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闽劳社文〔2008〕10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闽劳社文〔2008〕103号
(2008年3月26日)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省厅党组对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高度重视。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后,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深化劳动保障系统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劳社部发
[2007]21号)要求,省厅专门成立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相关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编制本系统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和本厅信息公开目录,进一步加强厅门户网站建设。同时在贯彻施行《条例》的准备工作中,制定了《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请你们结合本地区劳动保障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促进贯彻施行《条例》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八年三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省委、省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部署,结合我省工作实际,现就做好全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依法行政、公正便民和勤政廉政为基本要求,建立公开透明的劳动保障行政决策、运行工作机制,加强对劳动保障行政权力的监督,提高劳动保障行政效能和透明度,畅通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保障人民群众对劳动保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二)基本原则。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要以“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为基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凡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必须依法公开;二是公开、公正、真实、准确;三是从实际出发,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准,不搞形式主义;四是时效性强的内容及时公开,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五是便于群众知情,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二、完善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机制
(一)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担负起做好当地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自觉接受当地有关机关的监督检查。
(二)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内部,实行部门党组(党委)统一领导,办公室统一组织协调,各处(科、室)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建立由部门领导负责、办公室及相关处(科、室)领导参加的政务信息公开工作领导机构。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有行政职能的劳动保障事业单位,受委托依法履行劳动保障行政职能的机构,街道、社区,乡镇、村劳动保障工作所(站)等,都应实行政务信息公开。
三、做好面向社会的劳动保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决策、政务信息、行政管理和劳动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务信息,除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公开以及涉密的,均应平等、及时地向劳动者、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公开。要把推进劳动保障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作为深化政务信息公开的重点,推动政务信息公开逐步由静态信息公开向政务运行全过程动态公开发展。
(一)明确公开内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社会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类,(见附件1)。各地应在附件1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在对行使行政职权办理的各类劳动保障事项进行逐项审核、明确合法授权依据的基础上,编制和公布政务信息公开指南、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制定并公开具体办理流程。
公开事项如变更、撤销和终止,要及时公布并做出说明。
(二)规范公开形式和期限。要因地制宜,以方便群众为原则,进一步明确、丰富和规范信息公开形式,重点抓好劳动保障部门门户网站建设。
1、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创造条件在互联网上创办本机关并链接所属具有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门户网站。各门户网站,要规范上网内容,突出政务公开栏目,加大网上办事力度。
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以本部门门户网站作为对社会公开政务信息的主渠道,并声明网站公布的信息即为已经公开的信息。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门户网站均应在首页链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劳动保障部的门户网站(),省劳动保障厅门户网站(),并同上一级劳动保障部门的门户网站实现链接。要开展网上咨询、网上办理,切实方便服务对象,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没有条件设立网站的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开展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2、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集中地点进行行政审批和经办服务,设立劳动保障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规范窗口授权,公开办事流程。除窗口办事外,有条件的还应设立文件阅览室、资料索取点、公告栏、电子屏幕等场所和设施。
3、要认真总结推广厦门市的经验,在省和设区市开展以全国统一公益服务号码“12333”为标志的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电话咨询量比较大的设区市,可建立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在开展语音服务时,要注意加强人工服务,使群众感到方便、亲切。
4、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继续发挥报纸(刊)、广播、电视,政务公开栏等公开形式的作用。
5、对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建议的劳动保障事项,积极探索采用社会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论证以及邀请人民群众旁听会议等形式,对行政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公开。就
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向社会不定期举办宣传咨询活动。
6、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根据各类公开内容的紧急程度,对公开期限分档做出规定。自公开信息形成或者行政审批完结起计算,最长一档不超过20个工作日。属于依申请公开范围的,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人申请时及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法律、法规对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办公厅(室)或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机构的联系,积极参与开展本地区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1、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公报,发布劳动保障信息。
2、在当地建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根据需要参加,办好劳动保障服务窗口。
3、在当地整合政府服务和监督电话、推行“服务热线”时,在确保“12333”号码有效使用和对劳动保障业务准确及时服务的情况下,应予以配合。
四、做好系统内部政务信息公开和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工作
根据政务信息公开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系统内部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共享工作。
(一)对本系统公开。本机关所掌握的劳动保障政务信息、行使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情况,拟制定和已发布的政策性文件,拟采取和已采取的重大措施等应公开。
(二)与其他行政机关实行政务信息共享。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履行行政职能过程中制作和获取的信息,有责任、有义务向其他行政机关提供其履行职能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有权从其他行政机关获取履行劳动保障行政职能所需要的信息。共享信息要严格限于履行职能需要,不得扩大范围和用于商业目的。
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做好与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三)在本机关内部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一是做好本机关内部业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二是保证本机关所属各单位和干部职工对本机关人、财、物、事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做好政务信息公开中的保密和信息安全工作
在深化劳动保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要建立健全保密审查机制,依法处理好公开和保密的关系。既要防止因不公开而侵害人民群众民主权利行为的发生,也要防止因公开不当而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事故的发生。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部门确定。
要建立符合规范要求的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严格两网分工,防止因不注意信息而发生失密泄密,损害国家安全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办事时,业务系统应与互联网实行物理隔离,原则上应实行“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在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中要建立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由于服务手段过于简便而造成个体性信息的泄漏。
六、不断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保障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规范运行和持久开展。
(一)严格政务信息公开审批制度。在办理文件时,对是否公开、公开范围和公开方式,是否保密、密级和期限,同时做出决定,实行同步审批。其他需要公开的事项,也应严格履
行审批程序。
(二)建立健全公示、听证制度。决定或办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应当在正式决定或办理之前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公示时,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和宣传工作。必要时,还应举行听证会,当面听取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利害相关方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
(三)建立健全监督、评议制度。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主动接受当地人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和其他部门的监督。要建立和落实本机关内部监督机制。要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收集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要把政务信息公开纳入社会评议劳动保障部门政风、行风的范围,接受人民群众评议。
(四)建立健全考核制度。要将本机关各单位政务信息公开情况作为目标考核、工作总结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各单位评选文明服务窗口的基本条件之一。
(五)建立健全示范制度。要及时总结推广政务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和好做法;要树立政务信息公开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
(六)建立健全政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要在政务信息公开的各个环节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对工作不力、搞形式主义的,要严肃批评,限期整改;对弄虚作假,侵犯群众民主权利,损害群众合法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责任人员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七)建立实行政务信息公开的保障体系。要切实把推行政务信息公开纳入规划、列入日程,完善工作体制,提供工作条件和必要的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采取保障措施,保证劳动保障政务信息公开的有效实施。
附件:
1、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指南
2、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不予公开的信息目录
附件1:
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政务信息公开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福建省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社会公开的政务信息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类,内容分列如下:
主动公开
公开事项
1、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劳动保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政策文件。
2、要求劳动保障部门遵守的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等各类制度、标准、规范、程序及执行情况;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遵守的劳动保障各类规定、标准、规范及执行情况。
3、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规划、计划;劳动保障相关统计数据;劳动保障事业各项工作推进情况和工作措施。
4、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本地
区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指导线。
5、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省级乙类药品目录;职业培训教材目录。
6、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事项。主要是执法依据、执法职权、执法责任。
7、本地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管理、使用的整体情况。
8、劳动保障信访规定;本级及下一级劳动保障部门信访机构地址、电话、电子信箱。
9、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1)劳动保障工作的重大活动;
(2)劳动保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有关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突发公共卫生、公共安全事件时,需要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或其他社会保险提供紧急援助的事项;
(3)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规定限期内不能改正的用人单位名单;
(4)违法或违规从事介绍中国公民出境就业的活动;
(5)其他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
10、法律、行政法规设定及政府批准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含行政许可和其他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下同)目录及调整情况;本机关承办的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内容、依据、受理部门、条件、标准、数量、程序、办理时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等;上述事项的办理结果。
11、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12、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拟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或者编制的规划、计划、方案等,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重大利益,或者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在制定过程中,将草案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重大决策举行专家论证或邀请社会各界参加的听证会。
13、劳动保障机构等方面应当公开的事项:
(1)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机构设置、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网址、电子信箱及其调整、变动情况;
(2)本地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仲裁机构、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地址、电话、网址、电子信箱;
(3)经审批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名单,批准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工伤保险协议机构名单,审批的技工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名单;
(4)本机关公务员招考、录用以及公开选任干部的条件、程序、结果等情况;
(5)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开表彰或与同级有关党政机关联合公开表彰的单位和人员名单;
(6)由本机关执行的重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及社会公益建设情况。
14、凡涉及不特定法人、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权利、义务的劳动保障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和参与的劳动保障事项,反映劳动保障部门行使行政职能基本情况的信息,以及法律、法规、规章,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劳动保障事项,均应主动公开。
(二)公开形式
1、在通过各级劳动保障政务网站公开信息。
2、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公开政务信息。福建省劳动保障厅门户网站,网址为:http://。
(三)公开时限
自政务信息形成或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
二、依申请公开
对于只涉及部分人和事的劳动保障事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依据有关规定,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向其公开。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涉及有关事项的当事人(申请人)依法提供仅与当事人有关的服务和信息。
对于申请公开的内容中属于已经主动公开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得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或者直接向其提供帮助。对于申请公开的内容不属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掌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提供申请内容的行政机关和联系方式。对于申请公开的内容中同时含有可公开和不可公开的内容并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向其提供可公开的内容,不能公开的向其做出解释说明。
申请公开一般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
三、监督方式及程序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本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务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举报。如认为在政务信息公开中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附件2:
福建省劳动保障系统不予公开的信息目录
1、属于国家秘密的。
2、属于单位商业秘密以及公开后可能导致商业秘密被泄露的。
3、属于个人隐私以及公开后可能导致对个人隐私权造成不当侵害的。
4、属于内部研究、讨论或者审议过程的,正在调整、处理过程中,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需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的除外。
5、公开后可能会影响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活动或者会影响个人、单位安全的。
6、法律、法规规定免予公开的其他劳动保障信息和事务。
第二篇: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实施意见》宣传提纲的通知(闽劳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实施意见》
宣传提纲的通知
闽劳社文〔2006〕336号
(2006年9月28日)
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福建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2006〕24号)文件精神,省厅继印发《关于印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若干问题的通知宣传提纲的通知》(闽劳社文〔2006〕1号)以及《福建省劳动保障厅贯彻国发(2005)38号和闽政办(2005)227号文有关问题的宣传提纲》后,又编写了《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实施意见宣传提纲》,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做好政策的宣传和阐释工作,使国家和省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实施意见宣传提纲
一、为什么要对计发办法进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我省是于1994年实行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通过改革,对提高企业和职工的参保缴费意识,完善省级统筹的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原有的计发办法参保缴费激励和提前退休的约束作用不明显,个人缴费状况与养老保险待遇联系不紧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确保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05年12月在总结东北三省先期试点的基础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
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原有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只占基本养老金总额的40%左右,过渡性养老金占60%左右,而且计发办法与缴费多少挂钩不紧密,难以发挥激励作用;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标准与退休时间的迟早没有建立联系,参保人员退休时间的迟与早对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影响很小。通过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一是缴费年限与待遇水平直接挂钩,将有利于调动职工主动参保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参保”向“我要参保”的转变。二是将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纳入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作用,促进职工主动多缴费。三是退休早,不仅基础养老金计发年限短,而且个人账户除数大,养老金水平就会相应低,提前退休的现象将会进一步得到遏制。
二、新计发办法在适用范围及标准上有何规定
根据《实施意见》规定,新计发办法仍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按照新的办法计发,其基本养老金只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按规定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和调节金。但调节金计发规定执行至2010年底止,从2011年1月1日起不再计发调节金。“老人”仍按照退休时的原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办法。为与我省建立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建立个人账户的时间相衔接考虑,我省“老、中、新”人的划分为:
新人:1996年1月1日后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为本次改革的 “新人”;
中人:1995年底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为本次改革的“中人”; 老人:2005年底以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为本次改革的“老人”。
三、新老计发办法有那些主要差别
㈠新办法基础养老金计算基数与个人的缴费指数建立了联系。缴费指数高,则基数大,否则,就小。而老办法是只要在同一年退休,基数一样,与体现缴费水平的缴费指数无关。
㈡新办法基础养老金计算的比例与本人缴费年限的长短建立了联系。缴费年限在15年以上,每增加一年,计发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老办法则是不论缴费年限多少,都是本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
㈢新办法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除数与本人的退休时间有关。越早退休,除数越大,个人账户养老金越小,迟退休的则相反。而老办法与个人的退休时间无关,不论何时退休,除数均为120。
四、什么是缴费指数
缴费指数是指本人缴费工资与缴费当年本省(不含厦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缴费指数的高低,体现职工本人缴费水平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比较关系,一般情况下,职工的缴费工资越高,其缴费指数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五、指数计算与过去相比有何不同
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厅等部门《关于〈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的通知》(闽政办〔1998〕95号)规定,原办法计发缴费性养老金时,其本人缴费年限的平均指数按职工1984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与1985年1月1日至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的指数加权平均求得。1984年底前缴费年限指数按1计算,1985年1月1日至1995年底前缴费年限指数,是以本人1989年至1995年(至少5年)各缴费工资与相应本省职工平均工资计算求得。按上述办法计算的本人缴费年限平均指数低于0.75的按0.75计算。
新计发办法规定的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中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则按分段确认,全程合并计算的办法确定。如果职工1990年底以前有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的,1990年底以前指数均按1.0计算,1991年至1995年间的缴费指数按职工本人各年实际缴费计算。在分段确定缴费指数中,对于1995年底个人账户建账前的缴费指数平均后低于0.75的按0.75计算。建立个人账户后至退休当年的缴费指数按本人实际缴费计算,其中在计算退休当年的缴费指数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按上年的标准计算。
由上述可见,老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只是在计算缴费性养老金时需要计算缴费指数,而新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在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时都要计算缴费指数;老办法计算的缴费指数只计算到1995年底前,而新办法计算缴费指数时,是整个缴费年限的全程都要计算。
六、补缴缴费指数的处理
根据《实施意见》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新参保的单位及其职工,按政策规定补缴1990年底前的年限,缴费指数按照1.0计算;补缴1991年1月1日以后的年限,按办理补缴时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经过批准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在规定时间内补缴的,按所缓缴时段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其他欠费补缴的,均应按办理补缴时的本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缴费指数。
七、什么是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新老办法如何做好衔接工作
为确保新老计发办法能够平稳衔接,《实施意见》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为新老计发办法实行对比的5年衔接过渡期。凡是在这5年内退休的人员,其基本养老金的新老办法都进行计算,如果新办法低于老办法的,则予以适当保低补齐,如果新办法高于老办法的,则予以封顶限高。老办法使用的本省上一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固定以2005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算。
适当补齐的办法是:在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计发办法的,差额部分予以补齐。
适当限高的办法是:在5年内退休的人员,按新计发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标准高于按原计发办法的,高出部分予以适当限制。高出部分发给比例为:2006年退休的人员 30%、2007年退休的人员50%、2008年退休的人员70%、2009年退休的人员80%、2010年退休的人员90%。
2011年1月1日后退休的人员,不再执行补齐与限高政策,其基本养老金完全按新办法计发。
各年退休的人员按照当年的比例限高后确定的养老金标准,不能在5年内随着各年比例的提高而逐年调整。过渡期结束后,对过渡期后新退休的人员不再实行限高和补齐。
八、为什么要停止执行减发政策
按新办法计算基础养老金的计发百分点和个人账户的计发月数已体现了“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的约束机制,如果继续对因病或非因工致残提前退休、关闭破产企业职工政策性提前退休,或下岗职工应缴未缴的年限实行每减少一年或提前退休一年减发2%的基本养老金(不含个人账户养老金),将会造成这部分群体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偏低。为保障这部分职工的利益,《实施意见》对经批准办理提前退休的,以及有应缴未缴年限的人员,按新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的,不再执行减发基本养老金的规定。上述人员在5年过渡期内按老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继续执行有关减发基本养老金的规定。
九、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时怎样处理退休年龄余月
闽政〔2006〕24号文件第五条
(二)规定,“退休年龄应以周岁为标准确定计发月数”。按照法定年龄退休的参保人员,其退休年龄应当都是整数,但有些参保职工在办理提前退休时有可能会出现退休年龄不为整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多出的余月予以去除,按整数计算。举例说明,假如有一女职工因病办理提前退休,退休时的年龄为48周岁又10
个月,10个月即为余月,应当去除后按48周岁计算,48周岁对应的计发月数为204。
十、中断缴费的,指数如何计算
根据闽政〔2006〕24号文第三条规定,参保人员在参保缴费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中断缴费的,“在计算缴费指数时,未缴费的年限不参与计算”,也就是在计算本人平均缴费指数时,对一年中出现中断的月数,予以剔除后按照实际缴费的月数计算,缴费年限统一计算到月。
十一、处理补缴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新参保企业及其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若干问题的补充通知》(闽政办〔2001〕231号)和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地税局《关于新参保企业及其职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闽劳社〔2002〕文252号)及其相关规定:
新参保企业中的职工,参保前有符合国家、省有关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应在参保时办理一次性补缴手续,参保后不再办理。
已参保企业中的新参保职工,参保前有符合国家、省有关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应在参保时办理一次性补缴手续,参保后不再办理。
首次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前有符合国家、省有关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应在参保时一次性办结补缴手续,参保后不再办理。
首次参保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主,参保前有领取工商行政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从业时间,参保时可一次性办结补缴手续,参保后不再办理。
已经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退休人员(含已领取一次性支付待遇的人员),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按国家、省有关规定不能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一律不能办理补缴手续。补缴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补缴要有政策依据。
二是补缴工作应当一次性完成。补缴工作一般是在员工新参保时,或是经过“两个确认”后认定员工有符合政策规定可以办理补缴的年限时,予以一次性办理。
三是补缴的年限一般是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城镇个体工商户在新参保时可以根据办理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执照进行补缴。
四是补缴工作具有不可重复性。凡是已经补缴过的缴费年限一律不允许再次办理补缴。五是补缴基数统一按补缴行为发生时新参保人员的补缴标准作为补缴基数。
十二、特殊工种折增缴费年限问题
按照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在执行新的计发办法时,由于缴费年限与退休时间的迟早等因素已经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标准建立联系,按照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特殊工种就不再折算缴费年限。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5年过渡期内,在按老办法计算基本养老金时,仍按原有规定增发基础养老金。
十三、超龄退休如何继续执行退休政策问题
凡未按规定的程序经过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
时及时办理退休的,继续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厅等部门关于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闽政办〔1999〕62号)第六条的规定执行。即:“凡未经批准延期退休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办理退休手续的,超过的年限不计算缴费年限,也不计算个人账户养老金,超龄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退还。其基本养老金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以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的本省上一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
十四、对1995年底前的缴费年限指数实行按0.75保底的规定,不适用补缴1991年后的缴费年限以及“两场”人员
闽政〔2006〕24号文件第三条,对1995年底前的缴费年限指数低于0.75的,作了按照0.75计算的规定,这一规定体现了政策上的连续。
第四、九两条规定的对象,即补缴1991年后缴费年限的人员以及两场人员,均为1995年后参保或补缴,对1995年底前的缴费年限不执行按0.75保底的规定。闽政〔2006〕24号文件第三条对1995年底前的缴费年限指数低于0.75按0.75保底的规定,不适用闽政〔2006〕24号文件第四条及第九条规定的对象。即,2006年1月1日以后新参保单位及其职工办理补缴的,其建账前缴费年限的指数低于0.75的,不能按0.75保底;华侨农场和按闽政〔2000〕文193号文参保的农垦农场的职工,建账前缴费年限的指数低于0.75的,也不执行0.75保底的规定。
险局
第三篇: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关于处理省属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中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意见(闽劳社〔2006〕文460号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改革开放办 关于处理省属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中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的意见
闽劳社〔2002〕文460号
省直有关厅、局、控股(集团)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若干意见》(闽委[2002]80号)和国家、本省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省属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中的劳动关系,切实做到规范运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职工合法权益,并为改制改组后的新企业(以下简称新企业)建立新型劳动关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现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就处理省属国有企业在改制改组中劳—动关系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职工劳动关系处理和经济补偿金的支付形式
1、国有企业改制改组为非国有法人控股的,原企业应依法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所得经济补偿金,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股份)或债权。对继续在改制改组后企业工作的职工,应按照平等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由改制改组后企业与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确立劳动关系,今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按规定应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按在改制后企业工作年限计发。
2、企业改制后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改制时其职工安置办法应在改制协议或有关文件中确定。
新企业能为原企业职工安排工作的,可依据其实际情况与原企业职工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上变更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在此种情况下重新签订的劳动合同视为原劳动合同的变更,职工不能要求企业支付经济补偿金。今后新企业与原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其支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应按改制前后的连续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协商变更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原企业可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
3、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实行联合、兼并的,应根据投资主体变化妥善处理劳动关系。
二、特殊群体职工劳动关系的处理
4、改制改组企业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含5年)的职工,确无生产岗位安排的,可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对改制改组前和改制改组时已内部退养的职工,改制时企业应提留必要的基本生活费、社会保险费,交由改制改组后的企业(或由省级授权经营公司代管)发给基本生活费,并按规定继续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为止。对已经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i资的困难企业;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可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他企业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可按职工内退时本人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构成)的60%计发,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5、改制改组企业应按省政府(闽政文[2000]266号)的规定对不规范的劳动关系进行认真请理。改制后的新企业不能再有省政府(闽政文[2000]266号)所指的“停薪留职”、“两不
找”、“挂名挂靠”、“长期病休”、“因私出国(出境)定居”和“放长假”等不规范的劳动关系。
6、原进入再就业中心期满出中心或者提前出中心,已经解除劳动关系并按规定领取了经济补偿金的下岗职工,不能再回原单位参加改制。改制改组后的新企业如需要招用与原企业已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应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法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7、对原企业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改制改组后的新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切实保障其基本权益,依法享受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对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程度为.5至10级的职工,本人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原企业可按《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闽人大常[1996]19号)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或按原省劳动厅(闽劳险[1995]017号)规定发给伤残就业安置费和一次性辞退补助费,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8、对原企业非因工负伤和患病的职工,新企业要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其劳动关系。对医疗期满尚未痊愈的或在医疗期内医疗终结的,或经县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伤残程度为5至10级的职工,新企业确实无岗位安排的,或职工本人不能从事新企业所安排工作的,可予以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发给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对被鉴定伤残程度为1至4级的职工,已符合国家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未达到国家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可实行企业内部退养,待达到退休条件时,正式办理退休手续。
9、企业改制改组时要优先处理好拖欠职工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原企业欠职工的医药费、集资款等债务,应区别情况,分类处理。
10、对已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在失业期间,可依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已再就业的或自谋职业的人员,可以在原已缴纳社会保险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基础上,由用人单位或个人续缴养老保险费,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按《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闽人大常[1997]36号)有关规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原则,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续接医疗保险关系;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时,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办法
11、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应当按照职工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每满1年发给1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不满1年的按1年计算。原固定工第一次被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按连续工龄计发经济补偿金。
12、本意见11条所称的月工资是以职工被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如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职工所在企业同期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同期月平均工资计算,但不得低于解除合同时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前款所称的工资是指企业以工资形式支付职工的全部工资收入(按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构成)。企业不是以工资形式支付的(比如发给职工的生活费等),不能作为月工资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职工经济补偿金月工资应顺推到职工有工资收入前的12个月平均工资。
四、经济补偿金的解决办法
13、企业自.行解决。坚持由用人单位支什职工经济补偿金的原则。国有企业在改制改
组时要通过催收各种应收款项,变现企业资产,转让国有股权、土地使用权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
14、投资主体帮助解决。改制改组企业的投资主体(或授权经营公司)要统筹考虑所属企业的经济补偿金问题,对无力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改制改组企业应采取措施帮助解决。
15、政府帮助解决。投资主体(或授权经营公司)采取有关措施后仍无法解决原国有企业全民职工经济补偿金问题的,可由投资主体(或投权经营公司)向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提出补助申请;政府视财力可能给予适当补助。在企业及其投资主体(或授权经营公司)应支付的资金落实后,经审核批准的政府补助资金方子拨付。政府帮助解决的资金来源:(1)省级预算安排;(2)国有资产转让及权益收入;(3)破产企业划拨地使用权拍卖,资产变现收入等。
五、企业改制改组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的程序
16、正确处理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省属国有企业在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推进企业减员增效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富余人员的妥善安置。新企业要优先安排原企业职工竞争上岗,确无岗位需要减员的,也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或不能妥善解决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员。
17、企业改制改组首先要制定方案,方案中要有处理劳动关系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改制改组前职工的人数及构成,企业工资水平;拟定裁减人员计划;对内退职工、因工和非因工负伤、患病人员等特殊人员处理办法;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解决办法等。职工安置方案,应经本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裁员计划、解除劳动关系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的具体方案,要报经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审核后实施。
18、新企业要与职工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标志的新型劳动关系。要规范用工行为,加强劳动合同订立、续订、变更、终止、解除、鉴证的管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必须严格履行劳动合同。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积极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福建省财政厅 福建省改革开放办
二OO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福建省执行养老保险“前补后延”政策有关情况的函(闽劳社函〔2007〕317号,200
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福建省执行养老保险“前补后延”政策有关情况的函
闽劳社函〔2007〕317号
(2007年7月24日)
劳动保障部养老保险司:
我省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和延长缴费时间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我省在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对养老保险费的补缴问题分别不同的情况制定了若干的养老保险费补缴政策规定,由于“后延”问题涉及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且影响面很大,福建省至今还没有制定“后延”的政策。
二、补缴的规定主要有以下情况:
1、与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退休制度相衔接的补缴规定
对于1998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对其中于1997年底之前参加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缴费年限满10年又达不到15年的人员,允许其按办理退休时当地上一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基数,补足15年后,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的待遇(闽政办[1999]62号第一条)。
主要考虑国发[1978]104号规定的符合退休的最低工作年限为10年,执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后,退休领取基本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提高到15年,对于1998年执行新的规定之前已经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要从实际出发,允许其予以补足15年的缴费后办理退休,这样可以更平稳地实现新老规定的衔接。
2、与确认视同缴费年限相衔接的补缴规定
我省规定:原国有企业的固定工,1988年底前按国家规定可计算为连续工龄的工作年限,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其他企业职工的工作年限按规定补缴养老保险费后可以计算为缴费年限。补缴工作在1999年12月31日终止。(闽政办[1998]95号)
3、办理新参保相配套的补缴规定
由于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是一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纳入养老保险有先有后,对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其不可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的工作年限,允许其在新参加养老保险时予以办理补缴养老保险费后,确认为缴费年限(闽劳社[2002]文252号)。补缴的基数标准按上职工平均工资的60%(闽政办[2001]231号)
4、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的补缴规定
新登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体工商户,其参保前已经领取营业执照从事个体营业的时间可以补缴养老保险费,补交养老保险费后,予以计算缴费年限(闽政办[2001]231号)。补缴的基数标准同第三条。
5、特殊群体的补缴规定
2000年国营农垦农场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时的补缴规定。两种类型:农垦农场纳入统筹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由所在地市按照所在地上一职工月平均缴费工资的50%,按18%的比例,一次性补缴10年养老保险费;在职职工2000年参加养老保险时至1989年实行全省统筹后的工作年限,按所在地上职工的平均缴费工资的50%为补缴基
数,按18%的比例一次性补缴。(闽政[2000]文193号)。
三、处理“前补后延”的意见和建议
福建省对办理养老保险费的补缴问题做出了比较严格和具体的规定,除了对1997年底实施《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以前参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达到10年、不足15年的人员外,补缴养老保险费都必须符合有关的规定,必须有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才可以办理补缴。由于对补缴养老保险费都有具体明确的规定,也很容易与在缴费过程中出现的中断欠费的补缴相区别。
补缴养老保险费的问题,在考虑原来的退休制度与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妥善解决好新老制度平稳过渡的同时,制定的补缴政策规定,一方面要有利于促进企业职工在劳动年龄内及时参加养老保险,及时履行缴费义务,维护全体参保人员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正常劳动年龄时不按规定参加养老保险,不及时履行缴费义务,到了高龄接近退休年龄或超过退休年龄后采取补缴的办法进入养老保险统筹享受养老保险行待遇,要防止这种不利于全体参保人员共同利益的不公平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尤其要避免“前补”现象的出现,“前补”的办法还会对其他及时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员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应当是“前补后延”做法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再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对于达到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仍达不到享受按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应当考虑采取适当弹性“后延”的办法,允许参保人员选择继续缴费,增加缴费年限,后延的最高年龄可以考虑为65岁左右,在65岁的界限内补足至符合规定的缴费年限的相应年龄时再办理退休。这与目前一些国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趋势也相一致,后延也可以达到推迟支付养老金的效果,与人口老化的趋势相一致。在考虑“后延”问题时,应一并将女性参保人员的退休年龄由目前的50周岁、55周岁两条界限合并为55周岁一条界限,以利于减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社会和谐。以上内容涉及的相应文件,可以在网上直接查阅。
以上情况和建议,供参考
二○○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五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程序》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程序》的通知
桂劳社工伤险字〔2008〕10号
各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为进一步规范工伤认定工作,确保依法行政,维护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做好工伤认定工作。执行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上报我厅。
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伤认定工作程序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工伤认定工作,维护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工伤认定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第18号)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工作程序。
第二条工伤认定申请职工或其家属、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第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工伤保险政策的有关规定,公开工伤认定工作程序,公布《工伤认定工作流程》。
对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用人单位或个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免费提供《工伤认定申请表》,并告知其工伤认定申请时所需要提供的有关材料和注意事项。
第四条职工受到事故伤害或者被诊断为职业病后,用人单位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填写《延长申报工伤认定申请表》,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不得超过30日。
第五条工伤认定的申请材料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一)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1、《工伤认定申请表》;
2、劳动合同文本(复印件)或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其他有效证明;
3、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书、初诊病历等相关诊疗资料;属于职业病的,应提供具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单位出具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职业病诊断鉴定书);死亡的应当提供相关死亡证明;
(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工伤认定申请,应予以受理。根据工伤认定申请的具体情况,申请人应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供以下材料: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4、受伤害职工本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5、证人的证言材料;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6、受到意外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者其他有效证明;
7、因工作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证明或者其他有效证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需认定因工死亡的,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法律文书;
8、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提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证明,以及标注受伤害职工出发地、目的地、事故发生地的简易线路图。不属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9、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提交医疗机构的抢救记录和医学死亡证明;
10、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众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事发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
11、在参加单位举办文体活动中受到伤害的,提交用人单位举办文体活动的相关证明材料;
12、属于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的退役军人,旧伤复发的,提交革命伤残军人证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旧伤复发的确认结论;
13、伤亡职工的直系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应当提交有效的直系亲属关系证明;
1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第六条申请人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当场或者在3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申请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自受伤害或诊断为患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补正全部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有关规定受理其工伤认定申请。
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齐全(包括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的)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场核对《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上所列的材料和页码。《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一式二份,由申请人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双方签字确认。
第七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7日内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对需要补正材料的,收齐补正材料当天视为工伤认定申请的起始日期。
对材料齐全(包括在规定时间内补正全部材料的),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予以受理并出具《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第八条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不予受理: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一)申请人不具备申请主体资格的;
(二)工伤认定申请超过法定时效的;
(三)不属于本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范围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对不予受理的工伤认定申请,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下达《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说明不予受理的依据。
第九条对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的工伤认定申请,其《工伤认定申请表》中“用人单位意见”一栏,是否填写“用人单位的意见”或用人单位是否“签字、盖章”不是工伤认定申请的必备条件。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职工个人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提出的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认为不属于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向其用人单位下达《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履行送达程序。
第十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必须以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为依据的,不受工伤认定时限限制,但应书面告知申请人,下达《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处理结论后,应恢复工伤认定程序,工伤认定中止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的规定时限内。
第十一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工伤认定申请后,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和单位举证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审核。
需要到异地进行调查核实的,可以委托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协助进行。委托方应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出具《工伤认定调查委托书》给被委托方,说明需要协助调查核实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工伤认定调查核实时,应当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出示执行公务的证件或证明。在调查过程中,根枯需要按有关规定调取、查询、核实以下证据:
(一)与伤亡事故有关的物证、书证、音像、图文资料;
(二)当事人对事实经过的陈述(进行笔录或录音);
(三)用人单位对事故的调查报告;
(四)证人的证言(进行笔录或录音);
(五)现场勘验记录;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六)有关部门对伤亡事故的处理意见;
(七)医疗机构的抢救或治疗记录等。
第十三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需要现场勘验的,应填写《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勘验人、记录人及其他在场的相关人员在《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上签字确认。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有关证人进行调查核实时,应填写《工伤认定调查笔录》,向被调查人告知调查人的单位、姓名以及调查事项。调查询问时,其他人员应回避。《工伤认定调查笔录》上应详细记载调查人、被调查人、记录人、记录时间、记录地点,相关人员在《工伤认定调查笔录》上签字确认。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需要查阅有关材料的,应填写《工伤认定阅卷记录》。阅卷记录应详细记载查阅材料的具体名称、来源、时间等,详细记载阅卷人、记录人、阅卷时间、阅卷地点并由材料提供部门在阅卷记录上加盖印章。相关人员在《工伤认定阅卷记录》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上签字确认。
第十四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工伤认定结论,下达《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或《不予认定为工伤决定通知书》。
第十五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将工伤决定结论送达申请人,同时按规定抄送相关单位和个人。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送达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时,按送达程序办理,相关人员在《送达回证》上签字或盖章。
第十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工伤认定的资料,采取一案一件的方式装订成册存档,保存期不少于20年。
第十七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在送达或抄送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的同时,下达《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网站:www.xiexiebang.com
第十八条本程序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解释,本工作程序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1、工伤认定工作流程
2、《工伤认定申请表》
3、《延长申报工伤认定申请表》
4、《工伤认定申请补正材料通知书》
5、《工伤认定申请材料清单》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www.xiexiebang.com
网站:
6、《工伤认定申请受理通知书》
7、《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8、《工伤认定限期举证通知书》
9、《工伤认定中止通知书》
10、《工伤认定调查委托书》
11、《工伤认定现场勘验记录》
12、《工伤认定调查笔录》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www.xiexiebang.com
网站:
13、《工伤认定阅卷记录》
14、《工伤认定决定通知书》
15、《不予认定为工伤决定通知书》
16、《送达回证》
1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知书》
中国薪酬网
海量人力资源资料下载 www.xiexiebang.com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