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政热点:干部暗示农民请客送礼,不可等闲视之
时政热点:干部暗示农民请客送礼,不可等闲视之
近日,四川资阳市安岳县有村民反映称“到村里办事,村干部均会暗示请吃饭或者送红包”,并反映村里63岁的孤寡老人钟广福为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不得不花600多元请村、乡干部吃饭、买烟。这些钱,是老人靠编背篓好几个月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10月21日,安岳县纪委通过官方网站公布白塔寺乡干部违规接受吃请等问题典型案件的查处情况,多名涉案的乡、村干部被给予留党察看、党内严重警告等处分。(11月8日《人民日报》)让农民请客送礼,是对道德底线的严重冲击。四川资阳市安岳县63岁无儿无女的五保户钟广福老人在申请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款时,却在当地乡、村干部的暗示下,花600元请11位乡、村干部吃饭,回头搭乘村干部车子又被索要50元,虽然这一桌算不上多么奢侈豪华,可是对于平时靠编背篓和在建筑工地打工为生的钟广福老人来说,这一桌饭钱竟是他编背篓3个月的收入!当地的乡、村干部不会不知道钟广福过的什么日子,他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多年,按理说,只要稍有点良知,都会对钟广福充满同情,施以援手,可是这里的乡、村干部觉得他一下子可以拿到一月400元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款,竟没忘记敲他一回竹杠。可见,这些干部做人是多么的没底线,他们对群众是多么的无情和冷血!让农民请客送礼,是主仆关系认识的错乱。从道理上说,农村乡、村干部大多并非国家公务人员,其收入主要来自集体经济,说白了,他们拿的每一分钱都是农民的血汗钱,为农民服务是他们应尽的义务,可是他们认为,国家给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控制在他们几个人手中,想给谁就给谁,想不给谁就不给谁,像钟广福老人申请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补助款,办不办全在干部嘴上一句话,要是乡、村干部不给他办,他还能搬起石头打天吗?所以在这些干部心里,他们就是钟广福等普通群众的救命恩人,既然有恩于人,弄点回报理所应当。殊不知,这种思维严重混淆了主仆关系,忘记了人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让农民请客送礼,也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粗暴践踏。从法律角度说,这些乡、村干部让农民请客送礼的行为,不但违反了社会道义,突破了道德底线,严重的已经触犯了现行法律,本质上属于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规定,敲诈勒索罪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首先,行为人是一般犯罪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其次,行为人必须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勒索财物,这是敲诈勒索罪最主要的特点。威胁和要挟,是指通过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精神上的强制,使其在心理上造
成恐惧,产生压力。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将要实行暴力、揭发隐私、毁坏名誉相威胁等等。其形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通过第三者转达,可以是明示,也可以是暗示。在取得他人财物的时间上,既可以迫使对方当场交出,也可以限期交出。总之,是通过对公私财物所有人、保管人实行精神上的强制,使其产生恐惧、畏难心理,不得已而交出财物。仔细分析这些乡、村干部暗示农民请客吃饭的行为,已经完全具备敲诈勒索罪的构成要件,如果他们仅仅受到党纪处分而未追究其法律责任,老百姓怎么能不怀疑这是官官相护?笔者认为这么轻松放过他们,也收不到惩处一两个、教育一大片的目的。
目前,乡、村干部手中控制着农村土地征收、拆迁安置、扶贫低保等各种权力,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主管随意性较大,导致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时有发生。反腐倡廉,既要打那些祸国殃民的“大老虎”,也要拍群众身边的“苍蝇”,从这个意义上说,干部暗示农民请客送礼,这样的“小事”也不可等闲视之。
稿源:荆楚网 作者:维扬书生
第二篇:时政热点 促进农民增收
时政热点十一 促进农民增收
一、重要论述
十七届三中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二、时事链接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2009年9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六大历史性的跨越,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农产品供给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世界近21%人口的吃饭问题。
二是农业发展方式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四是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六是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
孙政才表示,60年发展,成就巨大,但是着眼长远还是任重道远:农业的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业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新时期要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做到两个千方百计:千方百计的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重要支撑。
三、命题分析
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
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就扩大不了,进而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不断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农业的补贴方式。农民增收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中,考查的主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粮食安全”,这虽然不是直接以农民增收为主题进行考查,但是其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是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从真题链接可以看出:2005年考查的是农民贫困问题,2009年仍然考了与农民增收有关的话题,因此,在以后的公务员备考中,农民增收问题仍是热点准备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提醒考生,在备考该热点时,应该用联系、发散的思维去吸收知识,即将农民增收问题与其他的相关热点相联系,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该热点。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下行的态势中,能否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确实堪忧。
第二,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实堪忧。
第三,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里,能否有效防范质量安全问题和事件对农业产业的冲击确实堪忧。
第四,在连续5年增产增收的高基数上,能否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确实堪忧。
第五,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之时,能否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在一些地方确实堪忧。
(二)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2)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涨,毫无疑问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从而挤占了增收空间。
(4)另外,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工资性收入方面,也面临严峻考验。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措施
在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必须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积极开辟外出就业增收空间,着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增收机会,努力形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合力。
(1)促进农民增收,要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农产品价格高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要进一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2)促进农民增收,要逐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同时,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完善补贴办法。
(3)促进农民增收,要积极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扩大农业产业链的就业容量,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精深加工,在生产的广度深度中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植树造林、修桥筑路、治理人居环境,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中拓展就业空间。
(4)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平台。要制定有效政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县域流动,统筹配置各种资源,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
第三篇:2014时政热点:用好制度选出好干部
2014时政热点:用好制度选出好干部
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干部任用条例》),这是新时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基本遵循,是选拔任用好干部的制度保证。围绕新时期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峰。
强调党管干部 坚持发扬民主
2013年6月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要求,并明确了好干部的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鲜明地将这二十字标准写进总则第一条,并围绕有利于选准用好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出了新要求。
刘峰说,《干部任用条例》将好干部的二十字标准放在总则第一条,并将其作为重要遵循贯彻到选拔任用的全过程,体现了干部之“德”的重要性,体现了正确的用人导向性。
“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党管干部,必须不断改进方法。”刘峰认为,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把“党管干部”这个首要原则进一步凸显出来,从原则、标准到程序、方法,都充分强调和保证了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地位和主体作用,强化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在推荐、考察、识别、使用干部中的把关责任。
刘峰表示,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在突出党管干部的同时,坚持发扬民主,在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促使干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发扬党内民主,坚持充分酝酿、集体决策,强化对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发扬人民民主,坚持、改进并增加了体现群众公认、扩大公开性和透明度的方法和措施,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在保持原有框架和内容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增设‘动议’一章,拆分‘酝酿’一章并将有关要求分别体现到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之中。”刘峰注意到了这个环节的改动。
“细节决定成败,其实环节比细节更重要。”刘峰告诉记者,新增“动议”一章,规范了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强调党组织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启动环节就应当发挥领导和把关作
用。
“用制度选人而不是人选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治,遏制用人腐败。”刘峰表示,《干部任用条例》的一大亮点是把党管干部原则规范化、制度化,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和“依法办事”原则。
解决突出问题 坚持“两性”统一
“《干部任用条例》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刘峰用“两性”统一来概括这次修订。“科学性体现在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时注重干部成长的规律,注重干部工作的规律。”刘峰认为,总书记关于“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的思想在《干部任用条例》中得到充分体现。
他表示,实用性体现在着力解决选人用人中的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充分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同时,实用性还体现在干部选拔工作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体现了对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比如,《干部任用条例》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应当逐级提拔,这符合干部成长的一般规律;但少数特别优秀的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干部破格提拔,也符合干部成长的特殊规律。”
刘峰表示,哪些“格”可以破,哪些“格”不能破,“破格”不能“出格”,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都有明文规定,“这既有利于干部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成长,解决破格提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又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保留了‘快车道’。”
完善民主推荐 防止“简单以票取人”
对民主推荐环节,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既有坚持又有改进完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民主推荐是干部工作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的重要制度安排,在选准用好干部、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参加民主推荐人员存在投“利益票”“感情票”“跟风票”等现象,导致民主推荐质量不高、推荐结果失真失实;部分地方、单位党组织被推荐票“绑架”,过分看重票数,简单以票取人;一些领导干部因怕丢票,不敢担当、充“老好人”,甚至出现拉票贿选等问题。
刘峰认为,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对民主推荐有三大改进:
一是对民主推荐合理定位。民主推荐不是民主选举,在选举时就是要“以票取人”,但
民主推荐得票只能作为选人用人的参考。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由原来主要依据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改为根据工作需要、干部德才条件及平时表现、人岗相适和民主推荐等情况综合确定,同时规定群众公认度不高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等。这就使民主推荐回归到了其应有的合理地位。
二是改进民主推荐方法。个别提拔任职时,既可以按以往做法进行会议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也可以先进行个别谈话推荐,经研究提出初步名单后,再进行会议推荐。这一规定,有利于实现党组织领导把关作用、民意基础性作用和人岗相适要求的统一。
三是完善民主推荐的参加人员范围,有利于各地各部门根据知情度、关联度和代表性原则合理确定民主推荐参加人员范围,提高民主推荐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完善竞争性选拔 杜绝“高分低能”
在刘峰看来,如何对待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级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上的政绩观是否正确的体现。推出竞争性选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好干部、使用好干部,而不是为了“作秀”。
修订后的《干部任用条例》既坚持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又分别对适应情况作了明确规定,切实解决竞争性选拔过多、过滥、动辄面向全国选拔,兴师动众,成本太高,质量不高的问题,防止“高分低能”和考试专业户问题。
人们注意到,《干部任用条例》还特别增加领导干部参加公开选拔应经所在单位同意的规定,将“统一考试”环节改为“采取适当方式进行能力和素质测试、测评,比选择优”。刘峰表示,公开选拔既要突出岗位特点,更强调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和一贯表现,“这些规定既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又坚持好干部标准,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了管用实用。”
刘峰最后表示,《干部任用条例》的重大意义还在于引导广大干部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精神。比如《干部任用条例》规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注重考察工作实绩,深入了解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
特别是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债务状况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工作实绩。有了这个指挥棒,各级领导干部就会更自觉执行中央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换言之,他们会更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记者 何晏 郑明达)
第四篇:2018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农民工工资检查”别总等到年底
汇总>>>国家公务员
2018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农民工工资检查”别总等到年
底
临近年底,在外辛苦一年的农民工能否及时领到工资回家过年呢?为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河北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领导小组日前下发通知,即日起至2018年3月31日,在全省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11月7日《燕赵都市报》)河北省的“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十分火热,将从现在到明年3月31日期间,开展严厉检查和执法,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绝不姑息。我们为如此严厉执法叫好。但是,这种“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执法检查滞后于农民工诉求。
一到年底的时候,各地有关部门都会开展一次集中执法检查,一边宣传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一边查处不守法的用工企业。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显:让农民工带着工资回家过年,让农民工不至于两手空空、垂头丧气回家过年。可是,当年底集中执法成为现象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至少说明平时的执法是稀少的,甚至是没有的。
到了年底的时候,才开展集中执法,其有利的一面是,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倒逼企业在年底的时候,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发放出去,不让“往年的工资”拖欠到“下一个年头”。其不利的一面是,这个时候的执法,也往往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已经成为事实的时候了。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汇总>>>国家公务员
我有一位从事建筑业的亲戚,当泥瓦匠已经10多年了。每一次外出的时候,中间都会向亲戚朋友借钱。原因很简单,他所在的工地,基本上没有“按月发工资”的。不是三个月发一次工资,就是半年发一次工资,更严重的是一年发一次工资。上海建设迪士尼乐园的时候,我的这位亲戚就在那儿干活,承包方发放工资的标准就是“半年一发”。因为工资发放不及时,平时他家需要亲戚资助才能生活。虽然工资不低,虽然年底的时候也能结清工资款,可是这种工资支付的形式,却实实在在给他的生活造成了困扰。
这种情况是十分多见的。可是,不“按月发工资”也是违法的。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用工单位必须按照月度发放工资,不按照月度发放工资就属于拖欠工资的行为。无论是三个月发放一次,还是一年发放一次,性质都是一样的。对于劳动监管部门而言,应该将“农民工工资支付检查”常态化,应该让用人单位坚持“每月都发工资”的底线规定,而不应该是到了年底的时候,让用工单位一次性支付农民工的工资。
维护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只是“工资一分不少”,而应该让其能按照规定拿到工资。终结拖欠工资现象,“农民工工资检查”,请别总是等到年底的时候。
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中公教育·点击查看行测考点大全
第五篇:时政热点:如何杜绝扶贫干部“雁过拔毛”式腐败?
时政热点:如何杜绝扶贫干部“雁过拔毛”式腐败?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政策解读、理论观察、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如何杜绝扶贫干部“雁过拔毛”式腐败?。
我们常说,消除贫困,要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可如果在照方抓药时短斤少两、掺虚作假,拔掉“病根子”也就自然成了泡影。
近日,湖南郴州通报多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诸如欺上瞒下、无中生有套资金、雁过拔毛乱收费、掩耳盗铃擦边球、擅权滞留不办理等“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令人愤怒!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日益“白热化”,这些在基层一线实践中出现的“雁过拔毛”式的腐败现象,让脱贫的良药变味、让致富的良方失效,成为扶贫领域不得不提防的对象。
在扶贫实践中,所谓“雁过拔毛”式腐败,多表现为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形式,往往数额不大,却影响恶劣。因为无论在贫困群众眼中,还是非贫困群众的心中,基层干部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传统的垂直化行政管理方式,使得所有顶层设计的制度方案,最终都落到基层肩上。越是脱贫有曙光的地方,领导干部倒映出的影子就越清晰。也因为如此,才会出现有的地区越是贫困越是腐败的“怪现状”。
而“雁过拔毛”式的腐败频发,也正是寻租空间和制度漏洞双重作用的结果。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弊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性举措。毋庸讳言,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资金使用、项目开支和工程建设信息不公开,政务村务更新不及时、公示事项不全面等问题,势必会导致村干部、乡干部的权力集中,政商关系不清等风险。放眼脱贫攻坚的整个战场,贫困群众鲜少能够熟知顶层设计的复杂缜密、也很少能了解各地区迥异的扶贫政策和发展思路,再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贫困户多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文化程度不高、维权意识薄弱,种种客观现实条件,为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违法乱纪提供了温床。
缺乏有效的监督治理体系,是扶贫领域问题多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可否认,贫困地区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专项资金审批、下拨、流转、使用缺乏细化性规则,各管理部门职能交叉、彼此推诿的现象,导致无法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监管。村级组织管理涣散,村民监督难以落实,甚至无法确认资金使用是否确有其事,分配对象是否确有其人,资金、物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
资是否如数到人到户„„如此混沌,出现掩耳盗铃、欺上瞒下、无中生有等现象,也就不足为怪。
但这显然与脱贫攻坚战的纲领相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贫困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腐败也不是不可根除的弊病。“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这是来自党中央的要求,更是根治扶贫领域腐败需恪守的准绳。
“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以民为草芥。”显然,“雁过拔毛”式腐败频发只会让脱贫攻坚战一败涂地,而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政党肌体,建设一支廉洁的干部队伍,制定一套严格的监管体系,形成一种有效的道德遵循,才能在与贫困的战争中战之能胜、攻无不克。
更多相关信息点击查看湖北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