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水务企业成本价格定位状况分析
经济:水务企业成本价格定位状况分析 2008/8/29/11:16 来源:水在线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不断上涨的自来水价格面前,供水企业依旧继续亏损,而居民却因水价涨幅过高过快而颇多怨言,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多年。水价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水业市场化后的企业投资收益,是政府、企业、公众关心的焦点。鉴于管网供水的自然垄断性,如何在消费者承受力和企业效益之间寻求合理的水价也一直是国际性难题,世界水业市场也不乏民营化后因水价过高而被迫终止合同的先例。影响自来水价格的重要因素是水
价成本核算办法。
《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在北京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上,申请单位的报告、水价格调整的原因和背景都是关于自来水公司的制水成本费用和企业经营亏损情况下提出的,自来水公司申请涨价的主要理由就是制水成本费用增加、设备折旧费用增加,水资源紧缺,企业亏损,但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如何界定?对此制水成本费用的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以及成本费用的核算在于企业掌握,而不由政府监管,与规制,这就是不对称信息问题。如何有效的核算制水企业的制水成本费用,对于水价格的制定非常关键。
1、设备折旧费,改造费用可计入水价。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规定供水成本包括运行费、大修费、折旧费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费的其他费用。为了减低老化供水管网对自来水的污染,一些输水金属管道,相当部分未做内防腐,导致管道内壁结垢、腐蚀穿孔,漏水严重,使供水企业漏损率居高不下,供水企业在将老化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效率,使供水企业漏损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自来水直接饮用,保障饮水水质,全面提高自来水水质,避免输水管网二次污染导致水质不符合标准,将供水企业把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计入自来水价格成本。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供水企业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进入自来水价格成本是合情合理的,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而闲置资产折旧和投资失误问题。
由于前期盲目规划,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供水设施能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有50%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供水设施能力的供需比例大于1.5,超过80%的大中型城市的供需比例大于1,许多城市固定资产的折旧成为最大一笔成本。这些大量闲置的资产的折旧是否应该均摊入制水成本?错误投资是否也应得到同样的利润回报?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设备折旧费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费的调整根本不能成为上调供水价格的理由。为了改善本市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的严重局面,国务院已决定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引水,调长江水北上,解决北京市及各沿线省、市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资金需要从自来水销售价格中筹集。
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门用于我市的水资源建设
资金及南水北调资金。
现行征收标准为每立方米水0.60元,上缴市财政。水资源费是按自来水取水量征收,由自来水集团缴纳。由于自来水行业在产、供、销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水量损失,造成自来水取水量与售水量之间的产销差率,这部分的差额只能由自来水企业承担,减少了企业利润。水资源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制水成本费用纳入制水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是我们企业机制延续旧有模式在运行的实证,曾对北京市水价作过专项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姜文来博士认为:我们过去的水价忽略了水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它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因此,在制定水价是应考虑水资源价值,而不应该只计算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折旧、维修等
等。1998年,他在论文《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中运用数学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模拟计算。我的看法:水资源是一种人人都享受的自然资源,国家征收的水资源费是为国家宏观自然资源调配所制定的水资源费,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筹集公用事业建设资金一种形式,应采取独立的征收方式,与水价格收费分开。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宏观资源调配管理工程,水资源的价格调整牵动的水价格上涨,为南水北调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是站不住脚跟的依据。南水北调工程,水务市场可资本运作,政府可低息贷款,企业可发行债券,由多渠道筹融资完全可建设到位,南水北调的水资源要在几年后才进北京,几年以后用水价格如何解释当前的水价格呢。水资源的匮乏,解决缺水的问题,不是无休止的涨价就能解决的,公共领域定价原则是成本加微利。如果不从制水企业那里解决根本问题,水价就是无休止的涨下去,呈几何级数的倍增,北京的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3、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是否有望实现,节水是否正在成为北京市民的自觉行动,拧紧每一个水龙头,这是政府调整水价的初衷。事实上,能否增强了北京市民的节水意识。有关方面要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据国家建设部的调查表明,当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2.5%时,人们才会考虑节约用水;达到5%时,才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达到10%时,人们会考虑水的重复利用。水是北京的紧缺资源,不管水价涨不涨,水费的合理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有多少,都应该节水,这是市民的觉悟问题,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和行为的改变,只有当公民都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后果和节水的目的及重大意义时,才能达到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价格杠杆虽然可以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但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水价提高而形成节水
意识。
节水靠科学技术的管理方式方法,必要的高科技设施和严谨的法规约束。要加大社区落后节水设施的改造,加快推广先进的节水器具,有待于供水的全面技术改造革新,尽管水价调整,但浪费水,窃水现象仍然存在。调整后的北京居民用水综合水价处于高水平。在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水价的上涨是否带来负面的作用,我们谁也不能预测。除了用水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需求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节水意识。因此,加快建立节水型水价机制,从水资源收费、城市供水价格、水费计价方式等七个方面改革现行水价体制。
4、尽管水价调整增加了用水大户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否企业不会直接将新增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是采取节能降耗等方式消化水价上涨带来的减利因素不可推测。水价上涨目前未影响到饮品零售价格,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丁广学表示,近期不会对啤酒、纯净水的价格进行调整。顺义一家果汁生产厂商也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水价上调对果汁饮料成本的影响有多大,公司尚未做出调整产品价格的决定。以生产桶装水享誉京城的雀巢中国,目前也没有调整桶装水价格,每桶纯净水仍旧是14元,每桶矿泉
水依然是16元。
水价调整势必对洗车、洗浴等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还没考虑提高洗车价格,洗浴业用水由原来的11.2元、31.2元、61.2元三档统一调整为61.50元,洗车业用水由21.20元调整为41.50元。目前,多数洗浴、洗车企业仍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对于洗车业的水价的调整,涨价幅度过高,将导致这一行业的很多企业难以生存,必然为此行业寻找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来水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所存续的生存空间。近几年水价提价之后,用水大户,用水价高的行业用水量骤然减少,每次自来水调价之后,自来水的销售量都有所下降,平均下降的幅度在5%左右。同时,有一些洗车业、洗染店、洗浴业及游泳馆已经做好了调价准备。水价上涨后,洗衣价格将全面上调,调价幅度达10%以上,新的价目表已经印好,将在近日公布。
5、自2003年1月20日,本市调整自来水销售价格以来,本市的自来水供应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原水水质的恶化带来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上的变化,如自来水供水成本的增加、售水量减少及售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影响,致使本市的自来水价格已不适应当前的供水情况,调整水价非常必要。作为供水企业向政府以及市民申请上涨水价是依据不足,理由不充分。市自来水集团在调价申请中称,集团公司目前已将自来水成本的上升控制在最低限度,使2003年自来水企业利润达到盈亏平衡的水平。
但是,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如果不通过调整自来水价格对成本上涨进行补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难以维持,必定出现亏损的局面。价格成本应依据同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标准成本费用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在没有形成供水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之前,如果没有行业横向的、科学的专业分析,就不能核定合理的成本。”对于许多企业以客观条件不同等理由来否认横向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傅涛)依靠科学系统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权威的专业分析系统。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效益将更多地决定于管理的绩效考核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局限于企业自己的纵向比较,以原有不合理的净资产利润率来核定现有水价是有背于市场原则的。
6、我们国家一直对供水行业的政策是“保本微利”,如果按照其提出的水价方案涨价后有可能就是暴利了。为此这就是上市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追逐的对象。即公用行业一经开放便会衍生潜在的高额利润。“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是自我对于企业经营亏损的悖论,企业高层管理理念陈腐,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管理缺陷导致成本不合理上涨,通过不合理涨价让市民付“烂账”,是导致制水企业经营性亏损的重要原因,也是根
本的原因。
但是这种经营性亏损不能靠水价格的上涨使国家公民受损,我市的水务行业是在国有企业采取政企合一垄断方式经营,造成许多管理问题。水价上涨并未带来市场机制的相应完善。我国水务市场机制的建立刚刚开始,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管理人员,改变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如何对于现在的国有企业进入经济市场领域生存、竞争、发展是十分紧迫的国有企业现实问题,为此我提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中的水务企业转型,是我们制水企业当务之急,并非耸人听闻。在调研中我认为: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是制水企业,供水企业,以及水务市场的特许经营,规范水务市场竞争,完善及监管水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7、阶梯式水价的利弊。今年是水价“五年改革方案”的开始,城市水价究竟如何调整,在我们国家各个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经营服
务用水、特种行业用水价格均上调。
2007年年底争取推行阶梯式水价。抄表到户是实行阶梯水价的前提,为切实加快抄表到户的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规定,供水企业应制订计量系统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增加的改造、运营和维护费用,可计入供水价格,在推行抄表到户中所发生的费用,在下次调价中再予以考虑,原已改造过的用户所出费用,其处理办法专题研究。低收入家庭每月减免5立方米水费,调整水价格也是节水的需要。水价是怎样制定的,北京市发改委提交给2004年听证会的《北京市调整水价并实行阶梯式水价初步方案》。所谓“阶梯式水价”,是在核定居民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据悉,近年来,国内水资源紧张的银川、大连、深圳等城市已先后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
而美国、日本、以色列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地实行得更早。听证会提供了两个“阶梯式水价”版本,第一个版本以三口之家来定量,第二个版本以四口之家来定量,两个版本里又分别有1:2:5和1:3:5两套价差方案。详细的水量阶梯和水价计算方法见附表。例如:以四口之家的版本和1:3:5的价差计算,如果这家每月用水量为12立方米,则在水价上涨前后的水费相差31.8元。据了解,阶梯式计量水价可分为三级:级差分别为1:1.5:2,第一级水量基数按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12立方米以下(含12立方米)按基本水价计收水费;第二级水量基数,按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含20立方米),12~20立方米部分按基本水价的1.5倍计收水费;第三级水量基数,按市场价格满足特殊需要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以上,20立方米以上部分按基本水价的2倍计收水费。阶梯式水价—即所谓的水费“累进加价制度”,按人定量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但从目前北京市情况看,1、目前全市居民用户尚没有全部做到一户一表,另外,人户分离、一户多房等也带来了各种技术难题。
2、按人定量难度较大,不易操作。主要问题是人口变动情况难以掌握,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问题,房屋出租带来的人口频繁变动问题等等。为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与水价低廉的矛盾,引进“阶梯水价”是个好思路,但从观念上认同到操作上推进,还需要政府做很多准备工作。政府与供水企业之间是一种公务委托关系,供水企业当然没有权利得到水费加价后的收益;在联合投资和任务民营化的模式中,供水企业及其投资方则有权(按照投资比例)享受因制水经营产生的收益。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产权归属。水资源性质上属于公共财产,加价收益也应当属于公共财产所有权人。上述两个理由都不是绝对的,需要与其他经济、政治、社会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确定水费加价的收益分配标准。
8、物价部门提出:水价实行的是成本定价法。所谓成本定价法就是依据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的成本,再加一定的企业赢利来定价的方法。其中自来水和污水处理成本计算,是从取水、输送进水厂、水厂生产、管网输送、排水、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的加权平均,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成本及计算方法。也就是说,目前的水价是由水务企业的成本决定的。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在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成本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虽然国家对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的赢利水平有限制,其所说中水务限制在6%以内的“保本微利”状态。但这一规定必然使水务企业要在成本计算上寻求企业补偿。关于水价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企业转移亏损成本的问题,一些原有“政企不分”体制下显现亏损的水厂、污水处理厂,的确将“扭亏”、“脱困”的目标寄托在水价上调上,这意味着他们希望把自己亏损的负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水价上涨是应该的,但水价成本是怎么计算的?
构成水价成本的各个环节具体是多少?既然搞听证会制度,这些信息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供水企业合理成本的核定问题。《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听证会形式只能用于缓解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不可能指望几个外行通过短暂的会议就能科学地核定制水成本。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曾指出,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来自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给行业和企业一个合理的成本,为此2002年12月建设部已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我们知道成本累积系统上,计价方法有三种,即实际成本、正常成本、标准成本。当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实际费用发生数,此情形较常发生于公司的业务量少且产品种类单纯之时。相对地,当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标准数,即标准单价〈预估费用率〉乘上标准投入量。由此在不确定制水企业成本如何构成的模糊状态下,阶梯式水价的方案,只能是亡羊补牢。近年来我国供水价格不断调整、供水企业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的现象较为普遍,2001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组织了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从审价情况看,供水企业由于自然垄断原因,企业缺乏成本约束,人员膨胀与超前发展较为严重,这是供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水价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发展水源交易市场,开放水务市场,用招投标的方式将城市水务交由专业公司管理,政府只对公司的水质、服务、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确定水资源费为用水人指标的用水成本控制水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的热点问题,凡是能形成世纪热点的问题就一定会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遇。水有其自然属性,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又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同时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据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办公室、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等部门历时一年完成的《北京市用水调研与需水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共用水资源四十亿四千八百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八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九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工业用水。农村用水十九亿四千五百万立方米,河湖环境用水二千九百万立方米;河道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三亿立方米。从用水人我们得知:1949年以前,北京市用水(自来水)人口仅63万;现在,北京市民用水普及率达100%;与1949年相比,北京市总用水量增长了40倍,其中城市自来水售水量增长85倍;北京市住户每人每天用水量由过去的60-70升已上升到现在的100-110升;1992年,北京居民用水量15084万立方米,1998年达到23362立方米,6年间增长54%;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比例已占到全市用水量的37%左右,并正以每年4.4%的速度递增。
目前,北京的用水人口已超过1400万,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难以调节。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那么在水资源总量固定、水资源权属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水资源就是水的使用权问题。长期以来水行业的特征导致的自然垄断性、资本的高沉淀性、投资的低回报性、以及由于政府价格管制造成的低需求弹性。低水价政策不能马上调整到位,而用水人的水指标在自然人类生活中不会减少的,制定用水定额时,并不能简单地用总用水量除以总人口数。因为,北京市区流动人口很多,这部分人的用水量难以把
握。
城市供水行业的价格透明度,价格的听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实施,在实际制定城市用水价格之中,我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用水人指标,制水业人工指标的成本控制,即成本结构的组成,不妨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本市自来水价格由两部分构成:自来水水价和水资源费。自来水水费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润、税费、制水成本;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本市的水资源建设及南水北调资金,由自来水集团向自来水用户征收并全额上缴。2003年自来水集团共上缴水资源费37361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2.98%.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1)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2)餐饮、旅店售水量10953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19.84%;(3)工商、事业售水量1936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35.07%;(4)洗浴业售水量167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3%;(5)洗车、纯净水售水量1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2%;(6)中水售水量11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2%;(7)农赔水售水量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1%.可以看出:居民用水量是售水量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并且,从近三年的售水量趋势分析,总的售水量每年以5%的比例下降,而居民用水量以3%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作为服务人口800万的制水行业自来水集团公司,我们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则人均用水人指标24591万立方米/800万人=30.78万立方米。2004年1至6月份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27743万立方米,则2003年全年人均用水人指标27743万立方米/800万人=34.67万立方米。2004年上半年实际人均用水人指标比2003年度用水增长3.89%.同时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2003年自来水集团工资及附加8597万元、管理费用6652万元、财务费用3246万元。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中工资及附加3482万元、管理费用3394万元、财务费用2312万元。则2003年全年人均制水人成本指标8597万元+6652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21.95元/人。2004年1至6月份3482万元+3394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11.48元/人,占2003年全年的52%.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不难我们看到,制水人的成本指标在不增加的基础上,用水人的指标增加是导致供水企业入不敷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集团供水的成本核算,财务分析不在于通常企业的财务分析,即:原水费是用于购买水库水和地下水所支出的费用,其比率无法控制。折旧费比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自来水集团用于新建供水设施、管网发展和开发新水源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大
带来的。
人均用水人指标的增长导致制水业的成本增加,实现销售水量的增加导致税收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多供水多亏损,这种企业是在不取得企业市场化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为用水居民提供了福利,为稳定国家政治环境,为政府社会排忧解难。由此,我们一直解释的政策性亏损是否在供水企业中要正确定位。我们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否错觉。是否是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企业是否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产生疑虑。在由建设部近日召开的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24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对于在未来几年,要将北京的人口增速控制在1.5%之内,规划将考虑城市对人口的接纳程度。是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综合评判城
市发展规模的。
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达到1700万,根据资源情况来判断目标人口数目,北京自来水集团公司市区共有水厂11座,全市年供水量近6亿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33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普及率达100%.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水源分为两大类,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其中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七水厂的水源分布在永定河平原的中上部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第八水厂水源在潮白河冲洪积平原的中部。目前,集团公司有水源井、补压井260余眼,地下水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日。地表水水源主要以密云水库为主。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有田村山净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第九水厂,地表水的供水能力为175万立方米/日。另外,供应中水的第六水厂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一级水为原水,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在水资源方面,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也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而且北京人口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针对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我们用水人成本指标的制定,制水人成本指标的控制,并对其分解用水人指标进行考核,统筹考虑。结合全市各单位的用水定额必须重新核定,确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节水力度。附:
1、2003年自来水集团成本费用情况2003年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55201万吨,销售收入162604万元,销售税费18234万元,成本费用107009万元,上交水资源费37361万元,实现销售利润为零(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0)。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成本构成数额(万元)所占成本费用比率(%)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2741525.620.50 辅助材料22972.150.04 折旧费3991537.300.72 动力费96399.010.17 工资及附加85978.030.16 制造费用92488.640.17 管理费用66526.220.12 财务费用32463.030.06 合计1070091001.94 2、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情况销售收入82331万元,销售税费12058万元,成本费用53492万元,上交水资源费19990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4.28%),销售利润亏损3209万元(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3209)。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成本构成数额(万元)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1293724.190.47 辅助材料6841.280.2
折旧费2168140.530.78 动力费49369.230.18 工资及附加34826.510.13 制造费用40667.600.15 管理费用33946.340.12 财务费用23124.320.08 合计534921001.93 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流动资金投资额较小,因此规模经营效益的特点十分突出。按照目前供水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计算,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20%以上企业,其赢利空间很小;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的企业,企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如果以日供水一万立方米配备十个人这一较先进的标准计算,日供水五万立方米以下的供水公司,在目前的平均水价基础上提高价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和体现经营的规模优势。这些经营困难比较大的企业只能靠制度创新优势来解决。这些供水企业可以全部放开,国家不参股也不控股。使出资人和经营者统一起来,减少政府决策机构,只有企业经营机构;实行机动灵活人事制度,以便减少管理费用。但是政府要规制企业的经营行为,同供水企业签定严密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自来水水价和制水成本,供水水量及供水水质等要求,保留政府对供水特许经营权的最终裁定权。对有规模经营效益而目前水价暂时不能调整到位的供水企业,在水价到位之前可以考虑销售税费,水资源费的优惠政策,或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也可以考虑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方式,无偿使用市政划拨土地,或者另行安排经营性土地给予补偿。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有限的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
地资源的。
第二篇:房地产价格成本分析
房地产价格成本分析
(一)房地产成本价格组成1.土地价格及其税费:按照政府“招、挂、拍”等有偿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价格和3%契税之和;
2.建安成本:包括土建、给排水、采暖、照明等建筑费用;
3.与房地产有关的费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质监费、施工图审查费、白蚁防治费、勘测费、设计费等;
4.期间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
5.税收及其附加: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所得税,通常为销售额的13.5%;
6.开发商利润。
(二)案例一:福建省泉州市区某楼盘成本价格利润分析
1.地块位置及规划情况
该地块占地50亩,地处泉州市区坪山路边,四面临街,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周边市政配套比较完善。规划为全封闭式小高层商住小区,容积率2.8,绿地率35%,建筑密度30%。土地价格200万/亩(2003年通过二手转让取得土地、一手出让(1998年)时以每亩约60万取得)。2006年初开工建设,2006年底预售。
2.根据规划条件计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以上计算得出:该项目投资额18167万元,利润率=22670.8÷18167×100%=124.79%,属于典型的暴利。土地价格占总成本=12129÷36345×100%=33.37%,建安成本占总成本=15615÷36345×100%=42.96%,虽然土地占总成本比例的33.37%,但土地取得时是2003年,2006年该位置土地拍卖价每亩约600万元。
(三)案例二:泉州市某拍买土地开发成本价格利润分析
1.地块现状规划拍买情况
该宗地处泉州市区中心温陵路中段,交通便利,市政配套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商贸中心区。规划为高层商贸、办公、住宅小区,地块面积8.1亩。规划条件:容积率3,商业占15%,建筑密度50%,绿地率25%,2006年12月拍买成交价1079万/亩。
2.根据规划条件计算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3)
由以上计算得出:该项目投资额10103.4万元,利润率=1811.68÷10103.4×100%=17.93%,土地价格占总成本=9002.097÷14065.06×100%=64%,建安成本占总成本=2916÷14065.06×100%=20.73%,可见,通过拍卖取得土地的成本非常高。
第三篇:足浴企业的价格定位问题
我碰到过不少足浴、足疗、足道店的老板对企业价格定位的概念比较模糊,在经营过程中拿不定主意,已经有几位读者恳请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他们理顺下。下面即就此问题做一个简单答复,希望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营运有所助益。
其一、定价之前先确定经营模式
这个方面的具体步骤已在《足浴企业经营者致胜之道》有详细讲解,在此不多撰述,只对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进行强调:
1、一定得避开对手企业长处以痛击其短处,塑造出完全的竞争差异化,方能有胜算;
2、低价位并不比高价位保险,你得明白低价位就只有低利润,低利润就不利于创造高价值,那么对企业内部营运的管理体系会带来巨大压力,若无绝对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源渠道优势,选择低价位则无异于自杀——现实中恰恰很多投资人却因为莫须有的安全感,而选择同质化低价位的打法在恶性循环的泥沼里等死;
3、不需要做好,只需要做对!企业在布局阶段往往有经营者头脑发热自以为无所不能,妄求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面面俱不到!所以此点尤为重要——即便你能造出原子弹,也当明白若是打苍蝇的话,永远不如苍蝇拍来得干净利落!
其二、定价的基本原则
只需要记住一点:价值决定价格!当你创造的价值大于价格时,顾客会觉得物超所值,会忠诚的帮你摇旗呐喊;当你创造的价值只能够等于价格时,顾客会觉得物有所值,也足以吸引辐射范围内的顾客群;当价值小于价格时,即会给人质次价高的感觉,则投诉不断并且
逐步流失顾客,那么只能依赖于随机性消费而靠天吃饭了!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的企业采取什么样的价格定位其实根本不是关键所在,关键的是你能够提供出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来支撑你的价格!当然,要是按照“先胜而后求战”的原则,那么你只有达到物超所值的状态时,才会具必胜的把握!否则,无论价格高低,都将难得成功!其
三、以顾客感知的角度来建立价值链
这个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个环节!我亲身经历过大量的业主向我抱怨:我的店子这也好那也好可就是生意不好!一般而言,有此困惑的业主都是犯了以自身的角度或专业的角度看问题的错误!需知凡事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你所有东西都好生意还不好的话,就只说明你的“好”是无意义的好!只是你个人认为的“好”而已!由此也说明这种业主必然处在看不清市场、看不起对手、看不懂竞争的状态!我曾经亲自操作过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业主投资时信心满满——是既有资金的实力、又占据地利的优势、又有成本的优势、地方关系则可以呼风唤雨、业主自身还是开营销公司的,结果美轮美奂的一个店子,开业半年就撑不下去了,请我过去诊断,我花了半天时间考察市场,然后告诉他结果:不是你做得不好,你做得太好了,但是都不对——因为你这个城市的消费者最少还要五年的时间才能够看得懂你的好!所以给他的诊断报告只有三页纸,调整七个环节,结果三个月后流量提升了两倍。原因在哪里?就是前述高射炮打蚊子的情况而已。
所以,再次强调一下这个比喻:试想你自己去美容美发店消费,你不懂这个行业的套路,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用什么方法去感知和判断这个企业的好与坏呢!?这个就是市场的阅读能力,也是我所谓决定经营者高低手的分水岭——这个方面要是不透彻的话,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是不足以谈经营滴!
注:一般而言,只需组合出恰当的3-5个核心价值点辅助以5-7个配套价值点,就可形成足够支撑店子良性营运的完整价值链!其四、一定要优选高价位
这个建议的道理很很简单:当万一达不成物超所值的话,你可以随时降低价格!但要自低往高调价的话,则会阻力重重(当然,提价不是不行,只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如果确是因为价格因素导致竞争力下挫(一般是新进对手构成直接竞争而打破市场平衡),而必须选择降低价格以巩固优势(或是企业发展规划有要求采取压迫式的打法向对手施加压力),那么,最佳的选择是不降低单价而充分利用好企业的充值卡体系,以作杠杆应用!比如:你在原来的售卡政策上新开办一种卡,以更大的让利幅度来主推,从而达成降低价格的目的(具体的降价幅度则可以通过新卡的门槛来控制,只要你愿意,你是可以用此办法让每一个顾客买卡滴)!
明白上述之后,其实大可不必为价格问题而烦恼。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消费者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小家子气——足浴本来就是一个奢侈消费品,即便你把价格降到最低,不该来的还是不会来滴!
所以,你能为消费者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才是你真正该当思虑的重点!万不可着相啊!
第四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
吴中兵
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自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从理论到实务都得到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是至今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亦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比如哪些应该资本化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以初步探讨。第一、人力资源成本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一定年龄阶段和健康状况基础上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待于发挥和可以发挥的潜在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体现在劳动者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上,量的规定体现在劳动者各个构成层次人员的多少上。从其效用上讲,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概念基本相似,只是人力资源是与劳动者的知识状况紧密相联系的,强调其是有一定体质、智力和智能的劳动力,即强调其质的规定。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关键在于质的把握,尤其是组织内高层管理、技术人员的质的规定。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决定了人力资源具有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如下特征:
1、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性特征,决定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其他任何资源,都不具有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者及其劳动能力,才具有这种能力,才是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企业有再多的资金、机器,也如同一盘散沙,不会创造效益。
2、个体性和变化性。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劳动者的知识紧密联系,而知识分子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个体性,倾向于独立劳动,而不象机器、房屋等物质资产那样与组织的集体劳动和持续经营紧密相连。比如,大学里不坐班的制度,更有利于教师发展个性,从事适合自己的研究,但是也减少了职工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的机会;又如,如果个体之间相互碰撞,搞“内耗”,不但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组织的发展。其次,同一个人才,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种管理方式的反应也会不同,会对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感到厌倦,失去工作效率。另外,劳动者是否努力为企业工作,也会随着其个人的意志发生变化。这一点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以上两点对于人力资源被企业所拥有性、可控制性提出了挑战。
3、专用性。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要求专门化的人才有什么样的潜质就发挥什么样的能力,换言之,如果不按照人力资源的潜质发挥其能力,则会由于“隔行如隔山”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可见人员的替代成本很大。
4、时效性。在同一个人自身的不同年龄段(或时期),比如青壮年期和老年期,即使知识水平不变,其劳动能力也显然不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甚至集体,如果停止学习,不去提高自己,也会由于知识的遗忘、时代的变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能力。
5、开发的持续性和潜能的无限性。人力资源可以无限开发,而不象存货、固定资产那样开发潜力是有限的,用完即失去了。从个人层面上说,通过学习等途径,劳动者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其能力越强,学习新知识就越快,呈现加速度开发的趋势;从组织层面上讲,不断地增加人力资源的质和量的规定,则易于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加速发展的惯性。
后三点决定了企业需要经常而持久地对人力资源的潜能进行开发。
二、人力资源的成本。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确认,比如,人力资源是不是资产?如何界定人力资源的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否应当计入“人力资本”或“人力资产”账户?这要从资产的本质含义和人力资源的特征去探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我国200x年生效的新“企业会计制度”都认为,资产是过去业务所产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从人力资源的根本特征可以看出,判断人力资源是否为资产,关键是看其是否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由于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控制人力资源的难度较大,因而不能视其为资产。但是,判断一项资源是否具有可拥有性和控制性,不能用永久控制的标准。物质资产也不能确保永久性控制,比如固定资产也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为企业所拥有。所以,只要是可预见的期间可以控制的经济资源就应该是资产。人力资源不是不可以控制,在可预见的期间(如超过几个会计),是完全可以判定其是否具有可控制性的,所以人力资产是成立的,即可以确认的,从而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可以确认的。
人力资源成本,指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保障和离职所发生的投资或支出,包括:(1)取得成本,指招募、选拔、定岗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比如招聘广告费、人才中介代理费、招聘会场费、招聘过程差旅费、招聘到的新员工安置费等。(2)开发成本,指岗前培训及定向、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的支出,首先是使得一个新员工达到胜任某个职位的技能并取得预期业绩而付出的成本,比如岗前培训的学费、材料费、咨询费、劳动时间损失费、生产率损失、学员的薪金;其次是为提高工作生活质量而产生的费用,比如医疗保健费用、继续教育和深造提高费用、保险费用、工作场所改善费用等。(3)使用成本,指对人力资源的维持(如工资、福利费)、奖励、调剂所发生的支出;(4)保障成本,指建立人力资源的更新换代、工伤等基金的支出;(5)离职成本,指离职低效成本(离职前工作效率较低)、遣散成本、离职后的补偿支出(如退休金)、空职成本、重新招聘的取得开发成本和超额成本(高薪重聘成本)。
根据资产成本的含义和国内外资本化的惯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要区分其受益期间,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是当期受益的,予以费用化,是长期受益的(超过了本个会计期间)则予以资本化,而不能简单地全部资本化或费用化。具体来讲包括:(1)对于由于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离职以及合法的超额投资支出等成本,由于受益期超出了当期,应该予以资本化,计入“人力资产”帐户。(2)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保障支出,应予以当期费用化,可计入“管理费用”帐户。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是指从人力资源投入上度量其成本价值,通常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内容。我们知道,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状况而言,即使是实物资产的计量,在其客观性上目前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显得更加困难。但这不是说人力资源的成本就根本无法计量了。对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相应的会计方法,对其投入的各项价值,分别予以确认和计量,从而汇总得出其成本数额。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历史成本法,即把为了获取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其成本。比如,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巴里公司在其1967年年中核算中,把用于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费用都按照招聘和录用费用、正式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费、实践练习费、发展提高费等五个分类账记录和累计,然后将每个管理人员的总费用按其预期的总工作时间进行分摊。这种投资及其分摊应该与其收益相联系。
重置成本法,即目前重新取得类似的人员需要付出的代价。从个人的角度讲是招聘同等人才将会发生的支出;从组织的角度讲是人才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是个人相互配合才产生的,是职位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法,指人力资源如果离职将会造成的损失,这由人才的可替代性程度决定。如果某个职位重要性极大,而对应的人员工作能力又有极强的专门性,难以被别人替代,该人离职将会造成极大损失,就认为该人员的成本很高;反之成本就低。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特征。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具有以下特征:
1、人力资源成本投资收效比较慢。一般的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只要建造或者购买并安装成功了,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经营中使用,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并不象实物资产那么迅速显示出来,而是有一个比较长的时滞。比如,企业高薪聘请的经理人员为企业带来的贡献,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看出;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也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看出其效益。有些企业把员工送到国外学习,这个时滞就更长了。这就要求企业提前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储备大量的人才资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绝不能象“汽车加油”或“机器供电”似的随用随取。这在我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市场不太健全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2、人力投资受益效果大、期限长。虽然人力资源成本投资收效比较慢,但是一旦发生作用,其影响是极其重大而深刻的。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其合理的组合,对企业的贡献会超过任何其他资产。而且,人力资源保持效果的期限一般比较长,不象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那样会突然失去效用。所以“智力投资”是最为明智的。
3、人力资源投资效益有明显的时效性。虽然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巨大而持久,但是它也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上文提到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专业技能很优秀的人,如果停止学习,不去提高自己,也会由于知识的遗忘而失去原有的能力,即使没有遗忘的部分,也会由于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竞争力,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比如,通过学习等途径,劳动者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其能力越强,学习新知识也就越快,呈现加速度开发的趋势。人所共知,入门学习最难,但是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同等数量和难度的知识,会比原来容易得多,也就是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也说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能力加速度增强,其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巨大,成加速度上升趋势,所以,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5、人力资源投资收益预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虽然人力资源可能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但是人力资源价值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实现程度受主观能动因素影响较大,还存在着人才“跳槽”等风险,其价值不能完全由企业控制;即使确定能带来价值,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较难确定;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数额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难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收益,又叫人力资源价值,指人力资源为组织提供效用的能力,即在预期服务期内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的估计折现值。
(二)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
1、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摊销过程上,即根据配比原则,在人力资源使用期间,把其成本摊销到各个受益期间。人力资源摊销的难点在于其受益期间比较难以判断,这与实物资产不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另外在会计法规上和所得税中,对于人力资源摊销得出的“人力资源费用”是否承认,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还在于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越多,储备的人才越充足,越能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竞争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超额收益。
虽然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呈现正方向变化,但是,如上文所说,随着投资数量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正相关关系,不是自动达到的,而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达到的。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很好,一旦更换了企业领导和组织制度,虽然总体人员结构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企业业绩会发生戏剧般的变化。这说明人力资源不会自动创造财富,只有通过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得以整和起来,人力资源才会发生巨大作用。
四、人力资源成本与分工的关系。
分工越细,越单一化、标准化,越有利于员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省了开发培训费,易于招聘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在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都是过剩的。但是,过细的分工的弊端也非常突出,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因为降低员工录用标准会危及产品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主动;过细的分工导致工作单调乏味,失去挑战性;而且分工的过细会极大地增加流水作业线的长度,加大了管理难度,使人员管理成本上升。所以,适当合理的分工才能维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达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在理论研究上,我国对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其与物质资本的博弈地位已经作了不少探讨,甚至不少人提出“以人力资本入股”或“劳动雇佣资本”的说法向传统“资本雇佣劳动”的说法提出挑战;实践上,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状况,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总体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规划,对其管理尚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企业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绩效评估手段,致使人力资源的成本、效益得不到公正认识;而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工作,员工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各不同所有制企业皆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手段;不少企业还认识不到人力资源大力持续开发的重要意义。因此,目前不少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在人力资源投资上花费很多的成本,既有人力资源可控制性差、收益预期性差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意义认识不足。
根据赵曙明教授的研究结果,总体上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滞后,这与国有企业长期的生产导向型经营思想、轻视人力资源投入和固化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必然的因果关系;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比较接近,这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与民营企业目前管理不规范有关;而三资企业表现出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绩效,这是三资企业尤其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开发的作用,采用了采用了不同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结果。除理论和实践之外,从政策层面讲,虽然十五大提倡按要素分配,为人力资本取得入股权、实现巨大生产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其贯彻执行和具体的会计等政策大大落后于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第三、加入WTO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
我国企业更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如美国在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投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市场化进程导致以下结果: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拼体力的生产特征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以知识为本质属性的人力资源就是企业组织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贡献越来越大;非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之争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不少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决不能仅仅依靠传统金融资本的运作和领先的科学技术,更必须依靠能够对这些科学技术掌握、运用并能不断创新的人才组合。在这之前,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投资从来没有显示出这样的重要意义。
中国加入WTO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逐渐主宰着竞争的市场,蕴涵着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竞争力和对经营的新思考方式。只有具备大量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才会不断培养出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以能力为本、适应广泛的变化能够吸引、留住和衡量并鼓励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企业,才是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随着企业对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大战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现象。企业要么通过高薪招聘高素质的新员工,要么通过培训等途径来自己不断开发新的人力资源,但都要求企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企业必须树立鲜明的人力资源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把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人力资源会计问题放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中认识,研究如何解决操作中的困难的问题,比如计量问题、可控制问题、收益预期性问题,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合理投资、充分开发,使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出处:《兰州学刊》(200x年第2期)
第五篇: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分析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要性分析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路灯管理所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在我国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建筑企业成本管理越来越科学规范,加速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合理施工,保证了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以及建筑行业成本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误区,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建筑企业经济成本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给出了建筑经济提高成本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因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问题;重要性;策略
引言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包括桥梁、公路、房屋等等其具有不可移动性、一次性施工以及作业周期长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建筑企业的成本规划和实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并且,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关乎建筑企业施工的进度和施工的质量,因此对于工程成本的计算、合算与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建筑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研究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解决建筑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促进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最优化配置,同时也为建筑学领域的建筑经济成本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建筑行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导致管理方法不当的状况时有发生,在当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误区
建筑行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确保项目的成本控制,并在预算的范围内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首先,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的生产人员,而非财务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人员。长期以来,众多企业把成本管理的管理者的责任放在技术和工程质量上,而没有对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以及材料管理等相关方面的管理,这种欠缺成本管理责任或者管理人员责任不清晰的现象往往造成了工程进度的无序性,导致工程延缓,同时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费用等资源的浪费。
(二)成本核算的现行体制缺陷
现行的成本核算体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以及管理观念的传统老旧的影响,造成了成本核算的不准确,以及成本核算在传统企业中往往经常因为业务人员提出报告时的滞后性导致成本管理混乱不堪的现状,不能够对项目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案提出和审核就不能够使企业建筑施工成本得到根本保障,造成成本账面上失控的现象。
(三)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传统管理理念的不适应性
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不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成本管理的概念,因此造成了建筑企业施工过程的管理混乱不堪的现状问题。无论是成本管理的额方法落后还是传统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都是制约建筑企业成本管理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建筑企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阻碍力量。
(四)成本管理工作中经济与技术分离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企业的投标报价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分而治之,各自为政的普遍现象使得成本管理工作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要的冲突和矛盾。投标报价只需要根据投标项目的使用设备、人力等情况按照国家统一的交易额以及取费系数进行计算,因此投标环节从根本上来说是不考虑后续施工环节的具体体现,项目、进度以及成本三者关系,密切不不可分的。再加上领导者往往不重视,对于不同技术方案不同施工方案进行有效的充分技术经济评价这样才能为提高项目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整个建筑过程来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建筑项目以及劳务作业成本在建筑过程中的所需要的工作步骤的整体性概括,这些工作流程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总体的工程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利润产生影响。因此,作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者,在项目施工之前,一定要做好各个方面流程步骤的具体计划,反复合算和审核成本预案,确保项目施工方案科学合理,在施工的过程当中,要抓住大局,既要确保相关的建筑经济制度的确立工作,又要抓牢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工作,从意识上重视,从行动上加强,才能够保障企业建筑施工的顺利完成,从而实现建筑企业经济利润的最优化。另外,企业成本管理还需要由专业人才的队伍作保障,才能够保障方案设计的科学性,确保项目施工方案的执行进度和执行质量。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成本是建筑企业施工的三大内容之一,与项目、进度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确保项目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行业,要想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就需要建筑企业重视成本管理,在重视绿色建筑施工的前提下,保障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够保障企业更持久的发展,进一步说,整个建筑行业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改进对策分析
为了进行有效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具体方案内容才能够实现,而在建筑企业的经营生产过程中,由于施工生产的阶段不同,企业成本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以及外部外景和企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建筑经济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尤其是管理方面,充满了人的主观能力性,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施工项目的不同方面和项目的特点等从整体格局出发,管理上要抓重点和难点,不同方法和不同时期的根据具体的实际进行方法的选定以及施工项目内容的具体确立,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远离的效率和效果。
(一)施工项目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
项目承揽阶段成本管理问题解决对策。在项目承揽阶段,投标报价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建筑企业开展成本管理的依据所在。要重视项目承揽阶段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方法,通过必要的投标报价分析来得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例如项目承揽阶段的目标选择要根据现有的企业条件和经营优势通过方法的科学合理配置,落到实处,才能够保障建筑企业在投标过程城中的权威性地位。在保障安全责任的前提下,搞好建筑和施工人员的可持续发展,着眼全局,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还要敢于担当。从而实现建筑投标单位的盈利最优化原则。
(二)企业建筑责任安全成本管理
责任成本管理是中西方文化和理论碰撞的的时代产物,安全管理问题不仅需要做好时候人身安全的保障工作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在确保施工进度的前提下,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特色道路、四、结语
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经济类型之一,是我国国家的经济命脉以及关键推动力量之一,因此,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的建筑施工成本,以及保障建筑施工能够更好更快的完成,是我国建筑经济提高的关键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国内竞争,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的科?W性,强化自身的成本管理意识,采取必要的措施不断改进和完善企业和行业内部成本管理的制度,提高建筑企业以及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质量,实现我国建筑行业现代化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候建军.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分析[J].江西建材,2015,04:241+244.[2]张宗赫.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J].企业研究,2013,22:138.[3]王洪兴 于磊.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研究[J].建筑知识.[4]程四云.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0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