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省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是指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的省级财政社会保障储备专项资金。
第三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省属企业母公司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中提取的收入;
(二)省财政预算划拨收入;
(三)省财政预算外资金调剂收入;
(四)社会捐赠收入;
(五)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收益;
(六)其他收入。
省属企业母公司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的60%作为省级社保专项补助资金,40%作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补助资金。
第四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负责统一收缴和管理。
省财政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省级社保专项资金财政专户(以下简称省级社保资金专户),实行专账管理,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第五条省属企业母公司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由有关企业按照规定缴入省国库指定科目,并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将其中60%划拨到省级社保资金专户。
省财政预算划拨收入、省财政预算外资金调剂收入、社会捐赠收入、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收益和其他收入直接缴入或者划入省级社保资金专户。
第六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按照基金管理方式进行管理。
在企业改组、改制中,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首先由当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补充;当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的,可动用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收益;收益不足的,可动用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本金;仍不足的,申请财政预算追加。
第七条当年省财政预算安排的下列社会保障资金不足时,由省级社保专项资金补充: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就业和再就业资金。
第八条申请使用省级社保专项资金,应当根据用款规模办理相应的批准手续。
(一)使用额度在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
(二)使用额度在50万元以上至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的,应当报分管省长批准;
(三)使用额度在100万元以上至200万元以下(不含200万元)的,应当报省长批准;
(四)使用额度在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的,应当报省长办公会议决定。
第九条按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经批准使用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的,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批准的使用额度和规定用途拨付资金。
第十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本金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保值增值。
省级社保专项资金本金除转存国有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购买国债外,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合法、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投资理财。
第十一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的管理,每年年终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报告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并接受审计部门监督。
第十二条省级社保专项资金使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情况报表,接受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审计。
对违反规定使用省级社保专项资金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严肃处理。
第十三条省属企业母公司国有产权转让净收益用于补助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资金,其缴拨、申请、审批和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篇: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单位】812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7-04-07 【生效日期】1987-04-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987年4月7日财事字〔1987〕第136号)
第一条 第一条 对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加强专项基金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拨付的下列资金:
(一)周转金。包括财政部门掌握的支农周转金、文教科卫事业周转金和业务主管部门掌握的各种有偿使用的资金。
(二)专项补助资金。包括用于下列范围的各类补助经费:设备更新、维护、生产、事业用房修建,科技开发、技术改造,宗教寺庙和重点文物保护,少数民族发展补助,自然灾害救济,水毁工程修复,疫情抢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文化创作,大型会议和其他专项开支。
(三)基金。主要指由财政补助的各项发展基金。
第三条 第三条 专项基金的申报
凡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必须说明用款理由和资金使用的经济、社会效益,并编报支出预算,必要时还应附有可行性研究资料。资金来源多渠道的项目,在申请专项资金前,须先落实其他资金来源。分期使用的资金,用款单位应编报用款计划,由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分期或控制额度拨付。不准宽打窄用,不准搞“钓鱼”项目,更不得弄虚作假。
行署、市、县向省申请专项资金,应由行署、市、县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或联合向省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告,也可由行署、市、县人民政府上报。
第四条 第四条 专项资金的分配和审批
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按照“集中资金,重点使用”的原则分配和审批专项资金。对确能取得实际效益、自筹资金落实的项目,以及贫困受灾地区,应优先分配。专项资金属财政部门掌握的,由财政部门负责审批分配;属主管部门掌握的由主管部门提出审批和分配意见,送同级财政部门审定。
第五条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使用,用款单位要单独立项核算,不得挪用,不得扩大使用范围。因特殊情况需要改变用途的,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二)项目完成后,结余的专项资金要按有关财政、财务制度处理,不得挪作他用或转移。
(三)专项资金审批后,使用单位无正当理由,积压该项资金半年以上,使用专项资金购进的设备或建设的设施闲置一年以上的,财政部门有权追回资金或无偿调拨有关设备、设施。
(四)专项资金用款单位,应于资金使用前,分别向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报送资金使用效果测算表,预测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确资金用途、资金使用责任者和项目完成时间。
(五)用款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或项目完成后,应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要求,如实地向批准拨款的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益。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核用款单位报送的资料,及时提出审理意见。
(六)跨的项目,用款单位当年不能报告资金使用效果的,应及时报告进度情况。
第六条 第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
专项资金分配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按季或每半年检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发现有不按规定和批准的用途使用资金等违犯财经纪律的行为,应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必要时可采取经济制裁措施,直至收回资金。
第七条 第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财政厅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政〔2004〕94号),进一步支持 全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 行办法》(财企〔2004〕185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中小企业,是在安徽省行政辖区内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其划分标准按照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专项资金,是省财政设立的专项用于支持我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和创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及信用担保、人才培训和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性资金。
第四条 专项资金管理包括预算管理、项目申报、审核审批及监督检查等四个方面内容。
第二章 管理原则和使用范围
第五条 专项资金管理原则:
(一)体现产业政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
(二)优化投向,突出重点,适度集中,择优扶持;
(三)实施国民待遇,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四)自主申报,集中受理,专家评审,公正分配,公开透明;
(五)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或挤占。
第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重点项目;
(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产业集群建设项目;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人才培训和信息网络等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四)省委、省政府确定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其他项目。
对列入安徽省中小企业促进工程等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第三章 支持方式及额度
第七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投资的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
中小企业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可按前款要求,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
第八条 专项资金无偿资助的额度,每个项目一般控制在80万元以内。无偿资助的额度不超过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额度。
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的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1年,贴息额度最多不超过60万元。
第九条 当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不再予以支持。
第四章 项目资金的申请条件
第十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中小企业必须同时具备下列资格: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完整、正确,并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等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三)经济效益较好;
(四)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十一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第六条确定的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方向,技术达到较高水平;
(三)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定;
(四)项目竣工投产后,能够达到预期经济效益和促进财政增收、增加就业。
第十二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中小企业应报送下列资料:
(一)申请报告;
(二)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书(见附件二);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四)企业基本情况。包括设立时间、注册资本、股东或出资人名称及出资比例、经营范围、主要产品、资产负债及效益、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职工人数及获得的主要荣誉等;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及截至项目申报前一个月的会计报表;
(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复印件);
(七)环保等部门出具的环保及其他方面评价意见;
(八)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十三条 申请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除提供第十二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已落实或已投入项目建设的自有资金有效凭证(复印件)。
申请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除提供第十二条所要求的资料外,还需提供项目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结息单(复印件)。
第五章 项目资金的申报及审批
第十四条 每年年初省中小企业发展局会同省财政厅根据本《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布置开展本专项资金申报工作。专项资金项目于每年6月30日前进行集中申报、统一受理。
第十五条 各市和实行财政体制直管县改革的各县、市(以下简称直管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专项资金项目的申请审核工作,对申请企业及项目的条件及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报送的项目申报材料(以下简称项目资料)进行审核。
第十六条 各市和直管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经审核确定上报的项目,应按照项目的重要性排列顺序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请文件、《申请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见附件一,同时报电子版)及项目资料分别报送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和省财政厅。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的具体申报审核程序:
(一)省直企业直接向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和省财政厅申请并报送《申请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汇总表》(见附件一,同时报电子版)及项目资料。
(二)市直企业将项目资料报送所在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由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第十六条规定联合行文上报。
(三)县(市、区)直及以下企业将项目资料报送所在县(市、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对各直管县确定的项目,由直管县中小企业管理 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第十六条规定联合行文直接上报,同时抄送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对非直管县(含各市辖区,下同)确定的项目,由非直管县中小企业 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复审,由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按第十六条规定联合行文上报。
各市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确定的市直企业项目和非直管县企业项目统一汇总上报。
(四)省中小企业发展局会同省财政厅对全省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审核合格者,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组织技术、财务、市场、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评审。
(五)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并参考推荐意见,由省中小企业发展局会同省财政厅确定项目计划。
(六)省财政厅会同省中小企业发展局根据项目计划,确定项目资金支持方式和额度。省财政厅对省级以下项目下达预算指标,由市或县(区)财政部门,根据预算规定及时拨付专项资金;省级项目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拨付。
第十八条 企业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专项资金后,要按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贷款贴息资金冲减“财务费用”;无偿资助资金增加“资本公积”。
第六章 资金监督与检查
第十九条 各市和直管县财政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会同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实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条 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必须在项目完工后的1个月内,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建成验收报告分别报送市或直管县财政部门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
第二十一条 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企业,因特殊情况需变更资金用途的须经省财政厅和省中小企业发展局核准。项目因故中止(不可抗力因素除外),省财政厅将收回全部专项资金。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以及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纪行为,一经发现,省财政厅立即收回全部专项资金,并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三条 各市和直管县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会同财政部门每年对本地区中小企业使用专项资金的总体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在申报本专项资金项目时,应将上一的总结报告,一并上报省中小企业发展局和省财政厅。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发展局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2011年2月18日
关于印发《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建〔2011〕106号
各有关市、县(区)财政局:
现将《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省级财政设立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节能资金”),为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节能资金,是指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促进全社会节能及相关工作,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 节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公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节能项目支持的范围重点是国家和省节能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类别,节能项目的资金主要采用项目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每个项目只能选择一种支持方式。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
第五条 节能资金安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节能技术政策和安徽省节能工作重点,确定当年节能资金重点支持的方向、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二章 节能资金使用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六条 节能资金使用范围:
(一)工业节能。主要用于支持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节约能源项目,重点支持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改造等节能工程中的示范项目等。
(二)公共机构和建筑节能。支持政府机关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监管能力建设等。支持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开展节能示范改造和绿色照明工程示范等。支持大型商场、超市、饭店开展节能示范工程。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等示范工程。
(三)交通运输和农业节能。支持交通运输领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交通工具,节能型交通工具的推广;交通设施节能改造示范等(购买并使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按照国家、省有关鼓励政策执行)。支持农业机械节油节电和农业节能示范工程。
(四)节能服务业。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代表的节能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示范项目。支持节能统计体系、节能监测信息平台和第三方监测机构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委托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开展节能量审核工作。
(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评审。
(六)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支持高效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重点扶持高效节能锅炉窑炉、变压器、电机变频调速、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绿色高效照明及半导体照明等装备、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示范。
(七)节能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节能宣传周”等重大节能宣传活动;开展节能监测、节能管理与技术、节能监察执法培训。支持节能政策法规研究制定、重大节能项目前期咨询论证,节能专项规划编制等。
(八)节能国际合作。支持节能科技交流、人才培养、试点示范等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模式和机制;鼓励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等节能项目和融资国际合作。
(九)省政府确定的其他节能工作。
第七条 申报节能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项目主体明确;
(二)申报的项目应符合国家节约能源资源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项目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在行业领域或某一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四)项目承担单位具备项目实施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并富有节能创新意识;
(五)项目资金基本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真实、完整。
第三章 节能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 省财政厅负责节能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省发改委共同下达预算计划,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审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九条 省发改委负责组织申报节能资金项目的审核,提出项目资金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验收和项目实施完成后的绩效评价。
第十条 各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及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各市节能专项资金的组织申报并进行初审,对所申报项目的实施进行调度和管理,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组织所申报项目的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四章 节能资金的申报、审核和下达
第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节能项目,由申报单位向属地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同时提供以下相关附件申报材料,并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
(一)企业基本情况表;
(二)项目基本情况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经济效益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和创汇等;社会效益包括节能量等);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非企业单位);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实施方案;
(五)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六)用地证明(仅对需新增用地的项目,利用本单位原有土地仅需说明即可);
(七)项目资金落实的凭证(申请节能资金补助或奖励的,应提供已落实或投入项目自有资金的有效凭证的复印件;申请节能资金贷款贴息的,应提供项目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及结息单的复印件);
(八)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程序为:
(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于每年年初联合下发申报通知,明确申报重点和相关要求;
(二)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文件要求联合组织申报,并负责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三)省属单位经主管部门初审后,可直接向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报申报。
第十三条 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对项目及材料进行审核、论证或实地核查,确定支持的备选项目。
第十四条 对通过审核的备选项目,经公示后,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资金计划。
省属单位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市、县属单位由省财政厅将节能资金支出预算指标下达到市财政部门,市、县财政部门根据预算规定及时将节能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五条 同一项目当年省财政其他专项资金已作补助的不再重复安排。
第五章 节能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应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已实施完成的项目组织验收和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并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项目建成经试运行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原申报程序及时向省发改委申请竣工验收。
第十八条 省有关部门、各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应在每年3月底前分别向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报告本部门、本地区上节能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
第十九条 节能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其用途必须与批准的项目口径一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或撤销时,需按原申报程序报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需说明原因,节能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收回。
第二十条 对节能资金使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骗取节能资金,截留、挪用、挤占节能资金等行为,除将节能资金全额收缴省财政外,暂停所在地下一申请省节能专项资金资格,取消项目单位继续申请项目补助的资格,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由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各有关市、县(区)财政局:
现将《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一月三十日
安徽省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安徽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省级财政设立全社会节能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节能资金”),为规范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节能资金,是指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促进全社会节能及相关工作,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
第三条 节能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公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 节能项目支持的范围重点是国家和省节能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类别,节能项目的资金主要采用项目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每个项目只能选择一种支持方式。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
第五条 节能资金安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节能技术政策和安徽省节能工作重点,确定当年节能资金重点支持的方向、范围和支持方式。
第二章 节能资金使用范围和申报条件
第六条 节能资金使用范围:
(一)工业节能。主要用于支持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节约能源项目,重点支持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改造等节能工程中的示范项目等。
(二)公共机构和建筑节能。支持政府机关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政府机关办公建筑监管能力建设等。支持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开展节能示范改造和绿色照明工程示范等。支持大型商场、超市、饭店开展节能示范工程。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等示范工程。
(三)交通运输和农业节能。支持交通运输领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交通工具,节能型交通工具的推广;交通设施节能改造示范等(购买并使用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按照国家、省有关鼓励政策执行)。支持农业机械节油节电和农业节能示范工程。
(四)节能服务业。支持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代表的节能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示范项目。支持节能统计体系、节能监测信息平台和第三方监测机构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委托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开展节能量审核工作。
(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评审。
(六)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支持高效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重点扶持高效节能锅炉窑炉、变压器、电机变频调速、软启动装置、无功补偿装置、绿色高效照明及半导体照明等装备、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化示范。
(七)节能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支持“节能宣传周”等重大节能宣传活动;开展节能监测、节能管理与技术、节能监察执法培训。支持节能政策法规研究制定、重大节能项目前期咨询论证,节能专项规划编制等。
(八)节能国际合作。支持节能科技交流、人才培养、试点示范等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模式和机制;鼓励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等节能项目和融资国际合作。
(九)省政府确定的其他节能工作。
第七条 申报节能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项目主体明确;
(二)申报的项目应符合国家节约能源资源等相关政策的要求,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项目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在行业领域或某一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
(四)项目承担单位具备项目实施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较强,并富有节能创新意识;
(五)项目资金基本落实,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核算真实、完整。
第三章 节能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 省财政厅负责节能资金的预算管理,与省发改委共同下达预算计划,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审核和验收等工作。
第九条 省发改委负责组织申报节能资金项目的审核,提出项目资金计划,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验收和项目实施完成后的绩效评价。
第十条 各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及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各市节能专项资金的组织申报并进行初审,对所申报项目的实施进行调度和管理,受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组织所申报项目的验收等相关工作。
第四章 节能资金的申报、审核和下达
第十一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节能项目,由申报单位向属地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同时提供以下相关附件申报材料,并按下列顺序装订成册,一式三份:
(一)企业基本情况表;
(二)项目基本情况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经济效益包括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和创汇等;社会效益包括节能量等);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法人代码证》复印件(非企业单位);
(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实施方案;
(五)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
(六)用地证明(仅对需新增用地的项目,利用本单位原有土地仅需说明即可);
(七)项目资金落实的凭证(申请节能资金补助或奖励的,应提供已落实或投入项目自有资金的有效凭证的复印件;申请节能资金贷款贴息的,应提供项目贷款合同和已发生的银行贷款凭证及结息单的复印件);
(八)其他需要提供的资料。
第十二条 项目申报程序为:
(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于每年年初联合下发申报通知,明确申报重点和相关要求;
(二)各市、县(市、区)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文件要求联合组织申报,并负责对项目进行初步审查;
(三)省属单位经主管部门初审后,可直接向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报申报。
第十三条 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对项目及材料进行审核、论证或实地核查,确定支持的备选项目。
第十四条 对通过审核的备选项目,经公示后,省发改委会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资金计划。
省属单位由省财政厅直接拨付;市、县属单位由省财政厅将节能资金支出预算指标下达到市财政部门,市、县财政部门根据预算规定及时将节能资金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第十五条 同一项目当年省财政其他专项资金已作补助的不再重复安排。
第五章 节能资金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应加强对项目实施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已实施完成的项目组织验收和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并自觉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审计和监督。项目建成经试运行后,项目实施单位应按原申报程序及时向省发改委申请竣工验收。
第十八条 省有关部门、各市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应在每年3月底前分别向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报告本部门、本地区上节能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情况。
第十九条 节能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其用途必须与批准的项目口径一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或撤销时,需按原申报程序报告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对因故撤销的项目,项目单位必需说明原因,节能专项资金由省财政收回。
第二十条 对节能资金使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骗取节能资金,截留、挪用、挤占节能资金等行为,除将节能资金全额收缴省财政外,暂停所在地下一申请省节能专项资金资格,取消项目单位继续申请项目补助的资格,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由省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