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

时间:2019-05-14 12:5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

第一篇: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

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

为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在道地药材原产地标准、标准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药膳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立足我省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本着“法无禁止皆可为”的原则,在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同时,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高水平加工、品牌化经营,大胆开展先行先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新途径,把中医药产业真正培育成富民强省的战略性重要产业、支撑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富民支柱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一)规范中药材种植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甘肃道地中药材品牌。1.启动甘肃道地药材标准制定及认定工作。制定出台甘肃道地药材认定的申报条件和认定标准,明确审批权限和监管责任,尽快启动并严格组织实施认定工作。优先制定发布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柴胡等大宗甘肃道地药材标准。严格“一站式”服务审批机制,采取“一个窗口受理,联合审批认证”的方式,积极开展甘肃道地药材的认定,并进行动态管理,保证甘肃道地药材质量,打造甘肃道地药材品牌,提升甘肃道地药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

2.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1)制定甘肃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以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品种的提纯复壮为重点,坚持品种繁育与野生驯化相结合,科研、生产、经营并重,加快品种选育和种源基地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优化种植结构,稳定当归、党参、黄芪、红芪、板蓝根、大黄等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锁阳、肉丛蓉、洋姜等种植面积。用足用活现有政策措施,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把中药材种植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并纳入退耕还林、沙地治理、小流域治理、生态屏障保护等项目支持范围。(省农牧厅、省林业厅、省水利厅等)(2)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以种植大县为重点区域,加大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选择符合条件、实力雄厚的生产企业,采取“企业 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中药材种植“订单式”生产和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3)逐步扩大中药材产值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政府财政补贴扶持与保险公司提供风险保障相结合的综合保障机制,有效规避药农种植风险与市场风险,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价格波动损失,提高药农种植积极性。(省财政厅、甘肃保监局、省农牧厅)

(二)加快中医药产业及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1.积极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研制、生产和使用。

(1)实行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备案管理。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按照规范管理、便于操作的要求,制定出台对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实施备案管理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明确企业生产条件等相关要求。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要制定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省卫生计生委要认真做好中药复方颗粒生产建议处方的评估论证工作,遴选、公布中药配方颗粒中复方颗粒品种目录。市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提出申请的生产企业,从生产工艺、人员配备、检验监测、生产标准等方面进行审核;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符合条件的生产企业及产品进行备案管理。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集中检查、抽查等方式,依法依规对生产行为进行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卫生计生委、省质监局、省工信委)

(2)明确中药配方颗粒的销售使用范围。经过备案的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应直接将产品销售给签订协议的临床使用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通过第三方药品流通渠道进行营销。卫生计生部门要引导各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签订使用协议,加快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的临床推广使用。(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3)允许生产企业对配方颗粒产品进行自主定价。将省内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产品纳入招标采购目录,允许各医疗机构在采购时和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谈判、自主议价。各医疗机构临床使用的配方颗粒产品纳入医保和新农合报销范围,按现行政策予以报销。(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人社厅)

2.提升中药材初加工生产能力。支持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开展GMP认证,重点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工艺和设备,消化优势道地中药材品种原料。研究中药材科学仓储的方式方法,切实解决虫蛀、霉变等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调动社会资本建设中药材储藏设施,形成加工中药材龙头企业集群,把我省打造成全国中药材仓储中心,全面提升中药材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加快中药材相关产品的研发。

(1)加强药膳产品的推广应用。在注重挖掘、整理和继承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药膳产品药理和功效等研究分析,不断丰富药膳产品科学理论,完善膳食功能性解释。继续加强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鼓励药膳生产加工、经营、餐饮服务企业开发药膳产品,支持企业以甘肃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生产药膳配方饮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药膳生产销售企业特别是东南亚和港澳台地区药膳生产销售企业,在我省设立生产加工基地,健全完善药膳产品推广应用链条,加大药膳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省商务厅、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2)加强保健食品及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开发利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中药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和申报工作,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加大药食同源中药材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涵盖食品、化妆品等日化用品的系列产品,提高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3)大力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各市州在规划蔬菜种植产业时要将药菜两用蔬菜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结合实际,合理确定种植品种。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围绕药菜两用蔬菜开发相关产品,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产值。(省农牧厅、各市州政府)

4.推动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引导和鼓励企业中医药企业进一步加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经营战略,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甘肃名牌产品、甘肃著名商标等;支持中医药产业相对集中且条件较好的地区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较强的知名品牌和行业龙头企业;帮助陇西县建设“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健全完善各级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等奖励激励机制,引导和促进中医药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和品牌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我省品牌影响力。(省质监局、省工商局、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

1.拓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推荐甘肃名中医赴相关国家讲学,支持甘肃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开展中医药科研合作,吸引留学生来甘肃接受中医药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培训。鼓励和扶持优秀中医药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等,共同开展中医药技术推广、文化交流、科研合作。依托在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岐黄中医学院,广泛开展中医药人才培训,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动中医药及中医器械的认证注册及推广应用。支持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中药产品,建立中医诊疗中心。(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信委、省政府外事办)

2.积极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摩尔多瓦等国家建立中医药及卫生人才合作关系,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实质性合作。充分利用国家中医药局国际合作平台,与韩国釜山大学、韩国大邱市、新西兰针灸公会、澳大利亚医疗机构及各国孔子学院广泛开展合作。(省卫生计生委、省政府外事办)

3.充分利用甘肃作为全国首批中医服务贸易试点省以及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的有利条件,大力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通过重点扶持、分类指导,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促进中医药服务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省商务厅)

4.加大相关产品的宣传营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合作创办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机构,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策划出版中医药文化书籍。积极研发针对穆斯林的药膳食品和保健食品。加强我省生产的家用中医医疗器械、养生保健产品的宣传促销、营销服务,提高出口份额。(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

(四)大力发展中药材电子商务。

1.大力普及应用电子商务。推广陇南市“干部开微博、群众开电商”经验,发展壮大网商队伍,打造一批以网络交易为核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网络零售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的网络零售企业。(省商务厅、省工信委)

2.培育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企业。积极引进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发挥引领和示范带头作用。开展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建立优势企业储备库,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中药材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省商务厅、省工信委)

3.着力提升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大型制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平台开展商品销售、广告宣传、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实现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及物流配送的局部集成应用,使企业尽快进入电子商务市场网络体系。(省商务厅、省工信委)

4.推动中药材网络交易。依托我省中药材种植、加工制造、仓储物流和商贸流通产业链优势,立足陇西、渭源、岷县等中药材交易市场,从中药材商品规格、信息编码、仓储物流等行业标准化入手,解决制约中药材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国家级中药材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中药材电子交易中心、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省商务厅)

5.鼓励企业研发适合电商的系列产品。根据电商营销产品必须符合安全性、便利性、显效性、潮流化及商品化的特性,鼓励引导制药企业重点加强以锁阳为原料的“子弹飞”系列产品、以菊芋为原料的减肥系列产品以及家用小型医疗器械、家庭实用百草箱、中医药文化产品、智慧中医平台、穆斯林药膳食品、肖助理固体饮料等电商产品的研究开发。(省工信委)

(五)加快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

认真落实《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

1.加强中医药生态园区建设。将中医药生态园纳入全省旅游大景区建设规划,积极做好景区景点开发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改造提升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景区、景点建设,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一批度假养生基础设施,增强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省旅游局、省卫生计生委、各市州政府)

2.打造精品养生旅游线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确定中医养生旅游主题,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中医药养生旅游产品。各市州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联合开发一批中医养生旅游精品线路,推出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为主题,集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省旅游局、省卫生计生委、各市州政府)

3.打造中医医疗旅游服务品牌。依托我省中医医疗机构和独特的中医医疗技术,针对境内外游客和患者不同需求,开展中医整形美容、中医治癌、中医减肥等旅游医疗服务。充分利用我省菊芋资源优势,以及开发的菊粉,辅以针灸、埋线等中医治疗技术,逐步提升中医减肥效果,打造我省中医减肥品牌。(省卫生计生委、省旅游局)

(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中药材研究开发。

1.依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和我省高等院校联合成立甘肃道地药材研究院,吸纳相关科研单位成立当归、锁阳、洋姜等研究所。鼓励申报中医药产业方面的科技专项,积极开展甘肃道地中药材药理研究及安全性评价工作,为中药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争取将党参、红芪、黄芪、锁阳等中药材纳入国家药食同源管理目录或申报为新资源食品。(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2.充分利用陇药产业发展等重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省内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开发药膳、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攻关,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传统技术的升级改造。协调制药企业和医院加强合作,争取将使用时间长、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开发为新药产品。(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

(七)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重点打造一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发展中医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特色专科。全力推进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建设,继续做好甘肃省中医药工作先进和示范县(市、区)建设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兴办高层次的中医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建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升疾控、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机构中医药预防保健和监督能力。加强人才培养,继续落实好“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及“中医师带徒”培训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文化和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对中医药认同,促进推广使用。(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卫生计生委牵头先行先试推进工作。各市州要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和产业优势制定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确定发展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二)密切协调联动。各有关部门和市州政府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积极整合利用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要切实加强与国家对口部委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三)狠抓工作落实。省卫生计生委、省农牧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要尽快出台先行先试的具体配套措施。从2015年4月1日开始,在全省稳步推开先行先试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先行先试对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先行先试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进一步分解工作任务,强化责任落实,创新工作方法,建立高效管用的运行机制,确保先行先试有序推进。要抓紧对以往出台的政策措施中限制中医药产业和事业发展的条款进行清理修订,进一步完善促进中医药产业和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对工作进度较快的,要给予通报表扬;因工作不力影响进度的,要依纪依规问责。

第二篇:先行先试跨越发展

先行先试跨越发展

——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届三中全会精神

本报特约评论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集中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的智慧、信心和勇气,它直接关乎我国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未来的长远发展,标志着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新一轮以先行先试为特征的改革开放新征程。

先行先试是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突破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跨越发展的核心与灵魂。改革开放35年来,我党以巨大的勇气,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铜仁市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特别是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允许在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后,全市更是释放出了改革带来的红利,显示了先行先试带来的无限活力。从“构建两带两圈产业体系,实现六个新跨域”到“四化同步”,“一业振兴”,推进“两区一走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升;从社会管理创新“铜仁模式”到贵阳生态文明梵净山佛教文化论坛的举办;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到工业、农业园区和环梵净山金三角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规划,都充分展示了铜仁决策层运用先行先试政策的风采。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我市地方生产总值实现447亿元,增长17%。地方财政总收入63.73亿元,增长25.8%。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二,旅游总收入增速全省第三,税收增速全省第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38元,增速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4802元,增长20%。

但是,无论与武陵山片区相比,还是与贵州省的其他市州相比,铜仁市的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同时还要看到,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任何一样改革举措,都已经不再可能让所有的改革对象都受益。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最大限度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不犹豫、不徘徊、不退缩,,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完善的制度,毫不动摇地推进铜仁改革开放、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完美互动的历史。党的新的一轮改革顶层设计已经确定,现在关键就要看我们如何实践。随着国家对贵州对武陵山片区支持力度的加大,惠及铜仁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特别是“先行先试”权的赋予,给铜仁未来的改革打开了空间,提供了条件,也同时没收了我们所有畏难、抱怨的借口。这就更加需要我们把改革的鼓点敲得更响,把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加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政治勇气先行先试,就是“敢为天下先”,“跳起来摘桃子”,“挽着裤腿过河”;更加需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境界;更加需要既有激励成功的制度环境,又有包容探索失败的制度环境。如果风正气顺,一切先进的发展思维就会异常活跃,有抱负的人就会在开明包容的大环境中尽展创新才能。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最大红利;先行先试,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事业的要求。铜仁市只要上下齐心、把握机遇,动起来、干起来,在各个领域奋力开拓,就必然汇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第三篇: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

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 倾力打造开放富裕和谐幸福新山南

——在中共山南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2010年5月7日)中共山南镇党委书记 周宗兵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共山南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是我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期间的一次年会。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2009年工作,全面部署2010年工作,动员全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开创山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共山南镇第十五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真抓实干,2009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 2009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关注民生,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牢牢把握“包产到户名镇、红色旅游兴镇、西南商贸重镇、加工制造大镇”的发展定位,确立了“提升工业,创新农业,特色旅游,做强商贸”的发展思路,以“九抓”为纲、以“十二件大事”为抓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全力打造肥西西南经济中心。

(一)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一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激发强大的发展动力,各项工作决策以发展为最高原则,取得成果以发展为检验标准。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56%;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6亿元,增长218%;其中工业投资2.45亿元,增长252%;实现财政收入4130万元,增长209.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增长15.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亿元,增长10.4%。

——园区建设日新月异

2009年,我镇成立了小井庄工业园区管委会,并以小井庄工业聚集区为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5公里的工业大道前期工作已结束,园区面积发展到1000亩;不断加强与发达工业园区联姻交流合作,目前已与桃花工业园成功建立结对帮扶联系;工业产值不断攀升,签约和落户的企业达12家,其中规上企业2家,全镇工业总产值2.9亿元,同比增长38%。

——招商引资项目倍增

大力实施“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筑巢引商”工程,充分兑现“亲商、安商、稳商、富商”承诺,积极争取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一年来,重点围绕机械铸造、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地产开发等产业,共新引进项目15个,其中中央投资项目1个,共签订意向性投资协议6份,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任务2.02亿元,占年目标任务的125%。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09年,我镇成立了土地规划建设领导组,出台了《山南镇关于规范建房手续的管理办法》,修编了山南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西大塘文化街19亩征地工作结束,白马墩征地工作进展顺利;小井庄商贸街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日供水5000吨的自来水厂建成,即将投入使用;磨墩路集镇段2.6公里道路、排水、照明等工程竣工。投入200多万元用于路灯、下水道配套建设,山南、金牛、洪桥街道及六合、城河等中心居住区更换和新装路灯200余盏,金牛街道污水管网工程完工,新建公厕2座,增配了垃圾车,增加了环卫工人,更新了灯箱广告、道路标牌,集镇更靓了。

——旅游商贸集聚人气

09年我镇成功申报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串“四库一寺一山一庄”成一天旅游线条件日渐成熟;小井庄纪念馆、金三和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品味大幅提升,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消费1500多万元。成立商贸物流公司3家;个体经营户达286户;成功举办肥西县家电下乡宣传月心连心推广站授牌仪式和“长安汽车巡航服务”启动仪式;“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活动扎实开展,共销售2578台(辆),销售额1055.92万元,补贴农户120.05万元。

(二)坚持执政为民不动摇,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年来,镇党委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创新特色农业

09年我镇结合土地臵换、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现代农业;投入资金42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龙嘴圩、磨墩等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新修当家塘50口,修缮干渠510米,防汛抗旱得到有效保证;在水稻、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业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蚕桑、苗木、养殖、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成功引进铭基集团和温氏集团入住我镇。

——拓宽增收渠道

09年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劳务中介,实现就业再就业32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326人。温氏集团“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已带动30多户农民致富。随着铭基集团的入住,预计可实现就业4500多人,将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新成立养殖、苗木、病虫害防治和土地流转等专业合作社或协会5个,极好地解决了农民产销难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建设美丽农村

我镇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小井庄、光明两村被评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小井庄还被列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村;完成小井庄中心村建设二期任务;华山、城河两个中心村建设初具规模;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27.1公里,63公里村村通延伸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有效控制秸秆焚烧;新修农村沼气池120口;村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了27个村(居)的村庄布点规划。

——社会全面进步

2009年,我镇新落成唯农爱心希望小学,成立60万元光彩厚德奖学助学基金会;新建农家书屋3家,投资近40万元安装小井庄文化活动广场LED大屏幕;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提高宣传奖励,编辑《山南信息》27期;成功举办“五一”、“十一”两场演出及《快乐周末》山南文艺专场;镇计生服务所、山南中心卫生院扩建部分、兴庄卫生站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甲型H1N1流感、疟疾、动物防疫等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又有新进展,取得市先进乡镇、县排名第三的好成绩。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面落实计生奖扶政策,发放奖扶资金43.7万元。深入推进“515”工程建设,投入20多万元的沈店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沈店五保供养中心已入住11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0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09年,共有323人纳入城镇低保,2513人纳入农村低保,年发放低保金170多万元。人民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老年、民族宗教、档案、气象、农机和消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三)坚持民主法治建设不动摇,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

努力化解社会矛盾,调处涉农涉法矛盾纠纷110起,调处成功率达96%。信访工作不断加强,县信访局转来6宗案件已全部办结,镇37宗信访案件办结20宗,接待来访500多人次,基本做到当面答复,满意而归。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30多万元安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充实治安专业巡逻队员10名,与毗邻地区成立“1+6”联防联调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和人防应急工作机制。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制定并实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土地征收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不动摇,科学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加强班子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坚持以建设“五个好”党委为目标,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通过抓领导班子的学习,促进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通过抓思想、抓作风,促进领导班子适应新时期的需要;通过抓民主集中制,促进领导班子的团结;通过抓制度建设,促进监督激励机制的健全和落实。年初印发了《山南镇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成立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10月份又印发了《山南镇机关内部管理制度补充规定》,建立并逐步完善各项制度。

——不断探索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

09年2月27日我镇召开了确定为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乡镇以来的第一次年会,即中共山南镇第十五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年会共征集符合山南镇实际的有益提案33份,分别涉及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放涉农明白卡、重视水库移民项目、加大土地流转等诸多方面。

09年7月15日,党代表对山南派出所上半年工作进行了质询,提出了客观可行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党代表质询共收集整理出加强我镇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益意见和建议7条,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09年11月30日,部分党代表参加了我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大会,视察了工业园区、动态视频治安监控系统、“515”敬老院工程等14个突出亮点。通过现场看和听,党代表们深感山南镇近几年来、特别是09以来的发展变化之大。及时终止、取消代表资格并补选代表。我镇第十五届党代表大会共有正式代表196名,近年来,因工作调动等原因,终止代表资格34名,取消代表资格4名,补选中共山南镇十五届党代表4名。这是我镇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又一探索。

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按照分类指导、落实责任、限时办结的原则,紧密结合实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提案进行了认真办理。在33件提案中,已办结24件,有7件正在或在规划办理中,有2件暂时还不具备条件办理,办结率为72.7%。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逐步完善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加强对村级党建工作考核管理。结合考核和工作运行质量情况,以加强村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整体功能为目标,对一些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的班子和不在状态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增强村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高度注重后备干部培养。09年5月,我镇举办了首次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 吸收社会优秀青年参加到后备干部队伍中。目前,已有4名通过招考选拔出的后备干部跨村任职。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将全镇危房、面积狭小的村级活动场所列入新建和改扩建重点,并拿出78万元补助资金。09年炉敦、吕楼、金圩、洪桥、华山、六合、三合、板墙、夏寨、馆北十个村的村室建设已通过县委组织部验收。积极做好“两选”工作。09年全镇共有第三批选派干部4名(2名市派干部,2名县派干部),镇党委政府根据《肥西县选派工作和选派干部管理制度》,抓吃住在村、抓主持在村、抓请销假制度、抓出勤率、抓安全、抓工作情况双月汇报。各选派干部发挥本人优势,切实体现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展选派村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选派村共修砂石路85.5公里,水泥路6.6公里,修当家塘5口,新建党员活动室2个,为选派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镇有选聘生两名,分别担任小井庄村书记助理和馆东村主任助理。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村级班子补充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壮大组织力量

积极利用五大载体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双培双带”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深入开展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效果明显。全镇设岗定责党员共有784名,岗位包含四大类15岗。陡岗社区党总支、光明村党总支分别设立“社会治安维护岗”,组织党员成立夜间义务巡逻队,防止农村偷盗案件的发生。做好流动党员的服务管理工作,全镇外出流动党员共有112人,不断在管活上下工夫,采取实时调查、实时修改的方法,随时更新流动党员的相关信息。2009年,全镇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受到群众好评。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严把党员“入口关”。积极将年纪轻、文化程度高、思想纯正且是致富能手的同志培养到党员队伍中来。在发展党员上,严格按照“全程联名推荐”程序,推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做好党费收缴与困难党员的慰问工作。

做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全镇共有参学党组织61个,党员2752人,流动党员112人,活动中在山南先锋网站上设立《学习实践活动专栏》,将学习资料电子版放在网站首页,方便流动党员下载学习。经过三个阶段六个环节的扎实工作,成效明显,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理论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党性得到锻炼,组织纪律观念普遍增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镇创新征求意见方式,成立“山南镇社情民意研究会”和各村分会,得到省、市、县的好评和嘉许。充分发挥党员现代化教育设备作用。对山南先锋在线工作站中栏目进行变更,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并随时对各村(居)远程教育设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各村(居)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利用“电视上网”工程,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组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集中收看种植、养殖等农业科技专题片,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五)坚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不动摇,干部廉洁自律性加强 镇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一是深化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规定、加强监督检查、开展专项治理、查处违规典型,逐步规范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增强了廉洁自律意识。二是加大查办案件和信访工作力度,提高了办案水平。三是积极开展村(居)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四是认真开展制度巩固提升年和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小井庄被评为肥西县全省廉政文化进农村首批唯一示范点,得到省、市、县纪委高度肯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实践证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根本保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一切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发展,做到团结协作、左右协调、上下齐心,是我们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是我们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2009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全镇党员干部的和衷共济、通力协作和全镇人民的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在此,我代表镇党委向关心、支持、帮助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和全镇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速;二是项目推进力度不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民生需求任务较重;三是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信访维稳工作压力增大,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理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少数干部职工大局观念不强,作风不够扎实,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不强、信心不足、精神不振,严重影响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分析,找准原因,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发展统一认识,以发展凝聚民心,以发展激励斗志,通过发展来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二、克难奋进,2010年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推动山南镇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全力创造发展条件,创新发展举措,狠抓工作落实,以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克难攻坚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万无一失保稳定,凝心聚力促和谐。

2010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发展为先,以落实为重,以和谐为上,以民生为本,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行先试,创新发展,为打造肥西西南经济中心,建设开放、富裕、和谐、幸福新山南而奋斗。

2010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19.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5亿元,财政收入5000万元,招商引资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2010年全镇上下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先行先试,开放创新,科学发展,建设开放、富裕、和谐、幸福新山南。

两大措施:一是科学发展。坚持民生为上,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依法治镇。一切依法办事,尤其是依法解决土地、城建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依法治镇是科学发展的保障,也是破除山南发展桎梏的法宝。

三大重点:一是工业化和招商引资。没有招商引资就没有项目,没有项目的入住和开工建设就没有工业,没有工业就没有山南的工业化。二是城镇建设。不加速山南老城镇的改造和新片区的开发,就没有山南真正的新市镇化。三是农村综合改革。不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山南农村发展就没有新农民、新产业、新农村。四条路径:一是提升工业;二是创新农业;三是特色旅游;四是做强商贸。

十件大事: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二是新增0.5至1个平方公里工业平台。山南工业发展没有平台承载是不争的事实。为此,今年要打造基础设施齐全的工业平台近1个平方公里,满足机械铸造、服装加工两大产业需要,引进多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不少于7家;三是启动山南城建会战年“12114”工程,即:一个规划(修编集镇总体规划),两条路(打通沿河路、山吕路),一个安臵点(西岗安臵点),一个小型主题公园,四片开发(陈小庄片区、西大塘片区、三站片区、山吕路两侧片区);四是举办农历“三〃二八”庙会暨农根文化节。通过政府搭建这一品牌化交易交流平台,提高山南镇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民众美誉度;五是深度对接铭基集团的入住。借铭基集团入住山南,推进全镇家禽家畜养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六是完成中节能太阳能发电项目入住。努力把该项目打造成集现代、高科技示范、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发展模式标本;七是大力推行土地综合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土地臵换或整理、土地流转、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和新村规划“四位一体”建设新农村;八是成功举办全国性别比综合治理大会小井庄观摩点系列活动。充分展示肥西,展现“立村规民约,树婚育新风,建和谐家园”主题;九是启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日处理污水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是山南新市镇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必须建成投入使用;十是强化社区建设(打造沈店社区,完善小井庄、金牛、陡岗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为第一目标

——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 牢牢把握山南工业园区为桃花工业园分园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桃花工业园融资平台,深度挖掘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好工业经济招商中心功能,科学谋划,超常运作,把我镇的工业经济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以大项目促进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需求,以大需求刺激高增长,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抓好项目争取和储备工作,力争引进5个千万元以上大项目入住。

——坚持以项目推动城建,打造市镇发展新格局 坚持“科学规划、拉大框架、镇村结合、分步实施、彰显特色”城镇建设方针,充分发挥村镇建设规划项目中心职能作用。大力推进“12114”工程。新规划启动工业大道,打通山吕路和沿河路,拉开道路框架,扩大镇区面积,形成“三横三纵”路网格局。随着镇区规模的不断扩大,把周边的馆东、西岗、小井庄、夏寨、馆北、李桥等六村中心规划点列入镇区整体规划同等建设,聚集人气,以此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坚持远期与近期建设相衔接,做到一年打基础、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在城镇建设中将着力打造徽派建筑风格,彰显自身特色和个性。

——坚持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0年,我镇作为全县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要进一步弘扬敢为人先精神,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加快农村改革新路子。先行先试推进土地流转、合作经济组织、户籍、物权确认、农村金融、农民培养、农村文化、农村中心居住区、农民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消除制约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现代农业大发展、农村面貌大改变、农民收入大提高。

(二)全力以赴地坚持稳定和谐为第一责任

2010年我镇将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做好民生工程,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加速和谐山南构建。加快主次干道和村组道路循环沟通,做好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完成丰乐河综合治理龙嘴圩工程建设任务;加大磨墩水库除险和一批库塘堰坝、沟渠泵站治理改造力度,新修当家塘108口,确保防汛抗旱;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部分农村不安全饮用水问题;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工作任务,确保环境保护达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2319人,农村低保复核率达100%,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50%;积极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文明乡村”、“平安山南”创建活动,强化信访工作包保责任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落实一岗双责,强化隐患排查;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整顿,严格药品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继续重视教育工作,落实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加固和重建任务;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建设3个“农家书屋”;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巩固基础,完善机制,确保计生工作保类保位;继续开展“双拥”建设;重视和加强民政、武装、共青团、妇联、工会、老龄、老年、民族宗教、档案、气象、农机和消防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第一要务

全面完成既定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在困难中逆势而上,在制约中破茧而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以先进理论指导科学发展 紧紧围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求,抓好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班子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以党员活动中心为阵地,管好用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不断拓宽党员干部学习覆盖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继续做好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坚持边试点边总结,便完善边提高;不断着眼于完善制度体系,以制度来规范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实行;不断强力探索、大胆实践。尤其要围绕试点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来探索,为今后党代会常任制工作的推广提供经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坚强核心引领科学发展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努力维护党内团结和班子团结,以班子团结带动党内团结,以党内团结带动全镇干部群众的团结。认真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干部综合考核考评方法,创新选人用人理念,坚持用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看待干部,坚持从谋发展中看素质、抓落实中看能力、干工作中看实绩。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非党干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坚实基础保障科学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堡垒、素质、先锋、共建”四大工程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做好“三级联创”工作,争创“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居)党组织”。二是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着力构建以村(居)党组织为主体,“区域型”、“产业型”、“社区型”党组织为补充的“全覆盖”、“网络化”组织体系,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建在合作经济组织中,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动态延伸。三是坚持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票决制,重视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四是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确保在2010年7月份前完成。要管好用活村级工作经费,积极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五是建立健全村“两委”干部激励保障和监督约束机制,实行村干部千分制考核,全面推行以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继续深化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以务实作风推动科学发展

坚持把党的作风建设摆在党建的突出位臵,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要快字当头,提高办事效率。加大交办、督办、查办工作力度,提高机关效能;要严字当先,强化责任落实。始终坚持决策的权力在集体,落实的责任在个人。要实字当前,发挥表率作用。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盯住“不落实”的事,倒查“不落实”的人,追究“不落实”的责任。全镇上下要切实做到干事业一条心,抓工作一个调,谋发展一盘棋。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风清气正促进科学发展 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干部健康成长”,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以领导的良好形象影响干部群众,以领导的工作热情带动干部群众,以领导的党性修养教育干部群众,真正使各级干部成为带领群众搞建设、谋发展的旗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加强机关内部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头廉洁自律,保持一身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保持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克服一切困难,发挥最大潜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活力,化活力为效力,靠发展争先进位、增强实力;靠发展改善民生、富裕群众;靠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打造开放、富强、和谐、富裕新山南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敢于先行先试 推动跨越发展

敢于先行先试 推动跨越发展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作霖。昨日,一度的高温天气有所收敛,位于童游的金茂广场迎来了一派火热的施工场面。

金茂广场是建阳市对接武夷新区的重点项目之一。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大型商业广场、大型超市、四星级宾馆、影院以及酒店、休闲娱乐配套设施。如此新上项目热火朝天的征地拆迁、大举建设的场面在童游随处可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一是加快征迁进度。积极抓住闽北经济开发区建设,浦南高速公路开通建设历史机遇,主动对接武夷新区建设。全力做好南林、新村、赤岸、童游、新岭征地工作。已征林产工贸园区6000多亩,闽北经济开发区15000多亩,闽北卫校750多亩。并不断做好开发区延续征地工作,目前已完成南林村288亩,赤岸村1660亩,闽北卫校扫尾50亩,新岭村万亩生物产业园工业平台用地测量2000多亩。二是做好重点征迁任务。完成水东旧城改造拆迁240户建筑面积20671.6平方米,童游村50亩城市建设土地收储;合福高铁5个行政村18公里征地和7731.72平方的住房和厂房的拆迁,溪口村400亩和泉生物企业落户征迁。三是全力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免费举办电脑、水工、电工、小车等培训班共32期6000人,实现推荐就业4000多人。全面推行南林村、新村村和赤岸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根据童游新区和园区建设特点,加快物业、餐饮、传媒、运输、住宿、文化、娱乐、中介等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餐饮、休闲、机修、运输、办厂等产业的发展。抽调40多位干部组成征地拆迁工作队伍,从去年12月份以来,夜以继日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征迁,共同发展的原则,持续保持“大干150天,全力打好五大战役”和“五加

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确保童游组团新岭村征地工作按时序要求顺利展开。

第五篇:在先行先试中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在先行先试中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转载日期:2012-7-18 22:47:00 来源:学习时报

2007年初夏,历史再次选择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巴渝大地,重庆成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战略决策,是中央在全国经济改革布局中落下的一颗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棋子。对于3200万重庆人民来说,这是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更是光荣的责任与使命。从此,8.2万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成为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一块试验田。这是一幅气壮山河、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又是一条前无古人的求索路!如果说在此前的中央决策中,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扮演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动机的角色的话,那这一次,重庆已重装出击,承担起了为全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探路并提供示范经验的重任。那么,经过两年的探路,作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标杆”,重庆的先试先行能否取得了新的进展?重庆探索出来的经验和模式又是否能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指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呢? 在重庆市城乡统筹改革两周年之际,我们调研小组一行来到了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巴渝大地。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重庆城乡统筹改革两年来的奋斗历程。这是一个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的两年,也是一个攻坚克难、团结奋进的创业的两年,更是一个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拼搏的两年。在这宝贵的两年间,重庆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按照国家对试验区提出的“全面改革、重点突破、形成机制、促进发展、试点示范”的要求,不断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在统筹城乡发展各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改革试验的良好开局,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着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事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走过了30年的探索之路,中国改革现已面临历史性的“拐点”:从“浅水区”向“深水区”突进,从单点突破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变。而在所有需要依靠“综合配套改革”的力量来完成的历史性课题中,牵涉人群最广泛,触及利益层次最深、改革难度最大、风险也最高的,就是城乡统筹发展。事实上,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在此前的2005年和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已先后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何这一次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国家选择在重庆率先破题呢? 重庆,中国最年轻,也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心和承东启西的重要位置,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比较发达,农村特别落后。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缩影。再加上大库区,处内陆腹地,重庆又具有中等省的构架和欠发达省的特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在重庆特别具有代表性,在重庆开展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将具有示范效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作为发展的宏伟目标,紧紧抓住城乡统筹这条主线,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经过了两年的攻坚克难,重庆在引导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和促进土地流转创新突破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实施科学发展战略 引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外地人到重庆,常常赞叹,重庆繁华似香港!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繁华都市的背后,重庆还背负着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农村。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极其突出。在重庆市3200万人口中农村户籍居民占72%,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了3.5∶1。城乡发展的差距不言而喻。面对这样的“两极分化”,重庆如何面对?这种“小马”拉“大车”的状况又怎样去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发展呢?因此,如何科学制定城市的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便成为重庆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两年来,为有效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庆市实施了“一圈两翼”的科学发展战略,开创性地建立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有力推动“一圈两翼”的联动发展,并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通盘考虑,通过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逐步有效缩小了重庆城乡经济的差距。对口帮扶,推动“一圈两翼”的联动发展。“一圈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一圈”,即一小时经济圈,是指全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两翼”,即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是指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有利于加快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重庆市把推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和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平台,建立了“一圈两翼”区县的结对帮扶关系,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通过采取财政直接支持、干部挂职、教师互派、医务培训、科研咨询、援建标准厂房等措施,努力实现“一圈”辐射带动“两翼”加快发展。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重庆市建立的对口帮扶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效为标准,在互助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机遇。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一圈”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综合优势和“两翼”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惠政策等独特优势,促进“一圈”产业升级,缓解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重庆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由“一圈”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县牵头,重点企业、大中小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共同组建对口帮扶集团,完善“一圈”企业到“两翼”投资兴业的利益机制。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全面推进。重庆市通过结合区县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典型,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推进,促进结对区县的全面发展。规划先行,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统筹城乡规划是城乡经济一体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重庆市规划局以新版《城乡规划法》出台为契机,以实施城乡一体化为平台,在规划法规建设、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也为全国统筹城乡规划改革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首先,重庆市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为指导,着力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规划体系,修订村级规划导则,启动105个市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制定《重庆市主城区分区规划编制导则》,明确了主城城镇化区域范围内镇村规划设计,弥补了主城范围内镇规划、村规划的指导空白。其次,重庆市在九龙坡、江北等6个区县开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叠合”试点,着力在空间布局上以“一张图”涵盖城乡,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再次,重庆市着力改变城乡规划分治的状况,由规划部门统筹城乡规划管理,构建城乡全覆盖的规划管理体制。通过立法授权城镇规划区外的乡镇政府负责乡镇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强化其组织编制乡镇城乡总体规划和村规划。同时,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农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实现了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和规划服务向镇、乡、村的延伸。整合资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直辖以来,重庆市的行政体制调整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不断深化,直辖市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规范。那么,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体制优势,更好地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呢? 启动新一轮机构改革。重庆市整合原市农办、农业局、农机局、农综办设立新农委,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信访、维稳、人民调解、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五位一体”工作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完成705个市属事业单位初步分类。探索建立统筹城乡人才支撑体制。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纳入全国“三支一扶”计划,全年共选派4018名大学生到乡镇党政机关、行政村、学校、农技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重庆市通过合理划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管理权限,着力构建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市级一般性开支占全市支出的比重始终控制在25%以内,财力下沉到区县,并重点向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探索对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整合,启动按竞标方式配置涉农资源的改革。搭建优质服务平台 推动劳务经济发展壮大 劳务经济是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劳动者靠出卖劳务获取收入的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也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劳动力输出获得收益而推动发展的经济。劳务经济的迅速崛起,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步伐,被农民喻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在这“铁杆庄稼”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农民工。农民工是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岀现和必不可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是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特殊群体。重庆作为全国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地之一,农民工问题在全国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搭建服务平台,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推动劳务经济健康发展这一统筹城乡改革主线的主要内容,也是循序渐进解决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步骤。两年来,重庆市围绕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城乡劳务经济发展壮大,着重在促进农民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推进公共服务等平台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四大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几年发展,重庆市基本建立起推进农民工就业的“四大体系”。一是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中,有300个街道(乡镇)、627个社区(村)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联网运行,1026个街道(乡镇)、1615个社区和855个村建立了就业和社保工作平台,有1万余人的基层工作队伍直接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二是职业培训体系。重庆市坚持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大力推动中职教育发展,2008年全市有43.4万名农村学生就读中职学校,100%享受资助政策,其中当年享受资助政策的27.4万人,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三是返乡创业政策体系。在20个区县设立市级返乡创业园区,搭建创业平台。对返乡创业企业,根据其缴纳各项税费的情况,在3年内安排财政补贴进行扶持。对返乡创业重点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对自主创业农民工个人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最高8万元(小企业最高可贷款100万元),并给予80%的贴息。四是服务管理体系。为农民工免费办理居住证,实行“一证式”管理。建成“农民工公寓”30.8万平方米,2008年定点落实农民工子女就读中小学校406所,招收农民工子女19.8万人。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累计向企业收取农民工工资保障金22.9亿元。在“四大体系”的推动下,重庆市农民工就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到2008年底,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78万人,已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52.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完善保障体系,编织覆盖城乡的社会安全网。近年来,重庆市在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推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在制度上真正做到所有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一是在全国率先为农民工“量身定做”社会保险制度。建立了“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建立了“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用人单位未参保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办法,解决1982年以来90万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10多万城镇集体企业未参保超龄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三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共建一个平台,运行两套标准,实行城乡统筹,均衡公共服务”的模式,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将农村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外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四是出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办法。对参保的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和关闭解体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由市和区县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80元,并给予3个百分点的缴费优惠,解决24万关闭解体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11万国有企业“双解”人员等无用人单位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共浴改革阳光。为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重庆市努力提高统筹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快教育卫生科技等事业城乡统筹步伐。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重庆市立足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有效推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首先,均衡义务教育发展,优化配置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就学保障制度,确定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400余所,解决了近20万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其次,加速城乡技能型人才培养。2008年,重庆市率先在永川、渝中、江北、南岸、大渡口、双桥等6个区开展了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再次,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重庆市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大力转化科技成果;扩大科技合作与开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康重庆”。试验区成立两年来,重庆市卫生局以完善服务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保障制度为着力点,加快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卫生统筹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首先,统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2009年投资28936.29万元,其中中央17670万元,支持170个乡镇卫生院、3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56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和污水、环境整治等配套设施建设。其次,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结合“健康重庆”建设,重点支持妇幼保健工作,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城乡孕产妇和新生儿保险,儿童计划免疫从七苗扩大到十四苗,实行全免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免费治疗;农村地区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实行全覆盖,逐年增加生殖健康免费检查项目。再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达到2179万人,参合率93%。财政补助资金采取“当年预拨,当年结算”的方式,确保了基金平稳运转和参合农民医疗费正常报销。积极整合资金,利用农村特困医疗救助资金、残保金和计划生育事业费等,资助生活困难或其他符合政策农民参合。破解土地改革难题 促进土地流转突破创新 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首先必须找准发展引擎。土地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但现实问题是,重庆市主城经济发展所需的土地缺口巨大。2008年,市政府委托西南大学课题组进行《重庆新型土地平衡制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重庆2020年前的土地现实供需缺口达425.29平方公里。与此相反,农村的土地资源却存在大量的浪费和闲置。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流转,但是农民大量土地“流转”后,又会导致种粮面积严重“缩水”。因此,土地流转是一个根本性的改革难题。重庆市进行土地流转方式的重大突破创新,建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的建立,是统筹城乡土地有效利用的新探索。这使重庆市一方面既守住了耕地红线,确保耕地3256万亩不变,年产1100万吨粮食指标不降,另一方面又在土地总量不变、不违反国家土地政策的前提下,做到占补平衡,为经济发展调剂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从而使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重庆市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以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流转方面的各项服务,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布局产业,引导流转。重庆市委、市政府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目标取向定位在产业发展上,及时提出了“135+X”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土地流转。“1”即稳定发展优质粮油。“3”即突出发展生猪、蔬菜、柑橘三大支柱产业。“5”即大力发展林果、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五大特色产业。“X”即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发展1―2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推进全市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来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依托城镇,促进流转。立足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采取“两头抓”的方式。一是城市牵引。放宽“农转非”户籍条件,只要进城务工农民有稳定收入来源、全家已在城镇居住且本人自愿的,即可办理“农转非”。二是农村助推。大力发展都市型、特色型、生态型现代农业,制定规划推进土地流转,引进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和城市工商企业,集中规模经营土地,提高比较效益。培育主体,带动流转。一是培育经营主体。依托龙头企业构建新型园区,由龙头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二是培育流转主体。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农户将土地委托给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流转经营。完善体系,服务流转。截至目前,重庆市已有20个区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2个区县的594个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个区县的3338个村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15个区县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部分土地利用价值较高的地方,已出现了104个土地流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和保障。以“地票”为轴心,探索土地制度改革。重庆市在坚持保证耕地保有量和粮食区域基本自给等“红线”的基础上,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建设用地市场为目标,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土地交易所等改革试点。2008年12月4日,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重庆市农村土地交易所成立。农村土地交易所以“地票”为轴心,逐步建立起一套最大限度发掘农村土地资本价值,促进城乡要素相互流动的新机制,不仅成为农村各类土地交易的平台,而且成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工具和载体。与当前实行的“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政策不同,“地票”是“先造地后用地”,先把农村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才在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耕地面积没有减少。而且,“地票”这种以“先补后占”替代“先占后补”的用地模式,可有效防止现有征地模式“占地在先是刚性的,造地在后是柔性的、时间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弊端,并且,通过 “地票”的收益反馈农村,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自2008年12月4日第一次1100亩“地票”交易和968亩土地承包经营权、3000亩林地承包经营权实物交易后,农村土地交易所又陆续组织了4次“地票”交易。共计交易“地票”34宗,成交面积5800亩,成交金额5亿元。引导城市资源下乡,加大扶农力度。城市资源下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新格局的重要途径。重庆市高度关注城市资本、技术向农村流动的趋势,并已经着手研究制定引导性政策。“我们将利用政策优势,鼓励、引导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优化配置,在土地政策法规和保护农民利益等基本底线前提下,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大力推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动当地农村增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副主任徐强称,2008年试点了10个城市资本下乡项目,今年上报要求试点的项目达250多个。总体看,资源下乡重点项目推进良好,对促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效果积极。在城乡资源的双向对进中,城市资源要素下乡不仅仅是城市资本,还包括人才和金融资本。未来5年,重庆市将累计选派3.2万名大学生到乡镇和村“两委”工作。在农村金融领域方面,重庆市大胆创新,鼓励开发面向农村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促进金融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金融对农村产业的支撑力。后 记 如果说,传统“特区”的设立,主要体现的是把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的 “改革共识”的话,那么重庆“特区”则无疑将成为“新改革共识”的实验区。这种“新改革共识”就是要求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求改革的结果是“共同富裕”。也就是说,改革的“主旋律”将由社会改革目标取代经济改革目标,实现由经济目标主导向社会目标主导的回归。然而,改革必定会触碰既得利益、触碰雷区,闯雷区又怎能不犯错、不付出代价? 因此,与过去的老经济特区不同,中央并未给予“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多少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但却赋予了“先试先行权”,核心就是一种“试错权”。“先行先试权”,这实为改革试验之思想大前提!我们深知,没有突破的胆魄,就没有创新的智慧;而一个没有创新的“试验区”,就没有资格承担起为全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示范的重任。重庆在先行先试中开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局面的实践表明,在改革的“深水区”航行,我们既要激励各级政府及官员,冲破框框,不怕付出代价;还要发挥高度的政治智慧、改革智慧,有破有立,运筹帷幄,让改革向着健康、良性、稳定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为全国特别是中西部探索出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城乡统筹发展调研组 袁赛男 郭小明 吕红娟 张治江 舒胜花 曾西雅)

下载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药产业发展先行先试实施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先行先试“四看四干”心得体会

    先行先试“四看四干” 干部职工话心得 我县自开展先行先试“四看四干”学习活动以来,在干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职工纷纷表示通过学习深受启发,在下步工作中将进一步解......

    先行先试工作讲话通稿(推荐5篇)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先行先试工作 宣讲通稿 今年7月份,我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先行先试工作,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臵,着力打造风清气正......

    民政重大改革项目深圳先行先试

    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日前签订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民政部一些重大改革项目和措施将在深圳先行试验,对深圳市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做好的民政改革事项......

    桐庐推进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工作实施方案(含5篇)

    桐庐县推进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工作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6〕19号)和省卫生计生委、省发改委......

    解读湖北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

    解读湖北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先照后证 网上办税 发布时间: 2014-08-01 06:53:59 来源: 荆楚网 作者:雷闯 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雷闯 昨日,随着一批试点政策的出台,我省......

    扛起先行先试大旗 争当转型跨越尖兵

    扛起先行先试大旗 争当转型跨越尖兵 http://www.xiexiebang.com/ 黄河新闻网 2011-05-17 15:51:46 市委书记田喜荣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激荡起全市330万人民群众重振上......

    xx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8年3月8日)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

    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了认真贯彻党的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廉价的中医医疗服务,根据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