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闽政〔1999〕10号,1999年3月17日)(范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 2 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 3 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 4 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
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11.托管合同终止时,应及时公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同时向登记机关办理托管企业注销手续,缴交营业执照。在清算完结前,除为执行清算外,受托方对被托企业财产不得处理。
→ 【打印】 【发送给朋友】 【关闭】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6 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 9 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
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11.托管合同终止时,应及时公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同时向登记机关办理托管企业注销手续,缴交营业执照。在清算完结前,除为执行清算外,受托方对被托企业财产不得处理。
第二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发布单位】81302
【发布文号】闽政[1999]10号 【发布日期】1999-03-17 【生效日期】1999-03-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的通知
(闽政〔1999〕10号)
宁德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三月十七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程序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国有工业企业三年改革和摆脱困境的若干意见》(闽政〔1998〕14号),指导、规范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工作程序。
(一)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
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设立应符合“具有适度经济规模、较大覆盖范围”的原则,地(市)一级,可组建1至2个综合性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但组建净资产在5亿元以下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地市只能组建1家,需要组建2家的,每家净资产都必需在5亿元以上。省级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组建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通过对相关产业的资产重组后实施,净资产一般应在10亿元以上。县级原则上不组建。
2.地(市)一级组建营运机构,由地(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省级营运机构的组建由拟组建机构为主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申报材料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由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后,报省国有企业改革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3、县级国有资产总量较大,确需组建营运机构的,由县(市)政府负责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章程和申请报告,经所在地(市)政府初审后,送省国有资产管理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论证,再报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
4、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所涵盖企业的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及其他基本情况,组建机构的基本条件,组建机构的基本原则,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机构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发展规划等。
5、经省联席会议审定通过后,由省政府做出批准设立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决定。
(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1.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采用发起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市及地、市以下企业,由地、市政府授权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公司申请。省属或省直部门管理的企业,由省直主管部门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筹建申请。
2.发起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应签订发起人协议,共同推举一个发起人为申请主办单位。以申请主办单位的隶属关系为准,按第1点的规定提出筹建申请。
3.筹建申请送达省政府授权部门后,该部门在10天内做出是否同意筹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决定。同意筹建的,发出批准文件。
4.经同意筹建的,企业拟订公司改制方案和公司重组报告,制订公司章程草案,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资产评估、财务审计、业绩预测、法律认证等工作。
5.企业筹建工作基本完成后,地、市政府授权部门或省直主管部门提供相应的文件、材料,向省政府授权部门提出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式申请。
6.省政府授权部门根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报告,审查企业报送的文件、材料,提出审查意见报省政府。由省政府发出批准公司设立的文件。企业持批准文件和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应有出资人、企业工会代表、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确认,其中涉及土地资产评估的要报土地管理部门确认(以下同)。
2.拟组建多元投资主体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制定改制方案和有限责任公司章程,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有关申报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备案。申报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可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
3.组建国有独资公司的,企业应将申报材料报同级政府或授权机构(部门)审批,企业持批复文件和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四)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设立
1.企业向出资人或主管部门提出改制申请,经同意后,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界定等改制前期准备工作,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财政)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2.企业改制申请被视为同意后,应当成立改制筹备工作小组,其成员应有工会代表和职工代表参加。筹备小组负责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章程以及认股方案,并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后,连同职代会意见等有关申报材料报出资人或主管部门审议。材料送达15个工作日内,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无异议即视为同意。
3.企业召开发起人会议,做好认股工作,筹集资本金。企业随带验资证明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确认书及有关申报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改制企业召开职工股东大会。按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董事会(具体原则由企业章程自行确定);经营者和其他生产经营骨干拥有较多股份的,可按实际股权同比例拥有投票权,政府有关部门不予干预。
5.改制企业按照工商、财政、国资、土地、劳动、税务、银行等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办理资产过户、劳动关系变动、变更登记等有关手续。
(五)企业集团的设立
1.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国有独资公司的,由母公司提出申请,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后,由母公司为主草拟可行性研究报告、企业集团章程和集团公司章程等有关材料,报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审核。
2.母公司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章程进行论证,并将论证结果及相关材料报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
3.母公司持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审批文件及相关材料到登记机关登记。
4.组建集团的母公司属多元投资主体的,由母公司持组建集团相关材料,报原主管部门或国有出资人备案,直接到登记机关登记。
(六)企业兼并
1.国有独资企业拟实施兼并,应提出申请,经同级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同意后进行。
2.兼并双方洽谈提出兼并意向,分别向各自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批复后,达成兼并意向。
3.由兼并方企业为主制订兼并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兼并后企业结构调整、债务偿还计划、职工安置意见以及兼并后的发展规划等。
兼并方案应报被兼并方主要债权人备案,主要债权银行要介入企业兼并的实施过程。
4.制订方案时应吸收兼并双方工会代表参加,兼并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形成后,应经兼并双方职代会审议。兼并方如为股份制企业,应经董事会审议;股份合作制企业应经股东会审议。
5.需进行资产评估的,由被兼并方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委托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6.清理债权、债务,确定资产或产权转让底价。
7.由被兼并方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的部门牵头,召集各有关部门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通过后,兼并双方签订协议。
8.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兼并要纳入国家计划的,须报市企业兼燕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报全国领导小组批准。
9.兼并双方凭政府或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的批复和兼并协议,持相关材料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资产和债权、债务转移手续。
(七)企业破产
1.制定破产预案: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经主管部门同意制定破产预案,并经职代会审议,报政府有关部门审查通过后,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破产预案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概况,会计报表及亏损情况说明,债权、债务状况,资产处置方案,职工安置渠道及费用标准,拟核销呆、坏帐准备金数额等。
2.破产申请:
(1)破产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破产申请报告,并附破产申报材料,包括:破产前企业财务报表(向法院申报破产前的财务报表);债权债务清册;固定资产清册;企业亏损情况说明。
(2)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同意破产的批复。
(3)破产企业向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
(4)债权人申请破产:债权人对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可以直接向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债务人破产,并提供关于债权数额、有无财产担保以及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有关证据。
(5)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破产企业,需报市协调小组初审,由省协调小组审核后报全国协调领导小组批准。
3.破产受理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依据《破产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依法审理。
4.职工安置:劳动部门应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在破产企业设立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职工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政策的破产企业,其资产变现所得不足以安置职工时,破产程序可提前终结。
5.清算组向税务、工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注销手续,之后将全套材料提供开户银行上报审批冲销呆坏帐。
(八)承包、租赁
1.由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制定承包、租赁方案。方案应包括承包、租赁合同和确定经营者的办法。企业实行整体承包、租赁的方案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
2.承包、租赁合同应重点载明国有资产的承租费和对承包、租赁企业原职工承担的责任,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及银行贷款等债权债务处理办法。
3.承包方或承租方的确定应以竞标产生为主。竞标工作由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牵头组织进行。
4.承包或承租方确定后,由主管部门或政府授权部门和承包方或租赁方签订合同。
5.承包应采取风险抵押或《担保法》规定的其他担保形式,确保承包合同的履行,防止承包人包营不包亏。具体办法由发包、承包双方约定。
6.承包租赁期一般不少于5年,期满时应进行审计,根据审计兑现合同所有内容。
7.实行承包、租赁的企业下岗职工较多的,也必须建立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负责该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培训。
(九)企业出售
1.企业向主管部门或出资人提出出售的申请。
2.企业主管部门或出资人组织清查拟出售企业的资产、负债、职工等有关情况;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核实和评估;聘请具备资格的审计机构对出售企业的原法人进行离任审计;清理拟出售企业的债权、债务,制定企业出售方案。清查、清理工作应当吸收职工代表参加。评估结果报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3.出售方案的内容应包括:①企业概况;②企业资产、债权、债务状况;③产权出售方式;④职工安置办法;⑤债权、债务处理办法;⑥其他有关事项。
4.出售方案及职工安置办法应征求工会意见,并提交职代会审议,由出资人或主管部门组织对方案进行论证。
5.出售县(市、区)属企业,由县政府提出方案,报地级市政府审批,并报省政府备案;地(市)属企业出售,由地市政府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省属企业出售,由主管部门或出资者提出方案,报省政府审批。
6.确定出售底价,发布出售公告,以公开招标形式选择购买者。拟购买者须向出售方提出购买申请,由出售方审查其资信情况。同等条件下,本企业在职人员拥有优先购买权。但本企业在职人员中,对企业亏损负有直接责任,或有收入来源不明的人员,不得购买。
7.主管部门或出资人与购买者签订出售(转让)合同,由公证部门公证。8.出售收入归出资者或同级财政,首先应用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再投入,其它的也可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担保。
9.职工安置由企业出售收益方负责,并与被安置的职工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手续。购买者须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职工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0.办理资产、债权、债务的移交以及产权变更、企业法人变更和债务登记等相关手续。
具体按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执行。
(十)托管
1.托管是指企业的主管部门或出资人(委托方),通过合同形式,将经营不善的企业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法人或自然人(委托方),实行委托资产的有偿经营。委托方初步选定受托方,由委托方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委托申请,并提供被托企业概况、受托方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信证明等材料。由主管部门选定的受托方情况应向职工公布。
2.根据委托方的申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批复。
3.委托企业应对资产进行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办理国有资产确认,以核定的有效资产总额作为委托企业的资产保值增值基数。
4.委托方牵头组织被托企业同受承托方洽谈,并组织有关部门论证受托方提出的企业托管、发展方案,对受托方进行以往经营管理绩效的论证和资信审查。
5.采取协议或竞标的方式双向选择合作伙伴。
6.委托、受托双方就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托管合同。托管合同应当包含有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条款。
7.受托方向委托方交纳风险抵押金,由委托方向受托方颁发委托经营书。
8.承托方凭合同和委托经营书办理资产清点移交和企业法人变更等手续。
9.托管合同期满,由委托、受托双方共同指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被托企业进行资产评估,据此清算交割,兑现承托方收益。
10.托管期限一般为2-3年。托管期满视情况确定适当的改革形式。
11.托管合同终止时,应及时公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清算,同时向登记机关办理托管企业注销手续,缴交营业执照。在清算完结前,除为执行清算外,受托方对被托企业财产不得处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16〕45 号)
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根据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6〕31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管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健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总体得到管控。到2030年,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
主要指标: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掌握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1.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详查
2017年6月底前,完成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编制。在现有相关调查和监测工作基础上,以农用地和工矿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查明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18年底前完成;掌握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企业(以下简称“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2020年底前完成。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建立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财政厅、农业厅等参与,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
重点加强市、县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备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所需仪器设备和人员。以厦门、泉州、福州、三明等土壤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较好的地市为依托,提升区域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立健全监测人员培训制度,每年至少开展1次全省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各级政府要根据土壤环境监测事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土壤环境监测等基础能力建设投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财政厅等参与
合理布设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由省环保厅会同各相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建设覆盖全省、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在耕地、林地等布设土壤环境监测基础点位,每5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选取蔬菜产业基地、果园和茶园集中分布区、饮用水水源地,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及其影响区域等,布设土壤环境监测风险点位,每3年开展1次监测,掌握重点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情况。2020年底前,实现全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所有县(市、区)全覆盖。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农业厅、经信委等参与
3.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结合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2017年底前,制定全省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整合环保、农业、国土、科技等现有土壤监测数据,统筹土壤环境监测数据采集网络,优化监测数据采集流程,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系统构建,实现省—市—县三级土壤环境数据共享、动态更新,并对接国家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数据共享,编制资源共享目录,明确共享权限和方式,发挥土壤环境大数据在污染防治、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运行维护等方式,提升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的专业化水平。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国土厅、数字办、经信委、卫计委、林业厅、住建厅、科技厅、海洋渔业厅等参与
(二)严格监管各类土壤污染源
1.强化工矿企业环境监管
加强日常环境监管。各地要根据工矿企业分布和污染排放情况,在2017年底前,确定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实行动态更新。列入名单的企业每年要自行对其用地进行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向所在地环保部门备案。有关市、县每3年对重点监管企业周边区域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数据及时上传省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结果作为环境执法和风险预警的重要依据。以电镀集控区、制革集控区和铅酸蓄电池生产集中区域等为重点,鼓励企业优先选用易回收、易拆解、易降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并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定期开展生产设备、设施巡查巡护,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材料、产品或者废物的扬散、流失和渗漏等问题,防止土壤污染。各市、县环保部门要定期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巡查,督促企业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非正常运行情况。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负责
规范企业拆除活动。以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较多的地市为重点,严格监管重点行业企业拆除活动,在拆除生产设施设备、构筑物和污染治理设施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事先制定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方案,并报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工信部门备案,防范拆除活动污染土壤。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土壤。以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域为重点,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继续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绿色矿山发展示范区建设。自2017年起,在全省铅锌、铜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制定并实施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实施方案。2018年底前,完成我省铅锌矿污染专项整治。在返还采矿权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或采矿权许可证续约时,采矿权人要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技术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情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土壤污染治理纳入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完成情况的重要验收内容,矿山企业未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的,环境影响后评价不予通过。2017年底前,各市、县要完成历史遗留尾矿库排查,制定综合整治方案,优先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上游和永久基本农田周边地区开展整治工作。重点监管尾矿库所在企业要在2018年底前完成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按规定编制、报备环境应急预案。强化对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辐射安全监管,自2017年起,稀土、锆英砂等伴生放射性矿产开发利用企业每年要对矿区和厂区土壤进行辐射环境监测。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安监局、经信委等参与
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国控区和省控区要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整治,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并落实相关总量控制指标,提高制革、铅锌矿采选、铅酸蓄电池、电镀等行业准入门槛。新建的重点行业企业,原则上应布局在规范设立的工业园区内;加快推进现有涉重金属行业企业进入园区集聚发展,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施深度治理,进一步削减重金属排放量。强化对重金属污泥等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理处置。严格控制有色金属生产、炼钢、铁矿石烧结和废弃物焚烧等重点行业规模。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负责
2.规范废物处理处置活动
由各市、县负责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及大宗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排查和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2017年底前制定完成整治方案并有序实施。进一步健全危险废物源头管控、规范化管理和处置等工作机制,科学规划和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在大型石化产业基地、以化工为主导行业的工业园区,以及规模化的皮革、合成革、电镀专业集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贮存处置设施。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商务厅等参与
以电子废物拆解集中区和拆船厂等为重点,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加工工艺、集聚发展,集中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不得采用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工艺或者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经信委牵头,省国土厅等参与
3.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强化典型示范引导,大力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以生猪养殖大县为重点,组织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整县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创新治理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着力提高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和防治效果。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可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任务,实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防止兽药、饲料添加剂中的有害成分通过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对土壤造成污染。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财政厅、环保厅等参与
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以我省水稻主产区为重点,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措施。推进化肥施用零增长行动,2016年底前,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不低于2000万亩(次)。科学施用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蔬菜主产区、水果优势产区和茶叶优势产区,建设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县,2016年底前,完成28个示范县建设,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健全完善“监管部门+农资企业+农户”的农资监管信息化网络,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实名购买农药、兽药制度,2016年底前,建成农药、兽药监管平台。加强平台线上巡查,适时掌握农药、兽药产品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向动态,及时调查处理购销异常情况。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自2017年起,选取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等,开展绿色生态农业补贴试点。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有机肥养分还田率达到6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社等参与
加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农膜的行为。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农村定点有偿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站点,建立健全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自2017年起,在我省水稻主产区、蔬菜主产区、水果优势产区和茶叶优势产区,选择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到2020年,实现上述农产品主产区全覆盖,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模式。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供销社等参与
加强灌溉水水质管理。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开展1次主要灌溉水水源的水质监测。灌溉用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生活污染控制
结合宜居环境建设行动,在福州、厦门等地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完善城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落实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制度。深入实施“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范围,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2020年底前全省70%以上行政村覆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所有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厅、环保厅等参与
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对我省在用、停用和已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周边土壤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所的排查,摸清数量、分布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严格规范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坚决查处渗滤液直排和超标排放行为,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漏、防扬散等措施。各地要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去向检查力度,规范污泥处置。到2020年,市、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开展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等资源化利用示范。逐步建立全省有毒有害生活垃圾的收集贮存网络和安全处置体系。减少过度包装,鼓励使用环境标志产品。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住建厅牵头,省发改委、住建厅、经信委、财政厅等参与
(三)加强农用地保护与安全利用
1.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
2017年底前,根据国家技术规范,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三个类别,以耕地、园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为依据,开展耕地、园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在福州、莆田、漳州等部分县(市、区)开展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园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逐步建立分类清单,2020年底前,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要全部完成划定工作,送省环保厅汇总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定。根据土地利用变更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各县(市、区)每3年对各类别耕地、园地面积及分布等信息进行更新。逐步开展林地等其他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农业厅、国土厅牵头,省林业厅等参与
2.优先保护质量较好耕地和园地
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支持各县(市、区)推进实施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产粮大县、蔬菜主产县、水果和茶叶产业重点县要制定土壤环境保护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向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地区倾斜。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面积减少或土壤环境质量下降的县(市、区),进行预警提醒并依法采取环评限批等限制性措施。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农业厅、环保厅、水利厅、财政厅等负责
防控企业污染。禁止在优先保护类耕地和园地集中区域新建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企业,现有相关行业企业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提标升级改造。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3.积极推进耕地和园地安全利用
安全利用类耕地和园地集中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制定实施受污染耕地(或园地)安全利用方案,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采取施用改良剂、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调控以及替代种植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牵头,省国土厅等参与
4.全面落实耕地和园地严格管控
加强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和园地的用途管理,依法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对威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有关县(市、区)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并落实相关措施。制定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计划。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任务。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林业厅牵头,省国土厅、财政厅、环保厅、水利厅等参与
5.加强林地土壤环境管理
在林地分布区域,要建立产出食用林产品质量定期检测制度,发现超标的,要及时采取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严格控制林地的农药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完善生物农药、引诱剂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广力度。对林地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的区域,应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评估与治理修复。
责任单位:省林业厅、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
(四)严格管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
1.建立调查评估制度
自2017年起,对拟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行业企业用地,以及用途拟变更为居住和商业、学校、医疗、养老机构等公共设施的上述企业用地,土地使用权人要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定,负责开展土壤环境状况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已经收回的,由所在地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开展调查评估。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经信委参与
自2018年起,重度污染农用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调查评估结果报送市级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经信委、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2.明确风险管控要求
自2017年起,各县(市、区)要结合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情况,根据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结果,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符合相应规划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要求的地块,可进入用地程序。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限制人员进入、禁止土壤扰动,制定周边影响区域环境保护方案,每年至少开展1次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空气环境监测;发现污染扩散的,责令相关责任方清理残留污染,有关责任主体要制定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封闭污染区域,采取污染物隔离、阻断等工程和管理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牵头,省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等参与
3.落实监管责任
各市、县要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和供地管理,土地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住建厅牵头,省环保厅参与
各级城乡规划部门要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城乡规划论证和审批管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地块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地征收、收回、收购以及转让、改变用途等环节的监管。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活动的监管。建立规划、国土、环保等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实行联动监管。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负责
(五)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
1.加强空间布局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在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和产业退出制度。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布局重点行业企业,实行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加强规划区划和建设项目布局论证,根据土壤环境等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责任单位:省住建厅、环保厅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经信委、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管理,完善用地控制指标和定额标准,建立节约集约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城乡建设用地“三界四区”(“三界”即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禁建边界,“四区”即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理,落实土地用途管制。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修订完善各行业用地标准和控制指标,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化解过剩产能等,有序搬迁或依法关闭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的现有企业。结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科学布局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废旧资源再生利用等设施和场所。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经信委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2.加强海岸带环境保护
沿海各市、县要重点监督沿海工业区污水达标排放,对现有超标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实施限期治理,依法严查船舶及相关作业活动等向滩涂非法排放油类及油性混合物、含油污水、船舶垃圾、废弃物、倾倒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岸线资源保护与优化利用,制定科学的港口发展规划,保护滨海湿地,有效控制主要排海污染物。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确保临港工业区入海排污口主要污染物浓度稳定达标。沿海市、县要加强滩涂环境保护,定期开展巡查。
责任单位:省海洋渔业厅牵头,省国土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厅、交通厅、福建海事局等参与
3.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自2017年起,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与重点行业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明确相关措施和责任,责任书向社会公开。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需要建设的土壤污染防治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有关市、县环境保护部门要做好有关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等参与
(六)有序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1.明确治理与修复主体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造成地块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与修复的主体责任。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怠于承担相关责任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代为履行,相关费用由有关责任主体承担,环境保护部门要依法对怠于承担相关责任的主体进行处罚。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参与
2.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制定治理与修复规划。按照国家统一要求,2017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2018年底前,各设区市要组织有关县(市、区)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实施计划,报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农业厅、住建厅、国土厅等参与
确定治理与修复重点。各市、县要结合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和发展布局调整,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治理与修复。污染耕地集中区域所在的设区市要优先组织开展治理与修复;其他设区市要根据耕地土壤污染程度、环境风险及其影响范围,确定治理与修复的重点区域。到2020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受污染耕地治理与修复任务。
责任单位:省国土厅、农业厅、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参与
监督目标任务落实。建立工程进展调度机制,设区市每半年向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进展情况。建立通报制度,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通报有关情况,并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督导检查。建立成效评估制度,有关设区市可委托第三方机构,按照国家关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的技术规定,对本行政区域有关县(市、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参与
3.强化治理与修复工程监管
治理与修复工程原则上在原址进行,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污染土壤挖掘、堆存,以及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造成二次污染;需要转运污染土壤的,有关责任单位要将运输时间、方式、线路和污染土壤数量、去向、最终处置措施等,提前向所在地和接收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工程施工期间,责任单位要设立公告牌,公开工程基本情况、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要对各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工程完工后,责任单位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治理与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指导、监督,建立相关机构的诚信档案,将第三方机构诚信档案纳入社会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并向社会公开。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发改委参与
(七)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先试
1.建设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
在漳州、三明、南平等地市启动土壤环境保护示范区建设,重点在土壤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要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报省环境保护、财政主管部门备案。省级财政视情况从中央土壤污染防治等资金中给予倾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财政厅牵头,省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2.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
2017年底前,综合考虑土壤污染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区代表性等因素,选择重污染企业污染地块,以及受污染耕地和园地、蔬菜基地等,启动5至8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典型案例,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模式。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财政厅牵头,省住建厅、农业厅、国土厅、科技厅等参与
(八)强化土壤环境法治
1.完善地方法规标准
以《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办法》为基础,加快制订《福建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研究制定污染地块、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相关规定。研究制定省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省土壤环境损害鉴定、土壤环境监测、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技术指导文件。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规范。到2020年,全省土壤污染防治法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土壤环境监督管理、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方面的制度基本健全。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法制办、质监局、国土厅、农业厅、住建厅、经信委、林业厅、水利厅等参与
2.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明确监管执法重点。重点监测土壤中汞、铅、镉、铜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有机污染物,重点监管有色金属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化工、电镀、制革、铅酸蓄电池等重点行业,以及产粮大县、蔬菜产业重点县、果茶产业重点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镇建成区、畜禽集中养殖区等区域。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环境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对全省环境执法人员定期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建立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违法违规存放危险化学品、非法处置危险废物、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专项环境执法,重点查处焚烧电子垃圾等环境违法行为和皮革与电镀等违法生产企业等,对严重污染土壤环境、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对土壤污染违法行为应及时依法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查处。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各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国土、农业、住建等相关部门应按职责分工,配合开展土壤污染防治专项执法工作。完善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衔接工作机制,推动环保、公安等执法案件信息录入共享,巩固和提升执法效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公安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九)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1.加强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支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研究与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充分发挥海峡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等成果转化平台作用,推动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建设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与技术交流,针对全省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重点引进消化土壤污染风险诊断评估、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教育厅、经信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2.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
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研究工作。依托省内外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研单位,研发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与修复技术,工矿企业污染地块的调查评估、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技术,以及先进适用装备和高效低成本功能材料(药剂)。开展省级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建设。
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教育厅、经信委、环保厅、发改委、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3.推动治理与修复产业发展
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示范基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从业单位的监管。鼓励第三方社会机构参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估等活动。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发挥“互联网+”模式作用,加快完善覆盖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工程设计和施工等环节的产业链,培育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
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牵头,省环保厅、发改委、科技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工商局等参与
(十)构建全社会共治体系
1.明确工作责任
各市、县人民政府是落实本实施方案的主体,要抓紧研究制定并公布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确定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2017年3月底前,各设区市要编制完成工作方案,并报省环保厅备案。各地要把土壤污染防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抓好工作落实。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建立全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环保厅要加强统一指导、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每年1月底前,省环保厅要将上一工作进展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国土厅、住建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落实企业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企业要按照环保规范要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确保达标排放;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企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按规定编制和报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环境应急演练;自觉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的主体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因生产、经营活动或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土壤污染的企业和单位,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扩散,避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经信委、农业厅等参加
2.加大财政投入
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土壤环境调查与监测评估、日常监管能力建设、科技研发、试点示范等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将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涉农资金,更多用于优先保护类耕地集中的县(市、区)。省级财政可对优先保护类耕地面积增加的县(市、区)予以适当奖励。全面落实国家扶持有机肥生产、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企业的激励政策。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牵头,省环保厅、发改委、国土厅、农业厅、水利厅、经信委等参与
3.发挥市场作用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治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推动受污染耕地和工矿企业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和综合性环境服务集团公司,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发放绿色信贷的力度。支持银行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探索在重点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改委、环保厅牵头,省金融办、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银监局、福建证监局、福建保监局等参与
4.加强社会监督
推进信息公开。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结果,适时公布全省及各设区市土壤环境状况。重点行业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其产生的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实行有奖举报,鼓励公众通过“一网两微一平台”“12369”、信函、电子邮件等途径,对乱排废水、废气,乱倒废渣、污泥等污染土壤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需要聘请环境保护义务监督员,参与现场环境执法、土壤污染事件调查处理等。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以及民间环境保护机构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等参与
推动公益诉讼。有关市、县检察机关可依法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有关社会组织对污染土壤等环境违法行为提起公益诉讼。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但社会公共利益仍处于受侵害状态的,检察机关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司法机关的监督、诉讼及相关案件办理工作。
责任单位:省高院、检察院牵头,省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等参与
5.开展宣传教育
2016年底前,编制完成全省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方案。利用多种手段,结合世界地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营造保护土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融入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区、农村等的环境保护宣传和培训工作。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教育厅、国土厅、住建厅、农业厅、粮食局等参与
6.加强目标考核
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环保督察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督察的重点内容。2016年底前,省人民政府与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明确考核内容。每年对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等参与
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经审定后作为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作为对地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综合考评的重要参考。考核结果作为土壤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审计厅、统计局、效能办等参与
对考核结果较差或未通过考核的市、县,提出限期整改意见,整改完成前,对有关地区实施建设项目环评限批;对整改仍不到位的,依法依纪进行责任追究。对在评估考核中瞒报、谎报的地区,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人员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等;对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的,按照党政同责的有关要求,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责任的,要依纪予以处理;涉嫌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已经调离、提拔或者退休的,依法依纪实行终身责任追究。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其他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监察厅、公安厅等参与
第四篇: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意见(闽政〔2002〕33号,2002年7月5日)
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意见
闽政〔2002〕33号
(2002年7月5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福建省国有企业改革土地资产处置意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和显化国有企业土地资产,增强我省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国有企业土地资产管理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提出如下意见:
一、处置原则
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处置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分类处置原则。根据我省国有企业不同的行业、类型和改制的要求,采用不同的土地资产处置方式和管理政策,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二是分级管理原则。依照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的要求,明晰产权关系,显化土地资产,明确土地权益,鼓励国有企业运用各种方式实现土地资产价值。三是合理分配收益原则。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优化资产结构,帮助国有企业增资减债和职工安置。四是规范管理原则。按照《公司法》要求,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资产管理,简化处置程序,降低国有企业改革的直接成本,加快国有企业的改制步伐。
二、处置方式
(一)国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合并或兼并中的一方属于濒临破产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改制后其土地用途符合法定划拨用地目录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
(二)经省国资委批准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国有独资公司、集团公司,下同),其划拨土地使用权经重新评估作价后,采取授权经营方式处置。
(三)对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重要骨干企业所使用划拨土地,主要采用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应以出让价格评估后,作为国家资本金,进入企业实收资本,也可采取出租或保留划拨方式进行处置。
(四)对承担国家计划内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或作价转为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作为国家投入方式处置。
(五)对于一般性竞争行业,国有企业改造或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及组建企业集团,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企业租赁经营,国有企业破产、出售以及非国有企业兼并国有企业,应以出让、出租方式处置。
(六)对实行债转股的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可以继续保留划拨使用,也可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
(七)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由当地市、县土地储备机构统一收购后,按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方式处置。
三、处置办法
(一)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已经实行有偿使用或需要转为出让或出租的,不再进行处置审批,可直接在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或有偿使用手续。改制企业委托地价评估的,应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有偿使用手续时,将土地估价报告同时交付备案。
(二)国有企业以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方式处置的,由企业提出土地处置方案,剥离非生产性用地后,按土地资产处置批准权限,报设区市或县级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并办理相应的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三)国有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采用授权经营、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1.授权经营及省属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采用授权经营方式处置的,应按省国资委《福建省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产权变动管理规定》(闽国委[2002]3号)执行;未授权企业改制涉及的土地采用国家作价出资(入股)方式进行处置的,应报省财政厅核准;
2.根据省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的企业改制批准文件(或改制证明文件),以及省国资委、省财政厅关于实行授权经营或国家作价出资(入股)的批准文件,拟定土地资产处置总体方案,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核准;
3.土地资产处置总体方案经核准后,国有企业可自主委托具有相应土地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地价评估,并依据土地状况和估价结果,拟订土地资产处置的具体方案;
4.国有企业将土地资产处置的具体方案报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初审,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土地产权状况、地价水平进行审查并出具意见;
5.国有企业持土地产权证明、改制批准文件、土地估价报告及技术报告、土地资产处置具体方案和初审意见,到省国土资源厅办理土地估价报告备案和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
6.国有企业持土地资产处置批准文件,到同级财政部门(国资办)办理国有资本金转增手续后,到当地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四)国有企业实施破产,原划拨土地应纳入市、县政府土地收购储备计划,由当地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负责收购。破产企业土地收购储备方案由所在地的市、县土地收购储备机构会同企业主管部门拟定,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省属企业实施破产,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应将土地收购储备方案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相关政策
(一)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国有企业改制时,可依据土地的平均取得成本和开发成本,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作为原土地使用者的权益,计入企业资产。划拨土地经批准可以转让,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部分可计为转让方的合法收益,转让后的用途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受让方应当申办有偿用地手续。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用地的,应按有关规定补交土地出让金或转增国有资本金、国有股本金,具体数额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与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差额部分确定。
(二)以授权经营方式处置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期限内可依法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或在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之间转让。转让后国有企业应持土地使用权经营管理授权书和有关文件,按规定办理变更土地登记手续。但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或向集团公司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转让的,应报经省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并补交土地出让金,但其缴
纳的出让金可作为国家出资,向同级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转增国有资本金的相关手续。被授权的国有企业必须将土地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向省国资委提供报告;对企业土地股权及产权的变化情况应及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
(三)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以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的,作价出资额(股本)按土地评估价扣除原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确定,以国有资本金或股本金的方式注入改制后的集团公司或企业。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依法转让、作价出资(入股)、租赁或抵押,改变使用用途的应补交土地出让金。
(四)原划拨土地使用权须采取出让方式处置的,土地出让金按土地评估价扣除原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确定。
省属企业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使用方式处置的土地收益,优先用于解决省属破产企业职工和解除劳动关系职工的安置费用。若有余额的,对余额部分,以各50%的比例分别上解入省及省属企业所在地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改制与破产准备基金”专户,专款专用。
(五)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以租赁方式处置的,土地租金以土地评估价扣除行政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后的金额乘以银行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确定,并按企业隶属关系向同级财政部门缴纳土地租金。
(六)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其生产性用地应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通知》(闽政[2001]34号)规定,纳入当地市、县政府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所得的破产企业土地价款项扣除收购成本后,按企业隶属关系,全部纳入同级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符合规定纳入当地政府土地储备的省属非破产企业土地,由当地政府提出土地收购方案,收购价以原用途土地基准地价与新用途土地基准地价的中间价确定,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省属企业土地被收购并招标拍卖挂牌交易成交后,当地财政部门应将该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扣除收购价后增值部分的50%上缴省级财政专户。
破产企业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已设定抵押的,抵押权实现时,也应将土地使用权折价或拍卖后所得的价款,优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七月五日
第五篇: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 闽政办〔2010〕6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道路交通
安全监管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
闽政办〔2010〕6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责暂行规定》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一O年一月十四日
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责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切实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责任,防止和减少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的通知》(闽政文〔2009〕33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道路交通营运和生产经营企业、机关事业用车单位是本企业或本单位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当依法负责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道路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度,确保道路交通运输安全;政府及有关部门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主体,承担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责任。
第二章
政府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职责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履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职责
(一)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道路交通安全中长期规划;
(二)贯彻执行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道路交通安全政策及措施;
(三)制定并实施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建立道路交通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督促、支持各有关部门、单位依法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督促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制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应急救援装备、事故隐患治理的资金投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道路交通安全实施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及隐患排查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整改道路交通重大事 故隐患,必要时实行政府挂牌督办;
(五)有效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和乡镇交通安全委员会在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中的利用,并对各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办给予必要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各级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办负责协调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组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编制工作,定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领导小组部署的工作;
(六)督促所属部门(单位)制定和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及善后工作;
(七)负责或授权、委托有关部门组织道路交通交通安全事故调查,对调查报告作出批复,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处理意见;
(八)加强对道路交通安全相关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鼓励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设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先进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
(九)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经费,加强道路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出行意识,对在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条件、防止道路交通事故、参加道路交通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十)法律、法规和上级政府规定的其他道路交通安全职责。第三章
有关部门(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 第五条
有关部门(单位)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职责
有关部门(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道路交通相关的安全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承担以下职责:
(一)宣传贯彻执行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依照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事项实施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行为;对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领域的社会中介机构实施监督管理;
(三)依法对道路交通生产经营单位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和重大危险源监管制度,督促、指导道路交通相关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计划,定期分析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研究制定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定期向同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报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计划和道路交通事故统计等相关信息;
(五)制定和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预案的演练;
(六)参加道路交通事故调查,配合做好事故善后工作,落实事故处理的有关决定;
(七)加强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驾驶员安全教育,建立完善公务车辆和驾驶员管理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公务用车和驾驶员的管理,有效落实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制度;
(八)法律、法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明确的其他职责。第六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职责
(一)对本行政区域内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职责,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管理和考核等相关工作;
(二)督促相关部门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综合分析和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工作,定期通报本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信息,协调解决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
(三)经同级政府授权或委托,组织开展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四)督促相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督促有关部门提请政府挂牌督办。
第七条
公安部门职责
(一)负责道路交通(含高速公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根据政府制度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规划,具体负责制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依法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罚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三)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职责;
(四)组织事故多发路段的隐患排查,提出整改建议,报本级政府并配合开展隐患整治工作;
(五)负责全省机动车辆(不含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工作,严把车辆报牌关、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关和发证关,加强驾驶员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机动车检测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六)加强对事故多发路段、危险路段、恶劣天气条件下主要路口的交通巡逻管控;
(七)依法查处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刑事犯罪案件和治安案件;参与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
(八)审查核发民用爆炸物品的运输、爆破作业单位许可证和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对民用爆炸物品、烟花爆竹运输实施安全监督管理;
(九)负责颁发剧毒化学品公路运输许可证,设定禁止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区域和会同有关部门设置、完善危险化学品禁止通行标志,监督、检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或罐体按规定安装和喷涂安全警示标志;
(十)负责有关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监管,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监督检查公路营运的载客汽车(省际、市际客车、旅游车等)、重型货运(含危货)车辆和半挂牵引车行驶记录仪或GPS卫星定位系统安装使用情况,引导和鼓励校车安装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
(十一)负责组织开展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总和治理和机动车非法改装清理整顿,依法查处报废汽车上路行驶行为;
(十二)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营运车辆违法违规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和客运企业公布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严重违法的运输企业和客运 车辆名单。
第八条
交通运输部门职责
(一)负责有关道路交通客、货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审查运输经营者安全生产条件、营运车辆技术状况、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负责客运、货运站(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重点检查督促省际、市际客运车辆和旅游车辆的安全设施设备情况;
(二)负责监督管理公路工程的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对公路工程从业单位(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验检测、安全评价等)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督促公路建设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将安全设施费用纳入公路建设项目概算,落实公路建设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
(三)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经费和管理工作,逐步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设市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实行考核;省级讲台运输主管部门负责落实公路养护技术标准、养护定额和养护工作考核办法;
(四)依法核发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营业性驾驶员从业资格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装卸管理人员和押运人员从业资格证;
(五)按照职责开展道路交通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组织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和公路危险路段的隐患整治工作;
(六)负责营运车辆卫星定位服务系统省管理中心、设区市管理分中心建设和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我省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使用管理办法;负责引导督促道路交通运输营运企业建立企业动态监控平台,督促客运车辆按照规定安装行驶记录仪或GPS定位系统;
(七)组织有关部门查处货运车辆超限、超载,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无牌、无证、报废等车辆从事非法营运的违法行为;
(八)负责汽车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汽车驾驶员培训机构按规定实施培训,负责汽车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工作,严把营运驾驶员准入关;
(九)负责汽车租赁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九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职责
(一)负责城市道路建设、养护,完善安全防护设施,组织职责范围内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隐患整治;
(二)负责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市政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内所属道路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落实城市公交汽车安全设施配备;
(三)负责督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城市道路建设、养护维修和城市道路管理等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四)鼓励、引导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
(五)督促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项目业主将安全设施费用纳入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概算,按照“三同时”要求有效落实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第十条
农业部门职责
(一)负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在农田、场院等场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依法查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违法行为;
(二)负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负责对农机驾驶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和考核发证,严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报牌关;
(三)负责拖拉机驾驶员培训机构的监管工作。第十一条
教育部门职责
(一)监督指导各类学校(含民办学校)落实道路交通(主要是指校区道路、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制定和落实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指导督促各类学校校区内的道路交通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
(二)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师生员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师生安全出行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校车档案信息管理,配合公安部门加强对接送学生车辆监督管理,打击各类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非法、违法行为;
(四)引导督促学校校车安装使用GPS卫星定位系统。第十二条
高速公路公司职责
(一)确保高速公路道路完好率、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其他配套设施齐全;
(二)发生交通事故或者突发事件时,为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事故救援提供便利与相关支持,积极配合高速公路交警部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施救清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遇有高速公路严重损毁、恶劣气象条件或重大交通事故等严重影响车辆安全通行的情形时,应当执行公安机关依法采取限速通行、关闭公路等交通管理措施,并及时发布有关交通管制信息;
(四)在高速公路沿线、路口、服务区、停车区等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及发布路况、气象信息。
第十三条
水利部门职责
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工地相关运输车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运输车辆信息资料,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查处打击各类无牌、无证、报废工程营运车辆的违法行为。
第十四条
经济贸易部门职责
(一)承担机动车生产安全专项整治及隐患排查治理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对机动车生产企业的生产一致性进行检查,对严重为归的生产企业,报请国家工信部撤消其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的产品公告;
(二)组织协调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生产与调运;
(三)负责报废汽车回收、旧机动车交易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拼装车非法生产点;
(四)配合有关部门清理整顿机动车辆非法改装生产进应企业。第十五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责
(一)负责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实行计量认证和检验资格许可,对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设备进行检定校标,对执行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标准 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负责对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所需的检测设备依法实施计量检定;
(三)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修订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地方标准;
(四)负责场(厂)机动车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逐个;负责监督检查从事车辆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及白执行情况,杜绝无标生产行为,对车辆强制性产品实施认证制度,查处不符合认证要求的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对缺陷汽车实施召回制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清理整顿各类非法生产车辆的生产经营点。
第十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责
(一)严把涉及道路交通安全的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关对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不予登记;
(二)对已被撤消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依据有关职能部门的抄告加强监管,对拒不办理经营范围变更或注销登记的,依法予以插处;
(三)在职责肥沃内依法查处非法从事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活动的企业或个人,依法查处报废汽车和拼装车辆进入市场交易或以其他方式交易的行为。
第十七条
旅游部门职责
(一)负责旅游业企业(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逐个,检查督促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监督检查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租用或聘用有资质的车辆或人员参与旅游运输;
(二)指导督促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的旅游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三)参与职责范围有关的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第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副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景区危及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公园管理部门做好景区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文化部门职责
负责指导、监督文化部门管理的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逐个,督促其制定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措施;督促所监管旅游景区所辖范围内的道路交通隐患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林业部门职责
负责指导和监督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景区、保护区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民族与宗教事务部门职责
负责指导协助做好重点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逐个和落实道路交通安全防范措施,督促宗教活动场所配合所在旅游景区做好道路交通日常监管和隐患排查治理。
第二十二条
海洋与渔业部门职责
负责海、海豚自然保护区所属范围内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第二十三条
铁路安全监督部门(含地方铁路)职责 负责铁路道口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第二十四条
发展和改革部门职责
(一)负责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计划,将道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和监控设施一并纳入道路交通基本建设项目计划,把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纳入发展计划,并督促、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二)负责在研究制定产业规划时,提出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道路交通相关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限制和淘汰技术落后产能,推动道路交通安全设备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三)在审核、审批或核准新建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负责审查是否具有项目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条件,并将安全生产设施经费纳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职责
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根据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需要,合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生产监管必需的工作经费。
第二十六条
人事部门职责
(一)将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培训学习计划,并指导实施;
(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人员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等相关政策。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责
负责道路交通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和职工遭受事故伤害的工伤认定工作,监督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伤亡事故的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做好工伤人员的待遇补偿。
第二十八条
监察部门职责
依法对行政监察对象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实施监察,查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负责对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实施效能监察;参与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负责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科学技术部门职责
将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进步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协调指导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积极推广道路交通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第三十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职责
(一)督促所监管道路交通运输企业机动车制造企业贯彻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安生生产责任制;
(二)督促所监管道路运输和机动车制造企业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企业负责的业绩考核之中,与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薪金挂钩;
(三)参与或组织开展所监管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和机动车制造企业安全生产检查、督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防范和隐患治理措施。第三十一条
政府法制部门职责
(一)负责依法审查修改道路安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
(二)负责对有关涉及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核;
(三)协同有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检查,依法受理道路交通安全行政复议案件。
第三十二条
司法部门职责
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纳入公民普法的重要内容,会同有关部门宣传普及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知识。
第三十三条
新闻主管部门职责
(一)负责组织指导道路交通安全新闻发布工作,及时发布相关重大政策和重大情况,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二)负责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纳入社会公益性宣传范畴,督促指导有关新闻单位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宣传活动。第三十四条
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职责
(一)组织组织政府确定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任务;
(二)督促指导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和宣传活动。
第三十五条
台办部门职责
负责协调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的台湾同胞的有关事项,配合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的有关工作。
第三十六条
外事部门职责
负责协调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的涉外人员的有关事项,配合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的有关工作。
第三十七条
侨务部门职责
负责协调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伤、亡的涉及华人、华侨、侨眷的有关事项,配合做好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善后处理和事故调查的有关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卫生部门职责
负责突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医疗卫生救援。第三十九条
统计部门职责
负责将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数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容,并定期公布。
第四十条
气象部门职责
负责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警报工作,及时发布天气预警、预报信息。
第四十一条
通信管理部门职责
(一)指导、鼓励电信运营业积极开展和推广GPS卫星定位系统服务业务,建立健全GPS使用状态信息、资费使用情况告知等服务制度;
(二)组织电信运营商为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提供能通信保障。第四十二条
信息产业部门职责
负责对道路交通行驶记录仪或GPS定位系统生产经营单位的指导,协助有 关部门积极推广应用行驶记录仪或GPS定位系统。
第四十三条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职责
(一)负责指导各商业保险机构为道路交通安全提供相关保险服务;
(二)指导各商业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积极开展安全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以及有关道路安全生产的商业保险业务;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按照规定对发生道路交通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及个人予以赔付。
第四十四条
民政部门职责
协助做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遗体接送、火化等相关善后工作。
第四十五条
各设区市中、县(市、区)有关部门与省有关部门的职责不对应的,由设区市、县(市、区)政府根据各地实际作出界定。
第四章
道路交通安全生产保障措施
第四十六条
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第四十七条
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必须坚持并落实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岗双责”,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道路交通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道路交通其他业务的负责人对其分管业务工作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每月道路交通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多发、事故死亡人数上升、超过控制目标进度、道路交通开作没有及时部署落实、重大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没有在限期内整改到位、重大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没有依法进行查处、事故责任追究不落实的地区,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进行预警通报,通报抄送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必要时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委托政府安办对有关部门或下一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四十九条
有关部门尖当建立道路交通事故隐患和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和查处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电子邮箱或其他举报平台,并对收到的举报进行登记。对受理的举报事项,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处理。有关部门应当为举报者保密。举报事项经查证属实的,应当对举报者给予奖励。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未按本规定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监督管理责任,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一年内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或3人一起死亡5人以上(含5人)道路交通事故的,设区市人民政府应于10人以上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或第3起5人以上死亡事故)发生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省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报告。一年内发生一起死亡5人以上(含5人)或3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道路交通事故的,县级人民政府应于5人以上死亡道路交通事故(或第3起3人以上死亡以上事故)发生后的30个工作日内向设区市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报告。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