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最终版]
关于印发《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广 州 市 财 政 局
穗人社函〔2010〕2223号
关于印发《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反映。
二 ○ 一 ○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九 日
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为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促进和稳定就业服务,根据省财政厅、原省劳动保障厅《转发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粤财社〔2009〕69号)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函〔2010〕2503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办法。
第二条 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下称培训券)是发放给本市户籍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书面凭证。培训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统一纳入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下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第三条 持券人可根据自身就业需求,自愿申领培训券并选择本市范围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审核符合补贴条件的,由资金管理部门将补贴资金拨付至定点培训机构。
第四条 定点培训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市教育部门予以认定。经认定为定点培训机构的名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市教育局统一公布。
第二章培训券申领与发放
第五条 培训券的发放对象为本市户籍、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具备参加培训条件的以下人员:
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称失业人员);
2、农村劳动力(指待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岗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转产转业渔民等,下称农村劳动力);
3、持《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卡》的高校毕业生(下称高校毕业生);
4、符合当年政策性安置且未就业的随军家属(下称随军家属);
5、城镇户籍在穗在职的企业职工(下称城镇在职职工)。
第六条 培训券由发放对象自愿申领。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在岗农民工除外)、高校毕业生和随军家属可向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街(镇)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其中高校毕业生可到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申领);在岗农民工和城镇在职职工由其所在的用人单位代为申领,用人单位可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时一并向本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
申领培训券时,由申领人填写《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申领表》(见附件1)并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第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培训券申领材料并验核无误后,将申领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培训券打印发放给申领人。申请人的申领材料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存档备查。
第八条 培训券分为职业资格证书类和非职业资格证书类,可用于参加定点培训机构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类、非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符合条件的人员累计最多可申领6次培训券,其中非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券最多为1次、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同级别的培训券最多为2次。
除高校毕业生和随军家属为当年申领外,其余人员每2年可申领1次培训券。
第三章 培训券使用与管理
第九条 持券人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在已公布的培训专业(工种)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凭培训券及本人身份证明报读相关专业(工种)培训,并应出示符合报读条件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条 定点培训机构在接受持券人报名时,应核对培训券与持券人身份是否相符,并验核持券人是否符合所报读的工种(级别)的资格。
第十一条 持券人报读后无故不参加培训或参加培训出勤率不足80%者,取消其当次培训补贴的资格。
第十二条 培训券实行实名制,持券人应于有效期内连同本人身份证明一并使用,转借或转让无效。将培训券转借或转让他人的,一经核实取消其培训补贴资格。第十三条 培训券遗失或信息错漏的,持券人可到原发券单位申请补(换)发。培训券超出有效期未使用的,可申请续期。每券可续期一次。
第四章 培训过程质量监控
第十四条 使用培训券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市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控体系。
第十五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工作进行督查。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培训质量监控工作,并应指定专门的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培训过程质量监控制度,以定期巡查及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加强培训质量监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组织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定点培训机构开设培训班时,应将培训教学计划和学员名单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质量监控时应验核培训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和学员情况,并将监控结果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审核培训券补贴资金的依据之一。
第十七条 定点培训机构应将培训过程中生成的台账文档整理存档备查,主要包括:学员学习状况(学员出勤、学员档案、学习效果等),教师教学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教案、教学效果等)情况,培训条件状况(培训师资、场地、设备配置等),培训机构管理状况(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培训过程所生成的学员报名表、学员花名册、考勤表、报考资料、考试成绩表、证书复印件等台账资料,日常管理等)。
第五章 培训券补贴资金申请
第十八条 对持券人自主选择并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定点培训机构给予相应补贴(补贴项目及补贴标准见附件2)。
第十九条 定点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60天内,按规定向其注册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补贴资金申请。申请时提交:
1、《申领培训券补贴审批表》(附件3);
2、《申领培训券补贴花名册》(附件4);
3、公益性协管员岗前培训证明(仅限参加公益性协管员岗前培训的提供);
4、各类非职业资格证复印件(仅限参加非职业技能培训的提供)。
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于15日内完成初审后,填写《申领培训券补贴汇总表》(附件5)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审核后的补贴资金,由资金管理部门直接拨付至定点培训机构。
未按规定录入信息、未按规定管理台账或未按规定接受培训监督检查的,以及申报手续和相关凭证手续不全的定点培训机构,不得给予培训补贴资金。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培训券发放、使用和资金补贴过程的监督管理,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面向社会公开培训券发放使用的有关情况,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定点培训机构以虚假培训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或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1年内警告3次以上的,根据有关规定追回骗取、套取的补贴资金,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和补贴资金申请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关于印发《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反映。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职业技能培训更好地为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及促进和稳定就业服务,根据省财政厅、原省劳动保障厅《转发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粤财社〔2009〕69号)和《关于进一步明确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粤人社函〔2010〕2503号)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下称培训券)是发放给本市户籍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自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书面凭证。培训券的发放和使用情况统一纳入本市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下称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第三条 持券人可根据自身就业需求,自愿申领培训券并选择本市范围内各定点培训机构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经审核符合补贴条件的,由资金管理部门将补贴资金拨付至定点培训机构。
第四条 定点培训机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市教育部门予以认定。经认定为定点培训机构的名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市教育局统一公布。
第二章 培训券申领与发放
第五条 培训券的发放对象为本市户籍、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和培训需求、具备参加培训条件的以下人员:
1、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下称失业人员);
2、农村劳动力(指待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岗农民工、失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转产转业渔民等,下称农村劳动力);
3、持《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卡》的高校毕业生(下称高校毕业生);
4、符合当年政策性安置且未就业的随军家属(下称随军家属);
5、城镇户籍在穗在职的企业职工(下称城镇在职职工)。
第六条 培训券由发放对象自愿申领。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在岗农民工除外)、高校毕业生和随军家属可向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街(镇)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其中高校毕业生可到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申领);在岗农民工和城镇在职职工由其所在的用人单位代为申领,用人单位可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时一并向本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
申领培训券时,由申领人填写《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申领表》(见附件1)并提供身份证明材料。
第七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受理培训券申领材料并验核无误后,将申领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培训券打印发放给申领人。申请人的申领材料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存档备查。
第八条 培训券分为职业资格证书类和非职业资格证书类,可用于参加定点培训机构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类、非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符合条件的人员累计最多可申领6次培训券,其中非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培训券最多为1次、职业资格证书类的同级别的培训券最多为2次。
除高校毕业生和随军家属为当年申领外,其余人员每2年可申领1次培训券。
第三章 培训券使用与管理
第九条 持券人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在已公布的培训专业(工种)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凭培训券及本人身份证明报读相关专业(工种)培训,并应出示符合报读条件的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条 定点培训机构在接受持券人报名时,应核对培训券与持券人身份是否相符,并验核持券人是否符合所报读的工种(级别)的资格。
第十一条 持券人报读后无故不参加培训或参加培训出勤率不足80%者,取消其当次培训补贴的资格。
第十二条 培训券实行实名制,持券人应于有效期内连同本人身份证明一并使用,转借或转让无效。将培训券转借或转让他人的,一经核实取消其培训补贴资格。
第十三条 培训券遗失或信息错漏的,持券人可到原发券单位申请补(换)发。培训券超出有效期未使用的,可申请续期。每券可续期一次。
第四章 培训过程质量监控
第十四条 使用培训券的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本市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监控体系。
第十五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负责对培训工作进行督查。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各自辖区内的培训质量监控工作,并应指定专门的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建立培训过程质量监控制度,以定期巡查及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加强培训质量监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组织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定点培训机构开设培训班时,应将培训教学计划和学员名单录入信息管理系统。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质量监控时应验核培训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和学员情况,并将监控结果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审核培训券补贴资金的依据之一。
第十七条 定点培训机构应将培训过程中生成的台账文档整理存档备查,主要包括:学员学习状况(学员出勤、学员档案、学习效果等),教师教学状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教案、教学效果等)情况,培训条件状况(培训师资、场地、设备配置等),培训机构管理状况(教学管理制度执行、培训过程所生成的学员报名表、学员花名册、考勤表、报考资料、考试成绩表、证书复印件等台账资料,日常管理等)。
第五章 培训券补贴资金申请
第十八条 对持券人自主选择并参加定点培训机构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对定点培训机构给予相应补贴(补贴项目及补贴标准见附件2)。
第十九条 定点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60天内,按规定向其注册所在地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补贴资金申请。申请时提交:
1、《申领培训券补贴审批表》(附件3);
2、《申领培训券补贴花名册》(附件4);
3、公益性协管员岗前培训证明(仅限参加公益性协管员岗前培训的提供);
4、各类非职业资格证复印件(仅限参加非职业技能培训的提供)。
各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于15日内完成初审后,填写《申领培训券补贴汇总表》(附件5)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审核后的补贴资金,由资金管理部门直接拨付至定点培训机构。
未按规定录入信息、未按规定管理台账或未按规定接受培训监督检查的,以及申报手续和相关凭证手续不全的定点培训机构,不得给予培训补贴资金。
第六章 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培训券发放、使用和资金补贴过程的监督管理,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面向社会公开培训券发放使用的有关情况,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确保培训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十一条 定点培训机构以虚假培训骗取、套取补贴资金的,或在培训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1年内警告3次以上的,根据有关规定追回骗取、套取的补贴资金,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并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和补贴资金申请资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部门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五年。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附件:
1、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申领表(样板)
2、广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券补贴项目和标准
3、申领培训券补贴审批表
4、申领培训券补贴花名册
5、申领培训券补贴汇总表
第三篇: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暂行办法
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本市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机制,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促进就业,根据•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劳动者参加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以下称培训),或者直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以下称鉴定),由本市失业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包括培训费补贴和鉴定费补贴)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市职业技能补贴培训坚持以产业发展方向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鼓励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以社会各类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载体,实行劳动者自主择校、自费培训、经费直接补贴到个人的方式,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
第四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市有关规定制定相关政策;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确定补贴培训目录和补贴标准;指导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施补贴培训的管理;开展对全市补贴培训实施机构的抽查和对各区县补贴培训工作的评估。
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国家及本市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负责本辖区内补贴培训实施机构的签约、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实施对培训过程的质量监管和补贴经费的核拨;开展对本辖区内补贴培训工作的督导、评估和检查。
第二章 补贴范围、对象和标准
第五条 纳入补贴培训范围的项目应当是符合本市产业发展方 向、有利于促进就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且列入国家职业资格序列或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类项目,以及根据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开展的技能类定向培训项目。
补贴培训项目以目录的形式确定,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补贴培训目录及相应的补贴标准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各区县、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
第六条 本市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以下对象可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在职从业人员(含本市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从业人员,下同);
(三)本市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的毕业学年学生。
(四)其他经批准的人员。
第七条 补贴对象在补贴培训实施机构参加纳入补贴培训目录的培训项目,鉴定合格的(含一年内补考合格,下同),按以下比例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第六条第(一)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培训项目,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享受100%培训费补贴;
(二)第六条第(二)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以上或相当于中级的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项目,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享受50%培训费补贴;
(三)第六条第(三)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或相当于中级的专项职业能力项目鉴定且合格的,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给予鉴定费补贴;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高级以上培训项目,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享受50%培训费补贴。
(四)第六条第(四)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培训项目,可按相关规定享受培训费补贴。
第八条 补贴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以下或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项目,鉴定不合格的,不予补贴;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高级以上培训项目,鉴定不合格的,按照鉴定合格应补贴培训费的50%予以补贴。
第九条 培训费补贴实行优质优价。补贴对象参加经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评估认定为办学质量和诚信等级A级培训机构或示范性培训项目的补贴培训,在享受培训费补贴时,补贴标准上浮10%。
第十条 补贴对象每年只可享受一次培训费补贴,且补贴项目不得为其已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培训项目。在校学生的鉴定费补贴在其在校期间只可享受一次。
有以下情形的,补贴对象可在一年内享受两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第六条第(一)类对象享受过一次培训费补贴后,年内因就业需要可以再享受一次定向培训费补贴;
(二)补贴对象在享受创业能力项目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年内根据开业需要可以再享受一次相关技能类培训项目的培训费补贴;
(三)高等院校毕业学年学生享受过一次鉴定费补贴的,还可享受一次培训费补贴。
第三章 补贴培训实施机构
第十一条 本市对承担补贴培训实行申报签约制度。由培训机构提出申报,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具备相应条件,并与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签订•承担补贴培训协议‣的培训机构方可承担补贴培训。
第十二条 申报承担补贴培训的机构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法定办学资质,补贴培训项目应为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范围内的培训项目;
(二)具有与补贴培训项目和培训规模相适应的培训场所和实训 设施、设备,具有稳定、合格的师资队伍;
(三)具有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培训质量较好。培训机构申请承担的补贴培训项目应已实施过一个完整的培训周期,且鉴定合格率一般不低于上该项目全市平均鉴定合格率(列入当补贴培训目录的新职业培训项目除外);
(四)培训机构上法人年检和网络化检查合格,且无违规办学的不良记录,其法定代表人无不良诚信记录。
对于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及行业、企业急需的补贴培训项目,但本区县暂无具备上述条件的培训机构承担补贴培训的,可由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确定培训机构试点承担一次性补贴培训。
第十三条 承担补贴培训的申报签约按以下程序实施:
(一)符合第十二条规定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向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承担补贴培训;
(二)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限为七个工作日;
(三)对经公示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与其签订•承担补贴培训协议‣,内容包括补贴培训项目、协议期限、培训规模、协议的变更与终止情形、违约责任等。协议期限原则上为一年,一般在每年培训机构法人年检和网络化检查之后签订。
第十四条 经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评估认定为办学质量和诚信等级C级的培训机构,原则上不得承担补贴培训。确需其承担补贴培训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说明原因,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审查。
第四章 补贴培训和鉴定的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补贴对象需要参加补贴培训的,可凭本人身份证(或 社保卡)或相关身份证明,到区县就业促进中心接受培训指导,申领“职业培训信息卡”(以下称培训信息卡),提供本人相关银行账号,并自主选择补贴培训项目和相应的补贴培训实施机构。
第十六条 补贴对象应在选择补贴培训项目之日起三个月内,持本人培训信息卡和身份证(或社保卡)到自主选择的补贴培训实施机构报名注册。培训机构应当与学员签订•补贴培训协议‣,明确培训项目、授课安排、培训收退费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十七条 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应报经物价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后实施。
培训机构应根据收费标准和•补贴培训协议‣约定的收费方式向学员收取培训费。对第六条第(一)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以下或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的,其自行支付的培训费为规定补贴标准的50%;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自行支付的培训费为规定补贴标准的25%。
培训机构收取培训费后,应向学员开具由财税部门监制的发票或收据(不包括限用于内部结算、捐赠或代办费收入的收据)。
第十八条 培训机构应根据补贴培训项目相应的职业标准和教学计划、大纲制定授课计划,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培训机构应在“上海市职业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内做好信息录入工作,在培训班开班前录入开班信息并上传授课计划,在开班两周内录入学员注册信息,并及时做好信息变更维护工作。
第十九条 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应根据本市技能鉴定的有关规定,为学员申报参加相应的技能鉴定,并根据相应的鉴定申报条件做好学员报考资格的审核工作。
对申报鉴定的人员,由本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统一组织实施鉴定。鉴定合格的,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 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第五章 补贴经费的核拨
第二十条 在补贴对象完成培训和鉴定后,根据鉴定结果和相应补贴标准,按下列方式予以培训费补贴:
(一)第六条第(一)类对象(除就业困难人员外)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以下或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项目且鉴定合格的,对学员本人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直接补贴50%培训费,培训机构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申请50%培训费补贴。
(二)第六条第(一)类对象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以下或专项职业能力的培训项目,鉴定合格的,对学员本人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直接补贴25%培训费,培训机构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申请75%培训费补贴;鉴定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可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申请25%培训费补贴。
(三)除以上两种情形外,对参加补贴培训的对象,补贴经费按规定的补贴标准和补贴比例直接补贴给学员本人。
培训机构申请补贴经费的期限为自学员获证之日起或学员承诺放弃鉴定补考之日起六个月内。
第二十一条 第六条第(三)类对象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中级项目或相当于中级的专项职业能力项目鉴定且合格的,可在相应证书颁发之日起六个月内或毕业学年,持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证书和有关凭证,到区县就业促进中心按规定申请鉴定费补贴。
第二十二条 根据补贴对象鉴定的结果,本市职业培训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补贴经费发放名册。经区县就业促进中心确认后,由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自学员获证或承诺放弃鉴定补考之日起三个月内,将相应补贴经费核拨至本人的银行账户;自培训机构申请补贴经费之日起三个月内,将相应补贴经费核拨至培训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六章 定向培训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条 本市鼓励对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帮助其实现就业。本办法所称的定向培训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委托培训机构对其拟招聘录用的本市户籍失业人员、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上岗前实施的技能培训。
第二十四条 开展定向培训的,应由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区县公共职业介绍所三方共同签订•定向培训协议书‣,并由培训机构会同用人单位结合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共同制定培训方案。
第二十五条 定向培训项目为列入补贴培训目录范围内的职业(工种)的,培训机构应按照本市颁布的培训计划大纲和相应的补贴标准执行。
定向培训项目为未列入补贴培训目录范围内的职业(工种),且培训课时在100课时以上的,培训机构应将相关培训方案和补贴标准报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初审,并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执行。
定向培训项目为未列入补贴培训目录范围内的职业(工种),且培训课时不足100课时的,由培训机构将相关培训方案和补贴标准报所在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纳入职业资格序列的定向培训项目,培训后由本市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在沪行业特有工种鉴定机构组织实施鉴定,对鉴定合格者,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未纳入职业资格序列的定向培训项目,培训后由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实施考核,对考核合格者,由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第二十七条 定向培训补贴与培训后就业率相挂钩。定向培训项 目整班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培训机构按整班学员人数和相应的补贴标准申请培训费补贴;整班就业率达不到80%的,培训机构只可对被录用的学员按相应的补贴标准申请培训费补贴。
第二十八条 定向培训补贴经费实行核拨到培训机构的补贴方式。由培训机构自证书颁发之日起六个月内,以班级为单位统一申请培训费补贴。经所在区县就业促进中心审核后,按相应的补贴条件、补贴标准和补贴比例,由区县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自培训机构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将相应的补贴经费核拨至培训机构的银行账户。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根据本区县实际做好补贴培训发展规划,严格落实补贴培训实施机构的签约条件及程序,对本辖区内签约的补贴培训实施机构做好日常管理和指导服务,并对其开展的补贴培训进行质量监管,引导其依法、诚信、规范办学。
第三十条 本市实行补贴培训督导评估制度。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对本辖区内的补贴培训情况开展督导评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根据本市开展补贴培训的实际情况,适时开展补贴培训督导评估抽查工作。
第三十一条 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根据国家和本市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有关规定,规范补贴资金的审核拨付,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监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补贴资金使用情况抽查和专项审计制度,定期通报补贴资金使用情况检查审计结果。
第三十二条 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向社会公布培训补贴资金使用管理的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对单位或个人的投诉举报及反映的问题及时开展调查核实,对情况属实的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补贴培训实施机构存在违反•承担补贴培训协议‣约定行为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按协议约定进行处理; 存在违反国家和本市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的,应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处理,并终止•承担补贴培训协议‣。
补贴对象经查实违反本市培训补贴有关规定的,补贴经费不予核销,并记入其个人诚信记录。
第三十四条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规定,本市建立健全补贴培训信息公开制度。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及时公布补贴培训政策及相关操作办法,且定期公布补贴培训目录及补贴标准。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通过政府网站等媒体,及时公布当已签约的补贴培训实施机构的基本信息、督导评估结果,以及对补贴培训实施机构违规违约行为处理的情况。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补贴对象通过岗位成才或自学成才的方式,直接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高级以上项目鉴定且合格的,可在相应证书颁发之日起六个月内,持本人身份证(或社保卡)、证书和有关凭证,到区县就业促进中心按规定的补贴标准申请相应补贴。
第三十六条 第六条第(一)类对象自行付费参加补贴培训目录内的培训项目,鉴定合格,并自发证之日起一年内被用人单位录用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直接到区县就业促进中心按本办法规定的补贴标准申请培训费补贴。
第三十七条 经批准的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培训项目、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高师带徒培养项目、校企合作培养项目、技能竞赛赛前培训项目、补贴经费从中央就业补助资金中列支的外来从业人员培训项目,以及经批准的面向特殊对象的培训项目,按本市现有相关规定执行。但上述培训费补贴不得与本办法规定的社会化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在同一内同时享受。
第三十八条 外省市户籍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并处于缴费状态的从 业人员,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化培训,或者参加经批准的职业培训特别计划培训项目、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高师带徒培养项目、技能竞赛赛前培训项目的,参照本市在职从业人员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相关规定执行。
外省市生源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本办法规定的社会化培训、鉴定或校企合作培养项目的,外省市生源高等院校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赛前培训项目的,参照本市生源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相关规定执行。
上述人员参照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期限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含本数、本级别。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实施。
•关于在本市职业培训中开展政府经费补贴的通知‣(沪劳保就发[2000]35号)、•关于印发†关于本市组织实施郊区青年技能培训的试行意见‡的通知‣(沪劳保技发[2004]6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政府培训费用补贴的补充实施意见‣(沪劳保技[2004]7号)、•关于实施政府经费补贴培训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沪劳保技[2004]34号)、•关于在本市建立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劳保技发[2006]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补贴培训工作的意见‣(沪劳保技发[2007]19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信息来源:
财社〔2011〕591号
各市、县(区)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为深入推进安徽省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制定了《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附件
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
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推进安徽省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8〕269号)和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皖人社秘〔2010〕142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技能培训补助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补助资金”),是指各级财政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用于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稳定和促进就业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
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原则
(一)注重统筹兼顾。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建立以院校、企业和各类培训机构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兼顾社会、企业用工以及劳动者自身需求,建立健全面向城乡、对象广泛、形式多样、运行规范、措施健全的技能培训工作新机制。
(二)注重资源整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实现培训资源的有效整合。
(三)注重购买服务。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培训机构、企业、职业院校参与培训和劳动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加快形成多元化的培训格局。
(四)注重效益发挥。建立健全专项补助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章
补助对象与范围
第四条
补助对象
(一)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
(二)组织开展新录用人员技能培训以及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各类企业;
(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各类培训机构。
第五条
补助范围
(一)个人补助范围: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给予补贴;
(二)企业补助范围:企业对新录用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以及对在岗职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给予补贴;
(三)培训机构补助范围:对就业援助对象(主要指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皖政〔2008〕51号)确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给予补贴;开展创业培训给予补贴;实训设备购置更新给予补贴。
第三章
资金使用
第六条
资金补助到个人项目
(一)就业技能培训补贴。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自主选择定点培训机构,个人先行付费,在培训合格后按规定申领培训补贴。每人每年可申领一次培训补贴,具体补贴标准按照皖人社秘〔2010〕142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就业援助对象的在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免费参加技能培训期间,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给予援助对象一定的生活费补贴,具体标准由市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自行制定。
(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可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150元,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补贴100元。
第七条
资金补助到企业项目
(一)企业新录用人员培训补贴。企业新录用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与其签订6个月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企业培训机构对其进行技能培训或委托定点培训机构实施技能培训的,可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一次性培训补贴。培训补贴标准按不低于人均300元标准给予补贴。
(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补贴。企业开展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委托技工院校、培训机构实施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可向企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申请补贴应当是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的企业。补贴标准按职工经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后取得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分别给予人均500、1000、2000、3000元补贴。
第八条
资金补助到培训机构项目
(一)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免费培训补贴。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开展就业援助对象免费技能培训,按照培训人数和皖人社秘〔2010〕142号文件规定的标准给予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培训补贴。公共职业训练基地开展的培训项目、培训等级、培训期限等应向社会公布。
(二)创业培训补贴。符合补贴条件的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创业意识、创办企业、创业实训),可享受一次同类别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标准:创业意识培训100元/人,创办企业培训1000元/人,创业实训800元/人。创业培训补贴资金可由定点培训机构集中代为向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具体实施办法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另行制定。
(三)实训设备补贴。省财政每年从专项补助资金中安排一定金额,对就业技能培训成效显著的公办和民办的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设备购置更新给予补贴,提高其培训质量。补助单位由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审核申报,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照“先购置后补助”原则,对申请单位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另行制定。
第九条
以上资金补助到个人项目应采取资金直补方式,实行银行打卡或窗口即时发放。补助到企业和培训机构的资金直接划拨到其在银行开设的基本账户。资金具体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和技工院校等紧缺专业(工种)补贴,按照皖人社秘〔2010〕142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省属企业开展新录用人员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所需资金由当地财政统筹安排,省财政对各地给予适当补助。
第十一条
各地要大力发挥失业保险基金在各项就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逐步提高失业保险基金中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支出比例。
第十二条
各地应督促企业按照国家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落实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规定。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专项补助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对弄虚作假,骗取补助资金的,除追回补贴资金外,将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要完善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公开制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公布补贴政策、申领办法、培训工种目录和补贴标准、定点培训机构、补贴经办窗口等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布专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定期或不定期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部门监督。同时,健全资金绩效考评和追踪问效制度,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市级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职责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办法与已发文件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五篇:广州市国家税务局能级培训管理暂行办法(正式下发)
广州市国家税务局能级培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能级培训是根据《广州市国家税务局能级管理制度》和《广州市国家税务局培训管理制度》,以组织长远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员能力为核心,以改善队伍知识结构为目的而进行的针对不同能级、不同系列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
第二条 能级培训是能级管理体系中的子系统。其作用是使纳入能级管理的在职工作人员达到本能级、本系列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工作人员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为组织的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第三条 能级培训的对象为广州市国家税务局系统中纳入能级管理的在职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
第四条 能级培训实施分级管理,市局负责统筹全系统的能级培训管理,以及市局机关工作人员能级培训的实施。基层单位负责本单位工作人员能级培训的实施。能级中级以上工作人员的部分能级培训项目由市局统一实施。
第二章 课程分类
第五条 能级培训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时期的组织发展战略,针对不同能级、不同系列的不同要求,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进行搭建和动态调整,并作为局属各单位开展能级培训工作的内容依据。
第六条 能级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三大类。
(一)公共必修课程是指为使工作人员达到所属能级级次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主要针对决策能力、基本办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3种通用技能进行设置。包括“初级公共必修课程”、“中级公共必修课程”和“高级公共必修课程”3种。
(二)专业必修课程是指为使工作人员达到所属能级系列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设置的课程,主要针对专业技术能力进行设置。包括“征管系列(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必修课程”、“稽查系列(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必修课程”、“行政系列(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必修课程”和“信息系列(初级、中级、高级)专业必修课程”共12种。
(三)选修课是指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所设置的,由工作人员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和满足工作人员自我发展的需要进行设置。
第三章 培训管理
第七条 能级培训通过采用学分制的培训管理方式来评定干部的培训成绩和累计学习情况。由市局和基层单位给相应的能级培训课程确定分值,规定工作人员在规定期间内必须达到的学分,期末以累计学分的方式来评估干部的整体学习效果,并将所得学分与能级调整及周期评定挂钩。
第八条 市局教育处于每年第四季度组织全系统开展下一的能级培训需求调查工作。
第九条 市局教育处根据能级培训需求分析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并于每年年初公布能级培训计划。确定全局系统的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学分、培训范围、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
第十条 基层单位按照市局公布的能级培训计划,并结合本单位岗位培训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公布本单位的能级培训计划。确定本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学分、培训范围、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并报市局教育处备案。
第十一条 市局教育处在每年的培训过程中,如认为年内某些临时性培训课程有需要纳入能级培训的,可将其指定为全局系统能级培训课程。此类课程将在每月向全局系统公布的月度培训计划中注明,同时明确其课程类别、学分、培训范围、培训形式、考核形式等。基层单位需要将本单位临时性培训确定为能级培训课程的,在向本单位公布和向市局报送的月度培训计划中按
要求注明。
第十二条 各单位要根据市局和本单位制定的课程计划,落实好本单位能级培训的实施工作。能级培训实施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改计划内容。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市局和本单位制定的能级培训计划,在相关能级培训课程考核前完成规定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
第十四条 能级初级一档至初级三档的人员学习初级类课程,初级四档至中级三档的人员学习中级类课程,中级四档及以上的人员学习高级类课程。
第十五条 能级培训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网上自学和面授两种。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通过网上自学的方式进行;专业必修课则通过网上自学和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十六条 工作人员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网上自学主要利用工余时间为主。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工作时间和培训场地专门用于工作人员的学习。
第十七条 在开展能级培训的过程中,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作为培训师资。对于市局统一安排的面授课程,市局负责组织各单位相关人员作为师资进行培训,经培训的师资负责对本系统或本单位人员实施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的面授培训首先考虑使用本单位或本系统的师资进行授课和辅导。同时,能级较高的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能级较低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辅
导。
第十八条 各单位培训组织部门要做好每门能级培训课程的评估工作。充分利用网上培训管理系统功能落实培训评估表的公布、填报和汇总。能级培训评估的记录要妥善保存,以备市局检查。
第十九条 所有能级培训课程都必须经过考核,并达到规定要求才能取得相应学分。
第二十条 市局规定的课程,由市局统一以网上测试、集中考场测试、提交论文或学习心得等形式进行考核,基层单位负责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基层单位规定的课程,各单位自定形式、自行组织考核,并报市局教育处备案。
第二十一条 本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培训课程考试或考试不及格的工作人员,各单位可在下一年的能级调整或周期评定之前安排一次性的补考。
第二十二条 每人每年内必须修满5个学分才具备能级晋档资格;在每人每年修满5个学分的基础上,连续3年累计修满17个学分才具备能级晋级资格。
第二十三条 凡男性在职工作人员年龄达到52周岁,女性在职工作人员年龄达到47周岁的,可以申请免考本的能级培训课程。
第二十四条 市局实施的能级培训课程,免考申请由市局教育处审批;基层单位实施的能级培训课程,免考申请由各单位审批,并报市局教育处备案。
第二十五条 经审批同意免考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完成相应练习和课程评估,才能视同取得相应课程的基本学分。
第二十六条 由市局和基层单位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全局系统工作人员能级培训学分登记档案。能级培训考核结果均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本人并记入能级培训学分档案,为能级调整及周期评定提供依据。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广州市国家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