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时间:2019-05-14 12:1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

川办发[2012]3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我省装机容量2.5万千瓦以下的小型水电(以下简称“小水电”,不含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小型水电)资源丰富。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有序开发小水电,符合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增加农村能源供应、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环境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省政府高度重视小水电的科学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支持小水电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加强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规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水电开发建设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小水电已经成为我省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的主要电源,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但在小水电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规划指导、审批程序、建设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为促进小水电健康科学发展,实现小水电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有序开发,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小水电规划管理

(一)加强小水电所在河流的水电规划管理。任何具有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河流,均应按照“先规划后设计”原则编制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小水电项目所在河流的水电规划,执行《河流水电规划编制规范》(DL/T5042—2010),同时要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未编制河流水电规划或与河流水电规划不符的小水电开发项目,不得批准开展前期工作、不得审批核准建设。

小水电项目所在河流的水电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小水电项目所在河流开展河流水电规划,由市(州)发展改革、能源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组织编制河流水电规划报告,并由市(州)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转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审查批复。

已编审的原河流水电规划,凡与新施行法律法规或新发布的流域综合规划、环保规划不符的,应组织修编和重新审查。

(二)加强省市(州)、县(市、区)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管理。在河流水电规划基础上,根据我省小水电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生态功能区划,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组织编制全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

以分县(市、区)规划为单元,编制市(州)规划,汇编为全省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各市(州)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加强对分县(市、区)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有关单位严格执行 规划编制工作有关要求,确保分县(市、区)规划报告质量。

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小水电资源的基础调查、信息收集和专题研究,加快建立全省小水电资源信息系统和定期评价制度,根据需要周期性修编完善小水电开发利用规划,为小水电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三)科学划分小水电功能区划。小水电主要解决当地尤其是无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电,优先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其发电量原则上由当地电网经营企业收购并在当地销售。在国家电网覆盖区域,严格控制小水电开发;对未经批准建设的小水电不安排接入国家电网。在国家电网尚未覆盖的孤立地方电网,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河流自然条件以及水土保持、土地利用、旅游发展、能源结构等因素,划分三类功能区域,分类指导小水电开发。一是禁止开发区域。在各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其他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禁止开发小水电。二是限制开发区域。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经过严格评估审查并协调好相关关系、取得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开发小水电;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发小水电必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三是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以外的区域,可以开发小水电,但必须严格遵守规划和投资管理有关规定。

(四)加强与环保措施的协调。小水电开发规划及项目建设,应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有关规定。小水电开发应慎用引水式开发方式;确需采取引水式开发方式的,必须从严审批。同时要采取工程措施确保下泄流量不得低于根据《河道生态用水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确定的河道生态用水最小流量,以有效保护所在河流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厅负责下泄河道生态用水量等环保措施的监管,并加大违规行为处罚力度。

二、规范小水电前期工作和项目审批管理

(一)小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小水电项目执行《四川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川办发〔2005〕17号)。为保持分级管理政策的连续性,我省小水电继续实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04年本)》(川办发〔2005〕17号)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涉及综合利用要求、需要省上协调外部条件的,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核准;对不涉及综合利用要求、不需要省上协调外部条件的,由市(州)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核准。同时通过加强小水电前期工作和项目核准程序管理,采取以下措施规范分级管理有关工作。

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审定的河流水电规划和本地区小水电发展规划,编制本地区小水电具体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和项目核准的年度计划,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审查批复后,作为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批准小水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审查工程技术方案、编报项目申请报告的依据。

小水电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完成后,由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审查;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重点审查项目的必要性和规划、工程技术方案有关问题以及环境影响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意见、用地预审意见、拟使用林地意见等项目核准前置性条件,具备核准条件的,通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项目核准相关手续;不具备核准条件的,通知市(州)发展改革部门督促项目法人补齐再报。

(二)编报小水电项目申请报告必需的项目环评、水土保持方案、用地预审、移民等相关前置性条件和批文,按省直相关主管部门规定办理。

小水电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执行国家和省的小水电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小水电项目法人负责出资加强小水电移民后期扶持。

(三)做好小水电电量消纳管理。各地发展改革部门编制当地“十二五”电力发展规划和办理小水电工程核准事宜,应在当地电网平衡小型水电工程的电力电量;确需接入省电力公司统调电网的,应在核准前由当地发展改革部门向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提出申请,经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用电需求、留存电量政策等各种因素统筹研究批准后,再由小水电工程的项目法人按有关规定向省电力公司申请办理接入系统相关手续。

各地发展改革部门核准的小水电工程未经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批准接入统调电网的,省电力公司不受理并网申请、不办理相关手续;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不核批上网电价、不核准接入系统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此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开工的小型水电工程,已经省电力公司同意接入统调电网、但尚未核准送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的,应补充征求当地电网经营企业意见并由各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出具当地电力消纳市场复核报告的相关意见,与送出工程项目申请报告一并上报办理核准相关手续。

(四)经审批或核准的小水电项目,要按照审批或核准的有关规定在切实落实建设资金以及用地等各项外部条件,依法办理各项手续,做好工程招投标后,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7〕64号)以及投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开工建设。对不按规定动工的,要依法收回电源配置点并严肃处理。

(五)已经审批或核准的小水电项目,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工程技术方案。若需进行重大设计变更,应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规定报原审批或核准部门批准。

三、加强小水电建设期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

(一)进一步加强小水电建设期质量监督管理。小水电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79号),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按照分级管理原则,项目法人应在与施工、监理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后,向项目核准(审批)部门申请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并由核准(审批)部门指定具有质量监督资质的单位承担工程质量监督。

进入小水电开发市场的项目法人、勘测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和设备制造商等各类主体,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与其资质相符的业务。项目核准(审批)部门要加强小水电开发市场主体的管理工作,规范小水电开发市场主体行为,对擅自更改批复设计方案、违规违法施工、非法转包分包工程、降低质量标准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切实加强小水电建设期安全监管。小水电建设要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安全监管相关部门要按照“属地监管和分级监管相结合,以属地监管为主”和“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加强小水电项目建设期安全监管;小水电项目法人、勘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其他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有关的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

小水电项目法人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发现违反规定擅自开工,或“边建边报”、“未报先建”等违规行为的,应立即责令停工,并限期整改或拆除。

加强在建小水电站防洪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在建小水电项目的防洪工作要服从项目所在地区防汛指挥部门的安排和指挥调度,项目法人对项目各项具体防汛工作负总责。各在建小水电项目法人应组织协调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参建单位,在设计单位编制的工程度汛方案基础上,结合实际在每年汛前编制完成项目本年度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并报相应防汛指挥部门审查批准。项目法人及工程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内容,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各项防汛抢险应急准备。

四、加强小水电验收管理

(一)小水电开发建设必须按规定及时组织完成各类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不得进入下阶段施工或投入使用。

(二)小水电验收参照国家能源局《水电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国能新能〔2011〕263号)规定,截流验收由项目法人会同发展改革、能源部门共同组织,工程蓄水验收、枢纽工程专项验收、工程竣工验收由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负责组织项目法人和相关部门开展验收工作,机组启动验收由项目法人、电网经营企业共同组织。水土保持、环保、林业、安全、消防、防洪、移民、工程档案等专项验收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三)省电力公司在组织对经批准接入省电力公司统调电网的小水电的机组启动验收时,要对照国家和省水电建设管理规定以及本意见要求,审核小水电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管理的各项手续。手续齐备的,按正常程序准予投入商业运行;手续不齐备的,报请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督促项目法人完善有关手续,待手续完善并经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同意后,准予投入商业运行。具体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会同省电力公司制订实施。

五、加强已建成小水电站的管理工作

(一)各有关部门和电站运营单位要建立小水电安全管理和定期鉴定评估制度,定期对已建小水电工程进行安全评估,消除安全隐患。未进行安全验收或安全评估的小水电工程,必须限期整改到位;存在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应依法责令其停工或停止、限制运行。

(二)加强防洪安全管理。小水电在汛期应服从当地及上级防汛抗旱部门的指挥调度,按照相关要求,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加强汛情、工情、险情监测和上报,做好抢险物资、队伍准备。防汛期间,防汛指挥部门有权对出现险情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小水电站采取应急措施。

已建成投产的小水电站要按要求制订汛期调度运用计划和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并分别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有调度权的防汛指挥机构审批后严格执行,保证工程和上下游地区防洪安全。

(三)加强小水电大坝安全监管。落实《四川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23号),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小水电工程大坝安全管理的监督。

六、加强协调服务指导

(一)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加强对小水电开发建设的协调服务指导。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职责和项目核准工作;能源部门要认真履行能源行业主管部门职责,加强和规范小水电行业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做好规划同意书、防洪评价(或行洪论证与河势稳定性评价)、水资源论证、渔业资源保护、水土保持方案、取水许可等审批工作;国土资源、林业、扶贫移民、住房城乡建设、安全监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配合,积极指导和督促项目法人做好小水电土地预审、林业审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安全预评价等相关工作,按照小水电核准程序相关规定及时研究审查出具相关审批文件,同一部门有多项审批事项的要按照并联审批原则逐步统一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机构一次办理,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为加快小水电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小水电项目法人申办各项审批事项,审批要件不能满足规定要求的,各有关部门不予受理审批,同时要负责指导项目法人按规定落实审批要件。

(二)全面清理和复审全省在建小水电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指导市(州)、县(市、区)作为责任主体清理复审在建小水电项目的办法和工作方案,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对不符合规划,严重影响防洪安全、生态环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要责令限期拆除。对未按规定完成技术审查、核准以及未依法履行用地、环评审批等手续的在建项目,应立即停止建设,待补充完善有关手续后,方可继续建设;对存在以上问题的已建成项目,要逐项进行补充评审,由相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能满足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吊销其取水许可证、发电许可证,停止上网,并责令其腾空库容及停止运行。因违规建设被责令缓建、限期拆除、停运造成的各种损失,由项目法人自行负责。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建设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

中心建设的意见

川办发[2007]43号 二○○七年六月六日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今年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呈现出不断深化、规范发展、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政府及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但是这项工作开展不平衡,行政审批数量过多、程序繁琐、效率不高、个别地方的政务服务中心实效性不强,甚至流于形式的问题仍然存在。为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构建作风整顿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便民、利民、为民,推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尽快实现“四个跨越”,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领导

政务服务中心是推进政务公开、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优质服务、规范高效、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的特点,展示了政府的良好形象,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范例。各级人民政府务必把认识统一到省政府的决策上来,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作风整顿建设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地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目标考核,明确政务服务中心为同级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务服务行政机构,选派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办事认真、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干部充实政务服务中心领导班子;要将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展示政府为民服务形象的窗口,建在交通便利、位置适中、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地点,在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地、运行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协调机制,切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作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本部门、本系统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建设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对窗口充分授权,增强窗口办事能力,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到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窗口工作人员,把政务服务中心窗口作为联系基层和群众、改进机关作风、培养锻炼优秀干部的重要场所,定期研究解决窗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审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关键是要转变职能,建立规范、高效、便捷、透明的行政审批运行方式,为群众服好务,为企业服好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好务。省审改办要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通知》(国办发〔2007〕22号)要求,依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对现行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再次清理,该取消的一律取消,该调整的一律调整,能下放的一律下放。

(一)各地、各部门自行设立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二)对虽有法定依据,但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相适应,难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三)对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予以取消或调整。其中,可由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进行自律管理的,一律交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

(四)对通过质量认证、事后监管可以达到管理目的的,予以取消或调整。

(五)对一个审批事项多部门、多环节审批的,必须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和权责一致的原则进行调整,其他部门和环节相应取消。

(六)对下级行政机关可以实施的,必须按照方便当事人、便于监管的原则下放管理层级。凡由下级行政机关作实质性审查,上级行政机关只是作程序性批准的审批项目,一律下放到下级行政机关。

(七)凡规定为备案审查的,一律不得搞成变相的行政审批,备案必须当场办结。清理结果6月底前报省政府审定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以省政府公布的行政审批项目为基础开展清理工作。各地清理结果由市(州)人民政府初审汇总后报省审改办,由省审改办牵头,会同省政府法制办、省编办、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全省市(州)、县(市、区)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数量、申报材料、收费“四统一”的要求进行审核,审核结果由各市(州)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清理工作要在今年9月底以前完成。

凡行政许可事项以及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起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必须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受理、办理。有特殊情况不进政务服务中心的,省级部门的项目要经省政府同意,市、县级部门的项目要在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后由本级政府决定。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要按照“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各部门一律不得再在原单位受理和办理,各部门也不得擅自将审批事项从政务服务中心撤离。上级部门不得干预下级政府集中受理办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

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制定办事指南,实行法律依据、办事程序、申请条件、申报材料、收费依据及标准、办理时限、投诉渠道“七公开”。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承诺时限应在政务服务大厅显著位置公布。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收费标准直接在政务服务中心银行窗口缴纳。禁止一切乱收费、搭车收费。行政审批事项较少和发生数量较少的部门,经政务服务中心审查同意,可以纳入综合窗口统一管理。

为方便办事群众,节约行政成本,已经设立政务服务中心的地方,部门不得再另设办事大厅或分中心;已经设立的,应限期归并。确实不宜归并的,应征求上级政务服务中心意见,由市(州)人民政府批准。

三、大力创新,建立便民高效服务机制

政务服务中心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制创新的产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各地、各部门要以便民、高效为核心,从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的特点出发大胆探索,在构建新机制、新体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与“一站式”服务相协调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各部门要尽可能地把行政审批职能调整到一个内设机构,成建制进政务服务中心,使行政审批的重心和实体性职权向窗口转移。要通过向窗口充分授权,实行部门领导定期到窗口现场办公、行政审批首席代表、联网办理等途径,使窗口既受又理,增强窗口办事能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各部门要建立完善机关和窗口、机关内部行政审批事项高效运转机制,分解落实办理流程及时限。审批权在省级以上部门的项目,省级部门必须明确本机关及下级机关的审核审批时限并向社会公布。对所有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

各级政务服务中心要会同法制、审改等部门对行政审批项目的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对不需要现场勘查、专家论证、技术检验检测,只进行形式要件审查且申报材料符合要求的行政审批项目,部门应授权窗口当场办结,实行即来即办,即收即办。对不能当场办结的项目,要尽可能地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审批项目,由政务服务中心牵头,其他部门支持配合,实行联合办理。政务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必要时由同级政府组织协调。

要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延长服务链,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努力将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府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综合平台,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根据便民服务的要求将流动人口婚育证、外出人员务工证、农民建房证、零星树木砍伐证、结婚证、老年证、身份证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证照办理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整合服务职能,对相关证照的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上级政务服务中心应加强指导;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流动服务、下乡服务等方式,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村民委员会、社区应设置便民服务代办员。代办员要按照“三少一多”(让群众少进一次城,少进一道门,少找一次人,多献一份爱心)的要求,实行免费代办服务。

国有资源(资产)“招拍挂”、政府新闻发布、政策咨询、重大决策听证会、房产登记、跨辖区的户籍迁移、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公积金等群众最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必须按照“公开、便民、高效、规范”的方式运行,有条件的要尽可能地在政务服务中心进行。

四、落实责任,建立作风整顿长效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检验和展示本地、本部门作风整顿成效的重要窗口,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努力克服行政权力越位、错位、移位、缺位现象,严肃惩治“顶门杠”、“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

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执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和《四川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省政府令第193号)的有关规定。在政务服务中心派驻监察机构,加强对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授权不力、办事效率低下的,要批评教育,坚决纠正;对项目和收费应进不进、两头受理、吃拿卡要、搞弄虚作假以及擅自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擅自增加行政审批条件和申报材料、擅自将项目和人员撤出政务服务中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纪依法采取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当地政府应对该部门班子实行问责谈话,仍不改正的,对该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做出组织处理并给予纪律处分。

各级法制部门要加强对行政许可项目实施的指导和检查。省政府法制办要定期清理公布现行有效的行政审批项目,研究制定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以及行政审批项目联合办理的方案。

各级人事部门要把政务服务中心作为培养、锻炼优秀公务员的基地,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行政审批管理、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事项管理、网络建设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合理确定政务服务中心的编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在保障政务服务中心运行经费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政务服务中心的投入;要设立政务服务专项事业费,用于解决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级目标督查部门要会同政务服务中心抓好省委、省政府决定和《四川省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办法》(省政府第199号令)的贯彻落实,适时开展督导检查。

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政务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弘扬先进,唱响主旋律,积极营造全省良好发展环境,展示和维护党委、政府为群众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良好形象。

五、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中心自身建设

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直接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和平台,岗位特殊,责任重大。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保障、规范、监督行政权力运行的作用,切实承担起对本级政府各部门行政审批工作的协调和监督职责。要完善项目管理、学习培训、投诉处理、办件通报、考核评比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与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工作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围绕办事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整合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供优质服务。要引入办事群众评价和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务行风监督员、办事群众、新闻媒体对政务服务中心的监督作用。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开展网上咨询、查询、预审等业务,逐步实现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要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严格规范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7〕14号)的要求切实规范国家和省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在政务服务中心开标、评标、随机抽取评标专家工作。切实发挥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的作用,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对下级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指导,搞好调查研究,不断总结完善,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联动,形成覆盖全省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网络,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皖政办〔2010〕12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应急管理

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发挥以点带面、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推动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各级、各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根据《安徽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经省政府同意,决定在全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坚持从实际出发,抓基层、打基础,由各市、县(区)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乡镇、企业、学校开展以建章立制、信息报告、预案编制、隐患排查、队伍建设、科普宣教等为主要内容的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选择一批培训基地、演练基地、救援基地、疏散基地、避难场所等开展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同时由省相关部门选择自主投入兴建的培训基地、演练基地、救援基地、疏散基地、避难场所等开展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在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一批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努力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各类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典型引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级政府要统筹资源,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务求实效。省各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共同推进。大力引导社会参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程序。

(二)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及时总结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规律,推广运用,充分发挥示范点和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动态管理,优进劣出。对挂牌的省级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对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取消示范点和示范工程资格。对挂牌的省级示范点和示范工程,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不定期地进行督导检查。

三、建设内容

(一)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内容。

1、组织机构方面。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有专职或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健全,机制完善。

2、信息报告方面。建立应急值守制度,明确专职或兼职信息报告员,熟悉信息报告流程,对突发事件信息反应灵敏,报告及时、准确。

3、应急预案方面。针对本地、本单位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应急预案,内容简明扼要、可行管用,并结合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4、应急队伍方面。社区、乡镇、企业和学校采取多种形式,组建专、兼职应急队伍和志愿者应急队伍。应急队伍配有必要的装备,具备一定的先期处置能力。

5、隐患排查方面。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各类安全隐患,经常性开展排查,并制定相关整改措施,予以消除。

6、应急保障方面。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必要的监测监控设施,有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疏散标识,有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

7、科普宣教方面。经常开展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普及群众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技能。

(二)应急管理示范工程建设内容。

1、培训基地、演练基地、救援基地、疏散基地、避难场所等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

2、管理制度健全,日常管理、维护、运行规范。

3、在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4、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实施步骤

(一)建设阶段(2010年4月起)。各市、县(区)政府于2010年4月开始选择一批应急体系健全、工作开展扎实、示范效应明显的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开展建设。省相关部门选择自主投入的示范工程开展建设。

(二)评审阶段(2010年11月)。各市政府在社区、乡镇、企业、学校和应急工程中共选择4—5个单位,省相关部门选择1—2个应急工程,将名单和相关材料于2010年11月初上报省政府办公厅,申报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省政府办公厅将会同省有关部门,通过查阅资料、情况介绍、现场核查等方式对申报的示范点和示范工程进行评审确定。

(三)挂牌阶段(2010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对验收合格的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进行挂牌。

从2011年开始,省政府办公厅每年确定一批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协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强化工作措施,扎实有效推进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二)突出重点,保障投入。各级政府要建立经费投入渠道,支持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省民政、安监、卫生、公安、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水利、国土资源、农业、教育、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司法、环保、气象、地震、人防等相关部门要在应急物资、应急装备保障等方面向省级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倾斜支持。

(三)加大宣传,注重实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中涌现的典型,努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各级、各部门要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经验交流等形式,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点和示范工程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主题词:综合 突发事件 管理 意见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

鄂政办发〔2012〕4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农家书屋工程是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项重大工程之一,也是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民生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连续四年列入省政府为民实事。为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完善农家书屋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好农家书屋工程在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作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

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是完善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明湖北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农家书屋工程自2007年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9万多个,超额完成全省行政村全覆盖目标。农家书屋工程质量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严格建设标准,建立完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健康发展。

二、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农家书屋质量

(一)确保选配图书品种结构标准化。按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通俗性的原则选配出版物,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2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新闻出版总署重点推荐目录品种和册数所占比例均不得低于70%,图书结构比例为政经

—1— 类占4%、科技类占40%、生活类占10%、文化类占35%、少儿类占10%、其他类占1%。

(二)严格图书采购来源程序规范化。农家书屋出版物必须严格按照当年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和备选目录选配,并按规定程序招标采购,坚决杜绝低劣图书充数,严禁非法出版物和违禁出版物流入农家书屋。

(三)加强农家书屋建设科学化。农家书屋选址要以方便群众为基础,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书屋面积。内部设施完善,数量适当、质量可靠、美观大方。应配备音像播放设备和电脑,能播放音像制品和上网查阅。农家书屋应在醒目位置悬挂统一规制格式的农家书屋匾牌。

三、强化日常管理,切实发挥农家书屋作用

(一)落实专职或兼职管理员。农家书屋应配备职责明确的专职或兼职管理员。招聘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教师或干部、大学生村官等担任书屋管理员。加强管理员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二)规范日常管理。建立健全财产登记、出版物借阅、管理员职责等制度,规范图书分类、贴标、上架等工作,公开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和管理员姓名电话等便民信息,加强书屋日常管理和维护,拓展借阅方式,确保正常开放和免费借阅。

(三)积极开展活动。坚持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农技、普法、计生等宣传培训,动员组织村干部、党员送书入户。积极开展“模范农家书屋”创建、“优秀管理员”和“星级读书户”评选活动。

(四)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农家书屋数据信息填报工作,建立采集更新机制,完善农家书屋电子档案。

四、落实财政保障,建立完善农家书屋长效机制

各级政府要按照财权事权统一、分级负责、合理安排的原则,根

—2— 据工作计划和任务,对农家书屋工程所需建设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予以核定和保障。

(一)从2013年起,我省从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中,按与中央财政1:1的比例配套,安排资金用于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省级实施工程所需工作经费,由省新闻出版局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根据工作计划和任务列入部门预算。

(二)各市、县政府应根据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计划和任务,重点将农家书屋管理员补贴、农家书屋维护及实施工程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充更新书屋出版物。

(三)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接受财政、审计和新闻出版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检查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一经发现,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五、加强领导,强化农家书屋建设管理责任制

(一)各级政府要把农家书屋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专题研究一次。

(二)各地要整体谋划、部署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明确乡镇、村委会管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的职责,责任到人,责权统一。

(三)各地要将包括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政府(村委会)目标责任考核、干部绩效考评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促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落实,切实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七月十日

—3—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

川办发〔2011〕31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一、严守耕地红线,切实保护基本农田

(一)认真实施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严禁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特别是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严禁“以租代征”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必须坚持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防止耕地净减少。严格执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全面实行以耕地保护为重点、以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严格考评,实行“一票否决”。

(二)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面积,尽快划定并落实到农户和地块,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推行耕地保护基金制度。严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改变用途,非法占用、使用基本农田。严禁各种破坏基本农田行为,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规定。

(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全面推行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制度。继续开展“金土地工程”,以建设促保护,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力度,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土地复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二、严格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把开展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依法按程序进行土地确权登记,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人、部门配合、全力推进,确保权源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力争到2012年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加大土地权属纠纷调处力度,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五)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内的城郊、近郊农村居民点用地,原则上不再进行单宗分散的宅基地分配,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扩展边界外的村庄,要严格执行一户只能申请一处符合规定面积标准的宅基地的政策。严禁超标准占地建房。严格农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建房,严禁城镇居民在农村购买农房,严禁农民提供宅基地或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建设用地、其他社会成员出资联合建房,出资者获取部分房屋所有权、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联建”行为。

(六)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等需要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并依法办理规划建设许可证及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审批手续。严禁以兴办“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严禁利用农村集体土地或利用乡(镇)企业自用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和建设、销售“小产权”房。严禁以“农村土地流转”为名配置建设用地,非法占用农用地进行非农建设。

(七)严格按照《物权法》、《担保法》的规定设置抵押权。除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权,以及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时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可同时抵押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抵押。不得以设定农民住房抵押的名义将宅基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三、进一步严格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八)切实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先安置好项目区农民群众,拆旧区复垦验收后,城镇建新区方可使用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规范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挂钩试点必须严格按程序立项、审批、验收。增减挂钩项目区批准立项前不得实施拆迁和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意愿发生变化的不得强迫参与和强拆。增减挂钩试点涉及工程建设的必须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公示制、监理制、审计制等制度。拆旧地块必须复垦为耕地,经验收合格后即纳入耕地台账登记、统计,按耕地管理,并及时将复垦后的耕地移交给农民或集体经济组织耕种,优先补划为基本农田,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改变用途。

增减挂钩项目区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安排,拆旧区以行政村为单位推进,挂钩周转指标规模原则上控制在50公顷以内。严禁突破挂钩周转指标设立挂钩项目区,严禁项目区跨县级行政区域设置。严禁在试点以外以各种名义调整使用城乡建设用地,坚决制止以各种名义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复垦土地周转等“搭车”行为。在挂钩试点之外擅自开展建设用地置换的,建新区所占土地一律按违法用地处理。

(九)切实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规范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未批准开展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不得将农村土地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给城镇使用。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复垦为耕地,规划继续作为建设用地的要纳入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所需,严禁用于房地产、高尔夫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的其他产业。

(十)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全部返还农村。经批准将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各地要切实做好城镇建新区土地收益分配方案,明确收益主体,规范收益用途,明晰收益返还渠道和具体方式。严禁社会投资者以参与节余建设用地实物分成的方式获取投资回报,也不得参与土地出让收益分成。

(十一)成都市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整治工作按国家批准的专项方案执行。

四、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工作,维护农村土地管理秩序

(十二)落实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监察、农业、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严格土地执法监管,坚决制止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电力、国土资源、工商等部门和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要求,依据本部门职责,切实加强监管,形成执法合力。

(十三)严格落实动态巡查责任制。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执法监察和动态巡查工作,完善巡查工作责任制,强化巡查工作保障,推进执法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认真执行巡查发现、制止、登记、报告、通报和总结等工作制度,实现对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十四)建立土地专项巡查制度。对新上项目多、土地违法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员进驻开展专项巡查,实施“批、供、用、补、查”全程监察,增强主动发现和形势研判能力。国土资源厅要选择一些县(市、区)开展省级专项巡查。

(十五)加大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严肃查处非法批准直接出让集体农用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等非法批地行为和“以租代征”占地建设、未批先用、边建边报等非法占地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违纪问题,采取联合办案、挂牌督办、公开曝光等措施,严格依法依规查处、限期整改到位。(十六)严格实行问责制。通过卫片执法检查、巡查等方式发现违法用地的,严格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令第15号)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本意见自2011年6月27日起施行,至2016年6月26日有效。(有效期5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2.5万千瓦以下小水电工程开发建设管理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