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
(一)2010年04月29日 星期四 16:19 【摘 要】 结合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其优势、劣势,针对该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主题词】 汽车工业,零部件,企业
【引 言】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由依靠国内资源的内循环型产业向国际性产业的转变,承接国际产业分工和转移带来自身结构的调整,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已开始迈入小康水平,汽车进入家庭时代也随之到来,中国汽车制造业生机盎然。
◆ 汽车行业概况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其中:汽车生产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其中,商用车表现明显好于上年,产销250.13万辆和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1%和22.25%;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6.96和8.02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增幅0.19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638.11万辆和62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94%和21.68%,产销增幅较上年有所减缓。
2007年,汽车行业重点企业利润利税保持了强劲增势,整体赢利水平显著。从利税总额看,截止11月重点企业集团共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48%。
2007年,行业内重点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733.6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老问题依然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进口汽车发力抢占国内市场,油价高企、环境污染,汽车行业“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差”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更多的思考,我们如何以更好的环境进入汽车生活时代。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处于明显的上行周期,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维持一个较快增长的局面。乘用车产销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20%的水平;而商用车产销的增速大约在18%左右。2008年,汽车市场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二手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央惠农政策,将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本来对二手车就有很大需求的广大农村,会逐步将需求势能转化成实际行动。
◆ 行业优势(strength)
1、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1)、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一些附加值低,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组织,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3、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1)、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零部件制造厂商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和李尔等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我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合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从低端的加工到高端的研发,实现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饰件等汽车主要零部件和模块方面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迅速提升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处于以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调配发展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世界零部件采购平台,采取一边发展和一边学习的模式,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目前的国际化发展前提下,这种效应是具有持续性。行业劣势(weakness)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1)、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上汽集团,也只有几十万套(件)的产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高;
(2)、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我国零部件制造技术目前仍属于中低技术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3、企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1)、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效益低下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2)、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4、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合理
(1)、从大型汽车集团独立出来零部件企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虽然从汽车集团独立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大部分民营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约束,加上一些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的重复建设,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差,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和效益;
(3)、资零部件企业虽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是,一方面,在其产品的本土化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其经济规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发展很不均衡;
(4)、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门类还不够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5、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6、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行业机遇(opportunity)
1、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2、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
3、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
4、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5、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行业危机(threats)
1、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虽然对汽车产业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市场即使的宏观调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仍然十分不景气。今年经济危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1、参与国际化经营,采用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革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掀起新一轮联合兼并浪潮,我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配置,实现规模效应。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2、加大对零部件产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和投入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向汽车电子技术、系统集成与模块化、产品标准化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向发展,零部件企业需要逐步认识到产品技术研发重要性,把握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逐步加大其支持力度和投入。首先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高科技产品研发机构,提高科研能力,对于目前行业领先技术进行跟踪和应用吸收,不断优化产品技术,例如清华大学与江苏黄海汽配联合开发ABS、成都飞机公司开发柴油机电喷装置、天津大学与天津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轿车用柴油机等等;其次需要进行国内外行业人才的引进和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为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吸收提供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化;最后零部件企业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3、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经营意识
在零部件企业中,有大量的乡办、村办、街道办、个体的小厂存在,这些小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工人素质低,靠低价及假冒产品占领市场。仿制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扰乱市场经营。同时,大部分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缺乏品牌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零部件企业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优质完善的售后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树立自主品牌,保持和增加其市场份额。
第二篇: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一) - 机电工程学院
中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报告
(一)◆ 汽车行业概况
2007年,中国汽车行业继续呈现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其中:汽车生产888.24万辆,同比增长22.02%,比上年净增160.27万辆;销售879.15万辆,同比增长21.84%,比上年净增157.60万辆。其中,商用车表现明显好于上年,产销250.13万辆和249.40万辆,同比增长22.21%和22.25%;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提高6.96和8.02个百分点,高于全行业增幅0.19个百分点和0.41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分别达到638.11万辆和629.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94%和21.68%,产销增幅较上年有所减缓。
2007年,汽车行业重点企业利润利税保持了强劲增势,整体赢利水平显著。从利税总额看,截止11月重点企业集团共完成1156亿元,同比增长48%。
2007年,行业内重点企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中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华晨、哈飞和吉利。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733.65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老问题依然未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因此,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进口汽车发力抢占国内市场,油价高企、环境污染,汽车行业“大而全、小而全”、“散、乱、差”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政府部门、企业管理者、市场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更多的思考,我们如何以更好的环境进入汽车生活时代。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正处于明显的上行周期,2008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维持一个较快增长的局面。乘用车产销增长速度还会保持在20%的水平;而商用车产销的增速大约在18%左右。2008年,汽车市场还将继续快速增长,同时带动二手车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中央惠农政策,将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本来对二手车就有很大需求的广大农村,会逐步将需求势能转化成实际行动。
◆ 行业优势(strength)
1、良好政策和投资环境:
(1)、我国汽车产业政策规定,汽车企业引进制造技术后,必须进行产品国产化,并提出了不低于40%的国产化率要求;
(2)、一些政策和规定引导零部件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产品种类多元化生产等促进零部件企业的优化组合;
(3)、由于我国参与国际化程度不断增强,外资在汽车和零部件产业投资的增加,国际许多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我国设立了独资或合资企业,很多跨国公司还将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并在国内设立采购机构或办事处,有些还在国内设立了技术中心和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零部件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
2、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潜力优势
(1)、廉价的劳动力是吸引投资者来中国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汽车零部件生产方面,目前大部分的企业都是一些附加值低,需要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的组织,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提升其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2)、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平均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汽车消费能力的增强,必然会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3、国外著名大型零部件企业对我国企业全方位的持续带动效应
(1)、目前,列入世界500强的零部件制造厂商德尔福、博世、伟世通、电装和李尔等都纷纷到中国投资建厂,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我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领先的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和合资,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营经验,从低端的加工到高端的研发,实现车身、发动机、变速器、车桥、饰件等汽车主要零部件和模块方面全面发展。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通过资源的优化组合,可以迅速提升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我国零部件企业处于以国内、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调配发展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世界零部件采购平台,采取一边发展和一边学习的模式,可以迅速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在目前的国际化发展前提下,这种效应是具有持续性。行业劣势(weakness)
1、市场培育滞后,限制了汽车消费的增长
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尤其是一些地方采取地区保护政策,限制使用非本地企业生产的汽车,人为分割市场。乱收费和繁杂的购车手续抑制了个人购车的积极性,阻碍了汽车需求的增长。生产企业的产品品种、价格、经营机制、市场开发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也不能适应个人购车的要求。
2、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
(1)、目前我国零部件企业大多数是处于小规模生产,即便是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例如上汽集团,也只有几十万套(件)的产量,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产品成本高;
(2)、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导致与之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劳动密集型或者是材料密集型的产品。我国零部件制造技术目前仍属于中低技术水平,一些高新和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
3、企业研发投入低,自主研发能力差
(1)、有资料显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年投入一般为销售收入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为3%—5%,甚至达到10%,我国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效益低下限制了其在研发上的投入;
(2)、一些大型的零部件企业开始认识到了技术发展的重要性,逐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但是我国零部件企业很大部分属于进入壁垒较低、只需小规模的投资、占地少、设备相对简单、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不高等状况,其技术研发的基础很差,并且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的平台、技术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
4、产业结构单一,体制不合理
(1)、从大型汽车集团独立出来零部件企业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虽然从汽车集团独立出来,但是这些企业市场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管理效率低下,极大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2)、大部分民营零部件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约束,加上一些企业受眼前利益驱动的重复建设,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产品质量差,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和效益;
(3)、资零部件企业虽然引进和吸收了国外领先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是,一方面,在其产品的本土化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不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其经济规模和售后服务的相对滞后,发展很不均衡;
(4)、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工艺门类还不够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需要向更合理、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5、零部件发展仍然落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少
目前,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力度仍然不足,占整个汽车工业总投资的比例不到30%。地方、部门、企业自成体系,投资分散重复,没有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零部件企业,也未形成按专业化分工、分层次合理配套的产业结构,难以体现规模效益。零部件工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6、重复建设严重,散乱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9年底,全国共有汽车厂商2391家,其中整车企业118家,改装车企业546家,摩托车企业136家,发动机企业51家,零部件企业1540家。国家批准的轿车建设规模为112万辆,已验收或建成的轿车生产能力91万辆。汽车产销量在1万辆以上的有16家企业,其中,三大汽车集团上汽、一汽和东风资产占有率为62.04%,市场占有率为71.76%,利润占有率为87.96%。目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新建汽车项目的势头仍然存在,使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行业机遇(opportunity)
1、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进入一个依赖轿车进入家庭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同时,围绕汽车的服务业也将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汽车工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
2、目前,我国加快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从需求角度看,“十五”规划要求交通运输业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会对载货汽车的发展提出巨大的需求;
3、轿车逐步进入家庭消费,市场需求更大,持续时间更长。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07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1%,并保持平稳增长,已达到轿车进入家庭的起步阶段。目前汽车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初期,其中家用轿车需求增长的前景十分广阔;
4、从供给角度看,我国冶金、石油、化工、机电、仪器仪表等工业的发展已经为汽车工业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公路网建设高速发展也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十五”期间将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5、按照国家汽车工业“十五”规划,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32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为110万辆左右,汽车工业增加值为13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左右,汽车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汽车产品出口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8%左右。2005年摩托车产量约为1300万辆,摩托车出口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20%。◆ 行业危机(threats)
1、入世对改善我国汽车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筹措发展资金,参与国际分工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入世以后,关税降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开放,将使我国汽车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2008年爆发了世界性的金融风暴,国际经济环境的长期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各行业的发展。特别是对全球汽车行业发展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愈演愈烈,我国虽然对汽车产业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对市场即使的宏观调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仍然十分不景气。今年经济危机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
1、参与国际化经营,采用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革新,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目前,国际汽车零部件工业掀起新一轮联合兼并浪潮,我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的散、乱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进行优化组合配置,实现规模效应。在全球经济高速融合的今天,企业的产品销售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地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应该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2、加大对零部件产品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和投入
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向汽车电子技术、系统集成与模块化、产品标准化和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向发展,零部件企业需要逐步认识到产品技术研发重要性,把握零部件产品技术发展方向,逐步加大其支持力度和投入。首先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单独成立或联合成立高科技产品研发机构,提高科研能力,对于目前行业领先技术进行跟踪和应用吸收,不断优化产品技术,例如清华大学与江苏黄海汽配联合开发ABS、成都飞机公司开发柴油机电喷装置、天津大学与天津动力机厂联合开发轿车用柴油机等等;其次需要进行国内外行业人才的引进和职业技术工人的培养,为产品技术的开发和吸收提供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加速技术成果向工程应用的转化;最后零部件企业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3、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树立品牌经营意识
在零部件企业中,有大量的乡办、村办、街道办、个体的小厂存在,这些小企业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低、工人素质低,靠低价及假冒产品占领市场。仿制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扰乱市场经营。同时,大部分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产品质量控制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性,缺乏品牌经营理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零部件企业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优质完善的售后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中树立自主品牌,保持和增加其市场份额。
第三篇:我国汽车行业SWOT分析
关于我国汽车行业的SWOT分析
我国的第一辆汽车于1929年5月在沈阳问世,由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张学良让民生工厂厂长李宜春从美国购进“瑞雪”号整车一辆,作为样车。李宜春将整车拆卸,然后除发动机后轴、电器装着和轮胎用原车零件外,对其它零件重新设计制造,到1931年5月历时两年,终于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辆汽车,命名民生牌75型汽车,开辟了中国自制汽车的先河。
S — 优势1、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14%上升期内。人民收入增速明显,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汽车消费量增加,带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2、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3、良好的政策鼓励,汽车投资额增长。2010年全国公办理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车辆45.9万辆,发放补贴资金64.1亿元,拉动汽车新车消费496亿元。
4、中国制造业惯有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制造业国外而言,除税收等方面的优势措施外,另外显著优势便是工人工资水平低,我国依靠该优势,吸引了国外许多知名制造商来华建厂。
5、由劳动力成本低带来的产品低价的竞争优势,利于增长我国汽车出口贸易量。2011年3月汽车企业出口3.95万辆,比上月增长49%,比上年同期增长78%。
W — 劣势
1、中国汽车制造业多为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能力弱。核心技术主要集中表现在发动机缺乏核心技术。
2、中国汽车产品缺乏质量保证,汽车安全性能差,零部件供应商缺乏竞争力。
3、国内汽车企业分散零乱,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行业整合不足。O — 机会
1、十一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建设速度快,高速公路增长迅速,十一五期间公路里程总数已高达4.5万公里。
2、金融危机后,国内拉动内需政策刺激。
3、严峻的环境、能源条件下,全球市场对节能电动汽车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汽车应及时做好战略转移。
4、金融危机后,美国、日本等汽车制造企业蒙受损失,部分企业濒临破产。T — 威胁
1、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我国汽柴油价格升高,汽车使用成本上升。
2、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达成一致共识,汽车环保排放标准提高。
3、政府对于汽车购买的限制性措施。
ST战略:自主发展。SO战略:产品服务一体化,完善服务体系。WT战略:鼓励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以清洁能源为研发方向。WO战略:外资、技术主动流入我国。
第四篇: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2007-10-01 01:00
我国汽车行业目前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这种增长势头能持续多久,未来汽车行业增长将呈现何种态势?我们请经济学者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汽车行业中长期的增长趋势及潜力进行专业分析。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中的S型增长曲线,耐用消费品普及过程一般都要经过“三浪”加速增长阶段。
第一浪,普及率从1%~3%迅速上升至20%左右。此阶段结束后一般会有一个明显的调整期(增长率放慢)。
第一浪有如下特点:一是增速特别高。因消费和生产的规模均比较小,基数低导致增速特别高。二是增长剧烈波动。在刚开始普及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偏好还未最终定型,跟风式的消费较明显,消费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生产的盲目性也较强。三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高额的现实利润和乐观的预期收益,会吸引大量社会资金投资这一行业,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但规模都偏小。市场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激烈的竞争导致市场出现剧烈的波动。
第二浪,普及率从20%左右上升至50%~60%。这是耐用消费品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像第一浪一样,第二浪增长达到顶峰后也会步入一个明显的调整期。
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一是规模化下的高成长。耐用消费品产销量伴随着生产的规模化发展不断增长。二是集中度明显上升,兼并重组成为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方式。随着竞争升级,“规模决定地位”成为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市场法则之一。企业采取内部扩张和外部兼并的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因而导致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产业集中度显著上升。三是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快。优势企业引导行业发展趋势。
第三浪,普及率由50%~60%上升到90%左右。产业高度集中,市场细分显著。
这一阶段的特点如下:一是产业高度集中,市场进入垄断竞争阶段。随着市场逐渐趋于成熟,耐用消费品产量向3~5家企业集中,前三强的集中度超过50%,甚至达80%。二是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决定企业的地位和效益。
我国彩电等行业的“三浪”式增长验证
从我国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看,这些耐用消费品向家庭普及的过程基本都验证了“三浪”式增长定律。
彩电行业:1986年我国城镇家庭彩电普及率突破20%,达到27.41%,当年彩电产量出现明显波动;后经过3年的时间,彩电普及率达到50%,此时年产量跃升到1000万台左右,随之进入连续两年的调整期。之后再经过6年,彩电普及率达到100%左右,年产量达到3000万台上下。与其他耐用消费品不同,彩电的普及率相当高,明显超过100%,许多家庭有两部彩电,这导致2001年以后的第四浪高增长,不过这第四浪的高增长与彩电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和出口量快速增长紧密相关。
电冰箱行业:呈现典型的“三浪”式增长。1987年我国城镇家庭电冰箱普及率接近20%,年产量400万台,1988年产量冲高到757万台,之后进入连续四年的调整期。1993年之后,电冰箱行业进入即第二浪加速阶段。1994年电冰箱普及率突破60%,由20%提高到60%花了7年时间。这期间增长最快的是1993年~1995年间,年产量达到800万~900万台。第三浪加速发生在2002年~2004年间,年产量跃上3000万台的台阶,2004年城镇电冰箱家庭普及率达90.2%,普及率由60%上升到90%花了10年时间,其中调整期高达5年之久。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只拥有一台电冰箱,所以,其普及的过程具有较典型的意义。
洗衣机行业:1983年我国城镇家庭洗衣机普及率超过20%,达29.08%,完成了第一浪增长过程;之后经过四年的快速增长,普及率超过了60%,洗衣机的年产量达到1000万台左
1988年后洗衣机行业出现了长达8年的低迷增长期,60%~右;与其他耐用消费品不同的是,90%普及率持续了10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年生产量基本没有增加。2002年后才进入第三浪高增长过程,城镇家庭洗衣机的普及率2005年上升到95.5%,年生产量接近3000万台。空调的普及过程初看与彩电、冰箱、洗衣机有所不同,为“二浪”式加速过程。1998年我国空调城镇家庭普及率达到20%,经过短短7年时间家庭普及率超过80%,第二浪加速与第三浪加速叠加。不过,这可能是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一般一户安空调都在二台以上,因此,这一数据明显夸大了空调的普及率,估计夸大一倍多。所以,空调目前仍处于第二浪加速增
2002长期,第三浪估计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才出现。微机仍处于第二浪加速增长期中,年城镇家庭电脑普及率达到20%,经过2003年~2005年普及率提高到40%,再过两三年普及率可达到60%。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再进入第三浪加速增长过程。
目前汽车行业正处于第一浪的后期
从国外汽车行业发展的经验看,轿车消费也会经历“三浪”式增长的过程。美国汽车家庭普及的过程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1914年,美国汽车家庭普及率超过10%,然后经过14年的快速增长,普及率提高到90%,其中有两浪快速增长,一浪是在20世纪初(一战期间),一浪是在20世纪的二十年代。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现正处第一浪加速增长期的后期,估计2009年前后可以达到普及率20%和乘用车产销量达到900万辆。按照“三浪加速”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对第二浪加速增长的起点做一个分析。根据过去我国电冰箱和彩电行业的发展情况,电冰箱的城镇普及率1987年达20%,年产量401万台。彩电1985年的普及率为17.21%,产量为435万台,目前的城镇人口规模正好比这一时期多一倍,因此,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达20%时,乘用车产量大致为900万辆左右。2005年乘用车产量为393万辆,2006年突破500万辆。按20%的增长速度推算,到2009年乘用车年产量可达900万辆左右,2010年乘用车年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目前轿车占乘用车的比重为74%,按75%的比重算,轿车产量将达680万辆左右,2010年将超过700万辆。因此,中国汽车工业目前仍处于第一浪加速增长过程中,增长最猛的第二浪尚未到来。
目前城镇居民的小汽车家庭普及率被低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仅为3.4%,去年为4%,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明显低估。因为乘用车保有量中公车的比重仍然相当大,估计仍在50%以上,而公车从使用的角度看,与私人汽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两者存在很强的替代关系。
我们对近几年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的粗略估计是:2005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159.66万辆,其中小型和微型车(微型车与乘用车统计口径大致相当)保有量共计1918.67万辆。如果按城镇居民拥有量占总量的80%计算,城镇居民乘用车保有量大约为1535万辆,由此计算的城镇居民小汽车普及率为8.19%。我们估计的普及率数据比国家统计局高1倍以上。
2011年前后进入规模化的高增长期
在汽车达到20%的家庭普及率这一重要关口后,估计汽车行业发展要经过两年左右的调
整,然后进入第二浪的高增长期,“十二五”和“十三五”将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国际经验表明,家庭汽车普及率由20%上升到60%所用时间一般在10年左右。如美国从10%上升到90%用了14年,日本从20%上升到60%花了11年时间。日本小汽车家庭普及率于1970年达到22.1%,经过11年的时间后小汽车的家庭普及率上升到60%(1980年为58.5%,1981年超过60%)。之后又经过11年左右的时间,小汽车的家庭普及率提高到80%。我们粗略估计,中国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由20%到60%也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1年前后中国汽车工业将进入规模化的高成长期,即第二浪加速增长阶段。2021年~2022年前后开始调整并为进入第三浪高增长做准备。按2021年城镇家用汽车普及率达60%计算,届时城镇人口总规模将达到8亿人左右,那么,城镇乘用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6亿辆,是现有乘用车保有量的10倍,年递增17%。
从区域市场看,北京等第一梯队的市场已进入第二浪加速增长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9月末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普及率超过10%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广东和浙江(按我们的估计,这三地的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超过了20%)。北京的家用汽车普及率为17.8%,广东和浙江的家用汽车普及率分别为12.9%和10.5%。这三个地区汽车消费目前正处于第二浪高速增长期,普及率在逐年加快上升。现在城镇家庭汽车普及率为4%左右的省份,3~5年后将进入第二浪加速增长期,这与继续处于第二浪加速增长期重合,形成强大的汽车加速增长行情。
第五篇: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一)一、汽车物流定义
汽车物流是指汽车供应链上原材料、零部件、整车以及售后配件在各个环节之间的实体流动过程。广义的汽车物流还包括废旧汽车的回收环节。汽车物流在汽车产业链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汽车物流行业特点:
1、技术复杂性
保证汽车生产所需零部件按时按量到达指定工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汽车的高度集中生产带来成品的远距离运输以及大量的售后配件物流,这些都使汽车物流的技术复杂性高居各行业物流之首。
2、服务专业性
汽车生产的技术复杂性决定了为其提供保障的物流服务必须具有高度专业性:供应物流需要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工位器具,生产物流需要专业的零部件分类方法,销售物流和售后物流也需要服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汽车保管、维修专业知识。
3、高度的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性
汽车物流需要大量专用的运输和装卸设备,需要实现“准时生产”和“零库存”,需要实现整车的“零公里销售”,这些特殊性需求决定了汽车物流是一种高度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行业。
三、汽车物流行业的现状及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中国2011年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1万辆和1364、5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15%,标志着中国在2011年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汽车业产销双双夺冠。从刚刚出炉的2011年1-4月数据显示,汽车产销611、8万辆和616、6万辆,同比增长63、8%和60、5%,据此预测,中国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产量分析图如下图所示。
中国汽车物流业的巨大发展潜力
1、汽车物流业市场发展空间增长快
我国汽车2011年的保有量为4975万辆,2011年达到6300多万辆,到2011年底,最晚2011年就能达到7500万辆的规模。据保守估计,中国未来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9亿辆左右,届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汽车物流带来成倍的增长空间。
2、汽车物流外包已成为趋势
目前汽车生产厂家一般都是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运输的。据调查,在车辆运输总量中约有五分之四的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的,公司自身完成的只有五分之一。通过第三方物流,汽车生产企业能够集中主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能节省费用,减少库存,发挥了资本的效率。
第二节汽车物流的市场调研分析
中国现代汽车物流发展的过程已进入从整车物流为主、向零部件入厂物流以及零部件售后物流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主两重(以整车物流为主,以零部件入厂/售后物流为重)的现代汽车物流的新格局。
一、汽车物流行业发展的配送模式
汽车行业物流配送的主要模式有市场配送模式、合作配送模式和自营配送模式,其中市场配送模式是我国汽车行业的主流配送模式。
1、市场配送模式,所谓市场配送模式就是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和社会化配送中心,通过为一定市场范围的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而获取赢利和自我发展的物流配送组织模式。具体又有两种情况:
(1)公用配送,即面向所有企业。如:上海国际汽车物流(码头)有限公司由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和上海港务局合资组建了。该合资公司借助世界上最大的汽车船运企业之一,日本邮船丰富的汽车运输管理和码头运作经验以及高新技术,加上上汽集团的雄厚实力以及管理着世界上第四大集装箱港口的上海港务局的倾力支持,明确提出了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汽车物流企业,以满足飞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业需要,为中国汽车业提供卓越的物流服务。
(2)合同配送,即通过签订合同,为一家或数家企业提供长期服务。这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广泛的一种物流配送模式。如:上汽集团与荷兰tpg集团下属的tnt(天地)物流公司合资组建的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这家汽车物流公司向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国内汽车制造厂家提供物流服务,并为其在整车物流、零部件入厂以及售后物流等方面提供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管理方案。
2、合作配送模式,所谓合作配送模式是指若干企业由于共同的物流需求,在充分挖掘利用个企业现有物流资源基础上,联合创建配送组织模式。如:美国总统轮船(apl)公司的姊妹公司美集物流(apll)公司与中国三大企业集团:民生实业有限公司、西南兵工万友集团及长安汽车集团合资组建了重庆长安民生物流有限公司,在重庆经济开发区北部科技园区建造占地80亩的现代化仓储配送中心,负责提供汽车及零件的物流配送服务和该区域内其他生产企业的物流配送服务,主要客户有长安、福特以及铃木等。
3、自营配送模式,所谓自营配送模式是指生产企业和连锁经营企业创建完全是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配送服务的组织模式。选择自营配送模式的企业自身物流具有一定的规模,可以满足配送中心建设发展的需要。如:上汽集团自有的安吉物流,也具有一定的规模。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模式将会向其他模式转化。
二、汽车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
1、汽车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汽车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出现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近年来,中国汽车生产和销售出现快速增长,但与之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汽车业的发展。国内各大汽车企业各自建运输网络,企业间缺乏有效合作,汽车物流配送更是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运力资源大大浪费。特别是在运送整车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着单向载货运输,双向核算运输成本,返回运力资源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等问题。例如,许多汽车物流企业都各自担着不同品牌轿车的运输服务。上海安吉主要承担上海通用、上海大众轿车的运输;长安民生主要承担长安汽车、长安福特、长安铃木的运输;吉林长久主要承担一汽—大众、一汽红旗等品牌的运输。这些企业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仓库、运输车辆甚至运输船舶以及专用铁路等,区域分布情况各有不同。如果对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会优化资源配置,大大降低汽车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服务绩效。
2、中国汽车物流市场运输成本高
国际上一般以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比重越低越先进。目前中国物流方面的成本占中国xx年生产总值的21、3%,日本为12%,美国仅为9、9%。据对美国物流业的统计与分析,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平均资产回报 率为8、3%(irr),仓储为7、1%,综合服务为14、8%。中国大部分汽车物流企业的资产回报率为1%左右。我国车辆运输成本是欧洲或美国的3倍,全国运输汽车空驶率约37%,其中汽车物流企业车辆运输空驶率达37-40%之间,存在着回程空驶资源浪费、运输成本高等问题。这意味着中国汽车物流供应商必须进一步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并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尊敬和信赖,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方物流在整个物流市场中占的比例日本为80%,美国为57%,而中国仅为18%,所以在中国第三方物流程度不高、浪费巨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物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我国汽车物流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的战略思考,一是要设法降低库存,优化供应链配送信息管理和调控,减少供应链配送体系不增值部分,削减不必要的成本,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通过物流网络优化和信息技术系统建设和管理,帮助客户实现零库存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必由之路。
三、目前中国汽车物流企业的构成形式
中国汽车物流企业主要是由四种形式构成:
1、从传统的国营运输企业介入仓储等物流领域转变而来
2、从汽车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
3、拥有地皮的单位利用地主之宜在仓库或物流园区基础上逐步涉及其它物流业务
4、中外合资企业的汽车物流企业(例: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安吉日邮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等)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汽车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多限于简单的仓储,运输环节、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管理体制也过于粗放,其基础管理标准与国外汽车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汽车物流标准化体系工作滞后,汽车物流的技术标准和基础管理、服务规范及运输工具、装备等均未形成统一标准,一旦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往往显得无所适从,造成顾客抱怨。致使物流企业信誉低,成本高,市场流失的风险大。
第三节国内汽车物流市场竞争分析
在国内汽车物流市场中,中国汽车物流企业已经面临着一个国际化汽车物流的激烈竞争环境。例:英运物流公司将其负责接收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伟士通货物运输到中国,安排所有的国际货运、报关并将其货物运往其在中国的仓库和工厂,竞争优势在仓储管理,在华客户主要为伟士通。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汽车物流市场的前景也显得格外诱人,国内第三方汽车物流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富田-日本仓储运(广州)有限公司,主要客户广州本田,竞争优势在于信息管理技术、稳定的客户。
重庆长安民生物流,海运方面由美国总统轮船公司提供远洋运输支持,年承运16万辆商品车、汽车零部件及原材料约77万吨。主要客户为长安汽车,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技术(美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及it系统)、资源优势(由长安、万友集团提供仓储、公路、铁路运输)和规模优势。
安达集团有限公司,现代化管理仓库达45万平方米,每年吞吐量30万辆。商品车专用车辆300多辆。主要客户为天津一汽夏利和神龙汽车。竞争优势主要为管理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与国外40多家货运代理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中国国内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300多个业务网点,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物流网络系统。主要客户为海南马自达、一汽大众,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规模、管理技术、稳定的客户源和区域。
安吉天地汽车物流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汽车物流企业,主要从事汽车整车、零部件物流以及相关物流策划、物流技术咨询、规划、管理、培训等服务,是一家专业化运作、能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技术化、网络化,可靠的独特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主要客户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华晨金杯、重庆红岩等,运输车辆共有1639辆驳运车、438节火车皮、5艘江轮、6艘海轮。xx年该公司的年运输能力已超过100万辆商品车,年销售收入已达17亿元,主要竞争优势体现在稳定的客户源和区域以及先进的汽车物流管理技术为基础,已形成整车及零部件物流运作管理技术联动平台。
第四节中国汽车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营销方案
一、中国汽车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汽车物流运输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水运、铁路、公路运输;
1、中国汽车物流公路运输企业都具有“资源利用率低,运输成本高,运力资源浪费,竞争力薄弱”等特点
汽车物流行业的进入门槛不高,造成目前行业群体数量多,单个企业控制车辆规模少,行业目前拥有10000多辆车,从业企业达400-500家。大多数企业依靠当地的发出资源,不能构成规模和回流网络,单车重载率很低,或者极低的回流配载价格造成企业效益水平差。
2、效益和规模的原因,使得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力提升管理技术,保障服务质量。
整个行业服务水准不高,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约束机制,造成同等价格条件下的服务内涵、品质判断参差不齐,导致服务品质参差不齐,商品车交付及时率,商品车质损率,架子车的事故率等诸项指标均不尽人意。
3、持续增长的油价成本和不规范的途中罚款更加重了企业负担。
国家标准的限制导致了区域间的政策尺度掌握差异。超长、超限车型在这里不能上牌,在那里就可以通,怎么也解决不了竞争的对等、基础统一。
大多情况下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局面,围绕一个主机厂,以当地运输为主体形成了一批运输企业,他们的规模、管理能力、地域的群体利益制约了外地企业参与竞争,特别在月初、月末的不均衡销售发运情况下,更加无法旗帜鲜明的提出强化管理、改善品质的合理管理需求。
4、公路公司为了生存不得不卷入无序、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导致了行业价格体系的破坏和局部供需的不平衡。汽车物流运输过程中,各企业为寻求回流效益、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破坏了行业价格体系。这种恶性竞争还造成了局部运力供给大于运量需求的假象,一方面是潜力巨大的市场和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却是价格的不断压低和利润的不断侵蚀,这种效益剪刀差的矛盾日趋突出。
5、司机人员管理、成本控制困难,车辆使用率低下;公司企业与司机沟通不顺畅,企业在车辆运输过程中无法对运输过程全程监控;汽车物流配送的实效性要求很高,需要及时有效得配送到目的地;
二、中国汽车物流企业业务流程
易流gps进入汽车物流企业的切入点:
1、汽车零配件从生产企业运输到各汽车生产企业或是中转仓储中心的环节中;
2、整车出厂配送给各地经销商、仓储中心的环节中;
3、汽车整车出口,将整车运往各码头,铁路运输中心得环节中;
三、降低汽车物流企业成本的主要措施
1、减少等待时间,加强仓库与运输的团队合作,加强客户、调度、驾驶员之间的沟通;
2、做到资源共享,实施战略联盟,加强集货回程的匹配,提高车辆利用率;
3、改善驾驶员工资、提高福利后的成本消化,推行精益生产方式,实施驾驶员作业平衡分析,实施全员运输设备维护,提高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和驾驶安全。
4、加快仓库收货速度,建立快速收货流程;
5、简化质量交接流程,加快速度;
6、改变物流调度模式,降低装卸时间、交接、验收。避免重复检验;
7、布局优化仓库,加快仓储吞吐量、周转率,构建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二)一、国内汽车保有量
2013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其中,汽车达1、37亿辆,扣除报废量,增加1651万辆,增长了13、7%;汽车驾驶人2、19亿人,扣除注销量,增加1844万人,增长了9、2%。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北京市汽车超过500万辆。
二、世界主要汽车销量情况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76%和13、87%,比上年分别提高10、2和9、6个百分点,增速大幅提升。全球其他国家汽车市场中,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汽车销量也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而印度、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
三、国内汽车销量情况
2013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为1943、06万辆,比上年增长15、8%;高于全行业增速2个百分点。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8、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3年的中国车市可谓全线飘红,大部分车企同比2012年销量都达到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3年,中国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330、61万辆,同比增长8、41%,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53%,占有率比上年同期下降0、85个百分点。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轿车分别销售291、77万辆、217、80万辆、189、53万辆、116、02万辆和50、02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4、29%、18、13%、15、78%、9、66%和4、17%。
2013年中国汽车、乘用车、商用车前十位车企销量:
四、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4、76%和13、87%,增速大幅提升。中国产销突破2000万辆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已连续五年蝉联全球第一。受益于经济环境的稳定向好,我国汽车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总体呈趋稳态势,我国内需增长虽面临下行压力,但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总体向好的宏观环境,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汽车行业运行状态良好,态势平稳
汽车刚性需求带来的中长期驱动力仍然存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带来更多的用车需求,这决定了汽车行业景气指数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这也是汽车行业未来保持稳定的基础。但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恢复期,总体呈趋稳态势,新兴经济体相对减速格局仍将维持,我国内需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将使汽车行业景气指数承受一定压力。
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前景不乐观
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722、20万辆,同比增长11、4%,但在乘用车销售总量中的占比却下降了1、6个百分点,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合资车企纷纷采取汽车产品价格下探措施,并高调宣布要做低价车,同时加快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网点布局,使得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此外,随着更多城市采取限行限购政策以及交通拥堵和停车位短缺等用车难题,不利的宏观环境也给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汽车产销增速将有所回落
从保有量来看,尽管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但人均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一些相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说明我国汽车市场从中长期来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增长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宏观经济向好时,购买力提升,汽车消费信心增强,汽车需求快速提升。部份城市出台汽车限购、限行政策也将影响汽车销量。另外,从商用车需求来看,其主要与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物流需求相关,若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放缓,将明显影响商用车产销。根据目前的状况,2014年我国货币政策放松力度不会太大,预计商用车需求增长不会太快。
汽车量增价跌趋势出现
2013年下半年在需求拉动下,到年末经销商库存已经处于合理水平,压力较大的进口品牌,其库存预警指数也降至警戒线内,这对汽车市场价格的稳定起到了一定支撑。预计2014年上半年市场供求关系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汽车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下半年随着厂商新产品的不断推出以及销售旺季的到来,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剧,降价促销将推动汽车价格稳中有降。由于我国大城市汽车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并且有限购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汽车厂商销售渠道正在逐步下沉,中小城市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战场,但这些城市消费水平较大城市仍有差距,主要销售品种仍集中在中低档产品上,这些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大,因此,降价仍是促进销量增长的有效手段,激烈的竞争将促使汽车价格稳中下行。此外,2014年,预计汽车制造主要原材料(钢材、橡胶、铝等)价格仍将低位运行,这也为汽车降价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汽车出口仍将维持低迷的局面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2014年我国外部需求将逐渐回暖,有利于我国出口恢复,但碍于全球经济复苏的缓慢性与艰难性,预计2014年我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低位温和增长趋势。在此基调下,汽车出口难以回归快速增长的局面。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贸易环境和贸易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全球汽车贸易的环保和技术壁垒不断增强,中国汽车产品进入发达国家的难度加大,主要市场仍然集中在拉美、西亚及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与我国类似的贸易政策,鼓励本土化生产,抑制整车进口,我国汽车出口之路较为曲折。与此同时,国际汇率的变化、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综合成本的上升,也给汽车出口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2014年汽车出口预计仍将低迷一段时间。即使在出口企业发力拓展市场的情况下,出口恢复增长,增速也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三)一、汽车行业概况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年也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力扶持。2004年中,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规范汽车市场,引领行业发展,从纲领性文件<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到汽车召回,汽车贷款,汽车贸易,油耗标准,三包措施等等,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相对于前两年的火爆来说,2004年的车市低迷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汽车产品的频繁降价,水,电,煤和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行业销售毛利率逐步下滑,2004年下半年以来下滑速度明显加快。“供不应求”带来的超额利润空间逐渐被“库存积压”所压榨,虽然现在就说汽车业告别暴利时代还为时尚早,但这种行业的激烈竞争和残酷的市场拼杀将有助于规范市场,促进中国汽车企业修炼内功,做大做强。
二、2005年汽车行业环境分析
消费环境依然难以改善。由于汽车产品是典型的家庭耐用消费品,在消费上会存在显著的跨期替代效应,也就是说消费者除了要在当期的不同车型品种之间进行性价比的选择之外,还会在当期和下一期甚至下两期消费之间进行选择。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主要原因就是消费的跨期替代,市场的通俗说法就是“持币待购”。同时,消费政策趋向负面,新道路交通法增大了驾车人风险,保险费和油价提高,燃油税可能出台,大中型城市道路拥堵;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大于消费增速,产能利用率降至新低,难以再现加价购车现象;汽车生产厂商的短视行为导致汽车市场的混乱和汽车销售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消费者对汽车市场价格体系重新确立信心需要较长时间。
行业景气周期影响。汽车是周期性消费行业,其每一轮景气周期的到来,都是产品结构性供不应求所致,这时厂商往往迅速扩充产能,但需求经过充分释放后急剧下降,产能过剩问题随即浮现,行业景气度快速下降。目前汽车业存在的主要矛盾正是产能扩张遭遇需求萎缩,导致库存上升,价格战升级,加之钢铁价格上涨,企业毛利率显著下降,盈利从高峰滑落。根据权威部门对轿车厂商产能扩张计划的统计,考虑车市低迷,部分产能计划取消或推迟后,保守估计2004,2005,2006年全国轿车产能将分别达316万辆,410万辆和550万辆,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0%,31%和34%。而这三年里年均需求增长可能低于18%,产能利用率将从2003年的78%下降至2004年的70%,2005年的60%。供大于求将导致产品库存压力上升,进而转化为降价压力,最终使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在此基础上预测2005年汽车行业销售收入增长11%,产品降价7%,利润下降14%,而且因为同期基数较高,上半年压力大于下半年。其中轿车降价压力大于其他车型,利润下滑压力更大。
进口配额取消影响。2005年1月1日,汽车进口配额全面取消,轿车和客车进口关税将下降4-8个百分点,卡车下降2-3个百分点。进口车是否会对国产车带来严重冲击成了关注的焦点。通过中外轿车价格对比可清楚看出,我国高档轿车价格高出美国50%以上,个别品种甚至高出100%,中档和中高档的价差大多在40%以下,而低档产品的价格已经接轨。但2005年进口轿车完税价格仍将高出到岸价50%,因此除少数高档车外,2005年进口车完税价格仍高出同档国产车15%-20%以上,而关税下降导致的价格下降约:3升以上降5、7%,3升以下降3%,但“落地完税”政策将增加进口车成本,因此除高档产品外,国产轿车受冲击不会太大。客车和卡车中外价差更大,所受影响比轿车更轻。
利率和汇率政策影响。加息对汽车业的影响:一是加大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经营成本;二是提高汽车信贷购车的成本。对经销商的压力最大,因为目前厂商向经销商“压货”现象严重,银行收紧银根使经销商资金周转雪上加霜。迫于库存和资金周转紧张的压力,经销商“甩货”导致价格战加剧。对资金密集型的汽车制造商来说,加息无疑将增加其财务成本,对汽车消费同样有负面影响,尤其对于汽车信贷比例较高的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的销售影响更大。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对于从国外采购零部件的企业来说,有利于降低成本,如一汽轿车,长安福特以及如福耀玻璃等有大量原材料进口的公司。但人民币升值同时也使进口汽车降价,给国内车价带来向下压力。
三、各子行业分析预测
轿车:每况愈下
自2004年5月开始,轿车持续降价潮引发持币待购,连续数月销量只与去年同期持平,经销商手中的库存压力日增,受降价和2005年汽车进口配额取消的心理预期影响,“金九银十”没有出现,虽然11,12月销量有所回升,但厂商因“销售任务”向经销商“压货”迹象明显。经销商消化库存压力将延续至2005年上半年,加上2004年上半年基数较大,因此可以预期2005年上半年销量增速将非常迟缓,不排除个别月份出现负增长的可能。其中上海通用产品系列已经基本布齐,新车型在2005年年底才推出,因此面临压力更大。长安福特,天津丰田均有新的系列产品上市,而且随着国产化率的提高,单位成本仍有下降余地,可部分消化降价的负面影响。一汽轿车无法摆脱产品单一的难题,一汽夏利产品利润率太低,均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客车:春冷秋温
大中型客车行业平稳增长。行业需求主要来自公路客运,城市公交,旅游市场和团体采购四大块,它们所占的份额分别约为46%,30%,17%和7%。除了城市公交因<城市客车等级评审实施细则>即将出台和城市客车等级评定工作即将开始,有望获得较快增长外,其他几块需求均将平稳增长,不具爆发力。预计大中型客车行业年需求增长10%左右。该子行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销售旺季第四季度到来之际,公司业绩回升,股票往往有较好的表现。但春节后销量,业绩快速下降,股价也将受到较大压力,应注意控制季节性风险;二是客车产品大型化,高档化趋势明显,2004年前11月大型客车销量增长43%,而中型客车只与上年持平。宇通客车中高档大客的制造能力强,产品更新速度快,更迎合市场需求,市场份额可望逐步上扬。厦门汽车下属公司总销量超过宇通,但产品结构不及前者,其控股60%的金龙旅行车公司一半的销量来自轻型客车;而控股80%的车身公司(利润贡献度1/3强)产品亦主要配套轻型客车,其增长潜力将主要来自整合后的金龙联合公司业绩的改观。轻型客车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体上看,轻客正在走低端路线,产品附加值在下降。而且产品更新换代节奏缓慢,市场前景不乐观,2004年销量与上年持平,2005年有可能出现负增长。金杯汽车的海狮,江铃汽车的全顺,江淮汽车的轻客底盘和福田汽车的风景海狮,销售均呈下滑态势。
卡车:前高后低
交通部和发改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降低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的意见>于2005年元旦开始实施,10-15吨重卡收费标准下调20%,15吨以上的下调30%,且随着费改税即将实施,运输大型化趋势已经确立,牵引车市场前景看好。但随着运输瓶颈逐渐消除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回落,重卡销售热将逐渐退潮,实际上,重卡自8月份创出43584辆的月度销量新高后,3个月来销量已逐月走低,11月只销售30191辆。加息周期的来临和市场竞争加剧的不利影响将逐渐显现。预计2005年重卡销售将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增长率将回落至20%以下。重卡行业的集中度较高,一汽,东风,重汽,福田等前四位占领85%以上的市场份额。与一汽,东风相比,st重汽,福田汽车,陕汽等公司牵引车比重较大,需求前景更为看好。st重汽在20吨-25吨重卡市场占有明显优势,而且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牵引车所占比例最高,达60%,产品销售前景看好。但股权换资产方案流产,盈利能力最强的车桥资产很可能到海外上市,对公司构成负面影响。
轻卡行业高低两端产品前景较好。2004年增速仍维持在18%左右,占65%市场份额的2吨以下低档轻卡由于对农用车有明显的替代作用,销售前景仍可谨慎看好;另一增长亮点是城市物流增加对高档大吨位轻卡的需求日增。预计2005年销量增速15%左右,行业具有集中度较低和产品毛利率较低的特点。相关上市公司,福田汽车的优势是规模大,占据低吨位(1吨以下)70%左右的市场份额;江淮汽车的优势是系列齐全,底盘技术好,在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市场份额高;江铃汽车机车一体化程度高,产品利润率高,但产品定位中高档,性价比较差。
零部件:规模主导
受汽车销售滑坡,整车厂商成本的转移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零部件企业利润率也在不断下降,盈利前景同样不乐观。零部件上市公司中,福耀玻璃品牌优势明显,规模大,配套厂多,成本有下降空间,业绩增长后劲较足,可重点关注。另一类是与国外巨头组建合资公司,在某一细分领域具有龙头地位的公司,如威孚高科与博世合资的生产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燃油喷射系统的无锡欧亚公司,参股20%的主营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ems)的联合汽车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较强,时机成熟时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四、结论与投资建议
受频繁降价致使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明显升温和宏观调控导致汽车信贷大幅收紧的影响,04年汽车行业的产销增长率已明显放缓,1-11月的汽车产销增长率分别为16、2%和16、8%,这表明因降价和新车型所导致的此轮汽车行业“井喷”行情,已于今年彻底结束。综观05年汽车行业的运行趋势,如无其他政策性因素产生(主要指能导致购车和使用环节费用的大幅减少的政策),仍依靠降价和新车型是无法让汽车行业保持高速增长的。预计05年汽车行业的增速仍将继续放缓,行业销量增长率在10%左右,其中1季度将出现负增长,下半年的增速有望加快,增长最快的车型预计为重卡,增长率在20%左右。而汽车行业的经营效益预计存在较大的下滑可能,尤其是轿车行业。其中05年1季度和2季度汽车行业的经营效益将下降,尤以轿车行业的利润降幅最大,最明显。
从投资角度来看,由于05年汽车产销量的增速将继续放缓,而整个行业的盈利情况预计将下降,尤其是05年前二季度行业的经营效益预计将会明显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以汽车行业05年的这种运行预期来看,汽车板块是无法产生上涨行情的。从技术面讲目前汽车板块虽已无明显下跌空间,并存在较大反弹可能,但随着对汽车板块04年年报和05年1季度季报业绩预期的看淡,机构投资者对汽车股仍将继续实行抛售策略,所以即使未来随着大盘的走好,汽车板块也会有反弹,但反弹高度不会较大,只适宜投机操作。
本报告版权归中富证券所有。未获得中富证券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形式的发布,复制。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中富证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删节和修改。本报告基于中富证券及其研究员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但中富证券及其研究员均不保证所使用的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承担任何投资者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任何责任。在中富证券及其研究员知情的范围内,中富证券及其研究员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的证券不存在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