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
万尼瓦尔•布什在《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中将研究类型作两分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认为基础研究的特点是不考虑实际后果,有长远的、根本性的意义,是技术创新的源泉。他的理论导致了二战以后政府与科学之间的协约关系,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科学政策。受布什思想的影响,产生了由基础科学到技术创新,再转化为开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科技统计的国际标准中,将“研究与试验发展(R&D)”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联合国的标准不仅限于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三种类型的定义分别为: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和使用为目的。
应用研究——为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主要是达到具体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试验发展——任何为了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利用从研究和(或)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系统的工作。
我国科技界,自80年代国家根据不同研究类型,对研究机构实施拨款制度改革,到90年代末研究机构的转制,两次重要的科技体制改革,都需要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作出正确的学科区分。由科技部实施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更是以对学科进行分类,对研究类型加以区分为基础的。
从1994年6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科学现状与发展趋势》一书我们知道,我国科技工作已基本形成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跟踪高技术研究并推动其产业发展、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的布局。加强基础性研究是我国科技工作的三个重要方面之一。我国基础性研究的学科布局,包括7个基础学科和8个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工作。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的学科:农业、医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空间科学、工程科学。基础性研究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以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主要目的的基础研究。2.围绕生产实践和学科发展提出的具有重大或广泛应用目标,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这是应用基础研究。3.对科学数据进行系统的考察、采集、鉴定并进行综合、分析、探索其基本规律的工作,就是科学数据的积累。由于明确了上述几个重要问题,针对基础研究的举措就有了明确的指向。
目前,我国科技界在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资助体系。资助的内容包括课题资助、研究基地资助、人才资助、科学数据与资料的资助等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又包含若干具体措施,并形成小的资助体系。比如课题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一般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三种形式。一般项目又包括自由申请、青年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三类。可以说形成了由不同层次的研究课题组成的课题资助体系。研究基地资助类别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重点野外观测台站等。人才资助也形成了一个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等。既有以个人为目标的资助,也有以团队为对象的资助。既有后备人才的资助,也有学科带头人的资助。此外,中国科学院实施的“百人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也是针对人才的专项计划。科学数据资料等基础建设的资助,体现在“攀登计划”、《国家“十五”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实施意见》等具体措施中。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标准
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基础研究的特点是:
--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为目的,即通过实验分析或理论性研究对事物的物性、结构和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解释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运动的规律,或者提出和验证各种设想、理论或定律。
--没有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看不出、说不清有什么用处,或虽肯定会有用途但并不确知达到应用目的的技术途径和方法。
--一般由科学家承担,他们在确定研究专题以及安排工作上有很大程度的自由。
--研究结果通常具有一般的或普遍的正确性,成果常表现为一般的原则、理论或规律并以论文的形式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
因此,当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对现象的更充分的认识,和(或)当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科学研究领域,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时,即视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定向基础研究。
纯基础研究与定向基础研究的区别如下:
--纯基础研究是为了推进知识的发展,不考虑长期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也不致力于应用其成果于实际问题或把成果转移到负责应用的部门。
--定向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期望能产生广泛的知识基础,为已看出或预料的当前、未来或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料。
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
应用研究的特点是:
--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具体表现为: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
--在围绕特定目的或目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一般只影响科学技术的有限范围,并具有专门的性质,针对具体的领域、问题或情况,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一般可以这样说,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
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准则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而不考虑其直接的应用,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
基础研究没有特定的应用目的或目标主要表现在,在进行研究时对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如何并不很清楚,或者虽然确知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技术途径。应用研究的特定应用目的不外乎二类:或是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预定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但是,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试验发展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在社会科学领域,试验发展可定义为: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对人文科学来说,这一类别没有意义。
试验发展的特点是:
--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知识或根据实际经验。
--以开辟新的应用为目的,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提供新材料、新产品和装置、新工艺、新系统和新的服务,或对已有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
--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知识、具有新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原型或具有新装置基本特征的原始样机等。
在社会科学中,试验发展可以定义为:把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科研和评价而作的示范项目。试验发展对人文科学意义甚小。
区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主要标准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是扩大科学技术知识,而试验发展则是开辟新的应用即为获得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系统、新服务以及对已有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
虽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它们的直接目的或目标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应用研究是为达到实际应用提供应用原理、技术途径和方法、原理性样机或方案,这是创造知识的过程;试验发展并不增加科学技术知识,而是利用或综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应用,与生产活动直接有关,所提供的材料、产品装置是可以复制的原型,而不是原理性样机或方案,提供的工艺、系统和服务是可以在实际中采用。
科学技术活动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关于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的议案》的原则,科学技术活动定义为:与各科学技术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R&D)、科技教育与培训(STET)及科技服务(STS)。我国在UNESCO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界定我国科技活动包括研究与发展、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及与R&D活动相关的技术推广与科技服务活动。
研究与发展(R&D)活动
研究与试验发展:指为增加知识的总量(其中包括增加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基本特征是:
--具有创造性;
--具有新颖性;
--运用科学方法;
--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
在上述条件中,创造性和新颖性是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决定因素,产生新的知识或创造新的应用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运用科学方法则是所有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特点。而研究水平、任务的来源(国家或省级)和研究中所采用的技术,均不是构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基本要素。
按活动类型,可以把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分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试验发展。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统称为科学研究。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
按国际通用概念,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也包含可能从事科技活动的劳动力。
鉴别科技人力资源主要依据两种方式:一是按“职业”;二是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按“职业”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实际投入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人力的现实需求。按“资格”即受教育程度统计的“科技人力资源”数据反映了科技人力储备水平和供给能力。
一个国家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是按“资格”和“职业”两者统计的综合值,即任何一个人只要满足“职业“和”资格“中的一个条件即属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等都是科技人力资源的一部分。
”科技人力资源“涉及的范围很广,要准确统计一个国家的科技人力资源规模并形成一个统计系列数据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作。因此,目前还难以对各国有关”科技人力资源"的统计数据进行全面国际比较。
基础研究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基础研究”呢 ? 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OSRD)局长 V .布什在 1945 年 7 月向罗斯福总统提交的《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这样写道:“基础研究并不考虑实用的目的,它产生的是普遍的知识和对自然及其规律的理解。这种普遍的知识提供了解答大量重要实用问题的方法,但是它不能给出任何一个问题的完全具体的答案。提供这种圆满答案是应用研究的职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对基础研究所下的定义是:“发展科学知识的独创性研究,„„它没有直接的商业目的。”而现在看来这两个定义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定义,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研究和与之对应的应用研究的划分,越来越具有相对性。以往人们公认的“传统的”基础科学(例如物理学和数学),今天也具有相当复杂的结构(比如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之分,数学有理论数学与应用数学之分);而且,今天视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学科分支或课题,随时间的推移也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能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做一下比较,尤其是在其性质和特点方面,将会有利于我们对其概念的理解。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差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在研究的动机和目的方面。基础研究主要是以求知欲为引导的,其目的在于增加人类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是“为科学而科学”的研究。应用研究是以某一预先确定的目标为导向,即为某一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的研究。基础研究是所谓的“好奇取向”(curiosity-oriented),应用研究则是所谓的“任务取向”(misson-oriented)。前者无直接的商用目的,而后者一般可以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这也许是两者的本质差别。.在应用的时间先后上。一般是先有基础研究,然后才被应用到具体领域,而且其间相差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很长。基础研究不论多么深奥、多么抽象、多么“脱离实际”,一般来说都会找到其用武之地。但是,越为“基础”的研究,其用途的发现所花费的时间越长。麦克斯韦通过对电动力学的数学研究,于1864年确立了电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式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在1887成功的证实了电磁波;而直到1895年马可尼才将电磁波用于通信。黎曼和哈密顿在19世纪所做的深奥的数学研究,在大半个世纪后才在物理学中得到应用。从古希腊就开始研究的素数问题,直到几千年后才被应用到密码学中。与之相比应用研究必须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研究成果变为实际技术,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显著的差别。.在研究者的自由程度方面。由于基础研究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及研究过程的探索性、独创性和结果不可预测性,研究者在课题选择、兴趣变换、研究进程、计划安排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对于基础研究人员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如布什在《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由于纯科学无法预测的性质,使得为其研究提供一种颇为特殊的环境是合乎需要的。纯科学需要研究人员思想的自由,以新的观点来看熟悉的事实。纯科学研究始终不宜于被组织计划,并且它对于来自上述组织计划的指令是麻木的。事实上,对于有重要意义的成就来说,再也没有比自由的原则更加重要了。”由于应用研究往往事先能够明确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因而适宜有组织地进行,研究者的自由度相对地要少得多。而且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成果一般会及时的公布于众,不具有保密性;于之对应的应用研究往往会因为商业或军事目的而采取申请专利或封锁等措施加以保护。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应用研究者的自由程度。4 .在取得成果的时间长短方面。应用研究取得成果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因为它是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而且实用的商业目的也不容许研究计划拖长,否则便难以即时取得经济效益或在商业竞争中获胜。相比之下,基础研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有的甚至要耗费一个人的毕生精力或要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麦克斯韦为探索电磁场理论,整整用去了十多年时间。爱因斯坦思索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各花费了近十年时间,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部奉献给了统一场论的研究,可至今仍没有结果。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几代人为之奋斗,但至今仍未攻克这个“堡垒”。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必须要有“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学会“享受寂寞”,漠视金钱,不为名利所动。当然,社会应该理解他们,给他们以鼓励和帮助,不要动不动就指责他们脱离实际,更不要以各种诱惑来扰乱他们自由而宁静的心境。
由于基础研究不能迅速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因而它经常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发达国家由于市场导向和经济价值规律的作用,自然而然地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应用科学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则苦于资金不足,不得不把资金投向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部门,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基础研究则少人问津。政治家为了赢得选票或显示政绩,也不得不制定或执行为期四、五年不等的短期计划,而科学和基础研究对于如此短暂的周期并不适应。结果是,在立即要得到实用结果的压力下,应用研究总是要排斥纯科学的基础研究的。这一结果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纯科学的基础研究需要有特别的保护。为此,除了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应的基金和管理机构外,尤其不可忽略的是,要从人们的思想深处解决问题,使社会和公众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那么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可见一斑。.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基础研究导致新知识的储备,这是向未来投入的科学资本。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产品都是建立在新知识基础上的,都必须从新知识的储备中提取“资本”。没有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等人大半个世纪的持续的理论研究,人类哪能进入电气时代 ? 没有本世纪初的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成果,哪有本世纪中期高技术产业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或直接生产力的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了。上世纪 20 年代卢瑟福还大声宣称他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毫无用处,可是第一座原子反应堆竟奇迹般地在 1942 年投入运行了。现在一些基础医学和遗传工程的理论研究项目,更是不用很长时间就用于临床医疗和医药生产了。数学的基础研究也被广泛应用到金融、保险等行业中,甚至被应用到国家在政策的决策上了。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锋,这一点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确定。在这种意义上也许可以说,基础研究是现代社会的基础。.基础研究可以提高国家的(潜在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或经济力量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必须有效地支持基础研究。因为一个国家若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基础知识全部依靠外国,它的技术和工业的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它也很难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从而在全球角逐中失利。而且,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在某种程度上依据于它对基础知识的贡献,尽管这种威望主要局限在科学共同体内。在科学史上,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扮演了科学中心的角色,它们“各领风骚”数十年乃至百余年。美国从上世纪 20 年代至今,一直独占基础科学的鳌头,这显然有助于提高其国际威望。科学具有普遍性,其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可以无偿地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享用。另一方面,若不生产知识,也难以从别人那“进口”知识。.基础研究有助于培养专门人才,并进而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平。要建设发达的现代化社会,没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门人才,没有国民智力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很难成功的。通过严格的基础研究的训练,可以培养和集结一批专门人才,他们既可以成为本国研究和开发事业中的创新的中坚力量,也可以成为引进国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桥梁。基础研究也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培养较高水准的科学技术后备力量,不搞基础研究的大学其科学教育水平是难以提高的,其国际威望也很难建立。此外,学习纯粹科学和从事一定时间的基础研究,也大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智力水准,并从中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熏陶,陶冶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基础研究是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科学(尤指纯粹科学)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它可以被视为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以增进科学知识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它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文化价值,是一项有价值的文化活动。作为基础研究过程的研究活动,它以追求真理为最终目标,显示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保证了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而且也使人们养成求真、务实、尚理的习惯和品格,从而有助于削弱教条、破除迷信、陶冶心智。由于基础研究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察觉的,因而有必要加以强调,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
如果说在控制应用研究时,我们必须认清科学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话,那么在控制基础研究时,我们必须认清社会对科学所负的责任。我们的社会把大量的价值的实现归功于科学的应用,而很少归功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这些科学精神价值的负载者。要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决策者明白,要求所有研究都应该与我们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这种流行的要求表面看来是公正的、善良的、无害的,实际上对科学进展来说却是最大的危险之一,从而对于社会需要的长期满足来说也是最大的危险。
第二篇: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附件1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围绕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准前沿,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我市优势学科建设。
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优先支持原则:
(一)瞄准若干代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我市具备相对优势的领域和学科,为进一步申报国家和省项目、提升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水平而开展的工作;
(二)科学技术意义重大、应用前景明确,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关键性科技问题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促进我市新兴技术发展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能促进我市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形成我市知识创新团队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广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者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申请者,应有两名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项目组成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不低于30%。申请者所在单位、合作单位应对申请项目作实质性审查并签署意见,并提供相应研究条件,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实施时间为2—3年,一般每个项目资助强度10万元左右,原则上申请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三)2006年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实行限项申报制(具体申报限项数将通知有关主管部门);
三、重点支持方向和内容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能够使广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5C融合技术、软件、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宽带无线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及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鼓励和支持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的创新性研究。
1.5C技术(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ent)融合的数 字化核心技术方法研究;
2.面向组件、服务架构(SOA)、多媒体与动漫等共性软件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3.智能人机接口、智能化终端、普通计算等智能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4.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基础研究;
5.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制式及体系结构研究; 6.电子信息新材料、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应用基础研究; 7.光学与光电子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二)材料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和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鼓励和支持与化工、能源、环境、医药、信息产业等交叉的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1.先进材料制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2.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的性能综合优化的研究; 3.先进材料在新领域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
4.重要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及高效、清洁生产的应用基础研究; 5.废弃材料资源化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6.新材料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三)先进制造技术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若干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支持我市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机械制造中关键工艺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
1、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2、制造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精密、超精密与微细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
4、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与制造的共性技术研究;
5、微电子、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四)生物技术
主要支持工业、海洋、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生物技术源头创新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具有国内和地区资源优势,带有平台效应和生物技术领域原创性、前沿性研究。
1、新型工业用酶筛选、制备和关键技术研究;
2、重组蛋白新型表达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3、生物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4、环境污染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
5、微生物功能组及代谢活性物质研究。
(五)医药
主要支持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作用机理以及药物新试剂研究。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药工业的应用研究。
1、药物新靶点、新合成方法、新作用机理和适应症研究;
2、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3、药物新剂型以及新型给药方式研究;
4、药物新工艺、筛选、评价、标准化及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理论研究;
5、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6、生物医学功能材料及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六)医学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常见重大疾病的发病与诊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恶性肿瘤分子标记物及肿瘤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
2、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重大和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SARS、登革热、禽流感、结核病等)的应用基础研究;
4、器官移植血液安全、创伤救治的相关基础研究;
5、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重大、常见、多发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6、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
(七)农业
主要支持在动植物育种、生物资源与农产品特性以及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促进广州农业品种升级换代的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鼓励和支持应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质和农产品资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础性研究,鼓励和支持人兽共患病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支持围绕广州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研究。
1、广州特色动植物抗性机理和育种新方法的研究;
2、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功能鉴评研究;
3、重要动植物病虫害和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4、动植物组织胚胎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5、广州特色农产品基础成分和保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
6、农产品安全监控与检测新方法研究。
(八)能源、城市与环境
以广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主要支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重要发展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与洁净能源、节能、城市建设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相关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
1.新型终端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2.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研究; 3.城市建筑与节能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4.重大工程安全预警及健康诊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5.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基础研究; 6.城市减灾防灾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7.城市交通评价方法与优化技术研究;
8.景观与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9.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综合利用研究;
10、城市污水及废气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四、附件材料
(一)查新报告:必须提供具有查新资质单位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其中一份原件,查新报告当年有效;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等(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 :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复印件有效);
4、其他材料。
下载:06年版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系统
第三篇: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围绕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准前沿,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我市优势学科建设。
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优先支持原则
(一)瞄准若干代表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我市具备相对优势的领域和学科,为进一步申报国家和省项目、提升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水平而开展的工作;
(二)科学技术意义重大、应用前景明确,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热点、难点、关键性科技问题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促进我市新兴技术发展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并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能促进我市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形成我市知识创新团队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广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者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申请者,应有两名高级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项目组成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不低于30%。申请者所在单位、合作单位应对申请项目作实质性审查并签署意见,并提供相应研究条件,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实施时间为2—3年,一般每个项目资助强度10万元左右,原则上申请经费不超过20万元;
(三)2006年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报实行限项申报制(具体申报限项数将通知有关主管部门);
三、重点支持方向和内容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能够使广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5C融合技术、软件、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宽带无线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及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鼓励和支持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的创新性研究。
15C技术(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 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ent)融合的数字化核心技术方法研究;
2面向组件、服务架构(SOA)、多媒体与动漫等共性软件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3智能人机接口、智能化终端、普通计算等智能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4网络信息安全应用基础研究;
5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制式及体系结构研究; 6电子信息新材料、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应用基础研究; 7光学与光电子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二)材料科学与技术。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和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鼓励和支持与化工、能源、环境、医药、信息产业等交叉的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1先进材料制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2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的性能综合优化的研究; 3先进材料在新领域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
4重要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及高效、清洁生产的应用基础研究; 5废弃材料资源化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6新材料体系的探索性研究。
(三)先进制造技术。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若干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产品创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支持我市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先进设计方法和制造关键技术研究,支持机械制造中关键工艺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1产品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2制造系统建模、优化与仿真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3精密、超精密与微细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 4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与制造的共性技术研究;
5微电子、光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四)生物技术。
主要支持工业、海洋、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生物技术源头创新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具有国内和地区资源优势,带有平台效应和生物技术领域原创性、前沿性研究。
1新型工业用酶筛选、制备和关键技术研究;
2重组蛋白新型表达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 3生物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4环境污染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 5微生物功能组及代谢活性物质研究。
(五)医药。
主要支持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作用机理以及药物新试剂研究。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药工业的应用研究。1药物新靶点、新合成方法、新作用机理和适应症研究; 2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3药物新剂型以及新型给药方式研究;
4药物新工艺、筛选、评价、标准化及安全性评价的关键技术和基础性理论研究; 5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6生物医学功能材料及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六)医学。
主要支持具有创新性,特别是源头创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常见重大疾病的发病与诊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恶性肿瘤分子标记物及肿瘤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 2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重大和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SARS、登革热、禽流感、结核病等)的应用基础研究;
4器官移植血液安全、创伤救治的相关基础研究;
5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重大、常见、多发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6、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技术研究。
(七)农业。
主要支持在动植物育种、生物资源与农产品特性以及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促进广州农业品种升级换代的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鼓励和支持应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质和农产品资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础性研究,鼓励和支持人兽共患病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支持围绕广州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研究。1广州特色动植物抗性机理和育种新方法的研究; 2特色生物种质资源功能鉴评研究;
3重要动植物病虫害和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4动植物组织胚胎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5广州特色农产品基础成分和保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 6农产品安全监控与检测新方法研究。
(八)能源、城市与环境。
以广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主要支持具有一定的基础和重要发展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与洁净能源、节能、城市建设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相关的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
1新型终端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2可再生能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研究; 3城市建筑与节能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4重大工程安全预警及健康诊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5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基础研究; 6城市减灾防灾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7城市交通评价方法与优化技术研究;
8景观与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9城市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综合利用研究; 10城市污水及废气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四、附件材料
(一)查新报告:必须提供具有查新资质单位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其中一份原件,查新报告当年有效;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等(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复印件有效); 4其他材料。附件2
科技攻关计划申报指南本计划紧密结合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柱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开展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解决社会发展中突出的科技问题为目标。
一、申报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一)有明确的推广应用或产业化前景;
(二)有比较扎实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和条件;
(三)申报单位拥有必要的成果商品化基础和条件,或者有明确的成果转化计划与措施;
(四)申报科技攻关计划且申请支持经费大于50万元(含)的项目,申报单位须自筹部分经费:申报支持经费大于50万元(含)小于100万元的项目,自筹资金比例不得低于计划新增经费的50%;申报支持经费大于100万元(含)的项目,自筹资金比例不得低于计划新增经费的70%,项目申报或参加单位必须提供自筹资金承诺函。
二、科技攻关计划重点支持技术领域(2006年)
(一)电子信息。1现代通信技术
(1)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3G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移动多媒体终端,数字集群系统及终端
(2)移动通信增值业务与网优:3G网络仿真平台与网优及其软件开发,(3)移动通信增值业务及运营支撑技术,移动电子商务,3G无线资源管理
(4)移动通信新技术:软件无线电和虚拟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技术,分集技术,3G增强型技术(HSDPA、1X EV-DV),后3G技术(MIMO、OFDM)
(5)定位技术:GPS终端及应用技术,基于移动通信网的定位技术,北斗终端及应用技术(6)光通信技术:DWDM(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及设备,全光网关键技术及产品,无源光网络
(7)基于IP技术的终端产品:VOIP技术及产品,可视电话,视频会议终端
(8)新一代通信网络关键技术:NGN(下一代网络)技术及系统,智能网技术,Tbit级高端路由器
(9)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及应用:无线LAN;wi-Fi;wi-MAX;蓝牙(BLUETOOTH)技术,超宽带(uwB)等
(10)通信安全技术。2数字视听技术及产品
(1)DTV(数字电视)与HDTV(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及产品:DTV与HDTV接收系统(含STB和监视器),HDTV信号处理技术、显示技术、核心组件设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码技术
(2)数字有线电视(CATV)和全业务网(FSAN)技术:HFC接入网及 CABLEMODEM技术,CA(条件接收)技术及应用,CATV网QoS技术(3)视频点播技术与交互式电视系统技术及应用
(4)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技术:基于IP网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VR(数字视频录像)技术及产品
(5)先进音视频编码技术
(6)平板显示技术及应用:高中分辨率的中大尺寸TFT-LCD显示技术,PDP信号处理技术,FPD核心组件的硬软件及系统设计,LCOS背投系统技术,OLED显示技术,DLP投影核心组件技术,户外大屏幕显示技术
(7)数字视听其它相关技术及产品:MIDI技术的应用,数字功率放大器,数字家庭影院系统,数字放影机,数码摄像技术与产品,数字家庭接入网关技术及设备。3应用电子技术及产品(1)汽车电子技术及产品
(2)智能交通技术及设备:车载信息智能终端及服务平台等(3)金融电子设备及系统(ATM、POS终端、清分机)(4)船载电子及导航设备(5)医疗电子应用技术及设备
(6)智能卡和RFID(电子标签)技术及应用(7)环保电子技术及应用
(8)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含电力载波)(9)电源技术与设备:电源管理技术,新型及专用开关电源技术与应用。4计算机硬件及嵌入式系统(1)专用计算机(2)计算机板卡
(3)嵌入式控制模块及其支撑软件 5集成电路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数字家电IC设计,通信IC设计,嵌入式控制芯片的设计。(2)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技术 6新型电子元器件及技术(1)敏感元件
(2)SMT及片式元器件
(3)先进新型扬声器:多媒体用微型扬声器及超小型音箱,专业音响用扬声器及音箱音柱,平板扬声器 7其它
(1)光电子技术及产品(2)光存储技术及产品(3)新型传感器技术及产品(4)电子生产设备及测量仪器
(二)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1电子政务及其关键技术
(1)电子政务综合业务信息系统(2)面向应用系统集成的门户技术(3)资源库技术及产品
(4)数据交换平台技术及产品(5)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
(6)GIS开发平台及城市信息管理系统 2企业信息化(1)电子商务(2)ERP和CRM(3)MES及自动化系统软件(4)商业智能系统(5)现代物流管理技术(6)企业质量管理辅助系统(7)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技术 3软件支撑技术及应用
(1)Linux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2)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3)中间件技术及产品(4)嵌入式系统及技术(5)图形、图像处理及应用(6)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7)软件测试、软件质量及可靠性保证(8)网络技术、网络管理及优化(9)嵌入式移动数据库 4增值服务软件及技术(1)游戏软件及其开发工具(2)网络增值软件(3)网络教育软件
(4)移动终端的增值技术
(三)光机电一体化。1先进制造技术
(1)计算机辅助技术:CAD /CAM /CAE集成应用技术,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技术,反求工程技术与快速原型技术等
(2)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环保型设计技术、清洁生产工艺技术、高效节能技术应用等(3)高速精密加工及成型技术(4)精密检测技术
(5)复杂、精密模具和特种模具的制造技术:大型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模具,大型铸造成形模具及锻压、型腔、冲裁、注塑、粉末压制、级进式金属冷冲、特种橡胶等精密复杂模具的制造加工技术
(6)激光应用技术:激光表面改性,激光切割、激光焊接和激光打标等激光加工技术 2控制技术及智能化仪器仪表(1)中高档数控系统
(2)现场总线技术、现场测控网络技术及管控一体化技术:现场总线硬软件产品开发与应用,现场总线结构体系的研究,不同总线标准的互联和集成技术,基于互联网的现场测控技术等
(3)新型仪器仪表:新型电子测量、计量、分析和试验仪器制造技术,精密光电仪器,新型医用/工业光纤激光器,新型环保仪器仪表和先进医疗器械、安全生产及环保检测仪器新技术设备等
(4)高性能电机、新型驱动技术 3重大先进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
(1)电子信息装备:新型表面贴装设备、器件生产设备、新型焊接设备、自动测试分类设备、光纤通信成套装备等
(2)数控设备、加工中心、复合加工技术装备及功能部件的设计、制造(3)隧道掘进机械装备
(4)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装备及高效节能装置(5)新型成套轻工装备(6)新型制药成套装备(7)环保成套设备
(8)楼宇设备:新型节能电梯、楼宇智能系统、城市停车设备(9)重大先进装备关键技术及关键基础件开发(10)智能工业机器人的开发
4电力设备、功率电子装置、元器件及关键技术(1)先进的发输配电设备及关键技术
(2)新一代电气器件及功率电子装置的开发与应用(3)电网质量控制设备及关键技术 5交通运输设备及关键技术(1)汽车设计、制造、检测技术
(2)节能型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技术(新型动力装置与匹配技术)(3)汽车关键配套件的开发与生产
(4)汽车电子技术:控制系统、信息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等(5)先进造船工艺技术及特殊用途船舶的制造(6)轨道交通设备及关键技术
(四)新材料。1电子信息材料
(1)新型显示材料:场致电子发射平板显示材料(FED),有机发光材料(OLED),半导体发光材料(LED)
(2)电子化学品:环氧塑封料,超纯光刻胶,电子用特种气体,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精细化学品
(3)电子陶瓷材料:电子浆料,高性能特种介质材料,新型压敏陶瓷材料(4)传感器材料 2先进金属材料
(1)高性能钢铁材料:汽车用高强高韧结构钢,耐蚀、耐候、耐磨合金钢(2)高性能铝合金、铜合金、镁合金、钛合金
(3)特种粉末及其制品:先进粉末冶金技术,高性能涂料用金属粉末
(4)高性能稀土材料及其应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制品,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
(5)表面改性技术:激光表面处理及加工技术,高性能涂层与薄膜材料 3无机非金属材料
(1)能源材料:清洁能源、新型电池的关键材料
(2)功能性建筑材料:隔热、保温、阻燃、防水密封建筑材料,特种功能混凝土
(3)环保型建筑材料:电厂脱硫灰的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板材、管材,油气输送、排污大口径管材(4)特种玻璃及深加工技术 4高分子材料
(1)新型改性塑料、橡胶和纤维:高性能通用塑料、低成本工程塑料、多功能(导电、导热、屏蔽、阻隔、吸附、吸水等)、环保型塑料、橡胶和纤维
(2)高分子材料专用添加剂:高效、低毒、多功能的添加剂、表面处理剂、聚合催化剂(3)精细高分子材料:汽车、船舶、电子产品用高性能涂料、粘胶剂和油墨,电子信息工业、水处理、石油化工等行业应用大高效、多功能、低成本的精细高分子助剂 5新型精细化学品
(1)新型高效表面活性剂(2)新型功能添加剂
(五)纳米技术
1纳米材料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1)高纯纳米粉体低成本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2)纳米粉体表面改性及分散关键技术(3)纳米超硬材料及薄膜制备与应用
(4)纳米改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5)纳米催化剂与催化技术及其应用 2纳米电子和信息材料及器件
(1)纳米结构发光、激射材料及器件(2)纳米微集成技术与器件
(3)纳米微加工与纳米结构表征技术 3纳米能源转换与生态环境材料
(1)光、电、热、磁转换功能纳米材料及器件(2)纳米材料及技术在电池中的应用
(3)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气处理中的应用 4纳米技术与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1)靶向控释药物系统及基因药物(2)生物医学诊断中纳米技术及材料(3)医用生物材料中纳米技术的应用(4)传统中药制备中的纳米技术应用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1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1)太阳能利用技术(2)生物质能利用技术(3)液体替代燃料技术
(4)其它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1)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2)燃料电池及其相关技术(3)氢的生产和储存技术
(4)新型储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及新型传热材料
(5)天然气储存与输运新技术、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新技术 3高效节能降耗技术和相关产品(1)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新技术(2)新型节能工艺过程
(3)新型高效换热技术及产品(4)电网新型移峰填谷技术(5)新型热泵技术(6)建筑节能技术 4半导体照明技术
(1)功率型、高亮度LED芯片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2)功率型LED封装技术
(3)高效白光LED照明专用荧光粉制备技术(4)高效长寿命有机白光材料及面光源制备技术(5)半导体照明系统技术
(6)太阳能半导体照明系统集成技术(7)大功率LED及LED灯具检测技术
(8)半导体照明工程系统设计应用软件及控制软件 5天然气
(1)天然气与液化气置换技术研究(2)气源保障体系的研究
(3)安全型、节能型天然气器具、家电产品的开发与应用(4)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新技术(5)天然气储存与输运新技术(6)管道无破损修复技术(7)天然气水化合物开发利用
(七)环保
1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汽车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有机化合物和微粒排放控制技术(2)烟气脱硫、脱氮新技术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技术(3)恶臭气体、工业有毒气体治理技术(4)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控制技术
(5)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技术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技术(6)大气污染物催化转化技术及产品开发(7)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解析 2水污染治理技术
(1)低投资、低能耗、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配套设备的研究、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与处置技术
(2)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处理及回用新技术(3)造纸废水深度处理
(4)城市河涌生物净化及生态恢复研究 3清洁生产技术(1)开发清洁产品
(2)研发清洁生产新技术和新工艺(3)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与综合利用 4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1)废旧电子及家电产品综合利用与处理技术(2)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理技术设备(3)畜牧养殖业废水深度处理(4)建筑垃圾处置及综合利用
(5)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6)垃圾处理系统CO2排放的研究(7)焚烧的灰渣技术综合利用
(8)工业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技术
(9)金沙洲居住新城真空垃圾管道收运系统关键技术 5噪声控制技术
(1)低频噪声治理技术 6监测分析仪、设备
(1)多参数、在线/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2)便携式/在线式烟气监测仪(3)水气在线自动监控技术及装备
(4)精密度、分辨率高的监测、分析仪器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 7自然生态保护、林业与园林绿化技术
(1)城市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生态建设技术(2)城市特色园林资源、优良绿化树种和抗污染树种的引种、驯化、培育繁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3)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4)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及产品(5)广州市立体绿化技术
(6)亚运会开花植物引进筛选及利用(7)地方古树名木保护研究
(八)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 1新药品种研究与开发
(1)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肝炎、艾滋病、遗传病等重大疾病及戒毒的基因工程药物、生化药物、基因药物、化学药物的临床前、临床及产业化研究
(2)重大疾病的预防性、治疗性疫苗的临床前、临床及产业化研究、现有大品种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技术创新
(3)专利即将到期的大品种化学药品的仿制与改进
(4)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天然药物临床前、临床及产业化研究(5)疗效确切、质量稳定的中药新药的临床前、临床及产业化研究 2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
(1)广州市名优中成药原料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2)道地药材、濒危药材种质资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
(3)广州市名优中成药的现代新剂型研究,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重大改进技术(4)广州市名优中成药的功效成份研究 3新药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
(1)重大疾病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
(2)药品药效、药理、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3)药品临床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
(4)生物制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大规模动植物细胞培养、发酵、蛋白分离提纯、质量控制等
(5)中药生产关键技术:大孔树脂分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声提取技术等 4检测、诊断试剂新产品与新技术
(1)肝炎、艾滋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试剂、生化诊断剂、抗体诊断试剂
(2)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的诊断试剂(3)生化、分子生物学常规试剂及设备
(九)生物技术 1医药生物技术
(1)重大疾病的基因研究与基因治疗(2)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技术
(3)小分子RNA干扰技术、反义核酸技术(4)生物反应器
(5)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
(6)药物新剂型、新型药用辅料、新型给药系统 2工业生物技术
(1)寡糖类、多糖类、氨基酸与多肽类功能食品开发(2)生物催化剂、分子酶学的研究(3)生物能源开发
3医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1)新型医用生物材料(2)人工组织与人工器官
(3)组织工程化骨、软骨、肌腱、皮肤、角膜等组织工程产品(4)干细胞与组织工程产品的技术标准
(5)干细胞治疗技术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评估
(十)医疗与卫生
1重大疾病及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预防及治疗技术(1)感染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医院内感染防护措施
(2)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预防治疗新技术
(3)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技术(4)器官移植关键技术
(5)重大、疑难疾病中医治疗新技术 2重大疫情预防和快速救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快速检测、安全装备及应急救治(2)减少和防治“传染相关性”输血反应 3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
(1)重大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与干预(2)避孕节育器具及药物新品种开发(3)残疾儿童治疗康复技术
4医用新材料与新型医用诊疗仪器(1)重大疾病诊断、治疗、监护设备(2)家庭医疗保健设备(3)残疾人康复器械与用品 5环境与健康相关研究
(1)食品污染物数据库与监测体系研究(2)食源性、水源性致病因素快速检测技术(3)室内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关系研究(4)职业环境因素健康危害的防治(5)全民体质监测及亚健康标准研究
(十一)农业
1农作物优良新品种与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优质高产、专用型、丝苗型、清香型及功能性水稻、玉米、名特优果树、蔬菜、花卉新品种的选育、中试
(2)重要特色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及配套产品(3)农作物良种繁育及种子、种苗质量检测技术及产品(4)重要特色农作物产业化技术集成示范
(5)新型肥料与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工艺、植物营养调控技术(6)观赏用植物新品种选育、特色生物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2畜禽水产优良品种与健康安全养殖技术(1)优势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选育
(2)优势畜禽水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和健康养殖综合技术(3)新型饲料资源开发技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加工关键技术、工艺及设备(4)优势畜禽、水产规模化养殖的设施与设备(5)优势畜禽水产品及饲料安全检测技术及产品
(6)畜禽养殖业污染控制及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再利用技术 3重大动物疫病、植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1)简便、快速、准确、廉价的疫病诊断技术及产品(2)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预防控制及防治
(3)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产品、新工艺及安全施药技术和设备(4)重大植物病虫害检测、诊断及综合防治工程化技术 4农产品加工保鲜与农业装备技术
(1)农产品贮运、保鲜、深加工技术及设备
(2)农产品营养保健功能成分分析及提取利用技术及设备(3)农副产品资源化综合开发与利用技术及设备(4)主要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5)新型农产品产地处理技术及装备(6)山区资源利用和合理开发技术及设备(7)自动化操作农业机具(8)适合生态种养农业设备 5农业信息技术和标准化技术
(1)农业信息化新技术、新产品与信息平台建设(2)农业生产过程质量监测、控制技术(3)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技术及产品(4)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
(5)城镇管理信息化集成系统与管理电子政务系统(6)农产品国际标准化生产技术 6农业生物技术
(1)利用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3)动物胚胎移植技术
(4)生物肥料生产技术及产品(5)生物农药生产技术及产品
(6)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及产品(7)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上应用
(十二)其他高新技术 1城市供水技术
(1)屋顶水箱的改造技术(2)广州市城市供水需求模式(3)各类节水标准与规范
(4)节水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5)中水回用系统技术 2公共安全技术
(1)安全防范技术及应用系统
(2)城市消防给水保障能力最低配置与评估(3)高层建筑消防联动优化集成及控制模型(4)危险源的检测评估体系和预警监测技术体系(5)刑侦新技术
(6)法庭科学试验基地
(7)城市意外伤害的综合防治 3公共交通技术
(1)智能交通系统(ITS)技术(含视频车辆检测和识别技术)(2)优化城市交通组织技术和智能交通研究
(3)地铁突发事故和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及快速救治 4建筑技术
(1)环保和节能建筑技术
(2)城市桥梁服役期间结构的风险分析及损伤安全评定和维护管理技术(3)沥青再生技术、沥青强力粘结层材料
三、附件材料
(一)必须提供的附件材料: 1《可行性报告》:申请经费大于20万元的项目须提供《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行性报告》);
2查新报告:提供具有查新资质单位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其中一份原件,查新报告当年有效;
3申报单位,或参加单位且提供经费配套承诺的,须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4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复印件加盖公章)(2005年注册的新办企业不须提供),以及2005年8月份或9月份的会计报表(加盖财务专用章,其中一份原件),注意:专项审计报告不能替代审计报告;
42005年注册的新办企业须报送企业注册时的验资报告(复印件有效)和2005年8月份或9月份的企业会计报表(加盖企业财务专用章,其中一份原件);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以及用户使用报告等(复印件有效);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产品,应附相关主管单位出具的批准证明(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新药证书、临床批件、产权使用授权书、产权使用认可书、技术合同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名牌产品证书、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订单等(复印件有效); 4其他材料。
四、《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提纲
(一)项目申请的必要性
包括:项目的重要意义、项目与“科技攻关计划重点支持技术领域(2006年)”的符合程度、技术的先进性及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项目所研究的技术在本领域的关键程度,以及本项目技术对相关领域、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申报单位情况 1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性质、人员、资产等。2研究开发能力
申报单位的研究开发情况,包括研究开发人员、设备、资金投入、主要成果和自有知识产权状况等,特别介绍本项目可依托的前期研究成果;
项目负责人简历及主要承担人员简介,重点介绍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经历。3财务、经济状况 重点说明单位财务、经济和管理情况对实施本项目的支撑能力。提供经费配套承诺的申报单位要提供上年末总资产、总负债、销售收入、利税等财务数据。4申报单位的科研及生产经营管理状况
(三)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的目标、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 项目目标的确定及其主要依据; 项目范围的选择及其主要依据; 项目的主要内容。2项目的技术方案
包括主要技术内容及基础原理、工艺流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创新点、主要技术参数指标与国内、国外同类先进技术的比较等。3项目的阶段与进度
项目各阶段的目标、进度安排以及完成目标的主要措施等。4资金筹措及使用
包括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包括配套资金数额及来源)和资金使用计划。
(四)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1市场前景
包括本项目技术转让的前景和产业化后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预测。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编制该项目五年的盈利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3社会效益分析
包括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对本地区产业带动作用、对增进人民身体健康和增加就业等方面效益的分析。其中对环境的影响应单独说明。
(五)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
从技术成熟性和可靠性方面分析项目实施的技术风险,以及应对风险的措施。2管理风险
分析企业内部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例如企业管理层的水平与素质、对人才流失的应对措施等。3市场风险
五、《可行性报告》撰写注意事项
(一)《可行性报告》一定要严格按照《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提纲》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编制;
(二)在项目名称下注明该项目主要涉及的具体技术领域和关键字;
(三)应突出写明项目关键技术和创新点,创新实质是什么(例如是原理创新、结构创新、应用创新等);写明每一点的主要内容(如技术要点、主要指标等);
(四)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技术、产品的比较,可用文字或表格的形式叙述;
(五)撰写要求明确、真实,各栏目内容应完整,尽量使其丰富;不得随意空缺或省略,不能有缺项;
(六)《可行性报告》应有清晰、完整的目录及页码;
(七)《可行性报告》编制完成后,须录制软盘。附件3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申报指南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以下简称“推广计划”)定位于应用、示范层面,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有组织、有重点地将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以达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和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目的。其主要特征:一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或产业),即计划项目的实施要针对一个区域(或群体)、一个行业(或产业),有一定的覆盖面;二是重点支持能够提升传统产业和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促进作用的共性技术,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社会公益技术;三是技术推广应用与推广转化体系建设相结合;四是单项技术的推广和技术集成项目的推广相结合,在目前诸多技术领域都已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状况下,更多的应是技术集成。
一、组织实施
(一)申报要求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实施的技术必须经过科技评价,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先进、适用性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前景显著;
2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能够在一个或以上的行业、区域应用;
3项目申报单位须提供比例不低于计划新增经费的70%自筹资金,项目实施地须在广州地区。
(二)技术来源
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产生的技术成果为主要来源,集中从大农业领域、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社会发展领域的攻关计划和中试项目中产生。此外,国内外引进的技术、近几年获得科技奖励项目的技术和经过登记的科技成果也是本计划项目的重要来源。
(三)项目征集
按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程序和要求报送材料;项目周期一般为2-3年,经费总额度约为10-50万元。对获得市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的项目优先立项。
(四)组织架构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应具有技术支持单位、技术推广组织、服务单位和技术实施单位的组织架构,一般以技术推广组织、服务单位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其他作为参加单位。技术支持单位一般指技术的供给方,如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技术推广组织、服务单位一般指科技服务机构或县(市)科技部门等单位;是项目推广的主体,在技术支持和主要推广工作为同一单位的情况下,技术支持单位也可作为项目主要承担单位;技术实施单位是指技术的需求方或技术的实际应用单位。
二、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重点支持技术领域和优先方向
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的支持范围主要在市科技计划主体领域,即大农业、工业和高新技术、社会发展三大领域。
(一)大农业领域项目根据我省农业、农村和提高农民素质的需要,着力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组织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和开展技术培训。
以新品种、种养新技术或其配套集成技术和设施,农产品保鲜加工共性技术和装备,食品安全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共性实用技术和社会公益技术为重点。
(二)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项目针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着力于传统产业技术升级,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服务,组织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或节能技术和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控制系统及监控设备等为重点。
(三)社会发展领域项目围绕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安全的需要,着力在提高人口素质、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生产安全、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组织技术推广。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及设备,以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及设备,社会安全和自然灾害防治技术、人类及动物流行性传染疾病防治技术、资源再利用技术等为重点。
三、附件材料
(一)必须提供的附件材料
1申报单位须至少提供以下科技评价证明材料一份: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项目验收证书、科技奖励证书、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软件登记证书、技术检测证书、科技成果登记证明、特殊行业的准入证明或产品证书等; 2申报单位,或参加单位且提供经费配套承诺的,须提供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2004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复印件加盖公章)(2005年注册的新办企业不须提供)、2005年8月份或9月份的会计报表(加盖财务专用章,其中一份原件)、《税务登记证》及纳税材料(复印件有效),注意:专项审计报告不能替代审计报告;
32005年注册的新办企业须报送企业注册时的验资报告(复印件有效)和2005年8月份或9月份的企业会计报表(加盖企业财务专用章,其中一份原件);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以及用户使用报告等(复印件有效);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产品,须附相关主管单位出具的批准证明(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受理通知书、新药证书、临床批件、产权使用授权书、产权使用认可书、技术合同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名牌产品证书、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订单等(复印件有效); 4其他材料。附件4
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申报指南为顺应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设立“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市创新基金”)。市创新基金以技术创新项目为对象、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和创业项目,支持企业的第一次商品化过程,支持种子期项目和初创期企业。
2006年市创新基金支持的技术领域详见《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技术领域(2006年)》(以下简称“重点技术领域”)中所列的项目范围。
一、市创新基金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1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申请的项目必须在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规定的经营范围内;
3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4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 5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每年用于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申请当年注册的新办企业不受此款限制);
6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二)申报项目需符合的条件
1符合国家、省市产业与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以上;
2符合“重点技术领域”所列项目范围;
3必须是以生产、销售、技术服务和盈利为目的,产品或服务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4项目成果具有可以预期的应用前景,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并有望形成新兴产业;
5知识产权清晰,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市创新基金支持的重点
1相关高新技术领域中自主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项目;
2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以出口为导向的项目;
3人才密集、技术关联性强、附加值高的高技术服务业的项目; 4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孵化器内企业的项目。
(四)市创新基金不支持的对象 1不支持的企业(1)外商独资企业和中方拥有股权未超过50%的中外合资企业(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除外);(2)已经上市的企业以及上市企业占有50%以上股份的企业;
(3)已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或市创新基金立项,尚未验收的企业。2不支持的项目
(1)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项目,低水平重复项目,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和单纯的基本建设项目;
(2)已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并得到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或验收不通过的项目;
(3)对社会或自然环境有不良影响的项目。
二、市创新基金支持方式
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和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市创新基金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创业项目等三种方式支持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一)无偿资助
1主要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在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
2企业注册资本最低不得少于30万元;职工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高于4000万元;年销售额不超过3000万元;
3申请的项目,目前尚未有销售或仅有少量试销售;
4无偿资助支持的项目执行期为两年(生物、医药类的药品项目可以放宽至三年),项目计划实现的技术、经济指标应按满两年进行测算;项目完成时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且在项目完成时实现合理的销售收入(药品项目除外,但必须有明确的、可以考核的目标。如:获得临床批文、获得新药证书、获得生产批文等)。市创新基金不支持实施期不满两年的项目,也不支持项目完成时仍无法实现销售的项目;
5项目计划新增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确定,投资结构合理; 6在项目计划新增投资中,企业需有与申请创新基金数额等额以上的自有资金匹配;一般情况下,企业申请资助数额不应大于企业的净资产数额; 7除个别重大项目外,无偿资助金额一般不超过50万元; 8企业应拥有申请项目的知识产权。
(二)贷款贴息
1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批量生产,银行已经给予贷款或意向给予贷款的项目;2006贷款贴息项目的贷款有效期(以贷款合同签定日期为准)自2005年4月1日起至项目计划完成时间止;
2企业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项目计划新增投资额一般在3000万元以下,资金来源基本确定,投资结构合理,项目执行期为一年以上,三年以内(执行期从项目申报之日起计); 3贷款贴息的贴息总额可按贷款有效期内发生贷款(近期完成投资额加上计划新增投资额中的贷款部分)的实际利息计算;除个别重大项目外,贴息总额一般不超过20万元; 4企业经科技担保机构进行担保所获得的贷款,项目符合条件时,将重点进行贴息支持。
(三)创业项目
为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结合国家创新基金推进的创业项目,广州市2006对在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内注册并经营的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以无偿资助方式,支持其创新项目。1企业应具备下列条件:
(1)具备独立企业法人资格,在本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内注册并经营,注册资金不超过300万元;
(2)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超过18个月(申请2006年创业项目的企业注册时间为2004年10月1日以后);
(3)企业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新意识;(4)企业没有承担过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5)必须得到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投资。投资方可以是风险投资机构、其他商业投资机构或企业,并且投资额不低于20万元。2申报项目应具备的条件
(1)符合“重点技术领域”规定的技术领域要求,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项目知识产权为企业自主拥有;
(2)申请项目处于研究开发或中试阶段;
(3)申请项目其产品有明确的市场需求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申请项目的基金支持执行期为24个月,执行期结束后项目至少要进入中试阶段。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创业项目经费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40万元。
三、市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
(一)申报项目需提供的附件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2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2004、2005的会计报表和相应的审计报告(含会计师事务所营业执照、注册会计师证书的复印件),2006最近一个月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必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等;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每页需加盖审计单位印章(或盖骑缝章);
2006年注册的新办企业,须报送企业注册时的验资报告和本最近一个月的企业会计报表。
3可以说明项目情况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查新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用户使用报告等);
4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等企业资质认定证书(限有相应资质的企业提供,复印件加盖公章);
5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的产品,须附相关主管机构出具的批准证明;
6留学人员投资(含独资和合资)创办的企业,须提供留学就读学校出具的学位(学历)证书、本人有效身份证明、中国驻外使领馆教育处或省级以上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出具的有效证明文件、投资资金证明或股权证明等文件;
7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技术合同等)。企业与技术持有单位合作的项目签定技术合同时,技术持有单位必须是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
8与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如环保证明、奖励证明、用户定单、产品照片等); 9曾列入国家、省、市科技经费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必须提供有关的立项批准文件和验收结论(报告)。
(二)材料的装订
上述书面材料加装申报材料目录后,统一用A4纸,按申报材料目录、《申报书》、《营业执照》、《科技查新报告》、《审计报告》、合作协议、自筹资金承诺函及其他材料的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五份。
(三)申报要求
1对同一个企业,在同一内,市创新基金只接受一个项目的申请,企业应根据申请支持的项目所处的阶段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明确选择一种相应的支持方式。
2凡经市创新基金立项支持的项目,符合条件的,将由市科技局推荐,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申报程序和要求,申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
四、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技术领域(2006年)
(一)电子信息 1软件产品(1)系统软件(2)支撑软件(3)中间件软件(4)嵌入式软件
(5)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开发软件(6)中文及多语种应用软件(7)图形图象应用软件(8)金融信息化软件(9)地理信息系统(10)电子商务软件(11)电子政务软件(12)企业管理软件 2微电子技术
(1)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设计软件工具开发(2)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开发(3)集成电路封装技术(4)集成电路测试(5)集成光电子器件 3计算机及网络产品(1)计算机和终端产品
(2)各类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关键部件(3)网络产品
(4)空间信息获取及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5)面向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5)传感器网络节点、软件和系统 4通信产品(1)光传输产品
(2)中小型综合接入系统(3)无线接入产品
(4)移动通信系统的配套产品(5)软交换和VoIP系统(6)业务运营支撑管理系统(7)电信网络增值业务应用系统 5广播电视技术产品(1)演播室设备
(2)交互信息处理系统(3)个人媒体信息服务平台(4)媒体资源管理系统(5)信息保护系统(6)光发射、接收设备
(7)电台、电视台自动化设备(8)网络运营综合管理系统 6新型电子元器件
(1)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含半导体照明用功率发光二极管)(2)新型表面贴装元件(片式元器件)(3)片式半导体器件 7信息安全产品
(1)安全评估与管理类产品(2)安全应用类产品(3)安全支撑平台类产品(4)网络安全类产品(5)专用安全类产品 8智能交通产品
(1)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和系统
(2)先进的公共交通管理设备和系统(3)运输营运安全监控和管理系统(4)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系统
(二)生物、医药 1医药生物技术(1)新型疫苗
(2)重组蛋白质药物
(3)重大疾病的基因治疗
(4)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5)酸类药物
(6)生物芯片技术及产品
(7)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
(8)生物分离、装置、试剂及相关检测试剂
(9)干细胞技术、RNAi技术、纳米技术及其产品
2中药、天然药物
(1)创新药物
(2)中药资源可持续再利用
(3)中药新品种的开发
(4)中药制备及制剂技术和制药装备 3化学药
(1)创新药物
(2)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
(3)抗肿瘤药物
(4)抗感染药物(包括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药)(5)老年病治疗药物
(6)精神神经系统药物
(7)抗炎免疫药物
(8)传染病治疗药物
(9)治疗代谢综合症的药物
(10)罕见病用药(Orphan Drugs)及诊断用药
(11)手性药物
(12)重大工艺创新的药物及药物中间体
4新剂型、制剂技术及产品
(1)缓、控释制剂——固体、液体及复方(2)靶向给药系统(3)新制剂技术(4)其它新制剂(5)制剂新辅料
5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1)催化剂技术及产品
(2)微生物发酵新技术和新产品
(3)新型、高效工业酶制剂
(4)天然产物有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
(5)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包括快速检测装置及其相关制剂、酶试剂盒等
(6)轻工和生物化工领域废弃物再资源化以及提高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新技术产品及装备
(三)新材料 1金属材料
(1)深加工镁、铝、钛等有色金属材料及制品
(2)高性能金属材料
(3)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
(4)电子元器件用金属功能材料
(5)半导体材料(6)超导材料
(7)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及应用制品
(8)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及其应用 2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1)高性能结构陶瓷
(2)电子功能陶瓷材料
(3)敏感功能(陶瓷)材料
(4)光功能陶瓷材料
(5)人工晶体
(6)功能玻璃
(7)催化及环保用陶瓷
3高分子材料
(1)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
(2)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
(3)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化和高性能化(4)新型纤维材料
4材料的先进制备、成型、加工技术及高性能产品
(1)冶金新材料的制造与加工技术
(2)超细、纳米粉体制备、成型及加工技术
(3)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技术
(4)先进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5生物医学材料
(1)介入治疗器具材料
(2)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及产品
(3)骨科内置物
(4)口腔材料
(5)组织工程用材料及产品
(6)载体材料、控释系统用材料
(7)专用手术器械及材料
(8)其它生物医用材料
6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1)电子化学品
(2)新型催化剂
(3)新型橡塑助剂
(4)超细功能材料
(5)其它精细及功能化学品
(6)洁净煤技术
(四)光机电一体化
1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1)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2)基于PC的控制系统(含软件)(3)专用控制装置
2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
(1)新型自动化仪表(2)面向行业的配套传感器
(3)新型传感器
(4)微机电技术产品
(5)科学分析仪器、检测仪器
(6)虚拟仪器和通用测试平台
3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装备
(1)先进制造系统
(2)数控加工技术及其设备
(3)电力电子技术及设备
(4)与先进制造技术相关的检测系统及检测元件
(5)机器人开发及应用
(6)纺织、印刷等其他行业专用工艺设备
4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
(1)医学影像技术产品
(2)治疗、急救及康复技术产品
(3)电生理检测、监护设备与传感器
(4)医学检验技术设备
(5)医学专用软件产品(软件类)5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
(1)采用新型原理、新型元器件的电力自动化装置
(2)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高常规设备的性能及自动化水平的产品
(3)电力系统应用软件产品(计算机软件类)
(4)用于输变电系统的新型装置(贷款贴息方式支持)
6地面机动交通工具(含各种汽车、摩托车、铁路、地铁、轻轨)行业相关技术产品(1)应用高新技术开发的新型零部件及其他配套产品
(2)高水平的零部件中试项目
(五)资源与环境
1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1)低成本平衡利用的海水、苦咸水淡化处理技术及设备;
(2)与行业清洁生产工艺相结合的污染物减量技术与产品;
(3)废水、废气、废渣中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
2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
(1)在线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2)应急监测仪器设备
(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
3水污染治理
(1)中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设备
(2)面源水污染的控制
(3)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型清洁生产工艺与设备
(4)工业废水、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与设备
4大气污染防治
(1)洁净燃烧治污技术与产品
(2)工业可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防治技术与产品
(3)局部环境空气质量安全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与产品(4)高效净化或过滤(含再生))柴油发动机排气颗粒物的技术与产品
5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1)有机固体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化技术
(2)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
(3)工业固体废物控制及资源利用
(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
1新能源与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及相关产品
(1)太阳能
(2)风能
(3)生物质能
2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和相关产品(1)动力电池(组)、高性能电池(组)及其相关产品
(2)燃料电池、氢能、热电转换及其相关产品
3高效节能技术和相关产品
(七)高技术服务业 1信息技术服务业(1)现代物流:(a)面向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软件;(b)面向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平台;(c)无线射频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2)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测试平台(含对圆片和半成品的测试)
(3)面向中小企业管理、基于规模应用的ASP信息服务系统(应包括运行支持系统和服务软件两部分,申报时要求已经具有一定数量的企业用户,并提供有关证明)
2生物医药技术服务
(1)为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提供符合国家新药研究开发规范的高水平的安全、有效、可控性评价服务,包括:毒理、药理、药代、毒代、药物筛选与评价以及中试的技术服务
(2)为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提供高质量的抗体、抗原
(3)为研究开发药物(尤其是中药)缓、控释等新型制剂提供先进的技术服务
(4)为生物、医药的研究、开发提供高质量的专用试剂 3新材料技术服务业
(1)为新材料研发,所需要的专项材料测试评价平台
(2)为新材料工艺技术流程的验证,所需要的柔性中试放大线
(3)为新材料新兴产业的形成,所需要的信息网络平台和材料数据库 4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业
(1)面向中小企业、支撑服务于产业集聚的先进制造技术开发、设计服务平台 5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
(1)资源、环境监控与诊断
(2)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
6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
(1)新能源与高效节能产品的检测技术、设备与管理系统
(2)推广并完善节能技术市场化应用的技术服务附件5
组建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报指南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是指依托于行业、领域中具有科技经济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质素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由企业投入为主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是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技术依托。
组建工程中心旨在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商品化。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在工艺、装备、测试、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逐步开展建设现代化企业科技开发体系,形成我市高新技术系列产品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加速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的辐射,实现工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国际化,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一、组建工程中心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有财力支持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可以落实建设资金和日常研究开发经费。市重点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前两年平均年经营收入在5亿元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5%以上,市一般工程中心的依托企业前两年平均年经营收入在1亿元以上,研究开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
(二)具有技术水平高,工程化实践经验丰富工程的工程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研究和设计人员,有能力承担工程化试验任务的高级技工。要求拟组工程中心拥有研究开发人员在30人以上,其中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人员不低于10%,中级职称和硕士学位人中不低于20%,工程中心研究开发水平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基本具备工程技术试验条件和基础设施,有必要的科研、测试和工艺设备,经组建充实完善后,应具备承担综合性工程技术开发任务的能力。
(四)已建有科技开发机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有一个改革意识强,敢于创新及较高管理水平的领导班子,承担过市级以上的科技开发项目产并取得较好成果。
二、申报材料
(一)申请单位须认真填写《组建广州市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报送主管部门审查。
(二)主管部门对《申报书》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报送市科技局(一式四份)。附件6
软科学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一、申报要求
2006年广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以及当前全市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立项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006年广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要求:申报计划项目要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开展研究;强调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相结合、研究单位和决策部门相结合、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研究队伍构成应以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打破部门、地区和单位界限,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群体进行联合研究。
二、申报条件
(一)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应由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专家、学者和具有成果推广应用条件的部门共同组成,不受理个人申报的项目。一个单位原则上不能同时申报两个以上项目,研究机构与决策运用部门联合申报的,优先支持。
(二)项目选题,要按照项目指南的规定和要求,立足于广州实际,立足解决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类紧迫性问题,研究的内容及提供的成果,必须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三)课题主要负责人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必须有足够精力投入研究和管理,亲自参加课题的评审答辩及课题实施中的日常调度等活动。课题主要研究人员,要具有知识的互补性和研究专长的协调性。
(四)承担广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2项以上且尚未完成的单位不得申报。
三、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支持方向(2006年)
(一)广州科技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研究
(二)科技进步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广州自主创新及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推进战略
(四)广州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重点发展战略研究
(五)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六)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园区的竞争力研究
(七)广州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八)构建广州市科学决策专家咨询体系的对策研究;
(九)科技政策法规建设
(十)科技管理的政策与创新
(十一)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
(十二)城市管理研究
四、申请材料:
申请单位须认真填写《广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加盖公章后,报送受理点(一式五份)。附件7
国家科技项目配套资金资助申报指南为更好地支持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我市实施,我局将对我市2005年8月至12月获得国家科技项目进行资金配套。
一、申请资金配套的对象:
广州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
二、申请资金配套的项目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一)属于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和重大专项科技攻关计划,2005年8月至2005年12月收到国家拨款的项目;
(二)申报单位必须是项目的主持或主要参加单位;
(三)项目在本市有较好产业化基础,对本市产业发展拉动作用大、有预期经济效益;或项目在本市有较好的学科基础,对本市重点学科建设提升作用明显,有预期应用前景及良好社会效益。
三、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不予资金配套:
(一)项目或相关的研究内容已在我市各类科技计划立项并得到资金资助;
(二)“863计划”和重大专项科技攻关项目不在本市进行产业化;
(三)以个人身份参加项目;
(四)项目拨款额低于10万元。
四、申报材料:
(一)国家科技项目配套资金申报书;
(二)原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任务书;
(三)国家立项证明以及2005年8月至12月经费到位凭证材料。
材料一式2份和磁盘1张,复印件需加盖申报单位公章并注明“此件与原件相符”的字样。
第四篇: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附件1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贯彻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研究,瞄准前沿,以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目标,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我市优势学科建设。
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优先支持原则
(一)处于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我市在国内外已具备相对优势的科技领域和学科,能够进一步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提升我市应用基础研究水平的项目。
(二)科技创新意义重大,应用前景广阔,针对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
(三)促进我市新兴技术发展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基础研究。
(四)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能促进我市新兴学科和优势学科发展,形成我市知识创新团队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项目执行期内预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或进入发明专利实审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申报要求
(一)我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申请者必须是实际主持和从事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一般应具备副高级技术职称,或已获得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不具备上述条件的申请者,应有两名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项目组成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应不低于30%。申请者所在单位和合作单位应对申请项目作实质性审查,签署意见,并提供相应研究条件,保证项目的正常开展。
(二)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实施时间为2—3年,原则上申请经费不超过30万元。
三、重点支持方向和内容
(一)电子信息
支持促进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三网融合与3C融合技术、软件、智能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现代信息服务技术、宽带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及集成电路等关键技术方法的研究。鼓励和支持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交叉的创新性研究。
1、三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融合与3C(Computer, 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融合的数字化核心技术方法研究
2、面向组件、中间件、服务架构(SOA)、多媒体与动漫等共性软件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3、智能人机接口、智能化终端、普适计算、云计算等智能计算关键技术研究
4、网络信息安全、现代信息服务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5、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制式及体系结构研究
6、电子信息新材料、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应用基础研究
7、光学与光电子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二)材料
支持具有源头创新的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重点支持对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和服役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鼓励和支持与化工、能源、环境、医药、信息产业等交叉的新材料领域的应用研究。
1、先进材料制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
2、先进材料在新领域应用的基础问题研究
3、重要传统材料改性技术及其高效、清洁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4、废弃材料资源化利用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生物
支持工业、海洋、医药和环境等领域的生物技术源头创新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获得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和支持具有国内和地区资源优势,带有平台效应的生物技术领域原创性、前沿性研究。
1、生物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2、环境污染中生物修复技术的基础研究
3、微生物功能组及代谢活性物质研究
4、重要工业用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四)医药
支持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中的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分离、鉴定、作用机理研究以及药物新试剂研究。鼓励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医药工业的应用研究。
1、药物新靶点、新合成方法、新作用机理和适应症研究
2、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关键技术研究
3、药物新剂型以及新型给药方式研究
4、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关键技术研究
5、生物医学功能材料及生物医学工程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五)医学
支持具有源头创新的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常见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诊疗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1、恶性肿瘤分子标记物及肿瘤干细胞的应用基础研究
2、生殖健康和优生优育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3、重大和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肝、SARS、登革热、禽流感、结核病等)的应用基础研究
4、器官移植血液安全、创伤救治的相关基础研究
5、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
(六)农业
支持在动植物育种、生物资源与农产品特性以及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支持能促进广州农业品种升级换代的育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鼓励和支持应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质和农产品资源高效深度利用的基础性研究,鼓励和支持人兽共患病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支持围绕广州市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的基础研究。
1、广州特色动植物抗性机理和育种新方法的研究
2、特色生物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研究
3、重要动植物病虫害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规律研究
4、动植物组织胚胎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5、广州特色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方法的研究
6、农产品安全监控与检测新方法研究
(七)能源、城市与环境
以我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与洁净能源、节能减排、城市建设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环境保护等问题相关的 4 关键方法与技术研究。
1、新能源开发利用及节能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2、重大建设工程安全预警及健康诊断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3、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应用基础研究
4、城市减灾防灾的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5、景观与饮用水源地污染控制与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6、三废(垃圾、污水、废气)处理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四、附件材料
(一)查新报告:提供具有查新资质单位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其中一份原件),2008年3月以后的查新报告有效。
(二)可以提供的附件材料
1、关于项目进展的证明文件:如技术报告、鉴定证书、检测报告、行业准入证等(复印件有效);
2、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及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授权证书(须附专利权利要求书)、专利受理通知书、软件登记证书等(复印件有效);
3、与项目和申报单位有关的其他参考材料 :如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的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复印件有效);
4、同行专家推荐函(其中一份原件)、推荐专家职称证书复印件;
5、其他材料。
第五篇:2014年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支持领域
附件1:
2014年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支持领域
围绕以下主要研究领域,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前沿技术,择优资助开展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
一、电子信息领域
新型信息材料与器件;纳米级集成电路;微纳光子学与光电集成;高分辨率探测成像;强场与超强场激光技术;传感网络与仿生感知基础;未来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低功耗艾级超级计算、新型计算系统;网络计算;软件技术基础;网络数据挖掘与理解;信息空间安全;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先进控制理论与技术;多机器人协同与仿生机器人。
二、制造与工程领域
复杂机电系统的功能原理与集成;高性能零件/构件的精密制造;工程结构的全寿命设计与控制;复杂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响应与破坏机理;环境变迁中的城市科学;城乡建筑节能设计原理与技术体系;面向制造和工程的数字化、智能化与核心软件。
三、材料领域
光电功能材料;能源材料;环境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制备与表征技术;冶金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界
面科学;功能导向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可控制备;材料领域前沿技术问题。
四、能源领域
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的形成与探测;资源高效开采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智能电网;能源和资源的清洁转化与高效利用;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与温室气体控制的交叉科学。
五、资源环境领域
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水土资源演变与调控;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途径和新技术;绿色与可持续化学;污染物多介质环境过程、效应及控制;重大灾害预警与防控;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
六、生物医药领域
重大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免疫调节与疾病;精神疾病与心理健康;营养、环境与健康关系;衰老及相关疾病;生殖健康和妇幼保健;灾害、中毒与救援;创新药物的临床前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发掘与评价;中医理论与针灸经络、方剂;蛋白质的修饰、识别与调控;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定向分化;组织器官发育的调控;面向医学基础的多学科交叉和前沿探索。
七、农业领域
主要农业植物水分、养分需求规律与高效利用;主要农业植物病虫害发生及防控;主要农业动物疾病发生与防控;农业特产资源多样性及维持、种质资源的发掘与评价;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八、综合交叉领域
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大规模高性能科学计算;针对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与技术整合;多相复杂系统中的介尺度结构;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过程工程中节能减排与系统优化;科学研究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其他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交叉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