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5篇

时间:2019-05-14 13: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第一篇: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商通过BOT模式向中国各地的环境工程项目投资。所谓BOT即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指建设—运营—移交,即政府(或其主管部门)在一定期限内授权一经济实体(如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建设、管理和维护某基础设施,并在该期限过后无偿转让给政府或其授权机构。为维护在BOT项目中的合法权益,政府在进行BOT项目谈判、签订BOT项目合同时应注意如下问题,以规避BOT项目中的法律风险。

一、特许授权文件在BOT项目中居于核心地位

BOT项目在经过招投标确定项目主办人之后,接下来项目各参与方的运作内容、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与风险分担几乎全部体现在项目一系列的协议、合同及辅助性文件当。其中经过批准的,符合所在国相关法律条款及现行政策的BOT项目授权协议是整个项目得以融资、建设、运行的基础和核心。具体的BOT项目所采用的法律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特许协议决定的,即其他所有贷款合同、工程承包合同、产品购买合同或接受服务合同、运营维修合同、保险合同、担保合同等诸种合同均是以此协议为依据,在特许协议的框架下派生的,从属于特许协议,为实现特许协议的内容而服务的。

特许授权可以有下列几种方式:

(1)政府通过立法性文件确立授权关系;

(2)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确定,即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项目的特许合同或协议;

(3)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方式来确定,即先由政府单方面公布项目的立法性文件,然后再由政府或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授予的合同或协议。

笔者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具有BOT项目基本立法的前提下,由政府或政府授权部门与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直接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使政府与项目主办人在项目利益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直接化、明确化。

二、特许授权文件的要素

特许协议的内容反映了东道国政府对特许项目授权内容的基本原则与立场,项目其他合同诸如设计建筑合同、运营维护或委托管理合同、供应合同等,都是在遵循特许协议确定原则的基础上派生的,是对特许协议具体条款的细化。因此,一份完备的特许协议必须授权明确、能统管整个BOT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移交。

不管特许授权文件的表现形式如何,均应当具备以下主要内容:

1、特许授权范围。规定政府授权部门授予项目公司对BOT项目的设计、资金筹措、建设、运营、维护和转让的权力或其中的部分权利,有时还授予该主办者从事经营其他事务的权力作为补偿或优惠措施。

2、特许期限。即东道国政府许可项目主办者在项目建成后运营该项目设施的期限。该条款与东道国政府及其用户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也是特许权协议的一条核心条款。

3、项目设计、建造施工。主要规定项目的主办者或者其承建商如何从事项目的建设,包括项目用地如何解决(包括土地使用方式、年限、征地费用的承担及偿还等)、项目的设计要求、承建商的具体义务、工程如何施工及采用的施工技术、工程的建设质量、工程进度及工期延误等方面的规定等。

4、项目融资及其方式。主要规定项目进行融资的方式、由谁负责融资、融资的利率水平、融资来源及提供何种担保等。

5、项目的经营和维护。规定主办者经营和维护项目设施的方式、标准和措施(包括技术转让、人员培训),例如是由项目主办者来自行运营项目设施,还是委托其他运营来负责运营;项目设施的维护工作由谁来负责,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进行维护等。

6、项目的成本计划、收费水平的计算方式及调整。本条款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整个BOT项目成功与否。主要规定双方在分析确定项目成本计划的基础上,确定主办者对项目设施的收费水平及其计算方式,主办者将如何向项目设施的用户收取服务费及以何种货币计价等内容,如遇特殊情况需对收费水平作出调整的可能性及其程序。

7、能源物资供应。例如在燃煤电站BOT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中,应规定东道国政府应保证按时、按质地向项目主办者供应燃煤或其他能源物资,以及规定所供能源的价格及调整。

8、外汇兑换及汇出。规定项目主办者有权将项目收入从人民币兑换成所需币种,并在特许期间支付项目费用、还本付息和支付股本盈利,并规定汇出的程序。

9、项目的移交。BOT项目向政府移交,是政府方面最终、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权益。尽管移交的条件在特许权协议中往往因为距授权时间很远,而难以准确说明,但必须确定原则性条款,以作为日后详细制订移交规则所应遵循的原则。一般必须包括:特许期满项目资产移交的范围、标准、运营者如何对设施进行最后的检修、保修、项目设施的风险转移、移交的方式、程序及费用负担等。

10、协议双方其他的权利、义务。道国政府的一般义务,比如可以规定保证纳税优惠、进出口、入境、就业许可等其他优惠政策,确保第三方不予干涉等等。

项目主办人的一般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安全、环境标准、保护考古、地质和历史文物、保险、纳税、利用中国劳动力等。

11、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情况的范围,发生不可抗力情况后的通知程序、风险与费用的分配与承担、终止协议后双方的义务:如文件的归属、保密等。

12、违约责任。出现违约情况后的处理、补救:包括协议终止及各种类型的赔偿责任。

13、协议的转让。协议的权利义务能否转让,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由哪一方进行转让及转让或处置(包括抵押、征收)的限制条件等,如对设置财产抵押权的限制。

14、争议解决。争议解决方式:一般选择协商和仲裁,如选择仲裁必须明确仲裁机构、地点、仲裁规则、适用法律、语言、费用的承担等。

15、其他条款:如适用法律条款、通知条款、定义条款等。

此外,特许协议还应包括下列附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质量控制和保证、运营参数、保险文件、公司持股人目录等。

三、协议中政府权益的保护

从政府利益的角度,在特许授权协议中政府应当注意保持以下权益:

1、设计阶段:

(1)项目公司必须向政府呈交设计文件及有关数据,政府在设计方案上有审查权;

(2)政府保持对设计方案的修改权,发现项目公司设计方案不符合合同标准时,有要求项目公司修改之权,在修改方案仍然不能接受时,有取消该方案之权,甚至终止项目公司之设计权;

2、施工阶段。施工阶段政府应该考虑对施工保持监督、检查权的深度:

(1)政府通过其代理人对工程实行监督;

(2)政府保持包括工程变更、材料标准在内的审批权;

3、交工验收阶段。政府在工程检测、验收及最终确认上应保有一定权限:

(1)接受独立工程师(或监理工程师)提交的检测通过的书面报告;

(2)指定施工质量纠正的时限;

4、运营阶段:

(1)在运营阶段政府可以要求项目公司或其委托的经营商把以下一些条件列入其有关财务的文件;

a、基础设施运营阶段保证正常的维修与保养;

b、保险的要求;

c、遵守有关法律的要求;

d、向政府定期提供运营情况报告;

e、接受政府与贷款者对运营状况及有关报表、记录的检查;

f、保持政府年度财务审计及检查财务往来文件的权限;

g、政府委托工程师对工程设施的年度检查。

(2)有关设施的运营方面,政府要考虑是否保留规定设施开放运营的时数、车辆运行的速度及运行的频率的权力;

(3)运营时间方面,政府要考虑是否保留项目公司以提价方式弥补成本超支的控制权,控制超负荷、超量的运营,过多地偿还债务与分红;

(4)安全方面,项目现场社会安全、防火、事故、灾害处理由谁负责,如果由政府负责,项目公司方面的职责是什么;

(5)劳务政策,在什么条件下项目公司方面必须雇用所在国工作人员,特别是高酬金、高技术的人员;

(6)政府接管运营,如果项目公司无法履行合同职责,中断提供服务,政府被迫接管运营,同时也要担负偿债的义务,这种情况下如河利用项目收入来偿还债务;

一旦项目公司中断服务由政府接管,项目公司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恢复它的运营权。

在中断运营时,政府接管运营,原有职工是不是继续使用;

(7)最后在授权协议中,还必须审查项目公司在财务文件中有关合同权益的条款是不是明确肯定,会不会违背所在国有关的法律,或受当地法律的否定。

四、目前特许协议谈判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1、项目的成本控制

BOT项目一旦确定,政府往往要求对项目的规模与成本加以控制,尤其是政府对项目公司承诺固定投资回报率的情况下,外方没有节省成本的驱动力,政府更难对项目进行成本控制。谈判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如:

(1)关于折旧费、设施维修基金的提取与使用。在这一问题上,政府(或代表政府的中方)与项目主办人(通常为外方)的分歧主要源于:(a)BOT项目通常由外方(项目主办人)经营管理,项目设施的日常维护与小修小补的成本是政府或中方无法控制的,而且中方往往认为在设施完好的情况下,可能不需要进行更新;(b)折旧费、设施维修基金是否真正用于更新改造,中方难以控制;(c)外方为尽快收回投资,通常要求在项目移交前加速折旧,中方则希望对折旧的提取比例与方式进行控制。

解决的办法是:在特许授权文件中,确定提取、使用折旧费、维修基金的原则,并规定移交前最后几次大修的安排及折旧费的加速提取由中外双方通过移交之前的谈判共同确定。如果有项目合作合同或专营合同,则可进一步约定具体比例。

(2)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项目公司为外资企业,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及日常开支通常是难以控制的。但项目成本的扩大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还贷能力及日后政府接管项目时项目资产状况。因此,对外方管理人员的薪金、费用的控制是必需的。

(3)项目主办人与总承包人、经营管理人等关联企业互相影响,相互提高成本,造成项目合作合同成本居高不下。

2、风险控制。

(1)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包括外汇汇兑风险和汇率风险。自从人民币达到经常性项目下可兑换以来,外汇汇兑风险已不再是以前国外投资者最为担心的问题。而外汇汇率风险则成了主要的外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属于商业风险,政府对此不作承诺。通常外方希望通过合同的方式将此类风险转嫁给中方,如外方会要求电力购买合同中的买方同意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起伏调整购买价格。这并不只对外方有利,如果人民币相对美元增值,买方就享受较低的电力价格。中方可以考虑这样的建议。

(2)建设风险

建设风险包括延期竣工、费用超支、建筑质量不合原定标准、中途停建等风险。由于国内对此类风险的控制缺乏交流化和科学化,投资者一般愿意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的项目进行融资经营,而避开建设风险。

3、政府担保与承诺。我国法律不允许政府机构进行担保,也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不过地方政府可以使用一些间接的手段提供信用担保。例如地方政府可以指定某一资产实力雄厚的地方国有企业作为主要合同的担保人。作为东道国政府,可以在目前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投资者提供诸如下列方式的承诺:

(1)政府对投资方最低限度的投资安全保障。政府可以用承诺的方式,保证在不可抗力情况下向外方、贷款方返还贷款本金,以增强外方的投资信心。

政府承诺人民币收入可以兑换成所需外币并汇出境外,并承诺不作竞争性规划,使投资方的最低利益得到保障。

(2)政策优惠。政府可以向项目主办人或项目公司承诺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作为对本项目投资的奖励或补偿。如给予道路项目的项目公司以经营项目沿线广告的权利;在从事其他特定经营活动时给以免征或减征税费的优惠等。

4、关于投资回报率。在谈判中,项目主办人往往要求政府保证其固定的投资回报率,同时为此提供担保。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更为合理的,即以项目收入为依据的浮动式(弹性)比率的投资回报或纯粹以项目收入为还款和回报来源的方式。

5、关于争议的解决.在争议解决方式的选择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能由我国的审判机构或仲裁机构管辖;另一种意见认为,可以接受外国仲裁机构仲裁。折衷的办法是选择向香港国际仲裁中心申请仲裁。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特许经营协议在BOT项目中居于核心地位,项目的建设、经营、产品或服务的销售等各个重要阶段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开展。因此,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当高度重视特许经营协议的起草与签订工作,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聘请专业律师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从而为我国的市容环境工程的建设保驾护航。

第二篇: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

文/廖泽方 【编者按】

应赣州市商务局的书面邀请,廖泽方律师为“2010年全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班”的200多名学员进行了以“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合同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为主题的讲座。该班的主要对象为全市市县两级开放型经济战线上的领导和业务骨干。讲座由市委组织部、市商务局、市委党校共同承办。通过对10个招商引资案例分析及法律风险提示,取得了较好的讲座效果。此文便是作者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一、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应注意的风险防范

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如何规避风险?政府的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但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政府不可能不以大气力抓招商引资、抓项目建设,否则发展可能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认为,政府要介入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来,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规避风险:

(一)政府应慎审作为招商引资合同一方的当事人

有些投资商非要把政府作为合同当事人。我们一般不主张政府作为合同的一方。理由是合同双方是平等法律关系,而政府作为市场监管的主体,所以不能成为招商引资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让投资方与使用资金方来签合同,企业对企业。外商主要顾虑政策的不稳定、投资环境的变化。政府为了谈成项目,迁就投资商有意无意的作为合同当事人的一方。政府可以就某一产业领域的发展与大型企业集团,就巨额的借贷融资项目与大型的金融机构签定宏观的框架协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具体项目可由职能部门去签订,去履行合同。应避免在普通的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中作为合同一方当事人。政府一方面可以推介本地的项目,可以组团招商;另一方面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此来避免政府陷入到各类纠纷的尴尬境地。

(二)政府应审慎提供保证

用政府信誉作保证,用国有资产作担保,用经营权、收费权作质押。我国法律禁止政府作为担保的主体,依照我国相关法律,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在经济往来中为他人提供担保,提供的担保一般也是无效的。但无效不等于不要承担责任,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的责任不超过损失的二分之一。政府目前可行的做法是集中一些有效资产,成立投资公司或资产公司,以公司的名义为招商引资、金融借贷和融资来担保,但不能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名义为投资商提供各种类型的担保。

(三)应特别注意避免合同权利义务的严重失衡

第一是合同内容必须经过充分论证,达到权责利相一致。在解决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方面,一是要看合同的本身,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要均等,核心是:有多大的义务,必然要享有相应的权利,对方享有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义务;第二是注意合同与合同之间的均衡,否则必然会导致恶性竞争,破坏投资环境。

(四)注意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首先,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其次,要坚决摒弃比优惠政策、比让利条件的非理性招商引资方式,以理性、科学、规范的招商方式寻求引资规模和质量上的突破,实现从税收等优惠政策走向国民待遇政策,建立选择性激励机制。特别应注意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性一致,避免为吸引外资而进行税收优惠竞争。

二、政府在招商引资项目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注意区分招商引资合同的性质

在实践中,招商引资协议有的是意向性合同,如合作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有的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文本,主要区别在于法律责任问题,前者一般没有法律约束力,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仅仅只是双方初步表达合作意向的意思表示,具体合作项目的落实有待双方进一步谈判,而后者则有明确的权利义务要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应当尽量避免签订正式合同。在签订合同时,要注意确定合同性质,关键看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共同指向是什么,如果是优惠政策为主应视为行政政策,政府可以单方作出承诺,对于其他内容,则应视为是民事合同,一般应由企业签约。

(二)涉及行政许可的应特别注意法定程序

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臵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项目,必须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和《招投标法》等规定,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进行许可。要以公开竞拍方式对经营性用地、水能资源、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采矿权等资源进行配臵。要以提前收回、依法征收、征用、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对已出让的国有土地以及集体土地、山林进行处理,尽量避免因履行方式不合法而导致合同无效的现象发生。

(三)涉及土地条款的法律问题

(1)土地征收、征用的约定不恰当,甚至违反法律。部分招商引资合同在项目用地条款中,直接约定由项目投资方进行土地收购,违反了法律关于土地征收征用主体的规定。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任何单位需要使用农村集体土地,都要按法定程序,向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申请,政府部门以国家名义将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给用地单位使用。因此,征用土地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即政府代行。招商引资合同约定由投资方直接收购农村集体土地,违反了法律规定。(2)土地出让价格违反相关规定。招商引资合同中涉及的土地出让价格不统一,有些甚至违反了《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对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格的规定。根据《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规定,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用以及按照国家规定应当缴纳的有关税费之和。有基准地价的地区,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最低价不得低于出让土地所在级别基准地价的70%,如果低于最低价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

(3)经营性土地出让方式不符合法律规定。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采用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的,不得采取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拍卖、招标、挂牌出让和协议出让四种。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经营性用地,必须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以协议方式出让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4)“以租代征”现象大量存在。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其实质是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等法律规定,在规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当前,由于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导致“以租代征”却在各地竞相“上演”,成为一种普遍的违法形式。有些招商引资合同政府向投资方保证能够顺利地租赁农村集体土地,并且约定了土地的租赁价格。由于“以租代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加之政府无权强制农民出租农村集体土地、审批农村集体土地的租赁价格,因此一旦农民依法维护自身的权益,政府将难以向投资方兑现其承诺,只能向投资方承担违约责任。

(四)涉及税收条款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部分招商引资合同涉及政府与投资方就税收优惠的约定,优惠条款主要分为两种:

(1)直接约定政府对投资方的税收进行减税、免税或退税;

(2)约定投资方先依法缴纳税款,再由政府以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等方式返还给投资方。《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明确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地方政府如无关于地方税收减征或免征的特别授权,其无权对地方税收的减征、免征与投资方进行约定,即使作出相应约定也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无论政府怎样变通,财政补贴、财政支持、财政奖励的本质就是变相的减税、免税或退税,相应的约定同样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三、招商引资合同的签订、审查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一)签订前应注重对投资方诚信状况的调查

政府可委托律师对外方诚信状况进行调查,以核实其投资合作的诚意及履行合同的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法人资格的调查,二是资信调查。法人资格的调查主要是了解外方的法定注册地。组织形式,逐一分析其商业登记证(营业执照)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效性;了解参加谈判的外方代表的真实身份;了解外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及内部组织和决策程序,同时查明股东情况、资信调查,要求外方出具银行资信证明或注册会计师出具的会计报告书;了解外方的资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负债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外商在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信誉,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取证,确保欺诈、诈骗等非法行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能有效避免。

(二)合同条款要重点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合同条款是招商引资各方权利义务书面化和谈判成果的法律化表述,签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

1、文字表述要简明严谨。合同起草应坚持共识规则、简明规则和用词一致规则,在表述上力求简洁实用、严谨科学,结构合理,防止因表述不清产生歧义。

2、注重防范风险条款。对对方提供的招商引资格式合同或合同样本,要特别防止合同中的“地雷”条款、“陷阱”条款、无效条款和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条款。

3、特别约定一方严重违约时,另一方有权终止合同的各种情形。如出资方未按规定的出资期限出资、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和规模、纳税额未达到合同的约定、出资方未达到合同约定的合作期限、未按约定期限投产或完成开发等均可作为根本违约,政府方有权终止合同。

4、注意违约责任与赔偿条款的制定。双方应当约定计算违约金与损失额的计算方法。切不可只笼统约定一方违约赔偿对方损失或按《合同法》规定赔偿对方损失。

5、注意合同纠纷的管辖。一是在合同中尽量约定“本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地某市某县”二是可考虑约定在自己所在市仲裁委员会仲裁。三是为体现公平也可约定在第三方仲裁。四是约定在被诉方所在地为诉讼管辖地。

(三)政府在审查招商引资合同中还应特别注意投资主体的审查。

四、对招商引资及合同签订的若干建议

(一)应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常见的统一规范的招商引资合同样本,并在实践中不断注意总结完善。

(二)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合同审查小组,由政府法制办、招商局、法律专业人员(律师或政府法律顾问)与相关的其他职能行政部门共同组成。

1、审查小组共同参与项目的谈判,跟随洽谈活动,为参加洽谈的决策者提供相关法律意见。

2、审查小组共同对招商引资合同进行会审把关。

3、审查小组应跟踪招商引资合同的履行,及时参与协调解决合同履行中出现的纠纷。

(三)在同一招商引资合同中政府的定位不能既是行政监管关系又是合同平等关系,即不能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四)政府招商引资中还应注意防止招商引资合同的整体被转让。

例如,某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通过招投标方式将一公路改建工程以BT模式发包给江西某工程公司,合同虽约定任何一方将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全部或部分转让给第三方须征得另一方的书面同意,但该工程公司在以11400余万中标后,就将工程以5500万元整体转包,致使工程由于价格偏低而无法完工,项目投资合同却无禁止转包的违约条款与赔偿条款,该案目前引发多方诉讼,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未经同意转让合同的制约条款。

(五)是注意优化招商引资中的法治环境

首先,完善招商引资法律制度。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不符合职能转变要求、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法规、规章和行政措施,依法及时进行清理。

其次,建立现代招商引资管理体系。要严格土地、营业执照、环保、安全生产等审批手续。

第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既要保护企业和客商的合法权益,又要支持职能部门依法行使职权。要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不得有任何歧视行为;树立文明、效率、公正的执法形象,维护和完善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

第三篇:审慎调查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审慎调查活动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拟投资企业股权演变情况的审查

对拟投资企业股权演变过程的审查旨在揭示拟投资企业股权形成和变化的整个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审查要重点关注以下几项内容:

〔1〕企业成立时间;

〔2〕企业的股权结构及股东的根本情况;

〔3〕企业历次股权变更的过程;

〔4〕股东投资入股的方式〔增资还是转让方式〕

〔5〕股东出资的形式〔实物、无形资产、货币、债权还是股权出资,以及各类资产出资的金额〕;

〔6〕股东投资入股的价格、入股价格确实定依据、资金到位情况;

〔7〕注册资本的变化过程。

对上述事项的审查,投资经理应要求企业提供以下法律文件:

〔1〕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企业验资报告;

〔2〕资产评估机构对入股资产的评估报告及评估机构资格复印证书、国有资产评估结果确认书;

〔3〕工商登记资料;

〔4〕投资合同、公司章程、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

〔5〕以无形资产出资的,要出具无形资产作价的评估报告、?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等。

二、营业资格与营业范围的审查

这一工程审查的要点是揭示企业营业资格的合法性。拟投资企业应向公司提供:

〔1〕营业执照;

〔2〕经营特种行业或产品的许可证〔如电信产品入网许可证、医药生产企业所拥有的药号、药品生产许可证等等〕以了解企业的经营范围,以及是否具有从事某项业务的资格。

三、主要固定资产的审查

固定资产往往是企业占用资金量较大的资产,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很大。对这部份资产的审查,主要应集中于资产的所有权和计价根底。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对这局部资产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1〕房屋的审查。应要求企业提供房屋的所有权证书、房屋的购置发票、付款凭证;

〔2〕土地使用权的调查。应了解企业土地使用权是通过行政划拔方式、出让方式还是转让方式取得的,要求出具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购置发票、付款凭证;

〔3〕机器设备的审查。应要求企业提供购置合同〔融资租赁合同〕、付款凭证、购置发票;

〔4〕车辆等交通工具的审查。应要求企业提供购置合同、付款凭证、购置发票等;

〔5〕资产使用情况的调查。应了解以上资产的法定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情况;

〔6〕资产权利负担的审查。应了解拟投资企业是否在资产上设定了抵押、质押或其他权利限制。

四、主要无形资产的审查

投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会面临无形资产计价问题,这些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创造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计算机软件、专有技术、商标等。以这些资产的调查主要应集中在所有权、有效性和计价上:

〔1〕主要无形资产的权利凭证。应要求企业提供:

Ⅰ、创造、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等专利技术的专利证书;

Ⅱ、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Ⅲ、商标证书;

Ⅳ、证明企业技术所有权的其他技术成果资料,如科学技术进步奖、创造奖、专家意见书、国家有关部门的认证材料等。

〔2〕技术的来源。以对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

Ⅰ、如果企业自己开发,应了解技术团队的开发能力、应要求企业提供能证明该技术成果是其自己开发的有关资料;

Ⅱ、如果外购〔包括他人授权许可实施〕或委托他人开发的,应要求其提供购置合同、技术实施许可合同或委托开发合同;

Ⅲ、如是股东投资形成的,应审查技术入股协议或投资合同、公司章程、技术资产作价入股的评估报告。

〔3〕专利权或〔软件〕著作权的有效性。

Ⅰ、应审查专利权、〔软件〕著作权是否过了法定的有效期〔自申请之日起创造专利的有效期为20年、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为10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自发表之日起25年,期满前可续展25年〕,对未过期的专利权及〔软件〕著作权应了解其剩余的存续期限;

Ⅱ、应审查企业是否依法按时缴纳专利年费。

〔4〕使用情况。主要是以上各项无形资产的已使用年限及价值摊销情况;

〔5〕技术保密措施。审查企业有无采取相关的保密措施以防专有技术泄露。

五、关联交易的审查

关联交易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投资经理应通过审慎调查对拟投资企业的关联交易情况进行全面揭示,并通过投资合同、公司章程的相应休款或其他协议对关联交易进行标准和约束,以保证公司的投资利益不受侵犯。对拟投资企业关联交易的审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股权上的关联。应要求拟投资企业提供其对外投资企业的名单、直接或间接地同为大股东〔主要股东〕所投资或控制的其他企业的名单;

〔2〕人事上的关联。即拟投资企业的主要股东〔最终自然人股东〕或董事是否在其他企业中拥有股权或担任职务;

〔3〕业务的关联。包括拟投资企业与其关联企业发生产品购销等关联交易的次数、金额和价格等相关的信息;

〔4〕企业资产〔特别是现金〕被关联股东或其他人占用的情况或其他关联交易情形;

〔5〕关联企业所从事的经营业务与拟投资企业有无竞争性。

六、重大债权债务关系的审查

通过对债权债务等合同、协议的审查可以掌握拟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合同履行情况以及公司资产的质量。投资经理应关注以下几个主要的合同、协议:

〔1〕银行借款合同:应审查借款的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财产担保、违约责任等条款;

〔2〕主要原材料采购合同:应审查主要客户的名称、采购的数量、价格、付款金额、付款期限、履约情况等内容;

〔3〕主要产品销售合同:应审查主要客户的名称、所售产品的数量、价格、收款金额、收款期限、履约情况等内容;

〔4〕或有债务的情况:

Ⅰ、是否订有保证合同:如有,应审查被保证的主债权金额、保证的范围、保证期限、保证方式〔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

Ⅱ、是否订有抵押或质押合同:如有,应审查被担保的主债权金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抵押或质押物的名称、数量、抵押或质押担保的范围。

〔5〕此外,以上述合同所沙及的企业债权债务,应审查其是否超过诉讼时效〔一股合同之债的诉讼时效为两年,自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如有起诉、书面同意还款等时效中断事由,那么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债权回收的可能性〔债务人的资产状况〕。

七、法律纠纷的审查

如果拟投资企业历史上与其他企业、人员涉及诉讼、仲裁或行政处分等法律纠纷,应引起投资经理的特别关注,重点审查以下相关的法律问题:

〔1〕在诉讼或仲裁中的地位〔是原告还是被告〕;

〔2〕诉讼、仲裁或行政处分形成的原因;

〔3〕诉讼、仲裁或行政处分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投资经理还应重点了解该企业有无正在发生的经济纠纷和未了结的仲裁、诉讼案件,如有,那么应进一步了解纠纷发生的原因、拟投资企业在纠纷案中的地位〔债权人或债务人、原告或被告〕、争议的标的金额、该企业胜诉的可能性、胜诉或败诉对该企业经营的影响等。

八、纳税情况的审查

〔1〕是否照章纳税,是否有完整的纳税证明;

〔2〕是否受到过税务部门的处分,如有,应了解具体的处分内容,并评介处分对拟投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九、创业者或经营者个人背景的审查

〔1〕人诚信记录:以往的诚信记录,是否发生过违约、违规以及受处分的情形;

〔2〕经营管理能力:即创业者或经营者人个的经营能力及管理协调能力,主要是管理企业的经验和以往成功经营企业的实例,特别是要详细说明其所具务的改善经营业绩、为股东带来良好回报等方面的经营能力,以及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运作效率、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能力;

〔3〕其他根本情况:包括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四篇:求职应聘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求职应聘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就业潮又开始了,在就业面试时,应聘者亦应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那么,作为应聘者,在人才招聘活动中到底享有哪些权利呢?

首先,应聘者享有知情权。作为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招聘者和应聘者是一种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既然招聘方能够要求应聘者提供详尽的个人资料,那么应聘者也有权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只有彼此充分使用了知情权,才能真正实现各自的选择权。在应聘时,应注意了解用人单位的企业性质、经营范围、注册地点和营业场所、注册资金和经营状况,以及所要招聘人员从事的具体工作。上述信息,将决定应聘者今后所享受的福利政策、薪酬的稳定性和可增长性,以及劳动用人关系本身是否受法律保护。《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时不得提供虚假用人信息,不得招用人员从事违法活动。应聘者可要求招聘方出示营业执照(或复印件),或者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

其次,应聘者享有隐私权。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于个人资料的使用和保管,应聘者提供的求职资料只需复印件即可,并注明仅能在本次招聘活动中使用,未经应聘人许可,招聘方不得将其用于其他用途(特别是商业目的)。如果不予录用,应聘者有权索回个人资料。第二,在应聘面试时,应聘者有权拒绝回答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近阶段来,少数别有用心的招聘人员借面试之机,行越轨之事的情况屡见报载。

第三,在招聘活动中,应聘者的人格权利不受侵犯。应该说,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都比较规范,但由于目前市场经济主体呈多元化,有些单位特别是一些小私人企业,在招聘活动中往往不尊重应聘者的人格权。招聘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人心怀不良,借机对女应聘者进行性骚扰,据报载,南方某地一私企老板竟以考察女秘书的公关能力为由,要求其陪舞、陪酒,又“手动式”为其称体重、测三围,肆无忌惮地侮辱女性。在此,律师提醒女性应聘者,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坚决拒绝,切不能为求得职位而忍气吞声。因为即使求得这种职位,今后的人身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如果招聘人员有明显越轨行为,可以向其上级主管人员报告;情节严重的,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相关法律规定载于《宪法》第38条、《民法通则》第101条,《刑法》第237、246条,《刑事诉讼法》第170条,《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9条。

最后,应聘者要注意,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押金”或“保证金”,亦不得扣压员工的身份证件、学位证书?“劳部发95第346号”文件及《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等对此有明确规定。目前各地出现一种新现象,即有些招聘单位(包括一些著名跨国企业)向应聘者收取一定的报名费、考试材料费等,对此种行为是否合法,法律界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律师认为,应视其金额大小是否合理而定,招聘单位不得籍此获利。

第五篇: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最终版]

《国际工程管理概论》论文

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

班 别: 工管07-1 学 号: ** 姓 名: *** 任课老师: 彭 波 浅谈BOT项目及中国BOT的法律问题

摘要:BOT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投资合作方式,不断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并将成为我国引进外资投资于基础建设的重要方式。BOT这种投资合作方式在目前的国际投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国目前调整BOT法律制度不健全,在实际运作中会遇到许多法律障碍。本文从重阐述了就BOT方式立法的必要性,以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

关键词:BOT 法律障碍 特征 专项立法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运营—移交,是指政府授予私营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1] BOT是国际上利用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正式提出于1984年,首倡者是土耳其总理奥扎尔,并首先应用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项目。中国现行立法与BOT投资方式所需要的法律保障尚有一定差距。因而分析我国BOT的立法现状及推行BOT方式存在的障碍,建立完善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已刻不容缓。

一、BOT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罗马法,这在雅典法中有所记载。如当时通行于地中海地域的关于“海商借贷”的规定,[2] 即以海运提单作为抵押的借贷制度的内容。在BOT投资方式下,承包商或发展商自己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贷。靠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与该项 目资产的担保得到回报,这种金融借贷性的项目投资与“海商借贷”的规定相类似。二战后,各国加速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在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过程中,其所采取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受到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资金不足的限制。不仅解决了东道国资金困难,完成了东道国的工程项目,也促进了东道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BOT投资方式特征

(一)BOT项目以东道国政府特许为前提和基础

BOT投资领域一般属于政府垄断经营的范围,外国投资者基于许可取得通常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建设和经营特定基础设施的专营权,如果没有东道国政府特许,外国私人投资根本不可能涉足公共设施等政府专营垄断的领域,也无法筹集到足以支撑项目建设所必需的巨额资金,因此,东道国政府允许外国投资者以BOT方式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实质上是东道国政府以特许协议的方式授予外国投资者的特许权,将原本只属于政府的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暂时转让给BOT项目公司经营。

(二)BOT项目众多当事方相互关系通过一系列合同进行安排 BOT项目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法律关系众多,除主体是东道国政府还包括项目筹建集团、项目公司、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公司等一般主体,它们之间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协议来确立当事方之间的法律关系。BOT的核心是政府特许,外国投资者要进行基础项目投资,首先要获得东道国政府的许可以及在政治上的风险和商业风险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其表现载体就是特许协议。因此,特许协议构成了BOT法律框架的基础。其他所有合同如贷款、工程承包、经营管理、担保等合同均是以此协议为依据,并为实现其内容服务。[3](P66-68)

(三)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基本对等

BOT投资方式下的合同是通过不同方式签订的,有的是由政府通过招 3 标、投标、选择出一个各方面能力都较强的私人企业,然后再与谈判、详细拟定BOT投资协议的条款,无论哪种方式,BOT合同的主体双方都有签约或不签约的自由以及同意或不同意协议中某个条款的自由。

(四)特许权期限届满,BOT项目无偿交给东道国政府

由于在特许权期限内,外国投资者已偿还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得利润。所以,BOT项目终结时不需要进行清算,而是由东道国政府收回特许权,并全部无偿地收回项目,项目风险全部或大部分由项目公司承担。三、我国BOT方式的立法现状及障碍

我国调整BOT方式的法律主要是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1995年发布的《关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家计委、电力部、交通部同年联合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尽管如此,我国目前调整BOT方式的法律制度仍不健全尚未形成有利于BOT项目实施的较为完善的法律环境。

两《通知》有关BOT方式中应否转移项目所有权问题存在冲突,两部规章内部上的冲突会造成实践中的无所适从或各行其是,不利于BOT方式在我国发展。BOT用于我国基础设施项目,而收益形式却为人民币,外商投资者迫切希望东道国政府允许其将当地货币兑换成外汇并可自由汇出境外,我国属于外汇管制的国家,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如果外汇平衡问题及当地货币汇兑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外商的积极性,影响项目经营,阻碍了BOT项目在我国实施。

四、完善我国BOT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资者做出规定

BOT方式既包括国际BOT方式即吸收外国投资者投资的方式,又包括国内BOT方式即吸收本国投资者投资的方式。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多采用BOT方式中吸取外国资本投资的形式。应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 4 资者作出统一规定,但是BOT方式的特殊性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共同面临着法律障碍。因此,有必要在BOT立法中对国内外投资者遇到的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消除国内BOT方式遇到的障碍。

(二)完善BOT方式中我国政府保证中的规定

BOT方式投资于东道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商投资者有利可图,而它存在超过一般投资方式极大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我国法律虽未对政府为BOT项目进行保证实行禁止,但现行法律规范的规定较为含混。因此,普遍认为,政府不能对BOT项目提供保证,使得一些外商投资者认为在中国搞BOT项目条件不成熟,影响我国的顺利开展。而从国际实践来看,政府对BOT项目中的保证有两类:一类是对投资回报率等问题所做的商业担保,另一类是政府对项目发起人所做的政策性承诺,我国应采用第二种担保。包括以下内容:对BOT项目保证不实行国有化和征收。保证对BOT项目的外汇兑换,解决项目公司外汇平衡。对投资者给予竞争保护。保证给予投资者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等。

(三)专项立法,完善我国BOT法律制度

我国尚未制定有关BOT的法律或法规,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关于BOT 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以规范BOT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运作方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为BOT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1、BOT立法模式选择:许多国家为采用BOT方式相继制定了相关法律,墨西哥还专门修改了宪法,[4] 综观世界各国的BOT立法实践,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1)由立法机关或行政机关制定BOT专门法;(2)国家不制定BOT统一法,而就具体的BOT项目单项立法(主要体现为地方政府条例和专项政府规章)。(3)不就BOT方式专门立法,而以现行的法律加以规范。[5]我国BOT立法适合采用第一种模式即专项统一立法模式。在立法主体的选择上,目前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发布单行法 5 律,就BOT方式在我国的共性问题作出规定。

2、BOT立法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BOT立法原则应包括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原则,约定必守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和遵守国际公约,遵循国际惯例原则。内容包括:规定BOT方式的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确定BOT项目的审批机构和审批程序;明确特许权的含义;明确规定特许权协议的主要内容;明确规定各方的权利、义务;规定项目公司特殊的股债比例要求范围;规定BOT项目的运作程序;规定BOT的法律适用及争议的解决方式。

综上所述,BOT投资方式有利于缓解东道国急需建设基础设施和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为东道国培养先进的技术骨干和介绍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也可满足资本输出国输出资本的需要,是一种新型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国际投资合作方式。我国应加快立法步伐,注意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和许多应重视的方面,完善BOT法律。

参考文献:

[1] 余劲松.国际投资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 韩天森.“BOT”项目工程投资的特征及其法律适用 [J].现代法学, 1998(1).[3] 慕亚平.国际投资的法律制度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4] Jacques Cook.Infrastructure Project Finance in Latin America.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yer,(June)1996.[5] 蔡奕.BOT投资方式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J].现代法学, 2000(6).6

下载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府在BOT项目谈判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路BOT项目投资商谈判要点

    公路BOT项目投资商谈判要点 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 何帅领 [下述要点属一般要求,需根据具体项目进行调整,供参考] 一、通过询问和要求提供有关BOT项目的书面材料......

    酒店经营中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5篇)

    文章标题:酒店经营中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一、客人入住时需要重视办理好相关的住宿手续。首先是办理登记手续,查验客人的个人身份证。客人登记住房,是客人发出的一种要约,只有办......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精选)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具有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随着政府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对政府投资审计关注越来越高,认真履行......

    药品技术转让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药品技术转让应注意的几个法律问题 药品技术转让,是指药品技术的所有者按照《药品技术转让注册管理规定》的要求,将药品生产技术转让给受让方药品生产企业,由受让方药品生产企......

    房地产合作开发与项目转让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推荐阅读]

    一、有关房地产合作开发及项目转让的一般概念 1、房地产:指有条件、有期限的土地使用权和相应土地上的房屋所有权合二为一,并能够作为商品进行流通的不动产。 2、房地产合作开......

    政府采购中的法律问题

    政府采购中的法律问题 案例1:如何评判采购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一、采购过程 高考和中考期间,某地教育部门以公开招标方式采购327台空调,通过信息公告、资格审查、招标文件......

    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主要法律问题

    签订就业协议应注意的主要法律问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就业协议书)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制表,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统一推行。就业协议书明确规范了毕业生、用......

    追讨债务应注意的法律问题(推荐阅读)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债务纠纷,诸如拖欠货款、借钱不还等等。因为债务难讨,还兴起了专业的深圳追债公司,专门帮助债权人讨还欠债。讨债公司采用的手段多是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围追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