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筑设计说明(木结构)0708
三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筑设计说明(木结构专篇)
1.设计范围
本次建筑专业(木结构部分)包括:一层北入口雨篷;建筑二层、三层、四层、屋顶平面图;外立面图;剖面图等
2.建筑设计法规、规范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规程》(DG/TJ08-2059-2009)(4)《木骨架组合墙体技术规范》(GB/T50361-2005)(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95)(6)《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8)其他相关的国家规范、规定及上海地方标准、图集等
3.防火设计
(1)建筑分类:混合轻型木结构;
(2)本工程为二类公共建筑,耐火等级二级(其中轻型木结构部分为三级)
耐火等级、防火参数详《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10.1条;《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穿墙管道设备安装完毕后,须用不燃材料将周围填塞密实;
(4)木结构采用的建筑材料,其燃烧性能的技术指标应符合《建筑材料难燃性试验方法》
(GB8625)的规定;
(5)室内装修材料防火性能均应不低于不燃性A级;
(6)建筑中的各种填充材料防火性能均应不低于不燃性A级;
(7)屋顶内的封闭空间应采用防火石膏板进行防火分隔措施,且水平方向的分隔长度或宽
度不应超过20米,面积不应超过300平米,墙体在竖向不应超过3米;(8)木结构室内各部位设防火石膏板,以满足建筑构件耐火极限要求(9)防火涂料耐火极限应达到一小时。
4.节能设计(1)节能设计依据
本工程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此建筑处于夏热冬冷地区,体
形系数为。屋面传热系数 ,外墙传热系数。(2)木结构部分建筑各部位保温隔热设计方案
①木结构坡屋面保温材料采用50厚半硬质玻璃棉板(燃烧性能A级);
②木结构外墙保温材料采用组合保温系统(涂料饰面),由外至内:面层涂料+抗裂砂浆
复合耐碱玻纤网+金属网+10厚水泥压力板+38×19钉板条(防腐处理)+防潮纸+OSB板(厚 度见结构设计)刷防火涂料+140厚木龙骨内填半硬质玻璃棉板(A级)+OSB板(厚度见 结构设计)+双层12厚防火石膏板;
③木结构外墙保温材料采用组合保温系统(木挂板饰面),由外至内:外墙木挂板+
38×19钉板条(防腐处理)+防潮纸+OSB板(厚度见结构设计)刷防火涂料+140厚木龙 骨内填半硬质玻璃棉板(A级)+OSB板(厚度见结构设计)+双层12厚防火石膏板;
④针对热桥采取的保温或断桥措施:
⑤窗口外侧四周围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3)保温隔热材料及施工构造的一般要求
①保温材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散发有害气体;
②门、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
③窗框四周与抹灰层之间的缝隙,应采用保温材料和嵌缝密封膏密封;
④外门、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规定的4级。(4)节能计算结论
详见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报告书
5.墙体工程
二层、三层、四层木结构部分:
(1)外墙:140mm木龙骨(内衬半硬质玻璃棉板)组合墙,STUCCO涂料或企口挂板;(2)内墙:140mm木龙骨(内衬半硬质玻璃棉板)组合墙,表面贴防火石膏板;(3)其他墙体:木龙骨石膏板墙;(4)所有轻质隔墙都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就安全性、防火、遮光、防水和隔音能力等方面的规定。
(5)除特别标注外,木结构与混凝土结构相接触的地方,需当地防白蚁部门对基础进行处理
时一并处理。
(6)墙体使用的规格材、石膏板、木基结构板材、内填矿棉等均可用于隔声。
6.外装修工程
(1)外墙均设保温层,具体详见节能设计方案(2)外装修饰面材料的材质、规格由业主定(3)屋顶做法
坡屋面:
a.沥青瓦(颜色由甲方定)b.双层3厚SBS防水卷材 c.OSB板(厚度见结构设计)d.木屋架(见结构设计)及50厚半硬质玻璃棉板
7.木结构防护及一般规定
(1)所有直接暴露于室外木结构构件、无防水层的露台木结构构件、与混凝土直接接触的构件等,均应在施工现场采用ACQ进行防腐处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的有关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药剂。(2)应用于露天环境,易腐蚀或易遭害虫环境及直接与砌体或混凝土接触的木构件均需使用天然防腐木材或经加压防腐处理的木材。
(3)木屋架、大梁等承重木构架与砌体或混凝土接触时,其支座处应设置聚乙烯泡沫或沥青卷材防潮垫层,木构架周围应留有20mm的空隙,并采取有效的通风、保温或隔气措施。(4)经防腐木材处理的木材如在户外切削或钻孔,表面必须涂抹足够量与木材防腐处理统一品牌的防腐,使用天然防腐木材不得直接接触土壤。(5)木构建筑必须采取以下蚁害控制措施:
①施工场地中清除土壤中所有掩埋的树桩、树根及其他木材。及时清理地表在施工中产
生的一切有机废弃物
②建筑区域土壤中应使用专用的灭蚁剂,严格按使用说明处理。并应避免因雨水等原因造成灭蚁剂配比浓度的稀释。
③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地板上的各种管道及管线等穿孔处应采用金属、塑料等物理屏障加以防护,避免白蚁进入木结构之中。
8.屋顶通风
须提供足够的通风以防止过热和潮气、凝结水问题。畅通无阻的总通风空间,至少不得少于总天花板面积的1/300,至少25%的上部通风和至少25%的下部通风。所有通风都须按照设计安装并允许渗水入阁楼,并安装适当的屏障防止虫害。
第二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建造居委会五个一”工程(即有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综合活动室、一个健身点、一个宣传阅报栏、一套电教设备)形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社区居民受益,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
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和文艺演出、培训、辅导、讲座、展览、电影、图书、文博等公益性文化服务。
街道设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由政府主办的,各社区设立文化站,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的公益性、多功能设施。
一建设项目:
1、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社区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应坚持以人为本,向社区居民提供书报阅读、展示展览、团队活动、党员服务、健身锻炼、科普教育、心理辅导、娱乐休闲、网络信息、慈善互助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尤其应注重设置适合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外来建设者等群体的服务项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2、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应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社区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弘扬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要求
面积:300平方米设立图书阅览室、文艺表演室、宣传室、信息共享教育室、健身室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域,动态文化活动、静态文化活动区域。
项目:多功能活动厅:报告讲座、小型集会、联谊活动、数码电影放映。配置内容座位在200席以上,配置灯光、音响、数码放映设备、大屏幕、投影机、活动桌椅等
项目:书法展示 展览厅:作品展示、形势宣传、科普展览、藏品陈列的展示陈列室 项目:图书室不少于80平方米。年入藏新书不少于1000种
项目:排练厅供文艺团队和培训专用活动室如音乐室、排练室、绘画室、工艺室等
第三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依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以满足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平台,也是社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建设、使用、运行和管理。
第四条(运行管理原则)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运行有效、惠及居民。
第五条(管理部门)
**社区居委会是本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社区文化中心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工作规范。
第六条(基本任务)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为社区群众提供书报阅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娱乐健身、影视放映、展览展示、网络信息等各类健康有益的公益文化服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普法、思想道德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
第七条(基本功能配置)
社区文化中心内应当根据其基本功能用途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社区学校、社区宣传栏、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娱乐活动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和具备放映数码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
社区文化中心内的活动场所应当一室多用,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悬挂多种标牌,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效用。
第八条(设施使用规定)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开展与其功能、特点相适应的公益文化服务,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出租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
第九条(财政保障)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经费应当纳入社区财政预算。
社区文化中心可以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采购等专项经费。
第十条(主办单位职责)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文化中心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运行方式)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应当实行专业化管理。
第十二条(开放时间)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每天向社区居民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
第十三条(收费规定)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提供免费的公益文化服务项目。
第十四条(服务项目公示)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公示其开放时间、服务项目,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项。
第十五条(法律责任)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向上级主管部门举报,依法查处: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开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功能、特点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五)违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出租社区文化中心的。
第十六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某项目建筑设计说明
六、建筑设计
1、住宅设计
住宅这种一特定的建筑形式,它的地域性非常明显,好的住宅一个是居住空间,一个是精神场所,它所贴近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如何在当代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生理、心理需求,是住宅设计的关键所在,因此在王舍人片区的住宅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经济、实用、美观、先进、高效、节能、环保。
(1)平面设计
①户型的整合
王舍人片区住宅主要部分为安置房,还有部分的商品房,它所面对的是城市化的本地农民,近郊居民。在户型的设计上针对不同的需求,设计了从 60m ~120m 以上的 30 多种的细分户型,灵活多变,以二室一厅、二室二厅、三室一厅为主,可任意拼接,变换户型。且有南梯北梯之分,便于规划中的空间围合,同时设计了部分点式,条式的小高层住宅户型,最大限度满足各种类型的需求。
②空间的健康性
(a)生理要素 ·清晰的功能分区
在户型的平面设计中,科学地进行了分区:公共性和私密性,洁净和污浊、动态和静态等,充分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除此之外,平面布置紧凑,内部交通路线简洁。
·适宜的空间尺度
所有的户型开间进深在保证控制面积指标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人性化、空间尺度合理化,满足居民对空间舒适性的要求。
·健康的活动场所
每种户型都设计了深到2.1米的大进深凹入式开敞阳台,形成家家户户的空中花园,它是人们休闲、健身和户外活动接近自然的理想庭院。·卫生的居住空间
在户型的设计中南向设置了各种类型的窗户,如飘窗、角窗、凸窗,落地窗等(包括大面积阳台玻璃门),最大限度的满足充分的日照要求;同时配合户型平面顺畅的气流组织,形成良好的通风换气,各个功能房间均有明亮的采光,让住户充分享受自然带来的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
·灵活的可改空间
由于本片区内目前设计有一定量的小面积安置房,随着发展以后可能不能满足居住要求,因此在设计中也考虑了左右、上下户型合并升级履行为大户型的可能。同时在户型的设计也尽量老虎为住户自我升级提供可能,如大进深凹入式阳台,可封闭改造为小房间或厅的一部分等等。
(b)心理要素 ·宜人的交往空间
居住者在私密性得到满足下热切希望有交往的机会,本设计中在部分户型的底层采取加大单元入口,架空一层,扩大门厅等措施,来提供交往场所,同时南梯、北梯住宅相对布局,也为增加交往提供机会。
·私家的居住行为
本户型设计中考虑了人的私密性要求,如卫生间、卧室、书房门不直对起居室,入户门口设置玄关、小门厅(减少外人对户内的直视干扰),户与户之间开窗避免对视等。
·优美的视觉环境
赏心悦目的视觉环境能促使人的心理健康,本户型设计中房间规整,无异形空间;开窗注意合理设置,通过变化多端的窗户保证人的视觉通达,扩大空间感,同时将室外的良好景观引入室内。
(2)建筑造型
住宅立面提倡时代感与艺术性,并关注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立面采用直线和简单的几何构图,通过板与线条的穿插构成建筑的母题,屋面采用局部平坡结合的处理,富于变化。立面表层细部设计充分表达,阳台、各类窗型、洞口、空调百页、分户墙、楼梯间等建筑元素的凹凸、横竖格片的划分,体现一种构成式的建筑语言,光影交错,富有极强的雕塑感。细部构件处理采用母题重复出现,强化母题风格。建筑用材采用米色无缝小块面砖拼贴,局部嵌以棕褐色大块面砖,同时用白色氟碳漆涂料装饰面板构架,灰蓝色漆喷饰金属空调百页,栏杆,屋面采用棕红色陶土瓦铺贴。通过上述材质色彩的表达来体现现代感与乡土建筑气质的结合,创造独特的建筑语言。
(3)科技创新
根据建设部提出的“四节”要求,本住宅设计中充分运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集成,以体现先进创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空心砖与加气混凝土砖块体系
内外墙体材料采用上述材料,增加了墙体保温性,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粘土耗用量,利于节地与环保。
②住宅综合节能技术
住宅外墙采用 EPS 外保温隔热体系,外窗采用断桥铝合金型材中空低辐射玻璃,屋面采用聚苯乙烯保温板,节能高效。
③太阳能供热供电措施
本住宅充分考虑利用成熟太阳能技术,结合屋面预留每户太阳能安装位置,为每户提供热水供应,住区内广泛采用太阳能草坪庭院灯。运用光控原理,自动蓄能放能,实现节能目的。
④中水回用系统
对住宅的废污水进行中水回用处理,并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产生了雨水用于小区的道路冲洗,绿化浇灌和景观用水,节约水资源。
2、公建设计
(1)片区和居住区复合中心 ①金融、旅馆、办公中心
该中心为集商业办公及旅馆住宿为一体的一组公共建筑,包括金融办公和旅馆办公两栋建筑,均位于居住区主要干道刘志远路的西侧。
这组建筑沿刘志远路上下布置,上侧为旅馆办公楼,下侧为金融办公楼。两栋建筑的平面均呈反“E”型结构,以围合形成庭院空间,每栋又按上下分为两个
庭院;这样布置既丰富了建筑空间格局,且有利于组织功能分区和交通流线。建筑内部多处设计有半室外通透空间,强调了建筑开放性且为使用者改善了单调的室内环境。
建筑造型处理上以居住区规划整体建筑风格为基础,既注重个性又兼顾共性。共性上同样采用轻盈简洁的现代风格——玻璃墙面与实墙面虚实对比,建筑局部透空,延续整条街景建筑效果的和谐感;个性上建筑体量穿插多变,多种形式体块巧妙综合运用,高低错落,丰富视觉效果,避免延街建筑面过长产生的单调效果。
②文化中心
该中心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化活动中心,位于住宅区主要干道刘志远路东侧,主要服务于整个住宅居住区居民的日常文娱活动。
建筑由图书阅览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一个片区剧场三部分组成,三个部分在平面上采用相对独立的设置手法,并通过内庭院、连廊等联系起来。建筑主要入口位于标高为二层的大平台上,处理为一个较大尺度的半室外空间,再加上一系列底层架空的设计形式,突出增强了建筑的开放性、领域性特点,避免了与外界的隔离,使内外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
立面造型上进行了既有艺术又有个性的设计,轻盈的玻璃墙面与整块实墙面形成强烈虚实对比,建筑体量及建筑局部折板造型灵活穿插,充分呼应了建筑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空间领域性的设计特点,并延续了住宅区整体规划中的建筑风格特点。
③体育中心
位于工业北路北侧地块的体育中心,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体育建筑。作为整个居住片区的体育,健身,比赛的场所,该体育中心由一个多功能的篮球馆和游泳馆及其附属用房组成。
考虑到用地比较狭长,建筑平面上没有采用过多的曲线,比赛厅居中,附属用房围绕其布置,功能合理,便于使用。两馆分别设置对外的出入口,设置了较大的入口广场,便于人流的集结与疏散。立面处理上考虑到大空间建筑的特点,在抓住一个主题的前提下,作了一些虚实对比,形成宜人的尺度,表现出强烈的韵律美,体现了体育建筑“健与美”的个性特征。篮球馆可满足手球,篮球,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的比赛要求,除可进行多种体育比赛和训练健身使用外,还可进行文艺演出,大型集会,展览等多功能使用,为整个片区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大型室内集会场所,促进全民健身体育运动的开展,提升了片区的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质量。
④行政中心
行政管理办公楼位于刘志远路与工业水路交汇路段,紧邻城市立交,它处于苏家居住区地最南端,是该片区南入口的标志性建筑群。
行政办公区分为两组建筑群,分别为片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及各行政派驻机构办公楼。两组建筑分布在环形高架桥两侧,东西相望,在建筑布局上呈环绕状与城市立交道路形态相协调,并在建筑南面组织城市广场,形成居住片区入口处开敞环抱的姿态。行政办公中心入口设于北部城市次干道上。高层办公塔楼和多层裙房的结合,自然分为公共事务办公区,后勤服务区和报告厅以及部门办公区。以7米道路形成内部环路,场地停车与地下停车相结合。同时在景观上形成以建筑环抱绿色广场,以广场环绕城市立交的多层次的景观特色。
(2)住区次中心 ①商业中心
该中心为集商场,超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位于刘志远路与杨南路交叉路口,为整个居住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
整个建筑为三个商业空间组成,中间由连廊连接。沿刘志远路由于考虑节点退让,并接合建筑功能形成一个休闲娱乐的广场,通过一些标志小品与建筑接合的巧妙接合,使整个用地内形成一个整体的商业休闲中心。
在建筑造型的考虑上接合商业建筑的特点采用活泼流畅的曲线形幕墙,与广场接合,从而吸引顾客。局部节点采用一些鲜明的色彩以及标志性的构件,丰富了建筑的沿街面。内部商业空间通过曲线形的幕墙与建筑体快的接合从而形成一些休闲娱乐的通告空间,充分满足了现代商业的需求,提高商业环境的品质感。
②科技文化中心
该中心为集学习,展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社区级科技文化中心,位于刘志远路与杨南路交叉路口,为整个片区居民提供科技文化的学习与交流场所。
整个建筑由两个体块组成,中间底层为交流大厅,二层以上由连廊连接。中间的两个采光中厅增加了空间的丰富性。建筑西面主要为文化活动空间,并辅以咖啡茶座等休闲空间。东面主要为科技展览空间。
建筑造形处理呼应居住区肌理,既融合于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的整体风格,又突出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为适应延街立面处理上,玻璃墙面与实墙面形成虚实对比;位于交流大厅的入口处运用通透的处理手法,强调建筑的开放性,鼓励居民进入,且与广场形成交流空间的延续。整个建筑通过开放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融合,实现了建筑、环境与视觉的统一。
③沿街商业建筑
该商业建筑带位于整个地块东面,坝王路西侧。全长约一千五百米。建筑功能涵概了商业门面房,大型商场,超市,会所等。
门面房沿坝王路西侧展开。并与住宅结合起来---底层为商业用房,上层为住宅。对节约土地,完善住区功能起到很大作用。在建筑高度上均控制在两层,这样更增加了建筑与人的亲和力。
本方案采用了较丰富的立面造型,并考虑到了与相邻建筑的关系,使每个街区的沿街商铺既有各自的特色又保持了一定联系。沿街界面高低错落并在转角处做了顺应视线的设计。为烘托浓郁的商业气氛立面还是采用了较丰富的色彩,偏灰冷的金属,玻璃,暖色的木质,大理石等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突出了商业建筑的特点。
(3)教育设施 ①36班小学
位于杨北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左侧地块的36班小学,为现状杨北小学改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西.北侧居住片区的适龄学生。学校内部功能明确。教学、体育运动等功能区相对独立,同时注重各功能区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有明确的序列性、关联性,力求形成分合有序、自然一体的整体形象。规划中注重空间组织的开放性,着意创造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庭院空间,力求为师生提供不同形式的交往、聚会的活动场所。为减少主干道的干扰,将其主入口设于西侧辅助道路上。在入口广场中引入了小面积的水域,与低矮的景墙相结合,景墙可用浮雕、壁画等装饰,突出爱科学、爱国家的教育主题,延续金陵中学的优良传统,成为有校园文化内涵的记忆点。礼堂位于主入口东侧,出入便利,与教学区域的联系也非常紧密;整个建筑单纯大气,体现校园建筑既严谨又不失活泼的个性,成为校园主入口和校园前广场的对景建筑。在三排教学楼之间的广场,以开阔的草坪为主,适当用绿带隔开,学生可穿行其间,也可静坐晨读,也可以在不同颜色的块状铺地上进行游戏。建筑立面简洁大方,以黄色面砖贴面,富有地方特色。
②42班高级中学
位于杨北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右侧地块的 42 班高中,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居住片区及周边的适龄学生。由于校园用地相对较为紧张,所以采取了将建筑相对集中布置的方式,以取得尽量大的环境空间,使空间空间更加疏密有致。教学综合体是整个中学的主体建筑,位于学校用地的北部,该建筑群体整合了学校中的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行政办公、图书馆,等多种功能和设施。规划布局采用了规则和自由相结合,动区和静区分开的方式,以连廊这种形式使各部分有机结合。同时在校区的南部,由北向依次布置了艺体馆(含餐厅)、宿舍。艺体馆建筑造型明快简洁,与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③九年一贯制学校
位于赵仙路与刘志远路交汇处右侧地块的 36 班 9 年一贯制学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整个东.南侧居住片区的适龄学生。由于其用地范围已有两栋旧教学楼,考虑到刘志远路街景的需要,将新建的教学楼布置在校区的东侧,原有教学楼经改建后作为其行政楼和实验楼用,两者通过一个入口的门厅有机结合。教学楼立面的处理方式采用相对现代的手法,虚实对比,建筑的高低错落,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整个教学区呈 L 型布置,活动场地位于其北侧,采用了规则和自由相结合,动区和静区分开的方式。体育馆(含餐厅)考虑到沿街街景的需要将其布置在校区的东北角,一层为学生食堂和总务办公。二层为舞蹈及音乐教室和教师办公休息室,更衣室等;并设有一个标准篮球场,部分辅助用房和体育教师办公室。该建筑造型明快简洁,与校园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同时也为刘志远路提供了较好的城市景观。
④幼儿园 本片区内共设五所共 42 班幼儿园。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一切必须以儿童的需要出发,以幼儿提供服务为依据结合儿童的特点。在这个幼儿园建筑中,活动室寝室沿直线一字型摆开,每个活动室寝室都有较好的朝向,在建筑尺度上均以儿童的尺度为标准,充分考虑了儿童的使用方便。
立面造型上使用了圆形等较活泼的平面元素。增加了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建筑整体亦采用了丰富的色彩,更加贴近了儿童的喜好。
(4)会所
典型会所建筑面积 1944平米,共两层。主要功能有羽毛球场,乒乓球室,桌球室,棋牌室,阅览室,茶室等。
会所作为居住区中人们休闲,健身,聚集的地方,在风格上尽量朴素简约,让人比较容易亲近。红砖,白墙等传统的材质运用现代的手法将他们巧妙的穿插,使建筑整体感觉美观大方而不落俗套。
平面构图简单,流线清晰。建筑功能分区明确,一层为“动”空间二层为“静”空间,互不干扰。
第五篇: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依据《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是指由政府主办,以满足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设置在街道、镇(乡)的多功能、综合性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是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平台,也是社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使用、运行和管理。
第四条(运行管理原则)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和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政府主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运行有效、惠及全民。
第五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文广影视局)是本市社区文化中心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市社区文化中心的发展规划、建设标准、运行规范,组织对社区文化中心进行资质认证和评估,对社区文化中心实施监管。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区县社区文化中心的日常监管工作。
第六条(基本任务)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为社区群众提供书报阅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娱乐健身、影视放映、展览展示、网络信息等各类健康有益的公益文化服务,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普法、思想道德教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
第七条(布局规划)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要根据区域特点合理布局。可以采取新建、改扩建和置换等多种途径,落实场地设施。设施选址应当符合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原则。一个街道、镇(乡)至少应当设置1个社区文化中心。行政区域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镇(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1个社区文化分中心。
街道、镇(乡)要在居委、村设置综合文化活动室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延伸点,开展延伸服务。
第八条(使用面积要求)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面积不低于4500平方米,使用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
社区人口相对较少、可建设用地不足的地区,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筑面积不低于3500平方米,使用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或者通过设置一个分中心达到规定的面积要求。
第九条(基本功能配置)
社区文化中心内应当根据其基本功能用途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设立社区学校、社区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健身活动室、娱乐活动室、团队活动室、展览陈列室,和具备放映数码电影、举办文艺表演、开展联谊活动等条件的多功能厅。
社区文化中心内的活动场所应当一室多用,根据功能特点可以悬挂多种标牌,发挥资源共建共享的最大效用。
有条件的郊区街道、镇(乡)可增设用于电影放映和文艺演出的小型剧场。
第十条(设施使用规定)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开展与其功能、特点相适应的公益文化服务,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出租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
社区文化中心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所在街道、镇(乡)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坚持先建后拆或建拆同时进行的原则。重新建设的一般不能小于原有规模。
第十一条(公共财政保障)
社区文化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经费应当纳入区县和街道、镇(乡)财政预算。每年对社区文化中心运行经费的投入增幅应当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
社区文化中心可以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采购等专项经费。
第十二条(主办单位职责)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是社区文化中心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负责社区文化中心的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区文化工作管理委员会或者社区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统筹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
第十三条(运行方式)
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应当实行专业化管理。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委托具有专业管理资质的单位运行社区文化中心,也可自行组建管理队伍运行社区文化中心。
受委托的专业单位应当按照本市社区文化中心管理规范和委托协议,运行社区文化中心,接受委托单位的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开放时间)
社区文化中心应当每天向社区居民开放。每周开放时间累计不少于56小时。
第十五条(收费规定)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提供免费和低收费的公益文化服务项目。收费项目及其标准由市文广影视局会同市物价行政部门统一制定。
第十六条(经费使用)
社区文化中心的经费收入和支出应当独立核算。所有收入应当用于社区文化中心的维护、运行和事业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七条(服务项目公示)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公示其开放时间、服务项目及收费项目的价格标准,并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项。
第十八条(人员资质)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的负责人及文艺、体育、图书、信息等岗位的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专业机构的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资质,符合岗位要求。岗位要求由市文广影视局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
第十九条(文化资源提供)
本市建立市、区(县)两级社区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为社区文化中心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第二十条(文艺指导提供)
本市建立社区文艺指导机构,为社区文化中心提供文艺指导服务。
第二十一条(业务辅导)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接受区(县)文化馆、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和组织的业务指导。
第二十二条(统计和评估)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的统计工作,定期向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每年向社区居民公布。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应当接受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的评估。社区文化中心的评估办法和标准由市文广影视局制定。
第二十三条(法律责任)
社区文化中心运行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文化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各自职责,按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依法查处:
(一)未按照规定的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的;
(二)未公示其服务项目、开放时间等事项的;
(三)未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或者注意事项的;
(四)开展与社区文化中心功能、特点不相适应的服务活动的;
(五)违反《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规定出租社区文化中心的。
第二十四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