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管理研究2017年度发展报告
学校管理研究2017年度发展报告
全文共5681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统计
1.刊物转载量排名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共转载论文226篇(其中有1组笔谈性质的文章由4部分组成,这里计为4篇),分布在74种刊物上。其中,《中小学管理》《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研究》等15种刊物的转载量排在前7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50.44%(见表1)。2.作者单位情况统计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单位统计,60.62%的论文作者来自高校(包括本、专科院校),17.70%来自中小学校,14.16%来自教育科研单位,3.54%来自新闻出版部门,1.33%来自政府机关,2.65%来自其他机构。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发文数量排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20篇)、北京师范大学(14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8篇)。
3.作者合作情况统计在226篇文章中,58.41%的文章由一个作者独立完成;有94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作完成,占总数的41.59%。
4.基金项目文章统计在转载的论文中,有95篇属于基金项目论文,占论文总数的42.04%。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论文占11.06%,省部级基金项目论文占23.45%,其他基金项目论文占7.52%。热点 1.未来学校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教育模式、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需要大量个性化、创新型的人才,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体系难以支撑这一需要。重新设计学校,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2017年我国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学校关注的重点不是单纯的教育信息化,而是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性变革。人性化、自由化、多样化、个性化是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范姜颐,第8期)。
(1)学校管理:智能化、扁平化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曹培杰、王素,第8期)。人工智能将在维护校园安全、辅助教师教学、变革学习范式以及优化学校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学校管理将更加智能化(周宝、杨现民,第11期)。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构建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曹培杰,第2期)。
(2)培养目标:关注核心素养未来学校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是创新、批判、沟通与合作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严文蕃,第8期;张生,第8期)。
(3)课程与教学:个性化、多元化未来的课程将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重视课程整合。在线课程、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走向定制化、个性化。学习方式趋向泛在多元,重视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曹培杰,第2期;张治、李永智,第12期)。
(4)教师角色:信息的加工者教师角色呈现结构性转变,教师的主要职责已经不再是传递信息,而转变为对信息的加工和链接。他们帮助学生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掌握学生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并据此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杨晓梦,第8期)。
(5)学习空间:智慧灵动未来学校将实现虚实结合,把刻板单一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曹培杰、王素,第8期)。
2.学校特色在政策的推动下,当前许多中小学校都在大力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但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建设未必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现实中学校的“被特色”、学生的“被特色”。基础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基础性、是学生素质的共性要求,学校特色建设不是学校的根本工作(褚宏启,第12期)。有研究者认为,在绩效思维下,特色学校建设过分强调“短平快”的“硬”建设,使特色学校成为时髦项目或装备的展览馆(廖文,第12期)。还有研究者指出,一些办学者一味地崇拜特色,搞花架子,忘却了作为学校的核心事务以及作为办学者的教育使命(林卫民,第12期)。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诸多问题,与人们对学校特色的认识混乱有关。比如:过于强调特色的差异性,导致校长将重心放在“差别”的孤立打造和苦心追逐上;过于强调特色的整体性,导致特色建设难以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学校特色不是随心所欲的办学主张,更不是标新立异的自我标榜,而是基于教育立场对客观基础的准确把握和独特体现(石中英,第12期)。与众不同未必能成为特色,只能说是形成特色的基础。能不能成为特色,要看“三个度”,即标准度、贡献度和显示度。特色是一个质量概念,应在提高质量意义上追求办学特色(邓友超,第12期)。
学校特色发展下一步怎么走?有研究者认为,只有以课程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切入点和核心载体,学校特色才能真正在学校系统中生根发芽(范涌峰、宋乃庆,第10期)。还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学校特色建设的另一种选择是从实体走向虚拟,强调学校提供的资源库的特色。虚拟特色的共享性,有助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特色”(段会冬,第11期)。
3.小规模学校当前,我国乡村小学超五成是不足百人的小规模学校。这些小规模学校不仅面临着办学条件困境、师资困境和生源困境(徐笛,第5期),而且社会对这些学校缺乏应有的信心和信任(鲍传友,第8期),导致这些小规模学校“小而弱”“小而差”。
邬志辉认为,城镇化是个渐进的过程,农村生源只可能“缓慢上移”至城镇,加之部分教学点交通情况难以迅速改变,乡村小规模学校将长期存在(陈鹏,第5期)。如何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小规模学校?研究者认为,一是重树信心。小规模学校虽然有不利因素,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便于开展小班化教学,师生关系密切,乡土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厚,与社区、家庭的关系密切等(杨东平,第5期)。二是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改变单纯以学生数确立办学经费和教师编制的做法,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形成动态的经费拨付机制,增强小规模学校的经费管理权(周兆海,第11期)。依据班师比配编教师,设置机动编制和农村学校附加编制,并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金志峰等,第10期)。与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全科型教师,满足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需求(赵丹,第5期)。三是促进小规模学校的内生性发展。小规模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自身优势,开展小班教学、多科教学、复式教学等,办出自身特色;另一方面通过联盟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获取资源的能力(卢同庆、范先佐,第5期;孙艳霞,第5期)。
4.校园欺凌校园欺凌问题依然是2017年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实证研究的文章明显增多。
(1)研究视角多元有研究者从法学视角分析校园欺凌的成因,并提出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刑事政策、引入恶意年龄补足制度等建议(颜湘颖、姚建龙,第5期;许锋华等,第5期)。有研究者分析了校园伦理与校园欺凌的关系,提出营造具有伦理特性的校园文化和人际交往文化,实现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伦理干预(王嘉毅等,第8期)。有研究者分析了欺凌事件主体的心理特征,提出通过提高学生心理资本水平来减少消极情绪,进而降低其欺凌行为(张琪、郑友训,第6期;张诗雅、黄甫全,第7期)。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解读校园欺凌问题,认为增加青少年的社会资本、创造社会支持性环境,可以作为解决校园欺凌的一种思路(李平,第10期)。还有研究者从家校合作的视角提出学校欺凌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思路(王牧华、宋莉,第8期)。
(2)实证研究的文章增多实证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网络、纸媒公开报道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梳理,归纳欺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特征,以及事件主体的年级、性别等特征(陈银银、管华,第7期;王祈然等,第7期;杨书胜等,第7期;姚建龙,第7期)。二是针对某一类型学生的调查。比如:吴方文等人对川、冀两省13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为16.03%,较非寄宿制学校更为严重(第2期)。谢履羽、谢彩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受欺负行为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第2期)。
总体来看,我们对校园欺凌问题还缺乏完整、系统、准确的调查,已有的调查范围都比较小,再加上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不清晰,导致一些实证调查的结果差异较大,对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认识不够完整清晰。在实践中,学校也很难把学生间日常的“玩笑”“打闹”“推搡”等玩耍行为与欺凌行为作出明确区分(耿申,第7期),校园欺凌治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明确校园欺凌的核心要素,并建立健全校园欺凌数据的搜集与统计工作,是校园欺凌治理的当务之急。
5.教育惩戒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惩戒与表扬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实践中,教师不敢惩戒的现象极为普遍。有调查显示,68.9%的教师赞成对违规学生实行惩戒,但在学生真正违规时,只有21.4%的教师表示会对学生实行惩戒,有68.2%的人表示有“不敢惩戒学生,怕惹麻烦”的想法。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近六成的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另一方面是多数学校校规中找不到相应的依据(刘冬梅,第11期)。现实中,教师惩戒学生后,一些家长会到学校“闹事”。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往往以牺牲教师正当权益为代价“息事宁人”(张蓉、黄道主,第11期)。这更加重了教师惩戒学生的心理负担。
另外,一些教师秉持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追求“立竿见影”的实践效果,背弃惩罚的“教育性”而利用严酷的惩罚规训学生的失范性行为,惩罚过程有“教”而无“育”(赵冬冬,第11期)。研究者认为,惩戒从浅层次来讲仅仅是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从深远意义来看,教育惩戒自身还应具有培养人的理性和培养未来公民规则意识的教育价值(高小强,第11期)。
从法律层面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教师惩戒权的使用。2017年,《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首次以立法形式提出“教育惩戒”概念。但该文件只是一部地方规章,并无上位法律依据,也没有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权的具体内容、范围、边界,在实施中可能会面临“立法越权”与“有法难依”的困境(谭晓玉,第11期)。如何界定惩戒、变相体罚与体罚,如何界定留校与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如何协调停课与侵犯受教育权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惩戒的立法难点(张克雷,第4期)。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确规定惩戒权是教师的专业权利之一。学校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惩戒”,从实体到程序都有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谭晓玉,第11期)。我国香港地区中小学惩戒教育以全校参与的校本训育模式为基本特征(胡雅婷、马早明,第11期),山东省寿光世纪教育集团采取弹性惩戒制度(王春霞、张乐华,第3期)。这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
6.教师管理(1)教师流动
针对近些年教师流动中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流“身”不流“心”等问题,2017年研究者对教师流动政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理性而务实的建议。一是要明确教师流动只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之一,不能赋予其太高、太过的政策目标期望。在这一目标下,不是教师流动人数越多越好、时间越长越好,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的流动才是有效的(安雪慧、杨银付,第2期)。二是政策工具需要多元化组合,不能“一刀切”。定期流动可以成为当前主要的政策工具,当区域内学校间的教育均衡达成时,自由流动则应成为主要的政策工具(张振改、王开香,第5期)。同时,政策设计应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动态性、连续性(于海波,第9期)。三是强调流动教师与学校的精准匹配,核定每个学校教师岗位的流动难度系数,建立教师“流动胜任力”评估体系,完善教师流动供求信息系统,增加流动教师和接收学校的选择权(龙宝新,第9期)。当然,这种选择权应该有范围限制,否则有可能加剧学校间的非均衡程度(张灵,第2期)。四是关注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流动教师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问题(夏心军,第2期;朱忠琴,第2期)。五是教师流动可以与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结合起来实施,以减少阻力;也可与走班制结合起来,系统解决走班教学后师资调配的难题。另外,也可以考虑在线流动与实体流动相结合(杨洁、吴支奎,第11期)。目前,关于教师流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影响,还缺少实证性研究(林清华,第10期);流动教师与接收学校之间如何实现精准匹配,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
(2)教师时间管理中小学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童星的研究发现,初中教师每周的工作时间的均值达到47.5小时,其中教研时间为22.4小时,管理班级和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为15.03小时,教学时间只有10.07小时(第9期)。秦玉友等人的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义务教育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从城市学校到村屯学校,教师的教学工作时间越来越长(12期)。校外强力干扰、学校事务无序、教师自身惰性等内外部因素,导致教师有效工作时间不足,教师很多时候都在做与实质性的教育教学没有多大关联的事(周礼梅、陈学军,第9期)。如何保护教师的有效工作时间?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做管放有度的“自律者”,减少形式化的检查、会议;其次,校长要做教师工作时间的“守门员”,合理分配教师任务,制定教师工作时间评价标准(肖洋、陈静勉,第9期)。最后,教师要做自我时间管理的“操盘手”。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按照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列,重要且紧迫的事情优先做,将相关联的事情合并起来做,并利用好碎片时间(滕义和等,第9期)。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适当放权于学生和家长,以节约班主任的工作时间(田冰冰,第9期;朱小荣,第9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第二篇:学校发展管理思路
学校发展管理思路
2012年5月25日上午,县教育局组织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定点初中校长先后到江左镇中、xx一中、xx二中进行了参观交流学习,并在我镇xx二中召开了“网友看学校评学校活动反馈会”。针对网友朋友代表“长工文杰、心灵美”等提出的反馈意见,以及王局长在反馈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结合本乡镇学校管理状况进行了认真反思和梳理。先是在中心校成员会议上传达了有关会议精神,并于5月28日上午召开中小学校长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明确学校发展规划、规范管理、发展特色,打造乡镇教育品牌学校。现就我镇学校发展管理思路汇报如下:
一、强化名校创建意识,打造乡镇教育品牌,提升学校管理品位,促进全镇教育和谐发展。
1、积极响应县教育局提出的名校创建活动,推动学校管理品位的提升,增强学校发展的内涵和厚重感。年前,xx一中被县教育局评为xx名校(和县实验中学、县直中学共3所中学。一直以来,xx一中的各项工作在全镇都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本学期,推荐xx二中和xx小学参加申报xx名校创建活动,以此打造乡镇教育品牌,提升学校管理品位,促进全镇教育和谐发展。
2、在名校创建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文化建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打造出一支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团结务实的校长队伍,并充分发挥中心校一班人深入基层学校“示范引领、过程指导、评价激励”的作用,促进学校规范管理、内涵发展。
二、加强学校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常规秩序,强力推进课改进程,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狠抓常规不动摇。各学校根据《xx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的要求,建立操作性强的教学常规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对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总结和评估,考核结果教师签名、全校公示后上报中心校,作为教师评先、晋职量化依据。中心校每学期对各学校进行一至二次教学常规视导检查,核查学校落实教学常规情况,发现弄虚作假者,该校教学常规成绩集体下降一个等次。
2、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不动摇。每学期各学校都要制定出详实的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包括学校课改理念、课改模式、阶段性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学习研讨及活动时间、评价机制等。充分发挥乡镇中小学课改联合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定日期、定主题、集中组织参与活动,营造浓厚课改氛围,达到教师人人积极参与课改、钻研课改、实施课改的目的。
3、抓牢毕业班工作不放松。中心校成员要经常深入学校调研毕业班工作情况,及时把握教师学生在各阶段思想及学习状况,搭建平台、定期组织毕业班教师交流研讨活动,督促学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三、以“凝聚人心、激发潜能”为目标,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及特色发展,不断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性。
1、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在于美好育人氛围的营造,在于和谐人文环境的形成。从显性角度,学校要组织师生精心设计、美化自己的工作学习环境,感受亲身创造与劳动的愉悦;从隐性角度,要培养师生积极进取的心态、文明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构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在活动中达到“凝聚人心、激发潜能”的目标。最终使学校生活充满激情与活力,师生工作、学习永不倦怠。
2、特色发展是学校常规工作管理中的一种突破和升华之境,是进一步发展的一种对瓶颈的突破,是展现学校自我美好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带给外人的是一种倾慕,带给师生的是无比的自豪和进一步发展时潜能的激发,更是学校文化氛围形成的有效催化剂。我们各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组织的丰富多彩,效果很好,希望能进一步做得更好。在弘扬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写字教学等方面各学校可以再做得深入些,形成自己的特色,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学校发展诊断报告
金岭明德小学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一、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目的与过程
学校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所学校没有发展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就要深入研究学校发展各项利益群体,多方面收集信息,综合分析学校发展的现状、可利用的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多方利益相关者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需求等,从而找准学校发展突破口,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学校发展诊断就是这样一个分析、判断、明确发展思路的过程。2010年12月23日进京参加“提升明德小学教育质量”项目实验观摩研讨会,通过聆听专家的培训讲座,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了学校发展自我诊断的方法和步骤,一回到学校我校立即召开了校委会及全体同志会,传达了北京研讨会的精神,成立学校发展自我诊断领导小组,校长任负责人,成员包括了全体教师、家长代表、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和镇、村领导。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活泼多样的形式分别对干部、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在取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学校自我诊断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体会议。会上,多方代表进 行充分地讨论、分析、判断,最终形成《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报告》。
二、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金岭明德小学位于乾县县城北部,著名的旅游胜地──乾陵脚下,312国道紧东边。学校原名为乾陵中心小学,2000年撤乡并镇后改名为城关学区金岭完小。该校始建于1956年,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台塑企业集团董事张王永庆先生在原金岭完小基础上投资兴建教学楼一座,2009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学校更名为金岭明德小学,学校为教育局布点调整保留的寄宿制学校。由于近年来建设资金的不足,学校教师宿办楼、学生住宿楼、学生餐厅等配套设施一直在计划之列,还未付诸实施。我校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54.9平方米,现有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1274.9平方米。教师简易宿办楼一座,学校校舍只能满足学生正常上课,住宿条件目前尚不具备。我校现有11个教学班(小学10个班,学前1个)在校学生(含学前班)364名。全校在岗教职工25名。
三、学校发展现状的诊断与分析
1、学生分析。本校地处农村,距县城仅3.5公里,属于乾县的北部旱腰带,经济相对滞后,学生来自周边六个行政村:东金村、西金村、金岭村、杨家洼、三兴村、韩家窑。家长认识水平不一,学生吃苦耐劳,家庭素质良莠不齐,学生 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2、教师分析。本校共有教职工25人。专职教师中35岁以下的教师19人,35至49岁的5人,50岁以上的1人。
校长:47岁,大学专科学历。从教20余年,担任小学校长10余年。个人素质全面,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精通业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沟通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强,为人谦和、诚信、正直,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修正。工作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推进。这些优势有助于校长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总揽全局,领导全体教师改革创新,推进学校发展。
由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学校事务又繁多,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致使管理经验不丰富,科学管理学校水平还有待于在实践 中进一步提高。
领导班子的优势是:班子成员中青结合,年轻干部好学,易于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发展潜力很大,中年干部办事稳健、干练,作风正派,领导班子互补性强;班子团结,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工作作风,既能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又能相互支持配合,统一意志;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心 强,各自主管的工作都能较好地完成。
存在的劣势是:班子成员大多缺乏科学的管理经验,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层次不高;干部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这些 劣势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学校发展向更高的层次突破。
全校在岗教师25人,23名专任教师。从学历结构上看,具备本科学历的教师有3人,在函授本科的教师有8人,20人具备专科学历。专职教师从职称结构上看,中级教师3人,初级教师20人,未评职教师2人。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教师19人,占76%,35至49岁的5人,占20%,50岁以上的1 人,占4%。
师资队伍的优势是: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敬业爱岗,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年轻教师居多,好学,易于接受新观念,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和活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校级骨干力量;有一定数量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
师资队伍的劣势是:教师第一学历水平较低,大部分为我县职教中心毕业生。缺乏非常冒尖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教科研水平偏低,还没有形成浓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氛围;培养专业教师缺少,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无从谈起;年轻 教师实践经验缺乏,需要锻炼培养。
3、学生和家长情况。
我校地处农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源变化较大,日渐增多。家长的职业、文化层次、经济水平呈多元结构。综合分析大致情况如下:经济状况较好且文化层次较高的家庭占15%;经济状况较好但文化层次一般的占25%。本地区家长多为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家教水平不高,对学生缺乏有效的家教指导。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家长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对子女教育问题开始重视起来,已不仅仅关注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大 学,对子女的英语、计算机、体艺特长教育也越来越关注。优势:(1)生源自然增长,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基础保证和发展的机遇。(2)家长观念在悄然发生变化,对教育会越来越重视。
劣势:(1)学生层次差异较大,对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要求高。(2)绝大多数学生因家长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太低,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和效果无从谈起。(3)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差异较大。
4、办学条件情况:
金岭明德小学占地面积1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54.9平方米。由于明德项目的引进,学校硬件建设有了一些变化,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学校资金十分紧张,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办公用房不足。缺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图书阅览室、教工活动室、会议室等。另外师生宿舍、洗 浴中心、学生餐厅、卫生间、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我校操场小,体育器材不配套,体育设施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设施设备:目前我校拥有一个28台电脑的计算机房。计算机房电脑配置低,老化,目前已不能满足需要,急需更新。学校校园网建成,但教室内无终端设备,现代信息技术还不能普遍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其它办公设备只能满足基本需 要。
图书资料室建设刚起步,在图书管理、图书配置、图书使用上需要规范,提 高使用效率。
近两年来,学校积极争取社会方方面面力量的支持,下大力气添置设备,改善环境,学校整体环境基本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学校面貌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变,但离学校发展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文化环境的营造还很不到位。
四、学校发展资源的诊断与分析
(一)学校发展可利用的各种资源:
1.地理位置优势:学校紧邻县城,又在乾陵的脚下,随着乾陵大景区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活跃,城镇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使学校改造成为可能。另外,区域开发、道路改造,进一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便于吸收先进的 教育思想,接受新的教育观念。
2.教师素质优势: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较高,人际关系和谐,进取心、积极性不断增强,广大教师们对学校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3.学生生源优势:随着办学条件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集中办学的扩展,学生来源更加广泛,生源自然增长趋势比较明显。
4.家长优势: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刺激了人们思想的变化,家长对学生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学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增强。
5.社会资源优势:学校与周边社会特别是村镇建立了友好、密切的关系,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6.领导班子优势:精干、作风优良的干部集体,能够凝聚人心,能够把学校发展的思想贯彻到广大教师当中去,能够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可以利用抓住的机会。
1.县教育局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2.地域经济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机遇。3.新课程改革的机遇。
4.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5.实行“提升明德小学教学质量”项目的机遇。
五、学校发展面临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未来三年我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整治校园环境,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实现校园环境的净化、美化、绿化。
2、积极筹措资金,完成配套建设。
3、建章立制,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改造、更新、添置设施设备,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
5、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流师资,打造名师群体。
6、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鲜明学校地方特色。
六、学校发展需求的诊断与分析
根据对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源现状、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的分析,以 及各利益群体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需求,金岭明德小学发展的基本需求为:
1、学校定位问题。学校要发展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示范学校,才能够满足 本地区社会的需求,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学校必须继续进行维修改造,改善硬件环境。目前校舍紧缺,设备不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障碍。
3、解决人的问题。但凡一切成败,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人。加速培养高素质 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
4、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规范科学的管理水平,是 推动学校发展的基础。
5、培育学校发展新的突破点。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通过改善学校形条件,进一步提高学校声誉。
七、近三年学校发展的目标与展望
基于上述几个方面内容的比较分析,金岭明德小学仍处于底子薄,起点低这样一个层次。无论从学校校舍建设、硬件设备,校园环境,还是教育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社会、家长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学校教学用房、校舍严重不足,硬件缺乏,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学校面临的基本问题是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加快发 展,建设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已经成为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本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客观分析学校现实基础上,我们认为学校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要创建一所“环境优美、质量一流、管理高效、特色鲜明的示范学校”。其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循序渐进,办出特色。”为实现创建“环境优美、质量一流、管理高效、特色鲜明的示范学校”的总目标,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坚持总体发展思路,依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未来三年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目标定位:
第一步:实施塑造学校形象工程。2011年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德育创特色,质量争一流,学校求发展。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更新观念,改善环境,优化队伍,提升学校声誉。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们的自信心,全面 推进学校工作。
第二步:力争在2012年,实现“名师工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与教育教学管理一流的兄弟学校结对子。把知名专家请进来手把手传授,把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可塑性强的年轻教师派出去培训学习。全力打造骨干教师和学 科带头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力争在2012年底,实现学校微机室微机的更新 换代,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
第四步:走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新的亮点,形成特色。(我校语文课外阅读二十分、攀登英语教学、数学分层测试卡初步具备了一定的 发展优势。)
第五步:紧紧抓住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安全工程),使学校硬件设施标准、规范。
第四篇: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小学调研报告
在县教育局“131”工作方针指引下,为了更好的促进学校发展,分析学校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我校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向前推进。根据县教育局师训股的安排,我对学校进行了教学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600平方米,体育场地1200平方米。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1人,住宿生245人,在职教师人,其中专任教师 14人,后勤辅助3人,大专以上学历14人,中专学历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人。
二、学校管理措施
(一)、加强校园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校园管理的制度和措施,认真施实,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1、加强校园设施维护,改善办学条件。2012年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维修,教学楼顶进行了SBS防水处理,更换了校园花池,粉刷教学楼墙面,仿瓷教室、办公室墙面;维修门窗、课桌;校园容貌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把握好教育性、1
科学性、艺术性三个原则,确立“规范加创新,素质加个性”的办学理念,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形成符合自己的校训、校风、教风、作风、学风。同时开展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墙壁文化的创建活动,让校园内处处体现高雅和文明,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助于师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服务全体师生。
学校安全工作重于泰山,要给全体师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1、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制定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具体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加强校园安全能力建设,安装校园监控系统,校园内重点区域监控全覆盖,增加了一名校园专职校警,配备了警棍、强光手电等防爆器材,24小时负责校园内外的安全保卫工作。按要求购置、更换灭火器等安保设备,坚持每月的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
3、强化对学生的安全卫生教育,每周开设一节安全卫生课,教会学生基本的安全卫生常识,同时每学期开展防火、防震安全演练,每学年开展灭火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渗透自救、自护的知识教育,真正让学生掌握自救、自护的本领,做到服务育人。
4、食堂是学校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今年给
新食堂配齐了新设备,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和培训,明确要求和操作规范,从原料采购到饭菜入口每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县食药局制定的要求和标准,统一配备学生餐具,专人清洗,每餐消毒,保证学生饮食安全。
5、学生住宿方面,学校制定了《生活教师管理细则》、《女生管护细则》、《住宿生请假要求》,对生活教师进行培训,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学生住宿安全。
(三)、狠抓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不得利用课余、节假日、双休日给学生有偿补课,不得私自订教辅资料,不得歧视学困生。
2、抓好教学研究工作,让教研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成立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各教研组长学期初制定教研计划和讲评课活动方案,严格要求,认真落实。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具体做法:(1)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指导(新老教师一帮一等);(2)组织外出学习,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
3、明确常规教学的规定,并认真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对教师教案、学生作业进行周查月评,详实记录检查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要求教师改正,帮助青年教师更快的成长。每学期分两次对教师的教案和作业进行量化评分,评分结果纳入年底的绩效考核。
4、加强质量分析,每次考试都要对成绩进行认真的分析,每位老师都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明确目标,逐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5、少先队组织健全,开展特色活动,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每年10月13日进行新队员入队仪式,宣布本学年少先队机构,明确活动要求。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进行升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宣布上周“文明班级”的评比结果。
6、教室开展创设“温馨班级”活动,引导学生构建班级文化,班主任是学生的心理导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详细记录。宿舍开展争创“五星宿舍”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
7、落实阳光体育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每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小型竞赛,促进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良好风气,达到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8、培养学生特长,成立美术、竖笛、抖空竹、花样跳绳等兴趣小组,有组织地开展培训活动。
9、加强家校联系,召开家长座谈会,开展家校活动。
10、学校档案资料完整规范、分类存放,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益。
三、存在的问题
l、教师严重缺编,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老师占50%,中青年教师少,没有专业英语教师,不利于学校发展。
2、房屋设施需进一步改善,学校学生寝室是租用的民房,没有美术、音乐、科学、电脑等专用教室。
3、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薄弱,课堂驾驭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还需制定更有力的措施和方法。
4、校园特色文化还需挖掘,“书香校园”氛围还需加强。
5、安全管理和常规教学管理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四、今后工作措施
1、科学管理,发挥团队作用。在学校管理中,要依靠一支团结协作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学校一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强调教师的学习提高,努力提升本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能胜任学校各线工作。今后我校要通过开展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教师队伍建设活动,打造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较强,具有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
2、规范管理,严抓常规教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永恒的目标。我校在坚持周查、月查教案、作业的基础上,再次加大教师的“备、教、辅、改、研”即:任课教师每学期在校内讲两节公开课;每位教师除本教研组外再听其他教研组1——
3节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同时精细要求,高标准规范各项工作。
3、塑造品牌,深化学校发展。学校要发展,就必须有独树一帜的特色。此次参观之后让我感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应该更细致、更清晰、更系统、更明确,使校园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标地制定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再逐一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得到改善,以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师生素质,提升学校品味。进—步改善办学条件,利用一年时间配齐多媒体,优化育人环境,最大限度搞好学校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打造一个多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突出的校园。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一定努力办成让群众满意的学校!
第五篇:学校发展环境分析报告
Xxxx校发展环境分析报告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细胞,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创建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础建设,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现就学校在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方面所做的工作、存在的问题、想法报告如下
一、我为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形象的作为
1、突出环境育人功能,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
“蓬生丛中,不扶自植”,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学校建设和其它附属设施定期维护、粉刷,做到景点设置精心自然,校舍建筑美观别致,总体上达到平、净、齐、绿、美的要求,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加强校舍建设,维护好附属设施。建立校产定期维修制度,安排专门部门和个人,加强对校舍的维护和整修。每年油漆粉刷一次,确保普通教室和远程教育教室功能齐全,坚固耐用,美观大方。室内桌椅、门窗、插座、照明、电教器材等配套设施齐全完备,合理使用,教育师生做好维护工作。宿舍、厕所等其它生活用房有专人负责,定期维护,及时排查事故隐患,保证使用安全。
做好绿化美化和环境整理。我校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在校园内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道平整洁净,用水泥硬化。师生安排工作把环境卫生做为重点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达到“四无”要求,即: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散养家禽、水泥地面无尘土。厕所定期冲洗,垃圾定点入坑,校舍天天打扫,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学校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学校的校门、台阶、花园等辅助建筑体现出了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我校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通过隐性教育环境的暗示和潜移默化作用,不断规范师生行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
综合整治周边环境。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但它不是真空地带。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清醒地认识到,不论是校内小环境,还是校外大环境,都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特别是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为此,我校自觉加强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联合派出所加强综合整治,清除学校200米以内的商业摊点及其它影响学校教育秩序的场所,下决心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边环境,努力为师生创设一种安静、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保证学校整体环境上的清净幽雅。
2、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教育工作的特点出发,以教育原则来组织、设计、实施,把着重点放在引导师生提高人文素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上,全面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师生政治信仰。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培养合格人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地开展形势教育活动,分析形势、讲解政策、透视国内外政治热点问题;借助节日、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师生抚今追昔,聆听历史旋律、了解社会发展;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强化师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师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提高道德素质。
大力宣扬民族优秀文化。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和人文品质,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学校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读书活动、故事会、文化讲座、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自重感,以及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要加强学风、教风建设。《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学校除了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诚实守信、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健全管理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倾诉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3、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树立和形成学校校园精神。
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尽量发掘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通过学校正确的导向,把学生浅层次文化引向高品位,沉淀为校园精神,不断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对社会文化的辨析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定期组织了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净化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少先队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树立校园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树立校园文化精神,着手实、立意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二、当前在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形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从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来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只重视“教书育人”、忽视环境、文化育人功能的现象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二是学校对社会文化缺乏积极有效地反馈,在学校当中“读书无用论”、讲享受、搞攀比、出入电子娱乐场所等非理性文化倾向成为时尚;三是在学校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通俗文化、浅层次文化,如校园童谣、流行歌曲,与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和校园的主导文化有较大的距离,需要正确的引导;四是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的形式过于单调,不注重普及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五是师生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性和潜能未充分的发挥出来,需要进一步开发;六是教师文化素质不能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教师队伍自身的问题亟需解决,如讲进取、讲奉献的风气淡薄了,无心施教的现象近年来有所发展;七是校园建筑、环境布置缺乏文化风格,校舍校貌零乱,绿化美化缺乏文化品位,发挥不了物质文化的教育功能。八是教育质量还处在中下之势并且不够稳定。九是还没有认识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良好形象就是办学的最优质资源。
三、在优化育人环境塑造良好形象方面的今后打算
1、深刻认知观念文化,如师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道德规范、校风传统等;
2、科学发展制度文化,包括学校规章、管理机构、师生常规要求等;
3、优化物化形式,指学校建筑、环境布置、教育设施等。概而言之,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综合体,具有非强制性、潜在规范性、影响持久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认识、鉴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实践中,学校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以研究的态度来操作,既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更应加强精神文化的提高,防止只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提高的倾向。
4、从我校实际出发,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目标,同时,利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大会和家长会,及教育阵地的宣传辐射作用,使广大师生和家长明确优化育人环境的标准和文明行为的要求,自觉遵照执行。同时,始终坚持高品位、深层次、求实效的原则,与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