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号)要求,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质量促转型,以品牌带升级,持续推进质量安徽建设。大力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领军企业,推动安徽经济走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总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基本建立。品牌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全社会质量意识进一步增强,质量品牌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在更多领域拥有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话语权,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达到“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目标。
到2020年,国家级品牌显著增加。力争拥有:中国质量奖企业1-2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8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400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50家,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5个,“鲁班奖”工程60项,AAAAA级旅游景区16个、国家级钻级酒家、绿色饭店各50家、认证农业“三品一标”5000个。
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品牌示范区。力争拥有: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5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5个、国家级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8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5个。
培育一大批省级知名品牌。省政府质量奖企业23家、安徽省著名商标4300件、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000家、安徽名牌产品2000个、安徽省出口名牌总数160个、安徽工业精品500个、“黄山杯”工程1600项、安徽老字号200个、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50家。
培育一大批省级质量品牌示范区。“质量强县”2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30个、省级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100个、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12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00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区20个。
品牌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60%。
三、工作原则
1.坚持强基固本。加大质量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思想基础。提升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能力,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加强质量品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质量品牌法治保障,全面提高质量品牌保障能力。2.突出企业主体。严格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鼓励企业积极参加质量品牌升级行动,专注品质、塑造品牌,丰富企业质量文化。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3.推动开放创新。加强国内外质量品牌交流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发展战略,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深入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坚持质量品牌的理念、制度、方法、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安徽经济核心竞争力。
4.实行社会共建。以质量效益提升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放、管、治”三位一体质量提升格局,共同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四、主要任务
(一)夯实质量品牌基础。
1.质量品牌思想基础。坚持质量第一,品牌引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宣传推介体验活动,在全社会树立“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
2.质量品牌技术基础。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培育一批掌握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的优势产业和领军企业。健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和资源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全面提升我省制造业整体水平。深入开展品牌咨询、策划、创建活动,鼓励中介组织等社会品牌培育机构快速发展。
3.质量品牌人才基础。广泛开展质量品牌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全社会质量素养。建设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质量品牌相关专业,培养质量品牌专业人才。广泛开展企业质量教育,加强企业经营者质量管理培训、加强企业一线员工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将质量品牌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体系。鼓励企业引进优秀质量管理人才。
4.质量品牌法制基础。全面梳理质量品牌法规规章,完善质量品牌法制建设。按照立法程序,制定《安徽省质量促进条例》,修订完善《安徽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安徽省食品安全条例》、《安徽省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强化执法人员培训,开展质量品牌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综合执法监管体系,完善质量品牌法制监督机制和多元共治机制,营造良好质量品牌发展环境。
(二)推动企业质量提升。
1.严格质量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企业质量首负责任、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以及服务质量保障等制度。完善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的首要责任。鼓励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在企业内部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督促企业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等制度,依法承担质量损害赔偿责任。
2.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广泛应用。建立食品、药品、母婴用品、汽车等重点消费品领域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推动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经营,严格质量控制,严格质量检验和计量检测,提升质量竞争力。开展质量标杆企业示范行动,广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风险分析等活动,带动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
3.加快质量技术创新。依托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标准化、专利化。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品种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和服务水平。
4.加强质量诚信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整合资源,实现公共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推广信用信息应用,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推进企业质量诚信管理实施规范国家标准试点省和“守合同重信用”示范城市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鼓励企业发布质量诚信报告,建立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制度。实施“诚信兴企”工程,建立企业合同诚信履约公示制度。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建立一批放心消费企业、放心消费街区、放心消费城市。
(三)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1.实施科学监管。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和重点服务行业实施分类监管、精准监管。精简优化事前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双随机”管理。利用物联网、自动识别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开展质量安全可追溯试点,实现重点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完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严格落实法定代表人和项目负责人等五方质量终身负责制。
2.加强风险管理。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全面提高各种风险防控能力。健全食品药品、进出口商品、重点消费品等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构,健全风险监测、研判工作机制,完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重点产品、地区质量安全风险和行业“潜规则”的监测、分析与评估,动态采集信息,系统性风险及时发布预警,重大隐患及时处置。广泛开展“质量流动诊所”活动,实行质量约谈制度,指导帮助企业防范质量风险。建立重大工程质量安全风险预警、评估与防控制度,有效预防工程质量事故发生。
3.严惩质量违法。加大生产源头治理力度,强化市场监督管理,深入开展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点行业质量执法,依法严惩在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及食品生产经营中非法使用或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等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健全处置重大质量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触犯刑律的坚决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对市县质量执法工作的督查指导力度。重点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加强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和在线监测,严厉打击对利用互联网从事质量违法活动行为。实施“红盾富农”工程,深化“合同帮农十项制度”,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
4.完善维权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12315、12365、12331等各种举报投诉平台功能,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防止质量问题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建立质量品牌监督员制度,多方位、多形式开展维权知识等质量教育活动,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加快推进质量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无过错赔偿和消费者公益诉讼等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各种质量品牌纠纷调解机制。加强质量仲裁、质量鉴定和品牌咨询等工作,有效调解和处理各种纠纷,化解矛盾,建立质量品牌主体和消费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四)加强品牌培育塑造。
1.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制定安徽省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建立品牌建设推进机制。统筹社会各类品牌建设资源,构建“政府倡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品牌建设服务平台。开展品牌建设基础研究、品牌信息收集与发布、品牌宣传与推介工作。每年评定发布一批省级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产品。推动各地各部门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计划,形成品牌建设层级体系和整体合力。
2.强化品牌培育。以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等为引领,遴选一批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省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打造区域品牌。加快培育服务业品牌,推动安徽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积极培育出口品牌,鼓励各类商标的注册登记,指导出口企业申请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推进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老字号和知名商号品牌以及区域品牌的保护制度,鼓励企业成立地理标志、商标、商号和名牌保护自律组织,定期发布品牌建设第三方顾客满意度报告。
3.开展品牌评价和分析研究。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品牌形成机制,制定品牌认定标准,完善淘汰退出机制。建立并完善品牌信息监测共享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和数据库、专家库。加强品牌资产运作研究,开展品牌价值测算,权威发布品牌价值排行榜。开展品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定期开展安徽品牌满意度、知名度、美誉度调查,评估政府和企业品牌建设实施效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跟踪国内外品牌发展前沿动态,开展品牌建设环境和政策效果评估以及品牌发展对比研究,提出品牌发展对策建议。
4.加大品牌应用推广。通过建设品牌网站、培育品牌咨询策划机构,利用城市形象推介、会展招商等各种活动,搭建我省品牌展示、推广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品牌宣介、保护等综合服务。积极推动质量品牌消费意识普及,开展消费者喜爱的品牌产品评选活动,让知名品牌深入人心。鼓励知名品牌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连锁加盟等形式,扩大品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创造品牌、使用品牌、保护品牌的环境。
5、加强品牌保护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品牌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机制,加强国内外品牌保护合作,依法惩治商标、专利、知识产权侵权和傍名牌等违法行为。健全品牌保护有奖举报制度。各级政府对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实施分类、分层级资金奖励制度,激发品牌创建动力。获得国家级品牌的由省政府给予资金奖励、获得省级品牌的由市政府给予奖励、获得市级品牌的由县政府给予奖励,对自主品牌出口的由同级政府予以资金奖励。实施品牌质押贷款、专利、知识产权入股等制度,赋予信用良好品牌企业更多信用资产,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激发企业创牌、用牌、护牌的持久动力。
(五)加强质量品牌合作与交流。
1.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构建多层次、多区域质量品牌合作格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中部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及省会城市之间的质量品牌合作交流,探索跨省质量品牌合作,建立苏浙皖赣沪区域间品牌衔接、保护机制。继续推进长三角及湘鄂赣皖等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共享执法信息,实施联动执法。2.深化科研交流协作。支持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质检中心建设发展,推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放科教资源。加强重大检测仪器、文献信息、科研仪器等基础设施共享。围绕质量品牌建设,继续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
3.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推动检验检测认证的国际合作交流和互认。制订实施质量骨干人才公派海外培训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培养我省与国际接轨的质量领军人物和质量专业人才。支持特色品牌产品参加国内外知名博览会、交易会等展示展销活动,支持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
(六)加强质量品牌文化建设。
1.提炼安徽质量精神。倡导安徽企业文化品牌建设,弘扬新时代徽商精神。公开征集并提炼体现区域特色的质量精神,确立安徽质量品牌发展核心理念,凝聚全社会质量品牌共识。开展以先进质量品牌文化理念、城市质量品牌精神为重点的宣传活动,将安徽质量精神转化为全社会、企业及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
2.丰富质量宣传活动。利用传统质量活动如“3〃15消费者权益日”、“质量月”等平台,营造全社会质量品牌浓厚氛围。借助国际徽商大会等重大经贸交流平台和其他群众性文化活动,体现安徽质量品牌元素。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辐射作用,促进质量意识普遍提升。创新质量品牌宣传形式,开展“质量品牌升级江淮行”活动。编辑出版安徽质量品牌文化系列丛书,讲好安徽质量品牌故事。
3.创新质量文化载体。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和各单位、企业质量品牌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安徽质量文化长廊、博物馆、科技馆及其他其他各类展馆等文化载体的质量品牌文化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发挥网络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质量品牌文化教育作用,将质量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活动等实践工作中。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省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推进小组,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质监局、工商局牵头负责。省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统筹协调全省质量品牌升级工作。各地要成立相应的推进组织,建立健全相应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本地质量品牌升级工作。各相关部门也要完善工作机制,分解落实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切实履行职责,形成整体合力。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质量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质量品牌公共政策研究,立足当地质量品牌发展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制订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质量投入增长机制,支持重大关键质量技术研发、质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质量品牌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切实落实政策奖励制度。允许工业设计、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质量技术服务类企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应所得税优惠。出台金融支持质量品牌升级政策措施,对品牌企业给予融资优惠扶持。
(三)加强督查考核,推进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大对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实施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定期研判进度,及时解决推进中的问题,推动目标任务落实。省推进小组要结合各阶段特点,细化分解任务措施,加强对质量品牌升级工程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对不落实行为和重大质量问题的核查、通报、问责力度。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要加强对质量品牌升级工作的考核评价,将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强化跟踪问效,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附件: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推进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质量品牌升级工程推进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花建慧 省政府副省长
副组长:张 杰 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成 员:张
朱 琳朱 斌 强吴劲松李和平罗平王有军朱长才林 海曹 剑罗 宁周世其张效武张光建周明洁江 燕高亳洲程 胤省质监局局长
省工商局副局长(主持工作)省编办副主任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省教育厅副厅长 省科技厅副厅长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副主任
省财政厅副厅长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省交通运输厅巡视员
省农委副主任
省水利厅副厅长
省商务厅巡视员 省文化厅副厅长
省国资委总会计师 省统计局副局长 省工商局副局长
高宗宏 省质监局副局长
陈小俊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巡视员 王 靖 省旅游局副局长 陈一胜 省政府法制办副巡视员 杨宏春 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
戴永华 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 汪春明 省政府督查室主任 郑明武 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朱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高宗宏、王有军、程胤、陈小俊同志兼办公室副主任。
第二篇:安徽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安徽省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2014042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3〕86号),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发展教育是扶贫根本之策,扶贫攻坚的关键在教育。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重点,注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为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范围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大别山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的12个县区(以下简称片区)。具体是: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临泉、阜南、颍上、寿县、霍邱、金寨、利辛等12个县(含叶集实验区)。
(四)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与当地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对接,大力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完善毕业生和接受培训人员就业服务政策,通过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使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多渠道、多形式、稳定就业。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行动计划,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到2015年前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县城每3万人口建有1所公办园。充分利用小学及教学点闲置校舍改建或新建村级幼儿园,提高小学附属园的办园质量。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继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奖补。逐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力度。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科学保教的水平。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学生方便、安全就学。全面实施国家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对农村小学、初中加强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等附属设施建设,加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加
筹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学校开设更多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项目,重点支持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2.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加强职教资源市级统筹,促进市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发挥片区市域内省市级职教集团(联盟)的作用,促进集团(联盟)内学校合作办学。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组织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片区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市域内非片区县与片区县结对帮扶。落实国家奖补政策,促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片区内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3.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 加强“雨露计划”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各项资金的整合利用,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
4.传承创新传统技艺发展。支持与传承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
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快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片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倾斜,加快推进校园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片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宽带接入,为优质资源应用提供网络环境支持;加强网络条件下基本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2.推广优质数字资源应用。对片区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具备条件的片区教学点开设“在线课堂”;推进安徽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各项应用落地进校、通达课堂,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片区学校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片区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3.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和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公共平台相关应用系统优先在片区部署实施;优先开展片区教育行政干部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学校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生学籍、资助、教育质量评价、课业负担监测、教育经费统计等重要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在片区的应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完善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审标准。特级教师评选、教师表彰奖励指标分配向片区教师倾斜。
(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
1.推进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督导监管,着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继续确保对片区近百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覆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和工作运转经费,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供餐,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学生营养监测,努力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2.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片区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基准定额公用经费,由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承担担。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3.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来自片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予以资助。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
位、就业见习补贴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对到片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补助标准上予以倾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省教育扶贫工程领导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教育厅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农业厅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解决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实施工程的配套措施和办法。
坚持“省负总责、市促推进、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相关市、县级人民政府要落实领导责任,成立相应工作机制,把教育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统筹各方资源,加大实施力度;要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工程。
(二)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省级财政逐步增加对教育扶贫工程的投入,设立省级教育扶贫工程专项资金。加大中央和省一般性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等的增量资金向教育扶贫工程投入力度,省以上有关教育专项资金安
每年由省直有关部门选派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专家,赴片区进行对口帮扶或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片区干部培训力度,省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安排向片区倾斜。加强片区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从片区学校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挂职研修。继续选派省直单位干部到片区挂职扶贫和科技副县(市、区)长,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增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到片区县名额。
(四)考核评估。
建立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考核机制。对工程实施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考核,作为对市县级政府绩效考核和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各市、县(市、区)教育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每年要向省教育扶贫工程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第三篇:安徽省名优品牌推荐
打造放心品牌引导市场消费
大型电视系列宣传——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推广品牌更是一个企业维系发展的根本所在!如何选择媒体来铸造品牌,创造品牌,使企业通过强势媒体载体的宣传,更大范围接触到您的消费者,从而在市场大浪中处于不败之地,这是企业思考的共同问题。实践证明: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是企业品牌推广宣传的最佳媒体!
长期以来,许多企业由于对品牌整体宣传力度不够,使大批名牌精品湮没在市场的海洋里,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双重遗憾。为了帮助企业宣传、推广品牌,同时也是向消费者介绍、推荐名优品牌和产品,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一座商海金桥,特隆重推出《名优品牌推荐》活动。
《名优品牌推荐》将针对名优企业品牌、产品作重点宣传、诚信推荐,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使用名优品牌、名优产品,真正搭起品牌与消费者的桥梁。本次活动由合肥立坤文化传媒负责采编、制作。采编、制作完成后将在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贵单位品牌在此次推荐之列,请准备资料,报名参加。《安徽名优品牌推荐》活动邀请函
选择特殊的宣传方式体验不同凡响的市场回报
活动统筹安排:
●频道分析:安徽电视台公共频道是安徽电视台着力打造的唯一专
业新闻资讯频道,是政界、商界、知识人士收视的首选
频道,通过有线、无线双向覆盖。频道以《新闻午班车》、《非常人生》、《真实事件》、《夜线60分》等为龙头,使频道收视率不断攀升,成为安徽唯一垄断高端收视人
群、唯一公关性媒体,独有的新闻性和公共性度。
● 播出方式:推荐单位每家展示时长为10秒,连续播出15天。● 播出内容:主导产品、商标、单位名称、广告语、联系电话等。(企
业也可提供同等时长的广告带。)
● 收费标准:6800元/单位(含制作费)
联系人:刘 斌电 话:0551—23823983733589手 机:***
第四篇:2011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巴林右旗农电局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
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3月17日)
按照蒙东公司、市局里程碑计划,及蒙东营销农电部[2011]19号文件《关于编制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通过对我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细致的分析,编制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以明确工程建设关键时间节点,对工程进行整体谋划,编制行之有效的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
一、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主要思路
在蒙东公司和市局的坚强领导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责任,整体的谋划,积极组织各方面力量,有效的协调施工建设中设计、监理、施工、物资供应的关系,督促和指导我局全面完成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
二、加强领导,强化组织机构,全面落实责任
(一)领导小组
为确保我局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局里成立了2011年农网改造工程建设专项领导小组。
组 长:局长
副组长:书记 生产副局长 营销副局长 工会主席 成 员:工程管理部主任 生产技术部主任 物流分中心主任 安全监察部主任 营销管理部主任 送变电工区主任 调度所所长 办公室主任 思想政治部主任 财务资产部主任 各供电所长
领导下设组织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工程管理部,工程管理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面完成2011年农网改造工程的建设工作,并做好农网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落实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物资供应、施工进度、技术保障等全面工作,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流畅运作,不发生梗阻。做到圆满高质量的完成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建设任务。
主 任:工程管理部主任
成 员:物资主任1人,副主任1人,工程管理1人,预算员2人,物资专工2人,工程会计1人。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网改造的具体实施工作,牵头做好物资计划,物资招标,施工、设计、监理等合同的签订工作,落实蒙东公司、市局及局内制定的农网改造工程的项目,预决算,工程管理,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更好的完成安全、质量、进度的管理工作。并及时完成进度上报、工程验收和工程结算等全面工作。
(二)健全制度,提供保障
1、工程管理部负责编写可研报告,确定设计方案,完成初步审核;审核设计单位提交的材料清册,编制上报本单位物资需求计划;开工前完成“三通一平”等前期准备工作;审核监理大纲、施工组织设计及开工报告;协调工程项目实施,对工程安全、质量、进度进行全过程管控;及时组织设备供应,签订物资合同,保障工程按计划实施;组织完成交接试验,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验收,协调项目投产,完成生产准备工作,编报工程启动运行方案;完成本单位工程结算、决算等工作。
2、设计单位负责提交项目初步设计,项目说明及概预算;确定施工工程量,提供施工监理招标文件的技术资料;及时出版施工图纸和设备材料清单,编写技术规范,为设备材料招标提供技术支持;按工程要求进行设计交底,对施工现场提供设计工代服务;要配合完成工程竣工结算、决算等工作。
3、监理单位负责开工前监理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监理人员到岗到位;编制监理大纲并报审;监督并参加施工图会审;控制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和进度;做好旁站监理和隐蔽工程记录;定期组织工程例会,及时发现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按照监理制度上报监理周报、月报,向甲方及时反馈监理意见;工程竣工后,及时移交监理记录,协助甲方完成工程结算、决算,一个66千伏单项工程必须配备1名监理工程。
4、施工单位负责要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履行开工手续;编制跨越公路、铁路、运行线路技术方案;编制停电作业配合的技术方案并报有关部门审批;按照里程碑计划,制定单项工程进度计划,组织施工技术人员、机械设备,满足工程建设需要,保证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各项施工任务;核对工程所需甲供物资,及时发现问题并向甲方反馈意见;完成工程自验,积极配合各级验收,组织完成设备消缺工作;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及措施,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履行工作票制度,全力保证作业安全;按照合同要求以及工程建设有关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编写工程结算报告,及时完成档案资料移交,配合甲方完成工程结算、决算等工作。
三、2011年农网工程概况
我局2011年实施的农网改造工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2009年农网扩大内需工程结余资金项目,工程项目总投资为658万元二是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为4800万元。三是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工程项目,预计投资为3500万元。
(一)2009年农网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结余资金工程项目。
改造10千伏配电线路25 公里,低压台区11个,更新高耗能配电变压器24台,容量3065千伏安,架设低压线路18 公里,工程投资538万元。营销MIS系统升级新建工程,工程投资120万元。
(二)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1、66千伏宝日乌苏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工程投资857万元。2、66kV宝日乌苏至胡日哈输变电工程,工程投资1239万元。3、10kV及以下工程项目,改造10kV线路142km,工程投资1075万元。改造低压台区99个,安装配电变压器99台,容量3350千伏安,架设低压线路147 公里,工程投资2354万元。
3、新建SG186系统工程,工程投资200万元。
4、无功补偿工程,工程投资150万元。
工程涵盖了我旗的10个乡镇苏木的工程建设工作。
(三)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工程预计投资3500万元 1、66千伏益和诺尔输变电工程,66千伏线路25公里,新建变电所一座,工程投资2150万元 2、10千伏及以下工程,10千伏线路132公里,低压线路44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9台,容量3350千伏安。工程投资1350万元。
四、工程进展情况
截止目前,我局2009年农网扩需工程结余资金项目计划已经批复,现物资正在招标中,物资到货后即可全面开工建设,预计4月20日即可全面开工建设,6月30日工程全部竣工。2010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中66千伏宝日乌苏至胡日哈输电线路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正在进行土石方开挖工作。66kV宝日乌苏变电站、胡日哈变电站新建工程已经完成三通一平工作,施工队伍准备工作也已经完成,工程在4月初即可全面开工建设。10千伏及以下工程已经开工建设,目前10kV线路已经完成85km,其余工程正进行送杆、立杆阶段,低压台区已经完成45个台区,其余工程正进行的架线阶段,2011年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正由公司进行初步审查阶段,未开始招标。
五、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的2011年农网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开始工程建设工作,面对新一轮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任务,按照蒙东公司及市局的要求在2011年9月30日工程全部竣工,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制约工程进度的主要因素是物资招标进度不能满足工程建设进度的需要,在工程建设前准确及时准确制定设备材料清单,编写技术规范,完成物资招投标工作,保证物质的及时供应。
(二)工程建设中的征占地和协调工作非常难,由于2011年的工程工期短,任务重,66kV工程需要在耕地中全面进行施工建设,工程中的征占地费用远远超出概算批复的征占地费用,地方部门的征占地补偿标准也远远高于行业内部的补偿标准,从而对整个2011年的工程建设产生影响。
(三)工程建设中需要多支付青苗补偿等费用,由于2011的农网工程工期短,施工任务艰巨,而且工程需要在春耕及春夏季节全面展开施工,这样增加了青苗补偿费用,对整个工程资金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影响到工程的决算工作
2011年农网改造工程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德政工程,在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我局采取了集中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保证,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国网公司和公司的各项规定,确保我局2011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顺利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附件:2010年工程进度明细表
第五篇:农电管理升级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农电管理升级惠民工程实施方案
为筑牢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扎实推进“两个转变”,落实集团公司关于筑基础、提质量,全面创先争优的工作部署,公司决定,在农电系统全面实施“农电管理升级惠民工程”,力争农网建设争创优秀、企业管理争当典型、关键指标争做标杆。现根据集团公司“农电管理升级惠民工程”的工作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2010年主要工作目标
1、农网建设争创优秀
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年内农网改造升级投资 ;县公司实现城区配网自动化;农网节能配变比率%以上。
2、农电企业管理争当典型
加强农电统一管理,明晰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界面,建立职责明确、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高效农电管理机制;在集团公司对县公司按子公司模式正式运作后,出台企业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农电服务能力,县公司均配齐带电作业车、应急发电车和流动服务车,带电作业率达到100%;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建成县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企业应用系统与协同办公系统,所有供电所全部开通视频会议系统;城乡客户供电“四到户”管理95%以上;70%的供电所建成标准化供电所,4个供电所保持标准化示范供电所称号;建成国 1
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1个;争当国家电网公司和集团公司农电系统创一流同业对标综合标杆单位与多个单项标杆单位;加强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年底前50%的供电所实现配电(检修)和抄表专业化管理。
关键指标争做标杆。加大指标管理力度,确保指标先进性,县供电企业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综合线损率分别达到。
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
(一)理顺农电管理关系,加强农电统一管理
1、严格落实农电系统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措施,形成涵盖规划、计划、执行、考核的闭环管控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农电统一管理。
2、明晰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界面,建立职责明确、综合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高效农电管理机制。
3、加强农电管理重大问题研究,及时解决资产划转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切实做好改革过程中的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程序以及各项配套制度建设。
4、加快完成资产划转后的管理整合工作,并在集团公司对县公司按子公司模式正式运作后,出台企业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
(二)持续加强安全管理,保持农电系统安全生产良好局面
1、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规范生 2
产业务承发包和外包队伍管理,强化现场安全管理和现场到位监督制度,持续开展反违章管理,确保年内县公司安全生产无考核事故。
2、扎实开展作业安全风险辨识控制和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做好事故隐患排查与高危客户供用电安全管理工作。
3、全面推进现场标准化作业工作,积极推广标准化作业智能管理系统,强化生产管理人员到岗到位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现场违章,确保现场作业的安全。
4、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指导各县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通过视频效果,达到应急情况下省、市、县信息畅通,直接指挥。
5、着力提升电力应急保障快速响应及有序处置能力,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预案,组建基层农电保障应急队伍,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和演习,加强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
(三)大力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坚强农村电网
1、科学编制农网改造升级规划,将升级改造规划纳入电网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电网,适度超前经济发展,解决农网网架薄弱、供电质量不高、供电线损大、供电“卡脖子”、“低电压”等问题。
2、推进农网标准化建设,按照“两型一化”、“两型三新”和“三通一标”等要求开展工程设计和施工,对“典型设计”中的中低压部分进行细化,提出符合潍坊农电实际的中低压配电设 3
施改造典型设计,统一建设改造标准。
3、组织好工程项目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工程管理,强化工程监督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4、加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创建工作,积极组织县公司对农网重点科技项目进行研究,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提升农网安全、节能、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和装备水平,深入推进新型农网建设,确保安丘、寒亭公司年内科技进步先进县供电企业通过省级预验收,昌邑公司通过国家级验收。
(四)进一步加快新农村电气化进程
1、配合政府职能部门进一步做好电气化建设规划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认真做好电气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
2、认真组织开展已建成电气化县、乡(镇)、村的验收和整改,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建成一个验收一个,达标一个,确保全面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
3、大力实施线路绝缘化,新建和改造的0.4千伏线路积极争取实现绝缘化,加快县城、乡镇驻地和进村的10千伏线路的绝缘化改造。
4、加快实施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工程建设与居民用户“一户一表”建设改造进度,积极推广智能磁卡电能表应用;组织实施农村电能表的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四到户”供电管理,确保 4
完成年内完成表的改造。
5、认真做好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家电下乡和现代农业等供用电电力设施的配套建设。
6、积极组织高密公司开展农村智能配网试点工程技术应用,加快科技进步县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潍坊农网智能化水平。
(五)加大指标管理力度,确保指标先进性
1、完善线损考核和激励双指标管理模式,注重线损管理过程控制。结合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提升各项指标,加强技术投入,淘汰高耗能设备,科学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加强过程控制,确保线损指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指标的先进性。
2、加强农网供电可靠率的目标管理及过程控制,完善管理网络及标准,严格指标的计划、落实及考核管理。开展设备状态检修,拓展带电作业规模及种类,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提升企业供电可靠性管理水平。
(六)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
1、加快县公司信息化建设,建成县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和企业应用系统,开展农电系统应用与县公司企业应用的高度融合建设工作,实现对县公司管理的精益化。
2、全面在县公司推广与组织实施协同办公系统和供电所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确保年内完成。
3、大力开展基于3G通信的无线专网建设,达到通讯网络全面覆盖。开展智能配电监测应用,实现主动监控、主动抢修、主 5
动服务等业务应用,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4、逐步整合安全生产系统、营销系统、配电管理系统、GIS等业务应用,真正实现县公司各类数据整合利用,发挥信息化对管理的促进作用。
(七)不断深化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
1、在全面加强同业对标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二维对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进一步加强县公司创一流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国家一流单位的管理水平,确保通过国网公司的复查。
3、做好最佳实践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完善最佳实践库,并做好最佳实践的学习和推广应用工作。
4、加强班组建设,强化基础管理,到2010年,潍坊农电系统有30%以上的班组达到“国家电网公司达标班组”。
(八)扎实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
1、突出抓好标准化(示范)供电所建设工作,对存在的差距及时整改,推动供电所各项工作标准化建设,确保年内至少有一个供电所达到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示范供电所”标准。
2、加强创建工作计划落实,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提高供电所设备、设施及管理水平,全面开展标准化供电所建设,确保年内完成70%供电所的标准化建设工作。
(九)加强农电管理和服务规范化建设,提高农电服务能力
1、改进会议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健全完善视频会议系统,6
统一技术要求和功能规范,实现双向视频、远程培训、窗口监督等功能,年底前全部开通供电所视频会议系统。
2、进一步强化县供电企业保电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充实装备和人员。
3、强化供电可靠性指标管理,大力推广带电作业。完善与加强县公司带电作业车完好管理,扩宽与深化带电作业服务。
4、根据农村特点,开展特色服务,统一配备流动服务车,将用电宣传和业务办理巡回送到乡村集市和社区。
(十)加强农电队伍建设
1、加强农电培训规划和管理,做好培训管理工作前期调研与培训后评价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2、加强持证上岗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确保持证上岗率100%,完成中级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3、加强农电优秀人才的培养选拔与管理,继续开展“112”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做好农电工“133”优秀人才工程的前期选拔、考评和申报工作。
一、工作要求
全市农电系统要全面提高争先意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大力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创先争优工作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县公司按照市公司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和活动细则。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合 7
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履职尽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督导,务求实效。农电工作部要督促指导各县公司活动的扎实开展,各县公司按照活动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部署,把活动贯穿于县公司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到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营销服务、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扎实开展,总结改进。各单位要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扎实开展该项活动。农电部将定期对各单位进行调研指导,了解、掌握和交流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活动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并加以推广。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县公司要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电视等多种媒体深入宣传,培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表率示范作用,营造全面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