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
广东省环保局粤环【2007】8号文《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中“对电镀、纸浆等重污染行业,由省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在规定区域内建设”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和化学纸浆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4‟149号),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以下简称“电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有个别地区对电镀基地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电镀基地建设中仍存在着选址不合理,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个别地区工作进展缓慢,未能有效配合电镀行业的污染整治。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步伐,保障环境安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粤环„2004‟149号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电镀基地建设要求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以整治电镀类企业(包括电镀生产企业和企业内电镀车间,下同)环境污染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目标,以解决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重点,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要求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布点。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现有的电镀生产企业,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延期搬迁进入电镀基地,具体搬迁时间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确定,但最迟应在2010年底前完成。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的电镀生产企业,经省环保部门会同省经贸委确认后,可以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在原地保留或改造,但不得扩建。各地应结合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制定行政区域内内电镀行业环境整治计划,落实电镀生产企业搬迁时间。
对企业内电镀车间,若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可在原地保留或者建设(含改、扩、新建)。对新建的企业内电镀车间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对现有企业内电镀车间,须经所在地级市环保部门验收确认后,向省环保部门专项备案。企业内电镀车间不得承接对外电镀加工业务。
以上关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除上述可以保留或者建设的电镀项目(含企业内电镀车间),其余凡新、扩、改、迁建的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电镀基地。各地不得审批在电镀基地外建设电镀项目。对无环境容量的地区,电镀基地必须削减污染负荷,满足环境容量,只能接纳该地区现有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经营,不得新增电镀类企业。对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电镀基地以满足环境整治目标为前提,配合现有电镀类企业整治,以搬迁现有电镀类企业为主,实行生产量等量淘汰,总量平衡,污染物削减量须达到40%以上。对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在满足区域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新的电镀项目。
(三)科学选址,确保水环境安全
1、电镀基地的选址建设,必须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流域水质保护规划,以及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规定。原则上,电镀基地要求设置在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内,不得以建设电镀基地为名圈地、占地;电镀基地内的项目建设应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实施保护饮用水源优先、总量(容量)控制和资源优化原则,不得在城市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电镀基地,并应尽量避开或者远离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耕地等环境敏感点,避免电镀基地建设、运营扰民,确保环境安全。东江流域上游市的电镀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前,应先征求下游有关市的意见。
2、电镀基地的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根据当地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来确定。同时,应满足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法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水体,以及城镇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5公里范围内设置排污口。
(四)实行准入制度,严格项目把关
1、设定企业入电镀基地条件,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不得审批其进入电镀基地。
2、电镀基地以配合整治现有电镀类企业为重点,通过整合搬迁促进电镀产业的优化升级,摒弃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低毒、无毒电镀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实行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和清洁生产审核,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类企业至少应达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鼓励电镀类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部废物回收利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3、电镀基地应积极推广使用无氰电镀,对已有成熟无氰的电镀工艺(如镀锌等),禁止使用含氰电镀;对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镀铜打底工艺等尚无成熟无氰替代工艺的,在无氰电镀工艺成熟时即行替代。
4、电镀基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审批,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审批,并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五)高起点建设,科学管理
1、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尽量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镀基地;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实施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化经营。
2、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置给、排水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电镀废水处理新工艺。
3、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控制。基地必须配套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推行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煤则须按规定控制燃料的含硫率,并配套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
必须建设集中式废水处理厂,统一规划建设废水收集、输送管网,各电镀类企业建设废水收集暂存池,通过管道输送到基地废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4、按规定制定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落实有效的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5、建立健全电镀基地和电镀类企业的环境管理档案,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化管理,提高基地环境管理水平。
二、实施程序和时间进度
(一)编制实施方案。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由各市环保部门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中应有对本地区的电镀类企业进入电镀基地提出明确时间要求的内容,报当地政府审定,并抄送省环保部门。各地务必于2007年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在大纲阶段应进行多址比选,确定选址推荐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后,附上当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和当地政府意见,报省环保部门审批。
(三)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实施。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省环保部门批复同意后,电镀基地项目方可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建设。
(四)强化环保验收。电镀基地的环保“三同时”现场管理按照辖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电镀基地和电镀项目竣工后,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其中电镀基地及其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竣工环保验收由省环保部门负责;电镀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按管理权限谁审批谁验收。
三、加强领导,加快推进电镀基地建设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对基地的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电镀基地的建设规划和选址,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电镀类企业进基地,安排资金扶持,加快基地的建设步伐。对符合进入电镀基地条件的企业,各市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鼓励其进入电镀基地。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电镀基地建设给予技术指导。
各市环保部门要抓紧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正在修编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可结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修编将电镀行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的修订内容。在方案编制期间,要主动参与和指导各电镀基地选址的可行性研究,实行多址比选,避免电镀基地选址的不合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促进电镀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应走市场化道路,可以通过BOT、TOT等形式,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违法建设、违法排污,以及选址不合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电镀类企业和电镀基地;加大环境整治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不能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一律予以取缔淘汰;对符合进电镀基地条件的电镀类企业,要制定计划和措施,引导其进入电镀基地经营。省环保局将把各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电镀行业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范围,并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电镀行业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专业电镀企业(指专门对外接受委托加工的电镀企业)及配套电镀企业(指由于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厂内配套电镀生产线的企业)可以在基地外保留或建设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申报和审查程序(其中已含“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提出如下规定:
一、专业电镀企业
(一)在原地保留或改造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2006年电镀生产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且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整个企业的电镀生产总值在70%以上。
2、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企业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专业电镀企业不得在基地外新建和扩建。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由企业向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式八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设备、规模、产值、污染防治等);(2)证明企业符合第一条
(一)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2、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天内,委托省环境技术中心会同省电镀协会和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核查意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核查情况在广东省环保网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3、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公示反馈意见,对申请原地保留或改造的电镀企业提出审查意见。
二、配套电镀企业
(一)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或在原地保留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建或在原地保留。
(1)企业2006年总产值在2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2)应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新建。
(1)企业年总产值在4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按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后应经审核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在原地保留。
(1)由企业向当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具体要求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同时抄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天内完成保留确认。(3)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企业通过保留确认后1个月内,将相关情况上报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专项备案。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
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已有配套电镀企业的总产值若2006年达不到20000万元以上,但满足第二条第(一)款第1点其余要求,且电镀废水送统一定点电镀基地,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的,可申请在原地保留,其申报和审查程序按第一条第(二)款执行。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
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 电镀基地△ 意见 通知
抄送:林木声副省长,省人民政府,各市、县环保局。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7年1月23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
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有关单位: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中“对电镀、纸浆等重污染行业,由省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在规定区域内建设”的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环保局印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和化学纸浆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2004‟149号),要求各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以下简称“电镀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有个别地区对电镀基地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电镀基地建设中仍存在着选址不合理,运作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个别地区工作进展缓慢,未能有效配合电镀行业的污染整治。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步伐,保障环境安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粤环„2004‟149号文,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电镀基地建设要求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以整治电镀类企业(包括电镀生产企业和企业内电镀车间,下同)环境污染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目标,以解决区域性、结构性、行业性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为重点,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要求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科学布点。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对现有的电镀生产企业,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延期搬迁进入电镀基地,具体搬迁时间由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确定,但最迟应在2010年底前完成。其中,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的电镀生产企业,经省环保部门会同省经贸委确认后,可以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在原地保留或改造,但不得扩建。各地应结合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制定行政区域内内电镀行业环境整治计划,落实电镀生产企业搬迁时间。
对企业内电镀车间,若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的要求,选址合理,当地环境容量可以接纳,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可在原地保留或者建设(含改、扩、新建)。对新建的企业内电镀车间项目,其环境影响报告书须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对现有企业内电镀车间,须经所在地级市环保部门验收确认后,向省环保部门专项备案。企业内电镀车间不得承接对外电镀加工业务。
以上关于“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除上述可以保留或者建设的电镀项目(含企业内电镀车间),其余凡新、扩、改、迁建的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电镀基地。各地不得审批在电镀基地外建设电镀项目。
对无环境容量的地区,电镀基地必须削减污染负荷,满足环境容量,只能接纳该地区现有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经营,不得新增电镀类企业。对环境容量较小的地区,电镀基地以满足环境整治目标为前提,配合现有电镀类企业整治,以搬迁现有电镀类企业为主,实行生产量等量淘汰,总量平衡,污染物削减量须达到40%以上。对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在满足区域电镀类企业入电镀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引进新的电镀项目。
(三)科学选址,确保水环境安全
1、电镀基地的选址建设,必须符合《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流域水质保护规划,以及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的规定。原则上,电镀基地要求设置在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的省级开发区内,不得以建设电镀基地为名圈地、占地;电镀基地内的项目建设应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应实施保护饮用水源优先、总量(容量)控制和资源优化原则,不得在城市建成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电镀基地,并应尽量避开或者远离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耕地等环境敏感点,避免电镀基地建设、运营扰民,确保环境安全。东江流域上游市的电镀基地环境影响报告书在报省环保部门审批前,应先征求下游有关市的意见。
2、电镀基地的废水及其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根据当地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来确定。同时,应满足所在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不得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功能区划要求、又无法解决环境容量问题的水体,以及城镇自来水厂取水口上游5公里范围内设置排污口。
(四)实行准入制度,严格项目把关
1、设定企业入电镀基地条件,实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不得审批其进入电镀基地。
2、电镀基地以配合整治现有电镀类企业为重点,通过整合搬迁促进电镀产业的优化升级,摒弃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低毒、无毒电镀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实行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和清洁生产审核,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类企业至少应达到《指标体系》规定的清洁生产企业要求。鼓励电镀类企业提高清洁生产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企业内部废物回收利用,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3、电镀基地应积极推广使用无氰电镀,对已有成熟无氰的电镀工艺(如镀锌等),禁止使用含氰电镀;对镀金、银、铜基合金及镀铜打底工艺等尚无成熟无氰替代工艺的,在无氰电镀工艺成熟时即行替代。
4、电镀基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省环保部门审批,进入电镀基地的电镀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由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审批,并报省环保部门备案。
(五)高起点建设,科学管理
1、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尽量延长生产链,实现资源的充分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电镀基地;要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效能建设,实施功能分区,实现产业化经营。
2、按照“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循环用水”的原则,优化设置给、排水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电镀废水处理新工艺。
3、实施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控制。基地必须配套建设集中供热设施,推行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燃煤则须按规定控制燃料的含硫率,并配套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85%以上。
必须建设集中式废水处理厂,统一规划建设废水收集、输送管网,各电镀类企业建设废水收集暂存池,通过管道输送到基地废水处理厂统一处理。
4、按规定制定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落实有效的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确保环境安全。
5、建立健全电镀基地和电镀类企业的环境管理档案,建立区域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和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动态化管理,提高基地环境管理水平。
二、实施程序和时间进度
(一)编制实施方案。以地级以上市为单位,由各市环保部门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中应有对本地区的电镀类企业进入电镀基地提出明确时间要求的内容,报当地政府审定,并抄送省环保部门。各地务必于2007年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二)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在大纲阶段应进行多址比选,确定选址推荐方案。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完成后,附上当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和当地政府意见,报省环保部门审批。
(三)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实施。电镀基地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省环保部门批复同意后,电镀基地项目方可报地级以上市政府批准建设。
(四)强化环保验收。电镀基地的环保“三同时”现场管理按照辖地管理的原则,由当地环保部门负责。电镀基地和电镀项目竣工后,应按规定及时办理竣工环保验收手续,其中电镀基地及其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竣工环保验收由省环保部门负责;电镀项目的竣工环保验收,按管理权限谁审批谁验收。
三、加强领导,加快推进电镀基地建设
各地级以上市政府对基地的建设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电镀基地的建设规划和选址,制定政策和措施引导电镀类企业进基地,安排资金扶持,加快基地的建设步伐。对符合进入电镀基地条件的企业,各市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鼓励其进入电镀基地。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电镀基地建设给予技术指导。各市环保部门要抓紧编制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方案,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正在修编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地级以上市,环保部门可结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的修编将电镀行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纳入环境保护规划的修订内容。在方案编制期间,要主动参与和指导各电镀基地选址的可行性研究,实行多址比选,避免电镀基地选址的不合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在各自职能范围内,研究制定促进电镀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电镀基地建设;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应走市场化道路,可以通过BOT、TOT等形式,由有资质的专业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违法建设、违法排污,以及选址不合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电镀类企业和电镀基地;加大环境整治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不到清洁生产要求、不能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电镀类企业,一律予以取缔淘汰;对符合进电镀基地条件的电镀类企业,要制定计划和措施,引导其进入电镀基地经营。省环保局将把各地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和电镀行业环境整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珠江综合整治考核范围,并将会同省有关部门对各地电镀行业整治工作进行专项督查。
第三篇: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的通知
粤环„2007‟83号
各地级以上市环保局:
根据经省政府同意、我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粤环„2007‟8号)的规定,关于电镀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由我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现将我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等部门制订的本补充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此外,各市在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过程中应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对相关文件出台前已存在的电镀工业区或电镀企业集中建设区的整合、提升,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
二○○七年十月三十一日
主题词:环保电镀统一规划统一定点意见规定通知 抄送: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省环境技术中心,省电镀协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局办公室2007年10月31日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
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规定(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基地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现就专业电镀企业(指专门对外接受委托加工的电镀企业)及配套电镀企业(指由于生产工艺需要必须在厂内配套电镀生产线的企业)可以在基地外保留或建设应具备的条件以及申报和审查程序(其中已含“具有一定规模”的具体标准及具体实施意见),提出如下规定:
一、专业电镀企业
(一)在原地保留或改造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2006年电镀生产总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且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整个企业的电镀生产总值在70%以上。
2、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企业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专业电镀企业不得在基地外新建和扩建。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由企业向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同时抄送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并提供以下材料(一式八份):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工艺、设备、规模、产值、污染防治等);
(2)证明企业符合第一条
(一)款的相关文件和资料。
2、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60天内,委托省环境技术中心会同省电镀协会和企业所在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提出核查意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将核查情况在广东省环保网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
3、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公示反馈意见,对申请原地保留或改造的电镀企业提出审查意见。
二、配套电镀企业
(一)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或在原地保留应具备以下条件。
1、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建或在原地保留。
(1)企业2006年总产值在2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应经清洁生产审核达到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
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污染物能够全面稳定达标。
(5)无因环保问题引发群众投诉的记录。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新建。
(1)企业年总产值在40000万元以上,且电镀车间自动生产线的产值占电镀生产总值的75%以上。
(2)按国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进行设计,建成后应经审核达到“清洁生产先进企业”要求。
(3)企业选址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环保规划等,位于非生态敏感区,厂址周围100米范围内无居民集中居住区,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纳污水体水质符合相应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有环境容量等。
(4)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废水排放口设置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省、市环保部门联网,工业用水循环回用率达到60%以上。
(二)申报和审查程序。
1、在原地保留。
(1)由企业向当地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出确认保留申请(具体要求由各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同时抄送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2)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0天内完成保留确认。
(3)地级以上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企业通过保留确认后1个月内,将相关情况上报省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专项备案。
2、在定点电镀基地外改、扩、新建。
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级以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已有配套电镀企业的总产值若2006年达不到20000万元以上,但满足第二条第(一)款第1点其余要求,且电镀废水送统一定点电镀基地,或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公司集中处理的,可申请在原地保留,其申报和审查程序按第一条第(二)款执行。
第四篇: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意见的通知粤环 [2004]149号
广东省环保局粤环【2004】149号文《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实施
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文
件
粤环 [2004]149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
点实施意见的通知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珠江综合整治工作的决定》(粤发〔2002〕16号)精神,加强电镀行业的环境管理,有效防治电镀污染,根据省府领导同志批示,现就电镀行业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定点”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有效控制全省电镀行业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促进我省水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编制原则
1、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鼓励企业清洁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统一规划、集中控制原则。省制定原则和指引,地级以上市具体实施统一规划、定点工作。
3、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原则。在影响城乡居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范围内,不得规划、定点建设电镀项目,确保饮用水安全。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新建企业和老企业有所区别,以集中建设为主,零散老企业按需要经治理达标后适当保留,限期搬迁进入定点电镀工业基地。
5、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污染者付费”相结合的原则。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1、2006年起,新建专业电镀项目(指对外提供电镀加工服务、非附属配套生产的电镀项目,下同)全部进入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生产和经营。
2、到2005年底,实现电镀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能全面达标的电镀企业,一律关闭、淘汰。
3、到2007年底,全省专业电镀企业全部集中进基地,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全面综合处理,废水重复利用率达60%以上,全省电镀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2年减少15%以上。
(二)主要任务
1、合理规划全省电镀行业布局
原则上每个地级以上市设1-2个定点基地,部分沿海地级以上市根据需要可增设1个定点基地,不得在城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特殊保护区域设定点基地。各定点基地选址要符合城市总体
规划和区域环保规划、流域水质保护规划要求,建设与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总量(容量)控制要求,在基地建设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省环保局批准后基地方可开工建设。
凡新、扩、改、迁建的专业电镀项目全部进入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建设、生产和经营。现有专业电镀企业和必须配套建设电镀工艺生产线的新建企业,必须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具有一定规模,选址合理,并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不符合上述要求的现有专业电镀企业,逐步清理、调整进入定点电镀工业基地。
电子、灯饰、五金等特殊行业必须配套的电镀工艺生产线或电镀车间,必须加强综合整治,淘汰含氰电镀工艺等对环境不友好的工艺,必要时设置独立的电镀废水处理装置,将电镀废水单独处理,或采取集中处理措施,保证各种污染物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对废水实施深度处理,提高水的回用率;对固体废物实施回收综合利用,引导这些行业上规模、上档次,集中生产。严把配套的电镀工艺生产线或电镀车间的审批,防止借配套电镀工艺的名义建设专业电镀企业。
2、规范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建设,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
各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必须按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与管理,并创造条件实现产业化经营。基地应具备一定规模(建议在10万~50万平方米之间),统一规划设置废水收集、输送管线,配套先进、完善的电镀废水分类集中处理设施和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电镀废水处处理运行由有污染防治设施营运资质的单位承担,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废水回用率达60%以上;无组织排放废气经充分收集吸收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回收综合利用。
3、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鼓励研究、引进、推广无毒、低排放新电镀技术,积极推进企业进行电镀生产工艺和废水处理工艺改革,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实现全行业节能、降耗、减污。进入电镀基地项目(包括新建及搬迁项目)最低应满足二级清洁生产技术指标(清洁生产具体参考指标参见附件:电镀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
三、主要措施
(一)纳入计划,督促实施
各地要按照规划目标确定的时间要求完成电镀行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要指定有关部门负责,结合当地的环境保护规划、总量控制计划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出专业电镀企业进入基地具体计划,经地级以上市环保局审查、省环保局确认后报当地政府批准实施。要加强对已有电镀企业的执法检查,督促电镀企业履行治理职责,实现全面达标;对经限期治理仍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关、停、并、转、迁。
(二)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狠抓落实
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通力合作,狠抓落实。发展改革部门应将电镀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建设部门要依法做好核发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作规划许可证)工作;国土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对规划定点征用土地提供支持;环保部门履行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严格执法,加强跟踪监督检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指导基地建设、跟踪监督落实,促进意见顺利实施。各地要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利于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政策,适当对已有企业进入基地提供优惠政策。
(三)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有效控制新污染源
认真贯彻国家、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和水质保护政策法规,把好审批关。除定点基地外
全省范围内不得再审批定点外的新建专业电镀项目,所有新建专业电镀项目一律进入“统一规划、统一定点”的电镀工业基地,违者将按照省监察厅、环保局《关于贯彻〈中共广东省纪委、广东省监察厅关于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为党政、纪政处分的暂行规定〉的意见》(粤环〔2004〕41号)查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推行清洁生产,建设项目污染物要排放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要求,努力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四)加强监督管理
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安装在线监控(监测)系统,按照国家环保总局《2003~2005年污染防治计划》的要求,对现有电镀企业和拟定点电镀工业基地分期分批实施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及设备运转情况的在线监控,杜绝企业偷排污染物行为,确保企业排放污染物不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各定点基地的电镀企业及已有电镀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计,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取到2010年一半以上定点基地获得认证。
进一步加强电镀行业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管理,电镀行业的废水处理污泥和所有电镀中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必须送有资质的定点单位进行处理,并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五)各级经贸部门会同物价、环保、建设部门制定鼓励定点工业基地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市场化营运的政策,提高污染治理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有资质的单位为电镀企业提供废水及废渣集中处理服务。
第五篇:广东省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粤府〔2011〕64号
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我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我省学前教育水平,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千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保教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城乡、公办与民办并举、多元化多层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而全省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紧缺,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加上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地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比较突出。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对祖国、对民族、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与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改革创新,强化规范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儿童发展为本,尊重儿童权利,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力争实现全省学前教育三年大变化、五年大发展,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各级政府切实承担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鼓励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园。
2.突出公益性和普惠性。面向所有适龄儿童,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
3.普及和提高并重。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大力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缩小城乡之间、园际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三)发展目标。
到2013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办园条件规范化、保教工作科学化。学前教育学位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6%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逐年提高。
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能满足大部分群众对有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其中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区)达95%,其余地区各县(市、区)达85%以上。全省大部分幼儿园达到规范化要求。
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能满足群众对有质量学前教育的需求。全省实现高质量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0%以上。
三、多途径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学前教育,实现幼儿园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
(二)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各地要根据人口规模和现有学前教育机构布局情况,认真制订幼儿园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加大财政投入,逐年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要对辖区内公办幼儿园重新登记造册,切实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各地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资产属于国有的乡镇(含街道,下同)中心幼儿园,不得将公办幼儿园出租,已出租的合约期满后要收回。对办园条件较差、达不到规范化标准的公办幼儿园要进行改建、扩建,达到安全、适用的办园水平。
(三)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要把发展农村幼儿园作为“十二五”期间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要大力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规范化的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合理配备人员编制。要结合农村人口分布和流动趋势合理布局,乡镇所在地和大村要独立举办幼儿园,小村可采用分园、联合办园等形式举办幼儿园。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利用非公有资产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园。创造更多条件,着力保障留守儿童入园。
(四)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或返还收费、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教育发展的税收政策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办园。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优惠政策,对面向大众、收费合理、办学规范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落实国家关于民办幼儿园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的规定,切实维护民办幼儿园的合法权益。民办幼儿园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收费标准。组织开展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交流和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学水平。
(五)大力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区别城乡不同情况,分类制订规范化幼儿园办园标准,在全省启动规范化幼儿园建设工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幼儿园准入标准。
各地要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入园需求。面向残疾儿童的康复幼儿园,要参照规范化幼儿园标准和残疾儿童康复的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六)完善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镇住宅小区没有配套幼儿园的,应根据居住区规划和居住人口规模,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的住宅小区开发,按照城乡规划和学前教育规划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用地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障。未按规定安排配套幼儿园建设的小区规划不予审批。建成后的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归口教育部门统一管理。教育部门要及时主动做好接收和管理工作。资产属国有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要办成公办幼儿园。城镇幼儿园建设要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一)坚持科学保教。各地要坚持依法办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成长环境,全面提高保教质量。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切实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幼儿园落实幼儿膳食营养标准,保证幼儿身体成长需要。
(二)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加强学前教育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学前教育教研网络。开展制度化、经常性的区域学前教育教研活动,以教研科研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建立省级学前教育专家指导机制,完善决策、咨询和指导制度。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
(三)高度重视幼儿园安全监管工作。各地要建立健全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安全设施和保安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各项安保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不断提高预防、发现、控制和处理事故的能力。各级教育部门、各有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加大对幼儿园的安全监管力度,建立全覆盖的幼儿园卫生、安全监管体系和应急防范制度,严防事故发生。
(四)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各地要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开展全面排查,实施分类治理,督促整改。对整改后达到办园标准的,颁发办园许可证;达不到办园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幼儿。要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县级教育部门负责辖区内各类幼儿园的审批工作,要公开审批制度、标准和程序。要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动态监管,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要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坚决查处乱收费行为。
五、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规范幼儿园教职工管理。加快制订我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及时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足额配备各级各类幼儿园教职工。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园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完善幼儿园教职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积极探索教职工退出机制和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培训机制。
(二)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统筹培养的力度,建设全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扩大5年制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培养规模,加强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规范学前教育师范专业准入标准,确保幼儿教师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保育人员准入条件,提升保育人员素质。加强幼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幼儿教师短缺问题。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切实加强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发挥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师德教育,不断提高在职幼儿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各地要建立健全5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培训管理。确保到2015年,全省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培训面达100%。
(三)切实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完善幼儿园教职工工资福利和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确保幼儿园教师各项待遇落实到位。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参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公办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标准,制订当地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的指导意见。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合法权益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地要把
各类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范围,对优秀的园长和幼儿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
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切实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11年起,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优先考虑和满足当地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地方教育附加和教育费附加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幼儿园建设。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2011年,省安排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规范化幼儿园。要根据实际制订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机制,完善涵盖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公共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机制。
各地要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享受减免税费和租金政策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要在加强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办成低收费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要坚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完善政府、社会与家庭合理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要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省有关部门要制订学前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加强资金监管。
七、构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一)完善办园管理体制。学前教育以县为主,县、乡镇(街道)分级负责,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学前教育发展的组织实施、统筹规划、资金筹措、园舍建设、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承担发展农村和社区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建设并办好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筹措办园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加强幼儿园周边环境、就学安全和膳食管理。省和地级以上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规划、政策指导和协调管理,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各级各类幼儿园实行属地管理,由所在地县(市、区)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归口相关部门审批,具体管理办法由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制订。
(二)健全考核和责任落实机制。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对地方主要领导教育工作考核以及教育强县、强镇和县域教育现代化督导验收指标体系。各地要建立学前教育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层次和部门责任目标,实施问责制。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示范县、示范镇创建试点工作。省每年对各地贯彻落实国发〔2010〕41号文和本意见精神以及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布各地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和财政经费投入情况,对学前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市、县(市、区)给予通报表扬。
(三)完善工作协调机制。要健全教育部门主管、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学前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教育部门主管学前教育工作,要完善政策,制订标准,充实管理、教研力量,加强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动态管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
制。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制订和落实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税务部门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扶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制订和完善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资源(房管)部门要落实城镇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幼儿园的规划、用地政策。价格、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省价格主管部门要及时出台《民办幼儿园收费备案实施细则》,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监管。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食堂的监督检查。民政、工商、安全生产监管、质检、消防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依法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对家庭教育、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宣传指导。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要加大学前教育宣传力度,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