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安徽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办
【发布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文号】办政函〔2008〕745号 【发布日期】2008-08-29 【生效日期】2008-08-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安徽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
(办政函〔2008〕745号)
安徽省文物局:
制定《安徽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于规范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推动公益性博物馆事业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就《办法》提出以下意见:
综合意见:
建议增加“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应当符合当地城乡建设规划和遵守有关建设规定,并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论证”,“文物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非国有博物进行级别评定,定期公布本区域内博物馆名录”等内容。
具体意见:
一、第一条将“发展和扶持”改为“扶持和发展”;
二、第二条对于非国有博物馆从不同角度作出两个定义似为不妥,且定义内容用词不够准确,建议套用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中的定义内容和方式;第三款“行政区域字样”建议改为“行政区域名称”;
三、第四条删除“推荐”;遵守“本办法”是非国有博物馆的底限和最低要求,不宜作为奖励条件,改为“
(一)博物馆各项工作得到社会公众普遍认可并在本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
四、第五条将“设区的市(下同)”改为“县级或县级以上(以下简称县级以上)”,其他各条均作相应改动,理由是为方便非国有博物馆设立人,减少其成本支出,并有利于调动县级文物行政部门监督管理的积极性;
五、第六条
(二)建议改为“具有申请者(设立者)合法所有的藏品,总数不少于500件(套)。但……可不受此数量限制”,理由是博物馆未成立何来“本馆合法所有”之说,2000件(套)过多,不利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第(一)款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四)改为“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和消防设施、设备及人员”;
(六)改为“申请者(设立者)应当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理由是博物馆尚未设立,责任只能由申请人或设立者承担;
六、“盈利”改为“营利”,以与定义相符;
七、第八条“30个工作日”改为“25个工作日”,以与《行政许可法》一致,《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或者联合办理、集中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不得超过四十五日;依法应当先经下级行政机关审查后报上级行政机关决定的行政许可,下级行政机关应当自其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审查完毕。
第二款应当明确“相关行政部门”是谁,以方便申请者,似应当是“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其他各条相应作改动;
八、第十条第一款删除“按照文物藏品分级管理原则”,第二款删除“收藏”,加上“非国有博物馆进行藏品征集不得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九、第十一条第三款建议修改为“非国有博物馆终止的,鼓励其将藏品捐赠给其他博物馆或有偿转让给其他博物馆。通过捐赠所得的藏品,应当按照捐赠者意愿进行处置。法律规定可以流通的藏品,允许其以法律规定的方式流通,依法不能流通的藏品,可以捐赠给其他博物馆或者按照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处置”;
十、第十三条建议修改为“已经获得登记的非国有博物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注销其登记,并报请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撤销其行政许可,省级民政部门注销其法人资格,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改为“没有按照规定建立藏品档案并向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的”;
(四)改为“未经批准,擅自处置藏品的”,理由是:文物需要认定,目前尚未有文物认定办法,容易产生法律漏洞;加上三款:“
(六)弄虚作假骗取博物馆行政许可与登记的”,“
(七)抗拒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履行监督和管理职责的”,“
(八)未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达不到博物馆开放要求或者不再符合博物馆设立条件的”;
十一、第十四条修改为“违反本办法第二条第三款、第四款,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取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违法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非国有 博物馆群扶持意见
潍坊市人民政府
关于扶持入驻××非国有博物馆(美术馆)的意见
根据《博物馆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鲁政办发【2015】22号)文件精神,为促进我市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xx规划建设非国有博物馆群,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入驻xx,现制定如下意见。
坚持“社会办馆、政府支持,各界辅助,群众共享”的原则,依托名品、名家、名作、名企等优质文化资源,优先发展填补博物馆门类空白的非国有博物馆,优先扶持发展反映潍坊历史渊源、彰显潍坊地域特色、展示潍坊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鲜明专业特色、行业水平领先的博物馆,实现国有、非国有博物馆的合理分工、分层服务、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其在文明建设、道德实践、文化传承教育中的基地带动作用。
一、入
驻
标
准
1、具有体现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办馆宗旨相符合的藏品2000件以上。藏品来源合法真实可靠。
2、建馆人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具有充足的建馆资金及后续运营资金。
3、建馆人有可行的后期运行管理的方案。
4、报名业主接受专家评审组的综合考察,评审通过后,方可纳入准入范围。
二、入驻扶持政策
5、各非国有博物馆所占用土地,在博物馆主体建成后1年内,办理土地出让手续,使非国有博物馆取得项目建设所需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一次签约出让年限为40年。土地出让成本非国有博物馆业主承担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亩,不足部分作为扶持资金由市政府承担。出让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6、非国有博物馆建设项目手续办理过程中的市级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减免。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博物馆条例》等有关规定协助办理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做好非国有博物馆的登记、年检、执业和监督管理工作。
7、非国有博物馆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3000-10000平方米,经评审认定,按照10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建设资金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8、非国有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的,经评审认定,按照而布局面积3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展陈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万元/馆。
9、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对免费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根据免费开放天数、参观人数、展览情况等,经评审认定,给予免费开放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年。
10、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对外交流活动。非国有博物馆组织本馆展品赴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博物馆展出的,根据展览时间、展品数量等,经评审认定,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次。
11、鼓励非国有博物馆开展学术研究活动。非国有博物馆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的,经评审认定,按出版费用的1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万元/本。非国有博物馆负责承担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经评审认定,按课题经费的5%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2万元。
12、发展改革、教育、科技、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文物、税务、旅游、物价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在教育功能发挥、科研活动、考核评优、表彰奖励、人员培训、合作交流、评估定级、政府政策信息服务、价格政策等方面,赋予非国有博物馆与现有国有博物馆同等待遇。共同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13、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向非国有博物馆提供捐赠或以其他形式提供资助。鼓励、支持非国有博物馆依托藏品、展览等研发推广博物馆衍生产品,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对于社会服务功能发挥优越、成绩突出的非国有博物馆,可按规定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并予以优先扶持。
三、建设运营管理
14、非国有博物馆由市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招标、统一标准要求,严格按评审通过的设计方案组织施工。
15、建成后的非国有博物馆可出租部分场地从事文化经营,但出租面积不得超过博物馆使用面积的20%。出租经营项目必须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16、建成后的非国有博物馆展览和库房面积必须达到使用面积的60%以上,每年开放时间要在300天以上。所有展陈方案必须经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省文物行政部门评审通过后方可实施。
17、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严格执行《博物馆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严禁改变博物馆土地用途。非国有博物馆因故终止6个月以上或变更博物馆用途,其用地有市政府依法收回。
18、非国有博物馆申请补助或者奖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于每年4月底前向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书、博物馆资格证明、财务收支报告,以及与申请补助或者奖励事项相应的有关材料。
四、其他
19、本意见中第二款入驻扶持政策由市财政部门、市文化部门组织实施。
20、本市行政区划内的其他非国有博物馆享受第二款第8、9、10、11、12、13条等扶持政策。
21、本意见自2017年--月--日实施,有效期至--。
第三篇: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12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7-04-07 【生效日期】1987-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987年4月7日财事字〔1987〕第136号)
第一条 第一条 对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加强专项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拨付的下列资金:
(一)周转金。包括财政部门掌握的支农周转金、文教科卫事业周转金和业务主管部门掌握的各种有偿使用的资金。
(二)专项补助资金。包括用于下列范围的各类补助经费:设备更新、维护、生产、事业用房修建,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宗教寺庙和重点文物保护,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自然灾害救济,水毁工程修复,疫情抢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文化创作,大型会议和其他专项开支。
(三)基金。主要指由财政补助的各项发展基金。
第三条 第三条 专项基金的申报
凡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必须说明用款理由和资金使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并编报支出预算,必要时还应附有可行性研究资料。资金来源多渠道的项目,在申请专项资金前,须先落实其他资金来源。分期使用的资金,用款单位应编报用款计划,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分期或控制额度拨付。不准宽打窄用,不准搞“钓鱼”项目,更不得弄虚作假。
行署、市、县向省申请专项资金,应由行署、市、县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或联合向省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也可由行署、市、县人民政府上报。
第四条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审批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按照“集中资金,重点使用”的原则分配和审批专项资金。对确能取得实际效益、自筹资金落实的项目,以及贫困受灾地区,应优先分配。专项资金属财政部门掌握的,由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分配;属主管部门掌握的由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和分配意见,送同级财政部门审定。
第五条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使用,用款单位要单独立项核算,不得挪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用途的,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二)项目完成后,结余的专项资金要按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处理,不得挪作他用或转移。
(三)专项资金审批后,使用单位无正当理由,积压该项资金半年以上,使用专项资金购进的设备或建设的设施闲置一年以上的,财政部门有权追回资金或无偿调拨有关设备、设施。
(四)专项资金用款单位,应于资金使用前,分别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效果测算表,预测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资金用途、资金使用责任者和项目完成时间。
(五)用款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项目完成后,应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要求,如实地向批准拨款的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用款单位报送的资料,及时提出审理意见。
(六)跨的项目,用款单位当年不能报告资金使用效果的,应及时报告进度情况。
第六条 第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专项资金分配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按季或每半年检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发现有不按规定和批准的用途使用资金等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应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必要时可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直至收回资金。
第七条 第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财政厅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农村公路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农村公路特指乡道和村道。
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行政区域内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与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村道是指主要为行政村区辖内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第三条 农村公路的技术标准要求是,乡道基本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的技术标准、村道以机动车行驶通畅为标准。
第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由村委会组织实施。
乡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县乡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村道的路政管理工作由乡(镇)人民政府按乡规民约由有关部门负责。
有条件的乡(镇),可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乡、村道养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协助县、乡(镇)政府做好农村公路的发展规划;
(二)培训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村公路学术研究,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三)加强农村公路桥梁、护坡等重要构造物建设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四)加强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做好重大路政案件的查处;
(五)督促乡(镇)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六)督促“一事一议”政策用于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
(七)做好农村公路有关数据的统计、汇总和上报工作;
(八)以适当补助形式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的筹措和政策扶持。
第六条 农村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国、省、县道及其他方式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
第七条 乡道的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村道的规划要在乡(镇)人民政府的协调下,由村委会编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县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 经批准的乡道和村道的规划需要修改的,由原编制机关提出修改方案,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农村公路建设应遵循发展规划,坚持标准,突出重点,保证质量。具备条件的乡(镇)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由投 2 资主体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并由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实行监督。
第十条 县、乡(镇)人民政府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农村公路新、改建任务,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第十一条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充分发挥现有公路的效益。农村公路的养护要求达到路面平整坚实,路拱适度,行车顺畅,路肩整洁,边坡稳定,水沟畅通,桥涵等构造物维护完好,标志齐全,绿化达标,确保公路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的养护,可根据交通量、路面状况、地理环境等实际情况,采取常年养护与季节养护相结合、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
第十三条 因地制宜、因路制宜,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模式。
(一)分段招标养护;
(二)分户承包养护;
(三)发动群众集中养护;
(四)以行道树的收益,承包养护;
(五)固定人员、专业养护;
(六)其他养护模式。
第十四条 因积雪、水毁或其它自然灾害造成农村公路交通受阻或损坏严重时,由所在县、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力量抢修,保证公路尽快畅通。
第十五条 农村公路绿化工作,由县、乡(镇)政府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组织实施。农村公路用地上的树木,不得任意砍伐,确需更新的,应按有关规定向产权单位报批并完成更新补种。
第十六条 强化路政管理工作,建立乡规民约,保护路产路权,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农村公路。因特殊原因需占用、挖掘、搭接、穿跨越农村公路,属于乡道的应报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审批,属于村道的按乡规民约办理。
第十八条 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可依照有关法规,采取必要工程措施,严禁超限运输车辆在三级以下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在三级(含三级)以上农村公路上进行超限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应事先报县乡公路管理机构审批。
第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确定乡道两侧边沟外缘5-10m为建筑控制区,村道建筑控制区由乡(镇)人民政府划定。
禁止在农村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修建永久性建筑物或者地面构筑物。
第二十条 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发展农村公路,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捐资投劳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筹集体制。
(一)乡道建养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以及交通部门的适当补助和沿线群众投工投劳共同筹集;
(二)村道建养资金,由乡财政和村集体经济、“一事一议”政策,群众投工投劳和社会各界及群众捐款共同筹集。
第二十一条 省交通厅对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年每公里500元。
(一)县(市)中60%的行政村实行了“一事一议”政策;
(二)每人每年不少于6元钱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或养护;
(三)小机养路费的使用符合《安徽省县乡公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
(四)乡村道养护机制已经健全。
省交通厅补助经费将直接下达市交通主管部门,各市交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以上四条标准考核。如发现有弄虚作假者,省交通厅将扣减下该市有关经费,并给予相应处罚。
第二十二条 交通主管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公路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对公路及公路附属设施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 县交通主管部门每年对所辖区内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市交通主管部门也要对全市农村公路工作进行检查和督促。对在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可以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能达到要求或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省、市交通主管部门要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路,包括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2年元月1日起施行。
石牌镇2012年乡、村公路管理养护
实 施 计 划
2011 2012
67.82km,
第五篇:全文)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文管会)、财政厅(局):
为深化博物馆改革创新,加强重点博物馆建设,促进博物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于2009年12月启动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相关工作。为加强和规范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制定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文物局 财政部
二0一0年九月九日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中宣发〔2008〕2号)和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开展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工作的通知》(文物博函〔2009〕1387号),规范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是由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认定,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代表中华文明的地方所属重点博物馆。
第三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坚持择优认定、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和稳定支持的原则,其建设内容和目标是,通过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大投入力度,大幅提高重点博物馆的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水平,造就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博物馆;构建以点带面、立足区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博物馆综合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我国博物馆整体水平迈向世界先进行列。
第四条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提升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水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五条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负责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编制和实施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制度;
(二)组织审定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计划和项目申请,合理安排专项资金;
(三)组织开展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承担中央支持项目的验收和绩效考评;
(四)组织开展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运行状况评估。
第六条 省级人民政府负责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日常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本地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培育和推荐;
(二)指导及监督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运行和管理;
(三)落实地方支出责任,足额安排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运行经费及事业发展所需项目经费,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建立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四)配合开展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绩效考评与评估。
第三章 培育与认定
第七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采取专家评审、行政决策的方式,从省级博物馆中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和培育,每5年核定一次,予以总量控制。
第八条 国家文物局会同财政部制定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认定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申报。
第九条 申请认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应为已运行和对外开放两年以上的省级博物馆,并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文物藏品具有极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形成完整体系;
(二)陈列展览与本馆使命、宗旨紧密契合,社会影响力强;
(三)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能够承担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展示任务;
(四)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功能有效发挥;(五)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并向社会公布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第十条 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具备条件的单位填写《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认定申请报告》,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组织评审,商财政部择优认定。
第十一条 列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对象的,培育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省级人民政府提供培育期间所需的相关条件保障。
第十二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培育计划完成后,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验收通过的,商财政部予以认定。
第四章 管理与运行
第十三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实行理事会决策、馆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事会成员由主管部门委派,由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馆长、职工代表以及热心博物馆事业的社会人士代表担任。
建立由本单位人员、社会相关人员组成的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展示教育等专业委员会制度,负责向理事会、馆长等决策、执行机构和人员提供咨询建议,落实员工和公众对博物馆经营管理的参与权。
第十四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馆长人选应为具有丰富博物馆管理经验和全国性学术影响的专家,馆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在任期内,非法定或特殊情况,不应随意更换馆长。
第十五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相应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优化组织结构,科学设置岗位,完善职位管理,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规模。
应当注重学术梯队和优秀中青年队伍建设,稳定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
第十六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制定章程、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经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核准。
第十七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共建要求,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明晰本部门与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间的事权责任。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承担的省部级(含)以上藏品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重大项目,必须纳入绩效考评计划。
第十八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间应建立战略协作机制,并整合全国博物馆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利用行动计划。
每年应有计划地举办全国性专题展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展和博物馆文化推广。
第十九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负有对本省(区、市)和全国中小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加强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的义务。
积极推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对中小博物馆的托管或连锁运营。
第二十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积极推动博物馆事业社会化,引导和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对博物馆进行捐赠,不断壮大“博物馆之友”、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发挥行业示范和引导作用。
第二十一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依托文物藏品、陈列展览等文化元素,大力开发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创造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力的创意品牌,成为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的示范基地。
第二十二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应加大开放力度,保障藏品、科研资料、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建设成为文化遗产领域国家公共平台;并积极开展国际文化遗产、博物馆合作和交流,参与重大国际文化遗产、博物馆合作计划。
第五章 考核与评估
第二十三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每年末编制工作报告,经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审核并出具相关意见后,于次年2月末之前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同时接受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的监督、审计。工作报告内容应包括计划的执行情况,藏品、展览及社会教育工作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情况,安全、财务管理情况(含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国家文物局每年组织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予以公告,并作为次年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估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连续三年居于评估末位的,不再列入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序列。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鼓励各省(区、市)比照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模式,按照省(区、市)地共建的原则,建设省级博物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