超编单位如确因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需要,引进急需的优秀高级人才,可以暂不计入超编人数。
(3)缺编单位应将缺编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校对各学院人员的调整和补充按照编制和实有人数比例进行双控。5.经学校批准的返聘人员、人才派遣人员纳入编制控制数。
6.各单位因机构调整需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由人事处会同相关部门按需核编,报校人事工作小组批准后予以核拨。
7.各单位因承担临时性任务或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核拨编制的,须事先申请,由人事处会同相关部门调研后,报人事工作小组审定,酌情核拨。任务完成或特殊情况消除后予以收回。
8.在职国内学习、规定时间内的公派短期出国进修和访问学者等人员,均计入本单位编制。
9.因特殊原因,经校人事工作小组批准聘用的人员,可以不计入有关单位编制数。
六、附则
1.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学校在此之前的有关涉编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均以本办法为准,2.依据国家和上海市的新规定和学校发展情况可以进行必要调整。3.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上海师范大学人事处
2011年12月
第二篇: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试行)
关于发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
建村[2000]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情况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附件:《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二○○○年二月十四日 附件: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村镇规划的编制,提高村镇规划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可以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编制村镇规划一般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四条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 承担编制村镇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格。
第六条 编制村镇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 现状分析图的绘制
第七条 现状分析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镇区和村庄现状分析图。绘制现状分析图应当以适当比例的地形图为底图。
第八条 规划人员在绘制现状分析图前,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村镇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调查研究的范围应当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沿革等。
第九条 乡(镇)域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乡(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绿化等的分布;
⒉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
⒊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
⒋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
⒌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
⒍其他需要在现状分析图上表示的内容。
现状分析图上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条 镇区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⒉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
⒊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 ⒋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
⒌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
⒍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与规模;
⒎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
⒏其他对建设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现状分析图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 村庄现状分析图的内容可参照第十条适当简化。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二条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部署。
第十三条 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可以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根据县(市)域规划,特别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⒉根据对乡(镇)本身发展优势、潜力与局限性的分析,评价其发展条件,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⒊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原则确定村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⒋预测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变化,重点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速度、流向与城镇化水平;
⒌提出各项基础设施与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建议;
⒍原则确定建设用地标准与主要用地指标,选择建设发展用地,提出镇区的规划范围和用地的大体布局。
第十五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六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镇)发展条件;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镇的性质与规模;布置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指导镇区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十七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明确各自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
⒉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 ⒊确定乡(镇)域及规划范围内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的确定:用人口的自然增长加机械增长的方法计算出规划期末乡(镇)域的总人口。在计算人口的机械增长时,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根据现状用地分析,土地资源总量以及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人口的空间分布,确定各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用地规模和大致范围。
⒋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等基础设施,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等;
⒌安排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商店、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对全乡(镇)域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公共建筑;
⒍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
第十九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图纸应当包括:
⑴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
⑵村镇总体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乡(镇)域现状分析图一致)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
⑴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
⑵经批准的规划纲要;
⑶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⑷基础资料汇编。
第四章 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 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镇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⒈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⒉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⒊根据村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⒋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⒌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⒍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⒎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和设施;
⒏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第二十三条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要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建设项目应当落实到指定范围,有四角坐标、控制标高,示意性平面;道路或公用工程设施要标有控制点坐标、标高,并说明各项目的规划要求。
第二十四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宜与总体规划一致。村镇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第二十五条 镇区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
图纸应当包括:
⑴镇区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
⑵镇区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⑶镇区工程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⑷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可与建设规划图合并,单独绘制时比例尺采用1:200-1:1000)。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三部分。镇区建设规划与村镇总体规划同时报批时,其文字资料可以合并。第二十六条 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分别参照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简化。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在村镇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批准后逐步编制。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法编制。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九条
农场、林场的各基层居民点的规划亦可以参照本办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1998 - 上海师范大学
金辉教师简介
金辉,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赴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学习应用语言学,获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2000年评聘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管学院的教学工作。
1990年开始给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授英语,开设的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口语、翻译等。近年来主要给高年级学生教授翻译课,同时给部分研究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课程。对汉语和英语的比较有浓厚的兴趣,对翻译颇有研究,讲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主要目标。近年来在研究并尝试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翻译课的教学。
主要科研成果
《英语神话精选》,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出版,与他人合译。
《直译、意译关系之浅见》,论文,《外国语言文学教学研究论集》,1999年10月。《英语短篇小说导读-结构与理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编者之一 《最终的安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9月版。
《汉英大辞海》,编委之一。曹亚民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英语辩析大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主要编写人员。《宋庆龄书信集》(续编),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汉译英翻译之一。《英语笔译综合能力》3级,外文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主要编者
《简明英汉语翻译教程》,外文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编者
《新编英汉互译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副主编
《银河映像,难以想像——韦家辉+杜琪峰+创造兵团(1996-2005)》,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4月出版。主编:潘国灵。八位翻译之一。
《论英汉翻译中的顺译》,收入论文集《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第四篇: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01-05年教育技术学考研试题
一、阐述媒体技术的发展概况(15分)
二、阐述计算机类媒体的优缺点及其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15分)
三、论述我国教学改革中教学模式的发展趁势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15分)
四、试分析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特点。(20分)
五、写出你阅读过的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期刊、报纸、网站的名称,及阅读后的主要收获和评价。(20分)
六、简述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技术或自己所从事的领域进行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15分)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4分,计32分)
1、教育技术学(AECT 94)
2、教育传播
3、教学过程最优化
4、教学模式
5、多媒体计算机
6、信息高速公路
7、教育系统设计
8、课程开发
二、问答题(第1~5题每题11分,第6题13分,计68分)
1、教育技术为什么能提高教学效率?
2、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由观点。
3、简述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4、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发展轨迹。
5、阐述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主要功能及其优势。
6、简述自己近年来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取得了哪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概念解释:(每小题6分,计42分)
1、教育技术学(AECT94)
2、学习理论
3、教学效果最优化
4、程序教学
5、多媒体计算机
6、教学设计
7、积件
二、问答题(每小题16分,计80分)
1、试论在我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中,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2、什么是教学模式?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3、试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4、画出韦斯特莱传播模式图,说明各部分的意义,阐述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
5、语言实验室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功能?目前有什么新发展?
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下述问题(28分)
简述自己近年来在教育技术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进行了哪些科学研究,取得了哪些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一、概念解释: 1.信息化教育── 2.信息化教学设计──
3.AECT ──
4.数字化图书馆──
5.rubric──
6.概念图——
7.Blog──
8.电化教育──
9.经验之塔——
10.Portfolio Assessment——
二、填空题:
1.我国教育技术学领域的2份核心期刊是《 》,杂志的主编是:();和《 》,杂志的主编是:()。2.中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名词是()年,在()。
3.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底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4.信息化教学设计的8个步骤:()、()、()、()、()、()、()、()。
三、简述题:
1、教育技术在中国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2、简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3、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包含哪些重要内容?
4、简述如何尊重网络上的知识产权,如何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他人的资料。
5、举例说明教学评价量规的设计。
6、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设计题
1、自选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WebQuest教案。
(1)介绍
(2)任务
(3)资源
(4)过程
(5)学习建议
(6)评价
2.提出一个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创意,使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受益,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2005年考试科目: 教育技术学
一、概念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教学媒体──
2.微格教学法──
3.教学设计——
4.电子阅览室----5.积件──
6.课程包——
7.混和学习──
8.质的研究──
9.叙事研究——
10.信息化教育管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80~90年代是从____到____的过渡阶段。
2.根据现代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教学媒体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四大类。
3.香农从通信的角度度量信息,从而把信息看作是________。
4.巴班斯基的问题教学法教学模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几个步骤。
5.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简化为三大部分:____、____和____。6.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走过了____、____、____三个历程。
7.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建设主要是指____、____和____等的建设。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 60分):
1.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2.简述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3.举例说明不同的信息形态。
4.简述信息化教育硬件环境的分类。
5.简述如何评价多媒体教学软件。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四、论述题(共50分)
1.比较AECT94定义与2005新定义的研究对象观。(20分)
2.参考下面的附录资料,以“爱情如歌”为主题设计一个“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单元教学计划,基本格式如下:(30分)上海师范大学02年教学设计试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教学设计
2、模式
3、教学设计的肯普模式
4、作品集
5、态度
二、论述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意义。(20分)
三、分析杜威学派的“设计教学法”及其对今天教学改革的意义。(20分)
四、阅读下面的国外教案,分析和评价该教案的特点,参考该教案,设计一个自己的教案。(40分)
上海师范大学03年教学设计试题
一、名词解释:(30分)
1、教学设计
2、e-learning
3、学习对象
4、Portfolio
5、教育信息化
6、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
二、简答(40分):
1、教学设计的肯普模式
2、英特尔未来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3、WebQuest的教学设计模式
4、简述教学设计的由来和发展
三、简答:
1、论述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及其对教学设计的意义。
2、分析杜伟学派的 “设计教学法”及其对今天教学改革的意义。
四、设计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阅读下面的国外教案,分析和评价该教案的特点,参考该教案,设计一个自己的教案。
2、用自己的语言续写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实际一个概念图说明故事的发展线索,然后以中学生的身份在故事板上设计演示文稿powerpoint展示自己的创意。
5H;eQ/~,{0参考资料:《皇帝的新装》故事的结尾。上海师范大学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教学设计
一、概念解释(20分):
1、建构主义
2、教学策略
3、教育信息化教育设计
4、学习档案袋评价
二、填空(20)分:
1、近30年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得到主要观点有: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加涅提出的(直线式——)。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
2、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认知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3、ISD开发的五个阶段是:
4、画出《教学系统设计》一书中提出的教学系统化设计流程图。
三、简答(50分):
1、简答四种考试题测试。
2、四种考试题测试编写原则。
3、WebQuest是谁提出的?有什么新发展?
4、教学传递系统的含义,举例说明。
5、设计指挥技能层次分析图(是一个小学二年级的题目,大约就是甲乙共卖票32张,甲比乙多12张,问甲乙各卖多少张?用图画出。)
四、教案设计(60分):
1、以《长江》为名设计一教案
2、用WebQuest设计此方案。
第五篇:建设部《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建设部关于发布《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
(建村〔2000〕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现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情况认真执行。执行中的问题及建议,请及时告我部城乡规划司。
附件:《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建设部
二000年二月十四日
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村镇规划的编制,提高村镇规划的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村庄、集镇,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可以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编制村镇规划一般分为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第四条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第五条 承担编制村镇规划任务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格。
第六条 编制村镇规划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确定的规划原则,符合《村镇规划标准》等有关技术规定。
第二章 现状分析图的绘制
第七条 现状分析图是用图的形式表示规划范围内村镇建设的现状,分为乡(镇)域、镇区和村庄现状分析图。
绘制现状分析图应当以适当比例的地形图为底图。
第八条 规划人员在绘制现状分析图前,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支持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并组织有关部门提供编制村镇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调查研究的范围应当包括自然条件、经济社会情况、用地和各类设施现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沿革等。
第九条 乡(镇)域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乡(镇)域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工矿生产基地、仓储用地以及河湖水系、绿化等的分布;
2.行政区划,各居民点的位置及其用地范围和人口规模;
3.道路交通组织、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基础设施的管线、走向,以及客货车站、码头、水源、水厂、变电所、邮政所等的位置;
4.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规模及其服务范围;
5.防洪设施、环保设施的现状情况;
6.其他需要在现状分析图上表示的内容。
现状分析图上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条 镇区现状分析图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行政区和建成区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与布局;
2.各类建筑的分布和质量分析;
3.道路走向、宽度,对外交通以及客货站、码头等的位置;
4.水厂、给排水系统,水源地位置及保护范围;
5.电力、电讯及其他基础设施;
6.主要公共建筑的位置与规模;
7.固体废弃物、污水处理设施的位置、占地范围;
8.其他对建设规划有影响的,需要在图纸上表示的内容。
现状分析图上还应当附有存在的问题。
第十一条 村庄现状分析图的内容可参照第十条,适当简化。
第三章 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十二条 村镇总体规划是对乡(镇)域范围内村镇体系及重要建设项目的整体布署。
第十三条 在编制村镇总体规划前可以先制定村镇总体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四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县(市)域规划,特别是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所提出的要求,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根据对乡(镇)本身发展优势、潜力与局限性的分析,评价其发展条件,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3。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调整村庄布局的建议,原则确定村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4。预测人口的规模与结构变化,重点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空间转移的速度、流向与城镇化水平;
5.提出各项基础设施与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建议;
6.原则确定建设用地标准与主要用地指标,选择建设发展用地,提出镇区的规划范围和用地的大体布局。
第十五条 村镇总体规划纲要应当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作为编制村镇总体规划的依据。
第十六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评价乡(键)发展条件;确定乡(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乡(镇)行政区域内的人口规模和结构;拟定所辖各村镇的性质与规模;布置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指导镇区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十七条 村镇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对现有居民点与生产基地进行布局调整,明确各自在村镇体系中的地位;
2.确定各个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明确它们在村镇体系中的职能分工;
3.确定乡(镇)域及规划范围内主要居民点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
人口发展规模的确定:用人口的自然增长加机械增长的方法计算出规划期末乡(镇)域的总人口。在计算人口的机械增长时,应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计算出从事一、二、三产业所需要的人口数,估算规划期内有可能进入和迁出规划范围的人口数,预测人口的空间分布。
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根据现状用地分析,土地资源总量以及建设发展的需要,按照《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结合人口的空间分布,确定各主要居民点与生产基地的用地规模和大致范围。
4.安排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电讯等基础设施,确定工程管网走向和技术选型等;
5.安排卫生院、学校、文化站、商店、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等对全乡(镇)域有重要影响的主要公共建筑;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第十八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
第十九条 村镇总体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
图纸应当包括:
(1)乡(镇)域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10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5000-1:25000之间选择);
(2)村镇总体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乡(镇)域现状分析图一致)。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
(1)规划文本,主要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
(2)经批准的规划纲要;
(3)规划说明书,主要说明规划的指导思想、内容、重要指标选取的依据,以及在实施中要注意的事项;
(4)基础资料汇编。
第四章 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
第二十条 村镇建设规划是在村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镇区或村庄建设进行的具体安排,分为镇区建设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
第二十一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任务是: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确定镇区或村庄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预测人口和用地规模、结构,进行用地布局,合理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安排主要建设项目的时间顺序,并具体落实近期建设项目。
第二十二条 镇区建设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在分析土地资源状况、建设用地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村镇规划标准)确定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计算用地总量,再确定各项用地的构成比例和具体数量;
2.进行用地布局,确定居住、公共建筑,生产、公用工程、道路交通系统、仓储、绿地等建筑与设施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做到联系方便、分工明确,划清各项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
3.根据村镇总体规划提出的原则要求,对规划范围的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电讯、燃气等设施及其工程管线进行具体安排,按照各专业标准规定,确定空中线路、地下管线的走向与布置,并进行综合协调:
4.确定旧镇区改造和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5.对中心地区和其他重要地段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提出原则性要求;
6.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断面形式和控制点坐标标高,进行竖向设计,保证地面排水顺利,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7.综合安排环保和防灾等方面的设施;
8.编制镇区近期建设规划。
第二十三条 镇区近期建设规划要达到直接指导建设或工程设计的深度。建设项目应当落实到指定范围,有四角坐标、控制标高,示意性平面;道路或公用工程设施要标有控制点坐标、标高,并说明各项目的规划要求。
近期建设项目较集中时,可以采用较大比例尺编制详细规划图。近期建设项目较分散时,可以将近期建设项目表示在建设规划图上,不另画图纸。
第二十四条 村镇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十年至二十年,宜与总体规划一致。村镇近期建设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三年至五年。
第二十五条 镇区建设规划的成果应当包括图纸与文字资料两部分。
图纸应当包括:
(1)镇区现状分析图(比例尺1:2000,根据规模大小可在1:1000-1:5000之间选择);
(2)镇区建设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3)镇区工程规划图(比例尺必须与现状分析图一致);
(4)镇区近期建设规划图(可与建设规划图合并,单独绘制时比例尺采用1:200-1:1000)。
文字资料应当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基础资料三部分。镇区建设规划与村镇总体规划同时报批时,其文字资料可以合并。
第二十六条 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可以分别参照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在村镇总体规划和镇区建设规划批准后逐步编制。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农场、林场的各基层居民点的规划亦可以参照本办法编制。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建设部 发布日期:2000年02月14日 实施日期:2000年02月14日(中央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