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人员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电信贵州公司人员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公司人员流动管理,规范人员流动处理流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流动管理及审批;员工所在部门负责收集、提交人员流动申请及相关资料,并配合人力资源部办理流动手续。
第三条 人员流动的形式
人员流动包括调动、借调、交流、辞职、企业解聘等形式。
(一)员工调动
员工调动指员工调出本省电信公司、外部人员调入本省电信公司、各分公司间员工调动。
(二)人员借调
人员借调指省公司因业务需要向分公司借调相关人员,以及省公司内部部门间借调人员,以支撑省公司重大工作。
(三)员工交流
员工交流指按公司有关工作要求,员工在公司内部(包括集团公司)进行工作交流。
(四)员工辞职
员工辞职指员工本人向企业提出辞职申请,经企业批准
后离职的流动形式。
(五)企业解聘
企业解聘指企业依据《劳动合同法》及有关法规解除或终止与员工之间劳动关系,员工离开企业的形式。
第四条 人员流动审批权限
(一)员工调出、调入本省电信公司,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按程序审批及办理;
(二)员工在各分公司间调动由分公司报省公司审批,分公司自行办理;
(三)员工辞职按照人员管理权限审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办理。分公司二级经理辞职须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备。
(四)企业解聘员工按人员管理权限审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定办理,并行文抄送省公司。
第二章 人员调动
第五条 员工调动办理条件
(一)公司一般不办理向系统外调动手续。员工申请调离本省电信公司,属于下列情况的,经公司同意,可以办理调动。
1、夫妻长期异地分居,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需要一方到异地团聚的;
2、随军调动工作或随军队转业干部到异地工作的;
3、父母年老体弱,在异地生活,身边无子女照顾的;
4、政府向公司发商调函,确需办理调动手续的。
(二)根据企业转型在用工方面的有关要求,原则上除成熟人才引进外,公司不再办理人员调入事宜。
第六条 下列员工不得办理调动
(一)已办理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手续的;
(二)试用期未满的;
(三)处于《劳动合同》约定的“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条款”中任一情形的;
第七条 员工调动流程
(一)员工调出本省电信公司
员工应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在合同期内个人要求并属调动范围的,经公司审核同意后,按员工管理权限,办理有关调动手续。具体流程如下:
1、员工提前两个月向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递交书面调动申请;
2、人力资源部征求员工所在部门意见后,提交公司领导审批;
3、经所在公司领导审批同意后行文报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批,随文报送员工调动申请、《员工调动审批表》(附件1)、调往单位商调来函。因夫妻分居或其它家庭困难申请调
动的,需报送结婚证复印件或相关情况证明;
4、分公司及省公司本部员工调出,经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并报省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5、经审批同意后,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函复商调单位,待商调单位复函后行文批复调动事宜;
6、员工所在公司根据批复,按公司相关规定办理员工离职手续,并将档案及工资关系提交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办理档案、工资关系等转移手续。
7、分公司须向省公司报送员工所转入社保局接收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单》及《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复印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二)人员调入本省电信公司
1、属调入范围人员,由对方调出单位发商调函至省公司人力资源部;
2、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收到商调函后,征求分公司意见,并填写《人员调入审批表》(附件2)报省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3、省公司审批同意后,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函告所商调单位,待商调单位复函后通知调动人员在指定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行文,并办理档案接收、保险接续等手续;
4、用人单位按省公司劳动合同管理相关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填写员工履历表,接续相关属地化社会保险。
(三)各分公司间员工调动
各分公司间员工调动适用于由于两地分居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员工。申请调动的员工原则上应在本企业工作五年以上,夫妻分居时间达三年以上。具体流程如下:
1、员工向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提出书面调动申请;
2、员工所调入公司向员工所在公司提出商调;
3、经双方公司协商一致后,由员工所在公司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送员工申请、员工调动审批表、结婚证复印件或相关情况证明(扫描件)进行审批;
4、经省公司人力资源审核批复后,分公司自行办理调动手续,所调入分公司按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变更员工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其中:地市分公司员工调入贵阳分公司及各专业分公司的,需经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分管领导审批同意方可办理。
5、所调入分公司为员工办理社会保险续接手续。
第三章 人员借调、交流
第八条 省公司向分公司或省公司其他部门借调人员需行文办理借调手续,借调必须明确借调期限,借调期间由原所在单位负责薪酬及福利发放,具体借调流程如下:
(一)由省公司借人部门向人力资源部提交借调函,借调函中需明确借调期限(借调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借调岗位及借调人员简历。
(二)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向分公司人力资源部或省公司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三)根据分公司及相关部门意见行文办理借调手续;不同意借调的,通过OA回复借人部门。
(四)分公司为借调人员开具介绍信,到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到。
(五)借调期结束,借调部门通知借调人员到人力资源部作返回登记。
第九条 为确保分公司人员调配有效管理,省公司各部门须严格执行借调期,借调期满后第一个工作日,借调人员必须回原单位工作。
第十条 员工交流按《省公司员工交流管理办法》(贵州电信有限[2006]94号)执行。
第四章 员工辞职
第十一条 员工辞职办理流程
员工辞职应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及公司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流程如下:
(一)员工提前三十天向所在部门提交辞职申请,部门签署意见后,当日提交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
(二)人力资源部审批同意后,员工应填写《员工辞职审批表》(附件3)。
(三)审批手续办理完毕后,人力资源部通知员工办理离职手续,按劳动合同有关约定办理违约赔偿事宜,并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四)人力资源部行文通知员工辞职事宜,应明确辞职原因及解除劳动合同时间。
(五)分公司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送《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复印件、相关合同解除文件、所转入社保局接收函,省公司负责办理省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二条 员工申请辞职,员工所在部门无权批准员工离职,必须经人力资源部核准,员工方可离职。
第五章 企业解聘
第十三条 企业解聘员工,即公司解除或终止员工劳动关系,应严格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及《贵州省电信公司劳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基本程序如下:
(一)人力资源部填写《企业解除(终止)员工劳动合同审批表》(附件4),整理相关资料,提交员工所在部门、工会、公司领导签署意见。
(二)按法定提前时间书面通知员工本人。
(三)人力资源部行文解除或终止员工劳动合同,并抄送省公司人力资源部。
(四)通知员工办理离职手续,依法确定赔偿事项。
(五)分公司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送《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复印件、相关合同解除文件、所转入社保局接收函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由省公司办理省属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
(六)分公司向省公司人力资源部报送《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复印件、相关合同解除文件及失业保险申领表,并通知员工本人每月1至10日到省社保局办理失业保险申领手续。
第六章 员工离职程序
第十四条 离职手续办理流程
员工无论以何种形式离开所在公司,均应办理离职手续,具体程序如下:
(一)经公司同意离职的员工,根据《离职手续清单》(附件5)涉及内容到相关部门审批。
(二)经各部门审批后,根据不同去向办理以下手续:
1、调往贵州公司其它地区分公司或省公司,人力资源部办理完离职审批手续后,为员工开具调动介绍信、工资转移单,并在两周内将其当期劳动合同及档案寄往员工所调入公司,其个人劳动合同台帐电子档发往调入单位。
2、在劳动合同期内,去往贵州公司外部(包括实业公
司),人力资源部办理完离职审批手续后,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解除协议》,开具《劳动合同解除证明》;因终止劳动合同离开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需为员工开具《劳动合同终止证明》。(上述样表见《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劳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中电信黔„2008‟175号))。
3、员工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两周内,须向所在公司提供档案、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地接收函,公司及时办理档案及社会保险转移手续。如因员工本人未及时提供或准确提供档案及保险接收单位或地址,所造成的相关损失由员工自己负责(办理单位应向员工明确说明)。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五条 员工在本公司与实业公司之间流动按员工向公司外部流动程序办理。主、实业公司之间各级人员调动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办理,必须报经省公司分管领导审批。
第十六条 在办理员工调动、辞职等手续时,员工签订有保密协议、培训协议的,应按公司有关规定及协议约定,在脱密期到期及服务期违约处理后,方可按流程办理调动及辞职手续。
第十七条 各级人力资源部办理完毕人员调动、辞职、企业解聘手续后应在当月完成HR系统中人员变动或人员离职相关数据处理流程。
第十八条 为便于管理,员工调动、借调、交流一般于月初5日前到调入公司或交流单位报到。
第十九条 管理要求
(一)各单位要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基础,严格履行劳动合同,调动或辞职应按劳动合同相关规定办理。
(二)严格审批权限,规范报送材料,按管理流程规范管理。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下文之日起执行,由省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二篇:佛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暂行办法
佛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暂行办法
佛府[2006]12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佛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暂行办法‣业经2005年12月3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十三日
—1— 佛山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暂行办法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民政部、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租房屋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公通字„2004‟83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维稳及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粤办发„2004‟26号)精神,全面改革我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办法,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管理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流动人员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进入本市暂住三日以上的人员;出租屋是指旅馆业以外以营利为目的,公民私有或单位所有的出租于他人用于居住或其他使用的房屋。
第三条 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依法进行管理,按“属地管理”、“谁主管谁管理”和“谁出租谁管理”的原则实施。
第二章 机构和职能
第四条 市、区和镇(街道)设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作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协调)机构,归口维稳及综治委,办公室主任市、区由维稳及综治委副主任兼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配备行政编制市级2—3名、区级3—4名。
镇(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副镇长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兼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办公室配备行政编制1名,并按流动人员数聘用工作人员:流动人 —2— 员在10万以下的聘用3—5名;流动人员10—15万的聘用5—7名,流动人员15—20万的聘用7—10名。
村(居)委会设立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由村(居)委会主任兼任站长,治保主任、计生办主任、社区民警兼任副站长。
第五条 镇(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以及村(居)委会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受建设(房管)、公安、国土、人口计生、税务等部门的委托,具体负责辖区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暂住登记、协助核发暂住证、办理房屋租赁、信息收集、数据录入和维护、查验相关婚育证明,并代征代缴各种税费、开展房屋租赁义务中介服务及流动人员、出租屋档案建设管理等工作。各级管理服务机构应在办公场所公开各项业务的办理规程,公示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办证、收费、管理“一条龙”服务。
第六条 村(居)委会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在镇(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的指导下具体负责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管理服务工作。
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配备协管员,按流动人员的1‰—3‰配备。协管员由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统一制定招收标准,由镇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统一招考,择优录用,由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业务培训、凭证上岗。协管员在镇(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采集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有关信息,做好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的审核、登记、办证以及相关档案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检查督促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落实防火、防盗等安全防范措施;
(三)代征代缴出租屋主应缴交的有关税费;
(四)检查流动人员计划生育情况,发现违反计划生育的情况及
—3— 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
(五)做好对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协助查处违反规定的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发现出租屋有违法犯罪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掌握流动人员和出租屋动态。
第七条 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管理服务方案,确保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依法依章开展。
根据“谁主管谁管理”的原则,有关职能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管理责任。
维稳及综治部门
负责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各部门开展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情况进行考评。
公安部门
负责登记暂住户口,办理、查验暂住证和公安应用暂住人员出租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改造、维护,督促出租屋主与公安部门签订治安、消防责任书。开展经常性的出租屋治安、消防检查,消除隐患,预防和打击流动人员和出租屋中的违法犯罪活动。参与做好维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工作。指导村(居)委会、社会治安辅助力量协助开展出租屋和暂住人员治安管理工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负责办理录用流动人员备案手续;办理流动人员劳动就业手续;负责流动人员劳动合同管理、鉴证;为流动人员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处理流动人员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调解处理劳动争议,维护流动人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
—4— 教育部门
负责统筹安排流动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财政部门
负责落实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所需经费;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经费筹集管理办法,统筹解决本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所需经费,并加强监管,确保经费及时到位。
民政部门
负责全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和少年儿童救助保护工作。
人口计生部门
负责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工作,组织开展流动人员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与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防止出租屋主向未履行计划生育责任的人员出租房屋,对拒绝、阻碍人口计生行政部门执行公务的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依法查处。
卫生部门
负责流动人员的健康教育,健全卫生防疫工作检查监督机制。
地税部门
负责出租屋税收征管工作,加强对出租屋税收代征代缴的监管工作。
国土部门
负责出租屋的建房土地管理,监督检查出租屋用地情况,对违法占地的出租屋进行查处。
建设(房管)部门
负责出租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管和使用安全检查工作;负责租赁房屋的审核和登记、备案工作,掌握出租屋基本情况。加强对
—5— 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中介机构行为,保护租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司法行政部门
负责对出租屋主和流动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为流动人员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维护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物价部门
负责按价格分管权限颁布对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有关的收费管理规定,核发收费许可证;认真检查监督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收费单位实行收费公示和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时查处乱收费行为。
工商部门
负责对房屋租赁的相关行为进行管理,查处利用出租屋从事各类违法经营活动,查处、取缔非法房屋中介机构。
环保部门
负责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出租人和承租人进行查处。
环卫部门
负责出租屋周边环境卫生管理,落实管理人员和责任。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
负责对违章建筑的出租屋依法进行处罚,防止抢建、乱建和违章建设;加强对城市街道无照商贩和乱摆乱卖行为的查处和整治。
监察部门
负责对相关职能部门和有关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对管理不落实,工作严重失职,导致出租屋发生重大事件、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第三章 租赁管理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不得出租:
(一)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的;
(二)权属有争议的;
(三)已发布拆迁公告的;
(四)不符合居住使用安全标准的;
(五)不符合公安、消防、环保、卫生等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禁止出租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房屋租赁实行登记备案制度。
房屋租赁双方当事人应当自签订、变更合同之日起3日内,到房屋所在地的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房地产权证书或者其他合法权属证明;
(二)出租人、承租人的个人身份证明或者法人、其他组织的登记注册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四)应提交的其他材料。
出租人委托代管房屋的,受托人应当提交委托人授权出租的证明;将承租房屋转租或者转借他人的,应向房屋所在地的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登记备案。
房屋租赁双方当事人终止房屋租赁合同的,出租人应当自房屋租赁合同解除、终止之日起3日内,书面告知房屋所在地的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办理注销登记备案手续。
第十条 房屋租赁合同的登记备案应当自收到登记备案资料之日起3日内完成。
—7— 第十一条 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在登记备案时应当进行审查。
租赁房屋具有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情形,或者出租人未履行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二、三项所列义务的,房屋所在地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应当在登记备案时予以注明,同时书面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在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时,应当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国土、建设(房管)、公安、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告知的危险房屋、违法建设、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房屋情况进行审查,或向有关部门查询相关情况;但不得增加登记备案申请人负担。
第十二条 出租人自租赁行为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房产所在地地方税务机关登记,并按税法规定的期限申报纳税。
第十三条 在本市暂住的流动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于3日内到所在地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站)申报暂住户口登记,在7日内申领暂住证,并根据计划生育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育龄妇女于15日内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或•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接受当地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第十四条 国土、建设(房管)、公安、人口计生、税务、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出租屋情况的日常检查。
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并积极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本辖区内的流动人员和出租屋情况进行检查。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对日常检查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告知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及时地进行处理。
—8— 第十五条 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应建立信息报送与处理机制,加强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建立月度信息报送制度,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应逐月逐级将上月房屋租赁备案情况和日常巡查信息上报,并于每月5日前报送市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汇总,以便于市进行指导、监督。
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应加强和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国土、建设(房管)、公安、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相关部门应当将本部门掌握的危险房屋、违法建设、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情况及时告知房屋所在地的同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也应及时将每月汇总的相关房屋租赁信息告知相关行政主管部门。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房屋租赁信息,加强对租赁房屋的管理,依法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六条 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主要通过统一收取税费解决。税费由征收机关依法征收,上缴财政,由政府财政部门按规定统筹安排使用。
(一)按税法规定出租民居住房应缴纳的税费,包括营业税、房产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二)向使用流动人员单位每人每月征收9元的“使用流动人员调配费”(由所属的劳动保障部门在办理用工备案时收取,缴入财政专户);
(三)向居住半年以上在本市暂住的流动人员每人每月收取2.5元的“治安联防费”;
(四)办理暂住证收取5元工本费;
(五)房屋租赁应缴纳的其他税费,但未经国家和省立项,并未经市政府批准代收的费用,一律不得收取。
—9— 第十七条 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应具备相应的资质,领取营业执照并办理相关手续。提供租赁经纪服务的,应当告知房屋租赁当事人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并每半个月将通过本机构中介服务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姓名、房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告知所在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
第十八条 物业管理公司不得阻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依法执行公务。并每半个月将本公司物业管理服务区域内存在房屋租赁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姓名、房屋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告知所在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
第十九条 各级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不得利用所掌握的房屋租赁信息,从事与房屋租赁管理无关的活动谋取利益。
第二十条 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相对集中的地区,由辖区内镇(街道)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办公室负责成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实施管理。
第二十一条 招用流动人员较多的单位,应当制定对“外工村”、单位外工宿舍、工业园区设立外工宿舍管理的办法,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章 租赁当事人义务
第二十二条 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房屋租赁、房屋安全、消防安全、治安、计划生育及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管理工作。
房屋租赁当事人在遇到职能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流动人员和出租屋协管员检查时,应积极配合,并出示有关证件,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检查;对执法人员不依法办事的,可向其主管部门投诉。
—10—
第二十三条 出租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保证出租屋具备基本的生活和安全设施,提供的居住面积必须达到单独1人居住不小于5平方米、2人以上居住人均不少于3平方米的面积;
(二)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身份证明的人员;
(三)不得向无证照经营的单位出租房屋用于经营活动;
(四)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后,应当在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
(五)告知非本市户籍的承租人和居住人员到房屋所在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办理暂住登记手续;并在3日内带领或者督促承租人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办理暂住证,协助有关行政部门、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采集承租人和居住人员依法应当填报的信息资料;
(六)发现出租屋内有违法活动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查处;
(七)定期对出租的房屋进行安全检查,落实防火、防盗措施,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八)出租屋核定的居住人数达到30人以上,出租人应当安排专职人员,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
(九)缴交房屋租赁的有关税费;
(十)承租人退租后,应当在3日内报告房屋所在地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办理注销手续。
出租人委托代理人履行管理职责的,应当书面报告房屋所在村(居)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受委托的代理人应当履行出租人的义务。
第二十四条 承租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配合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不准利用承租的房屋从事任何违法犯罪活动;
—11—
(二)必须持有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合法身份证件,并如实填报有关表格;
(三)必须履行计划生育责任。应持有本人有效的婚育证明,已婚育龄人员应当自觉接受居住地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
(四)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申领暂住证,暂住期满或者移居时,要申请延期或者申报注销;
(五)留宿他人的,应当在24小时内将留宿人的基本情况报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站备案;
(六)将房屋转租或者转借他人的,应当经出租人同意,并按有关规定办理转租登记手续;
(七)安全使用承租的房屋,发现安全隐患应当及时排除或告知出租人予以消除;
(八)发现同屋居住人员有违法活动或者犯罪嫌疑,应当劝阻、检举;
(九)不得利用出租的房屋从事非法生产、加工、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
(十)集体承租或者单位承租房屋的,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对出租人违反出租屋管理规定的行为,由职能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房屋出租给无身份证件人员,或者不按规定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后未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签订治安责任保证书,经通知拒不改正的,由公安部门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一)项的规定予以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月租金五倍以下罚款;
(三)明知是赃物而窝藏、转移或者代为销售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第(三)项的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的规 —12— 定追究刑事责任;
(四)介绍或者容留卖淫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七条的规定,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五)为他人进行赌博活动提供出租屋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出租人不履行治安责任,发现承租人利用所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有违法犯罪嫌疑不制止、不报告,或者发生案件、治安灾害事故的,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三)项的规定,责令停止出租,可以并处月租金十倍以下的罚款;
(七)出租人明知承租人利用出租屋进行犯罪活动,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五十七条的规定,予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处罚;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八)明知是有犯罪行为的人而为其提供出租屋,帮助其逃避或者为其作假证明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九)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占用防火间距的;出租屋有重大火灾隐患,经公安消防机构通知不加改正的,由公安消防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四十八条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十)知道或应当知道从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传销、非法拼(组)装车、无照经营活动而为其提供出租屋的,由工商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十一)有税收违法行为的,由税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十二)出租人违反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的,由人口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承租人违反出租屋管理规定的行为,由职能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3—
(一)承租人未履行计划生育责任的,由人口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按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二)承租人将承租房屋转租、转借他人未按规定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九条第(四)项的规定,处以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
(三)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非法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第九条第(五)项的规定,没收物品,处月租金十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四)承租人利用出租房屋从事其他违法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七条 建设(房管)、公安、人口计生、工商、税务、国土、规划、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行政部门以及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索贿受贿,包庇违法犯罪人员、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机构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由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14—
第三篇:贵州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黔府办发(2000)17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所属的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下统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含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办理的政府采购,适用本办法。国家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预算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和预算执行中追加的资金。
预算外资金包括按规定缴入财政专户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留用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采购单位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优先原则。
第四条 贵州省财政厅负责全省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定政府采购政策和规章草案;
(二)研究、制定本省政府采购中长期规划;
(三)管理、监督和指导本省政府采购活动;
(四)收集、发布及统计本省政府采购信息;
(五)组织本省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六)审批进入本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
(七)审批社会中介机构取得本省政府采购业务的代理资格;
(八)制定、调整并公布本省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
(九)编制省级单位政府采购预算;
(十)处理本省政府采购中的投诉事项;
(十一)办理其他有关政府采购的事项。
地(州、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 财政部门不得参与政府采购中的具体商业活动。
第六条 政府采购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政府采购项目限额暂按19万元标准试行,凡在19万元(含19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一律实行集中采购。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国家秘密等事宜的除外。
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由财政拨款的大型政府采购项目和省政府认定的其他项目应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财政部门可以委托具备承办条件的单位为集中采购单位。
分散采购是指集中采购项目之外,经财政部门批准,由各采购单位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组织采购。
第七条 采购单位可以委托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政府采购具体事务。
社会中介机构申请取得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具备法人资格;
(二)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过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机构人员总数的29%以上;
(三)具有一定数量能胜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分别占机构人员总数的69%和29%以上;
(四)具有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完成政府采购代理工作的能力;
(五)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供应商,可以申请取得进入贵州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者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具有良好的信誉;
(三)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
(四)具有良好的资金、财务状况;
(五)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章 政府采购方式
第九条 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单位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统称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五个以上不特定的供应商(统称投标人)投标的采购方式。
邀请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五个以上特定的供应商投标的采购方式。
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采购单位直接邀请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采购方式。
询价采购,是指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
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单位向供应商直接购买的采购方式。
第十条 除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外,凡达到省政府规定的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均应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第十一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采购单位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一)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
(二)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急需采购,而无法按招标方式得到的;
(三)投标文件的准备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
(四)供应商准备投标文件需要高额费用的;
(五)对高新技术含量有特别要求的;
(六)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的现货,属于标准价格且价格弹性不大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询价采购方式。
第十三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一)只能从特定供应商处采购,或供应商拥有专有权,且无其他合适替代标的;
(二)原采购的后续维修、零配件供应、更换或扩充,必须向原供应商采购的;
(三)在原招标目的范围内,补充合同的价格不超过原合同价格59%的工程,必须与原供应商签约的;
(四)预先声明需对原有采购进行后续扩充的;
(五)采购单位有充足理由认为只有从特定供应商处进行采购,才能促进实施相关政策目标的;
(六)从残疾人、慈善等机构采购的;
(七)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章 招标投标程序
第十四条 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在省政府及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的,应当向五个以上特定供应商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五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定合同的主要条款。
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不得少于29日。
招标文件应当经采购单位确认,采购单位应当对招标文件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 开标前,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人数以及与招标投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第十八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完全响应。
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收到的投标文件,应当原样退还,不得开启。
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九条 两个以上供应商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
第二十条 开标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由招标人以公开方式进行。开标时应当众验明所有投标文件的密封未遭损坏。招标人应当宣读所有投标文件的有关内容并作记录存档。
第二十一条 评标由评标委员会负责。
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回避。
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供书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二十二条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9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并于合同订立之日起7日内报送财政部门备案。
招标人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应向财政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各采购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预算内外资金落实情况,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报政府采购计划申请表,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计划实施采购。
采购单位未按规定执行,擅自进行采购的,视为违反财经纪律,财政部门在其预算中扣减该部分支出,由有关机关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以下内容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检查: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采购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采购标准、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四)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
(五)其他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发现正在进行的采购活动严重违反规定,可能给国家、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害或导致采购无效的,应当责令采购单位停止采购,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采购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采购合同生效后,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需变更合同实质性条款或订立补充合同的,应在7日内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采购单位应当对采购合同的标的组织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在验收结算书上签署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对验收结算书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办理采购资金的拨付手续。
财政部门按结算验收书及时对新增资产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八条 政府采购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财政部门提出书面投诉。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书之日起39日内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 政府采购应当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及社会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政府采购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十条 采购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财政部门应责令其改正,并可给予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给供应商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采购的;
(二)应当采用招标采购方式而未采用的;
(三)擅自提高采购标准或对中标通知书实质性内容进行改变的;
(四)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业务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承办采购事务的;
(五)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供应商串通,虚假招标的;
(六)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
(七)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资料的;
(八)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一条 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给采购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
(二)提供虚假投标材料的;
(三)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四)与采购单位或者社会中介机构违规串通的;
(五)中标后,无正当理由不与采购单位签订合同的;
(六)向采购主管机构、采购单位、代理采购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等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七)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八)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承担政府采购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财政部门应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给采购单位、供应商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
(二)超出代理权限进行采购业务的;
(三)与供应商串通,进行虚假招标的;
(四)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采购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的规定,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具有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其他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六条 各地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贵州省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省政府采购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供应商行为,建立良好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和有效竞争原则,根据《贵州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从事生产、工程、服务和商品销售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均有资格进行申报。
第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供应商,可以申请取得进入贵州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具有良好的信誉;
(三)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
(四)具有良好的资金、财务状况和纳税记录;
(五)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条 凡需进入贵州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应向财政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同时提供下列材料:
(一)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申请书;
(二)工商年检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人员结构;
(三)销售许可证、特殊行业应有相关部门颁发的证书;
(四)上一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银行资信证明;
(五)财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五条 财政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负责对申请单位的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发《贵州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准入资格证书》,并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参加贵州省政府采购活动的供应商必须持有《贵州省政府采购供应商准入资格证书》。
第七条 供应商享有的权利:
(一)可参与全省范围内的政府采购活动;
(二)及时获得省级政府采购招标信息的权利;
(三)向财政部门真实、客观地反映政府采购情况和投诉;
(四)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权利。第八条 供应商应承担的义务:
(一)按政府采购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
(二)中标后,按规定与采购单位签订采购合同;
(三)接受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四)严格按采购合同全面履约;
(五)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九条 财政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每年三月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年审,凡未参加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取消其供应商资格,并在公共媒体上公布。
第十条 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给采购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
(二)提供虚假投标材料的;
(三)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排挤其他供应商的;
(四)与采购单位或者社会中介机构违规串通的;
(五)中标后,无正当理由不与采购单位签订合同的;
(六)向采购主管机构、采购单位、代理采购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等行贿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七)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八)其他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情形。
第十一条 供应商因业务变化或迁址的,在完成工商、税务变更登记后30日内到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各州、市、地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或操作规定。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四篇:贵州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贵州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
黔府办发〔2000〕174号(2000年月日2月1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所属的国家机关、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发下统称采购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含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办理的政府采购,适用本办法。国家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除外。
预算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和预算执行中追加的资金。
预算外资金包括按规定缴入财政专户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留用的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采购,是指采购单位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用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益优先原则。
第四条 贵州省财政厅负责全省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研究拟定政府采购政策和规章草案;
(二)研究、制定本省政府采购中长期规划;
(三)管理、监督和指导本省政府采购活动;
(四)收集、发布及统计本省政府采购信息;
(五)组织本省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六)审批进入本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
(七)审批社会中介机构取得本省政府采购业务的代理资格;
(八)制定、调整并公布本省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及限额标准;
(九)编制省级单位政府采购预算;
(十)处理本省政府采购中的投诉事项;
(十一)办理其他有关政府采购的事项。
地(州、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本级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 财政部门不得参与政府采购中的具体商业活动。
第六条 政府采购分为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
政府采购项目限额暂按10万元标准试行,凡在10万元(含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一律实行集中采购。涉及国家安全或者国家秘密等事宜的除外。
纳入省级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由财政拨款的大型政府采购项目和省政府认定的其他项目应进行集中招标采购。
财政部门可以委托具备承办条件的单位为集中采购单位。
分散采购是指集中采购项目之外,经财政部门批准,由各采购单位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组织采购。
第七条 采购单位可以委托具备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政府采购具体事务。
社会中介机构申请取得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成立,具有法人资格;
(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接受过省级以上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机构人员总数的20%以上;
(三)具有一定数量能胜任工作的专业人员,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分别占机构人员总数的60%和20%以上;
(四)具有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完成政府采购代理工作的能力;
(五)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供应商,可以申请取得进入贵州省政府采购市场的供应商资格;
(一)具有法人资格或者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二)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具有良好的信誉;
(三)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良好的履行合同的记录;
(四)具有良好的资金、财务状况;
(五)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章 政府采购方式
第九条 政府采购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等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单位或其委托的政府采购业务代理机构(统称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五个以上不特定的供应商(统称投标人)投标的采购方式。
邀请招标采购,是指招标人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五个以上特定的供应商投标的采购方式。
竞争性谈判采购,是指采购单位直接邀请三家以上的供应商就采购事宜进行谈判的采购方式。
询价采购,是指对三家以上的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进行比较,以确保价格具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
单一来源采购,是指采购单位向供应商直接购买的采购方式。
第十条
除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外,凡达到省政府规定的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均应通过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方式进行采购。
第十一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采购单位报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
(一)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标的;
(二)出现了不可预见的急需采购,而无法按招标方式得到的;
(三)招标文件的准备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
(四)供应商准备投标文件需要高额费用的;
(五)对高新技术含量的特别要求的;
(六)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的现货,属于标准价格且价格弹性不大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采购询价采购方式。
第十三条
达到限额标准以上的单项或批量采购项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方式:
(一)只能从特定供应商处采购,或供应商拥有专有权,且无其他合适替代标的;
(二)原采购的后续维修、零配件供应、更换或扩充,必须向原供应商采购的;
(三)在原招标目的范围内,补充合同的价格不超过原合同价格的50%的工程,必须与原供应商签约的;
(四)预先声明需对原有采购进行后续扩充的;
(五)采购单位有充足理由认为只有从特定供应商处进行采购,才能促进实施相关政策目标的;
(六)从残疾人、慈善等机构采购的;
(七)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章 招标投标程序
第十四条 招标人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当在省政府及财政部门指定的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
招标公告应当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招标项目的性质、数量、实施地点以及获取招标文件的办法等事项。
招标人采用邀请招标采购方式的,应当向五个以上特定供应商发出投标邀请书。
第十五条
招标人应当根据招标项目的特点和需要编制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应当包括招标项目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以及拟定合同的主要条款。
招标文件发出之日至投标人提交投标文件截止之日不得少于20日。
招标文件应当经采购单位确认,采购单位应当对招标文件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六条
招标人对已发出的招标文件进行必要的澄清或者修改的,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15日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该澄清或者修改的内容为招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七条
开标前,招标人不得向他人透露已获取招标文件的潜在投标人的名称、人数以及与招标投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第十八条
投标人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编制投标文件。投标文件应当对招标文件提出的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完全响应。
投标人应当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将投标文件送达投标地点。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招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后收到的投标文件,应当原样退还,不得开启。
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并书面通知招标人。补充修改的内容为投标文件的组成部分。
第十九条 两个以上供应商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以一个投标人的身份共同投标。
第二十条
开标应当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由招标人以公开方式进行。开标时应当众验明所有投标人文件的密封未遭损坏。招标人应当宣读所有投标文件的有关内容并作记录存档。
第二十一条 评标由评标委员会负责。
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5
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省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与供应商有利害关系的人员应回避。
评标委员会完成评标后,应当向招标人提供收面评标报告,并推荐合格的中标候选人。
招标人根据评标委员会提出的书面评标报告和推荐的中标候选人确定中标人。招标人也可以授权评标委员会直接确定中标人。
第二十二条
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
中标通知书对招标人和中标人具有法律效力。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订立之日起7日内报送财政部门备案。
招标人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应向财政部门提交招标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
各采购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预算内外资金落实情况,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政府采购计划申请表,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按计划实施采购。
采购单位未按规定执行,擅自进行采购的,视为违反财经纪律,财政部门在其预算中扣减该部分支出,由有关机关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门应当按以下内容对政府采购进行监督检查:
(一)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采购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
(三)采购标准、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执行情况;
(四)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
(五)其他应当监督检查的内容。
被监督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发现正在进行的采购活动严重违反规定,可能给国家、社会公众和当事人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导致采购无效的,应当责令采购单位停止采购,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二十六条 采购合同当事人应当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采购合同生效后,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需变更合同实质性条款或订立补充合同的,应在7日内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采购单位应当对采购合同的标的组织验收,根据验收结果,在验收结算书上签署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对验收结算书进行审核,符舍规定的,办理采购资金的拨付手续。
财政部门按结算验收书及时对新增资产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八条
政府采购当事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可以向财政部门提出书面投诉。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之日起30日内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
政府采购应当接受审计、监察等部门及社会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政府采购中的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理。
第三十条
采购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有,采购无效,财政部门应现令其改正,并可给与警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行政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给供应商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采购的;
(二)应当采用招标采购方式而未采用的;
(三)擅自提高采购标准或对中标通知书实质性内容进行改变的;
(四)委托不具备政府采购代理业务代理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承办采购事务的;
(五)与社会中介机构或供应商串通,虚假招标的;
(六)中标通知书发出后,无正当理由不与中标人签订合同的;
(七)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八)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一条
供应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给采购单位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
(二提供虚假投标材料的;
(三)采用不正当手段诋毁、排剂其他供应商的;
(四)与采购单位或者社会中介机构违规串通的;
(五)中标后,无正当理由不与采购单位签订合同的;
(六)向采购主管机构、采购单位、代理采购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等行赌或者提供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七)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八)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承担政府采购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购无效,财政部门应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给采购单位、供应商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政府采购业务代理资格的;
(二)超出代理权限进行采购业务的;
(三)与供应商串通,进行虚假招标的;
(四)不如实向财政部门反映情况、提供材料的;
(五)其他违反本办法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采购主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不履行本办法的规定,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
具有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其他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十六条 各地应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
正常的员工流动有利于避免企业经营与管理僵化,给企业带来新的管理理念与新鲜血液,有利于员工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物极必反,过多的员工流动则导致了员工的流失,员工流失率高不利于企业项目、工序、工程的实施,影响了组织的稳定,企业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这里的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成本,同时也包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指招聘、培训新员工的费用,而间接成本主要是指当员工流失后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机器与资源的闲置,而销售部员工的离职更会带来一定程度上销售额的降低与客户的流失。
近年来,员工流失率高一直是困扰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一些以生产制造为主的民营企业的主要问题。我曾给深圳某电器有限公司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这家公司的主导产品是低压电器,现在还没有自主品牌,主要是给国外一些大客户做OEM。对于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基层员工是利润的直接创造者,然而,在调研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基层员工流失率居高不下,有时候月初招上来的员工,到了月底所剩的已经寥寥无几了,最夸张的是有一天走了80个员工,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员工流失率高这一问题?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引起员工离职的原因:
1、现有体制使员工无归属感
现代企业制度指出,要使企业具有持久的活力,做成“百年老店”,必须做到“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我国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而民营企业中又以家族式企业居多。家族式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合理分开,常常出现股东、董事会成员出任总经理、部门经理的情况,而职业经理人则占据少数。
在这种大背景下,职业经理人往往很难融入公司中,他们常常觉得自己是外人,是打工仔,而且自己处处受那些股东的影响与管制,潜能也无法发挥。久而久之,他们选择了放弃与另谋出路。
2、现有薪酬体系使员工感到不公平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将自己的所得与其他员工的所得相比较,当自己付出比别人多,而所得比别人要少或相等时,他就会感到明显的不公平;此外,他也会就自己现在的所得与付出同过去的所得与付出相比较,当现在的所得与付出之比小于过去的所得与付出之比时,他也会感到明显的不公平。这两种不公平的直接结果是员工要求增加自己的所得或自动减少为公司的付出,而公司没有使他的要求得以实现时,就会萌生离职的念头。
现代意义上的公平不仅包括内部公平,还包括外部公平。内部公平是指工资要体现岗位价值,即不同岗位的工资因岗位对人的素质、能力要求不同而不同。如果研发部门员工的基本工资与人力资源部员工的基本工资一样,研发部员工自然感到明显的不公平,原因很简单,研发部对员工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都要比人力部高。外部公平是指工资在同行业中不能处于非常低的位置,否则员工也会感到明显的不公平。公司如果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时间一长,“千里马”就会无奈地离去,投奔新的雇主。
3、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激励,一类是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指公司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主要体现在口头表扬以及培训与升迁的机会等。如果公司的薪酬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影响到员工的绩效,长期下去,员工流失率就会增高。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如果公司一直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来填补空缺的职位,公司现有员工便会感到自己所做的贡献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长期下去也会出现离职的情况。
公司进行咨询时就碰到过这样一位员工,在我们与他访谈时,他表现出对公司诸多的不满,同时说出有离职的打算。在进行深入的了解后,项目组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原委。他是销售部的,前段时间他为公司获取了一个新的客户,接了一个大单子,部门经理很高兴,答应给他资金,可三个月过去了也没有兑现诺言,而且也没有在同事面前表扬他,这让他非常不满。另外一件事是,自他进入公司那一天开始,经理就答应给他报销每天的交通费,可到现在一个月也没有报销。“钱是次要的,但说话要算话!”这位员工于是说。
4、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对科学化的、规范化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管理不科学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的瓶劲。在文章的开端,笔者提到的上海这家生产低压电器的公司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现在他们的客户都是那些大客户,而他们的生产量是根据大客户的需求和订单来确定,一段时间内大客户对低压电器需求量特别大,那么公司必须得拼命的敢产量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然而,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公司即使在非常时期实行的始终是一班制,而这种制度的直接结果是基层员工和一部分中层员工无休止的加班,有时候一天加班的时间长达10小时之多,而加班除了按正常的计件工资制支出的工资外,没有额外的补贴。加班时间过长,不仅劳动效率上不去,员工也滋生了不满情绪,纷纷离职。相比较而言,电器行业的市场主导者德力西集团所试验采用的两班制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避免了员工长期疲劳的工作,而且留住了员工,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班次员工间引入了合理的竞争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
5、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多数民营企业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基层员工根本没有提升的机会,他们只能永远地进行基本的操作,而无法走上管理者的岗位。中层管理者中一部分是公司的小股东,是“元老级”人物,根深蒂固,虽然向上攀升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的地位也无法被动摇;另一部分是职业经理人,这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空降兵”,他们没有股份,但高层又都被大股东所占据,因此也没有被提升的机会。
古有一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虽然不是每个小兵都能最终当上将军,但也没有哪个兵甘愿一辈子做小兵。员工看不到晋升的希望,积极性会越来越低,最终选择了离职。
当然,员工流失率高除了公司层面的原因外,还有行业层面与员工个人层面的原因,如行业利润率低、员工身体状况因素等,但后两种层面的原因是不可控的,而公司层面的原因是可控的。中国企业寿命短,平均只有6——7年,而民营企业寿命更短,平均只有2.9年。在世界排行榜上,华人在富人排行榜上的位置比企业排行榜上高多了,因为华人企业的形态是他个人的,而不是一个纯企业的形态,这也是企业难以长大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家必须将个人的魅力、资源组织化,即善于运用两类人,一类是能力比自己强的人,一类是不如自己的人,但有好多企业家是不如自己的人看不上,比自己强的人不敢用,这就很危险了。民营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再也不能忽视人力资源管理了。
一、员工为何弃你而去?
员工不正常的流动,诸如招人、跳槽之类的现象,在企业里比较普遍,在民营企业更是司空见惯。人员不正常流动所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根据调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工作强度大,负担过重。许多企业的工作时间分上午、下午、晚上三个工作时段,总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2小时,其中还包括部门经理在内的中层干部。调查表明,多数民营企业存在超时或超强度劳动问题,计件制工人按工作量付酬,而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的员工加班,则常常是象征性地发一些加班工资,或不发加班工资。有些企业关键技术的管理人员,常常24小时开着手机,随叫随到。无论是否发加班工资,但毫无疑问,员工的劳动强度远比一般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即便在经济上有一定补偿,但长此以往,员工身体难以承受,必然选择离开。
处罚严重,工作压力大。从80年代至今,民营企业一路走来,也积累了不少的管理心得。但是,这种靠企业主自己摸索出的“土方土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大多明显缺乏科学性。例如,处罚制度是这些民营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部分,处罚涉及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厂纪、损失、行为规范等方面,处罚比奖励多得多。共知名服装厂《员工规章制度》规定技术员工必须做满6个月,否则就不予结账。另外,迟到、旷工、打架等罚款200元。类似的规定写满了整整一张纸,下面还签有员工和车间组长的名字。
员工感觉没有前途。员工应聘到民营企业工作,最初的动机是获得较高的薪金,但工作稳定后,就会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和前途问题。这一点在职业经理人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在民营企业中,员工一般是被聘在某个固定岗位上工作,也少有机会从低到高逐级上升。如果员工发现有更能施展其才华的企业,他会选择跳槽。
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缺乏基本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员工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符合企业的要求。由于老板一言堂,没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员工即使努力工作,也难以获得认可。“企业不正规”,员工哪里还有安全感?
二、“一手遮天”将走入“死胡同”
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老权威管理模式比较盛行。这种个人式、经验式、家庭式的管理,在企业创业初期还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发展,这种家族式管理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
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种惯性效应。一头小象,从小就被一根很细的麻绳拴到一棵树上,一直到它长成了大象,它仍然还是那么被拴着。一个小孩看到后,问他的爸爸,为什么大象不挣脱绳子逃走呢?他爸爸告诉他,因为这头象小时候就被这根绳子拴着,它挣了好多次,都没有挣开,所以,它以为自己永远都不能挣开这个束缚。一直到它长成大象,它仍然还是被这么一根细细的绳子挂着。
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家是作为都市草莽英雄出现的。他们在一种僵化的体制变革中勇为天下先,第一个吃螃蟹,善于利用规则,他们在“马上”得了“天下”。可是,治理天下是需要另一套“法术”的。如果说得“天下”起关键因素的是勇气,而治理“天下”更需要管理。所以,有人总结说,“一次创业凭胆大”、“二次创业靠理智”。阿拉伯故事中那个智慧的渔夫,面对拥有“无限”权力的魔鬼,使用了一个玻璃瓶,就成功地制服了它。现在的企业管理也需要一个玻璃瓶,这个玻璃瓶其实就是一套标准化企业管理体系,或者说是机制。
如果人力资源管理跟不上,民营企业的发展容易掉入“速度陷阱”、那些垮掉的企业有很多都是发展速度非常快的民营企业,比如三株、巨人等,所以关键是有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是速度和短期内如何做得更大。企业的成长依赖于人才,但员工融合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企业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企业的重要岗位是否由内部提拔产生,而不是招聘来的。要使员工能够逐步融合,企业就要一步一步地发展。就像筑坝,要一层层撒上、一层层夯实才坚固。再者,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不要当“甩手掌柜”,因为这样的话,尤其是对于小企业很容易出现失控。要强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对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形成企业的互补性资源,就是说每一个岗位都是互补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三、是雇员靠老板,还是老板靠雇员?
飞龙集团总裁姜伟曾在《总裁的二十大失误》中反省,飞龙集团的失误之一,是从来没有对人才结构认真进行战略性设计,随机招收人才,并没有一套完整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人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各部门发展不均衡,常常出现弱企划、大市场;弱质检、大生产;弱财务、大营销等发展不均衡的局面,造成人才部门阻碍企业发展的状况。山东天达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世家说,“天达”从创业起,我就决定不搞家族企业,管理层全用外地人,用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但大事还是我作主,靠我一人拍脑瓜。几年走下来,我觉得力不从心,“天达”在管理上始终上不去,这将是致命的。
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一支生力军。许多企业是在商品经济大潮搏击中创业奠基的。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扩大,企业中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前不久,方太董事长茅理翔先生在他刚刚出版的新著《管理千千结》中谈到,当前民营企业正经历着一场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程,这里面有碰撞,有矛盾,有交融,不可一概而论,但最根本的是必须正确处理好老板与雇员的关系。
茅理翔说,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人难管,最根本的原因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没有摆正关系造成的。管理对象首先是人。过去很简单,农民从田里出来,只要能挣钱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条件都不会讲。大部分民营企业家也是采用传统管理手段,家长制领导方式,拍脑袋决策方式,把员工当成雇工、工具、机器人,人治为主,有制度,但比较粗放。这种管理模式,适合于规模小、员工文化层次低、劳动密集度大、技术档次低的企业。
如今企业发展要有高层次人才,大学生多了,普通工人至少也是高中生,民主意识强了,需求观变了,要实现自我价值,管理就必须把民主性与法治结合起来。现代管理特征是,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事事尊重人的需求,处处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管理。同时,还必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让董事会与总经理各司其职。还要制定一套完善、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老板本人的素质提高不快,还是停留在“敢打敢拼敢冲”的时代,而员工的素质提高很快,加上市场变化很大,竞争很激烈,就容易产生碰撞和矛盾。所以,现代管理是人本管理,对人的管理必须讲艺术,把员工当作社会人和文化人,学会尊重他们的意愿,满足他们各个层次的需求。
那么老板的观念应如何转变呢?专家建议:老板必须从“雇员靠老板”的思想转变为“老板靠雇员”,没有雇员,就没有老板,从内心深处想通这个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去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作为老板用人的出发点。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可以用骨干入股的办法来锁住他的心。创造企业文化,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四、民企要学会“以人为本”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曾说过:“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人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所以,“以人为本”就要尊重公司里的每一个人,用好一切有能力的人,培养一切愿意进步的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作为一个协同作战、团结、高效、创新的团体,去适应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
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面向社会招贤纳才,为了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管理风险,却要贤才交纳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对于人才来说,交一部分算不上股份的风险金才能为企业工作,既是企业的失误更是自己的耻辱。所以,有这个条件限制,企业无疑是把真正的人才拒之门外,这些都是没有市场化的人才机制造成的。其实,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由每一名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所倡导的企业文化,第一条也是“尊重个人”。由此可见,“尊重个人”应是善待人力资源的前提,没这一点,“以人为本”则无从谈起。尊重人才的重要一条就是倍守信用。很多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往往许诺的条件十分优厚,一旦录用后便把员工看成奴隶似的驱使,不关心员工疾苦,剥夺其基本自由,任意克扣工资和奖金,承诺多次的奖励不予兑现,还一个劲要员工“乐于奉献”。要知道,优秀的人才总会找到较好收入的职位,一家企业的职员如果收入过低,还不能很好地养活自己和家人,那将是职业的耻辱。
用人更需培养人。许多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有这么一条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优先录用。许多民企老板也说,商场如战场,企业需要的是实战型人才,最好招进来就能冲锋陷阵。企业哪有功夫去培养人才,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等不起”现象,说白了是企业不愿意培养人才,他们总认为,自己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去培养人才,万一人才跳槽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空?这种急功近利的人才观,是很多民营企业的致命弱点。
首先,人才的发现和使用离不开培养,所谓“没有培养也就没有人才”正是这个道理。可以讲,中国有不少各类人才,而真正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多。因为,各个企业在竞争中所使用的“战斗武器”也不尽相同,企业的机制和环境更是各有差异,企业不给人才提供各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却要求人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怎么能发现人才?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今天,即使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人才,却只有知识的消耗而没有充电的机会,专长优势也会逐渐丧失。当然,保持一定比例的人才流动率,对企业管理和效率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据有关专家测算,优秀企业的人才流动率应在15%左右为宜,然而,中国许多民企的人才流动率高达50%左右,过高的人才流动率让企业的员工缺乏一种归属感,在工作中难免存在短期行为和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同时,增加了监管的成本,所以,重视人才的培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才是民企的当务之急。
2011年02月24日
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