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使
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教字〔2005〕3号
各有关省属高等学校:
为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步伐,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能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学科;培养和集聚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带头人,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形成一批在学科领域内重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和基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省财政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附件: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二○○五年三月十五日
附件: 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
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快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步伐,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省财政从2004年到2007年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能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的重点学科;培养和集聚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带头人,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学科梯队;形成一批在学科领域内重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省产业水平,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心和基地。“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要突出与我省经济建设的关联度,突出学科综合与交叉,强调学科的已有优势和特色,强调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相结合,强调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经费的来源:(1)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2)学校自筹;(3)其他部门或企业投入。
第四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是省属高校,具体内容包括: 实验室建设:用于实验室改造、仪器设备购置、仪器设备维护、图书资料订购等;
队伍建设: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梯队的培养;
开放基金:用于围绕本学科前沿领域,面向国内外开展前瞻性学术研究; 学术交流:用于国际合作交流、承办学术会议。第五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
(一)集中投入的原则。围绕提高省属高校重点学科水平的目标,重点投入。
(二)公平公开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校竞争。
(三)讲求效益的原则。建立相应的绩效考评机制和奖惩制度。对项目进行绩效考核,上一期的执行情况作为资金分配的因素。
(四)鼓励创先的原则。力求创全国先进水平,以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点的综合性指标。
第六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
(一)用于实验室建设的经费不低于70%,其中用于实验室改造的经费不超过3.5%;用于队伍建设的经费不超过20%;用于开放基金的经费不超过5%;用于学术交流的经费不超过5%。
(二)“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学校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对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单独核算,并严格按规定用途控制反映经费支出情况。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以下各项支出:罚款、捐款、还贷、出借、赞助支出、对外投资支出及与“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无关的其他开支。
(三)未完成的年度结余经费结转下一年继续使用。建设项目因故终止,必须对账目、资产等进行清理,剩余经费按原渠道归还。
(四)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课题研究目标、重大技术路线或主要研究内容发生重大调整对建设经费使用造成较大影响时,可以对经费使用进行调整,但必须按申报程序上报审批。
第七条 “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的申报与确定
(一)申请“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的高校,应按照《浙江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和“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申请报告,说明项目具体内容、详细的经费预算和分年度实施计划等情况,并填写《浙江省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申请表》,同时抄送省财政厅一份。
(二)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学校报送的“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申报材料及专项资金的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审,提出立项评审意见,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确定“重中之重学科”补助金额,报省政府批准。
(三)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与项目学校签订《“重中之重学科”建设任务书》,以增强对高校的约束和激励。
第八条 项目学校要严格按照经批准的项目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落实学校自筹资金,进行基地建设。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
第九条 建立项目进退机制和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在建设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执行进度和当年资金预算内容,但需按程序报经批准。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将组织对“重中之重学科”建设情况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年度考核建设经费使用不合格的予以警告并限期纠正;连续两年不合格的取消建设资格。
第十条 为保证“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预期效益,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对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考评。项目学校应根据经批准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分年实施计划,每年上报项目年度实施情况。在学科建设任务完成后,应对照项目预期建设目标和效益,上报项目实施总结报告。在此基础上,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评定结果不合格的,视未完成建设目标情况,相应扣回财政补助资金。
第十一条 建立激励机制。对没有列入“省属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的学科,通过学校自筹资金建设,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的,省财政给予适当奖励。第十二条 项目学校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专项资金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第427号令)有关规定处理,并对有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主题词:教育
经费
管理
办法
通知
浙江省财政厅办公室 2004年3月21日印发
第二篇: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安阳师范学院文件
安阳师范学院
关于印发《安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
使用与管理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人文管理学院:
《安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已经学校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安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二○○九年七月十三日
院政〔2009〕82号
附 件
安阳师范学院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
第一条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为了保证有限的学科建设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用好管好我校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从财力、物力上保证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保障重点学科建设的有序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学科是指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校级重点扶持学科。
第三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来源
1.省教育厅下达的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 2.学校为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投入的配套、资助经费; 3.学校用于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经费; 4.学校用于重点学科建设的其它经费。第四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
1.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划拨和使用对象是已经确定为省级或校级的重点学科;
2.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必须在对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经费预算的基础上进行;
4(6)重点学科申报、评估论证费等费用;(7)其它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日常管理费用
日常管理费用含办公用品费、打印复印费、接待费、交通费等。其中接待费开支控制在下拨总经费的10%以内。
(8)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15%由所在院(部)用于与重点学科建设相关的费用支出;
(9)重点学科建设经费不得用于土建、房屋装修、购置办公电脑、打印机、空调、办公桌椅柜等基本建设以及非学术性出国考察、个人补贴和劳务费等支出;
(10)重点学科经费的5%可机动使用,以上各经费比例原则上不得挪用。
第六条
用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固定资产,均应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办理采购、入库手续,作为国有资产统一管理,精心维护,合理使用。
第七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管理与监督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由重点学科带头人负责,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由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财务处监督使用。财务处根据学科建设办公室的经费安排,设置账目,发放“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本”。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出须由学科带头人、重点学科所在单位负责人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签字,3000元(含3000元)以上的支出,须主管校领导或校长签批。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报销必须符合财务规定。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支出应按和项目进行归集和决算,向财务处报送,接受审计监督。
第八条
各重点学科应按向学科建设办公室上报: 1.当年资金使用情况明细表;
2.对下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的初步计划及存在的问题。第九条
学校每年组织校学术委员会对各重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根据检查考核情况决定下一的经费资助力度。对完成任务情况好的重点学科予以奖励。对完成任务情况差的重点学科,视具体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改、减少资助、停止资助、直至撤销重点学科资格。
第十条
对目前尚无重点学科的院(部),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划拨到各院(部)用于培育重点学科的建设经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此前的有关文件与本办法有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学科建设办公室、财务处负责解释。
第三篇:关于印发《浙江省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
行)》的通知
浙国资发〔2008〕6号 关于印发《浙江省省属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属企业:
为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全面预算行为,使全面预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浙江省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现将该试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并及时反映执行中的情况和问题。
二○○八年八月二十一日
浙江省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规范全面预算行为,使全面预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参照《中央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组织、编制、报告、执行、调整与监督(控制)等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全面预算是指省属企业通过货币形式表现预算内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资本运营等各方面的总体计划,并按管理层的要求和财务制度的规定而形成的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附表及编制说明书。
全面预算报告是指反映省属企业预算内企业经营效益、资本运营、现金流量等重要事项预测情况的文件。
第四条 省属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战略导向,科学管理;
(二)目标控制,分级实施;
(三)注重效益,防范风险;
(四)责权对等,总量平衡。
第五条 省属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确保企业预算内目标利润实现的重要措施,是强化资本、人本、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的有效工具。
第六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全面预算编制、报告、执行、调整与监督(控制)工作,完善全面预算工作体系,推进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第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以及省国资委监督管理工作要求,以统一的编制口径、报表格式和编报规范,向省国资委报送全面预算报告。
第八条 省国资委依据本办法对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报告及执行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和引导企业切实建立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各级责任体系。
第二章 工作组织
第九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做好全面预算工作,建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人员,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协调,完善编制程序和方法,强化执行监督。
第十条 省属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成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其成员应由企业经营班子以及各主要部门负责人等组成,主任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
预算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拟订本企业全面预算编制与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二)制定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三)审议本企业全面预算方案和全面预算调整方案;
(四)协调解决本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五)根据全面预算执行结果提出考核和奖惩意见;
(六)落实出资人等机构有关预算管理的要求。
第十一条 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机构,由省属企业内部计划、生产、市场营销、投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审计、财务、企业管理等职能部门组成,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牵头,机构负责人由分管财务的企业领导担任。在预算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组织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工作。
省属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组织企业全面预算的布置、编制、审核、汇总及报送工作;
(二)负责下达经预算委员会审核董事会批准的全面预算指标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对预算执行单位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四)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审核编制本企业全面预算调整方案,报预算委员会审议;
(五)协调解决本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
(六)负责对本企业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按预算管理办法的规定对预算执行单位执行结果进行考核。
第十二条 省属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和控制子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基建项目等为全面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在预算管理机构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开展全面预算工作,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全面预算方案。
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单位全面预算编制和上报工作;
*二)负责将本单位全面预算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
(三)按照授权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各项预算,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解决全面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预算调整建议;
(四)及时总结分析本单位全面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并组织实施考核和奖惩工作;
(五)配合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做好企业预算的综合平衡、执行监控等工作。
第三章 全面预算编制
第十三条 省属企业应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分析预测未来经营环境和形势,按照先进性与可行性兼顾、整体规划与具体计划衔接和外部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结合的原则,确定科学的预算目标。合理配置内部资源,实行总量平衡,做好预算目标分解、协调和落实工作。
第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将全面预算执行单位的全部经营活动纳入全面预算编制范围。
省属企业应根据当年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在四季度研究确定下一的预算目标并组织编制。
第十五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以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资金流量为核心指标,结合各自的经营特点,合理设计基础指标体系,注重预算指标的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 省属企业应根据自身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零基预算、概率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并积极开展与行业先进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的对标。
第十七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国资委相关规定,加强对外投资(包括股票、委托理财、期货<权>及衍生品)、收购兼并、固定资产投资等投资业务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控制。
资产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明显下降以及投资回报差的企业,应当严格控制投资规模;不具备从事高风险业务条件、发生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不得安排高风险业务的投资预算。
第十八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正确预测预算现金收支、结余与缺口,合理规划现金收支与配置,加强应收应付款项的预算控制,增强现金保障和偿债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第十九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合理制定成本费用开支标准,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规模,加强投入产出水平的预算控制。除政策性因素外,对于成本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经营效益下滑的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编制应当突出降本增效,适当压低成本费用的预算规模。
第二十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注重防范财务风险,严格控制担保、抵押和金融负债等规模。
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偿债压力的省属企业,应当适当压缩融资预算规模;担保余额相当于净资产比重超过50%或发生担保履约责任形成重大损失的省属企业(除投资类省属企业外),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担保预算。省属企业原则上不得安排对非国有企业的担保预算。
第二十一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应当将逾期担保、逾期债务、不良投资、不良债权等问题的清理和处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消化潜亏挂账,合理预计资产减值准备,避免出现新的潜亏。
第二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以产权为纽带的财务管理关系,层层组织做好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全面预算编制工作。
第二十三条 省属企业预算编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工作程序:
(一)预算委员会及预算管理机构先提出下一本企业预算总体目标和要求;
(二)省属企业所属各级预算执行单位根据预算总体目标和政策,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后,上报本单位预算目标和方案;
(三)省属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对各级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目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调整意见反馈给有关执行单位修正;
(四)在有关执行单位修正的基础上,省属企业预算管理机构编制企业预算方案,报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全面预算目标对企业预算方案进行审议,并提交董事会会议或总经理办公会议审议批准;
(五)全面预算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各预算执行单位按照法定程序确认后执行。
第四章 全面预算报告
第二十四条 省属企业根据省国资委统一印发的报表格式、编制要求,编制企业全面预算报告,并在当年2月底前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报告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全面预算报表;
(二)全面预算编制说明;
(三)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五条 省属企业全面预算报告应当加盖企业公章,并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财务负责人(或总会计师)、预算管理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
第二十六条 省属企业全面预算报表重点反映以下内容:
(一)省属企业预算内预计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规模、质量及结构;
(二)省属企业预算内预计实现经营成果及利润分配情况;
(三)省属企业预算内为组织经营、投资、筹资活动预计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
(四)省属企业预算内预计达到的生产、销售或者营业规模及其带来的各项收入、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人工成本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
(五)省属企业预算内预计发生的产权并购、长短期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资金来源;
(六)省属企业预算内预计对外筹资总体规模与分布结构;
(七)省国资委要求上报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对全面预算报表编制及全面预算管理有关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全面预算编制说明书应当反映以下内容:
(一)预算编制工作组织情况;
(二)预算编制基础、基本假设;
(三)预算内生产经营主要预算指标分析说明;
(四)预算执行保障措施以及可能影响预算指标事项说明;
(五)其他需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规定组织开展所属单位全面预算报告收集、审核、汇总工作,并按时上报全面预算报告。企业除报送集团合并全面预算报表及有关材料外,还应当附送企业本部及二级子企业的分户全面预算报告电子文档;三级及三级以下企业的全面预算数据应当并入二级子企业报送;上市子公司、金融子企业及其他重要子企业不分级次均应填报全面预算报表,并上报分户数据电子文档。
第二十九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照下列程序,以正式文件向省国资委报送全面预算报告:
(一)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全面预算报告,应当经董事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省国资委;
(二)尚未设董事会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的全面预算报告,应当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后与审议决议一并报送省国资委;
(三)国有控股公司的全面预算报告,在董事会形成决议前应由国有产权代表将全面预算报告提交省国资委征求意见,再经董事会审议并提交股东会批准后抄送省国资委。
第三十条 省国资委根据情况对企业全面预算进行审核。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应要求企业及时整改;对于严重脱离实际、各相关预算指标不衔接的,应要求企业重新编制上报全面预算报告。
第五章 预算执行、监督与调整
第三十一条 省属企业应当及时将预算执行单位的重点预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将分解下达的预算指标细化为季度、月度预算,层层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将细化的指标作为预算期内组织、协调各项经营活动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 省属企业应当严格执行经核定的全面预算,切实加强投资、融资、担保、资金调度、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重大事项以及成本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明确超预算资金追加审批程序和权限。
第三十三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企业全面预算报告和分析制度,对影响全面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分析预算执行差异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第三十四条 省属企业应当组织全面预算审计,发现并督促整改全面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全面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第三十五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的弹性预算机制,对于不影响全面预算总目标的内部项目之间的调整,可以按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执行,鼓励预算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
第三十六条 省属企业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形之一,导致预算编制基本假设发生重大变化的,可予以调整:
(一)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
(二)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三)国家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四)企业发生分立、合并等重大资产重组行为。
第三十七条 省属企业应当按全面预算编报程序将预算调整情况及时报国资委备案。具体备案内容包括:
(一)主要财务指标的调整情况;
(二)调整的原因;
(三)预计执行情况及保障措施。
第三十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建立全面预算执行结果考核制度,将全面预算目标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及奖惩范围。
第三十九条 省属企业半、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应当于当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以正式文函形式上报省国资委。执行情况报告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半、全面预算执行情况表;
(二)执行情况说明;
(三)其它相关材料。
第四十条 省属企业应当在预算终了,认真总结全面预算工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分析全面预算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差异程度和影响因素,研究制定改进措施。
第四十一条 省国资委对省属企业全面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章 奖 惩
第四十二条 省属企业负责人、分管财务的企业负责人(或总会计师)应当对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报告、执行和监督工作负责;企业负责人、分管财务的企业负责人(或总会计师)、预算管理机构负责人对全面预算编制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完整性负责。
第四十三条 省国资委将对省属企业全面预算的组织、布置、编制、上报、执行、控制、监督和考核等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全面预算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质量评估,对整体质量高的省属企业将予以表彰。
第四十四条 省属企业不按时上报全面预算报告或者上报全面预算报告不符合统一编制要求、存在严重质量问题,或全面预算执行监督不力的,省国资委将责令整改。
第四十五条 省属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或者上报的全面预算报告与内部全面预算不符的,省国资委将给予通报批评。
第四十六条 省属企业编制全面预算主要指标与实际完成值差异较大的,应向省国资委作出专项说明;无正当理由的,除影响当年企业全面预算报告质量评估成绩外,省国资委将给予警示。
第四十七条 省国资委工作人员在企业全面预算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导致重大工作过失或者泄露企业商业秘密的,视情节轻重予以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省属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规定制定本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制度。
第四十九条 各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相关工作办法。
第五十条 本规定由省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预算管理 办法 通知
抄送:国务院国资委;省政府办公厅;各市国资委(办);
义乌市国资委。
委内分送:委领导,各处室、直属各单位。
省国资委办公室 2008年8月21日印发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四篇:关于印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浙卫发[2011] 166号
各市、县(市、区)卫生局,省级医疗卫生单位:
为加快推进我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和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二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我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学科管理水平,适应“十二五”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发展要求,强化医学重点学科对全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是以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在本地区或本单位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中发挥较强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具有领先优势和创新示范效应的医学学科。
第三条 省卫生厅根据医学科技发展规划和学科区域布局,坚持“创优扶强、分类指导、学科交融、区域均衡”的原则开展各级各类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省医学重点学科包括重点学科群、支撑学科、创新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县级龙头学科和其他已授牌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含扶植学科)。
第四条 医学重点学科群是以相关医学研究领域为目标,统筹配置省、市、县学科资源,积极引导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同步开展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一项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学科群以省医学重点学科为牵头,市级医学重点学科为纽带,县级医学重点学科为基础,通过政府主动设计、单位重点实施,开展资源整合的重点学科建设,形成互助共享、协同发展的学科生态链模式。
第五条 支撑学科是针对已授牌的医学重点学科(含扶植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开展择优滚动支持的医学学科。支撑学科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规模,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梯队,在我省学科发展中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对我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持续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六条 创新学科是根据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旨在重点培育我省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薄弱,但学科特色鲜明、前景较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医学学科。创新学科一般应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前沿学科、新兴学科,并未曾纳入过任何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及实验室建设计划。
第七条 省市共建学科是为促进市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而开展的学科建设工作。学科建设采取省市共建的形式,学科经费由地市安排,学科管理纳入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统一管理。一般情况下,每个地市同时在建的省市共建学科总数不得超过5个。省市共建学科在建设期满,验收合格后可申报支撑学科。第八条 县级龙头学科是为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促进县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而开展的一项学科建设工作。龙头学科建设由省卫生厅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学科在县域内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九条 其他已授牌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含扶植学科)是指曾被纳入省卫生厅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通过三年建设,已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验收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省卫生厅对该类学科按照“发挥优势、凝聚特色、汇聚人才、优胜劣汰”的要求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由省卫生厅根据学科建设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成立有关学科建设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开展学科规划、咨询、帮扶和督导工作,并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学科评审评估工作。
第二章 申报与评审
第十一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申报工作由省卫生厅组织,并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具体实施。省卫生厅根据学科建设工作总体安排,定期发布申报通知和指南。各市县卫生局根据申报要求,认真组织好本地区的学科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的申报采取“自主申请、网络填报、分级审核、统一受理”的要求进行。各申报学科按要求在“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申报备案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以下简称“学科申报备案系统”)中在线填写申报书,经承担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后,上报省卫生厅。省级单位可根据要求直接申报。
第十三条 省卫生厅负责制订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对申报学科开展综合能力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申报学科的评审评估。在综合能力评价和专家评审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纳入建设计划的重点学科,并对外公布。
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
第十四条 省卫生厅与纳入建设计划的学科建设承担单位统一签订《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合同书》。各单位依据学科建设合同书确定的目标和考核指标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第十五条 省卫生厅负责重点学科建设的政策制定、综合管理,并全面指导全省医学学科建设工作,委托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指导学科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各市县卫生局负责学科建设配套政策的制订与执行,协调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学科建设承担单位要根据合同书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按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
第十六条 省卫生厅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学科备案管理和综合评价工作。纳入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各类重点学科群、支撑学科、创新学科、省市共建学科和县级龙头学科应根据学科管理的统一要求,通过“学科申报备案系统”开展学科的申报、检查、验收和各项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对已授牌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扶植学科),省卫生厅将继续进行学科跟踪管理。该类学科应通过“学科申报备案系统”,按要求每年填报学科建设基本情况,如实反映学科建设全貌。省卫生厅将根据学科建设评价情况,在科研平台项目、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安排等方面择优资助建设成绩突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备案重点学科。对未按要求进行备案,学科建设停滞的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经审查情况属实者,省卫生厅可以撤销其荣誉称号。
第十八条 省卫生厅对未纳入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其他各级各类重点学科采取“备案制”管理,鼓励该类医学学科积极在“学科申报备案系统”中进行学科备案和学科管理工作。对通过管理系统开展备案、评价和管理的其他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省卫生厅将对其进行跟踪管理和评价。未开展备案工作的学科将不得申报下一轮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
第十九条 重点学科所在单位应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内部管理,择优选配学科带头人,按要求落实学科建设配套经费,并在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指标、学科支撑保障条件等方面对重点学科给予倾斜与扶持。
第二十条 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指导专家的作用,充分依托省内外一流专家的智力优势,在发展规划、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和指导,高起点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应围绕发展学科业务、培养学科人才、加强技术引进推广、加大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水平等方面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巩固已有基础,发展创新成果,扩大学科品牌,同时不断加强学科管理与制度建设,逐步形成科学、规范、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机制。
第四章 评估与验收
第二十二条 纳入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学科应接受政府部门委托组织的评估验收工作。评估验收工作从形式上分可分为指标评估、会议评估和现场评估;从时间上分可分为评价、中期检查和终末验收。
第二十三条 指标评估是指学科在完成登记备案后,由计算机根据备案内容自动对学科进行综合测评,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队伍、科研能力、业务水平、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并由计算机自动形成量化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 会议评估是指根据学科管理的实际需要,统一组织学科进行集中汇报答辩,并由评估专家根据会议评估指标要求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会议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学科建设方案是否科学可行、经费预算和使用是否高效合理、建设成果是否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第二十五条 现场评估是指组织专家到学科现场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实学科建设资料成果、检查学科配套政策、查验学科场地设备、核实学科经费使用情况,并由专家根据现场评估指标要求形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六条 评价一般采取指标评估方式。所有申请备案和在建的重点学科应在“重点学科申报备案管理系统”中,按要求将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填报,填报的内容为自然学科建设情况数据。学科填报应在下一1月底前完成,逾期视为未填报。“重点学科申报备案管理系统”将根据学科填报数据自动形成指标评估结果。
第二十七条 中期检查一般采取会议评估方式。重点学科建设中期,省卫生厅根据学科管理的实际需要,可组织开展学科中期评估。中期评估的主要内容是学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中期评估的主要方式是会议评估。
第二十八条 终末验收采取指标评估、会议评估和现场评估相结合方式。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完成后,省卫生厅可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和有关专家对学科建设情况开展全面的验收评估。终末验收评估结果应全面反映学科建设期间的总体情况。
第二十九条 终末验收完成后,第三方中介机构应形成学科建设的综合评分结果,对学科建设成绩进行总体排名,并将结果报送省卫生厅。省卫生厅根据学科终末验收成绩和排名,决定是否对学科进行挂牌和滚动支持。
第三十条 重点学科应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应按要求填报学科建设情况,如实上报有关学科建设数据。对未按要求填报信息、未按规定接受中期评估和终末验收的学科,省卫生厅将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延长建设年限、撤销建设资格或暂停省卫生厅各类科技计划申报资助等。
第三十一条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重点学科终末验收视为不合格:
一、学科综合评分位于所有学科的后10%,且建设任务、目标完成不到60%。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
三、未经同意擅自变更学科群建设承担单位、学科带头人和任务书内容等
四、财务审查不通过的。
五、超过建设周期半年以上未完成建设任务,并事先未作说明和申请延期的。
六、存在科研不端行为,违反医学伦理规定的。
第三十二条
未纳入省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的备案学科绩效评估工作采取指标评估方式,评估结果仅供学科评价参考。评价优秀的备案学科,经现场核实和专家评估,将择优纳入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统一管理,并优先安排学科建设经费。对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存在弄虚作假的备案学科,省卫生厅将视情况给予通报批评、不得申报省医学学科建设计划或暂停省卫生厅各类科技计划申报资助等。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三十三条 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列入建设计划的学科经费由省卫生厅一次核定,分拨款,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按不低于1:1的比例予以配套,学科建设承担单位按1∶3的比例予以配套。省市共建学科经费投入力度和配套政策由市卫生局确定,一般财政投入不低于3年30万元。
第三十四条 省卫生厅鼓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和重点学科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学科建设经费,努力加快学科、项目、人才、基地统筹发展。
第三十五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合理有效”的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加强对重点学科经费的使用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经费使用需符合各级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 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设备材料费用(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人才培养交流费用(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学科支撑费用(燃料动力费、维修费、办公及印刷费、水电气燃料费、物业管理费、图书资料费)等。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应当在申请预算时单独列示和核定。
第三十七条 重点学科建设期满后,学科所在单位应按规定编制学科经费财务决算报告,重点学科群需出具经费专项审计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应连同学科验收申请书一并上报。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对在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省卫生厅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九条 各类重点学科具体建设要求可相应参照《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建设管理办法》、《浙江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等,其中与本办法有冲突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原《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浙卫〔1997〕235号)同时作废,有关事项由省卫生厅科教处具体负责解释。
第五篇:关于印发浙江省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浙江省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财教字〔2009〕197号
各市、县(市、区)财政局、教育局:
为规范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加快推进我省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特制定《浙江省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
浙江省财政厅 浙江省教育厅
二○○九年九月十九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推进学前教育发展,提高我省学前教育质量,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政发〔2008〕81号),省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财政设立的、面向全省所有学前教育机构的专项补助资金。
自2009至2012年,省财政每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
第三条 专项资金补助范围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幼儿园升等奖励、幼儿园教师培训。第四条 专项资金应按规定用途使用。
(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和幼儿园升等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设施改造和玩具教具、图书资料、仪器设备添置;
(二)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用于幼儿园日常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开支;
(三)幼儿园教师培训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与幼儿园教师培训相关的业务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专项资金不得用于与以上项目无关的支出。
第五条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幼儿园升等奖励按以下标准进行奖、补。
(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对当年新建或改建完成并经有关部门验收评估达到省三级标准的乡镇中心幼儿园,根据幼儿园的不同规模,给予一定的奖励性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班2万元(12班以上规模的幼儿园按12班计算,每班人数原则上应不低于20人)。
(二)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对保教费(不含伙食费)在120元/月及以下的省三级幼儿园和准办园,按上学年末实际在园幼儿数每生每年给予100元的教育经费补助。
(三)幼儿园升等奖励。对所有由“准办园”升等为“省三级”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根据幼儿园的不同规模,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标准为每班奖励0.5万元(12班以上规模的幼儿园按12班计算,每班人数原则上应不低于20人)。各市、县(市、区)等级幼儿园根据《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试行)》转评为同等级的省级幼儿园,不视为晋升等级,专项资金不予奖励。以上三个项目所需经费由省财政与市县财政分担,分县补助比例见附件1。
第六条 幼儿园教师培训所需经费由省财政与市县财政分担。省财政根据确定的培训费结算标准、培训人数安排补助经费。
幼儿园教师培训包括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培训、乡镇中心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培训、幼教教研员或培训者培训。
第七条 市县教育、财政部门和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为专项资金申请人。
申请人应于每年9月底前将本辖区内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社会力量办园升等奖励、教师培训情况等经费申报材料(见附2、3、4、5、6)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审核。
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奖代补、低收费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补助、社会力量办园升等奖励的省财政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根据标准和经费分担机制下达市县。
幼儿园教师培训补助经费,由省财政厅按当年培训情况结算省补助资金,按培训计划预拨下省补助资金。其中,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培训补助资金下达到市县;省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含园长培训和培训者培训)经费直接下达到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当年实际支出小于预计数的,省财政按实结算补助资金;实际支出大于预计数的,按预计数结算补助资金。
第八条 专项资金补助的玩具教具、图书资料、仪器设备购置、园舍改造及培训服务等项目,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应当由县级有关部门按规定实施政府采购。
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原则上按自愿、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培训承办单位要根据培训计划和任务,勤俭办学。培训承办单位应在每个培训班结束后15天以内,将培训经费结算情况报省教育厅备案,原则上每个培训班培训经费结余额不得超过总额的5%,否则取消以后承办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资格。
第九条 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截留或挪用。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和社会监督。
第十条 市县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县教育部门应严格按照《浙江省幼儿园申办审批办法(试行)》和《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试行)》的规定,加强本辖区内幼儿园的管理,建立幼儿园基本情况台账。
第十一条 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由县级以上财政、教育部门组织。省财政厅会同省教育厅将组织力量对各地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评价结果将作为以后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弄虚作假骗取、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除追缴专项资金、取消以后专项资金补助外,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1:
分市县补助比例
泰顺县、松阳县、庆元县、开化县、文成县、景宁县,省财政补助比例为100﹪;
龙泉市、仙居县、缙云县、常山县、天台县、淳安县、遂昌县、磐安县、云和县、岱山县、洞头县、嵊泗县、江山市、永嘉县、龙游县、苍南县、青田县、武义县、衢州市、丽水市,省财政补助比例为90﹪;
三门县、安吉县、舟山市、金华市、平阳县、兰溪市,省财政补助比例为80﹪; 嵊州市、临海市、浦江县、东阳市、桐庐县、建德市、新昌县、临安市,省财政补助比例为60﹪;
诸暨市、永康市、上虞市、德清县、长兴县、海盐县、富阳市、嘉善县、桐乡市、海宁市、平湖市、玉环县,省财政补助比例为40﹪;
瑞安市、乐清市、温岭市、义乌市、绍兴县、湖州市、台州市、嘉兴市、温州市、绍兴市、杭州市,省财政补助比例为20﹪;
宁波市及所属县(市、区),由宁波市解决。
主题词:教育
资金
管理
办法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