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2007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黔国土资发〔2007〕33号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第一条 为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责任,依法对地质灾害实施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是指对在边坡开挖、地下洞室掘进、弃渣、爆破、抽汲地下水和矿山开采,水库、电站施工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引发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 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由申请人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与认定有关的其他资料。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认定的内容,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称鉴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鉴定单位按下列资质等级规定承接分析论证工作,并对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负责:
(一)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二)大、中型: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三)小型: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大中小地质灾害等级划分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
1、特大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
2、大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3、中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
4、小型地质灾害: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第五条 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对情况特殊的,可由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申请,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委托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责任的成因分析论证认定。
第六条 组织成因分析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与鉴定单位签订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格式文本附后)。
成因分析论证工作费用按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签定的金额,由组织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垫付,也可协调认定申请人或被认定人垫付。引发责任认定清楚后,工作费用按引发原因确定支付人。属自然原因引发的,由地质灾害所在地人民政府出资;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由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承担。
第七条 鉴定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开展实地的广泛调查,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分析论证报告必须有明确的地质灾害成因判别及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因素的结论。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分析论证方法和资料收集。要求对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正确的分析论证依据。
(二)地质灾害特征。要求阐述发生地点、时间、威胁对象、范围及类型、特征要素、发展变化等情况;
(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要求论据充分,分析合理,主因明确;
(四)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要求准确、清晰、简明;责任主体明确;严禁出现“可能”、“推测”等类似的不确定性用词。
第八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成因分析论证结论作出责任认定,向被认定人下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格式文本附后)附《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当责任人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时,组织成因分析论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九条 被认定人对引发地质灾害责任有异议的,在收到告知书起的60日内,可向下发告知书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认定人申请行政复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
(三)《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起的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行政复议时,应从贵州国土资源专家库中选择不少于3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专家组审查费用由申请复议人承担。
专家组审查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专家组人员及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复议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应在5日内给出书面回复,对认为专家组成员与有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要求回避且理由正当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采纳,并重新选择专家;不予采纳的,应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到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后,应当将审查结论分送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对审查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审查结论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知专家组在10日内就有关情况作出书面说明,并作出复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在2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结论,给行政复议申请人下达《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格式文本附后)。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组织成因分析论证认定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鉴定单位在成因分析论证和专家在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审查中,因收受他人钱财,弄虚作假,偏袒一方,情节严重的,对鉴定单位给予资质降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资质证书;对审查专家,取消审查专家资格。
第十四条 受人民法院委托进行责任认定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技术论证合同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复议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印制。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贵州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办法
(2009年11月25日 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发文)
第一条
为明确引发地质灾害责任,依法对地质灾害实施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三十五条“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责任单位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论证后认定。对地质灾害的治理责任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引发地质灾害责任认定,是指对在边坡开挖、地下洞室掘进、弃渣、爆破、抽汲地下水和矿山开采,水库、电站施工等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中,引发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工作。
第三条
地质灾害责任的认定由申请人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规定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与认定有关的其他资料。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收到申请后,应当在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四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认定的内容,组织具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资质的单位(以下称鉴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鉴定单位按下列资质等级规定承接分析论证工作,并对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负责:
(一)特大型: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受威胁人数1000人以上或者预估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二)大、中型:死亡3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三)小型: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受威胁人数100人以下或者预估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由具有甲、乙、丙级资质的单位承接。
第五条
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由地质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
分析论证后认定;跨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对情况特殊的,可由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申请,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组织进行成因分析论证后认定。上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委托下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地质灾害责任的成因分析论证认定。
第六条
组织成因分析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与鉴定单位签订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格式文本附后)。成因分析论证工作费用按成因分析论证合同书签定的金额,由组织论证工作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垫付,也可协调认定申请人或被认定人垫付。引发责任认定清楚后,工作费用按引发原因确定支付人。属自然原因引发的,由地质灾害所在地人民政府出资;属人为工程活动引发的,由引发地质灾害的责任人承担。
第七条
鉴定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开展实地的广泛调查,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提交《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分析论证报告必须有明确的地质灾害成因判别及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因素的结论。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分析论证方法和资料收集。要求对现场调查方法,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价,确定正确的分析论证依据。
(二)地质灾害特征。要求阐述发生地点、时间、威胁对象、范围及类型、特征要素、发展变化等情况;
(三)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要求论据充分,分析合理,主因明确;
(四)成因分析论证结论。要求准确、清晰、简明;责任主体明确;严禁出现“可能”、“推测”等类似的不确定性用词。
第八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成因分析论证结论作出责任认定,向被认定人下发《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格式文本附后)附《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当责任人拒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对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不予治理时,组织成因分析论证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第九条 被认定人对引发地质灾害责任有异议的,在收到告知书起的60日内,可向下发告知书的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被认定人申请行政复议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申请书》(格式文本附后);
(二)《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
(三)《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论证报告》 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在收到行政复议申请起的1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给予答复。不予受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行政复议时,应从贵州国土资源专家库中选择不少于3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成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进行审查。专家组审查费用由申请复议人承担。
专家组审查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将专家组人员及有关情况书面告知复议申请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应在5日内给出书面回复,对认为专家组成员与有关当事人有利害关系要求回避且理由正当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予采纳,并重新选择专家;不予采纳的,应书面告知当事人。(复议专家组成员需要得到复议人的认可,5日内)
第十一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收到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后,应当将审查结论分送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复议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对审查结论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审查结论起10日内提出书面意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通知专家组在10日内就有关情况作出书面说明,并作出复议结论。仍有异议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二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根据专家组对成因分析论证报告的审查结论,在2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结论,给行政复议申请人下达《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格式文本附后)。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组织成因分析论证认定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鉴定单位在成因分析论证和专家在成因分析论证报告审查中,因收受他人钱财,弄虚作假,偏袒一方,情节严重的,对鉴定单位给予资质降级,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资质证书;对审查专家,取消审查专家资格。
第十四条
受人民法院委托进行责任认定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
《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技术论证合同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告知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复议申请书》、《贵州省地质灾害责任认定行政复议结论书》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印制。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贵州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贵州省人民政府令
第 135 号
《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已经2012年2月1日省人民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保护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使用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商标信誉,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及商标知名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知晓,依照本办法认定的有效注册商标。本省行政区域内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管理和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管理和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贵州省著名商标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并协助做好认定工作。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第四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遵循自愿申请和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商标所有人争创贵州省著名商标,对成绩显著的,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申请和认定
第六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组织设立贵州省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负责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评审工作。评审委下设办公室,负责审查贵州省著名商标申请认定材料并承担对初审、复审异议的复审及贵州省著名商标评审的其他工作。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辖区内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复审、实地复核工作;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本辖区内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初审、实地核查工作。
第七条 评审委由工商、经济和信息化、科技、财政、商务、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及法律、科技、经济等相关行业代表、专家组成。
第八条 评审委委员与申请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申请人及利害关系人认为评审委委员与其申请认定的贵州省著名商标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要求其回避。评审委委员的回避由评审委主任决定;评审委主任的回避由评审委集体讨论决定。
第九条 申请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可以由商标所有人提出,也可以由商标所有人和独占许可人共同提出。
第十条 申请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商标注册地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
(二)该商标自注册之日起连续使用两年以上且继续有效,无权属争议;
(三)该商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知晓,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优良、稳定;
(四)该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近两年来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同行业中占领先地位;
(五)申请人有商标管理机构和商标使用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申请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实行一件商标一件申请,但申请人在同一类别的不同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注册了多件相同商标的,可以一并提出申请。
第十二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逾期未办理延续申请或者所有权发生转移的,应当重新提出认定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表》;
(二)经商标所有人签字、盖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和《商标注册证》复印件;
(三)使用该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近两年来的年产量、销售量、销售区域、销售额、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和商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广告宣传、投入情况;
(四)商标所有人对该商标专用权的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的材料;
(五)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属于实行生产许可证、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应当提供生产许可证证书、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等相关证明材料;
(六)能够证明该商标著名的其他材料。《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表》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并在门户网站公布,申请人可以免费下载。
第十四条 申请人在申请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过程中办理企业名称变更、商标注册事项变更的,应当提供变更材料。
第十五条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贵州省著名商标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进行初审和实地核查,符合条件的,报送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复审,有必要的应当实地复核,符合条件的,报送评审委办公室;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申请材料不完整需要补正的,应当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申请人应当5日内进行补正;对不按照要求进行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第十六条 评审委办公室自收到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的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材料之日起60日内,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报送评审委评审;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申请人对初审、复审退回申请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评审委办公室申请异议复审。评审委办公室自收到异议复审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异议复审决定,申请理由成立的,报送评审委评审;申请理由不成立的,退回申请并书面说明理由。申请人不得对评审委办公室的异议复审决定再次申请异议复审。
第十八条 评审委评审贵州省著名商标,每次出席评审会议的委员不少于45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委员不少于出席评审会议委员人数的1/3,并经出席评审会议的2/3以上委员通过。
第十九条 经评审委评审为贵州省著名商标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级媒体上发布公示,公示期15日,在公示期内有异议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异议内容进行调查,异议成立的,不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异议不成立或者公示期内无异议的,在省级媒体上发布公告并颁发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未评审为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评审委办公室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申请时间为每年4月1日至6月日,认定工作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贵州省著名商标有效期为4年,有效期自认定次年1月1日起计算。
第二十一条 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所需评审、公告等费用,纳入省级财政部门预算;不得向申请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第三章 延续申请
第二十二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有效期届满当年6月30日前,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可以申请延续,每次延续的有效期为4年。逾期未提出延续申请的,贵州省著名商标自动失效,并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申请延续认定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贵州省著名商标延续认定申请表》;
(二)申请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材料;
(三)《商标注册证》及其变更、续展文件的复印件;
(四)获得贵州省著名商标3年来使用该商标商品或者服务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及商品或者服务质量、安全状况。
第二十四条 申请延续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应当向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申请,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至第十九条的相关
规定办理。
第四章 使用、管理和保护
第二十五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用于被认定的注册商标和核准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
第二十六条 在有效期内,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使用人可以在该著名商标认定的商品及包装、装潢、容器、说明书、往来函件、交易文书、电子邮件、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业务活动中使用贵州省著名商标文字或者标识。贵州省著名商标文字或者标识不得出借、出租给他人使用。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使用贵州省著名商标文字或者标识:
(一)未被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的;
(二)超出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的商品或者服务范围的;
(三)贵州省著名商标有效期届满未办理延续手续或者延续申请未获批准的;
(四)贵州省著名商标所适用的注册商标被依法撤销的;
(五)贵州省著名商标被撤销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擅自制造贵州省著名商标文字或者标识。
第二十八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许可他人使用其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自许可使用合同生效之日起60日内报送评审委办公室备案。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变更注册人名称、地址的,应当在核准变更之日起60日内将变更材料报送评审委办公室备案。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撤销贵州省著名商标,并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
(一)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欺骗手段获取贵州省著名商标的;
(二)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
(三)在有效期内,贵州省著名商标不再具备本办法规定的贵州省著名商标条件的;
(四)擅自超出所核定的使用范围,责令其限期改正而拒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贵州省著名商标被撤销的,自撤销之日起3年内不得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
第三十条 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期发布贵州省著名商标目录,并抄告相关部门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重点保护。
第三十一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受下列保护:
(一)贵州省著名商标自认定之日起,以与贵州省著名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属同行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属不同行业,但足以引起公众误认并对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受理;
(二)网络域名的主要部分以及未注册商标不得复制、摹仿贵州省著名商标,不得暗示其与贵州省著名商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不得削弱该贵州省著名商标的显著性,使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三)贵州省著名商标在省外被侵权的,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出具有关证明,提供咨询、指导,协助查处。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贵州省著名商标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有权举报或者投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予以处理。
第三十三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管理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商业秘密的,应当予以保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视情节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不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二项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评审委组成人员在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管理和保护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评审委组成人员有前款规定行为的,取消评审资格。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认定为贵州省著名商标的,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定稿)
附件:
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贵州省著名商标
认定和保护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规范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提高认定工作质量,保护贵州省著名商标所有人、使用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负责贵州省著名商标(以下简称“著名商标”)的评审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著名商标认定申请和延续申请进行评审;
(二)决定评审委主任的回避;
(三)研究、决定著名商标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问题。第三条
评审委设主任委员一名,常务副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评审委委员在相关职能部门及法律、科技、经济等行业代表、专家中产生。
第四条
评审委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监督管理局,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查著名商标认定申请和延续申请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二)对初审、复审异议申请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三)组织、筹备著名商标评审工作;
(四)其他日常工作。
第五条 著名商标认定申请由商标所有人或者商标所有人和独占许可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共同自愿提出,并对申报材料及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责任。
第六条 《办法》第十条第(一)项“商标注册地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是指该商标注册证上的注册地址在贵州省行政区域内。
第七条 《办法》第十条第(二)项“该商标自注册之日起连续使用两年以上且继续有效,无权属争议”,是指:
(一)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商标应当是国内有效的注册商标,该商标核准注册时间及连续使用时间截止申请当年3月31日前届满两年;
(二)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申请人必须与《商标注册证》上的注册人一致;
(三)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商标应当与《商标注册证》核准的商标一致;
(四)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商品应当在《商标注册证》核定使用范围内,并且一致;
(五)申请认定期间有关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当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申请认定商标转让的,应当提供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出具的核准转让证明;
(六)商标状态正常,无权属争议。第八条 《办法》第十条第(三)项“该商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为相关公众所知晓,商品或者服务质量优良、稳定”,是指:
(一)申请人及申请认定商标应当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
(二)申请人注重对申请认定商标的广告宣传,该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申请人应当确保商品质量,近两年使用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商品在相关职能部门监督抽查中没有不合格记录、无质量安全事故,且无商标侵权行为。
第九条 《办法》第十条第(四)项“该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者服务近两年来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省内同行业中占领先地位”,是指使用申请认定著名商标的商品近两年的年产量、销售额、利税、市场占有率、广告投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原则上应当逐年增长,在省内同行业中位居前列。在省内同行业中排名可由行业协会或者相关部门出具意见。
第十条
申请人申请认定一件著名商标,申请材料需提交一式三份;注册在同一类别的不同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的相同商标,可以一并提出申请;同时申请认定多件著名商标,需分别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认定著名商标,除《办法》第十三条第(一)项所规定的《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表》应当提交原件外,可以提交复印件。
第十二条 《办法》第十三条第(二)项“主体资格证明”,包括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等。
第十三条 《办法》第十三条第(三)项“使用该商标的商品或者服务近两年来的年产量、销售量、销售区域、销售额、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和商品质量、安全状况以及广告宣传、投入情况”是指:
(一)近两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如果主要经济指标增减幅度达到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须提交书面说明材料;
(二)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两年的销售合同及与销售合同对应的发票,销售商品覆盖市场的证明材料;
(三)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证明;
(四)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两年的产品检验报告及质量认证的证明材料;
(五)该商标近两年广告发布与宣传及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证明材料,包括广告合同及广告发票复印件,报刊、电视、杂志、路牌、车身、网络等广告宣传图样照片。
第十四条 《办法》第十三条第(四)项“商标所有人对该商标专用权的注册、使用、管理和保护的材料”,是指申请人的《商标使用管理制度》、商标专(兼)职管理机构及组成人员情况、商标发展情况说明、商标权遭受侵害时的投诉材料、行政处罚决定书、法院判决书(裁定书)或者和解协议等证明材料。
第十五条 《办法》第十三条第(六)项“能够证明该商标著名的其他材料”,是指申请人市场信誉、资质、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证明,可以提交近两年由省级以上相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包括名牌产品、中华老字号、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节能产品认证证书、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国家重点新产品、星火计划项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起草单位、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证书(发明、实用新型)、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省级以上产品博览会上获奖等证明材料。
第十六条 申请人可以通过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门户网站下载《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申请表》,连同书面证明材料于每年6月30日前报送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十七条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一)申请人提交材料是否齐备。申请材料需要补正的,发出《补正通知书》;
(二)对申请人申报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填写《贵州省著名商标实地核查复核情况表》;
根据初审情况,决定予以受理的,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将初审意见、申请材料、实地核查情况等报送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决定不予受理的,向申请人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每年7月10日前向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著名商标申请材料。
第十八条 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复审,有必要的应当实地复核,填写《贵州省著名商标实地核查复核情况表》,符合条件的,报送评审委办公室;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人出具《驳回通知书》。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每年7月20日前向评审委办公室报送著名商标申请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第十九条 评审委办公室对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一)符合条件的,制作《贵州省著名商标申请人情况简介》、《贵州省著名商标审查情况表》,并于评审会议前7日送达评审委员;
(二)不符合条件的,向申请人出具《驳回通知书》。对申请人的异议复审申请,自收到异议复审申请之日起30内做出异议复审决定,申请理由成立的,报评审委评审;申请理由不成立的,向申请人出具《驳回通知书》。
第二十条 申请延续著名商标的,应当向市、州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申请,并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应当是著名商标所有人;
(二)申请延续的著名商标在有效期内且申请延续的著名商标和商品应当是原认定的著名商标和商品;
(三)符合《办法》第十条及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申请延续著名商标,应当按照《办法》第二十三条及本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相关规定提交近三年的证明材料。
逾期未提出延续申请或者提出延续申请不予认定的,著名商标自动失效,并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第二十二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许可他人使用其著名商标的,应当填写《贵州省著名商标许可备案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著名商标许可使用合同;
(二)著名商标所有人(许可人)和被许可人的资格证明,包括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等;
(三)《商标注册证》;
(四)《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
第二十三条
著名商标所有人变更注册人名称、地址的,应当填写《贵州省著名商标变更备案表》,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著名商标所有人的资格证明,包括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或者自然人的身份证等;
(二)《商标注册证》及其变更证明;
(三)《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
著名商标所有人变更名称的应当交回《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换发新证。
第二十四条
根据《办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撤销贵州省著名商标的,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省级媒体上予以公告,并收回贵州省著名商标证书。
第二十五条 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在著名商标认定后,编制贵州省著名商标目录,并抄告省级相关职能部门、市(州)及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实施重点保护。
第二十六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在省外被侵权的,省、市(州)及县级工商行政管理局可以出具有关协查函,提供咨询、指导,重大案件可派员赴外省协助查处。
第二十七条 贵州省著名商标的认定、管理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商业秘密的申请人材料,应当按照保密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所指商品包括商品与服务 第二十九条
《办法》第二条中的“相关公众”,是指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
第三十条
《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含本数。第三十一条
著名商标证书、牌匾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制作。
著名商标标识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设计,著名商标所有人按照《办法》要求规范使用。
第三十二条
著名商标认定所需费用,纳入省级财政部门预算;不向申请人收取或者变相收取费用。
第三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原《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暂行规定》、《贵州省著名商标认定暂行规定实施办法》同时失效。
第三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由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
Xx公司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及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不良借款责任的认定标准、认定程序及责任处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 及各。
第三条 及各 分别成立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按程序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指不良借款主要指各 经办的借款,其金额包括不良借款的剩余本金和利息、违约金等。
第二章 责任划分及认定原则
第五条 责任认定原则
(一)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应遵循尽责免责的原则。
(二)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应综合分析不良形成原因,确定各业务环节及各经办人应承担的责任及比例。
(三)对于由于重大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的不良借款,除按照责任认定处理外,相关责任人还将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四)对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不良借款,除在公司内部认定责任外,还将通过法务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五)每笔不良借款的责任人可为1人或者多人。
第六条 调查人员责任
负责调查的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业务负责人、副总经理、总经理)根据该项目在业务调查环节的过失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比例。
(一)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对收集的借款主体及其重要关联人(包括作为借款人及保证人的自然人、法人)影响评审决策的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负责。
(二)副总经理、总经理对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业务负责人是否按要求进行调查负责,承担日常管理及风险管控责任。
(三)金融事业部负责人对借款项目的调查环节承担全面的管理责任。
第七条 审查人员责任
审查人员(初审岗、风控人员)对借款主体及重要关联人的合规性及合法性、重要数据的准确性、资料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负责,需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疑点进行风险提示,并对借款方案做出建议。
第八条 审批人员责任
(一)各级审批人员(包含 评审委员会成员、评审委员会成员),对借款决策、方案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负责。审批人员应当充分考虑审查人员的风险提示,并设计相应方案控制风险。
(二)经过评审会批准的借款在决策、方案设计、风险控制措施上出现偏差的,评审委员会成员应承担相应责任,但明确提出正确意见的评审会成员可以免责。
(三)对于有管理责任的有权审批人(副总经理、总经理、风控经理、风控副总),承担评审方面的责任。
备注: 评审工作至少由一名 风控人员、一名 副总经理及一名 总经理参加; 评审工作至少由两名风控人员及一名风控经理参加。
第九条 签约人员、标的发布人员责任
签约人员(借款项目的当事客户经理、当事审核人员及行政或前台)对签约的合规性操作负责,标的发布人员对所发布标的正确操作负责。
第十条 贷后管理、档案管理责任
客户经理、风控人员应对贷后管理的合规性、及时性以及到期或逾期借款的还款提醒、催收或资产保全负责。
第十一条 责任比例 责任认定具体标准参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标准明细》(详见附件表)。除因不可抗力(如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等)或外部政策调整(包括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调整等)导致项目发生不良外,原则上:
(一)首次借款放款后前3个月内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或周转类借款第一次提醒后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80%,(二)首次借款第4到6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或周转类借款第2次及以后提款后逾期、续贷放款后前3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50%。
(三)首次借款第7至9个月开始连续出现逾期,续贷放款后第4到6个月开始出现连续逾期,最后导致的不良借款,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的责任比例总和至少为30%。
第十二条 不良借款清收责任
不良借款的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总经理,对不良借款的清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因为根据本办法认定其不承担责任而免除,也不因为不良借款移交资产保全部门或专职清收、保全人员而减少。
第三章 责任认定程序
第十三条 责任认定时间
对不良借款就及时进行责任认定。为确保责任认定调查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原则上,责任认定需在借款业务进入逾期状态60天至90天(含)内进行。不良借款在逾期60天内化解的业务,可不进行责任认定。
第十四条 不良责任认定小组组成及责任认定流程
(一)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负责各项借款业务的不良责任认定,由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副总经理、总经理或专职清收、保全人员组成,由 总经理担任组长。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为非常设机构,各 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召集,也可邀请区域内其它 相关人员参与。各 在认定责任后将结论上报到金融事业部。
(二)金融事业部负责对各 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的结论进行复核,复核小组由金融事业部人员组成,由金融事业部负责人担任组长,并将复核结果提交到 风控中心。
(三)风控中心负责对金融事业部提交的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结果进行最终审核,由风控中心分管副总、风控经理以及审计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法务部人员组成,由风控中心分管副总担任组长。
(四)各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应指定专人担任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书记员,负责安排会议时间、召集会议、汇总信息和起草文件。
第十五条 责任认定流程
各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在对不良借款进行责任认定时,应当调阅借款相关资料,包括调查报告、评审资料、放款、贷后及清收有关资料,约谈借款相关人员,对借款项目进行复盘,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责任认定会,听取其对借款项目责任的意见。责任认定小组应该客观分析借款项目风险成因,合理确定借款项目责任类别、责任人及所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并在 贷业务 系统下载并完成(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书)。责任认定小组人员如果参与了某个不良借款项目,任可发表对借款项目责任意见,但应主动回避最后的责任认定。
第十六条 不良借款责任认定程序
(一)在借款逾期60天后,风控中心向各 总经理发起责任认定申请,并在 贷业务 系统发起责任认定流程。总经理接到申请后,对所涉不良借款项目所有资料按本办法第二章所列责任划分标准进行仔细审查。
(二)不良借款责任认定小组召开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会进行责任认定,完成(不良借款责任认定书),并报金融事业部及 风控中心签署意见。
第十七条 复议程序
相关责任人员若对责任认定意见有异议,应在收到责任认定结果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风控中心提交书面复议申请,同时提交支持复议理由的证明资料。风控中心在收到复议申请后10个工作日内召开再次认定会,做出最终认定。
第四章 不良借款责任处理
第十八条 借款项目出现逾期或不良后,应首先按各业务条线相关制度对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的提成/绩效进行扣缴。本办法的责任处理指在扣缴业务提成/绩效之外的处理。第十九条 对于 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不良借款责任的处理主要包括扣缴风险责任金、计入逾期借款率及其它非经济处罚。
(一)客户经理、业务负责人、风控人员等应按被认定的责任比例,在责任认定次月从其风险准备金中扣缴风险责任金:
风险责任金=借款项目总业务提成×不良余额/放款金额×责任比例×2 单一责任人存在违反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的情形(参照《不良借款责任认定标准明细》,责任比例为91%至100%)时,根据情节轻重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上述风险责任金计算公式中的系数“2”最高可上浮至10.单个不良借款项目存在多个 客户经理时,按照其业务提成的比例(以合计100%计算)分担风险责任金。
原则上,业务负责人按照 客户经理所扣缴风险责任金的30%,在责任认定次月扣缴风险责任金。
(二)如果相关责任人员的在调查环节承担两个或以上角色时,只按照担责比例最高的角色承担责任、扣缴风险责任金。
(三)完成责任认定的不良借款,在计算月度或季度业务绩效时,不再纳入相关人员的逾期借款池。但在进行员工及部门的不良率统计或涉及到不良率的排名或其他考核时仍按全部不良借款金额计算(已经完成核销的、完全无责的可以排除在外),不按其责任承担比例进行折扣。
(四)对不良借款相关责任人员,除经济处罚措施外,公司还将视其责任大小、过错程度给予通报批评、待岗、降职、劝退或开除等非经济方式处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还将通过司法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第二十条 副总经理及总经理原则上按照 客户经理所承担比例的10%承担管理责任。不良借款责任的处理包括根据责任认定比例和不良余额纳入年终考核范畴(不良余额×责任比例),同时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待岗、降职、劝退或开除等非经济方式处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且情节严重的,还将通过司法部门维护公司权益。
第二十二条 风控中心负责在次年年初对上一年的不良责任认定结果数据进行统计,供相关部门使用。
第二十三条 对于由于重大过失或故意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除按照上述规定处理外,相关责任人还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 风控中心制定和修改及解释。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以往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