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字号:
颁布日期:2006/07/07 实施日期:2006/07/07 时 效 性:现行有效
发文文号:冀农市发[2006]16号 颁布单位:地方人大常务委员会
冀农市发[2006]16号
各市、县农业、畜牧兽医、水产管理部门,厅属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现将《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北省农业厅
二○○六年七月七日
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农资监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农资监管水平和能力,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部《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农资监管工作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行政不当问责谁”和行政执法属地管理原则。
第三条 县级及其以上农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农资监管作为农业行政执法的重点,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考核培训制度,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
第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执法单位实行农资监管经费专款专用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第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级政府对农资监管的职责分工,牵头做好农资监管工作,建立农业、发展和改革、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
第六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执法单位应当保证执法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对有可能造成人身、财产伤害的执法活动,应联合公安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
第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切实清理所属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农资生产经营行为。
第八条 河北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执法单位开展农资监管工作应当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二章 源头监督管理
第九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农资的源头监管,严格执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职责,加强行政许可工作。
第十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谁发证、谁负责”原则,落实发证机关的监督管理责任。对获得农资生产、经营许可或其它证照的企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对资质发生变化或者发生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履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及品种审定等行政许可职责。
(一)品种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生产许可: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的生产许可由生产所在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主要农作物常规种的大田用种生产许可证由生产所在地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生产所在地为非主要农作物,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要农作物,申请办理种子生产许可证的,生产所在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受理并核发。
(三)经营许可:主要农作物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种原种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其他种子经营许可证由种子经营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从事种子进出口业务及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公司的种子经营许可证,由注册地省级农业行 政主管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农业部<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河北省实施<农药管理条例>办法》等法规和规章履行农药登记和经营许可职责。
(一)省级负责协助农业部做好全省农药登记资料初审工作;负责做好农药续展登记审查,农药广告审查和农药经营许可资格审查。
(二)市级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经营许可资格审查。
第十三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履行肥料登记许可职责。
省级负责全省复混肥、配方肥(不含叶面肥)、精制有机肥、床土调酸剂的登记审批、登记证发放和公告;协助农业部做好叶面肥、微生物肥料等登记资料初审工作。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兽药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履行兽药(包括渔药)生产经营许可职责。
(一)省级协助农业部做好全省兽药生产许可和兽药产品批准文号资料初审工作。负责兽药广告(地方媒体)审查;兽药(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资格审查;研制新兽药、兽药新制剂临床试生产审批。
(二)市级负责本辖区内兽药(除兽用生物制品外)经营许可资格审查。
(三)县级负责本辖区内兽药(除兽用生物制品外)经营许可资格初审。
第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河北省种畜禽管理条例》和农业部《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职责。
(一)省级负责原种场、祖代场、较大规模纯种繁育场和父母代场、特种经济动物繁育场生产经营许可和种畜禽精液、胚胎、基因等遗传材料经营许可的审批发放;负责种畜禽精液、胚胎、基因等遗传材料的生产许可审核,报送农业部审批发放。
(二)市级负责一定规模的纯种繁育场、父母代场、种禽孵化场和县级改良站的生产经营许可初审,省级审核后,由市级发放。
(三)县级负责家畜改良站点、单一种禽孵化场和仅从事种畜禽经营的生产经营许可初审,省级审核后,由县级发放。
第十六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和规章履行饲料、饲料添加剂(含渔用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职责。
(一)省级负责饲料生产企业登记审查核准;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生产许可初审,报农业部审批;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产品批准文号核发。
(二)市级负责对本辖区饲料生产企业初审,报省级审查核准;对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初审,报省级审查。
(三)县级负责对本辖区饲料生产企业初审,报市级审查核准;对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初审,报市级审查。
第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和农业部《草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草种生产经营许可职责。
(一)省级负责主要草种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原种种子的经营许可证核发;主要草种的商品生产许可证核发;对从事草种进出口业务的经营许可证材料进行初审,由农业部核发。
(二)市、县级负责主要草种杂交种子及其亲本种子、常规原种种子的经营许可证的初审,省级核发;草种生产许可证的初审,省级核发;对其他草种经营许可证的核发。
第十八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水产苗种生产经营与进出口许可职责。
(一)省级负责全省水产原、良种场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二)市级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苗种繁育场的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第十九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和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57号《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农业机械维修和维修配件经营的许可及监督管理职责。
(一)省级履行对在用的农业机械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进行调查的职责,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制定质量调查方案,组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等单位进行质量调查,并公布调查结果。
(二)省市县负责对本辖区内农业机械维修和维修配件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工作。
(三)县级负责本辖区内农业机械维修和配件经营资质审查,负责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行政许可及其后续监管工作。
第二十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农资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品种审定、产品登记、产品批准文号等有关信息,并自许可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许可内容及其电子版提交至河北农业信息网及其所在地的市、县级农业信息网站。河北农业信息网及市、县级农业网站自收到许可内容(含电子版)后,2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
第三章 日常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执法单位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对农资监管的职责分工,围绕重点区域、重点季节、重点品种和易发生的大要案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农资监管方案,明确监管责任和目标,加强对所辖区域内的农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农资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的农资监管网络。有条件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在乡镇、村设立农资监督站,聘请义务农资监督员,协助执法单位开展农资打假,帮助农民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产品;在农资批发市场或县城农资市场聘请义务农资执法监督员,监督农资执法行为。
第二十三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参与河北省放心农资企业创建活动,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营造放心农资消费环境。
第二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建立农资产品质量监测制度和质量报告制度,强化对重点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
第二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档案,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监管,逐步建立农资信用体系。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依法处罚的同时,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加强跟踪监督:
(一)生产经营的农资产品连续2次抽查质量不合格的;
(二)连续2次抽查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三)因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二十六条 积极推行台帐记录、票证索取制度。指导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依法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人员的从业管理,鼓励采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资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十七条 应有关单位或当事人要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单位可以依法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委员会,调查事故原因并评估损失。
第四章 投诉举报与受理
第二十八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设立并公开投诉举报窗口、公布投诉举报信箱和电话,接受社会对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
第二十九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资案件投诉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公民以实名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举报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奖励办法由省农业厅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投诉举报人保密,不得泄露其有关信息,案件核查后,按照“谁受理,谁回复”的原则。及时回复投诉举报人。
第三十一条 受理投诉举报的部门应建立专人值班制度,对属于农业部门管辖案件的投诉举报情况,详细记载,据实填写农资案件投诉举报记录卡,案件投诉举报记录卡应与案件查办资料一同存档备案。对不属于农业部门职能管辖的案件,应当告知当事人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第三十二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违规行为投诉举报后,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职责管理权限,及时进行调查处理。需要交办下级办理的案件,应填写农资案件交办函。
(一)省级受理举报后,2个工作日内作出直接查处或交由事发地的市(县)级主管部门查办的决定;负责查办的单位接到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展开查处工作。
(二)市级受理举报后,2个工作日内作出直接查处或交由事发地的县级主管部门办理的决定,负责查办的单位接到通知后3个工作日内展开调查。
(三)县级受理举报后,按照投诉举报记录卡线索,3个工作日内展开调查。需要联合调查的,及时报告同级政府,由同级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协同调查。
(四)投诉举报的案件特别重大,或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件,应当立即查处,不受上述时限要求的限制。
第五章 案件查处、协办与督办
第三十三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管辖范围和办案时限,依法及时查处农资生产、经营违法行为。办案程序要公正、公开、规范,法律文书齐全,档案完整。
第三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后,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需要移送的,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五条 涉嫌构成犯罪的案件,应当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第三十六条 移送司法机关,或者其他行政执法部门的案件,应填写案件移送函,并附调查材料。
第三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案件时,认为需要注销、撤销或吊销生产经营单位有关证照的,应当将调查结果抄告原证照发放机关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第三十八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处案件时,涉及到其他行政区域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相关行政区域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并抄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调查。
第三十九条 需要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配合协助的,可以发送协查函,并抄报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做好协助调查工作。
第四十条 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必要时可以直接依法立案查处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辖的案件。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案情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立案查处的,可以报请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四十一条 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视情况将案件移交,或以督办、挂牌督办的方式责成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调查处理。接办案件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立案查处,并按要求上报查处进展和结果。
第六章 案件查处进展报告
第四十二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调查核实后,涉嫌重大案件的,应当按照程序逐级向省、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相关部门报告案件查处进展情况。
第四十三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调查核实后,案件涉嫌下列情况之一的,2小时内由县级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市级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当地相关部门报告。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2万元以上;
(二)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
(三)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2万元以上的;
(四)案情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第四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调查核实后,案件涉嫌下列情况之一的,市级相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小时内对口向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告。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
(二)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
(三)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
(四)案情跨市级行政区域的。
第四十五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初步调查核实后,案件涉嫌下列情况之一的,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接到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2小时内,向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10万元以上;
(二)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
(三)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
(四)案情跨省级行政区域的。
第四十六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向上级报告案情时,以文字报告为主。用文字形式来不及报告的内容,要先以电话形式向上级报告,并及时以文字形式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进行补报和续报。要搞好电话快报与文字详报之间的内容衔接,努力避免因求快而影响上报信息的准确性,造成信息失实。
第七章 案件结案报告
第四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要明确专人负责上报结案报告。
第四十八条 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3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上报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2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2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县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四十九条 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市级或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逐级对口上报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以月为单位汇总后,每月7日前向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上一个月的案件。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市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五十条 案件属下列情况之一的,负责立案查处的市、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查清违法事实结案后5个工作日内,将基本案情对口上报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审查汇总后,2个工作日内报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请厅领导同意后,3个工作日内上报农业部。
(一)假劣农资销售金额在10万元以上,或假劣农资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30万元以上的;
(二)农业生产事故损失在50万元以上的;
(三)案情跨省级行政区域的;
(四)其他需要上报的。
第八章 信息报送
第五十一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资监管信息平台,明确专人,建立岗位责任制,加强农资监管信息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和报送等工作。对因不负责任,迟报、瞒报、漏报、误报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十二条 市、县级实行农资监管和案件统计情况月报制。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每月25日前对口向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告本辖区本月的农资监管及案件情况,25日以后的情况统计到下个月。12月15日前,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将本辖区全年农资监管及案件情况对口报送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第五十三条 省级实行农资监管和案件统计情况季报制。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3月27日前将本系统1月至3月份,6月27月前将本系统1月至6月份,9月27日前将本系统1月至9月份,12月17日前将本系统1月至12月份的农资监管和案件统计情况报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厅农资打假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并报请厅领导同意后,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农业部。
第五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农资市场预警机制,农资监管工作中发现农资产品可能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风险的,由市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警示通报,需要在全省或更大范围内通报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报请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九章 绩效考核评价
第五十五条 农资监管工作实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下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资监管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并及时通报考核评价结果,对在农资监管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十六条 农资监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工作措施、制度建设、信息交流、案件报告、工作成效等方面,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由省农业厅另行制定。
第十章 责任追究
第五十七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农资监管职责分工,建立健全农资监管工作责任制,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河北省影响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河北省县(市、区)人民政府打假目标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八条 农资监管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未列入预算的,或截留、占用或者挪用农资监管专项经费,致使农资监管工作难以开展,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同级或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追究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十九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相关执法单位应当保障农资监管工作的必要条件,因经费、通信、交通、检验等条件不到位,贻误战机,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同级或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部门依据党纪、政纪,追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第六十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执法单位工作人员违反本实施细则的,由同级或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监察部门依据党纪、政纪,追究单位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作物种子、农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含渔用)、种畜禽、牧草种子、食用菌菌种、兽药、农机及零配件、水产苗种、渔药、渔机渔具等农业投入品。
第六十二条 农业生产资料监督管理工作,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执行。
第六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由河北省农业厅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篇:国电化学技术监督实施细责
化学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1总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细则规定了托电公司化学监督职责、工作内容与要求。
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托电公司化学监督工作。本标准中的有关职责分工,是根据上级领导单位有关规定以及本厂专业设备区域划分和人员配备情况而制定的,各有关单位和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各自应尽的责任,共同搞好化学监督工作,未经总工程师批准不得擅自修改和拒绝执行。本细则适用于各级主管监督工作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化学监督工作人员。
化学监督贯穿于电力生产、建设的全过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托电要在设计审查、设备选型、监造与验收、安装、调试、运行、检修、技改、停用等各阶段加强领导和监督,严把质量关,及时发现和消除与化学监督有关的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2引用标准
本细则参照采用《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化学技术监督制度》、《电力工业标准汇编》和设备、材料的技术说明书。
3工作内容
3.1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化学监督的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要求,实施化学监督及拟定有关的技术措施。
3.2正确及时监督补给水、凝结水、给水、循环水、内冷水等的质量;及时反映设备系统中水、汽、氢等质量状况;对违章和超标等情况,及时与值长和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妥善处理,必要时向有关上级汇报。
3.3 按现行国标、行标及集团公司要求,定期做好汽轮机油、抗燃油、变压器油的监督检测,掌握油品质量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上报。
3.4 按规定做好入炉煤的化验工作,为指导锅炉燃烧工况的调整提供依据,节约能源,降低发电成本。
3.5 会同有关部门通过热力设备调整试验,确定合理的运行工况、参数及化学监督指标,做好化学清洗及停、备用设备防腐保护中的化学监督工作。
3.6 做好主要被检设备大小修中的化学监督检查工作及修后的质量验收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向有关上级汇报,并督促落实。
3.7 发生水、汽、氢、油异常,及时组织分析并做出处理措施和意见,事后应写出专题总结。
3.8化学监督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的技术监督体系,加强对热力系统中水汽质量监督,保持良好的汽水品质,防止和减缓热力设备的腐蚀、积盐、结垢;加强电气充油设备的油质监督和汽轮机油、抗燃油的油质监督;加强对氢气质量的监督,防止发电机氢气纯度和湿度超标;加强燃料和灰的监督,配合锅炉调整燃烧工况,提高锅炉热效率;通过监督及时发现和消除与化学监督有关的设备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4公司有关部门化学监督职责
4.1总工程师职责:
4.1.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集团公司有关化学监督的方针、政策、法规、标准、规程、制度等,组织制定本单位有关化学监督的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技术措施等;负责监督、检查全厂在技术监督工作中全面贯彻执行国家及行业技术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标准、制度的情况。
4.1.2定期组织召开全厂技术监督工作会议, 检查、协调、落实本厂化学监督工作,交流总结技术监督工作经验,提高技术监督水平。
4.1.3将化学技术监督工作及具体任务指标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岗位,并做好协调工作;负责对不同部门技术监督工作职责分工的裁决与认定。
4.1.4 组织建立健全化学监督检测手段和试验室,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组织对化学监督人员的培训,按分级管理原则,要求持证上岗,不断提高化学监督专业水平。
4.1.5负责对全厂技术监督工作各类报表的审查。
4.1.6组织对所管辖的运行设备进行化学监督,对设备的维护检修进行质量监督,并建立健全设备技术档案,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重大问题及时如实上报,并按要求报送各种化学监督报表及计划总结等。
4.1.7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做好主要设备的调整和化学清洗工作,督促做好设备防腐、防垢、防止油质劣化、降低汽水损失和油耗、各种水处理药耗以及燃料的质量监督工作。
4.1.8主设备大修时,组织好化学监督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对策,落实实施方案,并在检修后组织验收。
4.1.9组织调查研究与化学工作有关的重大设备事故和缺陷,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并上报北京大唐和华北电科院。
4.1.10组织协调热机、电气、热控、燃贮等相关专业,搞好化学监督技措及更改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工作。
4.1.11组织协调发电部各级领导共同搞好机组启动、运行中的化学监督以及水、汽、氢、油、燃料质量异常情况的处理工作。
4.1.12组织本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与化学监督有关部分的设计审查、施工质量的检查及验收工作;建立严格的化学监督工作检查考核制度,并与部门及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
4.2设备部职责
4.2.1负责化学设备的维护、检修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循环水加酸加水稳剂压力混合器一旦发生缺陷,必须立即进行检修,以免影响循环水的化学监督工作。
4.2.2负责与化学监督有关的油样、灰渣样品的定期取样工作。机组运行中,若汽轮机油颗粒度不合格,应立即连续滤油,确保油质合格;运行中汽轮机油和抗燃油应定期取样送检颗粒度,抗燃油每月一次,汽轮机油(润滑油)每季一次,试验结果及油的净化和防劣工作总结每月25日前报发电部。机组大、小修时,要合理安排工期,确保油系统的检修质量及冲洗、滤油时间;若颗粒度不合格,不准启机。
4.2.3对化学设备系统的改造、设备的增减应提前通知发电部,相关方案或措施应经过发电部的审核后才可予以实施,以保证获得经济合理的效果。
4.2.4做好运行中汽轮机油、抗燃油的管理、净化和防劣工作,及时根据油化验结果进行滤油或换油工作,并及时送样再次化验确认。油系统补油、换油时,必须征求化学监督人员的意见。
4.2.5每月对在线化学仪表校对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按照DL/T677-1999《火力发电厂在线工业化学仪表检验规程》的要求,完成在线化学仪表检验、校对及失效部件更换等工作。加强对制氢站、发电机、氢气系统的湿度、纯度和氢漏在线仪表的连续监测维护,定期校验,确保仪表准确可靠。
4.2.6每月20日一次主变色谱分析,机组启动一年后一季度做一次色谱试验,试验结果每月25日前报发电部。
4.2.7热力设备检修前,应征求化学监督专责工程师的意见,特别是对割管的要求,应纳入检修计划,并及时将割取的管样交给发电部化验班,在割管部位焊接监视管段。热力设备解体检修时,在化学监督专责工程师或化学人员检查前,不得清除设备内部沉积物,也不得在这些部位进行检修工作。
4.2.8确保与化学监督有关的各种流量表、压力表、水位表、真空表、温度表等配备齐全、准确可靠,并做好定期校验及维护工作。
4.2.9负责做好运行变压器油的管理、净化、防劣维护等工作,油质及色谱分析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主要充油电气设备大修及吊芯(罩)检查或补油、换油时,应通知油化验人员分析新油品质,合格时方可换油;换油后应做好详细记录。运行设备补油或换油时,应通知化学技术监督人员备案。
4.2.10配合发电部进行热力设备停备用防腐保护方案的实施。
4.3发电部职责
4.3.1负责日常水、煤、油、汽、氢气的化学检测、化验。
4.3.2负责统计、编制运行化验和试验室化验监督的报表。
4.3.3负责贯彻执行化学监督制度和有关上级文件的要求。
4.3.4负责组织异常情况的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处理措施。
4.3.5每月3日前向大唐公司主管部门和华北电科院上报化学监督报表。
4.3.6负责热力设备停备用防腐保护方案的制定和监督实施。
4.3.7对有关化学监督的技术问题提出反事故措施及处理意见。
4.3.8按现行国标、行标的要求,定期做好汽轮机油、抗燃油、变压器油及燃料的监督检测,掌握油品及燃料质量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并上报。
4.3.9参加主要被监督设备大小修中的化学技术监督检查工作及修后的质量验收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上报总工程师及生产职能部门,并督促落实。
4.3.10热力设备检修时,应检查除氧器、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汽轮机叶片、隔板及凝汽器、辅机换热器管的结垢、腐蚀情况,并进行垢量测定。
4.3.11每月2日前发电部燃料主管将燃料统计月报表交给化学监督专责工程师。
4.3.12参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与化学专业有关的设计审查、方案措施的制定及设备选型工作。尽早介入施工安装、调试阶段的化学监督工作,以便了解和掌握水汽系统及各类设备的构造、工艺和材质,加药、排污装置的型式,水汽取样器、在线化学仪表的安装地点,设备系统的防腐措施以及水处理材料的储存等情况,并参加验收工作。对影响水汽质量等的设备缺陷和问题,要求有关单位及时处理。5发电部化学监督工作内容
5.1化学试验室岗位
5.1.1每旬对每台机组的所有运行化验项目进行抽查一次,对异常结果立即进行再次化验和确认,同时汇报化学主管,每旬旬末将抽查结果报给化学主管。
5.1.2每2至3个月报1次化验器皿药品计划,计划得到化学主管的审核批准之后才可上报。
5.1.3对每批大宗药品进行入厂化验,并填写验收报告,每月月初将上月验收报告汇总结果报给化学主管,对化验结果为不合格的药品材料需立即汇报。
5.1.4每月月初将上月化验器皿药品消耗数量汇总结果报给化学主管,每季进行1次化验器皿药品库存数量的盘点,及时补充库存,避免积压药品。
5.1.5每周一次主机润滑油、抗燃油水份及外观测试。
5.1.6每2周一次电泵油、密封油、小机润滑油水份及外观测试。
5.1.7每季度进行一次主变A、B、C相油质简化分析。
5.1.8每季度进行一次高厂变和高公变的简化分析。
5.1.9每季度对润滑油、抗燃油合格率及油耗进行统计、充油电气设备异常气体分析报表统计。
5.1.10机组大修、小修过程中,做好化学监督检查、化验、验收、留样等工作,并做好记录,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并加以督促落实。
5.1.11 及时对配制时间超过3个月的实验药剂重新配制。
5.1.12 及时按照化学运行班长的要求,到现场对化学运行的异常指标进行化验确认,并将结果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当班运行班长。
5.1.13 负责指导运行人员正确地进行水汽试验和仪器使用,并不定期对运行人员的试验进行抽查;协助化学主管解决化学监督工作中出现的异常问题。
5.1.14 化验班班长负责将化学主管交代的化学监督要求传达给化验班人员,及时按要求完成有关定期化验、报表报告整理及其他定期管理工作。
5.2化学运行岗位
5.2.1按时化验、填报设备运行状态水质监督日报表,发现异常情况,岗位值班员应按现场规程采取处理措施,并及时向班长汇报,必要时上报化学主管,同时向值长报送水质异常通知单要求调整工况,尽快处理。
5.2.2机组启动冲洗过程中,每30分钟做一次硬度和硅。水质合格后填写启动冲洗水质合格通知单,报值长签字。机组运行过程中,如凝结水或给水电导超标,应立即化验凝结水是否有硬度,依此判断凝汽器是否泄露。
5.2.3机组停运时化学专工组织化验班、汽水值班员做好停备用保护方案的实施并做详细的记录。
5.2.4机组正常运行时,各种水处理药剂必须按要求均匀地加入系统,不得采用瞬间(间断)大剂量的方式加入(水塔杀菌剂除外),并根据化学监督指标的大小及时调整各种水处理药剂的加药量。
5.2.5化学运行班长在值长和单元长领导下,对本班的化学监督和设备运行负领导责任,负责指导值班人员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督促值班人员做好本岗位的化学监督工作及设备运行工作,及时向化学主管汇报化学监督指标的异常情况。
5.2.6当汽水质量恶化时,应及时向领导报告,并查明原因,进行处理,使其恢复正常。若不能恢复,继续恶化,按下列“三级处理”原则处理。
即:从水汽质量恶化〈超标〉开始,属一级处理的,要求异常情况在72小时内恢复正常;属二级处理的,要求在24小时内恢复正常;属三级处理的,要求在4小时内恢复正常。如不能按时恢复正常,则应通知值长立即停炉处理。
“三级处理”时的水质异常值范围如下:
处理等级
项目
凝 结 水
给水
炉 水
一级处理
电导率>0.2μS/cm
(氢导25℃)
pH>9.5或pH<9.0
pH<9.0
溶解氧>7μg/L
硬度>2μmol/L
电导率>0.3μS/cm(氢导25℃)
二级处理
电导率>0.35μS/cm
(氢导25℃)
电导率>0.4μS/cm(氢导25℃)
pH<8.5
溶解氧>20μg/L
三级处理
电导率>0.60μS/cm(氢导25℃)
电导率>0.65μS/cm(氢导25℃)
pH<8.0
5.3集控运行岗位
5.3.1根据化学运行的化验报告回收合格的各类回收水。
5.3.2根据化学的通知及时做好锅炉的排污工作。
第三篇: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教学管理工作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学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学校要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条教学管理工作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学思想,把育人放在首位,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纪、面向未来”的要求,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精心计划、组织、调度、控制、监督和协调,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学地利用和改善教学环境与教学条件,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第三条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校长领导下,逐级分工,各负其责。
第二章教学管理机构职责
第四条校级教学管理机构职责
一、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协助校长主持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工作。凡属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由校长或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提交校务会议决定。
二、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是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学指导和评议机构,是全校教学管理的最高权威,研究和决定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三、教务处是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在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学校教学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各教学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拟定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制订有关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及调整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制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检查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各系、部的教学大纲、题库等建设。
(三)组织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负责审查开课计划,制定课程表、考试日程表、安排新生军训、学生见习和专业实习,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和搞好日常教学常规管理。
(四)管理学生学业成绩,处理学生考试舞弊及因成绩不及格而留级、退学事宜。搞好学生毕业证验证、发放工作。严格考场秩序,落实考试规则,按学籍管理办法,处理违章、舞弊学生。
(五)安排全校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六)负责师资建设工作。制定教师工作规范,建立教师业务考核制度,加强教师业务档案管理,收集教师教学工作成绩考核资料,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七)统筹安排全校教室、实验室及其它有关教学行政方面的工作,管理教员休息室,调度教学力量和设施。
(八)负责全校教材、教参、讲义及教学资料的选用、编定、计划、订购、收发等
工作。
(九)制定电化教学计划,开好电教课,负责电化教学手段的研制和设备的维修及管理。
(十)负责全校教学资料、教学文件、案件、大纲、试卷等的印制工作。
第五条系(部)是在校长领导和教务处业务指导下,负责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学业务机构,其职责范围是:
(一)负责全系(部)的教学、科研、警务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负责制订本系(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工作规划,并就本系(部)的发展规模、专业方向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三)督促教研室落实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编写教材,编印参考资料或案例,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
(四)检查教学环节的落实和教师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及执行情况,研究改进教学工作,交流教学工作经验。
(五)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科研活动。
(六)做好本系(部)的行政、教务、后勤、保密等事务工作。搞好文书处理、立卷、归档工作。
(七)负责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并督促检查落实情况。
(八)完成校党委和校领导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第三章计划管理
第六条学校根据社会和公安实际的需要设置专业,进行专业调整。专业设置与调整要遵循需要和可行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必要的办学条件、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稳定发展,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第七条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应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的有关要求或规定,结合学校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第八条 学期(学年)校历由教务处制定,经校长批准执行。学校各系(部)根据校历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确定授课时数及各教学环节的周学时,配备任课教师,并在上一学期中期,按学校印制的有关表格填报,经教务处审核,报主管教学副校长批准。
第九条 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工作任务书制订学期授课计划,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学时分配,经系(部)批准后执行。系部主任及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检查学期授课计划执行情况,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第十条 课程表的编制要遵循教学规律和课程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准确无误。课程表经教学副校长审核批准,于新学期上课前一周予以发放。课程表要保持稳定,不得擅自改动。局部的临时性变动须经系(部)主任和教务处批准;全校性的变动须经教学副校长批准。
第四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十一条 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课、指定(或限定)选修课、任选课三种类型。
各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教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教学大纲可由教研室组织教师编写,经系(部)、学校批准施行,也可参照使用国家教育部、公安部组织制订和推荐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与深度、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主要参考书目和必要的说明等。
第十二条 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研究、教材发行管理工作。各门课程都有教材(讲义或主要参考书),并在课前发给学生。尽量选用全国或公安部统编的教材,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要求,制订教材编写出版规划,建立教材编写、购置、保管、发放等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校内自编教材(讲义)教参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公共课教材的编写和选用,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和省教委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第十三条 课堂教学(含实验课)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上课必须有教案。保证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紧紧围绕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艺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认真实行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制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四条 重视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各种实习(见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一律视为独立的一门课程。学生必须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原则上不得免修。考试不及格者,应予重修。各类实习和实践都要制订计划和大纲,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毕业论文一般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指导。
第十五条 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接受军事训练,并指定专人负责劳动和军训工作。生产劳动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及各种服务性劳动等。军事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内务管理教育、国防教育和军事化管理、条例等有关内容的教育。
第十六条 对学生按教学计划所修的课程和实习必须认真考核。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凡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均按学期进行考核。所有的考试课程建立试题(卷)库,实行考教分离。公共外语课、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可与国家或省教委组织的水平考试结合起来进行。
第十七条 学生按要求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校统一安排、组织的一切活动。学生上课、实习、社会实践、军训等均实行考勤。缺课累计超过一门课程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本课程的考核。
第十八条 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行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专业课教师实行教学、科研、实战一体化。教学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十九条 保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务处和系(部)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处理、协调教学计划实施过程随时发生的问题,纠正偏差,控制进程,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其它活动。师生严格遵守上课制度与课堂规则,遵守教学纪律,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
第二十条 强化学籍管理工作。学籍管理包括入学与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办法;升级与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校;休学、停学与复学;退学和毕业等内容。学籍
管理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委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认真加以实施。
第五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建立听课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校级领导、教务处、系(部)教学管理干部和教研室主任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听取任课教师汇报和学生意见。全面了解教学工作状态,掌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第二十二条 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和教学质量信息的反馈渠道,主要检查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情况。要制定教师育人规范和各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建立教师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全校性的教学检查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在教学副校长领导下,由教务处和各系(部)组织进行。教务处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
第二十三条 教学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证。学校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充实实验设备、积累图书资料、完善教学文件,积极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专业实验室、图书馆、电教中心、语音室、计算机房都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 学校建立健全各种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积极地、及计划地开展各种评价工作,使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形成一种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把开展教学评价作为实现宏观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十五条 学校围绕教书育人、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制订学校的教学研究规划,做好教学研究项目的立项工作,做到经费、条件、研究人员三落实。鼓励支持个人或集体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边研究、边实践。教研室结合本学科特点,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学校定期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
第二十六条 重视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制度化。对于在教学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或集体,予以表彰奖励。对已经获奖的教学成果,大力宣传和推广,并落实有关奖励政策。对于违反教学纪律,造成教学事故者,视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适当行政处分。
第六章 教师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系(部)和教研室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期工作计划,把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配备到教学第一线担任主讲工作。同时,配好配齐实习课、设计课、实验课、答疑辅导的教师,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聘任或安排符合任职条件、具备任职资格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各级职务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完成规定数额的教学工作量。没有完成教学工作量者,不能获得教学工作的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 主讲教师一经聘任,保持稳定,聘任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主讲教师对
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负责。
第二十九条 明确各级职称、职务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工作业绩和思想表现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装入教师业务档案。
第三十条 学校和系(部)有远期师资培训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有计划地培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与业务素质。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严谨治学的优良教风。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学艺术,改进方法。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公安实践和社会实践。
第七章 教学档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教学档案是教学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务处、系(部)、教研室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是:
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令性、指导性文件。
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规划、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规划。
三、自编教、典型教案、试题、微机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CAI课件、电教片以及各种教学录音带和录相带等。
四、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日历、学期授课计划、典型经验报告、优秀毕业论文。
五、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实习计划和总结、毕业生质量调查等材料。
六、教学研究活动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教材和教学研究刊物。
七、各类教学管理软件及其它教学文件。
第三十二条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教务处和系(部)要有专人负责教学档案的归纳、整理和筛选,并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第四篇:2012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点 - 河北省
2012年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要点
2012年,全省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为指导,坚持落实责任、规范行为、严格监督、联动监管的原则,持续提高勘察设计水平,切实抓好工程现场管理,深化工程现场标准化建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监管,坚决防范和遏制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全力打造政府放心、百姓满意工程。
一、工作目标
(一)加强建筑设计市场监管,继续做好工程勘察和施工图审查专项治理工作,夯实工程质量基础。
(二)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工程为重点,突出“三级联动”和专项治理,扎实推进质量监督工作,确保我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加大质量投诉督办力度确保结案率达到95%以上,继续开展创建结构优质工程活动。
(三)有效防控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事故、杜绝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建筑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不发生因未履行或履行职责不到位而引发的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一、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水平
(一)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责任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要严格落实 “一校二审”三级校审制度,严格执行签字签章制度,相关技术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字,不得代签或打印。相关人员应对勘察设计质量负相应终身质量责任: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法定代表人对本企业勘察设计质量负全面责任;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文件负主要质量责任;勘察设计人员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文件负直接质量责任;项目审核人(或专业总工)、审定人(或总工)对其审核、审定项目的勘察设计文件负审核、审定的质量责任。
(二)认真履行法定建设程序。要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严肃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批、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施工图审查制度,任何部门或单位不得擅自简化法定建设管理程序。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等项目参与方,要自觉按照法定建设程序要求开展工作,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不得违法违规操作。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严格按照现行规范、强制性标准和施工图审查要点开展审查工作。凡存在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勘察设计文件,一律不得通过审查。
(三)着力抓好施工图审查监管,确保勘察设计质量。一是各地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监管力度,将依法应当进行施工图审查的各类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全部纳入施工图审查的范围,并着力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的组织实施工作,务必使施工图审查质量把关的作用落到实处。二是要严格把好抗震审查关,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出具审查合格书。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市政工程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和专项论证,未经专项审查和专项论证、以及未办理勘察设计进冀备案的工程项目,审查机构不得受理和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三是完善施工图审查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省建设厅、各地级以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施工图审查机构的系统平台。
二、完善制度和措施,切实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一)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质量监督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在全省11个设区市及华北石油联网的基础上,继续扩展监督系统功能,完成监督信息化管理向县级监督机构推广应用的试点工作,实现省、市、县三级监督业务网上管理。推进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全省检测机构信息联网,做到对检测机构资质、人员、设备的有效监管,实现见证取样、建筑节能等检测报告实时上传,力学实验(钢筋、混凝土及水泥)实验数据自动采集。探索建立通过“一卡通”落实施工现场各方责任主体质量责任的监管渠道。
(二)加强制度建设,夯实质量监管基础。研究和制定《河北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河北省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程》和《关于试行施工现场质量保证体系量化考核评价的通知》,进一步规范质量监督工作行为,落实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推进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建设,推进工程质量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三)扎实做好质量监管工作,推动工程质量水平稳步提升。突出监管重点,提高监管实效,结合随机暗访和专项检查活动,推进省、市、县三级巡查联动,突出对影响主体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质量行为、建筑材料及实体质量的检查和专项治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和质量事故的处罚力度,全年开展集中执法检查不少于3次。完善优质结构工程评价标准,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计划,扎实推进结构创优工作,并适时召开全省质量现场观摩会,树立标杆,加强交流,促进全省工程质量稳步提升。加强省管项目工程质量监管,确保不出重大质量问题
三、完善安全防控体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一)完善和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召开专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对全年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做好《河北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宣贯工作,结合各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安监人员执法行为;逐步深化安全技术交底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推进项目建设安全承诺、深基坑、高支模专家论证、塔机安拆备案等制度的落实;全面推行实施《河北省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动态管理办法》,对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实行量化记分,加大工程建设相关单位、人员安全生产履责情况及现场安全生产条件的动态监管力度。
(二)扎实做好特殊时期、事故高发地区、薄弱环节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执法检查力度,积极与安监、监察等部门协调联动,组织开展好全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继续开展以深基坑、高支模、起重机械设备等为重点的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以建筑扣件、脚手架、密目网等安全防护用品的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强化检测手段,严把安全质量关,防止群死群伤事故发生;扎实开展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和常识,提高安全生产预防意识,切实做好建筑安全生产的主题宣教工作;组织开展好春季复工、暑期、汛期、冬季及“两节”、“两会”等特殊时期的安全防控和督导检查,并针对事故高发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查,杜绝重大及以上事故的发生。
(三)深化标准化和文明工地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省建筑安全管理水平。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深入开展建筑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通过健全制度,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和文明工地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河北省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手册》,组织召开施工现场标准化和文明工地观摩和经验交流会,进一步促进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加强建筑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和安全监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以贯彻落实《河北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为根本,加大监管工作标准化力度,制定全省建筑安全监管机构队伍发展规划,增加监管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结合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切实做好现场治脏治乱。城区建筑工地四周统一设置连续封闭固定围挡,在建项目场地要实施道路硬化、设置沉淀池、配备冲洗设施,施工车辆进出施工现场经冲洗后方可上路,现场散料和回填土堆放必须苫盖、建筑施工垃圾必须统一入箱存储和装箱清运,做到施工现场清洁整齐,不对工地周边环境、道路造成污染或影响。不断提升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和文明工地建设水平,有效促进全省建筑安全监管工作水平。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安全监管方式。充分发挥好建设工程安全监督专业频道的作用,及时发布安全信息、工作动态和事故预警;加强对各市工作业务指导,依托“一卡通”和综合信用体系平台的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信息管控,进一步加大对各方责任主体的动态监管;做好住建部《运用信息技术强化建设工程安全监管》的课题研究,探索建筑安全监管新模式;在省管项目工程施工现场推行远程视频监控管理信息系统,针对试运行中发现的实际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为在全省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五)强化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做好全省安监机构监督人员培训工作,提高监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以落实监理安全责任为主要内容,编写建设工程安全监理培训教材,指导各市做好监理人员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工作,规范考核标准和要求;加强企业“三类人员”考核工作,不断提高“三类人员”安全生产管理技能;督促企业强化内部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教育。
四、突出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落实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最严格质量管理的要求,加大质量管控力度。一是严格实施施工现场公示、质量保证体系量化考核、专家评价验收、工程质量永久性标牌等制度,严格质量责任终身追究。二是切实加强施工过程监管,在将钢筋重量偏差指标纳入强制检测范围、对涉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的试块、试件、材料及构配件,按照30%的比例实行见证取样由专门机构实施检测的基础上,开展第三方见证检测。三是严格监督检查,按照“谁监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严格定期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暗访,抽查、普查、巡查和暗访配合进行、不间断实施,始终保持质量监管的高压态势。四是严格竣工验收。在严格按标准分户验收、分户验收覆盖率要达到100%的基础上,聘请专家独立实施分户验收。五是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安全生产作为日常督导和执法检查的重点。充分认识保障性安居工程工期紧、任务重的特点,采取高目标、严管理的措施。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单独设立台账,定期统计分析,重点监督检查,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都能达到市级以上文明工地的创建标准。
五、协调联动,推进住宅精装竣工工作 充分认识住宅精装修竣工在节约资源、提高工程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全面有序的的推进住宅精装竣工工作,争取通过5年的努力,全面实现住宅精装竣工的目标,今年要力争实现住宅精装竣工比例达到15%。
各级规划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每年住宅精装的项目范围,在提出住宅建设项目规划条件时,要把住宅精装作为重要的规划条件之一。列入精装竣工范围的住宅工程,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住宅工程建设前,要做好精装竣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委托设计时要把精装工程作为重要的委托内容,在经济、技术、管理、销售等各方面做好统筹;在住宅销售过程中,充分征求每一个业主的精装需求,整体委托满足资质要求的装饰装修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统一进行精装设计和施工。设计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规范、标准,做到精装工程设计既要满足规范标准的要求,又要与当前的需求相适应。住宅精装工程进行单独设计的,施工图应送审图机构进行专项审查。承担住宅精装工程的施工企业,必须单独编制精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涉及精装工程的水、暖、电、气、门窗、顶棚、地面等所有分部分项工程都要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和质量保证措施。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要强化住宅精装工程的监督,监督施工企业严格按照经审查的施工图和规范标准施工,监督建设单位严格执行分户验收的政策规定,并严格做好责任到人的抽检工作。各级建设、房地产主管部门,在施工许可、住宅销售、竣工备案、办理房产产权时,要把精装工程作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审查精装工程是否已经按照要求达到审批或备案条件。要形成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全面推动住宅精装竣工工作。
六、持之以恒,加强行风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坚持两手抓,扎实推进行风建设,统筹兼顾,做到日常业务与行风建设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落实。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做好群众工作为载体,进一步严格执法环境,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行业典型,增强行业服务意识,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教育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明礼诚信,满意服务,文明执法,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贯彻落实8个“禁止”和52个“不准”的要求,坚决遏制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五篇:河北省国土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河北省国土规划管理暂行
(1994年11月16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通过
1994年12月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令第116号发布施行)
第一条
为科学地制定国土规划,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及其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总和。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规划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省或者省内一定区域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包括国土综合规划和国土专项规划。
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国土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和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关系,实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国土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负责国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具体管理工作;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监督检查本规定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
省、省辖市(地区)和县(市)必须编制国土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根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编制。
第七条
国土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国土资源和环境的综合评价;(二)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
(三)国土开发整治的任务和目标;
(四)国土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五)人口控制、劳动力配置和城镇布局;(六)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布局;(七)地域分工和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八)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的安排;(九)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十)实施国土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八条
国土专项规划的内容,根据国土综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
第九条
在编制国土规划前,先行编制规划纲要。国土规划应当在规划纲要经计划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并报上一级计划部门审批后,在纲要的基础上编制。
第十条
国土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计划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按下列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
(一)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二)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三)县(市)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地区)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报省计划部门备案。第十一条
国土规划的期限为15年至20年,并每5年修订一次。
第十二条
因特殊情况需要对国土规划进行调整、变更时,应当由计划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方案,依照本规定办理审批和备案手续。
第十三条
国土规划经批准后,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公布;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公布;县(市)的国土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四条
国土规划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计划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实施。国土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依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前期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步实施。
第十五条
编制专业(部门)规划,必须以国土规划为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专业(部门)规划报批时,必须附有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的书面意见。
第十六条
实施专业(部门)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国土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七条
在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计划部门负责协调,必要时由计划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有权检查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被检查者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协助,并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
国土规划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予以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行政监察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省计划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