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时间:2019-05-14 11:3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第一篇: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

毛兴红(重庆市歌舞团)

摘要:舞蹈是一门靠舞者主观意识操纵的艺术,舞蹈感觉是舞者肢体运动中队音乐韵律和肢体美的体验、感悟。舞蹈教学和艺术表现都是一种美感的创造体验,技巧训练的关键是培养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使舞者自觉地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舞者的肢体动律主要在于节奏感,由此而产生协调以及美的感觉。舞者感觉是全面艺术修养的体现。舞蹈教学中注重的感觉培养,能使舞者尽快提高技巧和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舞蹈感觉:美感意识:音乐感觉:艺术修养

感觉是人类最初级、最直接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认识一切只是的途径。“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舞蹈是以舞者肢体为表现工具的艺术,集表演者及表演工具和作品于一身,技巧训练和艺术表现性,直观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决定了舞蹈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舞者感觉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感觉在舞蹈教学中无处不在,感觉的好坏直接制约技巧的发展,需要教师运用理性智慧积极地,科学地协调好各个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舞蹈是一门主要主观“感觉”的艺术

心理学唯物论者认为,“人的心理源自感觉,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感觉是人的天性,是对客观事物最简单的认识,反映出事物的个别特征。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人们进行各种运动时产生的运动感觉)、平衡觉(反应头部的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机体觉(反映出机体内部的感觉,如饥、渴、内脏疼感等)。知觉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闹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知觉以感觉为基础,能在感觉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认识事物的整体。感觉越灵敏,知觉就越正确,舞蹈感觉,简言之就是舞蹈肢体运动中队肢体美和音乐韵律的体验、感悟。包括舞者在技巧训练中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肢体把握、控制能力,也就是舞蹈艺术美的表现和艺术创作能力,它能体现出舞者的内涵和气质。感知是舞者进行艺术活动的基础,是认识艺术规律的开端。感觉的训练和培养气其作用在于充分利用理性的调节和控制,使舞者肢体复杂的肌肉运动达到协调和艺术化。舞者感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赋予艺术的生命活力,也是舞者将技巧转换为完美艺术表现的必备条件。

舞蹈艺术史复杂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创造活动,整个活动中舞者主体的感知、体验能力至关重要。舞蹈艺术需要舞者将自己的技巧与自己的感知能力高度统一,这也是一个由外及内、再由内到外的演化、转化过程。舞蹈的表演来自想象和意向的创造,它是舞者长期内心感觉、意象的积累。舞蹈动作展现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的流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人肢体的跳动而是舞者灵魂的舞动,从舞者的身体无言感受到的是精神的升华。若舞者缺乏舞蹈的感觉,就谈不上表现和抒发情感,仅仅是动作比划,有人将此形容“借组镜子看自己是否舞得好看”而已,缺乏艺术美感,不能准确地通过舞姿表情达意。

二、“美感”是舞蹈艺术创造之内在核心 美感是人在体验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活动中的一种感觉,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它像阳光和空气一样滋润着人们的精神创造活动。“美感是比思想更为深刻的思想,是一种深刻到超过意识限度的思想,是一种植根于原始生命力的思想感受中座位能量的思想。”美感是人类的高级情感,它能充分激发人的感知和创造能力,而美感意识是舞者感知艺术美、创造艺术美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观念。舞蹈美感意识的培养就是运用艺术美的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和不断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对舞蹈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由此健全舞者的审美心理的结构,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教学中大量的模仿、感受、想象和积累以及教师积极的示范、激发、引导和讲解等途径来实现。

舞蹈的本职就是表现舞蹈的艺术美,也需要舞者具备能感知艺术美的素质和心理能力。舞蹈教学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思维为主导的创造性活动,也是舞蹈着审美体验和想象创造的一种心理过程。应将舞蹈艺术美的表现意思落实到教学比如基本功训练、作品排练、提炼作品风格,不管是动作技巧的表层打磨,或是对作品内涵的深层探索等诸多环节,要使学生在肢体运动的一招一式中都能感受到美,举手投足中都有潜台词,每一个手位、步法、身韵里都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每个头、手、眼、腿在空间的伸展来表现美,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不管是艰苦的基本功训练,还是严格的动作规范,尽可能使学生在流畅、完美的动作流程中完成。教师既要严格要求每个动作的规范,又要尽量准确的表现出动作应有的内涵和风格,比如动作的时代特点、名族特点等。特别是民族民间舞中各民族的性格特征,它是民族舞蹈的灵魂,不应只是动作的堆彻,应该将动作多应有的意味和韵律贯彻始终,能充分体现出该民族的性格特点。比如藏族的潇洒、蒙古族的彪悍、维族的热情、傣族的柔美、朝鲜族的含蓄、汉族的矫健等等、在提炼和“抠”动作的精细和风格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动作表达的内涵,使舞者能表现出深藏于内心的精神和情感,使舞姿更富有“舞韵”,充分表现出舞蹈的艺术魅力。这一切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富有艺术美感的动作示范,富有艺术想象的情感调动。要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舞者内在的舞蹈感觉格外重要,舞者有了思想,动作受意识的支配,神经中枢才能准确地调动发力肌肉的力量和发力方位,加之各部位的协调,才能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舞蹈是感知的艺术,更是传情的艺术,人心感于物而动,身则动于心而舞。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舞蹈艺术美的王国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展开形象翅膀自由翱翔的过程。舞蹈教学属有意型想象,特别是对肢体的美化和艺术表现中情感形象的把握,它是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或示范动作、图示的示意,在舞者大脑形成相应的心形象。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教师的语言描述,唤醒内心的表象储备,表象储备越多,想象的内容就会越丰富。要完成好想象首先要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要得益于教师良好的的引导和激发,更要靠积极的艺术思维参与,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的最佳状态。

三、“乐感”是舞蹈感觉培养的灵魂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音乐是舞蹈发展的基础,舞者对音乐的感觉好坏直接影响舞者对舞蹈的艺术创造。’“乐感”是舞者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理解是建立在感受基础之上的。人的乐感包括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高音感、音质感、和声感以及速度、力度感等等,它体现了对音乐的直觉素质和理性创造的统一。舞蹈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事节奏感。节奏从广义上讲就是“一切有秩序的运动”。也被解释为“对称结构的协调性”。节奏是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脉络,通过节奏使音符形成有组织、有秩序地运动,音乐因为节奏而充满活力。

舞者所谓“节奏感”不仅仅是音乐知识的“节奏”概念,主要是舞者对节奏多蕴含动律的感悟能力和把握能力。

舞蹈一书中肢体动律由于节奏而产生协调以及美感。音乐以运动的特征被人们所感知,节奏感主要以内心感觉为依据,以体态运动感觉为节律,并以情绪感觉为起伏、变化,使舞者对音乐的感觉达到对动作快慢、舞步的节奏、力度的把握、主题的协调等一切都能在流畅自如中完成,这一切都靠舞者内在的感觉。舞者表演的节奏使舞者内心的情感节奏,也是舞蹈形象表现的节奏。肢体动作表现的轻重缓急、节奏变化是艺术表现的灵魂。

音乐的灵魂是旋律,舞蹈的灵魂是节奏。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和背景,它可以改善舞者肢体的韵律感,通过音乐的力量开发舞者内心的创造潜力,激发舞者的能量和灵感,使舞者能与音乐相呼应,以以音乐来控制自身的肢体感受。音乐还可以加强舞蹈的情感色彩,也可以帮助欣赏者理解舞蹈内涵,舞者通过对旋律的感知、想象、体验音乐的意境,是舞蹈更加生动感人,有哲人讲“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乐感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它是音乐思维和创造的基础,也是舞蹈艺术表现的引导者。经过不断地、反复的音响听辨以及训练,逐渐增强对节奏、旋律、和声、调式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和体验,提高对音乐、音响形成的造型、对比的敏感性,逐渐形成稳定的判别和表现的能力。舞者心中始终活跃着所要塑造的情感形象,并能理性地控制肢体表现的节奏,这种控制是艺术表现成败的关键。

四、舞蹈感觉是全面舞蹈修养的体现

舞蹈艺术表现是一种心理创造,是通过舞者主观精神来操控。舞蹈技巧的关键,需要用心去舞,这也是衡量艺术质量高低的标准。舞蹈技巧是舞者心灵的再现,舞者用心才能使观众心领其意,要是能以己之心去感人之心,才能使欣赏者心心相应,要求舞者能将严重所见转化为心中所想,在转化为肢体之舞。所谓眼中所见,失误者所体验的现实生活,它是技巧表现的依据,也是舞蹈作品的内容提供者心中所想,是舞者的主管情思内心创造、物化为我的过程;而肢体之舞就是通过内心的转换,完成外部的表现。这个过程中舞者若能消除内心体验与外部表现的差异,就能达到灵肉一致的和谐境地。舞蹈技巧的完美体现应是舞者内外一致的和谐性。

舞蹈艺术涉及的知识广阔,要求舞者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舞蹈艺术美的创造十月舞者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等因素密不可分的。舞者的感知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全面艺术素养的积淀。优秀的舞蹈感觉能将内心的感觉转化为心理操控,使舞者的技巧得到最佳的发挥。

舞者的表现能力非一日之功能达到,它是长期生活的积累、听觉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要靠平时用心、用耳去观察、体验、收集、感受来获得,也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情的体验、对技巧的揣摩、对情景的演练等等。

舞蹈是艺术的表现,舞者的感觉是第一性的。技术是第二性的。感觉是舞者全面艺术修养的体现,只要有了全面的修养,才能让技术得以充分展现。真的舞蹈家应是超越技术,化能为巧。舞蹈是一门深度展示、抒发人们内在情感的艺术,是对人的生命诗意的表达。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心生意、意生气。气生韵。要达到这一切需要舞者善学多想、多情善感,不断拓展四维空间,全面完善艺术修养。

五、总结

舞蹈感觉是舞蹈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舞蹈感觉的培养是舞蹈训练中一个永恒话题,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综上对舞蹈感觉的理性剖析是为了进一步深化舞蹈感觉的内涵,提高舞者感觉一时的科学性,增强舞蹈表现的灵活性,以至达到舞者审美创造的独特性。舞蹈艺术是一种心理创造,需要技巧与感觉的高度统一。舞蹈技巧训练需要配药舞者感知的敏锐性和灵活性。舞蹈教学活动若能强化舞者感知能力的培养,能使舞者更快掌握舞蹈技巧,获得完美的艺术创造。

第二篇: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主要针对弱智儿童,脑瘫儿童根据病情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弱智儿童感统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四,每天两次(两个班),每次一个小时,每个小朋友基本上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大的训练顺序为从简单项目到难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低要求到高要求。在一个小时的训练中,教师每天计划一个项目进行全班的感觉统合训练,要求按秩序及标准动作完成一定的量之后,再针对个别情况单独的给予训练,程度较好的的可以挑选另外项目游戏或训练。

例如滑梯,孩子滑梯时的斜度和速度感,可以统合身体的紧张性迷路反射,协助大脑统合固有感觉输入,维持身体姿势的稳定,可以促进抗重力反应的练习,促进位觉器官感受重力的变化,直线加速度的变化,从而改变全身肌紧张作用的分布,引起一系列的反射,对头部,颈肌的同时收缩,及身体保护伸展反应行为的成熟帮助很大。将孩子带到场地后,在滑梯前排好队,让孩子自己将滑板抱起,放在滑梯顶端的平台上,身体俯卧在滑板上,头、手在前,脚在后,由教师协助轻轻推动滑板,使滑板由滑梯上自然的滑下,也可以孩子自己有双手抓住滑梯的两端,同时左右手均衡用力往后拉,借用反弹力使滑板往前滑行,较快速的从滑板的斜面滑下来。进行训练时注意指导孩子滑行时双手向前平伸,手腕、手指尽量伸展,双腿向后伸直,尽量保持身体及四肢与滑梯平行,当滑板未滑过滑梯斜面时,双手千万不要与滑梯斜面接触否则会造成翻车的危险。并随时提醒孩子要按秩序的完成训练,使其达到训练的效果及有序参加活动的观念,次数一般为每人二十次,之后根据个别情况进行单独指导与纠正练习,掌握正确的训练动作,在训练中时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结束后排队离开。

第三篇: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训练

教学目标:

1感觉统合适合的年龄,2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敏感期学说(为什么年龄越小,效果越佳)3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4感觉统合的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5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教学过程

1感觉统合训练的好处:感觉统合训练最大的特点是能让0---15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感觉统合。

2感觉统合训练越早越好: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愈小,发展愈快,在3岁以下,智能发展日新月异。

3原因:因为人的早期是行为可塑期,学习进步快,人的发展年龄愈大愈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早期虽然重要,不等于过了早期,环境和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只是强调,如果说要发挥人的大脑的最大潜能,应特别注重0~3岁脑发育的保健与教育。一感觉统合训练的依据——敏感期学说

1敏感期的概念:敏感期也叫关键期、临界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它是指宝宝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最佳年龄时间段; 2捕捉儿童敏感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岁以前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抓住行为敏感的关键时期进行感统学习,才是明智之举。0——3岁儿童敏感期

所以感觉统合训练能让0---15岁孩子在玩乐中通过专门设计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达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等的综合发展,促进孩子的全面感觉统合。二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1.帮助儿童抑制和调节感觉感觉信息,提供儿童各种感觉信息,帮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2.全面提高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儿童潜能。3.促进大脑分工合作的协调性,培养儿童感知觉动作统合能力。

4.培养孩子社会情绪及认知的发展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帮助孩子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孩子学会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业,让孩子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5.消除学习能力障碍中的感统障碍及由感统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帮助儿童对感觉刺激做出比较有结构的反应,最终目标是达到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如行为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集中注意能力。三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1感觉统合训练的内容:采用一套以滑板、跳床、平衡台、吊缆等为主的游戏运动训练疗法,根据每个儿童的不同特点是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将会为孩子提供前庭、本体和触觉等刺激的活动。

2针对所有小朋友,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使感觉统合更好,身体的不同部位就能一起和谐有效地动作,使人得以顺利学习和活动。3感觉统合训练的方法:

整个训练过程要以快乐为基础,设计游戏情节,按照课程计划,安全的训练。必备条件:快乐+游戏+鼓励+安全+量化+专业

对老师的要求:爱心 耐心 责任心 积极的心态 开朗 乐观 专业

四 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

1感觉统合训练不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功能训练,而是协调心理、大脑和身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训练。

2儿童在训练中获得熟练感觉,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在游戏中感觉到自己对躯体的控制,变焦虑情绪为愉快,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敢于挑战自己。总之感觉统合训练不仅可以让儿童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儿童积极的心态,让每一位儿童更阳光。

五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与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1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有效的指导,.用耐心培养孩子新的兴趣 2让孩子感到快乐。

3感统训练的内容因人而异 4.每天都有多样的感觉刺激,5训练要符合儿童的能力,并有一定的量化。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

1训练当中要让儿童感到愉悦而不是压力和恐惧。

2训练中儿童是主角,要尊重儿童对感觉刺激的需要和选择。

3.通过控制环境给儿童以适当的感觉刺激,从而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使儿童能做出适应性反应,不要教孩子如何做。

4.我们针对在学习与生活中感统失调的儿童对症训练,训练前对孩子的感统失调的种类和程度进行测评,然后根据失调的种类和程度制定训练课程。

5.给儿童自由选择项目的权利,根据他们的自然活动,调动他们活动训练和积极性,从自选动作过渡到规定动作,以此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

6.为儿童创建丰富多彩的室内活动场所,在游戏中进行快乐教学。

7.通过多样翻滚的活动,使孩子在平衡感、触觉感、手脚及身体协调方面,前庭固有感觉,投、拍、爬等方面,有着乐此不疲的兴趣,以完成其训练目标。

8.对年龄幼小的儿童,我们在活动中要本着适应幼儿平等游戏特点的原则,用带领引导的方法与幼儿沟通互动,以此帮助他们体验各种活动而达到训练目的。9.训练过程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反馈,并与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欣赏、互相友好的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调动他们各种优良品质并加以赞扬,使他们感到自信、快乐,使身心健康发展。

六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阶段

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 1初级感觉统合阶段(1—2岁)

大脑重925—1064克。脑细胞长出许多突起,分出侧枝,形成专用神经通道。与此相应,多种感觉整合形成知觉。2中级感觉统合(3—5岁)

脑重1100—1150克。侧枝的分支增多,专用神经通路随感觉整合而增多,并使大脑5个语言区都发育成熟并建立联系。3高级感觉统合(6—10岁)

脑重1150—1250克。经感觉统合后的心理、行为反应已较复杂。如经高级感觉整合后表现为:注意力能较长时间的集中,组织实施自己计划的意志力增强,自我控制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增强,阅读、书写、计算、音乐、绘画、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增强,逻辑思维形成。经感觉统合,左右大脑半球的功能出现单侧化。如左脑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及计算和逻辑思维能力优势;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等形象思维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优势。4脑的成熟(15岁左右)

脑重1350克,近似成人脑重1400克。这时,感觉统合功能基本发育成熟,心理能力仍需进一步发展,大约到2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

儿童的大脑感觉统合功能发展良好,且足以适应环境时,儿童的反应会有胜任、启发和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在迎接外界各种挑战时会充满信心,并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这又进一步激了了儿童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信心,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感觉统合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七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1.感觉统合训练馆的环境:场地要大,环境布置优美大方;

2.感觉统合训练师:具有亲和力,具备专业的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

3.家长的因素:积极的心态,对机构和孩子充满信心;配合机构做好训练;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予信心;

4.训练中的因素:孩子积极快乐的参与,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进行引导,训练要有量;

八感觉统合训练效果及课程安排

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感觉统合训练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包括饮食和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同时,儿童的智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感觉统合训练的课程安排:1三岁以下的儿童每周一次;

2三岁到六岁的孩子每周两次左右,具体根据孩子的情况安排课程; 3六岁以上的孩子三次左右,也可利用寒暑假集中训练,每周五次。4特殊孩子最好每天训练或每周四次以上。

具体情况根据儿童训练后的表现和感统失调的程度安排课程。九感觉统合训练与学习能力 总结 我国感觉统合的教育现状——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

一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哪些学习能力 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写字笔划或部首颠倒;阅读困难,计算粗心,做事或写作业磨蹭;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胆小害羞,社会交往能力缺乏,容易受挫,缺乏自信;脾气急躁,粘人爱哭闹,偏食,饮食习惯不佳;怕人碰,攻击性强,喜欢招惹别人……

儿童最好都有机会进行感觉统合训练,有助于促进大脑的发育,开发智力潜能,提高学习能力、运动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对于有感觉统合失调表现的儿童、多动症、孤独症的儿童则更是当务之急。

第四篇:感觉的培养(推荐)

感觉的培养

作者:Felicitas Vogt / 卢安克

培养幼儿的感觉

如果只靠一种感觉器官,我们往往会“受骗”,不能真正地认识到真相。比如镜子里面看到的东西,只有我们用手摸到镜子的后边,才知道所看到的东西其实不在这个地方。可见,我们必须用头脑把不同感觉器官对同样事物的印象联系起来,才能认识到和判断它的真相。这种联系工作实际上就是判断工作。所有的判断都是这样通过不同印象的连接而做到的。但为了有这种判断的机会,我们的身体首先要以12种感觉器官把我们感觉的范围分成12个领域。也就是说,一个感觉器官虽然能得到印象,可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的合作才能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身体首先以不同的感觉器官把一个事物的印象分成不同范围的,这就是分析工作。然后我们在身体内再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又是判断工作。

甚至,眼睛自己看见的只是颜色和亮度,形态则是靠对眼睛动作的动作感才能见到的。看到某种东西时,我们靠对眼睛动作的和眼睛本身对亮度的两种感觉、再把形态和亮度两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印象。

这种头脑中要发生的联系,小孩出生时还没有,是在出生后的几年内才要建立的。比如,小孩扔一些东西来看它怎么反应,是不是往下面掉,发出什么声音等。或者小孩看到月亮就想用手抓住它,像他也抓住身边的东西一样,因为他在头脑中还没有把两个眼睛的神经联系起来,还不能看出距离。如果要看出距离,我们需要让两个眼睛的射线互相交叉、合作,而这种交叉合作就会引起意识。

为了培养这种分析合作过程、同时为了让小孩通过感觉器官的合作也建设神经的结构,所有的事物都要同时通过几个感觉器官来接受,最好是包括对外界的和对自己身体的两种类型的感觉(比如视觉和触摸感)。通过把各种印象联系起来的这种工作,小孩不仅能认识和理解到外界,还能建设身体的神经结构。小孩在幼儿园要做的,就是建设和完成他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联系。为了这样的建设工作,小孩需要很多可以得到感觉经验的机会。7岁以下还不了解物质的小孩特别喜欢使用对自己身体的基础感觉,因为这些感觉比较真实。这样,小孩当然需要用手、舌头等来感受所有的东西。

这些都是为了得到经验,为了调整把感觉器官联系起来的头脑结构。如果我们在幼儿园不给小孩这样的机会,他就无法建设完善自己的神经。或者,如果小孩做神经建设工作时靠的不是真实的、事实的感觉,他建设出来的神经结构也不会有事实根据。比如小孩有一个电子玩具,每次在按压玩具的时候都会听见一种音乐。结果,小孩得到的经验就是:那种材料包含的是音乐。小孩得到那种不真实的经验,结果又是,他的感觉器官在头脑建设的方式是错误的,以后的感觉过程给他带来的信息也是错误的。

关键的是身体与环境物质的接触。小孩的身体需要进入环境的物质,需要接触它和“呼吸”在环境中。但光滑、妨脏、妨水、妨任何影响的物质不让小孩以皮肤的呼吸、以身体的温度等进入到这个物质中去。这样一个光滑的世界对小孩来说是关闭的。

多媒体又怎么样呢?多媒体技术除了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感之外,专门给小孩带来很多假造的印象和幻想、又不允许他同时使用多几种感觉器官。屏幕上的图像和音箱发出的声音,不能让7岁以下的小孩知道声音和图像的来源。如果看不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幼龄小孩又无法建设逻辑思考需要的头脑结构。如果在年龄大一点时用电脑学习,电脑虽然已经能够培养逻辑的思考,不过,不是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是通过电脑培养出的思维,不会是个人自己的、也不能创造新事物。多媒体不仅让我们生活在一种脱离真实生活的幻想中,也非常影响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我们现在的教育还不重视感觉的培养。可是在将来,人的感能力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自然出现。将来,如果我们不努力和有意识地去培养感觉能力,很多现在还自然发展的感觉就不会出现。技术的发展很自然就会发生,就像属于现代的小孩很容易就学会使用电脑一样。要担心的,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萎缩的、本来自然出现的基础才能。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高科技的知识,而是人类慢慢失去的感觉能力。

那么,在幼儿园怎样才能让小孩建设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的结构)呢?在山村里,我看到一个老人拿了片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给1岁的小孩,小孩拿着来摸、看、又用舌头来舔,尝它的味道。好像这个老人知道:小孩刚出生不久,在物质的世界上最大的愿望就是来尝试物质的样子。出生之前,他只与这些物质在精神范围中的根源接触过,不过这些根源在物质上的实现呢?再后,有另一个人给了他一个塑料的带音乐的名牌玩具,可是小孩却很难受。是不是他认不出来根源(自然规律)在物质上的实现?

他肯定认为,什么都会表现自己真实的本质、有好,就像精神的世界一样。可是塑料没有自然材料具有的那种生命塑造的力量而形成的形状。木头的结构会告诉我们木头中的塑造过程,可是塑料没有我们能观察到的、让它形成的生命力。小孩还不知道,物质世界也包括了假造的和不好的。

他首先需要一个原因和结果都有道理、一个有明显逻辑的环境。为了让小孩了解到不同物质材料的本质,所有在小孩环境中的材料都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和表现自己本质的。最好,这些材料的加工方式也只是小孩能感觉到的(不是说能理解的)。如果小孩能在大自然中玩,也在大自然中找到一些材料,然后就见到老师怎样把它变成玩具,这样就最有利于小孩的神经建设工作。

另外,小孩需要感觉到有生命的(大自然)和有情感的(动物)环境,也需要用自己身体的动作来感觉到自己(平衡感、动作感等等)。这不仅是全身体的运动,有时小孩也需要“安静”的动作,比如说手指细细的小动作或者想象中的动作。最后,小孩还需要给自己的感觉(感受)建设一个小环境,比如用木板和布来做一个小小的“家”。

青少年尝试吸毒一次是正常的,因为他们想体验和感受到超出物质范围的边。但如果依赖吸食毒品,这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可感受的物质的真实的经历、缺少超出物质范围的感受。根据天性的本质,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深深的、想得到感觉的愿望。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能够正常通过感觉器官去发挥一些给灵心带来经历的感受,他到了青春期就特别弱、特别容易依赖吸毒和其它可以依赖的东西,比如喝酒、吸烟、电子媒体、过分吃东西、赌博等等。但通过吸毒得到的感受不能像真实的感觉那样给灵心带来经历,所以吸毒人的灵心永远是空虚的,得不到满足的。

在一些城市家庭,我看到父母有爱心地、耐心地和有原则地对待自己的小孩,可是他们的关心和原则,都是通过有逻辑的说明、通过智力上的手段去发挥的。如果这些小孩要发现父母对于他的爱,就必须在逻辑上理解父母对他们说的话,如果小孩不理解,就无法感觉到。

其实,幼儿园的小孩无法去理解这些说明,所以经常正在父母最关心他们的时候就不断地哭。有的同时还会乱撒尿,因为身体感觉不到遮掩的保护。由于他们年龄天性的特点,这些小孩希望通过身体的感觉器官来感觉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所以我在城市看到的通过身体感觉不到关心的小孩甚至还要求自己的父母来打他。他们还不能在父母所说话的逻辑中发现,而只能使用感觉器官从父母的做法来感觉到关心,连打也比逻辑好。所以,只有父母抱着他们(不管他们同时和别人说的话),小孩才会得到满足。身体作为其他发展的基础

一个刚出生的小孩来到这个世界并慢慢地去参与它的方式,还是跟睡眠状态差不多的。生命开始的几年,小孩面对世界是没有意识的,否则的话,就是太痛苦的。他什么都同情地接受(要),不能区分好和坏。不过,在成长过程中,小孩会越来越有意识,使他的心里世界会适应外界。在长大的过程中,他不能不抓住一些机会来改变世界,所以他也要学会把世界中的事情联系到自己,也把自己的做法联系到世界。不过,长大前他还保留了很多对一切的“秘密”。

为了培养能改变世界的能力,幼儿首先需要的就是玩,让他在自己的动作中醒来。所有我们跟小孩做的,都需要有对于人类本质的了解,使我们能让他的身体、心理和精神健康发展,又能让他进入我们的社会和技术世界,使他能改变自己和世界的一部分,也能跟别人和谐相处。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每一个小孩都要找到的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任务。小孩要学会的,是自由地使用和控制他的身体,使他能够在世界中做事。不好的情况是,小孩长大了之后,他的做法被他身体的欲望而控制。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需要培养他的身体,使得身体能够为精神和理想服务。精神和思想不能直接接受教育,因为精神要自由地使用身体做事。只有我们不影响精神和思想,同时让身体健康地成长,精神才能使用健康的身体在世界上做事。

胎儿首先形成的部分是头,头是接受宇宙力量而形成的象征,不是只靠遗传就能得到的。由于物质的遗传而得到的因素是通过四肢接受的,而且整个身体给头提供的营养才从物质遗传的这一面去影响到头的形成。头不能直接接受物质世界的作用和受孕影响。整个神经系统和感觉(知觉)器官都是接受宇宙的力量而形成,然后再跟其他身体部分联系的。为了培养好身体,把它变成一个精神可利用的工具,我首先想说一些最基础的、可能一下子不太容易理解的身体情况:7岁以下小孩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宇宙的精神在塑造和形成幼儿身体的物质器官。宇宙精神灵心的构造生命的力量(无形的思考)通过封闭的头部去做这个塑造工作,所以,幼儿身体的发展也是从他的头开始的。小孩封闭的头是他最大,也最完整的一部分。胸腔和四肢是后边才发挥和生长的。这样的塑造和形成工作需要幼儿生活在自己的内部中,还不允许他与外界产生有意识的联系,使得他只根据内部的情况看待环境中的事物。但随着长大的过程,他会慢慢地进入外界。这个从头部开始的发展是精神灵心塑造物质结构的一种自然过程。我们不能去影响它。

另一个方面是物质世界的教育因素:从我们在物质世界中能教育小孩的角度来看,小孩的头是最后才醒来的,最先醒过来的是四肢。我们通过物质手段能教育的精神还是睡眠在小孩的环境中,它还没有进入和形成小孩的内心世界。人通过物质的教育手段只能从四肢的动作来开始。所以首先需要的基础是身体的健康,首先是四肢。最后,小孩的外界环境会形成他自己的具有根据的内心世界。

睡眠状态的,自然去塑造身体物质器官的精神力量通过已经有完整结构的头起作用,可是通过教育将要醒来的精神,是在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四肢从环境接受的。

自然发生的是从头开始的,然后到胸,最后到四肢。可是我们能故意起到的作用(教育)只能从四肢(相反的方向)开始。四肢有道理的动作能接受到环境中的精神而影响到器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构造生命的力量从头转入到整个身体中去,最后又联系(进入)到世界。通过我们物质的手段,我们也只能去教育身体,培养一个健康的,能为精神服务的身体(物质工具)。我们不要,也不能直接去培养精神(思考)。精神只能是自然形成和醒来的。为了帮助这一点,大人(的自我意识)要控制和教育小孩的身体。这应该是直接地去控制,比如通过动它或者让它模仿的手段,但不能是通过小孩还没有产生的思考和理解。小孩还是直接接受和行动

屯里人经常对小孩们说,我要把他们带出去,卖给别人。在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时,他们回答:“我让他怕,这样他就会听话。”另一些村民是想锻炼小孩,不让他弱。在小孩哭时,有的还靠打去制止。可是我认为,这样达到的只是把孩子的情感灵心给毁了。如果不能哭,有一种必须往外的情感就会往内心里去,使小孩容易得心理疾病。所以我对屯里人说:“如果经常让他怕,你们会破坏他的心,长大了他就没有了心,就无法关心你们。”有的屯里人就觉得:“是的,原来是这样!因为这样做,才让小孩变成了对什么都没有情感、很无所谓的样子,难怪我们越教越难教育他。”

因为幼儿的感觉很敏感,这样的事情很容易影响到身体器官的塑造和形成过程。整个幼儿就像一个感觉(知觉)器官一样。可以说,他整个人好像只是由感觉器官组成的。他不仅以他的感觉器官去接受和感受(感觉),而且是整个身体都在接受(感觉)。

比如小孩感觉到大人发火时,他以整个身体去接受和模仿这种发火,使他成长而靠的生命力和灵心的力量也受到一辈子的影响。因为小孩都很好奇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就马上无意识地去模仿自己所感觉到的过程。因为他还没有属于个人独立的内心世界、只能从外界得到能所感受的情感,所以他就必须去模仿和接受。所以,小孩所有做出来的事情都是直接从感觉来进行动作,没有经过考虑的。这样,他们也能完全投入到某种感受中去。因为小孩不仅用感觉器官来接受,而是用整个身体、特别是使用了新陈代谢,所以,他也要用整个身体去反应。而身体经常作出的反应,又会形成反应习惯和身体结构。除了从外界接受的印象之外,他的灵心(心理)感受也进入到整个身体。不管他有什么感受,身体都会接受并免不了作出反应,比如哭等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7岁以下小孩有意识的自我还没有进入他的身体,他的感觉主要只有意志(血)的部分,还没有建设好反射(神经有意识)的部分。其实,刚出生的小孩完全没有自己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假如刚出生的小孩要有意识地感觉到外界环境来的印象和刺激,他就是受不了而发展成一个麻木的人。所以可以说,他还没有意识是一种自然的心理保护。意识只能一步一步跟着小孩的接受还有创造能力来产生。

因为感觉器官和头脑之间的神经还没有建设完成它们的联系功能,所以,小孩还不能反射他以感觉器官中的意志“抓到”的东西(感觉到的东西)、不能认识和意识到他感觉的东西是什么,也不能意识到自己。结果,他就以好感的意志直接从感觉来作出反应或者模仿。包括所有的乱动,都是直接从对于感受的好感来发挥的行动。他完全同情地活在行动和感受中,所以他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幼儿就通过自己睡眠的意志进入环境,而他睡眠的意志还是一种受不到控制的力量。也可以说,小孩还没有醒过来,还没有能控制自己做法的个人独立的思考和意识,他的自我还是属于环境的,而因为这样,大人(环境)就需要用大人的自我意识来代替小孩的、来控制小孩的做法。

好感的意志是每个小孩很自然就具有的,他根据天性就发挥了血无意识地去主动的特点。可是反感才会引起的意识和思考,它是在小孩成长过程中才慢慢培养出来的,那是神经被动、有意识的特点。我们将要把感觉和动作分开,也就是把意志从感受分出去,使感觉到的事情先经过有意识的思考,后才进行或者不进行动作。这就是教育要达到的成长和变化。如果一个人永远都留在小孩只有好感的这种状态中,如果他都不发挥对于自己行为的反感,他就会发展得像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的动物一样。把意志的行动从感受分出去并跟思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过程,是在整个生活的路程中才完成的。7岁之前要完成的神经结构是更基础的、是感觉器官与头脑之间的神经联系。在下面我想描写小孩整个成长最关键的特点:

7岁以下的小孩认为,所有他感觉(知觉)到的东西都是好的,他用自己的身体以模仿的方式去感觉物质的环境;

7到13岁的小孩认为,一切都是美的,他用自己的灵心以信任权威的方式去感受环境包含的情感因素;

14到20岁的孩子则认为,一切都是有真理的,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以追求理想的方式去感觉环境包含的思考因素。

经过让感觉跟“善”、“美”和“真”得到联系,小孩才能跟着得到的感受去培养感觉所包括的情感和思考。7岁之前的小孩通过模仿去学习。7到13岁的小孩根据权威去学习,他已经不会模仿所有好的和坏的动作,他会根据权威去区分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14到20岁的孩子则自己去判断和选择他们崇拜和要学习的榜样。

有利和有害于感觉的因素

根据这个表,我们可以知道家长为了避免小孩到了青春期特别容易依赖需要培养的感觉。在这里写的能危害和能引导小孩发展的因素,都是对小孩起作用的家长、老师和其他从环境来的因素,不是小孩自己发挥的。

在0到6岁时,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就是发挥下面的4种感觉器官: 触摸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皮肤内的触摸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外限和所受到的保护。人由于触摸感能够相信一切存在的事实: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给小孩他需要的物质却不给温暖;

一个人孤单和跟大人在一起并受到保护之

保护过多或者孤单太多;

间的变换,身体温暖的接触和一个人安静之

接触不是为了爱护小孩,而是为了大人情感间的变换,拥抱和放手之间的变换。的满足。

生命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生命感就能感受到自己身体的生命状态、平衡和自己身体一切的合作: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打架和害怕; 每天同样的节奏; 时间过于紧迫和被惊吓; 互相信任的生活气氛; 不满意; 跟时间和地点有关的安排都有规律; 过分的追求;

感受吃饭。心理紧张;

不同动作之间没有关系和道理。

动作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整个身体内的动作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动作、能动的可能、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自由: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孩自己进行活动; 经常不允许小孩做一些事情; 给小孩一个能允许他摸所有东西、能随便玩因为缺少榜样不引导小孩去动; 的环境; 因为在接受媒体就不动; 有道理的动作过程。只让小孩成为观众的自动玩具。平衡感:

一个人经过他在耳朵后边的平衡感就能知觉到自己身体的安全平衡状态和自信状态: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活动太少; 活动、平衡玩具、在梁柱上走、跳等; 心理不安; 带小孩的态度很稳定、不急; 悲观和放弃; 家长心理的平衡。受够了的心情,没有信心;

不断被推动;

心理矛盾。

7到13岁的小孩主要需要发挥对外界的知觉,并通过外界也知觉到自己。这个时候下面4种知觉器官的发挥就特别重要: 嗅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鼻子内的气味感就能知觉到他与外界气味“世界”的关系: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房间内空气不新鲜、不自然; 体验各种各样的植物和食品的气味。工业造成的不自然的气味;

让孩子感到难受的印象和做法。

味觉:

一个人经过他在舌头上的味道感就能知觉到外界的酸、甜、苦、辣、咸,而且和气味感合作,还能知觉到不同因素组成的味道: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经过做菜的方式让不同菜中的自然味道出所有菜都做成同一种味道(工业化的食品); 现; 没有“味道感”的判断; 美的环境; 不得体的做法; 对美的判断很有“味道”。不美的环境。眼睛:

一个人的眼睛能知觉到外界的光和颜色: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吸引注意力的没有文化的画; 通过老师自己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大自然颜激烈的不自然的颜色; 色的注意; 看电视;

衣服和生活环境的颜色搭配自然、互相协不美、不亮的气氛; 调。没有兴趣;

无彩色的悲观的环境。

温度感:

一个人经过在整个身体内的温度感就能知觉到外界对身体的冷和热的影响:

危害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让身体学会吃苦;

引导知觉的因素:

开空调太大;

用适合年纪需要的衣服保留体温;

穿衣服不够;

情感灵心和精神上的暖和;

冷淡、没有人与人关系的气氛; 故意而假装的热情。

14到20岁时,青少年孩子特别要发挥对外界和别人内心的知觉。所以他们主要需要发挥下面的4种知觉器官: 听觉感:

一个人的听觉感(耳朵)能知觉到声音和对方心理的气氛: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过分地刺激听觉,比如声音太大、太快又没有人在念或者讲的时候让速度适应孩子的情的媒体;

接受能力;

不是根据内心而在表面上说出来的话;

唱歌、用不同乐器一起创造音乐。

没有人情的声调。

语言感: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感能知觉到对方说话心理表达出来的、塑造声音的过程,以及语言民族表达的塑造过程。引导知觉的因素: 热情说话的声调; 危害知觉的因素: 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能够表达; 封闭起来的表达;

让心理的和表面上表达的统一起来,避免假平淡的、不让小孩弄清大人心情的表情; 的印象; 撒谎,表里不一。感受个人特殊的表达方式。理解感:

一个人的意思感能够知觉到对方心里想表达出来的意思和思考过程:

危害知觉的因素:

引导知觉的因素:

没有道德、没有意义的动作;

有真理的、没有错误的道理;

乱的、没有规律的思考;

不同事情之间的比较;

把本来存在的意义倒过来;

感受环境中不同事情之间存在的关系。

没有道理或者原因的联系。

自我意识感: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感能知觉到对方心里的自我意识、对方的本质和性格等: 引导知觉的因素:

危害知觉的因素:

小时候能触摸和经历到一个关心小孩的人之间没有兴趣、不理会、不爱;

人;

接受媒体和其他没有真正存在心理本质的东大人之间和对孩子的爱;

西;

多访问、多在一起;

发挥对别人物质身体的想像,强迫做爱。

真正的对别人的知觉和意识。

第五篇: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规范性

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规范性

规范的基本功训练是从事舞蹈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的论述,认为舞蹈基本功训练必须有规范的教材和规定的动作,舞蹈基本功训练要有秩序、有标准。关键词舞蹈基本功训练规范性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同音乐、雕塑、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优美多姿的形体动作为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舞蹈动作是经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的动作,具有严格的程式,讲究节奏和韵律,非训练有素不能掌握。尽管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却具有很多的一致性、统一性,这种同出一辙的共性便产生了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基本功训练规范性的概念

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是指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科学训练的标准。什么是规范?巴切认为“规范是正确性观念的社会现实”;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瑞把“规范”的定义为 “社会里所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如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适当的,什么是不适当的。”规范应该是正确的,可传播的,或者说经得起考证的,并最终能得以实施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是指舞者在肢体训练时进行“开、绷、直”,“圆、曲、收”等一系列的基本形态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它是学生在学习舞蹈基本功的过程中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首要关键,也是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基本、最可靠的途径。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在我国艺术院校的舞蹈院系的教学中都可见一斑:如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基本功的训练。如今在全国不同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中,都是延用统一教材的;国外舞蹈教学模式,与我国的舞蹈教学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全国范围内举办的历届桃李杯、荷花杯、全国舞蹈比赛、电视舞蹈大赛中,评委技术评判的标准,也是依据基本功训练的那些从上到下都已被认可的规范标准。基本功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纷纷开办舞蹈专业,可是有些院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也有许多教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只是根据自己对舞蹈的有限知识或者经验来施教,教材不规范,教学手段不规范。这样教学难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舞蹈事业的发展极其不利。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规范的舞蹈训练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训练手段,规范化教学,规范化训练,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3 基本功训练规范性的要求

(1)教学条件的规范性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条件。在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作为舞蹈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意识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选用规范化的舞蹈教材来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正规的舞蹈教育。教师在课堂里的示范首先要规范,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走样,要切实做到舞蹈动作规范性地传授。学生的学习条件是教学的主体部分。学生的学习条件,它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悟性、和对音乐节奏的感悟能力,以及身体的软度、力度、开度、弹跳条件等。学生动作的规范不规范,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主要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动作一定要准确到位。

其次,是科学系统地规范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通行的规范化教材,遵循舞蹈基本功训练中的生理学原理,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训练负荷。根据舞蹈的运动规律以及教学的条件、学生的特点,科学系统地

安排训练施教内容。

最后,在教材的选择、教学的时间、教学的设施、教学音乐的规范问题上也要统筹兼顾不失偏颇。把这几个方面糅合到位,就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2)教学过程的规范性

在舞蹈基本功教学过成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得最紧密,教师通常采用“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符合舞蹈的教学基本规律,是舞蹈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口传,也就是口头传递的方式。无论是教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教师一定要用准确、生动、精练的语言为学生进行讲解与辅导。比如动作的名称、要领、规格与标准,以及做这个动作时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去克服、如何去纠正以及相关知识的传递等等。身授,即示范的方式。舞蹈教学中的示范,通常由教师亲自为学生塑造效仿的动态形象。示范动作必须生动、准确、规范,手、脚、身体的运动路线、位置以及面部的表情等等,一招一式都要体现出动作的规范性。

(3)基本功训练的规范性

舞蹈的动作是经过美化、夸张、条理化了的,最具有典型性的动作。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例如在芭蕾基本功训练课里对手位训练中,有从一位手到七位手的训练过程,训练过程有着严格的规范。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对“兰花指”手形的要求也是严格规范的。在基本功的训练课中,首先要弄清楚动作的基本要领和含义,弄明白规范的点位和要求。在反复的、单一的训练中,学生会产生懈怠和厌倦,训练中动作和形体可能会产生变形。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辅导,要从严把握,严格施训,规范施教。教师的一时的疏忽可以造成学生动作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规范教学带来的后果,是会严重损害舞蹈艺术发展的。

(4)结论

在舞蹈作品的表演中,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表演的成功来自演员长期刻苦的规范性训练和教师的严格要求,也来自严格规范的基本功训练。规范舞蹈基本功训练,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舞蹈教学训练的效率,使教学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经过严格而准确的规范化训练,日积月累,才能舞出舞蹈的神韵,使舞蹈充满灵性,让人领略到舞蹈那非凡独到的艺术气质与魅力,从中去获得对舞蹈艺术的欢悦、享受与体验,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层次。

下载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舞蹈训练中感觉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题目:舞蹈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论文摘要 如今的学校担负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校舞蹈团的建立与发展,是比较重要的。舞蹈教师除了通过舞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外,更承担着提高学......

    论软开度在舞蹈训练中的重要性(五篇模版)

    论软开度在舞蹈训练中的重要性 摘要:舞蹈都是以人体为表现手段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人体运动表演形式,不仅需要演员具有一般性的身体运动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特殊能力和......

    感觉统合训练游戏

    1 兔找家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发展幼儿下肢协调能力,强化脑和脑干的知觉功能;培养幼儿灵敏协调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活动准备:平衡台、录音机(磁带)、兔子头饰。开始部分:在音乐伴奏......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感觉统合训练方案 姓名: 学号专业: 测评信息:小云,七岁,本体感统失调,视觉统合失调。注意力记忆力差,身体平衡差,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动作迟缓笨挫,成绩差。 长远目标:加强平衡感,提高注......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

    感觉统合家庭训练

    感觉统合家庭训练 感觉统合是接收、整理及组织来自身体及周围世界信息的能力,这一切都是自动地在中央神经系统中发生(神经、脊髓及大脑)。信息是由神经系统通过感官接收:视觉、......

    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简介 感觉统合训练,是为了使儿童充分感知各种刺激,在大脑进行感觉的统合,并作出适应性反应,因此,感觉统合训练的本质是采取游戏形式,使孩子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同时游戏......

    感觉统合训练计划

    篇一:感觉统合训练计划 训练一:前庭觉功能训练 2014年12月 日 训练项目一:跪球 训练人员签字: 机构负责人签字: 训练一:前庭觉功能训练 2014年12月 日 训练项目二:s形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