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浮来山镇荆家庄村新建塘坝项目建议书
莒县浮来山镇邢家庄村新建塘坝
及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
一、基本情况
邢家庄村地处莒县浮来山镇西南部,浮来山脚下。全村共有685户,2156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该村现有大口井1眼,由于多年失修,工程已不能正常使用。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现有水利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为适应当前形势,提高该村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修建新的水源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已成当务之急。经水利部门组织专家勘察论证,拟在村西北沟内新建塘坝1座,可解决全村灌溉问题。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邢家庄村位于浮来山镇西南部2公里处,该区域属石灰岩地貌,土地脊薄,地力条件较差。多年来,该区域的农作物主要以地瓜、花生为主,多数土地靠天等雨,产量低而不稳,村民收入微薄,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效优质作物的普及,缺水已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为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的产出率,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兴建水源工程已成当务之急。由于地质构造原因,该区域地下水奇缺,解决本村灌溉问题,只能 靠拦截地表径流,经县、乡水利技术人员多次勘测论证,确定在村西北沟内新建塘坝1座,该工程完成后,一是解决本村灌溉用水的需要,同时该村经济作物项目区基本在该工程的灌溉控制范围之内,可大大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使村民早日脱贫奔小康。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该村群众种植粮油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效益很低,而发展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土地的产出效益是种植粮油作物的两倍,因此,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可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工程建设的可行性(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邢家庄村塘坝的兴建,全村干部群众非常拥护,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及群众代表为成员负责该工程的实施。
(2)、群众认识到位
近年来,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群众尝到了甜头,干部群众普遍意识到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要以可靠充足的水源条件为基础。群众认识到位,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项目投资概算
该工程计划静态总投资80.7万元(详见投资概算表)。
四、项目资金筹措
由于该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申请上级扶持70万元,项目区自筹10.7万元。
五、项目建设方案
(一)工程规划
本工程从沟道梯级拦蓄入手,充分利用沟道径流,在沟道集中处建一粘土心墙沙壳坝,拦蓄地表水,同时以新建塘坝为水源,配套防渗渠以保证本区域的土地灌溉。
(二)工程内容
1、新建塘坝1座,坝体为粘土心墙沙壳坝,坝长250米,坝高15米,坝顶宽4米,底宽56.5米;
2、新修防渗渠3500米。
(三)施工组织形式
为保证本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县水利局负责人任组长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的施工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所有工程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采取工程建设法人制、招标制、管理合同制。
六、项目建后的管护方案
项目建成后,对项目工程实行租赁或承包管理,按用水量计收水费,充分发挥工程的长效性。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工程完成后,年可增加可利用水20万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500亩,发展经济作物150亩,年共增加经济效益30.5万元。
2、社会效益
工程建成后,可发展节水灌溉,为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发展起到典型带动作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3、环境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篇:郝家庄村养殖小区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摘要
1、项目名称 :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养殖小区建设项目
2、项目申报单位: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委会
3、项目负责人:安国兆
4、联系电话:***5、建设性质:新建
6、项目具体地址:吕梁市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
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16万元,争取上级投资50万元,郝家庄村委及养殖户自筹66万元。
8、建设内容及规模:牛舍1620平方米;饲料加工、兽医室等用房291平方米;青贮池2700立方米;草棚400平方米;围墙326米;粪污处理场300平方米,机械设备4台。
二、郝家庄村基本情况
郝家庄村位于麻地会乡的阳疙台沟内,距省道祁方线4公里,全村人口303户,838人,其中劳动力560人,有耕地2900亩(其中旱坪地500亩),荒山荒坡9000余亩,全村目前有养牛户110户,存栏牛223头,有养猪户4户,存栏肉猪30头,有养鸡户1户,存栏蛋鸡900只,201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是一个典型的以农牧产业为主的山村。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通过该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该村丰富的牧业资源优势,进一步壮大以肉牛为主的养殖产业。
2、该村位处省属阳圪台林区内,是全县退耕还林和生态植被保护的重点区域,通过该项目建设,可以引导养殖户转变饲养方式,实施舍饲圈养,以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林牧业的协调发展。
3、该项目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县“三项整治”工作的需要,通过该项目建设,可以扭转目前存在的人畜混杂居住,养殖污染源和动物疫病无法控制的局面,有利于创造整洁、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
4、该村及周边村庄有着丰富的玉米秸秆资源,有可利用的打草牧坡地2340亩,距村5公里有饲料加工场一个,完全可以保证舍饲圈养的饲草需求。
5、郝家庄村委会是一个领导班子健全,富有号召力和威信的领导班子,已经为实施畜禽集中养殖落实了31亩养殖小区建设用地,并将为养殖小区建设提供通水、通电等保障。
6、该项目已初步与省科协达成了帮扶意向,省科协将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扶持。
四、项目方案设计
1、建设目标:通过建设圈养牛舍,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吸纳全村100户养牛户220头牛入驻养殖小区进行舍饲养
殖,到2015年,养殖小区年牛饲养量达到500头,户均饲养5头,年养殖小区出栏肉牛300头,户均出栏3头。并带动当地农民实施标准化舍饲养牛,从品种、饲养、管理、育肥等方面进行综合技术推广,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养牛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道路迈进。
2、项目实施地点:项目选择在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建设。
3、技术措施
(1)选用西门答尔改良牛或良种黄牛作为架子牛进行育肥
(2)科学组织日粮,配置营养平衡的日粮,提高饲料的适口性、采食量、养分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3)以防疫和免疫为安全保障,以无公害饲草料为基础,应用科学的育肥方法和技术手段,以生产安全、优质的高档牛肉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
(4)切实加强环境控制和饲养管理。养殖场要在区畜牧部门登记备案,并按规定建立健全养殖、防疫等档案。
4、实施内容及投资估算
(1)土建工程
牛圈舍1620平方米,投资65.4万元;
饲料加工房91平方米,投资5.3万元;
兽医室、消毒室、办公室、饲养员室等200平方米,投
资11.1万元;
草棚400平方米,投资8万元;
青贮池2700立方米,投资16.2万元;
粪污处理场300平方米,投资1.5万元;
围墙326米,投资4万元;
水电接入投资3万元;
以上小计投资114.5万元。
(2)机械设备购置
饲草揉碎机2台,投资0.6万元;
切草机2台,投资0.9万元;
以上小计投资1.5万元
5、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116万元,争取上级投资50万元,郝家庄村委及养殖户自筹66万元。
五、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结合当前该村养殖现状和资金投入困难的实际,该项目建设规划为三个阶段分三个完成。具体规划进度为:
1、第一阶段:为2011年6月—2011年10月。完成牛舍建设810平方米、草棚建设400平方米,饲养员室建设45.5平方米,围墙建设326米及水电接入和大门等,完成投资50万元。
2、第二阶段:为2012年3月—2012年10月。完成牛
舍建设810平方米、饲养员室建设45.5平方米,完成投资35.7万元。
3、第三阶段:为2013年3月—2013年10月。完成青贮池建设2700立方米,办公室、兽医室等建设109平方米,饲料加工房91平方米,粪污处理场建设300平方米;购置饲草揉碎机2台,切草机2台,完成投资30.3万元。
六、项目效益评价
1、经济效益
年出栏肉牛300只,产值165万元;可实现利润60万元,每户入驻养殖户户均年可获利0.6万元,人均年可增收0.15万元。
2、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粗放养殖的落后生产经营观念,积极投身种草养畜工程,缓解草地承载压力,保护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通过青贮、氨化等技术的利用,不仅提高养殖效益,还可减少因秸秆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秸秆过腹还田,可为种植业提供更多的肥料,保证了饲草料基础,促进了农牧业的良性循环。
3、社会效益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肉牛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将推动全县草食畜舍饲圈养发展进程,有力地配合封山禁牧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工程的实施,带动牧
草开发利用、饲料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附件:方山县麻地会乡郝家庄村养殖小区建设规划平面布局图
第三篇:小店镇吕东村新建塘坝项目建议书
莒县小店镇吕东村新建塘坝
工程项目建议书
一、基本情况
吕东村地处莒县小店镇东北部,全村共有396户,1165口人,耕地面积1050亩。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现有水利设施已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需要,严重制约了该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为适应当前形势,提高该村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群众收入,修建新的水源工程扩大灌溉面积已成当务之急。经水利部门组织专家勘察论证,拟在村东南沟内新建塘坝1座,可解决全村灌溉问题。
二、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吕东村位于小店镇东北部4公里处,该区域属石灰岩地貌,土地脊薄,地力条件较差。多年来,该区域的农作物主要以地瓜、花生为主,多数土地靠天等雨,产量低而不稳,村民收入微薄,而且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效优质作物的普及,缺水已严重制约着该村经济的发展。为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增加土地的产出率,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兴建水源工程已成当务之急。由于地质构造原因,该区域地下水奇缺,解决本村灌溉问题,只能靠拦截地表径流,经县、乡水利技术人员多次勘测论证,确定在村东南沟 内新建塘坝1座,该工程完成后,一是解决本村灌溉用水的需要,同时该村经济作物项目区基本在该工程的灌溉控制范围之内,可大大促进本村经济的发展,使村民早日脱贫奔小康。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长期以来,该村群众种植粮油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效益很低,而发展高产高效经济作物,土地的产出效益是种植粮油作物的两倍,因此,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节水灌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保证。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该项目的实施,可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同时可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建设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工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可行性
(1)、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吕东村塘坝的兴建,全村干部群众非常拥护,积极参与,项目实施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及群众代表为成员负责该工程的实施。
(2)、群众认识到位
近年来,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群众尝到了甜头,干部群众普遍意识到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要以可靠充足的水源条件为基础。群众认识到位,为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项目投资概算
该工程计划静态总投资 万元(详见投资概算表)。
四、项目资金筹措 由于该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申请上级扶持 万元,项目区自筹 万元。
五、项目建设方案
(一)工程规划
本工程从沟道梯级拦蓄入手,充分利用沟道径流,在沟道集中处建一粘土心墙沙壳坝,拦蓄地表水,同时以新建塘坝为水源,配套防渗渠以保证本区域的土地灌溉。
(二)工程内容
1、新建塘坝1座,坝体为粘土心墙沙壳坝,坝长 米,坝高米,坝顶宽 米,底宽 米;
2、。
(三)施工组织形式
为保证本工程的顺利实施,成立由县水利局负责人任组长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的施工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所有工程由具有资质的专业队施工,采取工程建设法人制、招标制、管理合同制。
六、项目建后的管护方案
项目建成后,对项目工程实行租赁或承包管理,按用水量计收水费,充分发挥工程的长效性。
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该工程完成后,年可增加可利用水20万方,扩大改善灌溉 面积500亩,发展经济作物150亩,年共增加经济效益30.5万元。
2、社会效益
工程建成后,可发展节水灌溉,为农村水利向现代化发展起到典型带动作用,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3、环境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可促进林业建设的发展,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附:吕东村小塘坝工程投资概算表
同时可有效地控制
第四篇:村项目建议书
矶滩沟汀村龙坡、重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项
目
建
议
书
矶 滩 乡 人 民 政
二00八年五月
府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
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村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建设单位:**乡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主体:**乡沟汀村委会
技术依托单位:****乡水利站、农公站
项目建设规模:道路1900 米排水沟380米 防洪坝50米 项目建设内容:村庄内道路硬化、村庄排水沟及防洪坝 项目总投资: 30万元
项目建成效益:解决两村民组近400人的交通、排水以及防
洪安全问题
**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
及防洪坝建设项目建议书
一、项目建设的目的和依据1、1 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1)项目名称:**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2)项目单位:**乡人民政府1、2项目提出的背景
**乡位于**县北大门,“殷石”公路贯穿全乡,交通便捷,全乡1500余户,5700余人,生态环境良好,沟汀村龙坡、重兴两村民组经过集中移民搬迁,居民住房虽经统一规划,但村庄道路因资金等原因,排水不畅,一遇到雨水天气,污水漫流,部分地段防洪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本县的几项重点工程的即将建成,这种状况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也影响了我乡政府甚至全县对外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3项目申报理由
(1)实施该项目是改变居民生产条件,改善人居环境,改变政府对外形象的工程,更是执政为民的工程。
(2)群众要求强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保证。
1、4项目编制依据
(1)项目按照建设新农村总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制定。
(2)项目编制依据《**乡“十一五”扶贫发展规划》
二、项目建设内容2、1计划实施**乡沟汀村龙坡、重兴组道路、排水沟及防洪坝建设项目
(1)新建村庄道路(水泥路面)1900 米,路宽 3.5米,(2)新建村庄内排水沟380米,(3)防洪坝50米2、2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时限为三个月,即2008年6月实施,2007年8月结束。
2、3建设管理
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领导,组织协调,资金使用,施工管理等工作,项目实施以帮扶资金和农户筹措资金相结合,项目建设后村组管理,自我维护。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1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总概算为30万元,其中
新建道路1900米,需资金18万元,新建排水沟380米,需资金7万元,新建防洪坝50米,需资金5万元。
3、2资金筹措
(1)申请帮扶资金24万元,(2)地方自筹配套6万元。
四、项目效益
(1)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村庄内的交通、排水和防洪问题,改变“脏、乱、差”的局面。
(2)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3)能密切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系。
第五篇: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文章标题:村扶贫开发项目建议书
**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乌加河镇油房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旗2006——2008年社会包扶贫困嘎查村扶贫开发规划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乌加河镇油房村。
3、项目建设单位:**旗
乌加河镇人民政府
4、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5、项目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工程实施计划从2006年4月开始,至2008年12月完工。
6、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73.25万元,拟通过乌加河镇人民政府自筹与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3.25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160万元。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乌加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乌加河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7、《乌加河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乌加河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9、《乌加河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0、《乌加河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规划》
11、水利建筑工程定额及其它相关文件、资料
12、委托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
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旗乌加河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8北纬41,镇政府所在地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旗山前的一个标准的农业大镇。总面积7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农业人口27643人,占总人口的83。
2、建设单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乌加河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花葵、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二狼山山羊绒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2005年,全镇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饲草料7690万公斤,大小牲畜存栏13.3万头(只),完成国民生产总值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长14.8。
3、油房村项目基本情况
油房村位于河套灌区乌加河镇镇西58公里处,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光热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条件。全村总户数242户,总人口946人,辖3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566亩,户均18.8亩,大小牲畜存栏6460头(只),2005年该村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14万元,人均纯收入1214元,较全镇人均收入差3274元,属于乌加河镇贫困村之一。
4、形成贫困原因
由于过去灌溉制度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使农业生态系统现到严重破坏。一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二是风蚀沙化程度逐步加剧。近年,该村通过土地规划,兴修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结合兴井废黄、灌排配套,使得该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次生化盐渍化有了显著的改观。但全村60的农户生活水平仍维持在贫困线以下,耕种土地取得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基本为零。因此,拟通过国家投资和镇政府自筹资金,发展节水灌溉,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改善生态环境等有效途径,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畜牧业及第二、三产业来增加农户的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
3、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井、渠、路、林、田配套,达到增加耕地,改善生态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本项目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和山洪冲积扇接壤地带,地势由北向南倾斜。项目区内,土地、土层深厚、存在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通过开发可用于农业生产。
2、水文地质:据内蒙古水文地质队和乌中旗水务局水文地质资料表明,该地区地质形成于侏罗记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水的聚集带。含水层厚度达120--160米,地下水储量大,水质好。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3、气候: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北、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温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年平均蒸发量在2200——2400MM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