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19-05-14 10:5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篇: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东师校发字[2004]38号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的培养思路,保证和促进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适应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我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为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取得学校规定的毕业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为此,学校规定以四年为标准本科学制,并以此制定课程计划。但学生的实际修业年限,可根据其获得学分的不同情况在3至6年内浮动。无论提前或延迟毕业,颁发毕业证书时均填写标准学制年限。6年期满,仍未修满课程计划规定的毕业学分者,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第三条 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课程计划的基本要求和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限于开设平行课堂的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所有学生均可以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部分优秀学生还允许转专业。

第四条 学校实行每学年三学期制,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长学期为19周,考试2周;短学期一般为3—4周。

第二章 课程结构与学分分布

第五条 学校对各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统一要求,各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制定出各专业的课程计划,并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

第六条 学校构建“模块化、多样化、网状多向”的课程体系,方便学生自主选课。学校本科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教师资格教育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教师资格教育课是为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的一个课程模块。学校各专业课程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均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是指依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规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选修课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学生必须从若干门(模块)课程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是指学生在修满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学分要求之外修读的所有课程,课程计划中只作学分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任意选修。任意选修的范围涵盖学校所有课程。

第七条 本科学生毕业要求的学分总额为145—155学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的学分总额不超过160学分。其中,所有学生必须在通识教育模块修满50学分,在专业教育课模块修满75—85学分。准备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修满教师资格教育课程模块所要求的25学分。

第三章 学分管理

第八条 学分是用于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绩点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指标。学分数和学分绩点是学生能否取得毕业资格和获得学位的基本依据。

第九条 学分一般以一学期(长学期)为单位计算。理论课每周上课1学时为1学分;体育课、习题课、实验课、上机等实践性课程,每周上课2学时为1学分。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原则上每周为1学分;分散进行的,若每周一天,则全学期(指长学期)为3学分。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0.5。

第十条 为鼓励学生创新和从事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学校特设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或自主进行课外研究活动获得成果,即可获得学分,并记入任意选修课学分中。学生最高可获得4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独立学习与科研学分的具体认定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为了综合反映学生学习的“质”和 “量”,学校对于除健康与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实行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制分为课程学分绩点和平均学分绩点两种。

1.课程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课程学分绩点=课程学分×{(考核成绩-60)÷10+1}×课程难度系数 课程难度系数反映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编码为200—399课程的难度系数为1,编码为400—599课程的难度系数暂定为1.2。

2.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学生修读课程所得学分绩点之和,除以同期修读的学分数,即为该生平均学分绩点。即: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 =

∑所修课程学分数

第十二条 学生的课程成绩达到或超过及格(60分),即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和学分绩点。重修课程取得的学分,可替换原来的低绩点或零绩点,重新计算平均学分绩点。

第十三条 凡考试作弊或被取消考试资格者,该门课程成绩按零分计算。

第四章 开课与选课

第十四条 各学院应根据课程计划保证每学期课程按时开出。课程计划中的每门课程应保证每学年至少开设一轮,并根据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平行课堂(由几位教师开设同一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第十五条 各开课单位应在每个学期第15周前公布下学期各专业开设的课程的名称、学时、学分、任课教师等。各学院除进行书面宣传之外,还应组织授课教师直接面向学生进行选课咨询,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向学生介绍课程开设的层次、内容、基本要求和授课教师的教学特点等情况,并当场回答学生所要了解的有关问题。

第十六条 本科生所有课程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进行注册学习。凡未按规定办理选课手续的学生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

第十七条 学生应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和各开课单位提供的课程表进行选课。但长学期修读的学分数不得低于10学分、不宜超过30学分。

第十八条 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自主选修课程;在同一门课程有两位以上教师授课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教师。

第十九条 学校鼓励各学院课堂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学校根据各开课单位接收外学院学生注册选课人数、按照一定的标准向该学院补贴课时费,补贴的课时费由各学院自主支配。补贴的标准是:每接收1个外学院听课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2%补贴(实验课课堂每接收1个外学院学生,按照学校规定的课时费的4%进行补贴;实验中的耗材成本费暂由学校承担)。

第二十条 新生办理注册手续后即可获得个人密码,学生凭密码在网上注册选课。学生一般在指定的时间内注册选课,由学校统一编制课表。

第二十一条 除因专业特点需要小班教学的课程(外语类、体育类、艺术类课程以及实验课分组)外,凡不足20人的专业课、不足50人的非专业课程,原则上不能开课;每个课堂最多不得超过150人。学生选定的课程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开设,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另选开设的课程。

第二十二条 学生选定课程之后,一般不得任意改选其他课程。没有选课记录的学生不能参加课程考试。

第五章 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二十三条 学生必须参加所修课程的考试或考查。

第二十四条 学生选课之后,应按时听课、完成作业,方准参加该课程考核。一学期内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该课程总学时三分之一或缺交作业三分之一者,则取消该课程期末考核资格。

第二十五条 课程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类。健康体育课、国防教育课、体育、艺术类的高等数学课为考查课,其它课程均为考试课。考查课采用通过制,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考试课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或五级分制。考试类别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等,具体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笔试可选择开卷或闭卷,也可变单一的卷面考核为多元考核方式。对于综合性、逻辑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综合应用答辩、写论文或调查报告、实际操作、作品制作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测,要把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第二十六条 考核成绩采取期末考试(查)成绩和平时考试(查)成绩相加的方式记载。集中进行的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以平时成绩累计的办法记载。其它课程以期末考试(查)为主,占60%—70%,平时考核占30%—40%。

第二十七条 除口试外,考试时间一般为90分钟。

第二十八条 学生每学期课程考试(查)通过的成绩都应记入学生学习成绩档案,学生进档成绩总表的课程成绩只记载该课程的最高成绩。

第二十九条 学生应按时参加考试。凡因病或其它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正常的期末考试者,必须出具县级 以上医院证明等材料,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经院长批准,并由学院通知到任课教师后方可缓考。未按规定的程序、时间办理缓考手续者,以旷考论处。

第三十条 缓考原则上安排在后继同门课程考试时进行,不再单独组织考试。

第六章 免修与重修

第三十一条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先修课平均学分绩点≥2.5,并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学生,允许申请免修某些课程。第三十二条 凡申请免修某一门课程的学生应在每学期期末提出申请,经主管教学的院长批准后,由学院统一安排免修考试。考试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一周内进行。

第三十三条 免修考试成绩达到75分(含75分)以上者,准予免修该门课程,给予学分,并将成绩与学分同时记入学生成绩总表。

第三十四条 对于通过外语或计算机国家等级考试的学生,允许免修通识教育中的外语课或信息技术课,或允许其免修部分课程,直接获得学分。其学分绩点按学生在等级考试中的实得成绩套入第十一条中的公式计算。

第三十五条 “两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实验课及实践性课程不得免修。

第三十六条 必修课程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选修课程考核不及格,可以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课程考核成绩合格,但自认为成绩不理想者,允许重修。重修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次数不限。

第三十七条 重修课程必须办理重新手续。

第七章 选专业与转专业

第三十八条 按一级学科或跨学科门类录取的学生,根据不同专业情况在完成一年半或两年的课程学习后,确定专业,进入二级学科专业的学习。

第三十九条 各专业的学生限额由教务处确定。教务处在学生需确定专业的前一学期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学生限额。

第四十条 学生首先向所在学院提出选专业的书面申请,标明专业志愿,各学院根据专业限额,按择优原则确定各专业的学生。

第四十一条 学生填报专业志愿和学院确定专业的工作应该在确定专业的学期的第一周内完成。

第四十二条 除艺术类、体育类和其他特殊录取的学生外,学校允许学生在一定比例内转专业。转专业的比例大致控制在5%以内。

第四十三条 学生转专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才能,本人申请,所在学院推荐,并由转入学院安排甄别考试,证明在新专业确有发展潜力者;

2.学校认为有特殊困难,不转专业无法继续学习者。

第四十四条 新生入学不满一学年、休学或在学两年以上者不允许转专业。第四十五条 学校在第一学年结束之前的三周内公布各专业可接收转专业学生的专业和名额。

第四十六条 学生转专业须填写“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审批单”,由所在学院同意并推荐,拟转入学院对其进行综合考核,择优录取,学生处审批后方可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七条 学生转专业的手续应在新学年开始两周内办理完毕,过时一概不予办理。

第八章 副修专业与第二学位

第四十八条 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充分利用东北师范大学多学科的教育资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选修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

第四十九条 学校所设本科专业原则上均可以作为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学生原则上应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二级学科的专业作为副修专业,选择与主修专业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作为第二学位专业。

第五十条 各学院在制定主修专业课程计划时将该专业对应的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标注在本专业课程计划中,并规定最低学分要求。副修专业课程都应为专业课程计划中的专业必修课;第二学位课程应该是专业课程计划中除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外的所有专业必修课和部分专业系列课。

第五十一条 副修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30—35学分,第二学位专业课程学分设置一般为50—55学分。

第五十二条 学生主修专业符合毕业要求,且在主修专业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及学分,成绩合格,可向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单位提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副修专业证书” 或“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学位证书”的申请,经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专业所在学院审核同意之后,报教务处批准。

第五十三条 学生修读副修专业或第二学位课程,超过课程计划要求的毕业学分部分,按学校规定的课程学费标准缴费。

第九章 学费收取

第五十四条 本科学费由基础学费和课程学费两部分构成。

第五十五条 基础学费按学生在学校所占用的教育资源费用适度收取,按年度交纳。课程学费按课程办学成本和社会需求情况收取。课程学费在学生注册课程时交纳。

第十章 毕业与学位

第五十六条 具有东北师范大学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本专业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并取得规定的毕业最低学分,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

第五十七条 达到毕业要求,平均学分绩点2.0以上,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的规定者,可取得学士学位,并发给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一章 附

第五十八条 五级分制与百分制。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办法自行废止。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

2004年9月8日

第二篇:河北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校政200623号

校政〔2006〕23号

关于印发《河北工程学院 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河北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河北工程学院

二○○六年四月十一日

主题词:印发件

教学工作

管理办法

通知

河北工程学院办公室 2005年4月11日印(共印80份)河北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为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 学制与学习期限

1.学生在校修业的最长年限为:3年制专科为6年,专接本学生为4年,4年制本科生为7年,5年制本科生为8年。

2.在基本学制内,如所获总学分数比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少15学分以上且未达到退学条件者则延长其修学时间。

3.学分累计达到所学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的要求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60±5学分,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95±5学分。

第二条 课程的选修

1.学生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课程模块规定的顺序和要求选修课程。

2.学生应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办理选课手续。选课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凡规定有先修课程的,一般应取得先修课程学分后方可选修相应课程。

3.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习某些后续课程;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推后或缓修某些课程;院管课程的提前修或缓修由各学院审批即可,校管课程则须由学生所在学院报教务处批准。一学期提前或缓修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不超过教学计划规定该学期学分的1/3。

4.原则上专业类选修课学生数不低于20名,全校公共性任选课学生数不低于60名。第三条 学分的计算

总学分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计算,各课程的学分根据学时计算。

1.理论课(含实验)、单设的实验课和体育课为每20±4学时计1个学分。

2.集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每周计1个学分。

3.军训和公益劳动也按周计算,每周计1个学分。第四条 学分的取得

1.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课程总评成绩考试课一般按结课考核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计,考查课一般按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计。

2.考核成绩达到60分、D或及格以上(含60分、D或及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3.凡未经选课注册擅自听课者,一律不予考核,不计学分。第五条 学分绩计算办法

为了评价学分制学生学习的质量,实行“平均学分绩”评定办法。按学期统计的为学期平均学分绩,从学生入学后不分学期累计统计的为累计平均学分绩。

平均学分绩的计算是依据课程的百分制成绩。以五级计分制方式评定的成绩,在计算平均学分绩时,一律按下述关系换算成百分制成绩。

五级计分等级 百分制成绩 A(优)

95分

B(良)C(中)

D(及格)

F(不及格)

第六条 课程的免修

85分 75分 65分 45分

1.学生有正当理由,经本人申请,教务处批准,可以免修某些课程(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体育课、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除外)。

2.学生确因生理缺陷或患某种疾症,申请免于或暂缓参加军训,应由校医院出具证明、校军训主管部门会同教务处审批。

3.学生确属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学习的,经校医院证明,体育课可改修“保健体育课”,考核及格者可以取得相应学分,但需注明“保健体育课”。

第七条 课程的重修

1.学生选定课程后必须按时听课、完成作业、实验和参加考核等。考核不及格的课程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考;其中任选课允许学生另选。

2.学生无故缺课达所修课程学时数(含实验课)1/

3、或缺交作业(实验报告)1/3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3.课程补考和重修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⑴各学院须在开学后一周内将上学期本学院学生考核不及格情况报教务处。课程补考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2-3周内进行。院管课程补考由各学院负责安排,校管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提供补考学生名单、补考课程名称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⑵补考仍不及格须进行重修的学生,须于每学期放假前第五周,向所在学院提出重修申请,各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审核重修资格后安排。院管课程重修由各学院安排。校管课程重修由学生所在学院提供重修学生名单、重修课程名称及课时数,报教务处统一安排。

⑶安排课程重修,均以随下年级班级听课的形式进行。重修课程如与该学期所开课程授课时间冲突,不能保证重修课程到课率在2/3以上时,经学生本人申请,各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教务处备案,可按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重修。

⑷重修课程考核,随开课专业班级进行。重修课程的考核时间如与应修课程考核冲突,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院管课程由各学院批准后安排考核,校管课程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后,将需重考课程和学生名单报教务处,由教务处批准后安排考核。

第八条 选修课程、重修课程和辅修专业课程的申报 学生申报下学期选修课程、校管课程的重修、辅修专业课程须于每学期放假第五周报到其所在学院,由各学院汇总后,每学期放假前第四周报教务处统一安排,过期不予受理。

第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

1.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及临床实习的资格:未取得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1/10者(不包括毕业设计或论文及临床实习的学分),不能做毕业设计(论文)或参加临床实习。

2.毕业设计(论文)考核不及格者,需在一年内重做,重新申请答辩;临床实习考核不及格者,重新进行临床实习。待毕业设计(论文)及临床实习考核成绩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第十条 学籍管理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仍按专业、年级编成行政班,在基本学制期限内,一般不作调整。如果因未获得毕业要求的学分或其它 原因,在基本学制期限内不能毕业者,可以申请并办理延长学习期限,在延长期内编入低年级相应专业的行政班级。

第十一条 毕业

1.学生结束学业,经鉴定德、智、体、美等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毕业设计合格,达到毕业学分要求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2.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毕业要求者,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十二条 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实行学分制的学生。

2.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浅谈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

摘要: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施行过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校正在实行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学年制学生只能按教学计划要求获取所学知识,而学分制开设了大量选修课,这对于重点院校和多学科性高校来讲,就能够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经结合,从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分制执行的是背景性教学计划,有很大灵活性,能兼顾学生的知识差异,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科,掌握学习主动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好坏。实行学分制后,学生自主选课,自由选择上课教师,竞争就不可避免。竞争机制的引入,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陈旧,缺乏责任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将产生很大的冲击,所开设课程无人问津。同时,竞争机制激发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分制下教学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的观念认识不足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故意把所有课程集中修在周二至周五期间,以至产生每周“四休”日。比如学生故意会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容易过关的课程,只要拿到规定学分毕业就可以。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仍旧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现象会更严重,学生学习纪律松弛,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自主选择”冲淡了固定化班级

学分制以选课制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情况、学习能力、兴趣专长等来进行自主化的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因此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下会产生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课表”。分散的上课,加之不同的寝室分布,学生缺少了天然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集聚的平台更多承载在“学术团体”或社团协会上,于是学生的班级观念逐渐变弱变淡,班级活动很难开展,班级凝聚力不断减弱,以班级为基础的紧密型体系变得松散,高校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名存实亡,同时学生管理工作的“抓手”慢慢失去了。

(三)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实施完全学分制后,因为缺少必要的交流机会,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

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后勤保障

学分制要求对学生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给学生较多的选择,对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教室及实验室资源、图书资源等需求与学年制相比要更多一些;加上近年来高等教育扩大招生,学校资源普遍难以满足推行学分制的教学需要。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设施对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

三、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

各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能够满足专业课教学、公共课教学以及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逐步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高职称教师比重、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比重达到教育部规定的良好以上标准;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可以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学科梯队基本形成“金字塔”状结构。

(二)加强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学分制的实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加大。为了保证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行学分制使用综合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出新的专业要求,管理人员要熟悉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高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如教务处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培养一批业务精专业强富有责任心的管理队伍。

(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1.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为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对所有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并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津贴、评奖、评优、晋升职称等利益适当挂钩。

2.加强课堂考勤制度

学分制实施后,学生自主选课,选修课程增多,学生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要加强课堂考勤。教师可以采用上课随机提问、点名签到等方式来提高出勤率。学生要严格履行请假手续,事假病假都要填写请假条,辅导员签字,方可有效,三天以上报学院及其校教务管理部门备案,建立学生个人出勤档案。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教学相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学分制管理体制,师生之间交流减少,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科研和就业等方面都需要一位学术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的导师指导,我国高校就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制定导师考核指标体系。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导学、导向、导心”。在“德”方面,考核导师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在“能”方面,考核导师本身是否发表专业论文;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联系,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带学生心里健康状态、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获奖情况。

(五)加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校园网是高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校内外信息交流的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及网上资源可以缓解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资源的不足的压力。学生还可以E-mail、QQ、BBS论坛/聊天室等方式与教师交流,提交作业,反馈信息。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保证课程实践教学顺利完成。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意识。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设备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因此,一些教辅部门每学期开学前,要对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一次检修和维护,以保障新学期正常的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王未,周成法.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7(5):125—127.[2]徐薇.对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56(12):133—134.[3]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3

(8).[4]周立春.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3(3).[5]刘理,邓晓东.论创新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2002(4).[6]蔡文伯.当前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再度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4).[7]陈建中,郇良勋.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之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3(5).[8]白红云.学分制教学管理方式的几点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2002(1).

第四篇:012.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

中央民族大学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民大校发(2007)259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 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学 科、专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推动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改 革,提高综合办学实力,保证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和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正 常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学制与学分

第二条标准学制为4年的,学习年限为3-5年;标准学制为5年的,学习年限为4-6年。

第三条各专业学分要求如下:

┏━━━━━━━━━━━━━┳━━━━━┳━━━━━┳━━━━━━━┓ ┃

四年制

五年制

双学位班专

┃ ┃

专业类别

┃ ┃

┃ ┣━━━━━━━━━━━━━╋━━━━━╋━━━━━╋━━━━━━━┫ ┃

文史哲经管法教类

┃147学分

┃192学分

203学分

┃ ┣━━━━━━━━━━━━━╋━━━━━╋━━━━━╋━━━━━━━┫ ┃

理工医类

┃152学分

┃194学分

212学分

┃ ┣━━━━━━┳━━━━━━╋━━━━━╋━━━━━╋━━━━━━━┫ ┃

美术

┃145学分

┃ ┃

艺术类

┃ ┃

┣━━━━━━╋━━━━━╋━━━━━╋━━━━━━━┫ ┃

音乐

┃145学分

┃ ┃

(文学)

┃ ┃

┣━━━━━━╋━━━━━╋━━━━━╋━━━━━━━┫ ┃

舞蹈

┃145学分

┃ ┣━━━━━━╋━━━━━━╋━━━━━╋━━━━━╋━━━━━━━┫ ┃

教育学

体育类

┃145学分

第四条学生通过每学期适当多选或提前选修课程,修满培养方案规

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提前毕业的学生须提交书面申请,经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准。

第五条

已经提前取得规定的学分的学生,仍可按标准学制毕业。选 修超过规定部分的学分需要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六条学习困难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学生,可以延长学习年限。延 长学习年限须本人书面申请,院(系)审查,教务处审核,由主管校长批 准。延长学习年限期间,需按规定交纳有关费用。

第七条各专业学生跨专业(含跨校)选修课学分不能低于总学分的 10%(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系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学分不 低于总学分的5%)。

第三章创新奖励学分

第八条创新奖励学分是对学生在学期间获得科技奖项、发表学术论

文、参加学科竞赛获奖的奖励学分。

第九条

申报创新奖励学分的基本条件如下:

1.以本校名义在学校认定的有正式公开刊号(国际刊号ISSN,国内刊 号CN)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与所学专业或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译著、作品等。

2.以本校名义参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成果通过鉴定。

3.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外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等活 动获奖。

4.凡以本校名义完成的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 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取得专利。

5.以上4条尚未涉及的具有创新内涵的各种成果(须经学校学术委员 会认定)。

第十条创新奖励学分的申报:

1.个人取得的创新成果由个人申报,集体取得的创新成果由指导教师负责组织申报。申报时需详细填写《中央民族大学创新成果奖励学分申报

表',并提供成果原件和复印件。

2.申报者向所在院(系)提出书面申请,经院(系)初步审定,提出 评定意见,报教务处核批,方可获得创新学分。

3.申报的创新成果认定上出现争议时,由教务处组织学校学术委员会 有关专业委员会进行评审认定,此认定为最终认定。

4.经教务处审批认定的创新奖励学分,应记录进学生的成绩单,其课 程名称为“创新奖励学分”。

第十一条创新奖励学分评分标准

1.每项创新成果一般奖励0.5-4个学分。具体评定时可参照下列条 款进行:

(1)学生在学术期刊1发表论文奖励学分标准:

┏━━━━━━━┳━━━━━━━━┳━━━━━━━━┳━━━━━━━━┓ ┃

作者排名

国际刊号ISSN ┃

国内核心期刊

国内一般刊物

┃ ┣━━━━━━━╋━━━━━━━━╋━━━━━━━━╋━━━━━━━━┫ ┃

独立完成┃

1.5

┃ ┣━━━━━━━╋━━━━━━━━╋━━━━━━━━╋━━━━━━━━┫ ┃

第一作者

┃ ┣━━━━━━━╋━━━━━━━━╋━━━━━━━━╋━━━━━━━━┫ ┃

第二作者

0.5

┃ ┣━━━━━━━╋━━━━━━━━╋━━━━━━━━╋━━━━━━━━┫ ┃

第三作者

0.5

0

┃ ┗━━━━━━━┻━━━━━━━━┻━━━━━━━━┻━━━━━━━━┛(2)学生参加科研课题奖励学分标准:

┏━━━━━┳━━━━━━┳━━━━━━┳━━━━━┳━━━━━━┓ ┃

捧名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横向课题

┃ ┣━━━━━╋━━━━━━╋━━━━━━╋━━━━━╋━━━━━━┫ ┃

第一

┃ ┣━━━━━╋━━━━━━╋━━━━━━╋━━━━━╋━━━━━━┫ ┃

第二

2.5

1.5

1.5

┣━━━━━╋━━━━━━╋━━━━━━╋━━━━━╋━━━━━━┫ ┃

第三

1.5

l

┃ ┣━━━━━╋━━━━━━╋━━━━━━╋━━━━━╋━━━━━━┫ ┃

第四

1.5

0.5

0.5

┃ ┣━━━━━╋━━━━━━╋━━━━━━╋━━━━━╋━━━━━━┫ ┃

第五

0.5

0

0

┃ ┗━━━━━┻━━━━━━┻━━━━━━┻━━━━━┻━━━━━━┛

注:以上刊物均指学术性期刊。发表的论文可以是学术性论文,也可以是调研报告; 字数在3000字以上。核心期刊的认定标准参照中央民族大学科研处对核心期刊认定的 标准执行。

(3)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科技比赛奖励学分标准:

┏━━━━━━┳━━━━━━━━━┳━━━━━━━━━┳━━━━━━━━━┓ ┃

奖级

国际级

国家级

省部级

┃ ┃

┣━━━━┳━━━━╋━━━━┳━━━━╋━━━━┳━━━━┫ ┃

个人

集体

个人

集体

个人

集体

┃ ┣━━━━━━╋━━━━╋━━━━╋━━━━╋━━━━╋━━━━╋━━━━┫ ┃

一等奖

2.5 ┃

1.5 ┃ ┣━━━━━━╋━━━━╋━━━━╋━━━━╋━━━━╋━━━━╋━━━━┫ ┃

二等奖

1.5 ┃

1.5 ┃

l

┃ ┣━━━━━━╋━━━━╋━━━━╋━━━━╋━━━━╋━━━━╋━━━━┫ ┃

三等奖

1.5 ┃

l

0.5 ┃ ┗━━━━━━┻━━━━┻━━━━┻━━━━┻━━━━┻━━━━┻━━━━┛

(4)发明创造,包括发明、发现、实用新型、新颖独特的设计、商标、专利等,可获得3-4个创新学分;

(5)社会实践成果,可获得1-2个创新学分。

(6)理工科类(不含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其 他各科类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奖励3学分,并可以申请免修学 校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

2.各类活动的纪念奖、优秀奖、鼓励奖、组织奖等奖项不能申报创新 奖励学分。

3.同一成果累次获奖,一般只以最高奖项计算一次,不累计。集体奖 项与个人奖项有重复的,取最高值奖励,但不重复奖励。

4.不同项的创新成果奖励学分可以累加。

5.学生取得的创新奖励学分,可以冲抵教学计划中选修课程的学分,且可以累计,但冲抵选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0学分,超出部分的学分,学校予以记载,但不冲抵课程学分。

第十二条创新奖励学分的指标应列入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推荐 免试研究生的有关条款。

第四章学分的减免

第十三条

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军训和体育课的学生.由学校医院 出示相关证明,学生本人自愿申请,经教务处批准,可以免修军训和体 育课。

免修军训的学生需参加国防军事理论课教育,通过考核者方可获得学 分。免修体育课的学生,需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保健课教育,保健课的成绩

只能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及格的学生获得体育课学分。

第十四条

民考民学生在校期间,如通过中国汉语水平考试(MHK)8 级,可申请免修本专业的汉语课程。

第十五条非外语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

一、二级;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剩余学分。

第十六条非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二级(含)以上运 动员或作为学校体育代表队成员者,可申请免修“体育课”。

第十七条凡是申请免修课程的学生,须期末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得 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免修资格,且必须重修该门课程。

第十八条

申请减免的学分主要为必修课学分。

第十九条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实习等教学 环节的学分不能申请减免。

第二十条

申请减免的学分原则上不超过本专业必修课学分的150/。

第五章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第二十一条跨专业选修课分为史哲、经管法、语言、人文社科、文 学、自然科学、艺体七类。

第二十二条跨专业选修课一般从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始选修。学 生每学期所修课程及学分,应在听取教师意见后决定,一般应掌握在每学 期考试科目不超过23学分(艺体类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具体情况 确定)。

第二十三条有关跨专业选修课的具体要求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跨 专业选修课管理规定(暂行)》。

第六章导师制

第二十四条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我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导师负 责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选课、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等。由院(系)对导师 进行聘任,学校根据导师任职情况,发给相应的津贴。原则上每名导师指 导学生的数量在40人左右。具体规定见《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实 施办法》。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2007年8月修订,2007年9月颁布并开始实施,原规定同时废止。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并适时提请修改。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英德市第二中学

新课程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一、指导思想

我校课程改革工作要按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设置与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进行。要坚持把先行地区的课程改革先进经验和我校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我校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从而使学校获得更大、更高、更快的发展。

二、组织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各项要求,我校成立三级组织:

(一)成立新课程改革委员会 课程改革委员会: 主任:邓北平

副主任:张鸿飞、马穗勤、李小兵、罗晓虹、委员:杨育康、邓东梅、何建鸣、莫四广、黄振雄、兰小军、李霞英、李海珍

职能:第一、全面领导和指挥新课程改革工作。

第二、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把握我校课改的方向,统一全校教职工对课改工作的认识。

第三、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课改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决策。第四、对新课程实施实行动态管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第五、领导课程改革办公室的工作。

(二)成立新课程改革办公室 负责人:马穗勤 执行单位:教导处 职责:

第一、贯彻执行课程改革委员会的各项决议。

第二、收集、分析、整理各地区、各学校课程改革前沿的经验和信息,为课程改革委员会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三、有步骤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工作,宣传新课程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

第四、开展对外交流,考察课改试验地区相关学校的课改情况,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借鉴一些与我校存在共同点的学校的课改模式。

第五、根据我校实际和国家课改精神,制定二中课改行动方案、二中新课程培训方案、二中设置及学分评定方案、二中分管理制度、二中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等

第六、编制学生选修课指导手册。第七、编制二中 “学生成长手册”。

第八、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制定工作。第九、发布课改信息,编制课改材料。

(三)成立新课程改革专家咨询组 组长:张鸿飞 组员:学科带头人

专家组要对我校新课程的设置、学生选课、学分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等提出意见,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调研,提出解决措施。带头进行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工作,对我校课改工作进行理论指导。

三、工作目标

(一)学校制定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制度和方案

(二)完成学校新课程的培训工作,力争全员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

(三)完成学校新课程的设置工作,科学安排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按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努力开出丰富多彩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行学生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五)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以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与课程实施等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人生规划能力。

四、具体工作

(一)学校要把课程改革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要在全校范围内,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等进行宣传,统一全校职工思想认识,步调一致,迎接新课程,坚定不移地推进新课程。

(二)要在校课改委员会的领导下,使新课程培训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分阶段、分批次、分内容地开展起来,力争在新课程实施之前做到全员培训、重点培训、全面培训。真正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组织新课程培训考试,成绩合格者发合格证书,持证上岗。培训工作如何开展见“二中新课程培训方案”。

(三)要坚持在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精神的指导下,把外地课改的先进经验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形成适合我校的课程设置方案、选课指导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与考核制度等。

(四)要形成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我校教师根据新课程下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探索和研究新课程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新课程改革专家咨询组成员,要对我校新课程实施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意见,保证课改工和的顺利开展。

(五)要进行评价制度的改革,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个体差异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实践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形成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要统一印发学生成长手册。严格实行学分制,建立适合我校的学分管理制度。通过对学生学分的认定,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按照国家课改精神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特别是要为学生开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和我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建立学生选课程制度,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实行行政班与教学 3

班相结合、以行政班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七)努力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八)加强课改的宣传工作,对我校课程改革的重大活动和进程、对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关制度和方案进行宣传和报导,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九)保证课改所需经费充足到位。努力为新课程改革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体育馆、体育场、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印刷室等设施已经得到完善,将为实施新课程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

(十)研究制定新课程表。

(十一)根据省基教处和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选择适合我校特点的教材。

(十二)以上各项工作将分阶段、有层次、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奖励条例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奖励条例 (2005年8月26日校长会议讨论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

    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5则范文

    南通大学实践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有效途径;是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实事求是、艰苦......

    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

    西 华 大 学 本科学生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西华大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本科教学计划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公共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具备相应的经济学和法律知识,专业基础......

    关于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条例

    华侨大学商学院关于规范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管理的条例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同时,毕业论文的质......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条例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教学管理工作条例 (郑轻院[2005]69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教高[1998]3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

    东北师范大学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

    电校教〔2009〕17号 关于转发《东北师范大学授予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广播电......

    XX县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XX县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 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任务,深化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革,推进干部教育培训考核激励机制建设,激发广大干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